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模块式教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模块式教学论文范文1
一、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现状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通常由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或环节、实现条件以及教学评价等因素构成。目前多数高校将“会计学毕业论文”作为课程体系中工作技能教育层面中的一门必修课(4学分),与会计专业其他课程相比较,该课程近年来在教学方面的改革显得不足,尤其是缺乏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学环节随意性较大,使得该门课程应具备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理论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作用受到质疑。
(一)教学理念不明确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新理念,越来越多的课程教学中开始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但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通常是采用课下指导的方式,并且通常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忙于就业联系工作,教师难于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到位,谈不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由于无暇顾及论文,常采取临时突击应付了事的态度,使得论文写作成了一种形式,更谈不上在论文写作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得该课程由于教学理念不明确导致师生关系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二)教学环节不规范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即教学环节,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与环节通常包括:选题、搜集整理资料及技术准备、制定进度计划、撰写开题报告和论文提纲、交流讨论、撰写论文初稿、思考讨论后的修改及定稿、进入论文答辩,并且在这些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贯穿其中。但由于该课程的教学环节通常采取课下指导的形式,再加上课程安排缺乏科学性,师生沟通交流讨论的时间难以保证,使得某些教学环节被忽略或者越过,各环节的任务无法有质量地完成,最终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教学大纲缺失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纲领性文件,对课程性质、目标、内容、课程进度、文献及参考书目、学生作业及评分标准等做出规定,是实现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多数高校会计学毕业论文作为课程体系最后一门课程缺少教学大纲,指导教师不能及时地根据学科发展、课程改革以及社会需要调整选题,不能合理根据预定的进度安排文献查阅整理、提纲拟定、论文撰写等指导以及与学生在各环节的交流讨论,不能有效地查看学生的完成进度及对学生各环节的表现做出评价,学生不了解该课程的具体要求,不能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安排好论文写作,只是一味地在指导教师的催促下被动地完成任务。
(四)教学评价标准不尽合理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中所特有的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目前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小组各自给出成绩,最后按比例给出最终综合成绩。尽管从选题、调研、搜集资料、论文撰写、修改到定稿、参加答辩,每一环节和过程都制定有相应的规定和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到学生如果毕业论文成绩不合格就无法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书,不得不降低评定标准。在答辩资格取得和控制方面通常没有具体的要求和标准,使得部分学生在论文写作时缺少压力和动力。同时也缺少对指导教师的考评办法,没有从努力程度、优秀论文等方面进行评价,也使得指导教师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会计学毕业论文应设置为专门的研讨课
研讨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起源于18世纪德国哥廷根大学,现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文科教学中被广泛采用。近年来,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始尝试研讨课教学模式,并开展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如开设新生研讨课,帮助学生完成进入社会生活和学术生活的过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专业兴趣;一些专业老师也在自己的课程教学中,将研讨课教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由于会计学毕业论文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没有专门的主讲教师,而是将学生分配给每一位指导教师,每一位指导教师都担任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但都没有将其视为一门需要独立完成的课程,忽视该门课程的质量和效果,缺乏探索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主动性,使得该门课程长期处于教学改革的边缘境地。尽管针对近年来毕业论文质量下滑进行了原因和对策分析,但至今尚未真正从教学模式的改革上进行探讨。研讨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与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有着很大程度的融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二者在教学理念上的契合研讨课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需求、能力、兴趣和学习风格,强调学生活动的目标、学生的动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的作用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推动者,这种教学理念符合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要求。会计学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的习作性的学术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科学性和创新性,这就要求师生之间需要经常互动研究和讨论,教师应当发挥好指导作用,做好选题、文献搜集整理、观点梳理、实地调研考察、论文写作方法等的指导,这种指导应当是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要求。而研讨课教学模式则具有固定的时间、具体确定的教学环节和要求,它不同于一般松散的学术讨论,更不同于随意性的课下辅导,这些具体而明确的规范,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作为一种课程类型稳定下来并形成制度,对教师指导学生的方式和学生形成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能够真正地体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二)二者在教学内容上都具有拓展性的特点课程是否适合设置为专门的研讨课课程,一般应考虑以下条件:适应一年级新生的知识背景,以入门级课程为主;以专题为教学内容的主要组织载体,不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研讨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在于帮助学生在一般原理的启发下理解具体的事物,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方式,是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运用和拓展。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会计学毕业论文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它需要指导教师关注实际问题,具有选择和确定恰当问题的能力,即论文的选题。会计学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可以有不同的渠道:指导教师对会计专业或与专业关系密切的跨学科的研究热点、前沿问题有一个基本的把握,或者将自己的在研课题分解成若干问题,或者将会计实务中出现的新问题等,确定为可供学生选择的论题;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课堂的专业课学习中发现的理论问题,或者是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论题。在选题阶段,一般指导教师不宜直接给学生指定论文题目,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发现、归纳、整理自己的研究点,这一过程是学生对前期专业课程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指导教师将这些论题整理成大致的研究领域或方向写进教学大纲供学生选择,这样一方面学生在选题时有一定的空间,挖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结合学生的专业兴趣确定恰当的论文题目,另一方面也方便指导教师根据学科理论动态以及会计实务的新变化,随时调整论题。
