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研课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语文教研课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教研课题

小学语文教研课题范文1

但是,我们也发现“校本教育科研”领域中的“浮躁”、“跟从”、“虚空”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明显。也许是由于受社会其它因素的影响吧,中小学教科研自身的价值及广大教师教科研活动的价值趋向方面都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因而学校教科研工作失去本有的严肃与“宁静”,表现出科研缺少针对性、创造性、操作性和广泛的群众参与性,直接影响了学校教育科研的健康发展。中小学校本教育科研究竟该如何定位?如何使学校校本教育科研更趋“实在、管用、有效”,使之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发挥应有的、正确的引领和促进功效?这必须引起广大实践工作者的正视和反思,也需要我们缜密思考并认真解决。

一、在启动和组织“校本教育科研”的动机上,必须淡化“功利”

学校启动和组织教育科研必须先端正并明确目的。中小学校教科研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学校教育发展或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以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代表性的三个特征就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也就是说中小学的课题研究必须从身教育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中来选“题”,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找“题”,从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中命“题”,从教师自身课堂实践的矛盾冲突中定“题”。只有这样,教师在科研实践中才能渐进生成先进的教育思想,形成精湛的教学艺术。这才会使中小学教科研充满生机与活力,并在符合“科学性”与“方法论”的前提下学校的科研氛围日趋浓厚。

事实上,目前学校教育处于一个确实需要实践工作者研究的阶段。有好多实践性的问题应该说大家都了解,但却都不知道怎样去解决。比如择校问题,学生早熟“交友”、盲目追随偶像、考试,还有学生发展性评价方面的问题等。但中小学校又不同于专门的教科研部门,广大教师更不同于专业教科研工作,不可能也不应该要求走专业化研究的路子。但是教师却有自己的“别一天地”,有自己教科研的独具优势——丰富多采、生动活泼的学校生活,富有个性的成百上千学生,以及由此所构成的绚丽多姿、目不暇接的教育风景,还有那年复一年常见常新、活生生的教育教学实践及活动,以及由此积淀并内化的丰富而厚实的经验体会和感受体验。这些都为广大教师投身教科研的活水源头,也为学校教育科研提供了坚实的“基点”。“雾里看花”或“玩空手道”,是万万不能的。教育科研本身也有其“严肃性”,不容世俗的“功利”化。学校教育科研必须淡化“功利”色彩,切实从实际需要出发,把校本教育科研定位于“实在、管用、有效”上,具体的教科研工作都要在前提下启动并组织实施。

二、在主攻方向上,要避免“跟从”,注重“创新”,选取“校情”中的热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

中小学教科研的基本任务是解决中小学教育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教育实践”是中小学教科研课题的主要源泉,也是一线教师研究的重点。具有“创新意义”的课题研究,应该具有“校本”、“师本”特征。我们如果就学校及教师本身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调查、归类,找出共同特点,再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其进行修正、提炼,去伪存真,这是很有意义的事。各学段的中小学,既有它的共性,更有各自的个性。正是由于各校独特的校情,才使“校有特色”成为办学者努力追求的目标,这方面的研究就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教科研只要致力于从学校教育教学的表象出发,并引发进行一些较有深度的理性思考和研究,有计划地进行问题筛选经验提炼资料寻疑现状分析意向转化,这本身就是“创新”。

要重视从“弱项攻关”和“强项冒尖”两个维度来确定研究的主攻方向。“弱项攻关”就是要针对学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明显薄弱点引导重点研究,全力攻关力求有所突破,由弱变强;“强项冒尖”就是对已经显示出来一定优势或具有较大潜力的优势项目,通过专题组织研究,予以重点强化,使之成为代表学校乃至更大范围产生名牌效应。教科研的选题往往反映整个研究的价值,引导着研究的方向,也制约着教研工作的程序和方向。尤其在“走进新课程”以后,教育理念的巨大变革,课程资源的开发挖掘,教学模式的重新构建,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教学方法的择善而从,师生关系的重新确立,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趋势等无不是课题选择的“源头活水”。

