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测量放线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测量放线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 建筑施工测量课程;全真模拟;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3-0107-02
建筑施工测量是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根据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状况,进行本课程开发。本文首先基于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目标,然后基于建筑施工现场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设计,并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内容;其次确定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为“全真模拟、任务驱动”;最后进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组织与实施。
1 建筑施工测量课程所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符合企业的要求,通过对中建三局、武建集团、山河建设集团等主流建筑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到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的生产组织形式主要是采用项目经理责任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就业主要面向处于管理层的施工员、测量员、质量员和安全员等岗位。专业教学团队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对其岗位能力进行分析,明确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面向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培养具有从事工程现场施工管理、项目组织、测量放线、质量验收、施工安全、材料检测、技术资料等方面实际业务能力,并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2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为了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作岗位的调查和岗位能力的分析,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1)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建筑市场与招投标、施工图识读与绘制、建筑工程测量、基础工程施工、砌体结构工程施工、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钢结构工程施工、屋面与防水工程施工、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建筑施工组织、建筑工程竣工验收与交付使用、建筑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
2)拓展课程:施工成本控制措施编制与实施、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编制与归档、建筑工程设备、建筑工程安全管理。
3 课程目标
从课程体系可看出,本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了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确定本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
3.1 知识目标
1)了解测量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坐标系统;
2)熟悉施工控制网的施测过程,竣工测量与竣工图编绘的方法,变形监测的内容及施测方法;
3)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场地平整测量的方法、施工测量的方法。
3.2 能力目标
1)具有操作测量仪器的能力;
2)具有建筑物施工控制测量的能力;
3)具有定位放线的能力;
4)具有竣工测量的能力;
5)具有变形监测的能力;
6)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能力。
3.3 素质目标
由于测量工作大多在野外进行,而且对测量的成果要求非常精确,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的精神与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
4 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4.1 课程设计的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为了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围绕施工员、测量员等职业岗位的典型测量工作任务,基于测量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课程组和建筑施工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
4.2 课程设计的思路
按照课程设计的理念,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首先分析归纳建筑工程测量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完成施工测量工作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确定课程内容,设计学习情境;其次,采用全真模拟、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组织和实施;最后建立和企业接轨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
5 教学内容的选取
5.1 教学内容的选取
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施工员、测量员岗位需求,结合学生现有知识、能力、素质状况,并参照住建部最新颁布的《中级测量放线工职业技能岗位标准》,导入最新《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等相关技术标准。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本课程共设计6个学习情境,14个测量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5.2 教学内容序化