(三)二者在教学流程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研讨课教学模式具有完整而规范的实施流程,主要包括确定研讨主题、查阅文献资料、主题报告宣讲及课堂讨论交流、修改报告论文等,其灵活性和适应性较强,可以结合不同课程的要求加以运用。与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相比较,二者有许多相同的环节,可以尝试将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规范流程科学地运用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发挥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问题、合作研究、提高创新能力等功能,最终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在将研讨课教学模式应用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会计学毕业论文实践性要求较高,要求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需要灵活地安排试验、参观、调查等教学活动,或聘请实务界人士进行座谈,让学生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以往的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大都是在课下时间完成,使得论文指导工作随意性较强,论文质量难以保证。根据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要求,可以将一部分论文指导工作安排在课堂时间来进行,如把实习调研、选题、文献查阅搜集整理方法、开题报告和拟定提纲、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通过不同的专题讲座形式来集中指导,既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减少逐个学生指导的随意性,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主题报告宣讲、课堂讨论交流方式来进行,这样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广泛交流合作,不断产生新的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真正实现教学和研究的融合,促进教学相长。
三、会计学毕业论文应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在将会计学毕业论文设置为一门专门的研讨课时,要注意与其他课程教学中采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要求不同,在具体实施中要结合自身的教学规律和特征。
(一)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调整现有的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学期和时间上的安排,将其时间跨度安排在第七、八两个学期。在第七学期分配指导教师后,指导教师便可根据研讨课的教学模式合理安排教学活动。首先,指导教师将选题、文献查阅搜集整理方法、开题报告和拟定提纲、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通过不同的专题讲座的形式在课堂上集中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既是讲授者,又是指导者和主持人,并负责解答学生的提问,或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了解毕业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应达到的要求。其次,学生确定好选题后,安排每个学生就其选题所作的资料搜集、观点梳理、文章结构等论文前期准备工作以主题宣讲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应作为参与者、讨论者、提问者展开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在这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中,不断地得到新的启发,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在第八学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安排并完成论文的写作,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修改定稿等,可以和指导老师单独沟通交流。这样不但可以解决以往论文指导和写作的仓促,也避免了与就业联系工作时间冲突,更重要的是在研讨课教学模式下,会计学毕业论文课程更加规范,从而使毕业论文质量有了根本的保证。
(二)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对规范指导课程教学、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根据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特征,在编制教学大纲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会计学毕业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应包括两部分,一是指导教师汇总的选题,学生可以在选题范围内确定论题;二是指导教师就各项指导内容安排专题讲座。(2)研讨课教学方法的说明。描述将研讨课教学模式融入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的流程和环节,让学生了解和熟悉这一过程,明确教师和学生彼此的权利和责任。(3)课程跨度时间较长。毕业论文的准备与写作有一个过程,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教学大纲中要明确规定在各个时间段内需完成的任务,具体包括:在第七学期的课堂指导中,指导教师所进行的每次专题讲座的名称和进度,根据需要安排的参观调查、专家座谈的大概内容和进度,以及每个学生的主题宣讲进度;在第八学期,学生需要完成初稿、修改、定稿、答辩。(4)课程评价的过程性。由于研讨课教学模式的引入,使毕业论文的评定结构发生相应变化,除了包括以往论文写作质量和答辩表现两部分成绩外,还加入了根据资料准备、课堂主题展示及观点陈述、课堂讨论、开题报告的完成等环节的诸多表现情况给予学生成绩评定。同时,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年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适当地进行调整,并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执行。
(三)需要其他课程教学的合理配合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是会计专业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富有创造力地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获得不能单靠这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来实现,而是需要本科阶段一系列的课程教学配合来共同实现。这就要求其他课程教学中也应进行多种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践,而研讨课教学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具体做法:一是在一些知识体系完整而系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将适合研讨的内容由教师确定合适问题,引入研讨课的教学模式;二是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不同阶段递进式地设置若干专门的研讨课课程,如一年级的“会计学科概览”、二三年级的工作技能教育层面的某些模块课程选修课、四年级的“会计专题”等,让学生在这些不同的课程中,多次经历发现问题、研究收集、归纳整理、主题发言、交流讨论、书写报告及论文等过程,不仅能够体验到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逐渐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能够在最后的毕业论文环节得到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需要强调的是,会计毕业论文还需要与“毕业实习”环节紧密配合,学生可以通过毕业实习熟悉企业情况,搜集论文数据,实现毕业论文与社会实践的链接,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给学生配备一名实践导师,由校外单位或学校实习基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人员担任,帮助学生解决在实习和论文写作期间遇到的一些实务问题,以弥补理论指导教师在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
