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实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猪场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猪场实训总结

猪场实训总结范文1

校企深度合作的多层次实训模式探索

经过调研、试点、总结等多方面的努力,我院畜牧专业建设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加强与企业的紧密合作.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贯穿大学三年的多层次实训模式。入学教育每年新生入校初期,我们都要进行新生入学教育,其中包括参观企业以及邀请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给学生开设讲座,他们的讲座实战经验丰富、语言生动有趣,很受学生欢迎。参观校企合作单位也是一项很好的实训内容,通过参观,可引导学生走进企业,感受企业,让他们认识到今后可能面对的岗位和真是的工作场所,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岗位意识和竞争意识。课程实训包括课程实训和教学实训周根据教学要求,我院的某些核心课程如《猪生产》、《牛生产》等,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设计综合性项目,让学生进行实际操练,如畜禽场建设规划与畜舍建筑、畜禽生产设备与环境控制、畜禽饲料筹划与引种选育、畜禽配种接产与杂交利用、畜禽饲养管理与兽医保健、畜禽养殖成本与效益分析等。调研项目如场址选择、饲料来源等让学生先分组完成,最后汇总,全班共同讨论,完成调查报告供企业参考;方案设计如畜禽场规划设计、饲料供应计划等也是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设定目标,由学生独立完成方案设计、总结报告等各个环节,每组用PPT展示,学生组成评委团进行打分;涉及技术训练的实训项目,首先是现场教学,然后与企业进行沟通,学生分到相关岗位进行实际操作。这种教学实训项目与职业技能鉴定考核项目融合,与其他实训形式相比,更具真实性,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锻炼他们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吃苦耐劳和协作精神有重要意义。参加实践操作技能比赛我院每年都组织和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操作技能比赛。融理论、实践及乐趣于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院最吸引学生并且参与面最广泛的比赛主要有孵化技术和人工授精技术操作相关的一些项目,这些竞赛与畜牧专业知识紧密相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完成实践教学目标。课余兼职利用周末、寒暑假进行生产实践。周末兼职每到周末,我院养殖实训中心和附近的合作单位都会提供一些兼职岗位,如雏鸡的销售、猪场饲养管理等。这样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岗位进行锻炼,同时也为学生带来一定的收入,磨练了学生的劳动意志。寒暑假实践每个假期来临前,我院都事先与合作单位联系,落实一部分岗位。这样,一方面,学生对企业有一个较长时间的认识,能够较好地适应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的生产、销售流程与方法,学到的东西较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发现和培养合适的学生,以备将来留用。创业训练我院畜牧专业的学生创业的热情很高。根据专业特点,设立了一个“大学生创业协会”。该协会所开展的项目主要为:种蛋孵化、雏鸡培育、鸡苗销售和无公害肉鸡生产。每年新入学的学生先写书面申请,然后要经过面试、初选、复选等阶段,挑选出一部分确实对此兴趣浓厚且有实干能力的学生加入。协会成员参与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这样对于锻炼学生的创业策划、生产技术、团队合作能力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畜牧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努力做到提高学生的生产技能与工作能力。除了在学校的实习以外,社会实践也是一个重要途径,近三年来,我院共组织了18个师生团队到乡下去,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农家,了解当地经济发展及种养业的发展状况和疫病流行情况:开展科技咨询,给农民上课,传授养殖防病知识,开展义诊活动,为农户解决生产上的难题,为农民出科技板报。赠送科普资料,举办科技讲座,播放种养科技教育光碟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增强了责任感,提高了素质。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学生大学学习阶段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通过实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培养解决生产管理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生产系列问题的调研、训练、总结,为写毕业论文收集有关信息资料。毕业顶岗实习是职业学校突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另一种教学方式,能较好地检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和综合职业素质,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实践运用中进一步深化。除了按照学院的统一要求制定《畜牧专业顶岗实习教学大纲》等一整套文件外,我院还与企业共同制定《顶岗实习计划》,明确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包括了解企业概况、了解企业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熟悉具体部门和岗位的业务流程、工作规范、处理方法,掌握相应岗位的操作技能等。企业领导精心挑选部门主管担任指导教师,做好学生的业务指导工作。指导师傅对学生进行全方面全过程指导,一段时间后给予总结,并及时进行反馈,循序渐进地增加学生的工作内容和难度,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多层次实训模式取得的成果