三、在教改过程中,要做好“生成过程”资料的积累、记录和整理

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教改过程要重视探究,注重教改的实效。首先要弄清“基本概念”及教改的范畴,其次要注意“材料的积累”。一个课题的实施乃至于一个教师的成长,更需要自身大量的实践活动,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磨练的过程,哪怕是实施中的失误与偏差也是很宝贵的研究成果。因此,在专家论证、名师指导后的“操作过程”、“自我练兵”更是万万不能忽视的。只有扣住“研究内容”,层层推进,步步深化,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才能使教科研方案的假设及成果浑然一体。否则就会给人以无本之木之嫌。教科研的实施,是一个从假设到验证、再到推广,或者是调查分析、经验概括、实施推广的过程。对广大教师而言,就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不要过高地企求自己的某项研究能解决系列重大的所有问题。我们研究思考的过程,也是自身渐进提高的过程。起码可以使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事业心、责任感得到提高,这种潜在的积极效应往往影响久远、深刻。从这个意义上讲,广大教师关注教改过程及资料收集、记录整理,这与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同样有意义、有价值。

四、在认定和评价教科研成果时,谨防“虚空”,关注“实效”

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从事的主要是“应用性研究”,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并在应用中再进行研究、改进和发展。课题“研究”并不是主要为了结集论文、展示成果、获得奖项,而是为了积淀经验、形成反思,提升理念、形成规律,并加以总结、推广。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应是:研究中小学教育问题,其成果必须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而获得,并对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有一定社会价值,甚至对教育科学发展有一定学术意义。这样的研究才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当然成果成熟度的要求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用理想化的成熟度标准去衡量不很成熟的中小学教师科研成果,就会挫伤实践者的积极性。我们还要注意鼓励涉足于科研的教师的坚定信心。

中小学教科研成果的评价认定,我想除了对课题研究本身的成果的认定外,还应该包括对学校教科研机制状况的评价认定。我们有必要关注学校是否形成有效的教科研机制。学校要在提高教师的主体意识、引导教师志愿参与,倡导教师及教研组间的合作竞争方面做工作。要通过机制创新以激励、塑造、发展和凝聚教师在“研”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求真效。要倡导中小学教师与高校教师专家、教研员结成研究共同体,学校部分教师之间结成研究共同体,在形成浓郁学术氛围上下功夫,这才是中小学教科研的真正价值所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浓厚“校本研究”的氛围,实现“科研兴校”的宏伟目标。

五、教改及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方面,力戒“依葫芦画瓢”,要学会变通、合成和更新

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项研究成果的完成,不是终结于研究结题报告或得奖。而更要看重该成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是否能得以推广应用并转化为学校或一定区域的教学效益。离开了成果推广和转化为效益这一环节,教科研就失去了研究的价值和存在的实际意义。在成果推广应用方面,目前必须重视解决三个方面问题:

一是“变通”。我们对好的教改成果不能依葫芦画瓢,照办照套,即使是纯粹本地区本学校的成果,也会因人、因时变迁、由外部环境变化而难以适应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现在可行吗?二是怎样变通更可行?我们要把变通贯穿于教改的始终。

二是做好嫁接与合成。教改过程是一个灵活度大、综合性强、变量多的动态过程。要比较精细地做好相关成果重新嫁接与组合的工作,不断适时地调整、补充与完善。

三是创新很重要。在课改实验中经常出现这样一些情况:同类型课题别人的教改成果突然又给人产生耳目一新的启发,自己又产生一种创新的灵感,并引发了对相关其它问题的研究兴趣;或者有时觉得自己的教改实践又遇到了全新的问题或障碍,与原来的设计方案相去甚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潜下心来苦心钻研,或许通过审视自己设计好的教改课题,在重视认识、反省后,觉得有充实、完善的可能,这就必须进行关键性改进,也许会使教改更趋科学。总之我们要关注自己教改的改造、创新,这更有利于落实“实在管用有效”。