[本文系2013年度中国海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引入研讨课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于卫兵:《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探讨》,《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第9期。
[2]宋光辉:《开设新生研讨课“教育与经济”的三点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第4期。
[3]马启民:《“Seminar”教学范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对中国大学文科教学的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4]唐轶:《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2期。
(编辑熊年春)
模块式教学论文范文2
论文关键词:会计,实践教学,“1+1+1”模式
一、构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目前我国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企业、会计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职业界和学校之间没有形成固定、长期的合作关系和联系机制,很少有企业愿意接受实习学生,因而使会计专业学生在社会实习环节中不能形成一个良好而稳定的运行机制。如何在传统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会计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会计实践教学,呼吁社会会计职业界关注和参与学校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以培养学生熟练的实践技能和较快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是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笔者将通过本论文探索构建融单项技能训练(蕴含在会计相关课程中)─分岗位模拟实训(会计实验室) ─综合实训(在会计中介机构,如会计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顶岗实习(在真正的会计岗位)于一体的、校内教学与社会实习相结合、系统完善的实践教学新体系。该体系将为各高职院校规划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有效的借鉴,为会计中介机构参与会计教育与实践提供有利的平台,为教育行政部门、会计主管部门及政府其他相关部门加强会计教育的管理、指导与协调工作提供新的思路论文格式,让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会计职业教育。
二、影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因素
(一)内部因素
1.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僵化
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普遍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实践教学环节支离破碎,会计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相脱离。学生实习操作主要依靠票据、描述性的语言资料进行,实践内容空洞,与具体经济业务的职业情境相脱离。学生被动跟着指导老师走,缺少在实际会计工作中的感受。
2.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局限性
教师讲授偏多,仍以准则加解释为主,学生始终陷于对会计处理的具体描述之中。主要的实践教学形式就是集中实训,无论采用“独立式”或“分工式”,都会存在学生“浑水摸鱼”的现象,学生不能独立、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达不到教学效果。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主要以“双证”教师(职称证加会计师证)居多,由于这些教师多数没有一线工作经验,虽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但还是脱离不了书本,教师本身的职业岗位实践能力不高,满足不了会计实践教学的需要。
3.实验教材的滞后性
由于会计专业具有很强的政策性,会计准则和制度经常修订,往往实验教材滞后,新教材中新旧知识混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比较迷惑。
(二)外部因素
1.政府部门对会计教育管理的缺失
教育行政部门、会计主管部门、政府其他相关部门对于会计职业教育的管理、指导、宣传、引导与协调工作不到位,导致学校与企业、教育与职业岗位相脱离。
2.缺少会计中介机构的参与
目前在学校与中介机构的合作过程中困难较多,主要是会计中介机构没有承担会计教育的义务,他们不愿给自己找麻烦;另外,他们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而在实习费用上双方难以达成一致。
3.企事业单位不愿接纳会计实习学生
学生到企业实习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麻烦,另外会计工作涉及单位的敏感事物,企业不愿让外人接触,所以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实现难度较大。
三、国外会计实践教学的启示
美国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论文格式,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能力。美国规定:“大部分的大学教师,必须具有最近取得的相关会计实务工作经验”。且大学专职教师至少必须有40%在最近5年内拥有60天以上的相关会计实务经验,且允许会计教师每周有一定时间外出自由谋职。这些措施对于增加教师的阅历和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都很有帮助。美国会计教育在职业界和教育界的配合下,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机制,即会计人才的供给(教育)与需求存在紧密的联系:职业界把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通过一定的渠道反映到教育界当中,教育界把职业界的需求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并取得了职业界的支持。会计职业团体不定期地对会计教育状况进行评估,以改进会计教育,使会计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英国会计教育一直以“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著称,根据这一目标设置的会计课程体系,也紧紧地与社会需求、学生就业相结合。英国学校重视与社会会计职业界的沟通与协作,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紧扣时展脉搏,主要是根据市场需要和学生就业情况,每学年进行会计课程的总结、修改和替换。每当出现会计领域的新技术、新理论,教师都要及时把它们加入到授课内容里面,避免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社会需要脱节。
目前,日本的会计教育除教育机构实施外,还包括各种专门学校和企业及监察法人(如会计事务所、职业会计人团体)实施的会计教育。日本学校积极探讨与注册会计师协会等职业团体和经济团体的合作,增加产学、师学合作的机会。教育机构按照实业界提出的职业会计师标准来改进教育体系和课程计划,提高会计教育水平。
国外会计教育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是:除了加强学校会计实践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之外,必须重视学校与社会、政府、会计职业界的沟通与合作,疏通会计人才供求双方的联系渠道,使会计人才的供给者─会计教育部门能够根据社会会计职业界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订立教育目标,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
四、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1+1+1”模式的构建
(一)什么是“1+1+1”模式
该模式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新尝试,这里的“1+1+1”即学校、会计中介机构、企业三方合作,共同承担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任务,实现三方资源和人才共享论文格式,优势互补,既破解了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又给企业培养了“理论够用,技能管用,人才适用”的真正急需的人才。这一模式突破了原有校企合作模式,引入了会计中介机构,为培养人才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师资保障;实践教学的安排包括学校专业课程模拟教学、会计中介机构模拟实习及实战演练、企业顶岗实习三个方面;在学制上,学生一年(或一年半)在学校,一年(或半年)在会计中介机构,一年在企业,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例。这一模式将会计人才的供给(教育)与需求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会计教育在职业界和教育界的配合下,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机制,为培养会计实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1+1+1”模式对策