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训深度融合在课堂实训上,训练学生家畜的鉴定、配种、早期妊娠诊断、接产技术和家禽孵化等职业技能。生产实训部分则由甘肃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良种场、甘肃省秦王川奶牛试验场、甘肃金昌种猪场和学院种鸡场负责制定轮训计划。根据各场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时间来安排,一个轮训周期内学生对畜禽场的每个岗位都要实习过一遍,专业教师进行过程性管理。根据企业岗位需要,校企共同开发设实训项目,使课堂“模拟实训———企业轮训———顶岗实习”成为一个新的有效模式。建立了企业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育人的实训模式学生的实习方式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企业人员指导学生的日常实训。学生在养殖场各生产环节轮岗实习,学生有了“看”和“干”的场所。在实训单位,学生以双重身份完成学习与工作两重任务。专业教师一方面巡回检查指导,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另一方面协助企业规范门店管理的操作流程。这样的一个循环,学生对整个畜禽场的运营管理全部进行了实践,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教师作为学生的专业指导者,经常到企业指导学生实践,针对学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与企业人员共同研究探讨解决,不仅强化了教师的理论水平,也丰富了教师的实践技能。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校企合作实训模式是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如何能更有效地进行校企合作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训呢?除了政府出台政策扶持外,学校要积极争取,企业应尽量配合,社会应大力提倡,教师应转变观念主动参与,学生应有职业精神并乐于实践。

本文作者:郭小会李和国郭志明王璐菊刘瑞玲贾万臣郭全奎苗旭刘辉工作单位: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猪场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农牧业;科技园区;产学研结合;内蒙古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5-1048-04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Combination with Industry, Learning and Research in the Husband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of Inner Mongolia

WANG Huai-dong,LI Ming,HAO La-zhu,YANG Ji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aotou 014109, Inner Mongolia,China)

Abstract: The basic situ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of husbandry in Inner Mongolia was introduced. Some practices of using base platform in recent years were summarized on combination with industry, learning and research. The obtained benefits were also analyzed. At last, some ideas were put forward in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ombination with industry, learning and research i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Key words: husband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combination of industry, learning and research; Inner Mongolia

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园区是由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1997年被科技厅批准成立,位于包头市土右旗境内,占地333 hm2,是自治区技术密集、产学研结合、农牧业高新技术成果示范和推广的综合性农牧业科技园区,园区下设设施园艺、教学果园、园林苗圃、综合养殖场、饲料研究所、赛马场、食品综合加工、高效大田作物、节水灌溉示范、驾驶学校等16个实训教学基地。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的职业技术学院,拥有53个本专科专业、16个校内实训基地,38个校外实训基地,学院教师总数334人,全日制在校生6 900人,下设园艺园林、畜牧兽医、食品科学、经济管理等12个系部。

1 科技园区产学研结合的实践

1.1 基地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多种运行体制

科技园区为了提高基地自养和生存能力,保证基地可持续发展,在具体运行中,根据各基地实际情况,采取了以下3种不同的运行模式:①股份制运行模式。综合养殖场、饲料研究所和驾驶学校按照现代企业管理要求,面向社会融资筹资,学院以地皮、设施、流动资金等有形资产和学院品牌、技术、专业人才等无形资产入股,基地向学院交纳占用场地的相应费用,学院向基地下达实践教学任务和相应的质量评估标准,对基地进行教学条件、过程和效果的监控,支付基地实践教学中的支出。这些基地实行股份制运行后,不仅实现了基地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且形成了基地创收资助办学、教学促进基地建设与发展的良性循环。②承包制运行模式。教学果园和苗圃由学院投入财力,按照教学需求建成基地后,将其承包给园区工人经营,经营者以产品收入取得报酬,承包者接受实践教学任务,对影响到产值类的实践,学院给予补偿。这种运行方式,既给经营者的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一定的收益,又使正常的实践教学任务得以完成。③目标责任管理运行模式。设施园艺、高效大田作物和节水灌溉示范等基地实行目标责任管理运行模式。根据当年教学、科研和生产任务,确定年度目标责任,基地完成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接受学院依据教学质量指标体系的考核,学院以实践学生、指导教师为基地注入部分劳动力资源,以实践过程的产成品价值补偿基地部分运转费用,同时,基地积极争取各类项目,开展科技示范、转化和推广工作,在项目运作和社会服务中得到资金、技术等的投入,这种运行方式在确保教学和科研的前提下,进行了产业经营,增加了效益,保证了基地的生存和发展。