六、谨防“科研热闹非凡,课堂教学老套不变,教学质量原地打转”,倡导教师要“能教善研会研”

有人很形象地形容某些学校说:“科研教研热闹非凡,课堂教学老套不变,教学质量原地打转”。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因为教学科研的内容、教研方式与教学实际“两张皮”所造成。中小学广大教师要直接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不可能也不应该走专业研究者的路子。务必要把“教学、学习、研究、推广应用”有机结合。这就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是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是教师的中心任务,而教科研相对次之。同时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又是科研的主阵地,如果离开了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工作,教科研成为无本之木。教师要牢记“教为主,研为辅,研为教服务”,不能只教不研、一味苦干,更不可以研代教,因研舍教。倡导中小学教师要能教、善研、会研。

小学语文教研课题范文2

【关键词】课堂教学;兴趣;语言;主体;多媒体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石。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笔者认为活跃的课堂教学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创设:

1.情感交流活跃法

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唱唱歌,背背诗。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作好知识铺垫;也可以和学生对话, “你喜欢什么课?” “为什么喜欢?”“你是怎样学习?”等一些轻松活泼的话题,这样能在较短时间内拉近师生之间的心里距离,为活跃课堂教学做好情感铺垫。

2.动手操作活跃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动手操作能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是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是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形象化。例如: 六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可以开辟第二课堂,课外可以进行搜集,整理知识活动,把读到的好词佳句、名言警句、古诗词、谚语、歇后语、优秀习作等摘抄或裁剪下来粘贴在笔记本,并配上彩图,自制成漂亮的知识积累本,教师每月利用一节语文课堂给予学生展示评比空间,对优秀作品给予奖励,对较好的给予鼓励,对差点的给与帮助指导,这样既增加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巩固记忆,又活跃了学习氛围,把语文学习变成了一种有情趣的活动。

3.趣味游戏活跃法

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学生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创设选择游戏,用生动活泼的游戏形式,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低年级学生教学常采用以下几种游戏:

3.1找朋友

教师用卡片制作成相对的近反义词、汉字组合、拼音的声母与韵母等,让学生拿着其中一张去找另一张。一个学生说:“找呀找,我的好朋友在哪里,谁是我的好朋友?”与其他学生的卡片对上了就说:“你是我的好朋友。”找错了就说:“错错错,我要去找我的好朋友。”

3.2买东西

教师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标有汉字的商标、广告和自制的卡片放在桌子上,学生分组去的商店找,比比谁的收获多。游戏要求学生能正确读出桌上的识字材料,这个游戏检查了学生的课外识字情况,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3猜猜看

让学生看动作猜词语,看口型猜字母,讲故事猜谜语等。这样教师把教学与游戏相结合,学生对有趣的语文知识就会倍感兴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趣味游戏过程中受到启发,获得亲身体验,寓教于乐,让教育的知识性和娱乐性完美结合。

4.多媒体活跃法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调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草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草原的美景和浓郁的风俗民情。我寻找了一些草原和浓郁的风俗民情的图片,再配上适合的背景音乐,制作成幻灯片,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草原的美和浓郁的风俗民情;教学《詹天佑》一课,为指导学生弄明白“两端凿进法”、“中部凿井法”,我先利用CAI课件演示居庸关、八达岭的山势特点,接着动画演示铁路工人“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和“中部凿井法”,让抽象变为具体,突破难点。使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达到优化教学效果。

5.教师情态活跃法

制约课堂气氛的因素很多,有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但是其中关键的还是教师的心态、情态,机智。教师教学的心态,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它是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反映,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要保持教学时最佳的心理状态。

首先,课前准备要充分。课前用心地做好准备工作,特别是对教学环节设计要胸有成竹,做到教学过程清晰、结构合理、方法恰当、内容适度,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课前准备充分,是教师形成教学最佳心态的重要条件,这也是教师获得课堂教学自信心的基础。

