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陌生女人的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一个陌生女人的故事

一个陌生女人的故事范文1

[关键词] 女性主义;《一个陌生人的来信》;小说和电影

一、介 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人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茨威格的作品,茨威格一生共写了十二部传记、九部散文集、三部长篇、三部诗集以及一部自传。《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世界最具有影响的爱情小说之一。茨威格曾在1936年的一份简历中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正如我感到整个世界是我的家乡一样,我的书在地球上所有语言中找到友谊和接受。”他的这个夙愿在中国得到了实现。

这部小说由保利华亿投资2 000万,由徐静蕾自编自导自演改编,把它搬上了银幕,把故事也放在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老北平。虽然国家背景、环境、人物身份都改了,但是一切又是那样自然合理,原因何在?因为小说和电影通过生动的描述揭示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对少女期的一见钟情的青涩,一生一世的痴恋,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我们都能找到这样的女性身影。这女人的心声只有在她们临死之际写给男人的信中才被我们参透,才让我们感动,才让我们想告诉人们:妇女应该被公平对待,女性还可以大胆追求自己的自由、爱情、幸福,用女性的不幸呼吁男女平等,不要性别歧视,才不会使悲剧在以后的时代中继续上演。

有人曾认为耗资如此巨大看一两名演员表演是否值得?姑且不论演员的多少与演艺展示是否成功,就这个故事的思想性和时代意义来讲,笔者认为是非常值得的。该片向世界展示了一位中国女人痴情无悔的一生。这样的女性在中国自古至今数不胜数。片名和小说虽为“陌生的女人”,而这位女主人公的命运对大多数女性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可能就在她们身边,也可能就是她们自己。然而为什么还以“陌生女人”命名呢?这是相对于男性来说,小说和电影里的男人对生活中有这样一个女人是一无所知的,所以收到的是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到的是一位陌生女人的经历。那现实中的男性呢?这样看来笔者有必要从女性主义视角对这部作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二、女性主义思想

女性主义的定义是源自女性争取自身权力的政治运动。女性主义的发展分三个阶段:第一次女性主义运动大概是19世纪末左右,该运动反对特权,要求男女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主张女性的政治权利,要求公民的选举权;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开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要求社会忽略男女差异,女性不应看成是男性的附属品,消除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第三次女性主义运动要求男性帮助女性走出蒙昧和压抑的状态,提倡女性自尊、自省、自爱、自觉、自理和自治。中国的女性解放有别于其他国家,她们没有经历前两个阶段,而在20世纪20年代时直接进入第三个阶段,这一情况使小说被改编成中国三四十年生的故事时,让观众感到内容演绎得极其自然。

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女性主义的体现

(一)写信形式赢得女性话语权

女人以独白的形式倾诉了对其的挚爱。陌生女人以书信的形式,表明自己曾经在男人世界中的存在,也许我们可以把这个男人看成整个男权社会的缩影,陌生女人则是整个女性人群的缩影。女人以一种深沉的、哀婉的语气诉说着自己的生存状态,表达着自己对爱、对生活的抗争、渴望和绝望。任一鸣曾经说过:“只有拥有了语言才拥有了那份霸权的可能。” 而陌生女人的语言是与众不同的,不是大声疾呼,不是走向街头,而是以书信的形式,她们似乎在自言自语,这已是女性表达情感的特殊方式。

故事是在男主人公41岁生日开始的,那天男主人公收到一封字迹陌生的信,他喝上茶,看完报纸和印刷品,方才拿起信,可以看出男主人公闲适的生活状态。信这样开头:“我的孩子昨天去世了……如果你手里拿到了这封信,那么你就知道,那是一个已经死了的女人在这里向你诉说她的一生,从她开始懂事的时候起,一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作为一个死者,她再也别无所求了,她不再要求爱情,也不要求怜悯和慰藉。我要求你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请你相信我这颗痛苦的心匆匆向你吐露的一切。请你相信我讲的一切,我要求你的就只有这一件事:一个人在其独自去世的时刻是不说谎的。”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不是以书信的形式,这个男人会倾听这个女人的话吗?如果不是孩子已死,女人已死,这个男人会相信女人所说的吗?这些假设现在都不重要了,事实是,没有任何顾虑的情况下,出于好奇,男人读完了这封信。但是他只是模糊地有些记忆,比如好似邻家有个女孩,好像在夜总会遇到过一个女人,但这一切只似梦境,在他众多的中他已经不再记得谁是谁了。