1.完善校内实践教学
(1)完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
会计课程设计中,要遵循理论够用、突出实践训练和一专多能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改革中,要增加一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衔接性课程。增设专业技能课程如单证模拟、会计综合模拟(手工及软件应用)、会计职业判断案例、会计分岗位模拟、毕业实习等。
(2)选择和编写适用的实验教材
组织教师或企业财会人员编写适合创设以企业具体业务流程和任务情境为中心的实验教材,或选用企业真实的材料,让同学们在仿真的环境中体会会计核算的流程。
(3)提升“双师”素质,加强“双证”教育
提升“双师”素质的手段有: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会计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科研、咨询服务和技术开发等方式带动会计教师参与会计实践和开发工作;聘请社会上有经验的会计人员来讲座或者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对专职会计教师的指导;选送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培训或顶岗锻炼。加强学生的“双证”教育,将职业资格证书引入会计日常教学,学生通过参加会计执业资格考试,巩固所学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职业能力。
(4)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
在教学手段上要摒弃传统,采用实物、模型、图表、音像、投影等各种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媒体,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增强其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论文格式,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多运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实务演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切实加强与会计中介机构的合作
会计中介机构虽然没有承担会计教育与实习实训的义务,但它们拥有丰富的会计专业人才资源,拥有与企业长期合作的机会与经验,加强与会计中介机构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参加他们组织的会计实习培训,参与会计实际业务,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捷径。
3.实现会计实践教学与企事业单位的对接
加强会计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关心和关注会计教育,及时反馈企业会计岗位工作信息,积极参与会计教育,为学校会计教育教学提供有效的帮助。可采取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方式,提升学生实践技能。
4.政府相关部门对会计教育应担负一定责任
教育行政部门要担负起教育指导和管理责任,会计主管机关要创造更多的会计人才培训、考试测评机会,协调和引导会计职业界积极参与会计教育,为会计教育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李凡.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职业技术教育,2005(35)
[2]梁瑞红.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 财会月刊,2009(9)
[3]陈兆芳.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 会计之友,2010(1)
模块式教学论文范文3
1.国内外的研究及现状分析
一些发达国家对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比较深入,美国、德国等国家已逐步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推广探究性教学。如美国《现代化学》中的“实验计划”就列出了22个技术创建者与问题解决实验,这些实验强调科学探究,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我国,许多教育工作者也积极主动地开展了一些实验探究教学活动,如华中师范大学姜乐仁教授主持的“启发式教学实验”研究项目;苏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师生也发表相关的实验探究教学论文。虽然新课改实施试点已近10年时间,但由于受到教师素质以及教学实验设备等影响,使得我国化学教育界关于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实际研究成果还不是很显著,大多数只是在理论上进行论述,而对理论的实践,尤其是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资源性开发设计、策略运用的着重点、探究教学的突破口及实例论证报道较少。
2.广西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广西在2012年首次实施新课改,在基础教育如此薄弱及教学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开展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面临着更为严重的困难:实验条件不足、工作量大、课时紧、高考压力大、教师怕麻烦等。虽然有关性探究教学的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但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究性实验教学还缺少系统的、全面的、深入的研究,尤其是针对教学实践中师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的研究。这也是我国很多地方现行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现状。
基于上述背景的分析,我市提出“高中化学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难点及改进研究”的新课题,侧重于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了解、分析探究性实验教学和学习的现状,发现存在问题,寻找对策,反思总结经验,逐步形成适合我市师生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模式,并利用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辐射推广,实现资源共享,分享经验和智慧。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1)聚焦课堂教学,选取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努力建构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和典型的探究方法,汇编成校本教参,改进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提升化学教学质量。
(2)结合教学实践,撰写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课例与实验教学论文,以更好地适应新课程,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研究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来丰富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大胆地开创实验教学的新局面。
(2)将课题的研究成果辐射推广到其他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分享经验和智慧,为推动本市及全省系统地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提供借鉴。
(3)为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提供一些实用性的建议与方法,同时,以点带面为教育部门及教育者提供一些教育理念及教学策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改进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使广西能更好地实施新课改。
三、研究内容与重点
1.研究内容
以课题组成员任教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立足教材,以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针对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内容,搜集、整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素材,课题组共同研究并对实验进行分类,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及策略研究。
2.研究重点
(1)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