其次,进行教学要投入。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要心无杂念,快速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用教学激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学艺术去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得体地运用手势、动作、表情、神态等体态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的情绪,与学生一道分享语文教学情趣。此外,还要善于发挥教学机智,妥善应对课堂中的偶发事件。提高对不愉快心理的控制能力,保持最佳的教学心态,使活跃的课堂教学得以调控。

总之,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有效的互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取得最大化的效果。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学习,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善于运用教学技巧,成功使用课堂教学活跃法,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引入学习的自由天地,让他们快乐地邀游在知识的海洋。

【参考文献】

[1]王洛倩.创设良好的英语氛围,提高学习兴趣,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

[2]钱霞.注意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校外教育,2009.

[3]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六年级(上)人教版.

小学语文教研课题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口语修养与技巧

语言是师生交流的主要渠道和载体。教师的语言修养直接影响到教师表情达意的效果,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出于习惯、年龄和方言的影响,或多或少的在课堂语言方面存在以下问题:①方音浓重,普通话水平不高;②声音过低,响度达不到特定要求;③音质不好,表现为声音沙哑、嗓音过于尖细、鼻音太重等;④口齿不清,咬字不实,如吃字、音节含混不清等;⑤语速不当,表现为语速过快或过慢,不能根据思想内容,感彩的变化调整语速;⑥语气单调,缺乏抑扬顿挫。如何才能克服以上弊端,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促进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呢?

一、从训练发音技巧开始

1.力求发音准确。教师教学必须采用普通话,这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以现代汉语语言规范纠正方言,使自己发音准确,吐字清楚。在训练语音准确方面,主要抓以下几点:①掌握要领,正确发音。例如声母的发音,关键是找准部位,方式对头;②寻找规律,纠正方音。寻找自己方音与普通话语音的对应规律,有效地纠正方音。③按义定音,克服误读。搞清字形、字义与字音的关系、提高语音、字形的分辨率是发音准确不可忽视的内容。

2.美化发音质量。声音清晰、悦耳是对教师声音的高层次的要求,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很难想象一个声音沙哑、口齿不清的教师能圆满地传播知识,很难想象一个尖声怪气或阴阳怪气的教师会在学生中树立一个美好的“为人师表”的形象。②充分调动五腔共鸣。发声时调动起共鸣,就可以减轻喉头声带的负担,比较轻松地发出响亮、圆润的声音,也为适应各种复杂的口语表达形式而有效调控音色奠定坚实基础。

二、运调技巧

运调的技巧即掌握正确的语调或声调的技巧。教师的教学口语不仅要清晰准确、字正腔圆,而且要婉转动听,如珠落玉盘,这就要熟悉语调,并能正确而恰当地运用语调技巧。语调一般包括重音、停顿和句调。

1.重音的技巧。重音在教学中的直接作用就是强调,它通过教师对某些词、词组或句子的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或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可以从三种方式上运用重音:①语法重音,即一句话中的某些语法成分重读。如谓语重读、定语重读、状语重读等,教师可视教学内容的需要而作出相应的选择,以更准确地表现教学主题。②逻辑重音,即根据教学中表情达意的需要特别加以强调的重音。教师要根据说话的环境、意图和重点而使用逻辑重音。③感情重音,即教师着重表现爱憎或喜恶的感情时所造成的重音。感情重音常常落在一句话、几句话、甚至一段话上。教师要从表达感情的需要出发,变化用声、控制用声,使声音在对比当中产生预期的效果。

2.停顿的技巧。停顿是语句或词语之间语音上的间歇,它就像是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使教师的口语具有韵律美和节奏感。教师同样可从这三种方式上运用停顿:①语法停顿,即根据语法关系来处理停顿,其目的在于保证语意的清楚、明确,通常以标点符号为标志;②逻辑停顿,即为突出某种语意而处理停顿的一种方法,其目的在于增强说话的逻辑力量,显示讲话内容的逻辑层次,通常是在意群之间而不是意群中间出现。③情感停顿,即为了表达特殊情感而做的停顿。它不受逻辑的制约而受感情的支配。

