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恋爱观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恋爱观调查报告范文1
上午,我们把已经准备好的一百份针对大学生谈恋爱的调查问卷发给一百位同学,让同学们即时完成了问卷答题。随后又针对我们问卷的答案进行了分析。对此我们作出了如下这样的分析:
有趣的是,专业不同对大学生谈恋爱的现状有影响。其中,工科专业的男女生从未考虑的比例最高;曾经谈过,目前未谈和失恋所占比例最高的是外语专业男生和艺术专业女生;艺术专业男生以 正在谈恋爱的比例最高,后者高达40.8%。
另外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学习成绩对大学生变恋爱现状具有一定影响。与人们一般所认为的不同,成绩优异的男女生正在谈恋爱的最多,而学习成绩差的男女生从未考虑和失恋的最多。
很多人认为大学生应将重心放在学习上,以学习为主,尽量不要因为谈恋爱而景响学习。没错,大学生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增加阅读量与知识储备量以及提高人文内涵。尽管有部分学生谈恋爱影响了学业有的甚至荒废了学业,部分学生没有协调好没有掌控好时间的分配,可并不能否认谈恋爱的作用。
大学三、四年的生活虽说是丰富多彩,可很多时候也是孤独寂寞的,对于这一点上过大学的朋友会明白的。这时谈恋爱可以减少孤独丰富生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学会换位思考与关爱他人、掌握为自己负责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与素质恰恰是走上工作岗位上的需要。诚然大学生要多读书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工作岗位上需要的这些能力与素质。但谈恋爱不要耗费大学生朋友过多的时间,要知道你还是学生,你还没有收入,你的学费都是父母亲提供的。你在大学里读书承载着父母的对你的巨大期望,你应该将这种期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如果你把过多的时间放在谈恋爱上就是一种不负责任,不仅仅是对父母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谈恋爱时需要成本的也是要付出代价的,有本事自己挣钱而不要靠家里人供应,如果你能做到笔者非常敬佩你,你是个男子汉。如果你还是靠父母亲救济,对不起,你必须承担责任,对父母负责,对父母对你的期望负责。
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越来越差。大学生要想找到工作,必须要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而这种竞争力的塑造主要是在大学里。大学生朋友应想方设法地提高自己、增加工作技能,为自己在竞争中获得好工作增加筹码,而这必然要耗费大学生的时间。
大学恋爱观调查报告范文2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为主,个别访谈为辅的调查方式。采取抽样的方式对广州三所中职学校的学生进行调查,总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22份。其中男生569人,女生453人;机电数控类学生占43.2%,维修类学生占35.7%,服务类学生占21.1%;一年级占31.3%,二年级占26.9%,三年级占25.6%,四年级占16.2%。来源情况为:来自城镇的学生为53.2%,来自农村的学生为46.8%。
(二)研究工具
1学生恋爱情况调查问卷
以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编制的《中学生性现状调查问卷》[1]为工具,在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对学生的访谈情况加以适当增补,编制成《学生恋爱情况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四部分内容:一是个人背景资料,包括性别、生源属地、恋爱状况等;二是个人恋爱态度;三是性心理健康资料,包括性知识、性观念、;四是应对恋爱挫折的能力。
2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2]
由成员对父母的养育方式进行评定,涉及父母15种教养行为:辱骂、剥夺、惩罚、羞辱、拒绝、过保护、过干涉、宽容、情感、行为取向、归罪、鼓励、偏爱同胞、偏爱被试和非特异。
3自尊量表(SES)[3]
评价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由10个条目组成,得分与自尊水平成正比。
4艾森克人格问卷(EPQ)[4]
由成员评定自身的人格特质,共有四个分量表。
(三)研究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自尊量表、家庭环境量表和自编的学生恋爱情况调查问卷,由经过培训后的调查员主持,对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的学生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进行。施测时以班级为单位,由主试讲明要求,解释指导语,答卷不商讨,填写后当场收回。为了避免掩饰造成的偏差,答卷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另外还对其它两所技工学校的学生采用随机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所有数据利用SPSS11.5进行统计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父母教养方式与中职学生恋爱现象的相关分析
将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与中职学生恋爱现象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表2。从表1中可以看到,在中职学生恋爱现象与父亲教养方式的相关中,曾经谈过恋爱与拒绝否认、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正在谈恋爱与偏爱被试、过度保护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从表2中可以看到,在中职学生恋爱现象与母亲教养方式的相关中,曾经谈过恋爱与过度干涉保护、拒绝否认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正在谈恋爱与过度干涉保护、偏爱被试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二)人格特质与中职学生恋爱现象的相关分析
将人格特质与中职学生恋爱现象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从表中可看出,曾谈过恋爱与外向稳定、外向不稳定、内向不稳定有显著正相关;正在恋爱与外向稳定、外向不稳定有显著正相关。
(三)自尊水平与中职学生恋爱现象的差异比较
由表4可知,自尊水平与恋爱现象存在显著性差异,低自尊组曾经谈过恋爱和正在恋爱的学生显著高于高自尊组,在暂不恋爱这一维度上,低自尊水平组的学生显著低于高自尊组,表明在低自尊组中,没谈过恋爱的学生数显著低于高自尊组。
三问题的讨论
(一)中职学生恋爱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1父母教养方式对中职学生恋爱问题的影响
总体而言,父母教养方式与中职学生恋爱现象存在显著相关。具体到各个维度来看,在中职学生恋爱现象与父亲教养方式的相关中,曾经谈过恋爱与拒绝否认、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正在谈恋爱与偏爱被试、过度保护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在中职学生恋爱现象与母亲教养方式的相关中,曾经谈过恋爱与过度干涉保护、拒绝否认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正在谈恋爱与过度干涉保护、偏爱被试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了由于父母的这些教养方式让子女感到缺乏关爱,没有安全感并产生叛逆心理,从而导致恋爱现象的发生。
另外,在中职学生的恋爱现象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比较强烈,渴望得到情感温暖,这可能是由于现在城市父母忙于工作、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导致子女与父母相处时间比较少,沟通联系比较少,在其成长过程中得不到父母的情感支持,缺少家庭的关注和呵护,渴望从异性那里寻求慰籍。
2人格特质对中职学生恋爱问题的影响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人格特质与中职学生的恋爱问题存在着显著相关,曾谈过恋爱与外向稳定、外向不稳定、内向不稳定有显著正相关;正在恋爱与外向稳定、外向不稳定有显著正相关。这反映出中职学生中对于恋爱关系发生的观念不稳定,主要依赖于情感上的依恋,恋爱观不够成熟。这种不稳定性表现在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当事物发展顺乎心意时,便兴高采烈甚至忘乎所以,而当挫折出乎意料地出现时又惊慌失措甚至灰心丧气,没有正确的应对方法。另外,性格外向的学生也容易发生恋爱现象,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热情、开朗、善于社交,更容易获得异性的好感。
3自尊水平对中职学生恋爱问题的影响
自尊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中职学生对待恋爱的态度,具体来说,低自尊水平的学生比高自尊水平的学生更容易产生恋爱关系。这说明高自尊的学生有着良好的自我体验和自我价值感,其自我评价较高,他们看重生活的各个方面,能够更好的控制自身行为,而低自尊的学生其自我评价和自我价值感相对较低,缺乏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
自我评价是个体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所作的判断。若个体不能正确地评价自身的优缺点,一旦出现失败就会丧失信心,从而产生较低的自尊水平。而为了维护其自尊水平,这些学生可能会从异性那里来寻找这种成功感。
(二)解决对策