根据施工过程的测量工作任务序化教学内容,每一个学习任务的内容设计以仪器的操作为基础,以完成一个点到多个点的测量为主线,从而完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测量过程。整个任务的完成从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此基础上,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其运用已掌握的测量技能,解决不同条件下的实际测量问题,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和自我能力的提升,符合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
5.3 教学内容表现形式
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依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共同制定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并编写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实训指导书、教学课件等资料;选取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先进、适用的规划教材作为参考资料;建立课程网站,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平台。
6 教学设计
6.1 教学模式
依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课程采用了“全真模拟、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以实际工程项目的施工测量工作任务展开,教师给学生提供工程项目的施工图纸及施工控制点等资料,要求学生分组完成施工测量工作任务。
每一个情境的学习,学生都要完成测量的内业准备工作、编制施工测量方案、外业熟悉测量仪器操作、完成施测过程、内业计算与资料整理及外业检核等工作,从而获得与工作任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循序渐进地实现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6.2 方法手段
课程组结合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经过不断摸索、总结、改进,形成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障碍排除法、分组讨论法、演示教学法、全真模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
6.3 保障条件
1)教学团队。课程组教师均为省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成员,其中专职教师8人、兼职教师4人,专兼教师比例合理,学历结构合理。课程组非常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能力提高,一方面实施“导师制”,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通过“传、帮、带”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实施“影子工程”,教师通过下企业锻炼提高技能水平。这样促进团队教师职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2)校内外实训条件。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拥有校内测量实训基地,国家建筑技术(全真模拟)实训基地,为本课程教学的实施提供场所。学院的普通测量仪器室和包括全站仪、GPS等先进仪器设备在内的精密测量仪器室,能满足测量教学和技能培训需要。
本课程组利用学校与34家建筑施工企业、咨询企业建立的校企合作董事会平台,建立6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打下基础。
3)自主学习平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成立测量协会,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互相学习,拓展知识面,提升测量技能。另外,学校举办“南方杯”测量技能大赛,为学生提供技能大比武的平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7 课程的特色与创新
通过不断改革和实践,本课程依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全真模拟,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测量放线实训总结范文2
2011年8月教育部的《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当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迫切需要更新观念、明确定位、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并提出开展职业教育内部衔接的要求。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是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而课程衔接又是其基础。如何实现中职与高职课程衔接,不仅关系到中职与高职教育专业内部衔接的顺利实现,也切实关系到中职与高职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培养目标的衔接
中高职的衔接要着眼区域经济发展,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主动对接区域产业链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人才需求,整合区域内行业、企业、政府和学校的资源,按照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确定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的层次结构,明确中高职各自的培养目标及规格。中职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熟练的一线工人和初中级人才。高职生在职业能力和专业技术上要比中职生有进一步的提升,不仅要掌握专业领域基本技能,还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高职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动手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并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我院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内同时开办中职。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着建筑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成败。我院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培养的是掌握建筑工程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岗位职业能力,从事建筑工程生产、技术与管理工作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学生毕业后可在建筑(市政)施工企业,从事材料试验、测量放线、钢筋翻样及加工、工程资料管理等工作,也可协助从事施工现场技术与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造价计算等工作。