3.句调的技巧。句调就是说话时语音高低升降的变化。通常有四种:高声调――全句调子由低到高,尤其在句末有明显的上扬,且气息多呈短促状态。它多用于表示惊讶、疑问、号召、命令、激动的句子。降抑调――由高至低,句末有明显下降,且气息一般呈缓慢、深长的状态。它多用于表示肯定、感叹、请求等句子。曲折调――调子变化多样、或是前升后降,或是两头低中间高,或是两头高中间低,且气息呈深浅、长短、缓急、粗细等多种状态。它常用于表示感叹、讽刺、愤怒、怀疑等句子。平直调――全句没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从头至尾句调平直舒缓,且气息在运用上较为均匀和平稳。它常用于叙述、说明和解释。表示冷淡、迟疑、思索、严肃的句子多用平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将四种句调交替使用,以使教学口语波澜起伏、变化多样。

根据特定语境的需要,充分调动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手段表情达意,从而增强口语表达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富于变化是口语表达的基本特征,更是口语表达的艺术,同时也是进行声音训练最高层次的要求。

三、掌握节奏的技巧

教师讲课时,由于教学内容的需要,在说话的高低强弱、轻重抑扬、长短快慢等方面进行有规律的交替重复,从而形成声音上的变化,这就是节奏。掌握教学口语的节奏,要注意:

1.音量音速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教学口语的轻重缓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教学质量。如果声音过高,会引起超限抑制,学生的神经容易疲劳;如果声音过低,达不到感觉域限,学生的注意力便容易涣散。语速过快,如机关枪,学生听了没有思考的余地,便会有梦中获宝、得而复失的感觉,语速过慢,如老牛拉破车,学生又觉吃不饱,思维活动不能积极地展开,又会弱化学生的智力。因此,应以适中的音量音速来进行教学。

2.讲究整齐、抑扬、回环的和谐美。只有和谐的声音才是美的。而声音的和谐可以通过整齐、抑扬、回环几种形式获得。整齐对称主要从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体现出来,语意顺畅、语音顺口就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主要从现代汉语的平仄相间中体现出来,平声平缓,仄声多变,有起有落,琅琅上口就富有音乐美;回环跌宕主要通过现代汉语的韵律或叠子体现,句末压韵造成同声相应,双声叠字、双声叠韵体现,句末压韵造成同声相应,双声叠字、双声叠韵造成荡漾之感。教师如果能巧妙运用这些形式,就能使自己的语言更富有魅力。

小学语文教研课题范文4

关键词:说课技能;小学教育;问题;对策

1小学教育本科生说课技能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技能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通过对某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说课技能培养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可以总结出其说课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有:

1.1说课技能理论与实践相悖

无论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本科学习的,在对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如表1)和访谈可得知,有80.1%的学生表明开设过说课理论课程,但是只有15.2%的学生参加过说课比赛,有40.7%的学生写过说课稿但是没有参加过说课比赛,而有42.8%的学生没有写过说课稿也没有参加过说课比赛。学生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通过实践来完成。虽然80%的学生都进行过说课技能理论课的学习,但是将近一般的学生没有书写过说课稿,这说明这些学生没有进行过说课技能的实践培训,说课技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没有结合。

1.2师资整体素质及能力不够降低教学质量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小学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对培养小学教师的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查可知,小学教育专业本科阶段并没有讲授教师专业专项技能的专门教师,在访谈中也可得知,教师专业技能的教师所教授的都是比较笼统的教师技能,且每个技能分配的课时很少,讲得多但是不够深入,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训练没有得到锻炼和培养。