1.2 系部依托园区基地与企业合作,不断创建实用的合作模式

通过发挥科技园区的平台作用,学院各个系部与企业进行了全方位的合作,创立了几种实用有效的合作模式:①校企联合办学模式。例如,车辆工程系和内蒙古利丰汽车公司进行联合办学合作,学院汽车专业大学生一、二年级在学校学习,三年级时学生学费交给公司,公司承担学生的教学和实训任务,学生毕业时公司通过双向选择留下部分学生就业。②校企订单合作模式。例如,园艺园林系和内蒙古正荣集团签订用人协议,根据企业的要求对准备去公司的学生进行一些课程和实训内容的补充。③校企联合技术攻关合作模式。例如,园区与包头市羊王公司签订协议,由园区组织专家攻克肉羊养殖关键技术,公司为学校和园区提供必要的经费。④企业入驻学校模式。例如,包头市大成饲料公司和园区签订合作协议,公司经营学院养猪场,向学院缴纳一定费用并提供教学实训条件,学院的专业教师为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扶持。

1.3 园区以基地为平台,积极争取各级各类项目支持

园区在建设过程中积极争取各类项目,通过承担和引进重大科技项目来建设基地。通过承担自治区发改委和畜牧厅项目“棚网养猪科技示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舍饲条件下绒山羊生理指标变化的研究”、自治区农业开发办项目“种羊良种繁育及经济杂交”等建立了综合养殖场;通过自治区科技厅“设施园艺技术开发项目”、水利厅“节水灌溉工程项目”、农业开发办“中低产田改造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粮经间作技术开发项目”等建立了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并完善了设施园艺基地;学院依托园区通过与土右旗等6个旗(县)实施了“科教兴旗(县)合作项目”,园区与这些旗县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加强了园区相关基地的建设;学院依托园区通过国际合作,引进中国-加拿大政府间合作实施的“内蒙古可持续农业发展”示范项目,通过项目建设完善学院节水灌溉示范基地、综合养殖场和苗圃等基地;园区争取到包头市“蔬菜保护地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充实了设施园艺基地;园区积极加强与自治区老促会的合作,推进“一村一品”工程,建设综合养殖场的种鸡孵化基地,与老区建立帮扶关系,形成科学饲养、联户生产、统一收购的经营格局。截至2010年底,通过各级各类项目投入到科技园区的建设资金达2 350万元。

1.4 教学、科研和生产有机结合并融入园区日常运行当中

园区各基地在日常运行过程中紧密结合教学、科研和学生创业活动,在保证基地正常运行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创业需求,形成了学生课程实训管理、科研基地租让、学生创业承包、毕业综合技能实训管理等多种方式的实践教学与学生创业的融合模式。例如,设施园艺基地对于课程实训、教师科研和毕业综合技能实训的温室和露地采取学生日常管理、种植产品归学生的办法,有一些温室专门面向本专业学生承包,基地提供必要的生产资料,产出的产品学生上缴30%后,剩余的可自主卖掉获得一定收益。通过上述的管理形式,基地降低了日常人工管理费用,同时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本专业的创业热情。

1.5 拓展基地功能,扩大社会服务工作

学院以科技园区为载体,不断丰富基地建设内容,拓展基地功能。1997年基地被自治区科技厅命名为“内蒙古青少年科技园地”;1999年被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协联合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科技园区整合学院教学资源面向青少年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在积极推进青少年科技工作的社会化、群众化、经常化方面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形成了农牧业高新技术和生态循环技术两方面的青少年旅游特色,先后对区内外16 500余人次青少年进行了农牧业科普教育;2005年科技园区被自治区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命名为“内蒙古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教学示范基地”,承担全区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的探索和研究任务,对于自治区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的培训、示范、辐射和带动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2008年科技园区成为“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包头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的具体承办单位,促进了包头市“南菜北薯”和发展现代养殖的农牧业发展格局,极好地带动了包头地区农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包头市农牧业科技人员的培训、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更好的服务。2010年园区被国家财政部和科协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

2 科技园区产学研结合取得的效益

2.1 提高了学院的科技实力和教学效果

科技园区建设力度的加大和功能的有效发挥,有力地促进了学院的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广。“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学院教师和基地的科技人员主持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51项,其中,中国-加拿大政府间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各2项,国家成果转化基金项目2项,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2项,教育部“春晖计划”课题1项,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各3项,自治区教育厅课题4项,学院应用技术研究、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9项,学院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2.2 通过项目带动周边农牧业发展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科技园区承担的“内蒙古可持续农业发展”项目分别在科技园区和自治区4个盟市11个旗县进行技术试验和示范,推广2BM-9型免耕播种机40台,完成示范面积5 300多公顷,使农田减少风蚀50%,草原植被恢复30%,农民增收达7 270万元;园区推广规模化养猪等技术,设计并指导建成规模化猪场23个,在5盟市15个旗县推广优良种猪3 000余头、商品猪5万余头,园区饲料研究所“康乃兴农大”牌保健型饲料推广到周边6个旗县,饲喂家畜后,营养代谢疾病明显减少,生产性能明显提高;科技园区的“北方高寒地区高效节能日光温室”项目辐射带动土右旗农业园区及周边地区建设温室1 300余座,园区承担的“土右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项目为土右旗育苗30万株,推广新品种40 hm2,极大地促进了当地设施蔬菜的生产和发展;园区实施的“千亩粮经间作技术开发项目”成果已推广辐射到包头市土默特右旗沿山(大青山)耕地3 300多公顷;通过承担自治区老促会“一村一品”项目,为和林县免费发放鸡苗1万只,带动2 320户农民养鸡,平均每户每年增收2 900元。