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是适应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需要,掌握工程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施工技术与管理岗位的职业能力,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从事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可在各类建筑(市政)施工企业从事施工现场技术与管理工作,也可从事质量管理、安全管理、造价计算和技术资料管理等工作。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体现了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的不同和职业能力水平要求的差异。
二、课程目标的衔接
中高职教育衔接培养的关键是课程整合设计。要打破中高职分段格局,设计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就必须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针对企业对应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推进课程模块化建设。在课程目标衔接上,要严格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确定能力递进的标准和层次结构。按照职业技能由浅入深的要求来设置课程,中职课程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给学生初步职业概念;高职课程注重实践研究与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模拟工作场景中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中高职阶段分别完成知识技能的培养,实现地方产业所需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中职《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知识结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了解房屋的墓本构造,学会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高职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较强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掌握房屋结构组成,材料的选择及做法,并具备较强的建筑施工图会审能力。中高职教学重复的部分为投影知识和制图基本规范。高职教育阶段只需花少量课时进行复习整理,重点应放在房屋的结构组成上,添加中职教育阶段未作要求的构造设计规范知识。通过采取综合实训、实习实践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的投形基础、制图规范、构造知识等知识结构进行融汇贯通、综合运用。
三、课程内容的衔接
在课程内容的衔接上,根据中高职建筑专业大类的特点和要求,制定中高职课程标准之间的接口,以职业能力为主线设置课程内容,确定合理的教学路线。中职学生学完相关的中职基础课程后又去读高职,只需要追加学习高职的相关基础课程,就可以获得整个高职阶段基础课程的全部学分。这样既避免了重复的职业课程内容,而且还扩大和深化了课程内容,真正整合了中高职课程,实现课程内容的连续性,有效解决中高职课程的内容重复及掉链的问题。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能力与课程衔接体系,中专主要培养建筑施工与技术人员,大专主要培养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人员。中专对应的专业核心能力有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的能力、用CAD(或天正)软件绘制建筑工程施工图的能力、绘制现场施工平面图及编制分部工程施工方案的能力、利用测量仪器进行施工测量放线的能力、钢筋放样加工的能力、墙体砌筑抹灰的能力、脚手架模板支撑的能力、施工质量检验的能力、施工资料收集整理的能力、工程量计算的能力;大专对应的专业核心能力建筑工程图识读能力、基本建筑构件验算及一般设计能力、常见建筑材料应用及检测能力、建筑施工技术应用能力、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建筑施工成本控制能力、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能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能力、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能力、建筑施工测量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工种操作能力。中专的专业核心课程有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量计价、建筑CAD绘图等;大专的核心课程有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地基与基础工程工程、建筑设备、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施工组织管理等。中专对应的职业资格证有测量放线工(中级工)等;大专对应的职业资格证有施工员、预算员、测量员等。从培养方向到对应的专业核心能力再到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及对毕业生职业资格证的要求,都是由浅入深的层递关系。
四、教材编写的衔接
编写中高职校本教材是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中高职学生的学情,以建筑施工工作过程为主线,根据中高职职业岗位群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中高职知识与技能的衔接为目的形成教材结构体系和内容,设计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项目,进行模块化教学,突出职业实践活动,穿插各类图片、表格、工艺流程图,增强启发性和趣味性;引入行业和国家职业标准,吸收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材编写,将工程实际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编入到教材中去,体现岗位的针对性。教师编写中高职教材,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能及时删减,调整课程内容体系,更新教材内容,实现中高职人才目标的有效衔接。
测量放线实训总结范文3
优化教学内容及体系