1.3教学环境与资源缺乏影响教学效果

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狭义的教学环境特指班级内影响教学的全部条件,包括班级规模、座位模式、班级气氛、师生关系等。针对某大学小学教育本科生培养情况调查分析,可支持说课技能的培训的有专门的说课技能教材、多功能教室、校内授课教师、学校的学习氛围等,但是通过调查可知仅有较少部分学生表明在说课技能培养中没有专门的教材和多功能教室,有部分学生表明没有专业技能实践和训练的平台和机会,也没有校内、校外专业课指导教师,学生反馈的这些问题暴露出了学校在教学环境和资源条件上对小学教育本科生说课技能的培养的诸多制约。

1.4技能类课程的设置有待改善

通过调研可知,某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二年级和三年级的专业理论课程中有开设教师专业技能相关课程,但是没有对专项技能的专门培训,也少有专项技能的专门教材。专业实践类课程只有微格教学和教育见习,且微格并不经常使用,教育见习随机性强,对学生说课技能以及其他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很大的限制。

1.5中师阶段的培养有待开发

中等师范院校是培养小学师资的中等专业学校,目标也是培养基本功扎实,有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小学教师。由调查可知,调查对象中有大约百分之九十都是通过中等师范学校获得中专学历,然后考入本科学校的,其中有一半的学生表明中师阶段虽然没有进行过专门的说课技能培养,但中师阶段有关教师技能的培养有助于本科的继续学习,由此可见,中师阶段的学习和培养是本科阶段的预备,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

2说课技能培养对策分析

2.1总结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思路

2.1.1明确本科生培养目标,重视说课技能

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复合型小学教育人才。说课技能是教师必备技能,是高校培养计划中的重点,学校应加强说课技能理论和实践的培养,多增加说课训练机会,让学生更加扎实的掌握教师技能,为成为优秀的小学教师打实基础。

2.1.2归纳培养经验,创新培养模式

近几年,基础教育的深刻变革显示出了对高质量小学师资的社会需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兼顾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能力发展,并重集体成长和个性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小学教师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掌握教学实践技能和教学科研能力,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面对这样的新形势,高校对小学教育本科生的培养应该总结培养经验,创新小学教师培养新思路。

2.2更新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课程教师队伍

2.2.1提高教师的水平,完成培养任务

既然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那么小学教师的培养也应该是师范教育的重点,要就要求高校在培养优秀的小学教师时必须配备更高层次的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水平和专业化水平有待改善,例如聘请教师专业专项技能培养教师或在教学一线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

2.2.2增加特级、骨干教师互动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校外指导教师多数为一线普通教学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有限,高校应与小学特级、骨干优秀教强强联合,增加小学教育本科生深入一线教学、训练教师专业技能的机会,形成专门培养小学教师能力和指导小学教师技能的模式,为培养未来的优秀小学教师提供保障。

2.3增加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说课技能训练机会

2.3.1巩固理论基础,增加实践训练

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招聘以及各种比赛中处处是说课技能的用武之地,可见说课技能是小学教师极其重要的必备技能。调查发现,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没有开设说课专项技能培训课程,多数是在教师专业技能课中一提而过;每学期一次的微格教学虽然能够顺利进行,但是基本上起不到提升教师说课技能的作用;每学期还有一周的小学见习实践,但是随意性和流动性大,也没有起到实践锻炼的机会。小学应该在加强说课技能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更多的为本科生提供实践训练平台,例如增加微格教学频率,与校外见习、实习学校实施一人对一班的培养计划、增加说课比赛或模拟招聘会等。

2.3.2学校给予相应的支持

不同的教学环境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和能力水平也是不一样的。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可以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教师技能强、专业素养高,科研意识和能力都较强的优秀小学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学校应该积极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和环境,动员一切师资力量支持小学教育本科生说课技能的培养,例如学校可以提高多媒体教室和微格教室的使用频率,分配有说课比赛评委资格或经验的教师教授该门课程等。

2.4调整课程结构,做到全面发展

2.4.1增加教师技能类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

通过调查可知,小学教育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中教师专业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所占比重较小,每学期仅有一门比较笼统的教师专业课程,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兼顾,也体现不出实践训练的重要性。建议学校增加教师技能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比重,空有理论没有训练是不能够培养出教师专业技能强的小学教师的。高校应该适当调整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课程结构,增加教师技能类实践课程的比重,让学生在平时的训练和培养中不畏惧讲台,没有紧张情绪,面对任何教学对象都能够顺利地展开教学活动,体现出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