(二)以不求结果的感情争取平等地位

茨威格通过对陌生女人的坎坷一生进行了描写。清纯少女对作家一片痴心,而作家却是风流成性,对陌生女人只当做无数艳遇的一次偶然邂逅的猎物。为此女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们通过主人公一系列细腻的心理活动,看到了一位以不求结果爱情争取着男女的精神平等。

“我不埋怨你,我的亲爱的,不,我不埋怨你。如果我的笔下偶或流露出几滴苦痛的话,那就请你原谅我,请你原谅我……”

(三)以静默等待来证明女子爱情的忠贞

小说通过女人数年如一日的守候、思念与男主人公沉溺酒色、醉生梦死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其中我们看到的男女极端而又典型的爱情规则。女人的忠贞与依恋、彻底而决绝,男人用情不专,看似多情却无情,使得外表强大而且看似成就卓越的男人的内心龌龊不堪,灵魂肮脏,最终一个男性的形象被一位弱女子彻底击溃了。

“有两次我还看见你和女人在一起,——我看见一个陌生女人和你手挽着手紧紧依偎着往外走,我的心猛地一下抽缩起来,把我的灵魂撕裂,这时我突然感到我已长大成人,感到心里有种新的异样的感觉。我并不觉得意外,我从童年时代就知道老有女人来访问你,可是现在突然一下子我感到一阵肉体上的痛苦,我心里感情起伏,恨你和另外一个女人这样明显地表示肉体上的亲昵……”

这种爱恨交织、欲罢不能、撕心裂肺、充满渴望的感情,可能每个深陷爱河的女人都曾经历过。这个陌生的女人对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

(四)女性在激情中展示生命的意义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我们可以借用来比喻这位女主人公,为了少女时的一见钟情,她不顾一切地爱上了他,为此,她离开了家人,抛弃了名誉,不计较婚姻,直至自己的生命。因为在一个女人看来,爱情是至高无上的,而这种义无反顾的爱情也应该是不受束缚的,因此在陌生女人看似非理性的爱情中,我们看到了她对自由的渴望,她一无所求,她对他毫无奢望,甚至在自己怀孕时,孩子生病时,自己也染病时,男人对此一无所知,她的灵魂,随着她的爱情,他们的爱情结晶,就这样来了,又去了。好似从未存在过,但这样的女人好似就是你我,就是我们身边的姐妹,从未散去。时代变了,但很多东西却从未变过,女人对爱的追求成了她们的信仰,也是她们对自己追求的呐喊。

四、陌生女人悲剧人生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从古至今,母系社会只存在了较短的时间,在漫长的人类社会中,男人处于政治的中心、经济的核心和话语的霸权地位。女人处于从属的地位,她们远离政治的核心位置、经济上属于从属地位,话语上属于失声的人群。她们渺小得让人视而不见,就像小说中写到的她们只是男性消遣娱乐的对象。而对女人却是永恒的幸福。

在男权社会中,女人经济上的不独立,直接导致了她后来的悲惨境遇。少女时期陌生女人家境贫寒,父亲早逝,母亲生活在整日的缝补和其他家务中,再次改嫁后诚惶诚恐,继父视她为嫁人时的财产。如果陌生女人出自豪门或是富裕之家,谈论或实践她的爱情梦想还可能不至于流落街头。可是爱情并不只是在富贵树上开花,它开在每位少女心中,只是结局截然不同。我们不禁叹息命运的不公,她们只有依靠自己。后来女人怀孕了,临产前她既不想连累亲人,也不想告知母亲,只得变卖所有家当,但产前她的钱被洗衣妇偷走,结果一贫如洗,在一群社会渣子中生下孩子。为了让孩子在优越的环境里受到教育,她成了。这个高傲的女人,对爱情忠贞不贰的女人,对所爱男人一无所求的女人,为社会所不容的女人,已别无其他生路。

