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长对孩子的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长对孩子的话范文1
教育孩子的事不简单,这里也不说什么太高深的问题,但是有些错误至少有99%的爸爸妈妈都犯过,这可得跟您说说,有几句话,爸爸妈妈经常说,但是也是最不该说的!
揍死你
很不幸,如今仍有相当多的父母用打骂的手段来管教孩子。打骂孩子的时候,气愤至极的父母还常说这样一句话:“揍死你!”
“揍死你”这一类空洞的话,只会降低父母的威信,不会有任何实际效果。因为当他说这句话时,表明他再也拿不出什么好办法了。由于这说的仅仅是一句“大话”,根本无法兑现(父母也不准备去兑现),孩子并不会因此而停止他的活动。
有时我们发现孩子使我们越来越气,直到非惩罚他们不可。他们所有的行为确实促使我们想揍他们,这种挑衅的行为就是他们的目的,如果我们真的揍了他们,就中了他们的计策,帮助孩子达到了他们的报复目的。孩子在内心里说,你虽然把我打疼了,但是你生气了,我感到满足。
打骂孩子的父母是最无能的父母。如果你不喜欢打骂孩子,只是一时气愤难以忍耐,那么打骂将宣告你的失败。如果你就是喜欢打骂孩子,那么你就是一名需要治疗的病人。
他有个尿床的毛病
一位母亲跟人闲谈,话提扯到孩子身上时,“他有个尿床的毛病……”话刚出口,一旁的小男孩羞红了脸,露出怨恨的表情。
尿床这类生理缺陷,属于“难言之隐”,孩子对此特别敏感,父母一般情况下不该向他人提及。这位母亲的话,也许是在无意中说出的,但孩子却误以为母亲在当众出他的丑呢。
孩子尿床,是因为脑子里负责控制排尿的神经尚未发育周全,一般情况下随着年龄增长自然就会消失。虽然此事不算什么大毛病,但孩子的心理负担却很重,他会认为自己低人一等,是个“废人”,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缺乏与人交往的勇气。因此如果孩子尿床,父母不必大惊小怪,只需勤洗床单就可以了。同时需要牢记:不要对孩子有任何埋怨的言辞,更不要将此事到处宣扬。你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会终生感激你的。
有这样一段小故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觉自己越来越与众不同。我气恼。我愤恨——怎么会一生下来就是兔唇!我一跨进校门,同学们就开始嘲笑我。我心里清楚,对别人来说我的模样令人厌恶:一副畸形难看的嘴唇,弯曲的鼻子,倾斜的牙齿,说起话来还结巴。
同学们问我:“你嘴巴怎么会变得这样?”我撒谎说小时候摔了一跤,被地上的碎玻璃割破了嘴巴。我觉得这样说比告诉他们我生来就是兔唇要好受点。我越来越敢肯定:除了家里人以外,没人会爱我,甚至没人会喜欢我。
二年级时,我进了伦纳德夫人的班级。伦纳德夫人很胖、很美、温馨可爱。她有着金光闪闪的头发和一双黑黑的、笑眯眯的眼睛。每个孩子都喜欢她、敬慕她。但是,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爱她,因为这里有一个很不一般的缘故。
我们低年级同学每年都有“耳语测验”。孩子们依次走到教室的门边,用右手捂着右边的耳朵,然后老师在讲台上轻轻说一句,再由那个孩子把话复述出来。可我的左耳先天失聪,几乎听不见任何声音,我不愿把这事说出来,因为同学们会更加嘲笑我的。
不过我有办法对付这种测验。早在幼儿园做游戏时,我就发现没人看你是否真正捂住了耳朵,他们只在意你重复的话对不对,所以每次我都假装用手盖紧耳朵。这次,和往常一样,我又是最后一个。每个孩子都兴高采烈,因为他们做得挺好。我心想老师会说什么呢?
终于轮到我了,我把左耳对着伦纳德老师,同时用右手紧紧捂住了右耳。然后,悄悄把右手抬起一点,这样就足以听清老师的话了。我等待着……然后,伦纳德老师说了八个字,这八个字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这八个字抚慰了我受伤的、幼小的心灵,这八个字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
这位很胖、很美、温馨可爱的老师轻轻说道:“我希望你是我女儿!”
你真笨
什么叫笨?学东西慢就叫笨。一学就会那叫聪明,不聪明的就是笨。在动作上,不灵巧的叫做笨,迟缓的叫做笨。
如此说来,新生儿是最笨的,他什么都不会,连吃都不会,也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为什么我们不说他笨。
原来笨是人为规定的概念,是同别人比出来的。别人都会走路了,而你还不会走,那是你笨手笨脚;别人都会说话了,而你还不会说,那是你笨嘴拙舌。为什么别的同学考试全对,而你总是做错题?还是你笨吧!
懂事的孩子最怕别人说他笨,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出错,学东西这么费劲。也许,多年之后他能证明自己不笨,可当时心里就像压了一块大石头,“你真笨!”这三个字从自己父母口中说出来,孩子心里有多么难受!他想说:“实在对不起,我怎么这么笨呢?”
为人父母者,不知是否听人说过这三个字,或者在心里对自己说过这三个字,如果你知道这三个字的份量,怎么忍心对自己的孩子说呢?
他打了你,你怎么不去打他
如今社会进入了竞争时代,孩子的父母也与时俱进,不再讲究“温良恭俭让”了。孩子在外面和小朋友打架,回家后不免向父母诉说一番,有的父母就问:“他打你没有?”