2.4.2调整课程的结构,加强校内外实践

课程结构的调整与整合当然不应仅仅局限于校内,还可以拓展到校外。校外相对于校内的教学和训练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校外是教育前线,对于师范生来说是真正的锻炼平台,不仅接触一线小学的实际教学,还有真真切切学习知识的小学生,对于即将成为祖国花朵的护花使者的小学教育本科师范生来说,多到一线小学进行磨练才是真正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强化教师各项教学技能的最好办法。校外的见习可以和校内的理论课程相互对应,做到校内巩固教学加强,存进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说课技能以及其他教师专业技能的养成。

2.5利用中师的培训,促进更好发展

2.5.1巩固中师阶段的学习成果

小学教师的培养层次越来越高,从中师到本科不断提升,中师培养出来的小学教师是虽然距离本科培养的小学教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是也具备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和一定的教师专业技能。即使在中试阶段没有接受过说课技能或者其他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也会或多或少的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也对小学教材、学生以及教学有一定的了解,如果在中师阶段培养结果之上继续进行本科层次的继续学习的话,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5.2形成校———校联手,培养优秀小学教师

要培养出优秀的小学教师需要中等师范院校和本科师范院校两个培养层次联手合作。中等师范院校可以主动向本科层次培养院校看齐,注重学生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培养,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高层次的学习机会。本科阶段接受的教育都是中师阶段的提升,如果本科培养的都是接受过中师培养的师范生,那么本科的培养将更加得心应手,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建议两个层次的学校可以形成互助关系,达到双赢,最终能够培养出具有扎实教育理论和教师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优秀小学教师,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添砖加瓦。

3结语

基础教育是教育体系的根基,小学教师就是基础教育质量的保证。说课技能是小学教师必备的教师专业技能,各大高校在对小学教育师范生进行培养时应该注意到教师实践技能和教师专业能力一样重要,有时更重要,只有教师具备一点的实践教学能力,才能够胜任新时代对小学一线教师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会平,梁伟.浅谈高等教育中“说课”的作用[J].商情,2012,18:165.

[2]赵宝荣.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说课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3]范丹红.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与教育实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

小学语文教研课题范文5

一、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获得情感体验。

语文阅读教学要植根于情感,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办法。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为孩子们的情感发展创设情境,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如我在教学《春天》一课时,先出示课文情境图,再运用多媒体播放春天的音乐:雷声、雨声、鸟叫、蛙鸣……让学生竖起小耳朵仔细听,然后声情并茂地朗读:“春天,春天像本彩色的书。黄的迎春花,红的桃花,绿的柳叶,白的梨花……春天像本动听的书。春雷轰隆隆,春雨滴滴答,燕子唧唧唧,青蛙呱呱呱……春天像本微笑的书。池塘笑了,酒窝圆又大,孩子笑了,咧开小嘴巴……”刚读完,孩子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谢谢同学们的掌声,刚才大家都听得很认真,老师想请你们当当评委,给老师评一评,好吗?”我趁热打铁,孩子们很高兴:“老师,您把文中的轻声读得很轻很好听。”“老师,我觉得您读得很有感情。”“老师,我发现你读池塘笑了,孩子笑了的时候,你也笑了”……“你们可真是细心的评委,那么请你们也像老师这样读一读课文,我来给你们当当评委,好吗?”学生们很投入地读了起来……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用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再通过学生为老师的范读作评价,学生们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阅读兴趣、方法和习惯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发展。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表演活动中主动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体验的基础。因此,教学中教师需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自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可通过画、唱、演等活动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激发内心情感,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如:《小狗敲门》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用拟人的方式讲述一只小狗不敲门就进入了布娃娃的家,后来,在布娃娃的帮助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用行动改正了自己的缺点,做了布娃娃的客人。故事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富有情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就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特定的情境创设,表演的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无论是表演的学生,还是观看表演的学生都兴致勃勃、情绪高涨。通过引导学生表演,将学生带入情境中主动体验,加强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也使学生在语言上得到感染,情感上得到了熏陶。