1改善父母教养方式,加强对子女的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过程中的恋爱问题是很多学生都会面临的问题,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经验、性发展水平、认知结构都不同,这就要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育,而父母正是子女青春期教育最好的老师[5]。父母要改善教养方式,子女的恋爱问题不是靠围追堵截、严厉呵斥就能解决的,相反可能产生“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使得恋情更加牢固。正确的做法是要了解和关注子女在青春期发展的身心特点和出现的问题,加强对青春期子女教育,应认识到子女在这一阶段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心理发展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其身心发展极为不平衡、常处于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之中,他们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较差,容易受情绪的支配而不能理智地思考问题,不能用意志加以控制,易对异性产生恋爱感。因此,父母要采用情感关怀的方式给予子女家庭温暖和关怀、满足子女在心理和情感上的需求,增加家庭吸引力,消除子女向外寻求感情寄托的失助心理。另外要多与子女沟通,学会耐心做他们的听众,找到恋爱发生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耐心疏导,教育其尽早割舍不应有的恋情。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格特质,提升自尊水平
人格的形成是先天与后天的结合,遗传素质只是奠定了基础,学生以后的发展道路是漫长的。比如,一个孩子很胆小,不愿与人交往,后来的工作环境是销售,这是个需要与人交往,需要参加许多集体活动,甚至残酷的谈判,这样的环境就会使他变得坚强、开朗、豁达。所以环境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形成,教师要给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氛围,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其次,教师要提供机会使这些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寻找他们潜在的能力与特长,这样才能使这些低自尊的学生对成功报有希望,建立多方面的价值追求,积极寻找多方面的成功机会,逐步提升自尊水平。
3重视学生的性教育,培养正确的恋爱观
弗罗姆认为,爱是一门需要知识和努力,需要学习的艺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在恋爱中遇到困惑的中职学生希望学校可以给予相应的指导。而目前中职院校对学生的性教育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都非常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往往是在学生恋爱出现严重问题后才会引起足够重视。现在恋爱已经不再是校园中的,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需要引起教育者的重视。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的性知识并非从学校、父母处获得,而是通过网络、影视、杂志获得,本应通过正常渠道获得性知识变成了一种偷偷摸摸的行为,更增加了这层神秘感与学生的好奇心,于是学生出于好奇也开始尝试谈恋爱[6]。所以针对此种情况,学校应开设科学的性教育课程,让中职学生掌握正确的性知识,形成正确的恋爱观,这样才能使其行为更符合社会规范。首先需要采用开放的教育课程,不能是政治说教、简单灌输,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就很容易让教师的良苦用心变成学生反感的源泉。其次,恋爱观的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如果还是采用过去的教育内容,“犹抱琵琶半遮面”,只能促使学生另辟蹊径。此外,恋爱观的教育一定要在尊重学生人格与自尊的前提下才能正常开展,如果对学生的某些思想观念不加分析、粗暴指责,或是在对学生的思想不加研究的情况下就简单地定原则、提要求,都会使性教育课程效果犹如浮云。
综上所述,中职学生的恋爱问题已成为中职院校管理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它受到社会、家庭、个人等多因素的影响,需要我们积极探索新的思路,寻找解决中职学生恋爱问题教育的新策略,让他们顺利渡过人生中的这一重要阶段。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6-319.
[2]岳冬梅.父母教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1993(3):97一101.
[3]季益富,于欣.Rosenberg M.自尊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 1999(增刊):318-321.
[4]陈仲庚.艾森克人格问卷的项目分析[J].心理学报,1983(2):53-56.
大学恋爱观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研究;90后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01
一、研究“90后”大学生心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从2009年开始,“90后”大学生已陆续进入大学校园。与“80后”相比,在心理上、情感上还是存着很大的差别。作为高校的管理者或教师,很有必要,尽快了解和掌握这个受教育者群体的特点,采取有的放失的在心中有数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从而达到有针对性的教育目的。
二、“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一)认同意识较强,践行能力较弱。当前“90后”大学生思想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社会主义的思想、社会道德有普遍的认同意识,但在“知”与“行”之间还有明显的距离。在人生观方面,当代大学生认同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人生价值观,但在行动上却缺乏刻苦努力磨砺成才的自觉意识[1]。
(二)自我个性更加张扬,集体荣誉感相对缺乏。张扬个性,极力表现与众不同[3]。“90后”相对缺乏一种对团队组织的荣誉感,事实上,一些“90后”孩子的父母也会自觉不自觉地鼓励他们做出体现个性的行为,而不是对班集体做贡献。这是相对不利的一面[1]。
(三)网络时代的视野广阔,信息和知识丰富,但内心较为空虚。“90后”是全球化时代中最易受到感染和影响的人群。他们中一些人的虚拟沟通能力已经远超过了现实沟通能力。从而在遇到现实中的情感问题时,表现出无所适从,缺乏应有的处置能力。
(四)“90后”大学生爱情观回归传统。武汉大学《“90后”大学新生调研报告调查》显示,武汉地区90后大学生在“爱情”这一命题上回归真爱本质,这个结果令人欣慰。
(五)恋爱时的无所谓化、简单化。有合适的就谈,没合适的就不谈。“90后”的恋爱是简单的、快速的。在一时的情感冲动下,不顾及后果和影响[4]。
三、解决“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措施
(一)调查的对象系统化,精细化。在高校不同年级的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等都有很大的不同,在学校的每一年,他们的心理都有很大的变化。大一的时候,他们对高校还处于“朦胧”期,对学习、生活、交友等还处在初步认知的阶段,还没有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到了大二,他们觉得已经对学校生活“了如指掌”,有的学生开始无视校规校纪,有的甚至做一些脱离学校常规的事。大三,开始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进入较为固定的生活轨道。大四,处于人生抉择的关键时期,有的学生开始考虑是否参加工作还是继续深造学习。有的不清楚自己四年到底学到了什么,到社会上能干什么,开始陷入迷盲与焦燥。所以,不同的四年,心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本文认为,分四个不同的年级对学生进行调查与研究,才能更好的掌握“90后”大学心理及情感特征。
(二)结合学校教育,注重家庭教育。针对践行能力较弱这一问题,本文认为要从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源头入手来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家庭是一个人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对他们的个性成熟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一方面,“90后”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4+2模式家庭”中成长,从小受到父母或祖父母一辈的过分溺爱,父母在中小学阶段大多只注重子女的成绩、升学,而忽视了他们应对困难及心理承受力的培养与锻炼。导致他们自信又脆弱、敏感而自私;另一方面,这一代的父母,离婚率明显升高、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容易使他们形成焦虑、自卑、孤僻、暴躁、嫉妒等不良心理。所以,本文试图探索班主任与家长“家校合一”的模式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的方法,此应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发挥班主任的核心作用。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几乎脱离了父母的教育,这时班主任及管理人员就充当了教育他们成长的重要角色。班主任要与学生多接触,多交流,要在班级起“灵魂”作用。“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对我们当老师的最好的评价。作为班主任,要起到“灵魂”作用,就要从自身做起,首先要把自己所带的班当作自己的家庭来看待,本班的学生,就是自己的孩子,自己要起到核心作用。有了一个核心,学生才有集体感,集体的誉感也会加强。同时,内心空虚的学生,也会因为班级大家庭的温暖而变得充实。
(四)多举办一些集体活动。多举办一些集体活动,举办一些让学生有兴趣、对学生有益的活动,即能使学生从网络中走出来、从单纯的男女朋友之间走出来,多接触现实的社会,多与老师、同学接触,这样,在恋爱中出现问题,也会得到更多人的帮助,从困境中尽快走出来;同时又能锻炼他们的集体意识,社交能力,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总之,由于“90后”大学生刚刚进入高校,他们还会逐渐呈现出来的一些新特点,这些就需要我们高校来及时发现,及时研究。取其优,弃其劣,为他们就来步入社会,为社会做贡献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岩,宋瑞梅.“90后”大学生群体思想变化规律与管理研――山东工商学院“90后”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报告[J].学术论坛,科技资讯,2010,(12):243-244.