“打了。”
“他打了你,你怎么不去打他?”
父母把敢不敢与人对打看作孩子有没有竞争意识了。现实教育人们,太老实了容易受人欺负,就得以血还血,以牙还牙,反正不能吃亏!
照这样的逻辑引申下去可就不妙了:别人打你,你就打别人;别人不讲理,你敢不讲理;别人偷你自行车,你就偷别人自行车;别人腐败,你就腐败……
这是什么样的社会?这是什么样的未来?你就准备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你准备让孩子变成一个“占便宜没够、吃亏难爱”的人?
妈妈求求你了
教育学家克劳蒂娅认为:从小到大,我们大多数人生活在有连续性的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会受到上一代的极大影响,往往将父母用于我们身上的一套,纹丝不动地用在我们的孩子身上,奖惩便是一项传统的工具。
先说惩。传统教育中讲究“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已被现代文明和公众舆论所抛弃。国家法律也不允许父母再打骂孩子。
再说奖。现在父母一般用奖励的办法来教育孩子,为了让孩子安静一会儿,妈妈常说:“别说话,一会儿给你买冰淇淋。”这种方法也许当时有效,用多了就会失灵。
其实孩子不需要贿赂,不需要用交换的方式使自己变成一个好孩子。从本性上讲他们自己是要做好孩子的,孩子的好行为产生于他们自己的意愿。孩子只有在自觉的情况下,才能成为原则的遵守者。纪律约束应当建立在相互尊重及合作的基础上。如果他们知道大人是尊重他们的,他们就会接受大人的领导和指导。
最怕出现这样一种局面:奖励不管用,惩罚不能使。孩子识破了大人的一切动机,软硬不吃。父母恐怕就只好说:“妈妈求你了!”
但是就连这句话也不能说,因为说了这话就意味着父母缴械投降,孩子会从内心里更加蔑视你,纪律约束的基础就土崩瓦解了。
你滚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父母教育失败,孩子离家出走的事件屡有发生。许多情况下,孩子是被父母的话逼出家门的。
冲突爆发时,父母与子女双方都摆出唇枪舌剑,互不相让。有些父母利用孩子依赖性强的特点,动辄就用抛开不管一类话来恐吓孩子,发泄自己对孩子的不满。不少任性要强的孩子,因为忍受不了父母的嘲弄逼迫而离家出走。
“你滚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父母说出这句最后通牒式的话来,想逼迫孩子就范。当然这话并不是当真的,只不过想以它来结束这场口舌之争。
但是孩子没法应对。他当然不想离家出走,可一旦就此低头,便会显出自己的软弱,难道就这样屈辱地留在家里?那还有什么自尊可言?
他当然要逞一回英雄。“走就走!”就这样真的离家出走了。
因此在任何情况下,父母都不应该用这句话来要挟子女,迫其改过。孩子有错,应该明确指出,即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也应该让他感受到父母的慈爱和深情的关切,从而产生自强、自信、向上的力量。否则,即使孩子一时屈服了,也于事无补。
再哭,让狼把你叼走
大约是“狼来了”的故事广为人知的缘故吧,有些父母至今还拿“狼”这张王牌来恐吓孩子。诸如此类的话还有“再不听话,把你送给要饭的”、“让公安局来抓你”、“让大夫来给你打针”等等。如此去恐吓孩子,会给他的身心健康带来许多不良影响。
婴幼儿正处在身体机能迅速发展的时期,恐吓会给孩子的精神带来压力,加剧内心冲突,使其兴奋和抑制失去平衡。长此以往,大脑皮质对皮下中枢的调节能力降低,植物性神经和内分泌失调,内脏功能紊乱,容易诱发消化系统的疾病。
恐吓还不利于儿童塑造良好的个人品质。父母若常用鬼、神、狼等恐吓孩子,可能会使他建立一条条件反射,对同类事物产生惧怕感,造成胆小、怯懦、软弱的个性品质。有的孩子常常夜里哭闹,也与此有关。
恐吓使孩子产生错误概念而不容忽视。在他眼中,狼、要饭的、公安局、大夫等概念都与恐惧相连,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纠正过来。
因此父母不能为图省事而胡乱吓唬孩子。
我没本事
“我没本事……”是一些混得不好的父母的口头禅。他们在和孩子交谈时把自卑感表露无遗,这样做是不妥当的。被自卑感“传染”的孩子,会认为“爸爸没本事,我又能怎样?”
教育专家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孩子的自卑感是由家长诱发的。父母如果能坚定自信、乐观向上,那么,孩子对未来也是充满信心的。
孩子的眼光常常会追逐社会现象,比如我们看到社会上有些人有特权,而自己的父母没有;有些人神通广大,而自己的父母却安守本分,便会对父母提出许多疑问。这时候,父母千万不要用“我没本事”来开始你们之间的谈话。你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贬恶扬善,指引孩子踏上坚实的成才之路。
第38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得主安金鹏,出身于河北武清县一个贫苦家民的家庭,他有一位伟大的母亲。
为了供他上学,母亲卖了家里的毛驴,又四处借债为他攒足了学费。为了不让他饿肚子,母亲每个月都步行十多里路去批发一口袋方便面渣给他送去,他用的数学草稿纸也是母亲从印刷厂要来的废纸。他是天津一中惟一连素菜也吃不起的学生,是惟一没用过肥皂的学生,衣服上打满了补丁。
但是他从来没有自卑过,因为他觉得母亲是一位从不向苦难和厄运低头的英雄。
是爸爸好,还是妈妈好
这句话多属于玩笑话,却也是不能随便乱说的。
除了父母亲,孩子的姨妈、姑妈之类的亲戚最爱开这种玩笑了。“我好还是你妈妈好?”她们常用这话逗孩子。
孩子不懂,如实回答了,招来一顿奚落,“我都给你买吃的了,还是你妈妈好?”
