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写含羞草的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写含羞草的作文范文1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效完成教学目标。多媒体技术如何在语文课堂巧妙嵌入?本文从在教学难点中嵌入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探究中嵌入多媒体技术、在写作教学中嵌入多媒体技术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难点突破;优化教学;整合实践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多媒体技术因具有声图并茂,可将抽象问题具体化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教育领域。实践表明,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的优点,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及目标加以合理运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一、在教学难点中嵌入多媒体技术,有效突破难点
小学生对多媒体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在难点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加深学生理解,降低难点知识的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另外,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可根据字词教学难点,以多媒体游戏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掌握小学语文重点知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明确不同课文的教学难点,充分考虑其与多媒体技术的契合点,从而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加以灵活运用。例如,在讲解《找春天》一课时,其教学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为此教师可利用flash向学生展示春天来了时大自然的一些变化,如小草慢慢地钻出地面,野花慢慢地开放,树木逐渐地抽出嫩芽……接着,教师通过相关语言的引导,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内心情感,如可提问学生:“同学们,春天来了,你们找到了吗?”“春天藏在什么地方呢?”如此逐步地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从中找到“春天”,在此基础上进行课文内容的讲解便可顺利地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二、在课堂探究中嵌入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开小差,尤其当教师讲解重点知识时,学生会遗漏一些重点内容,导致无法掌握一些知识点,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实践表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无论是新课导入还是语文知识点的回顾,均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做到声形并茂,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尤其应注重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将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技术巧妙的融合,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例如,在讲解《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文章对西沙群岛的富饶进行了描述“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但仅仅通过语言描述学生很难真切地感受到西沙群岛的富饶之处,为此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西沙群岛的视频。通过观看视频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西沙群岛的富饶。这种以视频的方式给学生视觉带来冲击,不仅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而且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课文内容的有趣之处,从而更加专心地学习课文内容。另外,考虑到小学语文教材中包括很多描写祖国山河的文章,教师均可将多媒体技术嵌入到教学相关环节中,帮助学生记忆与理解教学内容。
三、在写作教学中嵌入多媒体技术,提升写作素养
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写作对小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多数学生面对写作题目往往无从下手,即便构思很久也很难顺利写作,内心害怕写作。部分学生进行写作时出现感情表达不真实,描写错误等情况,严重影响写作水平与质量。而将多媒体技术嵌入到写作教学中,通过展示一些事物,可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避免写作中出现尝试性错误。另外,还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相关的写作情景,触动学生写作情感,为学生抒发真挚的情感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写作教学实践中,教师为学生布置这样一道作文题目:《我爱家中的××》,要求学生选择家中的一件事物,写出事物的特点,抒发出自己的内心情感及对生活的热爱。写作题目布置下去后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写家中的什么事物,或者想到了写什么事物,但是不知道其有什么特点。为此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向学生展示学生家中的一些事物,如家中摆放的含羞草,并向学生动态展示含羞草的生活习性,使学生对含羞草有个详细的了解与认识,从而在写作中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另外,在布置《我爱我的妈妈》这一作文题目时,为防止学生写套话、空话,真切地表达出内心情感,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妈妈的为生活操劳的场景,而且还可播放一些感受的歌曲,如《世上只有妈妈好》,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被触动,从而写出的作文更有深度。
写含羞草的作文范文2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我们要培养小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要教授学生必要的观察技巧,要提醒学生感悟生活,生发联想,勤于记录。
【关键词】
观察 习惯 技巧 感悟 联想 记录
我每次深入到学校,总会听到老师的争鸣。尤其对习作教学,老师们更是一脸的无奈。针对这一现状,我提出了我的作文观 :让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记录生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生活素材,学生的习作只好东拼西凑,难免空洞无物,笑话百出。有的甚至无话可写,面对老师的质问,学生支支吾吾,对习作的恐惧心理倍增。为此,我们要让学生投入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去体验生活的过程;要让学生留心生活,去观察生活的细节,去发现生活的美好。
那么,我们如何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采撷生活的浪花呢?