(2)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1.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两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1月~2013年8月。
成立课题组,收集理论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的材料,召开研讨、协商会议,确定课题研究方向、目标和内容,完成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12月。
根据课题制定的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开展工作并定期汇报。在此过程中,对实施方案不断补充、完善。
(1)搜集、整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素材,备课组共同研究并对实验进行分类,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及策略研究。
(2)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教师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针对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开设研究课、示范课,撰写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与论文,并在备课组活动中进行交流。
(3)通过学生反馈、观摩课教师评课,总结经验,编写典型案例,完成优秀课堂教学实录,逐步构建独具特
色的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实施策略。
(4)在第一轮实验的基础上调整方案,实施二轮实验,初步构建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
(5)课题组每半个月召开一次会议,对研究情况实施监控。
利用2013年9月~2014年6月和2014年6月~2014年12月两个阶段进行中期评估,分析、归纳、反思、总结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5年1月~2015年3月。
全面分析、总结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思想,构建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形成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系统。课题组成员收集、整理、完善实验数据、文字资料、教学视频等结题素材,系统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积累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攻关和努力的方向,完成课题结题申请表和论证书。
2.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以我市高中2012级、2013级2600名学生为观察对象,针对目前化学实验探究课存在的假探究、脱离实际等重大问题,研究能够促进学生主体探究的校本教材、学材和习材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模式。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测验法等
五、研究基础与理论假设
1.研究基础
(1)本课题成员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其中课题负责人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是市级学科带头人之一,曾获得“高中化学教学改革实践的教师”称号以及省级“优秀教师”称号,成功负责两个课题的研究,并获得相关奖项,所撰写的论文有2篇在核心期刊《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上发表,3篇获得省级论文评比奖,并多次指导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取得显著成果。课题组其他成员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及丰富教学经验,已参加过不同类型的教学研究,并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能力。此外,组内多位成员参加过省级的新课改培训,拥有1~2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对新课程实验教学模式有着充分的了解,积攒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这是课题研究最重要的软件基础。
2.理论假设
教学最优化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模块式教学论文范文4
本文以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国际化专业为例,解析针对引入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水土不服”的问题,做出适应中国本土化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一 中国、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特征对比
(一)中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概述
我国的职业教育基本由职业院校承担,企业参与度非常有限。受师资、实训场所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实施过程中理论过多,而实践性不强。职教教师无法设计企业真实的学习情境,而是依赖教材、录像、网络等,导致他们的知识无法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为了提升教学质量,部分职业院校已尝试根据教学与工作实践设计职业教育体系。然而,在实践教学的环节还不能实现如同德国双元制的企业培训,或是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教学。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概述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完善的法律保障。1969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简称BBiG)明确定义了“双元制职业教育”,即必须在企业和职业学校两个地点交替进行,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学生70%的时间在企业实践操作,30%的时间在学校进理论学习。企业和学校相互合作,实践与理论培训交叉进行。
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大纲是全国统一的,各类职业教育与培训在结业时均设有统一的考试,采用相同的标准,文凭在全国范围内都有效。企业负责实践培训,而且职业院校也会在学习情境中建立相应的实践关联。教师通过参加学校和企业的进修培训,更新知识。相比之下,在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参与度更高,职业教育教师的准入标准更高,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接受企业的技术培训和文化熏陶,校企双方已实现合作双赢。
二 开发适合中国“本土化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2011年初,原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Rheinland-Pfalz)教师进修学院院长、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赫尔穆特·贝克教授受聘为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专业特聘教授,引入了德国QMVC教学质量评价体系(Quality Manage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在物流专业组织小范围的教师研讨,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指导,大家就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的改善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制定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方案,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实践。
通过对比教学计划,物流管理专业以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现状,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本土化双元制”人才培养方案。
(一)德国双元制模式
德国路德维希港第一经济学校物流管理专业采用理论实践交替的方式进行,学生每周一天半在职业学校进行理论学习,三天半在签约企业进行实践。在第三学期结束时参加职业教育中期考试(Zwischenpruefung),第六学期结束时参加由行会组织的结业考试(Abschlusspruefung),考试合格即可取得由州文教部颁发毕业证书和手工业行会(IHK)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我国传统职业教育授课模式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传统物流管理专业”完全采用授课式教学模式,学生按照科目按部就班上课、考试,最后一个学期学生需要自行找一个校外企业进行实习,完成全部学业即可获得毕业证书。此种模式的问题在于,学习理论和实践的时间间隔得过长,使学生在校期间无法理解“为什么要学习某一个科目”,而在企业实践时也已忘记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需要更长的时间适应学习企业实际的工作步骤。