孩子想想也是,她给我买吃的了,这是事实;妈妈好,这也是事实。怎么回答?还是不会。
不久,孩子就会答了:谁问他这个就说谁好。
家长对孩子的话范文2
家庭教育感恩教育思路策略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遇到的最头痛问题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成才特别关心,在“望子成龙”的热切渴望之下,可以砸锅卖铁供孩子读书;一些家长溺爱孩子,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使孩子成为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一些家长认为把孩子交给了学校,交给了老师,认为孩子的教育主要责任在学校。家长在家庭教育上采取简单或者粗暴的方式,关注的是教育结果,而非教育过程,尤其是缺少家庭对尊重父母的教育,缺少爱的教育,缺少感恩的教育。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孩子不懂孝敬长辈,唯我独尊,甚至为所欲为,满口粗言滥语。家长与孩子少亲情,少联系,少配合。缺失家教的孩子,感恩意识匮乏,能力不能均衡发展,很难想象他们未来的行为会是怎么样,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
一、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部份家长对孩子期望值太高,急功近利,家长教育不讲方式方法,语言尖酸刻薄。一些话语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让孩子没有了自信心,错过家长最佳教育期。比如以下情境:
孩子对家长有需求时,家长答复是:“工作忙,我没时间”“太烦人了,你怎么这么烦”“我正忙呢”“等你也像×××那样再和我来提”“你的要求总是没完没了”……
孩子遇到困难,失败时,特别是考试没考好时,家长答复是:“你也不害臊”“你太伤我的心了”“你让我太失望了”“你没有尽全力”“你哪一次能考好”“你什么时候能学得好”““你看看,别家孩子学习好,你怎么不如人家”……
孩子取得进步时,家长反应冷漠,或者答复是:“你还没达到我要求的样子”“不是很理想”“还算可以,马马虎虎”“这点成绩也值得你骄傲”……
孩子和别人发生冲突时,家长言语是:“你就知道惹祸”“我不听你解释”“你总是强词夺理”“回家哭有什么本事,他打你,你不会打他”……
孩子成绩不好时,家长言语是:“豆渣脑子”“你除了玩,还能干什么”“你无药可救了,我对你死心了。反正你也没考好过”“学习都学不好,你以后还能干什么”“成绩这么差,我替你害羞”……
孩子犯错误时,家长言语是:“你除了爱惹事,还能干什么”“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呢”“告诉你多少遍了”“你不要跟我讲,我不爱听”“你看别家谁谁,多懂事、聪明,你呢”……
家长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信赖的言语:“我怎么养了这样你的孩子”“你还好意思回家”“我不是你爹,你是我爹,我求你了,让我省省心”“你自己看着办吧”……
孩子需要鼓励时,家长言语是:考的好要什么给什么。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概念——镜像自我。“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美国早期著名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库利认为,我们通过想象别人对我们的行为和外貌的感觉来理解我们自己,因为这里的自我正反映了别人的意见,所以叫做“镜中我”。把别人的看法、态度看做一面镜子,从中来判断自己的形象以及评估自己,别人认为自己能干,自己就认为自己能干。别人认为自己不行,自己也认为自己不行。而这中间父母和老师的看法就更重要。家长的看法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家长对孩子抱怨的话多了,打击伤害的话多了,孩子慢慢地就会认为自己就是家长说的那样,当孩子考试没有考好或遇到其他一些困难挫折时就强化了这些负面信息,一个天才可能就在家长不经意的语言当中给埋没了。孩子尽管很苦恼,但他不会懂得家长的语言竟会这样的伤害打击,家长也不会理会这些只言片语说说就过去的话,竟具有如此大的杀伤力。孩子有错不要紧,但要认真严肃跟他指出,话不要罗嗦,就事论事,适当用一下家规,一次让孩子记住。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部分家长觉得很委屈,“我们对孩子付出的心血够多了,恨不得把整颗心都掏给他,可孩子根本不懂父母的心?甚至最起码的尊重父母都不会。”家长感恩教育忽略了言传身教,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这就要求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学会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孩子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通过每天的午餐、晚餐时间给孩子一定的话语权,听孩子讲学校所见所闻,和孩子的交流应当平等,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观点。家长要引导孩子感谢他人的善行,这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就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久而久之行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在同等的天资条件和教育环境下,家庭感恩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这一刻起,是父母给了他们生命和健康,他们的一言一行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二、感恩教育思路和策略
1.感恩教育要言传身教
对每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家庭是第一个教育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小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心存感恩,对孩子品德的陶冶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给孩子更多父母的关爱。学会“感恩”,家庭教育背景很重要,家庭就是孩子力量的源泉,一个具有浓厚亲情的家庭,给予孩子健康成长的氛围,塑造孩子阳光的性格。要让孩子学会感恩父母。缺失父爱、母爱的孩子是有性格缺陷的,不利于对孩子的感恩教育。与父亲的疏远往往让孩子胆小缺少坚毅的性格,性格变得孤僻怪异。母爱是家庭温暖的基础,坚强的母亲教会孩子正确面对困难,一位善良、心胸开阔的母亲会让孩子懂得报恩。让孩子知、情、意、体谅、理解父母,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和烦恼,学会节约,不浪费父母的劳动成果,不与父母争吵,多为父母着想。其次,家长应有语言魅力。要亲而和气、和颜悦色、平时亲和、警示深刻。家长每天要和孩子说话交流沟通,要用睿智去教育孩子,去打动孩子,去感化孩子。