首先,要培养小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才能让学生受益终生。小学生由于年龄偏小,缺乏定力,往往对生活熟视无睹,充耳不闻。但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记忆深刻。
我们要避其所短,扬其所长。不遗时机,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小学生的爱好,培养他们主动观察的习惯。小学生喜欢什么,只要是健康有益的,我们就要积极鼓励,大力提倡。
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养花种菜,饲养宠物。我辅导过的一个小学生,现在上三年级,开始习作课就是头疼课。他妈妈是位数学教师,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去年他们找到了我,我直言不讳,先问小朋友喜欢什么。小朋友说喜欢含羞草,我就对他妈妈说“买去”。这一买不要紧,他写的《含羞草》很快名噪校园。后来他又说喜欢春蚕,爸爸毫不含糊,给他买了蚕宝宝,他的《蚕宝宝的蜕变》好评不断。今年六一那天,他的《白雪精灵》在《东方少年》发表了。
很多人问我这其中的秘密,我就说了一句话,“喜欢是最好的老师”。因为他喜欢,他才去观察,去研究,去思考,去发现。看似简单的道理,我们很多人却忽视了。只知道让孩子去读读、写写、看看……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需求。
引导小学生沿着兴趣去观察生活,对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习惯是大有脾益的。我们要在激发学生观察兴趣的同时,趁热打铁布置观察任务。不急不躁,稳步推进。学生的观察习惯就会如春风入夜,无声无息地成长起来。
每次观察活动我们都要组织有序,目的明确。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细致观察的习惯。一位名人说过,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记下来。这都是习作的材料。粗枝大叶,是观察的大忌。走马观花,是欣赏不了美景的。
我们要让学生静下心来,带着放大镜,带着显微镜,去观察世界。去观察一草一木的兴衰枯荣,去观察一花一果的开合长落,去观察一景一物的多姿多彩,去观察一颦一笑的千姿百态。学生在观察中丰富自己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积累习作的素材,习作时便可信手拈来,为其所用。
再者,要教授学生必要的观察技巧。
有人说,良好的办法是成功的一半。必要的观察技巧,可以帮助小学生实施有效的观察,从而提高观察的准确性、时效性、科学性。切实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自然的魅力,人性的光辉。
观察要有次序。时间不同,景物的变化不一。看日出,当然要在早晨;看日落,自然要到傍晚。花开花落,草长莺飞;烈日炎炎,蝉声阵阵;金风送爽,硕果飘香;天寒地冻,瑞雪飘飞。季节不同,风景各异。空间不同,观察次序有别,要么从上到下,要么从左到右,要么从前到后。角度不同,观察的效果也不一样,观察到的内容也有差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景高低各不同。”苏轼的诗句一语中的。只有按着一定的顺序去观察,学生才可以从容镇定,有条不紊;才可以细致入微,不丢不落。
巴金先生留学伦敦,途径海上,按着时间的先后,把海上日出看得淋漓尽致。那磅礴的气势,给巴金先生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名篇《海上日出》应运而生,久唱不衰。岑桑的《画杨桃》讲述了自己画画的经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他画出的杨桃像个五角星,引起同学们的讪笑。但他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以及独特的观察方法却得到了老师的认同。
观察要全面。我们指导学生观察生活要力求全面,这样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全面也并非面面俱到,不分主次。我们不仅要观其形、闻其声,还要嗅气味,总之要调动多种感官,齐头并进,综合体验。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重点观察。
观察不是简简单单的看。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形状的大小、个头的高低、颜色的深浅,要引导学生像歌里唱的一样,“上看下看,左看右看……”要看得清楚,看得到位。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分辨自然界的声音。悦耳的要听,刺耳的也要听。鸟鸣也罢,犬吠也好,无一不是学生要关注的。要引导学生用鼻子去闻,不管香气馥郁,还是臭气熏天…… 还要用嘴巴去尝,苦辣酸甜咸,五味杂陈,都是生活的味道。要用手去摸,去感知事物的温度高低,是柔软,还是僵硬,是光滑,还是粗糙……
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去观察。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何况形形的人呢?“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是鲁迅先生笔下的少年闰土。寥寥数语,惟妙惟肖,润土的的生活环境、家庭信仰,跃然纸端。
观察要有深度。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一个较高的要求,我们不期望一蹴而就。因为观察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它同样符合我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认识是螺旋式上升的。这就要求学生观察要耐心,对某些事物要反复观察,这样对事物的认识才会更全面、更深刻。
最后,观察要注意感悟,生发联想,勤于记录。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的同时,要激发学生的思维。要把观察中收集到的信息归纳梳理,要通过表象,看其本质。要抽丝剥茧,由表及里,不断深入。感悟生活的本质,是我们一辈子做不完的功课。
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没有太多的约束,不会有思维定式。“白纸好作画。”一张白纸,我们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我们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在联想中比较,在比较中深入观察,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写含羞草的作文范文3
【关键词】课程标准 自由表达 平常话 日常事 正常情
60年前,叶圣陶在给《学作文报》的题词中就说:“作文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今学生怕写作文、内容假大空的局面并 未得到彻底改观。究其原因固然很多,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编写教材的人没有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师未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所致。