(二)女性自身的原因

女性要想达到爱情上的平等是需要独立的人格、独立的自我意识的。陌生女人独自承担爱情的后果,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女性的坚韧,另一方面我们也质疑这样无声的付出是否毫无意义?是否应该让男人站出来,承担他该承担的责任。而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女人不得已的选择,女人真正做到了敢作敢当,而给了男人退缩的后路。这条后路不是女人给男主人公的特殊礼物,而是社会特许的。

陌生女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她在信中写道非常了解男人,不愿突然当上父亲,不愿和陌生女人有什么牵连,更不愿男人因此而产生对她的恨意,因此女人收起了思念,全身心投到孩子身上。

那么,一个女人就真的只能通过孩子来找到心灵的安慰吗?笔者认为,既然女人对现实有清醒的分析全面的认识,是否可以通过提升自己、开拓自己的一片天地,为自己创造必需的生活条件后,再寻求自己的爱情,而不至于惨死街头。生活中这么多的磨难都能忍受,再忍一时又何妨?当然,我们不是当事人,多余的说教都显得苍白,我们只求女性在自身的成长中多些智慧,多些自尊自立。

五、结 语

导演和茨威格通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从女性导演和男性作家角度解读了她们卑微生活境遇和崇高的精神灵魂,对她们寄予了深刻的同情和理解,同时对于呼唤整个社会为实现男女平等做出努力,而此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2] 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3] 孟晓辉.电影中女性主义的现实矛盾——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为例[J].开封大学学报,2009(03).

一个陌生女人的故事范文2

小说文本与电影也都以陌生女人写给作家信的自叙方式展开的,这种自叙方式是小说文本的一个最大的特色,在这种自叙的方式下,陌生女人充分表达了对作家的情感,将陌生女人的心理情感刻画得十分的细腻,电影在这方面也充分展示了与小说作家及其文本的默契。一般而言,对外国文学名着的改编都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影响,对各民族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陈和刘象愚主编的《比较文学概论》中写道“:研究者更重要的工作是以事实的研究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作家在创作活动中如何把外来因素和本民族的传统以及自己的创造个性相结合,铸造出崭新的艺术品。”也是就说,我们注重文学作品在接受外来影响的同时,不能忽略改编者的主体创性。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改编的最大独创性体现在将中国特有的民族元素融入到了影片中,显示了中国的民族文化与世界的经典文本对接交流的广阔空间。

小说中是没有明确提出故事发生的背景的,徐静蕾改编的电影则将故事放在了中国动荡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张会军和马玉峰整理的《所有的进步都是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得到的———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导演创作谈》中讲到徐静蕾选择这个时间过程的真实记录“:一开始我是想把它改成一个中国现代的故事,从70年拍到90年,基本上改到三分之一的时候就停止了,因为这个故事后面有一些问题我是无法逾越的,比如没有结婚就生孩子,做一个交际花等情节,放在现代里不是不可以,但要避讳很多东西,我觉得就违背了当初我拍这个电影的初衷。在这个电影里我只想讲情感,至于说社会道德批判,我想把它淡化到最淡、最远的地方去。我跟一些朋友聊天他们给我一些建议,说是不是考虑放到三四十年代,一改之下就觉得很顺利,基本上就可以把我主要想表达的东西放到那个年代里去。”从徐静蕾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首先是为了故事情节进行下去的必要。文本小说中讲到作家R先生以出远门去旅行为由两次从陌生女人的身边离开,如果把这个故事放到当代,这也是徐静雷不愿意的,放在动荡的年代,作家同时具有了记者的身份,面对时局的动荡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游行的街道上促成了他们的见面,以及为后来作家离开陌生女人都找了一个非常合理的理由,使故事情节非常顺畅地进行下去。徐静蕾将改编的故事放在三四十年代北平的四合院里,可以看做是徐静蕾为了纯粹地表达爱情故事,最有效地接近小说文本,同时又符合了中国人的接受心理。“无论小说或电影,人物必须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事件、情节和矛盾也是发生发展在一定的环境当中。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当眼前物体的形状接近于记忆中的某一形状时,知觉才可能把眼前的对象想象成记忆中的形状,或将二者合并在一起。受众对电影的欣赏也是如此,他们倾向于把自己生活的三维时空模式化后置于意识中,并将其作为观众接受心理的起点。只有影片中的时空环境和生活中的固有环境相近或相似时才有欣赏乃至接受的可能。再则由于审美心理具有保守性及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趣味习惯于按照传统趋向进行。”电影的这种改编是十分符合中国受众的心理的。