[2]陈锡敏,张云莲.加强“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指导和研究――“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专题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理论研究动态,2011,(3).
[3]李辉.浅析对“90“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J].时代教育,2011,(5):18.
大学恋爱观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课;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044-02
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法制意识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自身实践,在探索、交流和碰撞过程中引导大学生自我提升内在认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行的统一。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的特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必须探究实践教学模式。根据“基础”课的内容及授课形式特点,可以构建以不同的实践教学学习单位为基础,课堂、校园、社会为阵地,学生参与、研讨、体验、探究等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建立分层学习组织
目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普遍采取大班授课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普遍参与性,必须构建合理的学习组织框架。具体的做法是将一个大教学班按自然班分成大组,自然班内分成由6人左右组成的学习团队,实践教学以每个学习团队规模学习为主体。团队成员轮流担任团队负责人,负责团队学习、调研、讨论等活动的组织协调和记录人员。在实践教学中依据不同的形式以个人、团队、自然班、教学班为实践活动单位。
二、加强课堂实践教学
“基础”课课堂实践教学,主要是由教师根据理论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就业、法律等实际,采用案例讨论、观点辩论、情境体验等多种具体的实践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
1.案例讨论是课堂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这种实践教学,首先通过教师根据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新的关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方面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等设计教学案例,然后按照学习团队组内讨论教学班内交流教师梳理总结这一流程运行。一方面,实现了信息的相互传递,包括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更有助于师生之间沟通,增加情感交流,从而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产生感情;另一方面,通过对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的案例的分析,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当实践者,去认识、分析和处理案例中的实际问题,为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架起了桥梁,从而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的案例便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每个同学的思维活跃了,课堂不再沉闷;通过思维的碰撞,视野宽了,思路广了;通过教师的梳理引导,思路清了,道理明了,认识也有深度了。
2.情境体验也是课堂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情境体验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的具体内容,对现实的某些情境进行模拟、再现、体验的活动。道德情境剧、模拟法庭、法制周报等都属于情境体验实践教学方式。具体做法是:第一步,由教师向学生说明开展情境体验教学活动的目的、要求以及内容范围。第二步,学生根据教学要求,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或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分组准备,选择确定内容,并制订活动方案。第三步,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第四步,学生互评,教师梳理总结。
三、组织校内实践教学
现代社会生活的各种观念时刻冲击着大学校园,引发着诸多的思想碰撞;同时,大学校园是大学生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校园应当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实践的主要场所,校内实践应该做完“基础”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校内实践教学活动的形式可以有三方面:一是开展职业生涯设计、诚信考试等学生自我教育活动。这需要与学生工作部门配合。二是校园问题探究。可以从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结合大学生生活实际,指导学生进行校内调查研究,如对大学生消费观念、人际关系、入党动机、择业观、恋爱观、法制观及课余时间安排、校园不文明行为等的调查,使他们在实践中感悟生活,锻炼成才。三是隐性活动的熏陶。教师应该结合“基础”课程的理论内容和要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深入研究学生的内心需要和情感体验,消除逆反心理,激发其参与意识,将教育内容及要求渗透和潜隐在活动中,精心设计,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
四、开展社会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是“基础”课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形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制观念教育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实施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三者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脱离了社会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目的将无法实现,教学效果也无从检验。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理论教学内容,其社会实践可采取如下几种形式:
1.参观访问。可结合讲授内容和教学不同阶段,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监狱、法庭等。组织学生访问英雄模范、先进人物、名师和优秀校友。比如结合教材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学习,带领学生参观旅顺万忠墓纪念馆、关向应故居纪念馆、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等,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结合教材中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培育法律精神”的学习,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开庭,到监狱参观,让学生了解法律诉讼程序,深入理解诉讼法理论中抽象的概念和程序;在法庭旁听过程中,了解法的运用和适用,以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2.社会服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志愿者活动,定期到附近社区养老院、福利院等开展服务,定期开展义务法制宣传活动等,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能够使学生在服务他人、方便他人的同时,使自身的精神境界和个人修养得到洗礼和升华。
3.社会调查。根据“基础”课的内容,设置调查研究主题,大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利用业余时间主要是假期到社区、乡村、企业等进行社会实践,调查相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书写调查报告。如结合“基础”对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的理论内容,大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到相关领域进行实践,了解本领域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状况,了解社会、企业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合理建议,书写调查报告。通过身临其境的实践,进行调查,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对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素质非常关注,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聘用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的自觉性。
4.通过虚拟网络进行实践。这种形式主要表现为:通过计算机,利用网络资源,对想要了解的专题如具体的法律知识等进行梳理和整合,还可以整理成幻灯片,组织更多同学进行学习交流,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各种方式的灵活运用和相互配合使用,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社会实践的效果。
五、建立实践考评机制
“基础”课实践考评机制的建立,要以科学理念为指导,通过改革考核主体,丰富考核形式,完善考试内容,建立起“以学生为核心”、“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考试体系,实现考核重点由知识型向素质型转变,从根本上提高“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1.改变考核理念。建立起“以学生为核心”、“以人为本”的现代考试理念。考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考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考试内容和方法要激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性,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思考和分析具体的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对某些实践活动,允许学生发挥各自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照片、漫画、DV制作、报告、写博客等)展示自己实践活动的收获和体会,教师依据这些不同形式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考核。
2.丰富考核形式。探索口试与笔试相结合、个人与团体考核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教师评与学生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比如,社会实践调查,除了每人上交一份调查报外,每个团队做一份实践汇报的PPT。在教学班内,由学生共同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对每个团队进行答辩和评价,评出优秀团队,然后,由教师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对优秀团队进行答辩,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予以奖励。通过这种方式,同学之间对调查内容、调查过程等互相分享,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何勇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06,(Z2).