以人教版为例,作文训练以往依附于阅读单元,单独编排,有知识短文作导引,较为系统;而今则是把其放在“综合性学习”之中,以某一主题或话题为中心,融听说读写于一体,目的是在综合活动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尽管它淡化了文体及字数的限制,增大了学生自由作文的空间,但因其主题或话题大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生缺乏真切的体验无话可写,只能东拼西凑一些查找的资料,或是抄一些教辅资料上的所谓“范文”来应付,其效果可想而知。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作为教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要求呢?我认为每次作文引导学生用平常话,写日常事,抒正常情,这是激发学生写好作文的秘诀。
平常话是指人在生活中口头常说的话,它简练自然,几乎没有语病,作文时可信手拈来,不需搜肠刮肚;再者,平常话切合生活实际,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生动活泼,稍加提炼,即可成为流畅表意的文字。提倡用平常话写,就是激发学生养成“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好习惯,以落实课程标准“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的作文要求,实现自由表达的目的。
日常事是指人在平时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事,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吃喝拉撒,家常里短,穿衣戴帽,东买西卖,南来北往,走亲访友,耳闻目睹……举凡自己亲身感受体验的事,不论大小轻重,只要自己感兴趣,都可以率性而为,有话即长,无话即短。日常事虽说大都是小事琐事,但它却是生活中的真实材料。提倡写日常事,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正常情,是指人在现实生活中因外界事物所引发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之情。只有圣人才有可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生活中的芸芸众生难免会遇到高兴的事手舞足蹈,悲伤的事捶胸顿足,后悔的事长吁短叹,幸运的事暗自发笑,倒霉的事愁眉不展……情随境生,由感而发,常人共有,概莫能外。从本质上说,人的情感只有浓淡深浅亲疏远近之分,而无高尚卑下伟大渺小之别。只要有情,都可以抒发,该大胆表白时就宜直抒胸臆,应小心暗示时不妨委婉含蓄。只要是真情,就值得抒发。只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抒发了真情,才真正算得上是自由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至情才能写出至文,只有写出至文,才能彰显出自己的个性。
为何要引导学生作文用平常话,写日常事、抒正常情呢?原因有三:
其一,这样做可以消除学生畏难作文的心理。长久以来,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往往提出学生写作时做到“中心思想深刻,结构完整严谨,语言准确生动”之类的要求,让学生望而生畏,不敢下笔。相较而言,现在提倡用平常话写日常事就容易多了。因为,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有很多,随手可以找到要写的材料;再说用平常话写谁都能做到,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作文的难度。学生一旦打消了畏难的情绪,就会慢慢喜欢作文,畅所欲言,长此以往,还何愁作文无话可说?
其二,可以实现作文与做人的统一。用平常话写日常事、抒正常情,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心里怎么想,嘴里怎么说,下笔就怎么写,做一个诚实的人。叶圣陶先生在《写文章跟说话》一文中明确指出“写文章跟说话是一回事儿”,“用笔说又老实又明确的话”好,而“花言巧语,言不由衷,认是为非,含含糊糊,不明不白,颠三倒四,噜里噜苏”都不好。当代有影响的语文教育专家崔峦则强调“作文是教人求真立诚的学问”,“求真”是要有真意,说真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成人话。“立诚”就是诚实,说自己的话,老老实实,只有做人真诚才能说真话吐真情。由此可见,要真正做到“文如其人”,最有效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心无旁骛,说写一致。
其三,可以建构自我的精神大厦。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机械被动的接受知识,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与客观学习环境相适应,而主动的构建新的知识框架。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让学生放开手脚去写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学生就可以营造出属于自己的精神大夏。
因为,每个人的家庭出身先天禀赋是有差异的,生活条件所处环境是不同的,身体发育智力发展更是各个不一的,每天的生活遭遇也是千差万别的……这就在客观上决定了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只要平时训练学生用平常话,写日常事、抒正常情,学生就可避免过去众口一词、万人同腔的假大空局面,自由的表达自己的心声,展示出自己独特的个性,丰富我们的精神家园。
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韩军曾大声疾呼,当今的语文教育要回归人文之本,教师要让学生说“人的话”――真实、自由、个性的“人性”之话,不要教唆孩子说“神的话”――假话、大话、套话,也不放任学生说“鬼的话”――自私、冷漠、仇恨的话。“神的话”,是泯灭人性,培养虚伪的神性,实为奴性;“鬼的话”,是动物的“非人”的本能占据了道德心界与心理视域。总之,说话、写作,既不拔高,做“虚伪之神”,也不降低,做“非人之鬼”,不“装神”,不“做鬼”,做真实、自由、个性之“人”。他的这一见解,无疑切中了语文教育的时弊,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倘若我们真正能做到让每个学生作文都说出“诚实的、自己的话”,那么,学生的精神大厦就会建造得姿态万千、五光十色、各呈异彩。
教师应当怎样激发学生作文用平常话,写日常事、抒正常情呢?
首先,要想法设法解放学生。陶行知先生早在1944年就提出要“把小孩子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都解放出来”,他的这一高论至今仍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教师只有解放学生的头脑,鼓励学生敢想、善想;解放学生的双手,鼓励学生敢干、善干;解放学生的眼睛,鼓励学生敢于观察、善于观察,放眼世界;解放学生的嘴巴,鼓励学生敢说、善说,勇于发问;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做自己有兴趣愿意做的事;学生的生活才能够丰富多彩,写作的源泉才会奔流不止,永不干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