电影在进行原有的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分散地展现出了很多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北京四合院,过生日吃寿面,踢毽子,丢沙包,写毛笔字,过年放鞭炮,吃饺子,街道上运煤的骆驼,人力车夫,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冰糖葫芦,窗花,旗袍式的棉袍,三四十年代流行的学生头,媒人为母亲介绍继父,女孩子戴在手上的银镯,刺绣,京戏,等等。这些元素无不是包含了中国独有的文化传统,无不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这些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和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元素,已不可避免地在现代文明发展的冲击下开始以惊人的速度丢失,而电影这种视觉的盛宴却能使现代的人们在生活的疲惫之余重温童年时代热爱的游戏,重温逝去的美好时光,可以说电影中的这些民族文化元素呈现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受众者的怀旧情绪。“怀旧的基本导向是人类与美好过去的联系,而在现代性的视域下,这一过去不仅指时间维度上的旧时光、失落的传统或遥远的历史,还指称空间维度上被疏远的家园、故土以及民族性;而从哲学的高度来看,怀旧最重要的还包括人类个体及群体对连续性、同一性、完整性发展的认同关系。”怀旧的情绪让人们重新找到与逝去时光的美好联系,重新找回民族认同感,一切有关朦胧而遥远的回忆在受众者眼中都是具有吸引力的。怀旧是神秘而美妙的,人们在这一情境的感性体验中寄托着某种稳定感、安全感或归宿感以此来弥合在当下现实中感受到的精神失落和人性分裂。在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怀旧具有强大的乌托邦功能。而它形式化的例子在当今社会比比皆是,如古物收藏、博物馆艺术、老照片、老房子、老城市、旧歌翻唱,等等,现代怀旧俨然已经变成了一种商品,成了一种关于过去的工业文化。鲍德里亚把这一切归结为消费社会的必然产物,他认为当今社会是一个消费社会,大众是消费的主体,全部文化都可以作为消费的内容。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片长九十八分钟,而在这九十八分钟内分散地呈现了十多种非常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应该说这不是种巧合,而是导演的有意为之,是对怀旧之风成为当下社会一种流行的精神时尚的一种迎合,可以说在影片中的这种独有呈现方式是一种有效的商业运作手段,而对于电影改编而言,遵循观众心理规律:商业运作是无可厚非的。

电影改编还有一个独创之处在于运用了非常富有中国古典韵味的背景音乐,即以琵琶弹奏为主的《琵琶语》。《琵琶语》在电影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影片开头作家开始读陌生女人的来信时,第二次是在女孩初次与作家正面相撞并爱上作家时,第三次是在影片的结尾作家读完陌生女人来信展现其感受时。《琵琶语》音乐忧婉、舒缓,旋律简约而不失张力,如痴情女子的声声低吟,颇具感染力和表现力。琵琶声的哀凄注定了陌生女人悲剧痛苦的一生。白居易《琵琶行》中那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女,琵琶曲《昭君出塞》中的王昭君,都是具有悲惨命运结局的中国古代女性,两首曲子都诉说了她们悲戚的故事,琵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重要的表现女性不幸故事的独特人文内涵。徐静蕾在世界经典小说文本影响下的电影的改编,不仅让我们重新领略了茨威格这部经典小说自身的独有魅力,同时又展现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元素,使经典的改编打上了民族的烙印,符合了中国人的接受心理,体现了中国的电影改编者对外国文学经典文本的主体性、独创性解读。我们应该赞赏徐静蕾独创的智慧,这种经典的重写实践“不但使原文本的影响在历时性的接受过程中一再得到强化,一再以新的精神与内容更新旧作,努力达到新的艺术高度;并且把文本始终置于受众视野,使受众怀着重温旧情的预期心态,最终形成良好的传播与接受互动”。

一个陌生女人的故事范文3

我们都是用自己的方式在爱着我们想爱的那个人,用自己的想法,方式,方法。曾经看到一段文字,大概的情节是这样的“有一男孩子喜欢一个女孩子,把自己所喜欢的橘子全部都送给那个女孩子了,但那个女孩不但不感动,反而觉得那个男孩子很烦,男孩子觉得很委屈,为什么我把自己最喜欢的所有都给你,你还不感动呢?”答案我想很多人都懂得吧,因为女孩子不喜欢橘子。