随着职教“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办学理念的改革,中职校应重视实践教学,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创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综合职业能力。所以根据职业教育本身的属性和特点,“优化教学内容体系”。采取“课程内容重组,自编教材,不断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课堂;”实行项目教学,以施工单位从一个工程项目投标开始到项目保修期满为止的建设过程作为课程开发主线,进行实际的工作任务分析,提取典型工作任务,根据教学能力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设计,将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构成多个“小型”主题学习单元。
优化组合启发-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能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锻练学生的思维、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首先,教师应为启发-讨论式教学创设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提出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采取任何的方式,由学生自己告诉老师应该解决的问题。而老师只是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需要查找的学习资料,给学生一定的完成时间。这种教学方式给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自由发挥和想象的空间,从而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把书本知识及活动过程充分展开,既能更好地理解、掌握与应用知识,又能促进思维发展与能力提高。其次,教师应围绕重点,把握方向,组织有序讨论。组织学生切磋讨论,能解放学生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中根据任务大小将学生分成4~6人的小组,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并形成共识,然后选代表阐述方法,并接受老师和同学的质疑,得出最佳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正确引导与启发,防止讨论偏离轨道。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就必须做好充分的预案,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及时点拨,牢牢驾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行为,对出现的各种问题,则引导学生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来检验自己的方案,并进行补充与修正,使任务得以合理地解决,并在应用中加深理解。例如,在计算桁架的内力时,教师提问:“可以不通过计算,直接判断出受力为零的杆件吗?”部分学生反应灵活,先找出桁架中的“零”杆,接着应用平衡条件,总结出关于“零”杆的常见情形。又如在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力学模型导出公式。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推导出双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的计算。启发-讨论式教学法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好时机。通过课堂上分析和讨论时的相互质疑、既增强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在辩论和舌战的气氛中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总结与语言表达能力。
加强建筑专业实践教学
“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这是哈佛大学的座右铭。就是说大学培养的是人才,一出校门就可以为企业、社会服务的一线技能和管理人才。职业教育更是如此,职业教育是职业与技术、岗位与技能的教育。建筑专业为了实现教学和实践工作的零距离对接,必须加强实践教学。首先教室的设计,把教室布置成似“车间”、似“办公室”,实现“教、学、做”合一。同时通过这种布置,这样的“存在”,使学生潜移默化形成了相应的“意识”。其次加强校外的认识实习和校内的综合实训,通过参观建筑行业有代表性企业生产活动和技术施工现场,使学生对生产劳动和现场工作状况有了最直接、最感性的认识,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工程项目建设流程中涉及的建设程序和工作任务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对以后的工作环境和任务不会太陌生;校内综合实训是以一套真实工程项目的施工图为载体,在校内实训基地仿真模拟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模拟从施工单位中标进入施工现场开始,直至工程竣工验收为止,整个项目建设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包括施工图阅读及图纸会审、材料进场检验、施工测量放线、单位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工程资料整理与归档、竣工验收及工程移交等工作。使学生对工程项目的流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对完成工程项目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最后参加顶岗实习,锻炼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实现毕业后零距离上岗。
利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专业教育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逐步融入到教学领域当中,从而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各类现代手段生动鲜明、形象直观、反馈及时,改变了当前的教育教学现状,促成信息技术和专业教育教学的整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运用贴切生动的实例,辅以多媒体技术,可使课堂教学多样化、直观化,为学生主动参与、活跃思维,提出新观点、新方法、创设了氛围,而且能巩固专业思想,使学生更加喜爱本专业。多媒体课件教学突破了“黑板加粉笔”传统教学模式和信息贫乏的缺陷,在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自身的特点,以形象直观、图文并茂、化难为易,使教学形式变得生动活泼,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发挥师生交互的优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建筑力学》这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只强调“力学计算”这一教学环节(运算能力),而不太考虑学生直接的感性经验和直觉思维致使学生难以理解结构构件的力学性能,因此学生普遍感觉难学。我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充当建筑力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结构构件应变与应力之间的关系,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做建筑力学题”转变为全方位的掌握结构构件基本特性,从而为结构设计打下基础。