2.3 通过技术攻关和培训为社会服务

近几年来,科技园区依靠自身人才、技术优势,积极为企业和行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先后承担了内蒙古家园食品有限公司、内蒙古大盛饲料公司等企业的10项科技攻关和新产品开发,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 030万元。园区与土右旗联合开展“科技入户工程”、“新农村建设讲座”、举办奶牛技术培训、蔬菜种植技术培训,推动了土右旗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奶业产业化进程。截至2011年7月,共培训农牧民9 730余人;在武警内蒙古边防支队的连队、哨所开展养殖和种植业技术咨询和指导。截至2010年8月,为部队培训军地两用人才540人次。园区与包头市科技局、人事局、组织部联合培训包头市科技特派员92人。此外,科技园区先后选派技术骨干担任周边12家企业的技术顾问,为他们培训技术人员,开展科技咨询,并为养殖场进行技术指导。

2.4 通过对外实践教学、职业技能鉴定和接待等多种形式开展社会服务

近年来,科技园区先后接纳集宁师范学院、乌兰察布职业学院、包头农牧学校、土右旗职教中心、固阳职高等周边地区8所院校学生的实习实践基地,承担了蒙古国3所农业院校教师的培训工作。园区利用国家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有利条件,每年面向全国培养农牧业职教师资60~100人。科技园区每年开展大约10个不同等级的职业技能鉴定,已有16 900名学生、社会人员接受职业技能鉴定和认证。科技园区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截至2010年底,科技园区接待了加拿大驻华大使等20余个国家的官员、专家、学者近3 600人次来访、讲学、培训和考察。

3 科技园区产学研结合的进一步发展思路

3.1 统一规划,功能分区,打造具有科普休闲农业特色的园区

“十二・五”期间,科技园区将对整个330 hm2园区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和布局,建成“一心、一带、四区、七园”的总体布局:“一心”是建设科技园区管理服务中心,“一带”是建成以园区主干道为轴线的科普休闲观光带,“四区”是建成作物高效种植区、养殖区、农畜产品加工区和设施园艺区,“七园”是建成马业园、新能源新材料园、林业园、草业园、水利与建工园、车辆工程园、工艺园。在满足学院教学、科研、示范和科技推广的同时,使全部基地整合成为一个功能完善、布局清晰的农牧业现代化的科技园区。

3.2 加大科技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科技园区以专业化、系统化、功能化、标准化、现代化为出发点,积极推进新技术研发与应用、新模式展示与推广、新品种培育与示范,同时,吸纳国内外农牧业先进的科技成果,以科技园区为载体、实训基地为平台,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和成果储备,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3.3 发挥科技孵化作用,建立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

在现有条件下,借助科技园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载体和平台,鼓励毕业的学生、农牧民及社会人士到园区创业,同时引进企业到园区建立研发及示范基地。科技园区给予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模式等支持,并积极帮助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力保所建立的企业具有科技领先性、市场推广性和高回报性。

3.4 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合作,完善多种合作模式

巩固已有的“科教兴旗合作”、“校企联合办学”、“校企订单合作”、“校企联合技术攻关”几种合作模式,加大“校旗共建”、“校企全面合作”、“校政合作”、“校校合作”等合作模式的探索,搭建学院与旗县、企业、政府部门和其他院校深度融合的合作平台,争取各类各级项目支持,对园区实训基地进行智能化改造和建设,满足实训基地不断发展的需求,形成基地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对外紧密合作型办学机制。

3.5 加大社会培训力度,培养多层次技能技术人才

科技园区继续加强科技培训工作,第一是为地方培养具有一定科研技术能力的科技特派员,提高地方科研水平和应用技术研发水平;第二是为地方培养农业技能推广人员,提高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推广效率,能及时反馈推广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第三是培训新型农牧民,特别是培训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的农牧民,既能实现农牧民的自我创业,又能推动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 葛茂悦.创建以科技园区为主体的综合型实训基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A].吴树青.高等职业教育的春天――2006年“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专家论坛文集[C].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68-72.