2.感恩教育要从礼仪开始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感恩优良传统的民族。我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也都是感恩文化的体现。从小家到大家,感恩老师、感恩祖国。“德诚于中,礼形于外。”通过家庭礼仪教育培养孩子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知恩图报、励志自强、明礼诚信、道德高尚、知恩感恩、明礼诚信意识,进而让礼仪教育成为深入孩子内心。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祖国。父母要利用春节拜年等节日活动,培养孩子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感恩父母意识,通过这种形式架起两代或几代人之间感情、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让孩子知道在节日的时候,打个电话回家问候家人,回家的时候,会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等。礼仪教育和修养,从小养成。家长的语言具有非常的魔力,可以驱散孩子心灵上的乌云,给孩子以自信和勇气,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家长多说对孩子肯定的话、信任的话、鼓励的话、激励的话,孩子的心情会越来越好,越来越自信。不仅在家里,就是遇到亲戚朋友也要到表扬孩子的优点,特别是面对朋友和老师时,孩子会在家长和别人对自己的优点的肯定、赞扬、表扬声中找到美滋滋的感觉,会越来越好。慎说批评的话,不说打击的话、讽刺的话、否定的话。有些家长一见到外人当着孩子的面数落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对,如果这样下去,让孩子丧失了自尊心、自信心。家长每天都与孩子朝夕相处,骨肉相连,无可代替。一言一行都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社会教育替代不了。
2010年3月,我校组织初一年级学生6个班共计406人参加家庭教育状况调查问卷(学生卷、家长卷)。从问卷中可以看出,80%学生家长认为自己关心孩子的教育,家长平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家庭教育状况良好。30%左右家长认为平时与孩子的沟通一般,与孩子的交流不够,1%左右家长认为缺乏与孩子的沟通。60%左右的学生认为家长关心孩子的教育,学生与家庭间的沟通交流正常。30%左右学生认为学生和家庭的交流一般,家庭教育一般。0.5%学生认为家长对自己的沟通不够、家庭教育不到位。可见,家长对家庭教育存在很多认识上的问题。
3.学校感恩教育要与家长齐携手
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重视感恩教育,学校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比如,利用校园广播站、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现代公民教育内容,举行国旗下宣誓,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教育,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这些举措经过实践证明,对学生不可否认的是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但是,很多教育者有着这样的同感,那就是这些教育形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且总会出现反复,经常出现教者苦口婆心,而听者却置若罔闻的现象。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缺少了家庭教育这一块拼图,学生的感恩教育就会不到位。感恩教育要让学生在认识和实践的循环反复中由被动变为主动,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养成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的好习惯,会孝敬父母懂得报恩。通过家长主动与孩子班主任老师联系,及时了解孩子们做这些事可能只是一时兴起,或者是为了得到老师的一声表扬。要让感恩成为他们良好的品质,还需要老师做进一步的引导。教育学生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怀感恩之情。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对有困难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对别人对环境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学生拥有了感恩之心就会更加热爱班级、学校、家乡、祖国、世界,就会对他人充满了爱心。也就拥有了做一位高尚的人的思想基础。
三、结语
总之,学校要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德育工作始终,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祖国的呵护之恩……从家庭、学校开始,学会尊重他人,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经常心怀感恩之心,就会心地坦荡,胸怀宽阔,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让孩子学会感恩,要培育感恩意识、感恩励志、文明礼仪、自立意识和自尊意识,培育健全独立人格,倡导自然、和谐健康思想家庭文化氛围。学会赏识孩子,培养孩子,在家庭中为孩子营造和谐文明的成长氛围。
参考文献
[1]冯维.小学心理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家长对孩子的话范文3
关键词:父母素质;教育方法;会说话;教育理念;说话技巧
朋友女儿今年13岁正读初中一年级,每次见面都苦恼地诉说孩子的种种不是:“成绩不好,不喜欢学习,不是今天丢了课本就是明天丢了试卷。更可气的是拿我说的话当耳旁风,甚至一边哭一边与我较量着……”这天,我去她家见她怒气十足,女儿坐在一旁写着试卷,气氛的表情嘴里还嘟囔着:“不想写,不愿意写。”朋友见状,大声怒吼:“不愿意写也得写,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己什么样不知道,学不好就永远别玩。”显然,朋友不顾他人,当面指责起孩子。
面对孩子的不听话、叛逆,而发出的焦灼无奈的叹息声,我发现是父母说话方式不当,不会说话诱发的。所以,我认为,每个父母首先要做个会说话的人,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
一、给孩子合理的期望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容易对孩子造成一定压力。期望值过高或过低不利于孩子潜能的发挥,期望值过高,孩子怎么努力都离目标很远,容易产生失望情绪从而不愿继续努力学习。期望值过低,会让孩子对自己缺乏信心,导致破罐子破摔。实际上,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必须根据孩子能力具体情况来确定,最好让孩子稍加努力就能实现。
二、家长自省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孩子的任何表现都与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如果你的孩子不主动学习,对学习没有期望和目标,这是因为相比学习成绩,他们更在乎家长对分数的反应。如果你的孩子是这样,你一定问问自己;我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有没有问题?如果存在,作为家长,一是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体验学习的快乐,而不是抱着“望子成龙”的想法做一些让孩子害怕的事情!