大学恋爱观调查报告范文5
“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劳动创造世界。”为呼应团省委“两进三同”(“走进基层、走进青年,与青年同劳动、同学习、同生活”)活动,表达对劳动者的敬意,黄金时代杂志从本期开始推出《走近新生代产业工人》系列报道,用媒体人微薄而真诚的关爱,回应新生代产业工人的理想、智慧、追求和担当。
幸福自定义:爱和被爱
“我觉得,幸福就是我家门前有一条河,静静地流淌,我和喜欢的人安静地生活着,远离社会的喧嚣……”来自四川南充的23岁小伙子谷浩带着些许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这样描述着自己对幸福的定义。
别误会,谷浩可不是诗人,而是广州的新生代外来务工青年。如果没有跟谷浩接触过,或许有人认为他是一个不谙世事的文艺青年。当年高考失利,他选择了到沿海城市海口打工,做装修工人。工作了一年多,又辗转来到了广州,如今在番禺的一间建设安装工程公司做装修。谷浩坦诚自己一直没有找到女朋友,“不是不想找,是没有找到有默契的,我很想结婚,可是我遇不到合适的人。”漂泊的生活让谷浩感觉到疲惫和孤独。他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必须跟着装修队伍经常出差,并且工友中男性占绝大部分,难以认识女孩子。像他这么大或者比他大的小伙子大多都是单身汉,闲暇时间也主要待在室内玩玩纸牌、打打游戏,鲜有结识女孩的机会,因而他对“家”的概念特别敏感。
谷浩,是千千万万新生代务工青年中的一员。与他同龄的外来务工青年,也一样是精力充沛的80后或90后,有着各种各样梦想,在心理和生理上处于躁动期,对情感有着浪漫的憧憬,也有无穷无尽的困惑。
当“剩男剩女”、“剩斗士”、“齐天大剩”等词语充斥媒体,婚恋电视节目传递出恋爱条件化、婚姻物质化的观念时,我们不难发现,开始进入而立之年的80后被贴上“过度物质化”的标签,90后甚至被称为“垮掉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即使在婚恋方面,社会也经常给予玩世不恭的负面评价。可是,还有这样一个80后90后群体,他们出生于乡村、小镇,学历大多在高中以下,收入微薄,在社会上少有话语权,默默地在各行各业流淌着汗水;他们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人生宣言的喧嚣,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改变父辈贫穷的命运,寻找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并为此付出最大努力,即使是在婚恋方面,他们自定义的“幸福”也十分简单――爱和被爱。
当下,社会舆论往往将焦点集中在新生代外来务工青年的就业、就医、就学、薪酬等问题上,而对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和被爱,人们却讳莫如深。事实上,现在不少广东新生代务工青年出现了情感危机,他们甚至没有时间和空间来谈一次正常的恋爱。
在今年广东省“两会”上,以“两进三同”调研报告为依据的团省委《新生代产业工人婚恋问题与解决对策》提案,引起代表委员的热烈讨论。“在推进产业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进程中,数量庞大的新生代产业工人的婚恋问题不可忽视。”省人大代表、团省委书记陈东在分组讨论时如此表示。
非诚勿扰, 生活不能没有恋爱
没有爱,等于一无所有
今年春晚《春天里》亮相,草根明星“旭日阳刚”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对于肖源辉来说,在打工的日子里,有了爱,生活才能走向春天。
肖源辉,26岁,河南周口人,从17岁开始在广东打工,先后在深圳、惠州、东莞、广州、佛山的企业里干电焊工。按照他的话说,他把珠三角转了个遍。
21岁那年,肖源辉在惠州与一个老乡马红相恋。今年春节,两人终于步入婚姻殿堂。对于来之不易的婚姻,他庆幸自己得到了月老的垂青。他说,其实孤身在外打工倍感孤独,大家对爱的渴望和期待特别高,“可以这么说,找到真爱,太难了。”他的同龄工友,绝大多数单身,真正谈过恋爱的也不多,原因并不是挑剔,而是缺乏恋爱的条件与机会。记者问:“你们出来打工,恋爱在生活当中占有多大分量?”他说:“大家都是二十来岁的年龄,打工生活是十分乏味辛劳的,如果情感世界一片空白,你一定会觉得寂寞无聊空虚。我认为收入不如意生活不如意可以忍耐,但谈情说爱不能放弃,不然你就真的一无所有了。”在他看来,体面、有尊严的生活,就是要有恋爱的生活,“你恋爱都没有经历过,什么体面、尊严呀,都是很虚的东西。”
肖源辉告诉记者,许多外来务工青年由于业余文化生活贫乏,加班频繁而无序,生活圈子很狭窄,所以自嘲“上班是机器人,下班变成木头人”。打工的首要目的是为了生计,且自己收入低,虽然大家渴望恋爱、婚姻,但不得不放在一边。
因精神贫瘠而滋生精神杂草
毕竟,青春是躁动的,即使工厂环境再封闭、单纯,围墙外的世界仍然是五彩缤纷。这种诱惑与躁动融汇在一起,就会因精神贫瘠而滋生精神杂草。
肖源辉说,当年他在东莞打工。打工者密集的地方通常是正在开发或刚刚开发的偏僻的地区,老板选择这种地方,是因为偏僻之地租金便宜,有税收优惠,政策灵活性强,讲白了就是利润高,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些地方的相对闭塞,围墙挂上铁丝,门口关上铁门,就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员工容易管理。也有老板为了所谓的企业文化建设,如同施舍一般在厂区摆上几张乒乓球桌、架起一个篮球架,开设一个摆了几本杂志的“文化中心”。这一切,并非出自对员工需求的真正关心,而是因员工强烈要求而做的表面文章。所以,每当夜幕降临,镇里的理发店、推拿室便会亮起粉红的灯光。一些耐不住寂寞的工友会结伴到镇里消遣,有的涌进乌烟瘴气的舞厅,有的在路边游游荡荡,与人打情骂俏,有的在出租屋与不是夫妻的人过上几个小时的“夫妻生活”。
这是道德沦丧吗?他们也想正正经经谈恋爱,找个好女孩结婚,可是除了几本过期杂志和一间宿舍七八个人共用的一台电视机外,他们还有什么消遣?十多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已让旺盛的精力几乎消耗殆尽,他们还能做什么?镇里的各种黄色信息侵袭着每个人的大脑和神经,时间一长就麻木了,不会再脸红了,空虚与无聊使原始的冲动变成生活的调剂品和放松剂。
如果我们简单地用道德标准谴责他们,可能流于伪君子所为。这就好像仅靠出台惩罚随地吐痰者的法规无法建立起文明社会一样。
被爱羁绊的女孩
肖源辉的妻子马红,25岁,16岁开始南下打工,“工龄”比丈夫还长,肚子里装着说不完的打工故事。
她说,来到异乡打工,大家要么想干一番事业,学一门技术和手艺,要么寄望于感情有个归宿。打工仔打工妹谈恋爱,一般有四种途径:通过同乡介绍认识,一般就是老乡、朋友,下班后到街头唱卡拉OK,但这样机会也不多;通过聚会、联欢认识;在工作过程中相识相恋;前些年还兴起通过地摊打工杂志上的“留言”栏目相互认识;近年来则兴起网络交友和QQ聊天。马红这样回忆自己当年出来打工时的人生规划:恋爱、结婚、生孩子。她说,这也是大多数打工妹走出家门前的人生规划。