[2] 同海梅,侯军岐.以农业技术进步为主线的农业科技园区的制度创新[J].特区经济,2006(8):340-342.

猪场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动物遗传繁育;实验教学;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023-02

高等职业教育目的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其针对性强,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动物遗传繁育》是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其可操作性强、理论知识丰富,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要求较高。本着培养21世纪畜牧兽医科技新型人才的目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我系积极探索,敢于创新,对《动物遗传繁育》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环节进行积极的改革和有益的探索,确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过程,形成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教学体系,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职业道德,充分调动学生实践操作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加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课中,近两年来,我系畜牧实验室紧紧抓住评估创建的有利时机,大力加强了实验室硬件和软件的建设,购置了五十台新式光源式双目显微镜、大量的染色体切片和动物生殖器官标本等实验设备,基本满足教学需要,并且制订和实施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保障了学生的正常实习。畜牧教学工场的建立大大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成为培养学生的又一课堂。目前,我系畜牧教学工场中有猪场、牛场、羊场和鸡场,还有规划建设中的犬场、鹅场,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实习。

二、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人才

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有计划地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和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是至关重要的。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加大校企合作深度,推进我系“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我系定期组织选派青年专业教师赴企业基层锻炼,并奖励工作成绩突出的骨干教师。教师到对口企业锻炼0.5~1年,参与企业生产、营销、管理、技术研发、技术创新等工作,联系引进科研项目,并根据企业人才需要情况,对专业改革和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市场调研;同时聘请企业或行业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实训教师,让学生和教师接触到最新的生产技术;鼓励教师参与职业技能考评人员的培训,培养真正的“双师型”人才。

三、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高职类《动物遗传繁育》分为家畜遗传育种与家畜繁殖两部分内容。家畜遗传育种部分的实验内容比较多,理论性比较强,可操作性不大;其特点是:验证性或原理性实验为主,探索性或创新性实验偏少;内容缺乏创意,方法按部就班;学生成就感不强。为进一步突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现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综合考虑实验教学时数、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使用率和实验内容连贯性的基础上,我们压缩一些验证性或原理性实验,将有关实验内容和实验顺序进行合并调整,逐步开设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例如,我们只保留家畜遗传育种实训指导中实验一(动物染色体切片的观察)、实验六(种畜系谱的编制)和实验九(近交系数和亲缘系数的计算),并将实验六和实验九合并成一个实验;家畜繁殖部分实训指导中我们只保留实验一(公、母畜生殖器官观察)、实习四(品质的感官检查及活率、密度检查,理化因素对的影响)、实验五(数量计算和畸形率检查)、实验六(常用稀释液的配制及稀释)、实验八(母畜的鉴定)、实验九(输精)、实验十一(妊娠诊断),并将实验四和实验五合并成一个实验,实验八和实验九合并成一个实验。

四、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1.综合使用教学用具,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使用模型、标本、挂图、多媒体、幻灯片、录像、显微镜等多种辅助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例如在品质检查项目实验中,我们将学生所观察的通过显微镜连接到电视屏幕上,可生动、直观、由低倍到高倍、多角度、多层次具体讲解的形态、结构、运动状况等,能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找到观察对象、便于学生对照观察和记忆;同时,我们还精选了一批教学录像,如牛的生殖生理和人工授精技术、猪的人工授精技术、波尔山羊的繁殖、鸡的采精和输精等;另外,还到畜牧教学工场中进行现场采精、猪的人工授精和牛的人工授精等。这些形式不仅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人工授精技术在畜牧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2.引导学生自学,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每个项目模块中基础知识和拓展知识讲授结束后,布置下一次实验任务,并提前进行分组。学生接到实验任务单后,分组讨论实验内容,制定实验方案,实验方案包括详细的实验用品清单、实验步骤、实验的关键控制点、实验分工等,并将实验方案提交指导教师进行修改和完善。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场所和实验用品;学生根据本组的实验方案,分组实验;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可进行小组内讨论,或与指导教师讨论;实验结束后,清理实验场所;然后学生分组分析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提出实验的关键控制点,撰写实验报告;最后指导教师分析总结各组的实验情况。例如,在实验六(常用稀释液的配制及稀释)中,指导教师布置实验任务:请配制1000mL的猪用稀释液(葡萄糖-EDTA-柠檬酸三钠);学生接到任务单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稀释液的配制方法、注意事项等,分组讨论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制定实验方案;指导教师根据各组的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场所和实验用品等;学生根据实验方案,配制稀释液,配制结束后清理现场,并分组分析此次实验得失情况;最后指导教师总结实验情况,并布置下一次的实验任务,学生课后提前准备。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起指导作用,是导演;学生起主导作用,是演员。