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
“言为心声”,父母要洞悉孩子的心声,就要善于“听其言”。父母要把话说到心坎上,首先要聆听孩子的真实想法,倾听是一门艺术。一个能引导孩子倾吐自己心里话,并且能耐心倾听孩子心里话的家长,一定是个会说话的家长。
四、选对时机说透话
俗话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和孩子说话也要讲究时机,抓住“战机”该说的时候一定要说,不该说的时候一定不要说。在最佳时机以妙语对孩子施以引导和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时机不对,任你磨破嘴皮子也只能激起孩子的抵触,对孩子造成心灵伤害和精神痛苦。
家长对孩子的话范文4
关键词:口语交际能力家庭家长培养途径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家庭教育不可忽视的项目。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在学校里,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出质疑,甚至不敢回答老师的问题,平时不敢向老师请教,不敢与老师交流,也不敢向老师反映情况;班级开会或搞活动不敢发言,或发言语无伦次、丢三落四;与他人交往,行为拘谨,不善言谈,等等,这些情况反映了口语交际能力的欠缺。
在家庭中,许多家长并不重视孩子口才的培养,他们认为,千重要万重要,孩子的学习成绩最重要,至于口才好不好无关紧要。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如果一个人不善言辞,就会茶壶煮饺子——有嘴倒不出来,就会在求职、择业等许多竞争中败下阵来;还会在与人争辩时有理讲不出,讲不过人家就会生气,一生气就忍不住要动手,一动手,就把理打没了,严重的还会犯罪。
父母是孩子语言能力的启蒙者和引导者。口才并非天生,后天训练是最根本的。因此,父母应该从小就注重对孩子口才的训练和培养。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孩子说话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语言环境的影响。孩子是最愿意和自己的亲人交谈的。家庭是孩子们说话最早、最自由、最多的场所。只有在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孩子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孩子才能毫无顾忌地将自己的经历、想法和父母交流。而在冷漠、粗暴、紧张、强制的家庭氛围中,孩子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不敢、也不愿与父母沟通,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对培养孩子口语交际的兴趣和能力十分重要。
,
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家长要以自身良好的品德和语言修养为孩子树立榜样,做到语言规范、亲切、文明、生动,要有绅士风度和淑女风范,在日常生活和待人接物过程中给孩子以良好的影响。
其次,多给孩子创造交际机会。家长利用节假日带孩子走亲访友,让孩子多与别人交谈;客人来访,鼓励孩子和客人交流;长辈生日时,让孩子向长辈祝贺;家里来电话,尽量先让孩子接;带孩子去商场时,让孩子练习和售货员讨价还价;孩子有病到医院看病时,让孩子把自己的姓名、年龄、病情向医生讲清楚;等等。这些对于提高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二、注重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只有思维敏捷,反应灵活,才能表达迅速。因此,口语交际训练离不开思维能力的培养;反过来,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也可以促进思维更加活跃和深刻。
孩子在家说话,往往漫无边际,一会儿说这,一会儿讲那,为了鼓励孩子表达的积极性,家长可以让他尽情地去说。但如果与别人说话,就要告诉孩子注意语言的简洁性、准确性和逻辑性。
在交往过程中,孩子会遇到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况,家长应训练孩子的应变能力,教孩子在不同的场合说得体的话,能够自如地调整讲话内容、表达方式,灵活地应对突发事件。
总之,要提高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必须注重培养孩子思维的条理性、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思维品质。
三、努力提高孩子的说话能力
1 让孩子敢说
由于受生活环境和语言环境的影响,一些孩子胆小、害羞,没有当众说话、大胆表达的习惯。因此,培养孩子敢于说话,敢于与人交流的能力成为家长刻不容缓的重任。
口语交际能力与心理素质密切相关,心理素质越好,口语交际能力越强,要想让孩子敢说,就要重视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让孩子不怯场。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在一家人面前讲话,家长做孩子忠实的听众。如果孩子不敢在大人面前讲话,可以先从小伙伴开始。家长要多邀请邻居、亲朋好友的孩子来家里做客、玩耍。
2 让孩子爱说
要想让孩子爱说,首先,家长要选择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谈,这样,孩子的话匣子自然而然也就打开了。其次,家长要拥有活泼的童心,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将语言童化、趣化,这才能贴近孩子的生活,易于为他们接受。再次,家长要培养孩子善于观察的能力,从而增强孩子的好奇心,使孩子感兴趣的事物越来越多,话题自然也随之增多。最后,家长要与孩子多“拉家常”,一起谈天说地,一起讲故事、编故事,使孩子的口语交际有“源”而发。
3 让孩子能说
“能说”就是要说得清楚,即能围绕话题,不偏离中心,做到思路清晰,观点鲜明,重点突出,表达完整流利,表情自然恰当。为了提高孩子“能说”的能力,家长可以对孩子的说话内容和表达方式进行指导。
4 让孩子多说
“多说”,一是父母和孩子多说。与孩子说话,应不放过任何机会,随时进行。孩子起床,可问他梦见什么;放学回家,可问问孩子在学校里的情况;晚饭后休息,可聊聊白天的见闻。二是让孩子多说。孩子通常在看动画片时总有说不完的话,并伴随手舞足蹈,这个时候家长不要反感,要理解孩子,欣赏孩子。如果孩子小时候爱说话时家长限制他,或者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家长不爱听,等到青春期时,孩子与家长就会“无语”。这是非常可怕的后果。
(1)父母要学会倾听。无论孩子的心情好坏,无论孩子的意见如何幼稚,只要他爱说,父母都应认真倾听。