三、引入生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体验。

生活处处皆语文,带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合理开发课外学习资源,这也是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学中我有目的地、适当地安排实践活动,引导他们自主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感悟文中的语言文字及课文内容的丰富内涵。如《树叶都是绿色的吗》一课,在教学时,我引着学生们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让学生自己去收集、采摘各种各样的树叶,学生变得积极而主动,观察起来也特别仔细。在采摘、收集、比较各种各样的树叶的自主体验过程中,学生总结出“树叶的颜色多样,形状更是千奇百怪”,加深了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并感悟到:只有留心观察,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生活哲理。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说是阅读教学的延伸,只要语文教师把课内与课外的教学有机融合,真正地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去关注引导学生进行活动体验,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体验。

小学语文教研课题范文6

一、学生在应试教育下的语文学习现状

(一)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

1.只要是课本里的文章,无论多好都认为是作业,就开始应付,抱着完成作业的态度去学习,根本没有学习兴趣可言。兴趣的丧失意味着被动的接受,导致学生容易遗忘,造成学生厌学、老师迷茫、家长心急如焚。

2.课本里出现过的作家,已经成了学生反感神经上最敏感的弦,只要是他们的作品,学生都反感阅读。其实这不是学生有了问题,多年来应试教育给学生造成了这样的逆反心理。这就给目前出现的很多垃圾读物提供了市场,也影响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和汲取。

(二)机械式的学习方法极难改变

1.学生学习语文时不会记笔记,甚至记了笔记也不知道如何运用笔记上的知识或方法。在多次调查中我问学生笔记本平时看吗,80%的学生笑着说:“看,老师和家长经常看。”还有20%的学生说在老师帮助复习时去看。

2.学生对于写作没有构思,没有腹稿,基本上是无的放矢。写作本身也是一种兴趣,只有在强烈的表达欲望下,写作才有动力,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为了改变学生学习语文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该把注重学生学习语文过程这一理论贯穿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四大环节,即听、说、读、写中,有意识地在学习环节中进行培养,会取得很大的效果。

二、在听、说、读、写中让学生感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一)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工具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交流和表达中。听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学习的初级阶段。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特别喜欢听我讲一些古代故事,甚至一些我自己小时候读书的趣事,于是我就利用学生的这一爱好,把我从书中读来的故事、趣闻、杂谈以及有趣的书籍讲给学生听,他们听得越投入,我就讲得越起劲。久而久之,我发现学生读的课外书大多是我讲过的,这不失为一个好的引导方法。学生有兴趣听,这就解决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

(二)有了第一步“听”的兴趣,我开始培养学生“说”的趣味。每当我所讲的内容很符合学生胃口的时候,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表示一下自己也有过这样的感受或体会或经历,于是,我及时给他们表达的机会。一时间群情激昂,每个学生都争着发言,这时候我并不急于评判他们说的是对还是错,我所欣喜的是他们有了说的欲望,感受到了表达的喜悦,能得到这个收获已经足够。当学生有了表达欲望的时候,我开始培养学生“说”兴趣。我每周抽出一节课时间让一到三位学生讲他们看过的书籍,要求他们一定是说而不是读,更不是背诵。大家“说”的兴趣就更浓了。当然,这样也就为“读”做好了铺垫。

(三)学生有了“说”的兴趣,并且在说的过程中得到了快乐,那么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去充实自己的资源。因为只有读更多的书籍,才能有更多的东西去讲,才会有更多的听众,有更多的崇拜者。当然,学生阅读的兴趣跟教师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一般而言,教师喜欢什么风格,学生也会有这方面的倾向,在正确的引导下,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就会逐渐加强。阅读的加强正好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