如果是我,我会感动。情感的事情,因人而异的。我会对男孩子充满感激的,我会试图接受这个人。因为我也是那种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爱别人的人,只是我不会给他压迫感。我没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那个女人那么疯狂,那么长久的,压抑在心中的爱,在失去儿子后,在即将离世之前,我理解那种炽烈,那种需要倾诉出来的情歌,只是这样的爱,我做不到。、

书中的女人我相信在这个偌大的世界中真的是有的,我也相信这样的情感的存在,每天在公交车上看到形形的人时,我能想到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很多雷同也不尽相同。

一个陌生女人的故事范文4

吕乐拍成《赵先生》,1998年,距今十多年,无法公映。这里首先还是引用张献民先生在《中等人的中等梦想》一文里的“梗概”:“一个中年女人跟踪,一个中年男人,与一个年轻一点的女子幽会被揭穿。夫妻夜间的争吵。 男人与情人的争吵。他们三个人终于坐到一起争吵。男人与情人的朋友争吵。争吵被一场车祸打断。近于植物人的男人在病床上想起的却是前一天晚上到单位资料室借住时与一个外地来探友不遇的陌生女人共渡了一夜”――都是场面。没有线性的故事。或者也可以说,只有人的生活状态,没有故事。

故事在哪里,在影片开始之前。男人是从外地来上海读的书,找了本地的女人结婚,女人甚至拿夜班费供养过他。结婚10年,儿子也上学了。男人现在是中医药大学的老师,教授推拿按摩,也在外面出诊,顺便推销医疗用品,赚点外快。所谓“中等人”。年轻一点的女子,曾经是男人的学生,毕业后做医药生意,和他接触多起来,转而成为情人。影片开场的3分钟,把这个故事结束了:所谓在床。故事结束之后,就是表现状态。按吕乐的话说是“欲望过后、权力过后的一种尴尬状态”。这种尴尬状态的尴尬在于,它本身无关欲望与权力,无关得与失,无关这个她或那个她了,可是你仍然必须做出选择。男人拖着,无法主动做出选择,结果让命运做了选择。男人变成植物人,几乎是对所有人的一种嘲弄。――对了,正如片名,这个男人姓赵,赵钱孙李的赵。

在这个男人神经微弱活动的期间,想起的不是妻子也不是情人,而是不久之前偶遇的另外一个陌生女子。听起来这是一种嘲弄,但实际上这反倒与嘲弄无关。 这一男一女度过了一个快乐、单纯又暧昧的夜晚,男人似乎不再是一个道德败坏者、尴尬的中等人,只是一个热情、礼貌、体贴、甚至还有点腼腆的男人。男人依然是那个男人,原来不同的情感状态是可以给人不同的形象。吕乐谈到这段时,说就像王小波所谓的“绿色的爱”。我曾经构想过这样的人物,失去行动自由的已婚男人,情感上又有原始的渴望。我想称这种男人叫“绿色动物”。后来有人问我是什么意思。我想了一想,说大概就是“无公害的动物”吧。吕乐说这段是一种“无情无欲和有情无欲的关系”。对于“无欲”,我表示质疑。我更倾向于这是一种欲的“前状态”:它还没有开始,所以显得无欲。故此,又纯洁又暧昧。类似幻觉。

一个陌生女人的故事范文5

■ 糟糕的攀比

晚上,李晓躺在床上翻来履去的睡不着,她挺后悔今天一激动把老公的事给说了出来。虽然好友也和自己是几年的关系,但是保不准她以后说出去,或者说,从心里对老公有一点轻视,但是这些肯是不能再让老公知道了,否则,肯定又会儿狠狠地骂她不长大脑,当时为什么自己会忽然把那个事说出来呢?究竟是让朋友知道自己更不幸,还是为了让朋友得到心理平衡?