五、完善实验课评价体系,提高学生重视程度

本课程实验课评价体系包括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两个方面,分别占60%与40%;采用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指导教师评分等三种方式,各占33.3%。实验过程考核主要体现在实验方案的制订、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过程中解决突发事情的能力、实验安全卫生等方面;实验结果考核主要体现在结果的准确性、实验报告的撰写、分组讨论分析等方面。小组自评是以小组为单位对本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评分,分别占60%与40%;小组互评是对其他各组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评分,分别占60%与40%;指导教师评分是指导教师对各组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评分,分别占60%与40%。本课程实验课评价体系改革可避免学生动手操作不积极、实验报告互相抄袭、交了实验报告就得分等不良现象,可提高学生实验学习的重视程度,确保实验课的教学效果。通过对这一环节的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通过对《动物遗传繁育》课程实验教学的初步改革,并在在校学生、顶岗实习的学生、往届毕业生以及企业人士中对本课程的改革效果进行调研,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受欢迎率也增加了;但还需在今后的实验教学过程中,继续探索和努力,进一步提高《动物遗传繁育》实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响英.高职院校动物繁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8,(3):216.

[2]张响英,王健,王利刚,等.以应用为抓手的高职《动物遗传育种》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2,(5):89-90.

[3]戴晓刚.简论如何提高养殖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实效[J].读与写杂志,2008,2(5):162.

[4]刘云,车有权,陆江宁.在实践教学中提高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动力[J].科技信息,2008,(7):25.

[5]潘岚,卢飒.从实验内容到实验模式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1,(4):25-26.

[6]王蕾.加快实验改革提高实验教学效果[J].药学教育,2002,1(18):52-53.

[7]李淑红,王京仁,王文龙,等.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6(26):102-104.

[8]程玉芳,穆秀明,杨国忠,等.动物繁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1):39-40.

猪场实训总结范文4

一、认真规划教育培训目标

新型职业农民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根据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和河北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发展实际需求,分类确定培训目标。

(一)生产经营型培训目标

培训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具备现代农民综合素质,具有现代农业产业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产经营技能,能够从事现代农业产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二)专业技能型培训目标

培训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要求,具备现代农民综合素质,熟练掌握现代农业产业的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能够适应现代农业产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要求的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

(三)专业服务型培训目标

培训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具备现代农民综合素质,熟练掌握从事岗位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适应岗位要求的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

二、建立严格组织管理体系

(一)建立领导组织

各项目县成立由县(市)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国家级试点县要求主要领导)任组长,农业、财政、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金融、保险、税务、工商、土地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及时研究落实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统筹协调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二)明确管理机构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各县(市、区)农业(牧)局,各县科教科(站、股)代表农业部门履行管理职能,具体负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认定管理办法、扶持政策的制定,协调组织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和扶持政策落实,监管各培训基地按要求落实培训任务。县(市)财政局负责资金的足额拨付,并监督培训机构和培育部门的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保证资金专款专用,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用。

(三)确定培训基地

按照农业部“一主多元”要求,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全省优选确定培训基地239个,其中农广校102所、农技推广服务机构83个、其他农业职业学校或成人学校49所、农业高校3所、科研院所2家,从而,健全完善了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主体,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职业学校、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化教育培训资源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持续、稳定、专业、规范的培训组织保障,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的教育培训需求。

三、积极探索教育培训模式

深入研究了近年来河北省开展的“田间学校”“送教下乡”“双带头人培养工程”“阳光工程”“农村‘两员’培养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教育培训模式,结合新型职业农民素质要求、农民学习特点、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示范县探索实践情况,总结出以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

(一)“六精心”模式

定州市从教育培训的源头抓起,将“精心”塑造贯穿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全过程,创出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定州六精心”模式。

1. 精心遴选培育对象

根据本地主导产业、规模经营程度,重点面向农业科技园区(基地)与企业,选择从事种植、养殖生产,并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头人、专业农民、返乡创业人员、农村青壮年农民以及有志于投身现代农业建设的人员为培训对象。

2. 精心组建师资队伍

依托农广校的专职教师,同时,聘请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教授专家,从本地农牧局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畜牧兽医站等科站中抽调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既有系统基础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水平的技术人员组建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

3. 精心选建教学课堂

本着服务地方特色产业、方便农民和贴近农民生产的原则,将培训课堂搬进产业园区、蔬菜大棚、田间地头等生产一线,就地就近下乡进村办班。根据地方特色产业,将科技示范基地作为实训基地,基地做到有牌子、有宣传、有典型、有政策,为培育对象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并记录在案。