(2)不打断孩子的话。当孩子说话时,不可轻易地打断孩子的话,要耐心地、尽可能地让孩子把话说完,
(3)不要急于判断。亲切、平和、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内心想法,不要急于判断,不要匆忙下结论,这才能听到孩子的实话和心语。
(4)让孩子多看多记、多读多背、多听多想,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培养语感。词汇、句型积累多了,知识多了,说话就能脱口而出。
5 让孩子会说
“会说”,就是说得好,要求孩子在“能说”的基础上,讲求说话的技巧,如内容的精辟、用词的生动、感情的表露、语速的控制等。要达到这一目标,家长就要从多方面进行指导。
(1)教孩子礼貌地说话。与别人交谈不要言语粗鲁,不要说脏话、狠话,不要话中带“刺”,不要吹牛,不要有口头禅。
(2)教孩子学会倾听。听话是说话的前提,只有听得清,理解透彻,才能很好地表达。孩子在倾听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信息内容,还有表达技巧。善于倾听,还是一种修养,家长千万不要忽视孩子倾听能力的培养。
(3)教孩子说话的技巧。在口语交际中,家长要教孩子学会微笑,用微笑温暖人心;要谈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让孩子学会投其所好;要教孩子学会称赞别人,用真诚的话语打动人心。
(4)恰当运用身体语言。交际中,面部表情、姿势、手势、体态、眼神等身体语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孩子不注意养成这方面的修养,就会在交际过程中吃亏。
(5)多说一些绕口令。绕口令可以练就孩子的一副伶俐口齿。
(6)多让孩子参加校内外相关活动。家长要鼓励孩子参加朗读、背诵、演讲、辩论等竞赛活动,多见世面,多经受锻炼。
(7)鼓励孩子与父母争辩。争辩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孩子能言善辩的理论水平和追求真理的批判精神。
(8)培养孩子良好的气质和风度。
(9)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四、给予孩子激励性评价
家长对孩子的话范文5
前段时间,幼儿园组织了一场平和、开放、引人深思的家长沙龙,家长沙龙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如何教育孩子、怎样做合格的父母展开的。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这次别开生面的家长沙龙吧。
家长沙龙从一位碰到育儿问题的家长的发言开始。
我们该怎样为孩子选择兴趣班
焦均之妈妈:前段时间,《虎妈猫爸》这部电视剧让我颇有共鸣,我觉得当妈真的好累!我认为我家老大是个失败的例子,他现在读小学三年级,每次考试他的分数都比平均分低。我和先生都在外企工作,先生认为外语很重要,而且他也觉得老大挺有语言天赋的,所以从小就给他报了英语兴趣班,没想到孩子学了好几年没记住几个单词,反而对英语失去了兴趣。现在我家老二刚上幼儿园,我一定要避免教育老大的错误,所以很想听听其他家长的教育经验。
园长的话:我们小时候很少有自主选择的机会,现在我们当了父母,也习惯了替自己的孩子作出选择,并且有各种充分的理由:学钢琴是为了让你有一技之长,小学面试的时候能加分;妈妈小时候就想学舞蹈,但那时没有条件,所以你要好好珍惜;学东西贵在坚持,开始了就要继续。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导致孩子对兴趣班在认知上扭曲,在情绪上抵触。兴趣班是谁上?会获得什么?这是在和孩子一起选择兴趣班时家长要思考的问题。兴趣班是孩子上,所以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自己选择。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其实孩子们是有自己的爱好取向的,他们对自己选择的内容会保持更长久的兴趣,表现出更积极的主动性、产生更多的创造性。上兴趣班不仅仅是获得某种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包括对于自己爱好的追求,对于艺术的鉴赏。聪明的家长知道跟在孩子后面,在尊重孩子选择的前提下给予建议,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支持,在孩子想要放弃时给予鼓励。糊涂的家长总是堵在孩子的前面,一开始就为孩子作好了“最好的”的选择。家长要学会跟在孩子的后面,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有自己作决定并为自己的决定负责的机会。
家长会从兴趣班展开话题,但很快,话题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论域:到底什么东西在孩子身上起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要培养一个怎样的孩子?家长讨论的问题已经超出了预设的深度。看来,对教育孩子这个问题,家长们一直在深入思考。
我们到底要培养一个怎样的孩子
家长1:有了孩子以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到底什么对孩子最重要?反复思考之后,我认为是性格。我这里说的性格指后天培养的性格,并不指先天的那种气质类型。我坚信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决定解决问题的方式,所以我很看重对孩子性格的培养。
家长2:很赞同,孩子的性格是在与环境不断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要经常反思、调整自己的行为。
家长3:我觉得安全感强的孩子性格也会好一些。在孩子3岁之前,我亲自带孩子,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以便他将来有足够的能力来面对挫折和外界的负面影响。孩子上幼儿园之后,我和老师配合,和家人配合,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善良、内心坚强的人。但等孩子上中学后,我也会像虎妈一样选择学区房,因为我觉得那时候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在逐渐拉远,与同伴之间却建立了更密切的关系,我觉得孩子在好的中学能更好发展,同学之间会相互影响,相互激励。
家长4:你考虑得很远。有一点我很赞同,就是你说的培养内心坚强的孩子,我一直想把我女儿培养成你说的这种人,所以我在给我女儿讲故事的时候经常会向她传递“坚定”的概念。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孩子形成坚定自我的时候给予助力而不是阻力,我们没有办法帮助孩子屏蔽外界环境,但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建构足够坚定、强壮的内心。
家长5:有一个问题我觉得非常矛盾:当不同的教育观念都映射在一个孩子身上的时候,我要怎样保护我的孩子?