马红说,在珠三角地区,许多工厂“阴阳失调”,尤其是电子厂、服装厂。有的工厂女工与男工的比例甚至高达8:1。在这种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女性对于爱情的渴望会更强烈,而男性则更容易移情别恋。
她在广州白云区一间服装厂打工时,她的一个工友与一个打工仔同居,后来发现男友竟然还有另外两个女朋友,“厂里女孩子多,离家在外都觉得挺孤单,只要男孩嘴巴甜一点,懂女孩子心思,对她们好一点,就很容易交到女朋友。那些长得帅一些的,谁要是只有一个女朋友,还会被人笑话。”
繁重的劳作,可能造成情感的扭曲、麻木。肖源辉夫妇和接受记者采访的其他打工仔打工妹证实,在珠三角工业区,“一夫多妻”的事并不是新闻。
外来务工青年收入低,特别是女性,而且她们升职的希望非常渺茫,因此对情感的追求肯定会高于对金钱的渴望,一旦感情受挫,绝望感可想而知,有的女孩因难以接受失恋,往往会干出傻事。还有的女孩,由于太痴情,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却以微薄的工资养男友,原因也是为了得到一个好的归宿。按照马红的话说就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有的打工仔吃“软饭”吃上了瘾,“都惯出好吃懒做的毛病了。”马红厂里有一个女孩,省吃俭用养男友,却被男友抛弃了,“她哭着喊着要离开这个伤心地,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她说就算路上被人抢劫、也认命了,就是想寻死,最后被宿舍里的姐妹们连拖带拉劝回来了。一个晚上,大家都陪着她掉眼泪,不停地开解她。”
他们说,在厂外租房住的打工妹多是与男友同居,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她们对科学避孕、安全、人流危害的认识不多,所以还需要面对更多烦恼:比如未婚先孕、人流甚至性病。
只要用心寻觅,爱就在当下
相信上天总会眷顾乐观的人
正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寻找爱情和幸福的打工仔打工妹们,不会总被爱的困惑所羁绊;他们向往的爱情,爱情不会永无着落。
只要用心寻觅,爱就会在适当的时候开花结果。
来自湖北襄阳的陈妍是个乐观开朗的22岁女孩,2008年她在县城读职业技术学校时,父亲生了一场大病,几乎把家里所有的积蓄都花光了,早早懂事的她不想因为自己读书给家里增加负担,技校没读完就出来打工给家里补贴生活费。去年9月份她才刚进东莞长安镇的一间精密组件公司打工,12月份就有幸被挑中参加团省委新生代产业工人“北大100圆梦计划”启动仪式,得到报考“北大100”的难得机会。如今陈妍一边在流水线上工作,一边复习3月份的考试,她报的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由于工作出色,陈妍还有机会被提拔为流水线组长。这一切都有一个信念在支撑着她,“脚踏实地,相信未来”。她相信,如果是金子,不管放到哪里,总会发光。
她与男朋友去年相识于工作中,男友是江西人,去年大专毕业刚进这间工厂做管理。说起男朋友,陈妍的脸上多了几分羞涩与甜蜜。“我们有聊过结婚的问题,今年春节他很想到我家去看看我的父母,但是我没有让他去,我父母觉得我们家离得很远,父母还是想我找一个家乡那边的。不过现在我们关系还挺好的,还是先交往着吧。”
陈妍是个非常孝顺的女孩子,在婚姻的现实问题上,她还是会比较多地听从父母的意见。对于未来,陈妍没有想太多,她觉得想太多也没用,只有努力去奋斗。她说,知足者常乐,幸福其实很简单。
敢于承担是改变未来的筹码
来自湖北宜昌的熊云成今年24岁,是东莞长安镇一间电子厂流水线的作业员,负责监督整条流水线的工作流程。他之前在武汉读了一年大专,然后回老家做铝合金装修生意,苦于没有人脉,生意惨淡,经营不下去,于去年6月份南下东莞打工。
工作刚稳定下来,熊云成却苦恼了。他与同在武汉读书认识两年的女朋友在以后的婚姻问题上发生了分歧。女朋友的想法是,俩人先在这边打工,赚点钱,然后回家结婚,做点小生意过日子。对于将来,熊云成考虑得更长远,“我想一边做着现在这份工作,一边报考大学,我的理想是读中山大学经济管理学,我对这方面比较有兴趣。至少目前来讲,我还是不想那么早回老家,我觉得学习知识很重要,脑袋里面没有知识储存着,没有经验,以后不管做什么都很难。”俩人就这个意见分歧闹起了矛盾,各自把持着自己的理由,前段时间还因此发生了“冷战”。来自单亲家庭的熊云成明白母亲一手把自己拉扯大的艰辛,也知道以后将要承担的责任。他相信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作为男生,熊云成也有考虑过女朋友的感受,其实他是想以后能够给女朋友更好的生活,只不过从小因父母离异而性格变得内向的他,不善于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想法。他说,“我们现在关系好点了,我觉得我们两人从湖北过来打工也不容易,都是为了以后的生活过得好,我也在慢慢地让女朋友接受我的想法,我相信她一定能够理解我的。”
幸福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初中毕业就到广东打工的马媛慧显得比同龄人要成熟许多,她今年24岁。马媛慧是四川内江人,有着四川辣妹子的爽朗性格。
刚开始她是在一间制衣厂车间的流线上做工,后来换了几间工厂,现在在深圳一家电子厂做文员,虽然工资只有2000元左右,工厂还不包吃住,但总比在流水线上的工作轻松。她的工资基本花在租房和生活费用上,很少有节余,存钱买房一直是她结婚后的目标。她于去年和男朋友在深圳结婚,男友初中没毕业就出来打工,工资仅够自己花,没有积蓄,为了结婚还把辽宁老家的房子卖了。结婚之后,马媛慧不得不面对现实,她直白地说,我们现在一无所有。随即她笑着补充道,不过人要是有上进心就有希望,日子虽然困难些,可钱也是人挣来的。况且他们双方的父母都还年轻,可以自己赚钱,给年轻的小两口减轻了很多负担。
马媛慧觉得,幸福有喜有悲,有苦也有乐,最大的幸福就是跟自己爱的家人在一起,“而现在对于我而言,幸福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可以概括的咯。”对于将来,马媛慧仍想努力挣钱在深圳这边买房子。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还有许许多多像谷浩、陈妍、熊云成、马云惠这样的新生代产业工人,他们或许正在寻觅着自己的爱情,或许正愁于婚恋的现实处境。他们正值青春年华,一样有着梦想,不想过着和父辈一样的贫困生活,在婚恋方面他们没有过多的奢望,也没有太多的物欲需求。虽然城市给他们留下发展的空间还很小,虽然还有很多人在工厂的流水线上,但他们还是希望凭借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定义的幸福,这种幸福或许简单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就可以满足。
“玫瑰梦”应该怎样编织?