其实,这种现象在女人之间很常见。每次,当一群女性一起聊天的失衡,即使她们素昧平生,都一次聚到一起,如果某个人讲述了一件自己遭遇的不幸后,另一个人就会情不自禁地说出听起来比她更糟糕的故事,之后就会招惹下一个人继续将糟糕的故事进行下去,一直到跑题或者聚会结束为止。在事情过后,等大家的思维冷却下来,或许就会产生像李晓一样的懊悔心理。

问什么女人总是不知不觉地将丑事说出来?这种倾诉到底是因为什么?

■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

夜深人静了,一个人接到了一个陌生女子打来的电话,她说:“我受够了!”

接电话的人一愣,问:“你找谁?”

对方没回答,自顾自地说:“我恨透我丈夫了……”

接电话的人说:“您打错了!”

然而女人好像没有听见,继续滔滔不绝地说:“我一天到晚照顾小孩,他还以为我在享清福。有时我想出去散散心他都不肯,自己倒是天天晚上出去,说是有应酬,谁相信……”

无奈,接电话的人打断了她的话:“我不认识你。”

“你当然不认识我,”她说,“这些话我能对亲戚朋友讲,搞得满城风雨吗?现在我说出来,舒服了。谢谢你!”她挂上了电话。

■ 令人讨厌的好习惯

这个女人是一个聪明的人。她在自己遇到烦恼的时候及时找到一个倾听者,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自己的一腔苦水倾倒了出来。与此同时,她的朋友一定会为了安慰她,讲一个比她还糟糕的事,这样,她很快就获得了平衡,甩掉了忧郁烦闷。

这个做法有点荒唐,甚至是自私,但却是有着道理的,因为我们活着,主要活得就是一个心理平衡,而且这种平衡往往是从自己认识的人,或者自己的朋友之间获得,对于陌生人,反而难以有太多的平衡,因为你不知道陌生人的背景,而无从判断其他。

都知道女人比男人的寿命长,有研究表明,这与女人善于倾诉有关。经常听到男人埋怨女人“絮叨”、孩子埋怨妈妈“唠叨”,还经常听到“三个女人一台戏”的调侃,原来,人家女人们是在进行有益的健康运动。闹了半天,女人们的这个令男人讨厌的“毛病”居然是一个好习惯。“唠叨”也好,“一台戏”也好,这个过程的目的就是倾诉排解、释放压力。就像旁边故事里的女人,把倾诉做到了极致。如果她不是这样及时发泄的话,也可能就埋下了得什么病症的隐患。

倾诉是一门艺术,排解自己的情绪用倾诉的方式是最自然、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压抑或急噪都会有害无益。如果你总是面带愁容,满脸不悦,如果总觉得别人只跟你过不去,世界只跟你过不去,就会产生很大的副作用,这种忧郁和愁绪就会像种子,它能发芽、长叶、开花,使心中小小的不快逐步放大,久而久之,可能会使人患上忧郁症。进而,会感觉与他人之间会越来越有隔膜,越来越不容易沟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只不过,在倾诉的时候,那些关于个人隐私的小秘密一定不要不经大脑地脱口而出,否则可能不但会伤到别人,也会伤到自己。

一个陌生女人的故事范文6

邹莹莹

摘要: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经典小说和很多描写

>> 双鹿归来一个人的经典 一个人的爱情 一个人的爱情盛宴 一个人的爱情战争 一个人的爱情味道 一个人的______ 了解一个人,才是爱情 一个人的壁球,两个人的爱情 一个人的色彩,一个人的家 一个人的节奏,一个人的力量 双鹿归来:一个人的商业经典 一个人与一条河流的爱情 真正的爱情,是一个人的灵魂升华 等一个人的咖啡,寻找最真的爱情 一个人的爱情诗――读邵丽的诗集《细软》 爱情是一个人玩不了的游戏 爱情是不是一个人的事? 我喜欢的一个人(一) 偶遇一个人 一个人吃饭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一个人的经典爱情 一个人的经典爱情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邹莹莹")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一个人的经典爱情――解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邹莹莹

摘要: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经典小说和很多描写爱情的小说迥然有别,它没有惊天动地,却震人心魄;它没有风花雪月,却浪漫隽永。小说以一种特立独行的姿态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个伟大而低沉的爱情故事向人们宣告了爱情的真谛与永恒:我爱你,却与你无关。它近乎残忍而执着地瓦解着传统爱情,甚至是歇斯底里地鞭笞一切爱情准则。古往今来,爱情都是两个人的事,而茨威格笔下的女主人公向所有人宣告:爱情是我自己的事,我的爱情与你无关。