4. 精心设置课程内容

在充分调研分析基础上,确定以主导产业为基点,注重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两条主线培养,围绕产前、产中和产后发展关键环节研究教育培训内容,设置教学培训课程。并结合当地现代农业发展与生产特点、职业农民教育规律与学习特点,选择或编写符合当地实际的针对性强、实用性强、通俗易懂的教材。

5. 精心选择培训形式

一是在农时关键季节或农业生产关键环节,针对具体产业出现的紧迫问题(如防灾减灾、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采用现场教学的方法进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以解决生产中的突发性或实际问题;二是针对教学内容,组织学员开展经常性的经验交流和现场示范、观摩活动,以总结宣传和推广典型农民的经验。同时,有计划地组织学员赴本县(市)或外地参观考察,进行专题交流,学习先进的技术技能和成功的管理经验,提高农民自身职业技能和素质。

6. 精心做好学员管理

一是加强学员纪律约束。建立学员参训签到制度,并将出勤情况列入考核内容,出勤不达标者不能参加培训结业考试。二是加强学员档案管理。严格建立电子、纸质学员信息档案,电子档案包括培育对象的基础信息、创业经营规模与近年收益、参加学习培训实绩与持证等情况,纸质档案包括基本信息与学习情况等。档案资料由专人负责,并及时更新。三是加强动态管理。从培育对象选拔到培育认定为职业农民是一个动态过程,对符合职业农民条件的经规定程序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享受相应的管理和扶持政策。对不符合职业农民资格的经规范审批程序取消其新型职业农民资格,不再享受扶持政策。

(二)“四大课堂”结合模式

围场县深入研究了近年来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经验和做法,重点抓了四大课堂建设,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训,形成了组织高效、务实管用、受农民欢迎的培训模式。

1. 办好“固定课堂”,增强基础性教学

在“固定课堂”教学中,改变原来课堂教学中只讲单一知识技能的呆板教学模式,实现活跃的、有凝聚力的课堂教学。一是设立班委会,组建完整的班集体。让学员感受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员,克服散漫的学习思想,增强凝聚力。二是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穿插常规教学元素,随时对学员进行学习目的和道德素质教育,让学员学的明白,学的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实现从“办班”到“育人”的创新。三是开展交流互动,促成产业联动。为学员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畅谈产业特色、创业理念、创业梦想、创业成果、产业文化、创业经验等,相互交流、学习、借鉴,形成不同产业联动、相互促进发展的职业农民队伍。

2. 办好“田间课堂”,增强直观性教学

结合固定课堂教学,抓住农时关键环节,把课堂办到田间,采取“田间讲解、示范操作、参观考察”等教学形式,增强培训直观性。老师边示范、边讲解、边指导,学员边学习、边操作、边实践,将固定课堂教学内容消化吸收、用于生产,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 办好“空中课堂”,增强灵活性教学

利用广播、智能手机短信云平台、网络等传媒手段不受时空限制,方便、快捷、覆盖面广等优势特点,通过这些渠道传播农业科技、信息、知识,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方便快捷。

4. 办好“流动课堂”,增强服务性教学

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直通车的作用,办好流动课堂,将教学服务重点下移,把科技光盘、科技图书、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带到农田、农场、牧场、温室、大棚,实现教学服务“三到身边”,即跟踪服务到身边,科技影片到身边,技术指导到身边,让农民做到学习、生产“两不误、两促进”。

(三)“构筑三大平台”模式

平泉县为促进新型职业农民成长发展、自主创业、扩大生产和带动周边致富,把培训过程中的平台建设作为基本策略。一是构筑智力平台。充分发挥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主力军作用,构建“1+3+10”培训平台,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智力支撑。“1”即: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3”即:县农广校、农业产业园区、基层技术推广区域站;“10”即围绕“菌菜牧果”等产业的十个重点实训基地。目前,建立了89名专兼职教师组成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库,形成了以县农广校为中心、以乡镇产业园区为依托、以村教学班为补充的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二是构筑信息平台。为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全过程的培训和后续跟踪服务,建立飞信平台,完善京承农产品产销信息平台,发挥农牧信息网络作用,把最新的政策、最实用的技术资料和最准确的市场行情等及时传送给每位培育对象或新型职业农民,实现从传统培训到信息化培训的突破。三是构筑师徒平台。为了提高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长效性和质量,平泉县为780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搭建了师徒结对帮扶平台。学员在生产经营中遇到问题可随时咨询,教师也定期或不定期回访,亲自指导学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台头山乡塔子山村支书魏青霜返乡带头发展设施菜园区,在包村教师、干部和村两委班子共同努力下,该村流转土地760亩,蔬菜大棚由10多个发展到275个,跃为全县设施蔬菜发展的排头兵。再如K椤树镇K椤树社区金继民等十位农民,是该县农广校培育的首批食用菌产业新型职业农民。2015年,他们带动该镇发展食用菌种植230亩,累计265万盘袋,人均增收8000元,同时还安排了300多人就地打工。