调查结果:对象首选老乡
《广州日报》曾联合广州市总工会,在全市范围抽样进行了一项新生代打工者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与上一代打工者相比,新生代打工者与第一代打工者在消费观、就业观与人生观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区别,然而在婚恋观方面,新生代打工者普遍表现传统,这与第一代打工者几乎一致。在调查中,超过四成人表示,选择结婚对象首选老乡,因为有共同的语言和生活习惯,其中19.2%还明确要回家乡选,对双方家庭有保障。
2008年9月,参加“为幸福婚姻投一票”――广东省和谐家庭大调查活动专题座谈会的省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广东省的外来工总数,最保守数字也超过3000万,而在这个群体中,有一半人处于单身状态。
2010年6月21日,全国总工会公布《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这份基于历时两月,遍访十余省市前提下出台的报告称,新生代农民工普遍面临想交友没时间、想恋爱没人选、想倾诉没对象的困境。婚恋和精神情感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新生代农民工的首要心理问题。这份报告对如何直接破解农民工婚恋困局提出的对策,只有短短一句话“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恋爱婚姻问题,为他们组织开展交友联谊活动,为解决婚姻问题创造条件”。
2010年,《南方都市报》曾公布一项东莞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称,在一个共同团体中打拼的农民工往往会产生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感、心理和生理方面无慰藉、家庭责任感淡薄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一场没有责任感的“错爱”。18到20岁,情窦初开的年龄。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在这个年龄段都会谈恋爱,对象多为厂里工友或者同一个镇上打工的老乡。南都对500名新生代农民工的统计调查中,在“进城打工后,你以何种方式结交新朋友?”一项中,51%的人选择“工作交往”,21%的人选择“通过老乡同学介绍”,选择“居住地交往”和“娱乐交往”的各占14%。在这样的前提下,发生感情风波就很常见。
婚恋须迈三道门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者常子中,是为数不多对外来工婚恋问题进行过深入分析的学者。他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婚恋困局的背后,凸显的是各种政策的城乡错位,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差异和各种权益的缺失。
常子中分析,现代社会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冲击,造成了新生代农民工在择偶问题上观念城市化、标准多元化、方式市场化、对象自主化、区域扩大化的特征。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后,受城市新思想、新观念濡染,也开始学着城里人大胆追求理想对象,更多地像城里人一样把送花、看电影、逛街融入恋爱过程,愿意去享受爱情的浪漫。
他们的择偶标准,不再局限于父辈那种“能过日子”、“勤劳”、“本分”这样简单的线性思维。转而向“有共同语言”、“外貌俊朗”等多元因素发展。他们在重视对方个人品质和能力的同时,也重视对方的经济实力。而家庭出身、政治成分等传统标准,逐渐被淡化。
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渠道较之父辈,也得到很大拓宽。网络、手机信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交友平台,人际交往的方式日益市场化。他们走出了农村相对封闭的生活状态,在择偶中突出以个体喜好为取向,而不是以群体主要是大家庭的喜好为取向的现代特征。同时,随着择偶方式的市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择偶区域也大大延伸,不同地区、民族、背景下的婚恋机率越来越高。
这些特点,也造就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困局,其结果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受职业限制找不到爱情。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农民工在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8%,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2%;在加工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占68%,在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占80%。尤其是建筑和加工制造业,几乎都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首选。而在封闭的建筑工地和工厂,他们不是因为没有机会见到异性,就是因为工作繁重且待遇不高,很难受到异性青睐。
二是收入水平低。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保障不健全的情况下,组建一个家庭面临着不同的压力和困扰,爱情与婚姻,都不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不少新生代农民工因为囊中羞涩,不得不暂时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婚恋由此被搁置。
三是新生代农民工男女错位。对于农民而言,婚配是他们冲破户籍壁垒,告别农村生活,为城市所真正接纳的重要途径之一。相对来说,新生代女性农民工更易于找到一个城市人作为伴侣。但对于同龄男性农民工而言,这样的“好事”不会很多。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看不起男性农民工的现象,让男性农民工原本已严峻的婚恋局面雪上加霜。
煎熬中的黄金岁月
常子中说,现在城市举办的大规模相亲,大都没有农民工的份。没有相互交流的平台,他们的黄金年龄只能边熬边过。正规的婚介机构,很少将农民工群体纳入服务对象。而那些非正规婚介,更是让农民工有苦难言。
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但也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年龄较轻,心理承受能力和心智发展不够成熟。他们远离家乡和亲人,立足未稳,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均很薄弱。
单身的他们,正处于应该恋爱的季节,爱情是他们最需要的情感,但却受到了过分的压抑。没有知心的伴侣,他们巨大的心理压力又将失去一个宣泄的途径。心灵的创伤和生理的压抑,也缺乏消弭的通道。
他们在黄金般的年龄感受着黑色的情感煎熬。随着他们的适婚期临近,婚恋情感问题已成为困扰他们的首要心理问题。
在从事高强度劳动,遭受歧视,缺乏适龄和社交生活的前提下,人性感情压抑长期得不到宣泄的后果极其严重。广东三大监狱基于新生代农民工犯罪调查报告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缺少良好教育的条件下,其性道德的形成往往落后于性机能的发育。追求低级趣味和感官刺激,如、猥亵、等侵害案件,已经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犯罪中一个不可避免的犯罪类型。
农民工需要知识、需要岗位,更需要解决婚恋大事。如何让新生代农民工在努力融入城市这个艰难的过程中,拥有一份温馨的爱情或者足够温暖的婚姻,已成为整个社会必须关心和解决的问题。
常子中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婚恋困局的背后,是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等政策后果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差异和权益缺失,是他们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享受不到应有国民待遇的结果。婚恋问题正成为影响农民工存在与发展的一个新难题,成为城市管理者们面临的新课题。
富有建设性的提案
新生代产业工人现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群,却也是一群漂泊者,爱情在他们眼中成为“奢侈品”,他们的“玫瑰梦”应该怎样编织?他们的爱情应该如何在城乡夹缝中寻觅?