关键词:永恒的爱情;经久弥坚;一个人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8-0020-01

一、爱情的经久弥坚

关乎爱情的主题,乏味但却永恒,平凡但却伟大,普遍但却经典。不同时代的读者,会带着何种心情去品读这份爱情,去理解这份爱情,是施与同情还是迷惑误解,这些并不重要,而是这种经久弥坚的、无坚不摧的爱情在现实的生活中成为一个神话、一个传奇。而这个传奇本身就是无法超越、无疾而终的。生活中不能出现假设,而一旦假设出现,这份爱情将失去它所独有的魅力。这个女人在信中讲述了她短暂的一生以及对待男人的这种坚贞的情感,只求付出,但却不计回报。她用自己的一生在践行着自己和自己的约定。

女人在男人每年生日的时候,都会送去一束白玫瑰,这种延续的行为逐渐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约定俗成的纪念,伟大的感情在每一个生日中默默地坚守,有人会觉得这不是真正的感情,因为付出后没有回报,爱过后得不到认可,可就是这伟大的爱情使人在绝望中获得了永生,它在女人的生命中驻足、生根、发芽直至枯萎凋谢之时都无间不催、决绝浓烈。在女人弥留之际,这股强大的精神力量,犹如飞蛾扑火般的奋不顾身,可在这个华丽转身的背后,却是杜鹃啼血般的哀鸣和凤凰涅后的永生!

女人是宽容的,他没有责怪男人,甚至自己所作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男人。这个放荡不羁的男人周旋于各种女人之间,风花雪月的故事俨然已经是他的惯用伎俩,他和数不清的女人说过:“我爱你”,这已经不是承诺,而是谎言。他已经习惯了爱所有人,而不对任何人负责的浪荡生活,这是他的选择,也是他的宿命。其实,与其说男人经历过无数爱情,可他终究一败涂地;而女人似乎从来没经历爱情,却爱的超脱与高贵。

读过之后,让每个人为之动容,我们内心深处的那种涌动与真诚浮现出来,我们似乎已经离爱情本身太过遥远了,甚至我们迷失了太久,已经忘却了很多东西,失去了很多东西。如果用一种等价交换的方式去获取爱情与婚姻,那无疑是悲哀的,苍凉的。可世俗的社会不会让每个人去按照自己的规划去生活,我们被太多的事情所束缚,我们身不由己、委曲求全、隐忍退让,直至被现实淹没。

二、爱情的误读与曲解

我们在想象着如何来解读这份爱情呢?原来任何一种解释都是会对这份感情误读甚至是曲解。女人的形象随着情感的宣泄逐渐建立和完成,这份爱是如此平时、无华、超脱。爱情本身的传统意义被彻底瓦解甚至重构,这种震人心魄的本末倒置与颠覆力量,让人无力抗拒,无法妥协。终究在这次心神荡漾的交汇中擦出永久的火花。蠢笨的天真、愚钝的执着、纯真的守望……终究只是为了默默守护自己深爱的人而放弃了属于自己的祝福。

在很多人眼里,爱情就是长相厮守,心心相惜,可是在此为我们呈现了别种滋味的独特爱情,让我们看到另一种爱情,从某种程度上说爱情承载了孤独、落寞、甚至是绝望,直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刻,爱情还在滋生、绵延不绝地延续着,爱情的精神和灵魂超越了生与死的界限,超越了爱与不爱的分野,超越了过去和未来的连接,她选择了曲径通幽的绕道,阴暗潮湿的一角,纵使伤痕累累也无法逃离最终的宿命。

只为最初碰撞出的火花,就深沉地爱上了这个人,她别无选择,她不愿解脱,自己将自己紧紧地捆绑,最后只有相信这是宿命的使然,这份感情终究没有得到释放,终究没有温暖,有的只是无尽的苍凉与绝望。是怎样一股惊人的力量支配着女人走完一生?一路上自说自话、自己守护孤独的爱情却依旧淡然。浓烈的爱掩藏在淡然的外表之下,深入骨髓、无法自拔。

三、一个人的爱情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