(三)“本土双元制”授课模式
2013年,按照教育部和天津市教委《开展职业教育部分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试点工作》的要求,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引入德国路德维希港第一经济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全套原版教材、试题和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资源的本土化引入、调整、推广。赫尔穆特·贝克教授全程指导了中德学院物流专业的教学改革项目,并组织专业教师分别赴德国路德维希港第一经济型、曼海姆双元制大学、戴姆勒职业学校进行实地专业研修。
教学改革后,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化试点物流管理专业”采用分阶段模块化授课方式。第一学年,安排如军训、思政、大学语文等教学大纲里无法删改的内容,完成基础课。第二学年,以模块化授课方式,在校内进行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技能实训课程的讲授,穿插一次为期六周的企业实践,使学生首次实地感受自己未来工作岗位,找准个人定位。完成第二学年全部课程和实践可参加中期考试(Zwischenpruefung)。第三学年依然以模块化授课方式,在校内进行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技能实训课程的讲授,穿插两次为期六周的企业实践。完成全部课程和实践方可参加结业考试(Abschluss-pruefung),获得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海外德商会颁发的AHK职业资格证书。
三 中国“本土化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优势
(一)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对接国际人才培养标准
引入德国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原版德国物流专业教材和课程标准,所有授课教师都接受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物流专业教学课程的培训,使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国际接轨,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块、授课方式、实训内容和测评标准等完全与德国标准相吻合,进而推动了教育教学试点工作。
德国各州文教部都十分注重OES质量控制体系(Objectiv Eigenstaediges System)、巴伐利亚州(Freistaat Bayern)推行的Q2E体系(Quality by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等。虽然各州推行的学校质量保障体系名称不尽相同,但其宗旨都是希望通过建立和统一质量评估体系标准,保障职业教育领域的教学质量。
赫尔穆特·贝克教授借鉴德国莱茵兰普法州、巴登符腾堡州及巴伐利亚州的经验,为物流管理专业引进德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QMVC(Quality Manage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根据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学校发展与质量保证研究所(Institut fuer Schulentwicklung und Qualitaetssicherung)的评估指导意见与评估方法,结合中国职业教育特点,研究开发本土化的评价标准,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并予以推广和应用。
(三)引进国际化师资培养模式,打造国际视野师资队伍
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项目中,为了使教师切身实地地感受德国职业教育的理念和的文化精神,中德学院组织教师赴德国进行为期三周的教学法、专业技能进修,通过企业真实案例,行动导向、小组教学,项目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和课程开发理念等方面的培训,开拓了师资队伍的国际视野,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此外,引进美国GLM国际物流师资格认证,在教师培训中嵌入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
(四)搭建高端校企合作平台,强化服务区域经济能力
为了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德国商会及数十家京津地区德资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德国运输物流企业DHL、德国装备制造物流企业戴姆勒奔驰和西门子公司、德国大型连锁经营企业麦德龙等。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联动效应,探索并形成“双元制”理论在中国本土化后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成功实践经验。吸引国内知名企业参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引入企业资源和管理模式、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吸引用友新道投入600万共建“天津中德——用友新道创新学院”。指导在校学生开设创业超市,为学生开辟了良好的就业途径,提升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良好的校企合作为学校扩大了企业技术培训的规模,强化了服务区域经济能力,进而创造了可观的“隐性”价值。
四 结语
构建中国特色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一方面,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掌握学生特点,能够为学生提供更适合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学生真正实现了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过度”,学习期间参加实训、在岗培训、轮岗实习、毕业设计等,了解岗位需求和企业文化,适应力强。
无论如何,我们应注意,每一个职业教育的专业都要切合实际,以需求为导向。中国特色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本身也要考虑到学生、企业、社会的需求。学校必须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的需求办学、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办学,才能与企业更好地合作,加强企业投身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实现真正的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1]Becker,Helmut;Gr?ber,Lisa;Teuffer,Michael,Entwicklung
und erprobung von kompetenzorientierten Lernsituationen
sowie deren Implementierung in der Fortbildung - ein
Beispiel aus dem kaufm?nnischen Bereich[J].Wirtschaft und
Erziehung,2011(6).
[2]Ausbilden: Eine Investition fur Betriebe[J].die sich auszahlt
Pressemitteilung, 2009(12).
[3]德国双元制大学的办学特点和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模块式教学论文范文5
1要把教学研究当作科学研究那样去搞
实施本科教学目标,就要突出人本教育,实施差异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具有合作精神(即团队精神)、具有社会交际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此,我们提出大学教师“一定要把教学研究当做科学研究那样去搞”,提倡“让教学和科研两只翅膀都硬起来”。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史启祯教授曾形象比喻说:“对一个教师而言,教学和科研就像两只翅膀,像鸟一样,一只翅膀是飞不起来的[1]。”我们不仅要为人师表,而且要提倡教学名师风范。忽视教学的教师不是一名好教师,不搞科研的教师,不会是一名优秀教师。如果没有较强的学术功底,就谈不上对教学的深层次认识,不会有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不会有教学内容的更新,也就不能把课讲“活”。总之,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突出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就是要完成从“知识继承为主”到“以创新为主”的转变。教师两手硬和教育理念的改变是做好这一转变的前提。为此,我们将每一项精品课程建设内容都当做科学研究那样去搞,申请立项了多个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教学项目,力求建立一个教学研究平台,扎扎实实做一些事情。迄今已在《中国大学教学》、《大学化学》、《高等理科教育》等教学研究期刊上发表了20多篇教学论文,从而提高了我们对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石的认识。