家长6:我以前总是本能地想为孩子屏蔽一切坏的东西,给孩子一个纯净的世界。但后来我换了一个角度,我应该真实地告诉孩子世界的本来面貌,让他看到各种各样的现象,我在旁边关注和引导,帮助孩子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我认为有判断力的内心就是坚定的内心。
家长7:是啊,我们要做的是相信自己的孩子,不随时随地地恐惧和担心,让孩子学会选择和判断。然后,努力成为园长说的那种跟在孩子后面的聪明家长。
园长的话:我们不是魔法师,无法施展魔法确保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只有快乐,没有失败和挫折,但我们能够教会我们的孩子怎样应对失败和挫折。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幼儿是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成长的,主要受核心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幼儿园之间、同伴之间以及同伴家庭之间关系的影响。我们的孩子是充实地度过一生,还是终日生活在愤怒、焦虑、沮丧中,这与我们怎样处理以上四种关系密切相关,你与人相处的模式和处理方法将会对孩子动力、意志力、动机和对生活的追求等产生巨大的影响。聪明的家长展现解决矛盾的过程,糊涂的家长呈现解决矛盾的情绪。虽然我们每个人的教育观念都带有自己生活的痕迹,具有自我局限性,但我感动于父母这种理智的自我反思、讨论和碰撞。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在为我们的孩子创造最适宜他生长的环境。
接着,一位家长提出了家庭中隔代教育难以统一的问题。讨论并没有按照习惯的方向,产生大家可以采用的应对的方式方法,而是产生了一个意料之外的声音:永远不要低估了妈妈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教育不一致怎么办
裴诺妈妈:我家存在的问题是我们与祖辈之间有教育理念的冲突,和《虎妈猫爸》里的剧情一样。每到寒暑假,孩子和爷爷奶奶一相处,原来建立起来的规则和习惯都消失了。
家长1:我们家也有这个问题,但又不能指出来,因为老人很辛苦,他们的本意是疼孩子,我们不能强制老人怎样带孩子。
家长2:教育这件事,没有特别清晰的界限,我认为重要的是把对的传达给自己的孩子。一年大部分时间孩子按照父母的方式相处,寒暑假那段时间按照爷爷奶奶的方式生活没什么大不了,我们不能放大这种影响。
家长3:一句话特别触动我,那就是永远不要低估妈妈对孩子的影响!即使孩子长时间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那又怎么样,当孩子对一些不当的教育方式产生反应的时候,我们可以再去应对它,我们没有办法预防所有的事情。
家长4:像前面说的,我们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需要给孩子一个屏蔽过的环境,孩子哪怕不接受爷爷奶奶的思想理念,也会接受不同于父母的思想和理念,我们要教会孩子如何去应变和选择。
园长的话:“家”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血缘文化,主要体现在中国家庭成员之间的代际关系:祖辈、父辈和孩子之间的互为主线。我们要做的是厘清两代人的养育角色分工,父母是养育主角,拥有关于孩子事务的决定权;祖辈辅助照料,提供意见和建议,共同承担起孩子潜能开发、性格培养等教育任务。除了隔代教育的分工要明确,夫妻之间的教育也要尽可能一致。美国家庭教育专家萨提亚曾说,“聪明的夫妻会提前努力学习他们之间的差异”,而不是总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不一致、分歧或矛盾。那样的话,孩子往往会选择看起来对自己有利的情形――然而这种有利常常并非真正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在孩子教育上,可以采取以夫妻中的一人为主,另一人为参谋或辅助的做法,基本上要保持一致――尤其是一些大的决策上。当然,保持一致不代表不允许有分歧。实际上,面对差异或分歧时,也不必刻意回避,可协商解决,有时也可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重要的是让孩子看到父母解决分歧的过程,这对孩子来说是真实的学习。
接下来,又有一位家长分享了她和女儿之间的冲突。
我们尊重孩子了吗
桐熙妈妈:有一个具体的事情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天早上起床的时候,女儿非要穿一条小花的裤子,那条裤子很难看,所以我就直接告诉她不行,这条裤子只能在家里穿。我当时很主观地认为她就是想穿小花的衣服,所以就拿了另一条碎花的裤子给她,但女儿不要,我就很生气,当时气氛很糟!