测量放线实训总结范文4
一、工程测量教学分析
工程测量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突出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主要学习工程测量学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工程测量控制网的布设理论与方法,各种施工放样方法,工程建筑物的变形监测与分析,各种典型工程如线路、桥梁、隧道以及工业与民用建筑等的测量工作,工程建设中的测量信息管理,GPS等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等知识与技能。
(一)工程施工测量人员的岗位分析“以岗导学”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岗”是指职业岗位(群)需求,建筑行业的施工测量岗位,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一是测量工,是负责仪器操作的人员。他们主要是执行技术员、测量员的具体操作指令,操作全站仪、水准仪或RTK等测量仪器协助完成测量任务,也可以独立完成一些较为简单的专业测量任务。他们本身不具备独立完成较为复杂的工程测量任务的能力,基本是作为测量辅助人员来定位。具体工程实践中,我们可以称之为“司仪”,可以简单理解为操作测量仪器的人。二是测量员,既可以负责仪器操作,也可以独立完成一定的工程测量任务。他们只需技术员的简单总体任务指令,即可完成一定的测量任务,而无需详细的具体操作指令。在具体工程实践中,就是真正可以独当一面的“测量员”。三是测量工程师,既可以完成一定的工程测量任务,也可以完成一定的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具有双重身份:测量员和技术员或施工员。他们无需别人发出测量工作指令,可以独立完成单项工程的测量工作,可以根据工程进展来安排相关的测量具体事项。具体工程实践中,我们可以称之为“测量工程师”。
(二)高职毕业生在建筑业工程测量岗位上的职业生涯分析目前,高职毕业生在建筑业工程测量岗位上,一般也经历过以上分析的三类岗位。“首岗”一般就是“司仪”,这个阶段具体经历时间长短视工程项目具体情况以及毕业生的具体素养而定,有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当然也有短短2-3个月的。越过这个阶段,就进入了“常岗”阶段,即“测量员”。与技术员一起共事,是技术部/组的一员,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工作;这个阶段具体经历时间长短同样视工程项目具体情况以及个人的具体素养而定。越过了这个阶段,就进入了“测量工程师”阶段,即“技术员兼测量员”,与技术员一起共事,是技术部/组的主要成员、骨干甚至负责人,指导其他技术员、测量员的工作;这个阶段具体经历时间长短主要个人的具体岗位升迁有关。
(三)当前工程测量教学的不足传统的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多数根据测量学科的系统组成,将测量的基本理论、方法与仪器使用,按照不同的测量种类分别讲述,对一些与专业工程相关的测量放样等内容往往蜻蜓点水,没有结合具体测量岗位、具体测量部位、具体测量阶段,很多毕业生在面临工程实践时无从下手,在校的这种测量学习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对应岗位职业能力。
二、“三阶递进”培养“准测量工程师”教学改革
(一)工程测量“三阶递进”教学模式构建基于工程测量岗位职业能力递进的“三阶递进”教学模式。“三阶递进”是将学生测量课程学习划分三个时间阶段,包括工程测量基础教学、专业测量教学、综合任务训练等三个阶段;在空间上搭建三个阶梯,即“司仪”阶梯、“测量员”阶梯、“准测量工程师”阶梯等三个层次,采用项目化“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并实施全程形成性考核,引导学生在严谨有序、真实生动的项目训练中获得综合能力提高,在工作岗位迁移上升中不断实现职业能力的递进。1.“司仪”阶梯通过简明扼要的测量理论、方法的学习和测量仪器的实际操作训练,边学边练,充分体现“学中做”。完成本阶梯的培养,初步具备一个“司仪”即仪器操作人员的职业能力。这一阶段强调测量工的岗位技能,重在仪器操作技能。2.“测量员”阶梯通过工程常见的测量任务(地形、线路中线、纵横断面等等)驱动的项目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计算、动手实作能力,实现职业技能的提升,充分体现“做中学”。完成本阶梯的培养,初步具备一个“测量员”独立测量工作的职业能力。这一阶段强调测量员的岗位技能,突出测量员的独立测量工作能力的培养。这一阶段强调兼顾测量员与技术员的岗位技能,突出技术员的技术管理作用。3.“准测量工程师”阶梯通过在测量基地摸拟行业实际工作岗位或项目现场开展“实战训练”,强化、提升学生的“自主应用”的职业技能。完成本阶梯的培养,初步具备一个“准测量工程师”独立测量工作和主管技术工作的职业能力。这一阶段强调兼顾测量员与技术员的岗位技能,突出技术员的技术管理作用,能进行项目的测量工作的总体组织与实施。
(二)“三阶递进”式教学构建的实践贯彻“以岗导学”,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重构工程测量课程体系,研究在工程测量教学中依据岗位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和不同岗位层次技能需求划分教学阶段,将传统测量课程拆分为岗位导向的“三阶递进”式教学,将测量岗位的工作任务安排到教学中,使教学任务与岗位能力相融合,并形成“三阶递进”的教材和实训指导书。实施方案如下:1.根据专业具体情况以及行业企业的特点,依据相关国家职业标准,将企业相关岗位的技能需求纳入教学大纲,设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具体考核表标准。2.通过企业、同类院校的深度调研,对各层次测量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针对相应职业能力需求优化项目任务安排。3.划分“三阶”,结合各层次岗位技能需求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解构与重构,形成模块化的课程组织形式。4.编写课程“三阶递进”教学方案并实施,在实施中不断优化“三阶递进”教学方案并进行技术总结。邀请企业技术骨干、不同院校专家参与编写“三阶递进”的配套教材,相关院校共同使用。
(三)设计“三阶递进”的工程测量课程内容以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的《铁路测量》课程为例,《铁路测量》课程“三阶递进“的教学内容设计如表1所示。高职工程测量课程在直接对应建筑行业测量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的同时兼顾学生职业规划发展的需要,构建特色鲜明的“三阶递进式”课程内容体系,让学生在内容的逐步深化、项目的不断综合中锻炼工作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职业能力的形成。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