2创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体系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是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核心课程。针对国内高校应用化学专业数量的迅速增长与其课程和教材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课题组强调应用化学专业人才既要具有基础化学人才的一般特点,又应具有鲜明的知识、技术创新特色。因此,如何凸显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和科学思维活跃就成为本课程创新改革的指导思想:(1)将基础无机化学和化学分析内容有机结合组成新的课程,既较好解决了原有课程知识点相互交叉、重复多的问题,又便于在无机元素教学中渗入定性分析,在实验中引入“量”的概念,扩展了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2)在个性化理念指导下,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主篇和副篇。主篇包括以下3个知识模块:①基本化学原理部分,②化学分析部分,③元素化学部分。(3)副篇内容大量吸收了国外一流教材的精彩内容,写法上则顾及中国学生的阅读习惯,条目精短,文字活泼。大部分条目反映化学在现代科技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应用实例,一部分则介绍化学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以凸显化学新概念、新知识、新发现和新技术。(4)用英文编写词汇和习题,使之成为学生必读的英文阅读材料,以培养学生适应双语教学的能力。新的课程内容体系以及相应的正、副篇内容层次具有如下教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特色:(1)正篇是基础,是纲,也是核心。原理部分要做到内容选择必要、能深度满足后续课程要求;讲授时要力求科学而简明,不越俎代庖,真正起到导论的作用。(2)正篇将无机化学原理和化学分析有机结合,强化了化学理论的统一性。同时将化学分析技术单列章节,合并但不弱化。(3)元素化学是无机化学的本体,既要重视周期律和反应规律,同时又要特别注意对新反应和新化合物的介绍。(4)副篇是国内同类课程的一项首创,目的是让学生洞察无机化学新发展,体会无机化学研究的兴趣,延伸正篇的深度和广度。
3致力于有特色的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
教材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要求具有创新性、个性化,与国际接轨[3]。书不在厚而在精,在框架、内涵、内容上要给讲课教师留有余地。印永嘉教授等编写的《物理化学简明教程》[4]就由于简明扼要而精彩。史启祯教授主编的《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5]先后入选2001年国家“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004年国家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选题研究项目,2006年国家“十一五”教材规划项目,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教材建设项目”;它是第一届化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于1991年为应化专业立项编写的第一本也是唯一的一本专业基础课教材,当年就被列入国家“八五”规划重点教材。近些年来,课程组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该书进行了几次修订,出版了3个新版本[6-8]。2005年出版的《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第2版)已经发展成为包括纸质辅助教材《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学习指导》[9]、工具书《化学元素周期表》[10]和电子辅助教材《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电子教案》[11]在内的立体化教材,完成了应用化学专业首个基础课课程建设的硬件工程,成为专业发展的支柱。上述的立体化教材现已成为国内应化专业的主流教材之一,受到郑兰荪院士的撰文好评[12]:“教材不仅给学生带来知识,而且带来科学的思维方式,使教师和学生双方受益,不愧为一部精品教材。”新编《化学元素周期表》被徐光宪院士认为“是我见到的最新、最好的周期表”。该立体化教材还曾被评为2007年陕西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并于2011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第3版;工具书《化学元素周期表》于2007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第2版。
4努力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13],学生最初的创新意识应该从课堂开始[14]。由于教学计划中的大部分学分和学生的大部分学习任务都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去实现,因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第一届大学化学化工课程报告论坛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教授说道:“如果教学方法不来一次大的改革,我觉得中国的高等教育想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创新思维的人才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们将改革教学方法放在首位来抓。
4.1提倡大纲式教学方法我们认为,讲基础课的教师授课要有自己的观点、见解,并事先写成提纲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前预先了解讲授的内容,知道怎么预习,要听什么,要问什么,将来准备研究什么。这样学生就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是一种易于学生自学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多读书、多思考、多提问,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学习兴趣,营造出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同时,把大纲交给学生,也能督促教师从备课开始就不能敷衍,要以一种搞科研的态度去讲课,讲思路、讲方法、讲体会,介绍本学科的前沿趣闻。这种方法已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5]。
4.2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既要符合教学基本要求,又要重点突出、难易适度。基本内容要明确主线、易于理解;重点内容要简明扼要、易于掌握;难点内容要深入浅出,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联系起来;前瞻性内容要有可持续性,能够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要努力通过对知识点的讲授和探讨,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能够举一反三,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要达到上述效果,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课本上的内容不应该完全一样,更不能照本宣科,要学会将经典内容现代化[16],将相关文献中的内容融合、归纳并加以提炼。
模块式教学论文范文6
一、指标在稳步增长
全年招收中专、高职学历生598人,录取函授学历生180人,两项指标分别比上年度增长6%和10%。各种培训、鉴定3193人次,净利润较上年度有明显增长。全年财务收支相抵小有赢余,同比增长9%。全年基建、设备投入超过100万元,人均收入上涨了17.6%。
二、形象在迅速提升
上半年,取得了“长沙市建设行业起重作业人员操作培训及鉴定”资质,组织进行了首次培训,获得长沙市建设局技能鉴定部门的好评。下半年,迎接长沙市教育局组织的就业工作检查和函授站的年检评估,分别被评为先进单位。组织两个大型歌舞参加2006年长沙市职业学校(院)文艺汇演,其中集体舞蹈《希望》荣获二等奖。另外,学校还邀请了局领导参加今年的招生工作总结大会,邀请局和省市教育部门领导参加学校第二十五届校运会,也借此机会进一步地宣传了学校,上级领导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今年,还申办了事业单位法人资格。学校影响进一步扩大,形象在迅速提升。
三、定位在日渐清晰
今年,中专、高职学历生招生工作再获丰收,学校规模得以巩固;函授教育进一步根据市场需要调整教学安排,并和南华大学签定了办学协议,成为了南华大学长沙函授站,为函授教育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培训工作注重服务质量,加大了与政府主管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取得了更多的支持。在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成为了所属局教育培训中心,为进一步打开培训市场,做大做强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中专、函授、培训”三大块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已初步形成。
四、管理在不断强化