(四)“三结合”模式

承德县以“围绕发展县域特色主导产业,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为抓手,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新机制新模式。

1. 校园结合,实现“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训

为了适应成人学习特点和农业生产规律,承德县农广校培训进产业园区,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训。刘杖子雾灵山千亩香菇产业园位于刘杖子乡金场村,坐落于雾灵山东侧,这里森林覆盖率达86%,不但具有得天独厚的冷凉气候,而且还具有丰富的原材料,适合食用菌栽培。为助推地方食用菌产业发展,承德县农广校组织食用菌专业教师为食用菌种植户提供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和生产服务等。将培训贯穿于整个生产环节之中,春季培训棚室建造,菌种制作;夏季培训香菇栽培及病虫害预防方法;秋季培训食用菌采收、市场营销。园区为保证农广校就地开展培训需要,2013年在园区内专门建立一个60m2能容纳50人学习用的教室,安排两个面积600m2的大棚作为学员实践实习基地。2015年,在刘杖子食用菌园区培训农民近500人,其中280人进行了为期两天结合关键技术环节参与式实训,使其掌握食用菌栽培环节中一项专门技术;165人进行为期4天的专项技术培训和外出参观学习,使其掌握食用菌生产全面技术;54名生产经营型人员开展了为期14天的创业培训,根据食用菌的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分段式安排课程,理论课在早晚和农闲时进行,讲到关键技术环节直接进园区实践,动手操作,使他们掌握食用菌栽培技术、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牧业政策、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知识等相关内容,实现了生产学习两不误、两促进,学中干、干中学,满足了农民就地就近就需意愿。通过培训农民职业素质得到提高,转变了观念,外出打工者纷纷回村承包大棚,食用菌产业工人租棚当老板,规模小的扩大规模当上了名副其实的职业农民。

2. 校企结合,加快农业企业和家庭农场发展步伐

承德县农广校与县内三融肉鸡公司、仓子三化肉鸡养殖场、富源种猪繁育有限公司、丛玉供港蔬菜基地、曼曼食用菌加工等多家企业联合开展培训。发挥学校与企业双方优势,整合资源,组织联合讲师团,共同研究制定培训规划,农广校负责基础课和理论课教学,企业负责实践课教学,对生产工人开展专业技能、政策法规、食品安全、安全生产、劳动保护自主创业等多方面培训,使他们满足生产需要,同时鼓励有能力的人员进行自主创业,促进了家庭农场发展。其中有13户自己新建了养鸡场,15户自己建起了养猪场,20户发展食用菌栽培,实现了企业发展与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同步共赢的大好局面。

3. 校社结合,提升农村组织化程度和经营服务水平

承德县农广校通过调查摸底,摸清了全县240个各类合作社的情况,针对合作社现状,与合作社协商合作开展培训,合作社负责学员组织,提供培训场地、实习基地、生产实践基地,农广校负责统筹师资和具体培训。一是针对合作社负责人进行素质提升培训。重点开展以市场营销和专业合作社管理等为内容的培训,对受训人员提高合作社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发挥了作用。二是针对省级重点合作社社员进行系统化教育培训。先后在大营子全保河保丰龙合作社、北圈蔬菜专业合作社、甲山下杖子养猪合作社、上谷养牛合作社开设涉农专业中专班,对社员开展职业道德、创业指导、网络营销、结合产业的种养殖新技术等全面系统的教育。在师资选聘及授课形式上,既请专家学者讲授理论,又吸收本地农业创业成功人士讲授创业经历,并实行学员和教师进行互动式教学、交流式研讨,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学校与合作社合作,不仅解决了参训农民的培训场所、实习和生产实践基地,还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入社或领办合作社的热情和干劲,让参训学员亲身感受到科技知识的力量和合作共赢的喜悦。

总之,这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具有典型性、实效性和推广价值,希望这些教育培训模式能对河北乃至全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同时,结合各地实际,进一步探索总结更多、更具特色、切实可行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新模式。

河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张会敏 韩晓杰 王彩文

河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平泉县分校 赵振锋

河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承德县分校 李宏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