2010年11月,团省委联合北京大学调研组对东莞新生代产业工人进行了调研。参加了此次“两进三同”实践性调研的团省委书记陈东说:“结果令人触目惊心”,目前新生代产业工人的婚恋幸福感较低,“适龄未婚青年数量庞大、性别失衡、夫妻分居比例较大、畸形婚恋有所蔓延,新生代产业工人的婚恋观念逐渐多元化。”
今年1月23日晚举行的广东省“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座谈会上,陈东提出,在推进产业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进程中,数量庞大的新生代产业工人的婚恋问题不可忽视,“广东新生代产业工人数量接近2000万人,其平均年龄已进入适婚阶段,但未婚比率居高不下。”
座谈会上,农民工代表、企业家以及来自法律、卫生等部门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从各自角度,对团广东省委的提案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讨论。
“新生代产业工人中,很多人婚恋观不正确,性随意、性无奈的情况比较普遍。”来自深圳的省人大代表、农民工代表张志亚表示。
“正常婚恋行为的缺失,长期情感需求得不到正常满足,给新生代产业工人带来了许多严重的心理问题。”据北大调研组的调查报告显示,由于婚恋问题难以解决,心理问题、生理伤害、诱发犯罪、人口安全、公共卫生隐患等问题层出不穷。此外,由于产业集群的原因,区域内同质或关联度较高的企业相对集中,导致产业工人性别相对聚集,“新生代产业工人的正常婚恋越来越难以实现”。深圳总工会的调查显示,新生代产业工人平时社会交往的交集圈比较狭窄,同事和老乡分别占了74.8%和42.8%。
建议:布局产业考虑性别平衡
“新生代产业工人为广东做出了巨大贡献,各级党委政府不应把他们遗忘。”为此,陈东建议,广东在“十二五”期间应该先行先试,率先破解新生代产业工人的婚恋难题。他建议,在推动产业升级、规划产业布局中,可适当考虑以产业的合理布局实现区域内产业工人的性别平衡。“重工业集中的区域除了男工,也应配置一定数量女工,不然就会出现不和谐。”
政府在招商引资时,要推动产业与人口的科学和谐布局,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配置及产业链条的空间紧密度,要以产业的合理布局实现区域内产业工人的性别平衡。
此外,还要引导企业在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新生代产业工人的生活和发展需求,如配套建设相应的文化娱乐设施,尽可能满足新生代产业工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人际交往需求,要重点引导企业建设新生代产业工人公寓、工人探亲房等,地方政府要采取有效的政策如税收返还土地使用等优惠政策。”陈东还建议,政府还可以引导市场力量进入企业后勤保障领域,同时劳动保障、卫生等相关部门要将婚恋、心理、生理健康和疾病防控知识纳入新生代产业工人培训中。
建议:实现区域内产业工人性别平衡
通过“两进三同”实践性调研,团省委发现,80后、90后新生代产业工人在婚恋方面普遍存在交往面狭窄、相处时间少、相聚无居所的问题。由于产业集群现象普遍,区域内同质化或关联度高的企业相对集中,导致同性别产业工人相对集中,如服装行业的企业员工以女性居多,而家具、模具企业则以男性工人居多,异性间缺乏交流、联谊的机会。
另外,生产生活环境也影响了新生代产业工人的正常婚恋,单调的业余生活直接导致他们缺乏婚恋交往的平台和渠道。提案还表明,新生代产业工人婚恋观念比较多元,择偶有功利化趋势,道德约束力较弱,缺少系统的疾病防控知识。为解决新生代产业工人的婚恋问题,提案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在考虑产业集聚的同时,要兼顾人口布局的合理性,在规划产业布局时,不可忽略产业工人的性别平衡,要注重“男女搭配”。企业要确保产业工人的正常休息和休假,保障工人的夫妻团聚和婚恋交往时间等。
陈东提出,团组织要关注和帮助新生代产业工人,广泛开展正确的婚恋观教育,要以行政化、社会化,并引入市场化的手段,开展项目活动,为新生代产业工人婚恋提供指导和帮助。各级团组织要发挥作用,为新生代产业工人编织一个“玫瑰梦”,解决他们最迫切的婚恋问题。
建议:消除造成婚恋难的政策背景
参加“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座谈会的广州毅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冼燃,介绍了他的企业关心新生代农民工婚恋问题的经验,并且强调稳定的婚姻能使工人更有责任感,对企业更有归属感,更容易管理,能够形成工人与企业良性互动的企业文化。而没有正常的婚恋会导致工人在工作、精神上漂泊不定,也影响企业的效率。
省人大代表、农民工代表张志亚表示,新生代产业工人婚恋难造成他们内心苦闷,再加上农民工群体打工之余文化生活还比较贫乏,不利于心理健康,容易造成他们排斥城市主流社会,增添社会的不和谐因素。为避免庸俗文化产品进入农民工文化市场,他主张应该着力打造题材与农民工相关的电影、电视剧,形成农民工文化品牌、精品,并给有天分的农民工展示自我的机会,好像“旭日阳刚”这样的例子还是太少了。
大学恋爱观调查报告范文6
【关键词】婚育观念; 教育干预; 女大学生
Outlook on marriage and procreation and education intervention amongth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n Fujian
JIANG Jianping1,FANG Hua2
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China
2 Hwanan Women’s College, Fuzhou, 350007 China
【Abstract】
To understand outlook on marriage and procreation and effects of education intervention among th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n Fujian, and to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and avenue of sexual education in the university. Methods: Data were collected by questionnaire. The first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from March to April, 1997. Second investigations were completed respectively before and after sexual health education in March and June, 2004. Then the data of investigation were analyzed. Result: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take more attention to their boyfriends’ personal diathesis and sentiments between them when they selected spouse, and the economic situation of men is becoming focus in the modern society. Majority female students select marry at a mature age or follow the law, but tend is change now. Sex equality is widely accepted, many of them want to have one child in the future, but the rate that wanted to procreate one boy and one girl is rising. They take a tolerant attitude toward divorce. After education intervention, their outlook on marriage and procreation is improved in a certain extent. Conclusio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offered a positive effect to improved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outlook on marriage and procreation. Sexual education in whole orientation including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should be carried out at present.