家长1:是的,我们家早上也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每次都搞得大家不开心。
桐熙妈妈:后来奶奶过来问她,为什么一定要穿那条裤子,我女儿说因为那个裤子有兜兜,天冷的时候可以将手放在兜里。我当时就有种想哭的感觉,我总认为自己是一个负责的母亲,但我想当然地为我女儿决定一件事,并没有问她的想法。我的工作是与人谈判,每天我都会揣摩别人心里在想什么,我却没有很好地解读自己的女儿,感觉很挫败。
家长2:是的,我们经常想当然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因为缺乏有效的沟通而导致了亲子间的冲突,激发了糟糕的气氛。
家长3:看来处理孩子问题的时候不要急于作决定,而应蹲下来听听孩子的想法,很多时候就可以有更好的沟通结果。
家长4:很多时候,家长也不完美。
家长对孩子的话范文6
关键词:家长;幼儿;沟通方法;语言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3-0067-01
和谐的亲子关系必须依靠良好的亲子沟通,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也依赖于良好的亲子沟通,因此,良好的亲子沟通至关重要。在沟通中,家长处于主导地位,沟通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父母的沟通水平和技巧。
一、家长与幼儿良好沟通的重要性
沟通是了解一个人最有效、最快捷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亦如此。童年时代是丰富多彩、快乐轻松的,然而,为什么一些学生有时会感到压抑、苦闷,主要原因在于与家长的沟通不畅。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把家长的期望和爱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幸福,还可以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状况,分享孩子的喜悦,分担孩子的忧愁,从而和睦相处,避免“代沟”问题出现。
二、家长与幼儿的沟通问题
1. 出现沟通问题的原因
(1)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幼儿阶段是身心发育的黄金时期,是语言及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活泼、好动,充满想象,自我意识在发育中不断增强,他们经历着人生的“第一转折期”,学会了用“不、不要”等词来拒绝。同时,他们的道德感也开始萌芽,很多时候不能分辨对错、真假,因此,很多事情他们想做,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2)家长欠缺沟通技巧。许多家长反映他们与孩子的沟通较少,不知如何沟通,或者沟通效果不理想。这主要是因为家长存在一些错误观念和认识,从而影响了家长与孩子的良好沟通。
2. 家长与幼儿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1)沟通语言欠妥。通常,在和孩子交谈时,许多家长说的多,倾听的少,家长只顾自己“畅所欲言”,却堵塞了孩子的耳朵和嘴巴,以致发展成说教。这不仅抑制了孩子交流的愿望,甚至激发了孩子叛逆的情绪。另外,很多家长爱使用指令性语言,以“教育者”身份自诩,不能与孩子平等沟通。“不能”“不许”“你应该”等指令性词语充斥言谈之中,这遏制了孩子与家长交流的愿望和想象力发展。王小英教授曾以自身经历讲述:一天,她女儿画了一个黄褐色的苹果,她看到了就问“妈妈见过红色的、绿色的苹果,可从来没有见过黄褐色的”,女儿马上回答“妈妈,我画的是一个烂苹果”。这么新奇的回答顿时让她恍然大悟,孩子的想象力是无穷尽的,家长千万不要将它遏制了。
(2)沟通方式单一、严肃。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方式主要是平日的交谈,很少会借助诗歌、游戏等有趣的形式。幼儿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喜爱游戏,可是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所以家长平淡无味的语言难免淡化幼儿沟通的欲望。另外,很多时候,孩子犯错误或“不听话”时,家长希望和孩子面对面好好地谈一谈。殊不知,这样严肃的方式会使孩子感到精神紧张,在沟通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会被紧张所分散,以至于还没有真正听家长所讲的“道理”,就以点头或说“我知道了”“我懂了”这样的方式结束了沟通。
(3)沟通时机不恰当。许多家长不懂得把握和孩子交谈的时机。比如,当孩子在专注地画画时,家长却打开与孩子画画无关的话匣子,说“你怎么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这时候的孩子,是“听不见”家长的话的。家长应该以恰当的方式介入,如“你在画什么?可以跟我分享你的想法吗?”然后再引到想说的话题上来。又比如,当孩子情绪不稳定时,家长如果给孩子讲大道理,不仅会引发孩子的不满情绪,甚至可能激化矛盾。
(4)沟通内容不适宜。家长想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可以问孩子一些感兴趣的事情,比如:“今天你在幼儿园开心吗?为什么?”而不是上来就问“今天老师教了你们什么本领?”恰当的沟通内容,不仅能激发孩子的沟通欲望,还能拓展沟通内容,孩子会自然地说起幼儿园的趣事,甚至滔滔不绝。在诉说与倾听的过程中,自然而然拉近了距离,这时家长再适时介入一些有目的的建议,孩子就比较容易接受。
三、家长与幼儿的沟通方法探析
(1)优化沟通语言――多倾听,少说教。要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孩子的观点往往与大人不同,家长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孩子交谈,耐心地听完孩子说话,客观地对待孩子对事物的态度和看法,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被尊重的。
(2)丰富沟通方式――轻松感、多样化。“蹲下来跟孩子说话”,不仅仅是家长的身体蹲下来,还要从心理上“蹲下来”。从生理上,蹲下来方便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倾听;从心理上,蹲下来便于了解、尊重孩子的需要和独特性,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思想。
(3)把握沟通时机――适时介入。抓住时机,不仅能让幼儿愿意说,而且让幼儿以说为乐,这样他们会从内心感到和家长的沟通充满了乐趣。耐心一点,得到孩子的理解与信任,可以帮助家长实现沟通的最重要目标――成为孩子的朋友。
(4)选择沟通内容――激发兴趣。沟通内容的选择很重要,不仅要帮助家长了解幼儿的需求,还要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这样双方都能感受到沟通所带来的收获和快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