(一)强化了员工管理。今年2月,修订了学校机构调整方案,进一步明确了职责。围绕绩效考核办法,力抓执行力。坚持每周一期的考核快讯,将情况及时公布。每月一次的绩效考核总结讲评大会,表扬先进,批评后进。上至校领导,下至普通员工,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奖罚分明,不讲情面。一年来,规范有序和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逐步形成,员工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强化了教学管理。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主管部门加强课堂、课间巡查,将学生表现与教师的管教挂钩,与绩效考核挂钩,强调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提高教师基本功。如开展了“板书比赛”“普通话考核”,组织上、听公开课。开展“一帮一”活动,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联系、提供实习工地,加强培养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为适应市场需要,突出建筑特色,进一步调整了课程计划,改革了考试方式,强化了能力培养,实行了“零距离”岗前培训,今年毕业生就业推荐率达95%,用人单位反馈的情况明显好于往年。
(三)强化了学生管理。继续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指导思想,大力抓好以班主任为主的德育工作队伍,以学生会、团委、护校队为主的日常管理工作队伍和学生处工作人员为主的督管工作队伍的三支队伍建设,形成管理合力。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实行每周主题班会制度,由班主任组织有针对性的系列思想教育,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学生处牵头组织现场办公会7次,组织全体员工观看照现场摄相,查摆问题、整改提高,给相关管理人员或部门施加了压力,又非常客观实在,一些不文明现象和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得到及时治理,班主任的责任心大幅度提高,班与班之间比学赶超的风气逐步形成。尤其是下半年,通过开展讲卫生、讲纪律、讲文明、树新风的“三讲一树”活动和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学生行为习惯大有好转,校风校貌明显改观。
(四)强化了后勤管理。一方面严格执行成本管理决策,向节约要效益。与学生宿舍辅导员和锅炉工分别签定了水电管理协议和用油协议,一年下来节约费用近6万元。与班主任签定了财产管理协议,财产管理责任落实到班级,落实到人头,公共财产损坏率大幅下降。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开源创收。将无法使用早已废弃的澡堂进行改造后,对外出租。根据市场行情,上调出租门面价格;食堂实行公开招标进行承包,租金上涨了,服务改善了,到食堂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了。还出租了少量闲置的办公室和实习场地。
五、硬件在明显改善。
全年固定资产投入超100万,将进入校门的路面铺设了广场砖,台阶墙面改成了文化墙,修缮了阶梯踏步,改造、维护了通往实习工厂的路面和护坡,对教学楼地面、墙面、黑板、门窗等进行了彻底的装修,添置了30余台电脑,充实了学校机房,购置了车辆以满足办公需要。学校更美了,硬件更强了。
六、人气在有效聚集。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凝聚人心。一是大力抓有效的学习教育,激励人。年初,我们制定了员工政治学习计划,给每位员工发放《为你自已工作》一书,并组织学习讨论。坚持了管理服务人员和班主任必须参加的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坚持了每周二下午的政治学习制度。全年,共召开员工大会17次,班主任学习交流会3次,部门负责人外出学习交流会1次,座谈会3次(骨干教师座谈会、新进员工座谈会、党员教师座谈会),观看光碟3次。通过这些学习,有效的提高了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二是大力抓和谐的文化氛围,陶冶人。一年来,我们共组织全校员工参加文化、娱乐、体育活动4次,招办、学生处组织外出学习休闲活动2次。工会每周二、五下午开放了员工活动室。通过这些活动,丰富了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增进了干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陶冶了情操。三是大力抓良好的生活环境,温暖人。今年,我们挤出资金改善了硬件设施,还在学生宿舍、校园增设了文明警示语牌,增强了校园氛围;为每位职工定制了工作服;提高了员工工作午餐的标准,改善了质量;上调了住房公积金比例;上浮了工资;组织了女职工妇科检查和全校员工的全面身体常规检查;对生病住院的职工及时看望,对员工家中的丧事及时抚慰,对个别生活暂时有困难的职工,及时组织了募捐活动。一年来,逐步营造出了一种和谐文明、健康向上的人际环境,人气在有效聚集。
回顾一年的工作,成绩喜人,硕果累累。我们深刻体会到成绩的取得源自“五个坚持”:
一、坚持“3367”工作思路不动摇。
在认真分析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好形势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提出了“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观,以能力为本位的质量观,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观”的办学指导思想和“突出特色,强化能力,建设品牌”的办学思路,定下了六项工作目标,布置了七项工作任务。一年来,全体员工按照这一整体思路,逐一落实,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可以说,“3367”工作思路是我们取得成绩的前提条件。
二、坚持以绩效考核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不动摇。
今年2月,我们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学校员工绩效考核办法》,使之更科学,更便于操作。全年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和组织学习,使员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违反了怎么办。在考核中,领导以身示范,一级考核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做到考核及时,谈话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及时,确保了各岗位职责的有效履行,逐步形成了一种以绩效考核为中心的校园文化。
三、坚持三大板块协调发展不动摇。
学校现有的资源条件注定了“中专(高职)、函授、短期培训”中的任何一块都无力支撑起整个学校,只有充分利用建筑业的行业优势,整合办学资源,争取企业出题目,学校做文章,形成“血肉”交融关系,确保“中专(高职)、函授、短期培训”三大块协同发展。今年的“中专(高职)”这一块巩固了规模,稳定了队伍;“函授”这一块利用了资源,增强了后劲;“短期培训”这一块夯实了基础,确保了发展。
四、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抓质量,树品牌不动摇。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打造学校品牌是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今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加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和以班主任为主体的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改革了课程体系,改变了教学方式,校风校貌明显改善,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五、坚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扩大学校影响。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
主动走出去、请进来,进行校际交流,对接上级主管部门学校已小有名气了。今年学校领导及部门负责人分别去了多所学校,学习取经。圆满承办了长沙市土木工程类教研活动。迎接了省市教育、建设部门组织的各类检查,参加了长沙市教育局高函协会和湖南省建设协会的教研活动,送评的教学论文有3篇获奖。诚请了局和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参加学校各类活动20人次,有效加强了与局内部各公司和社会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扩大了学校影响。
成绩催人奋进,不足使人更新。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改革纵深推进不够。
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校竞争力,教学改革刻不容缓。我们不能满足于形式上的完成,而更需要实质上的推进,不论是“零距离”的岗位教学,还是模块式教学,还亟需建立一支以专任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改革人才队伍,进行广泛调研,实施改革措施。这将是我们来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员工观念与时俱进转变不够。
学校发展到今天,规模空间已非常有限,下一步将面临的是“质”的提升。如何对待前进中各种各样的问题,适应时代的发展,员工的思想观念还有待进一步转变。
三、基础管理有待完善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