【Key words】 Outlook on marriage and procreatio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人们的婚姻观念和生育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价值判断的多元性和行为观念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以往那种传统的家庭、生育评判体系,也给教育工作带来一些新的课题。作为跨世纪女大学生的家庭生育观,不仅折射出这个时代她们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民众的家庭状况和生育趋势。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等手段了解女大学生家庭生育观念的变化态势;并通过性教育,探索端正大学生性观念的方法,为大学的素质教育积累经验。
1对象与方法
1.1对 象调查对象为福建某两高校女大学生。首批调查于1997年3~4月间进行,采用分层整群抽取方法调查两校未受过性健康教育的女生,共520人。第二批调查于2004年3~6月间进行,调查对象为报名参加《性健康教育学》公共选修课的女生,在性健康教育之前进行一次调查(基线调查),共180人;在开展性健康教育后再次进行调查(终期调查),由于教室容量限制,接受教育并参加第二次调查的学生为130人。
1.2 教育干预方法本次开展教育的时间为2004年3月至6月,共28学时。内容包括性解剖生理与性发育、性卫生保健、性心理与性心理异常、性道德与性法律、人口与计划生育和性审美等内容。教育干预主要采用课堂授课、观看录像、分组讨论、课外个别咨询和访谈等方式进行。
1.3 调查方法 问卷选用《全国大学生性健康状况调查表》[1]。该问卷的题项和因素的拟合情况经多位专家考察,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经相关分析也获得较好的结构效度。在预调查中,我们对福建师范大学一年级随机抽取100人作为初测对象,间隔一个月后再测,重复信度为0.93 (P
1.4数据统计分析所有调查数据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11.0软件对相关项目进行χ2检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三次调查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住地、民族、专业、父母亲职业等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年龄范围为18~22岁,平均20.1±1.9岁。
2.2女大学生的择偶心理
女大学生选择丈夫的条件见表1。从表1可见,1997年,女大学生选择丈夫的主要条件是会关心体贴人、有事业心、有才干和正直、诚实、有正义感,选择有经济实力、单位好、身材高大、有风度的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到了2004年,她们的择偶标准基本没有太大变化,选择有事业心、有才干的比例还明显上升。以上说明,不同时期女大学生的择偶观念基本相同,即选择丈夫首先考虑的是人品,注重男性的内在素质和两人之间的感情,而对“家中有地位、有钱”则较不看重。说明女大学生择偶考虑长远发展,态度较为认真,显示出她们择偶的情感性、独立性倾向明显,择偶观念仍然具有中国传统本色。
但是两次调查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女大学生在注重未来配偶人品的同时,也开始越来越注意了对方的“经济实力”和“家中有地位、有钱”,显示出女性依赖性强的一面,体现出女大学生择偶观念上更趋于现实的新特点。开展性教育后,选择身材高大有风度和工作单位好的比例明显下降,显示出女生的择偶观有所改善。
2.3女大学生的结婚年龄选择
从表2可见,在对结婚年龄上,1997年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女生认为自己会晚婚、按婚姻法办或早晚无所谓;2004年的调查总体上与1997年相似,但也出现了一些变化,选择晚婚的比例显著下降,而选择早婚和早晚无所谓的比例明显上升,显示出当代女大学生在结婚年龄的选择上更趋于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女生认为应该随其自然。教育干预后,认为结婚“早晚无所谓”或“早婚”的比例明显下降,而选择“晚婚”的则明显回升,甚至高于1997年的水平,说明加强教育对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是有帮助的。
2.4女大学生对离婚的看法表3显示,在对离婚的态度上,七成以上的女大学生都认为离婚比凑合好,表明她们追求平等,以较宽容、理解的态度对待离婚。而2004年的调查发现,离婚是双方私事的比例明显高于1997年的结果,而认为离婚是不光彩的比例则有明显下降,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女大学生的自主性更强,能以更加理性、宽容和冷静的态度对待离婚。她们更注重两人间的情感,认为感情不合,离婚是可以理解的。此外,教育并不影响女大学生对离婚的态度。
2.5 女大学生的生育意愿
从表4可以看出,在生育意愿上,1997年调查发现,有66.8%的女生只想生育一个,约25%的女生愿意生育两个小孩;2004年的调查则显示,只想生育一个的比例明显下降,占53.7%;而想生育两个的比例却显著上升,达36%左右,与2003年庞淑兰等人的调查结果相近[2]。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二方面:一是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二十多年来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但早期的计划生育更多的是注重结果,而较少注意人性化教育。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独生子女成长问题,有关他们的一些负面报道也较多,这可能会对一些女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冲击。她们主要顾虑一个孩子太孤单,担心对孩子的身心发育及素质教育不利,另有少部分人怕一个孩子不保险。二是可能与经济状况不断改善、负担轻及当地传统的风俗习惯有关。教育对女生的生育意愿没有明显的影响,这也提示我们计划生育任重道远,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教育应常抓不懈,改变人们的观念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更不能单纯强调发展经济而忽视了党的计划生育政策,应根据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及人们的心理状况,进行多方位教育,在改变人们的生育观上下功夫。
此外,无论是1997年还是2004年,无论教育与否,女大学生对生育后代的性别已很不在意了。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已不复存在,甚至选择“生育一个女孩”的比例还高于“生育一个男孩”的比例,一些女大学生开始认同“生男孩是名气,生女孩是福气”的说法。选择不要后代的女大学生约占8%,这可能是因为大学女生文化素质较高,事业心和自我意识较强,不愿意将太多的时间精力投入生儿育女中去。
3 讨论
3.1 女大学生婚育观的变化趋势信息时代与经济时代的到来,必然会对人们的婚育观念带来深刻的影响和变革。本研究表明当代女大学生的婚育观存在着多维度,由传统保守的婚育观向开放的婚育观的发展趋势明显。具体地说,表现出如下特点:(1)在对婚姻对象的选择条件上,当代女大学生更注重个人良好的人品和素质、个体的发展潜力,而传统的重门第的观念已不再成为主流,表现出女大学生人格的独立性和高尚的精神风貌。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各种利己、实用、功利、金本位等不良思潮充斥社会的大背景下,她们的择偶观念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在注重对方人品和能力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对方的经济实力和家庭背景。(2)在结婚年龄上也呈多元化趋势,更多的人选择顺其自然,而不是一定要晚婚。(3)在婚姻上,女大学生更看重婚姻质量,看重双方的感情联系,认为不幸福的夫妻可以自由地逃离“家”的外壳。(4)在生育意愿上,想生育一胎的比例明显下降,而渴望生育一男一女的比例则明显上升。
3.2 教育干预探索大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态度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又是多元文化的交汇点,不同的文化氛围将对学生尚未定型的观念和态度产生深远的影响,教育干预对于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具有重要作用。当代女大学生婚育观念的变化给教育工作带来许多新课题。
性健康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依靠哪一个部门就能单独完成的,它应该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同步协调进行,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3]。学校是进行性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在性健康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学校教育的规范性、科学性和系统性是众所周知的。近年来,在性教育方面,学校所占的比例有所提高,并开始显示出其巨大的效果,特别是在性基本知识的传播方面效果极为明显[4]。从我们的教育干预情况看,教育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具体体现在:在择偶方面,注重男性外貌和工作单位的比例明显下降;在结婚年龄上,更多的人理解并支持计划生育政策,愿意按章办事。但本研究也显示,在对改变学生性观念方面(如生育意愿),学校教育效果就没有那么明显了。说明学校性教育并不能代替一切,不能简单地认为学校性教育是解决一切性问题的灵丹妙药。因为大学生是处于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他们的态度观念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没有家庭和社会环境的支持,学校性教育只能是事倍功半。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健康文明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会起到积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当前父母对子女的性教育相当有限的。学校教育还需要社会环境的支持。书籍、报刊、影视、网络等大量的传媒给青年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舞台,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许多以娱乐为目的的传播媒体几乎到了无性不成书,无爱不成戏的地步,尤其黄色录像、更是给人以直接的感官刺激,一些流行文化改变了中国青少年的观念[5]。当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矛盾时,无法收到良好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应加强对大众传媒的引导和治理,大众传媒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向不良的社会现象宣战,高扬主旋律,调控主流文化,营造一个文明、健康、向上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性教育方能收到理想效果[3,6]。
参考文献
1 高德伟主编.全国大学生性健康状况调查报告[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377-429.
2 庞淑兰,荣蓉,关维俊,等.唐山市某乡农民生育观念的现状调查[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4,6(2):169-170.
3 江剑平.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J].中国性科学,2003,12(4):20-22.
4 江剑平,方华.教育干预对女大学生性知识的影响[J].中国性科学,2005,14(10):3-5.
5 马忠丽,张玉堂.大学生恋爱观的偏离、成因及对策思考[J].甘肃高师学报,2002,7(4):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