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立德树人立教圆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立德树人立教圆梦范文1
一、追求智慧是学校的使命
教育的首要使命,就在于催生人的智慧。追求智慧,实施智慧教育,最紧要的就是践行“知识积累”和“实践体悟”两件事。
1.“知识积累”有赖于文本学习,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以阅读感受为重要手段,以媒体信息为有益补充,逐步建立个人的知识仓库
推行“大阅读行动”――每天读书一小时,丰富底蕴开眼界。通过晨读、午诵、暮吟,为学生保留相对固定的三十分钟阅读时间,回家之后再阅读三十分钟。常年坚持,必定会是学生人生发展中的一笔宝贵财富。积极倡导教师以身示范,和学生共读,和学生共建精神家园。
2.“实践体悟”有赖于学生的个人经验,以家庭体历、社会实践为主要途径,熟练技能操作,养成良好的习惯
实施智慧教育,我们最需要的是关注学生的个人经验,重视学生的切身感受,从本质上说,智慧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教育应当直面学生的生活世界,培养学生面对生活世界的能力。把学生的经验、学生的活动、学生的日常生活置于重要的地位,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寻找教育的价值。
对话――在教育实践中,学生总是听的时候多,说的机会少。其实,说是思维的外显,学会说,多说话,就能让思维更有条理。
活动――活动的目的在于尝试。把活动当成一门课程来建设,通过多元丰富的艺术、体育、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校成为学生的一片快乐天地。国家课程所能提供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学校有责任“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课程资源和尝试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在活动中尝试,在活动中成长。
二、追求健康是学校的使命
我们把培养健康的教师、学生作为学校发展的基础加以落实,着力于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健康的社群关系塑造。
1.小课堂奠基大人生
体育课是学生学习锻炼身体技能的重要途径。以校本课程建设为抓手,努力让体育课堂成为落实健康计划的基础阵地,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健身知识和技能,掌握一些实用的健身方法。每位体育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实施特色项目训练;并建立体育家庭作业制,每天锻炼,每日登记,为提高小学生健康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2.小操场演绎大天地
学校根据校园实际,因地制宜,在小操场中尽情演绎丰富、快乐的大课间活动。学校的快乐大课间活动,包含了师生们的智慧。每个年级都有自己的特色运动项目,每个学生都有每天必练的锻炼项目。
三、追求责任是学校的使命
任何一个单位、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发展,首先需要的是具有责任心的人。有责任心,才会去努力,也才会有发展。让学生从小意识到这一点,并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对于其自身发展,家庭幸福,甚至民族昌盛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我是班级小主人
我们倡导新班级建设活动,这是一个富有个性化的教育项目。班主任充分发挥个人才智,创设班级主题实践项目,用一个学期或一学年进行实践尝试。
2.我的舞台我做主
学校的新中科学馆里长期设置了一个学生舞台,十佳小明星评比、主持人评选、班队活动展示、环保时装秀等活动常常在这里举行。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切资源,努力让每位学生有一次上台表演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孩子在“我的舞台”上熠熠闪光。
3.教师言传身教
教育是一种影响,但绝不是单纯的知识影响,而是人对人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培养孩子们强烈的责任心,教师必须先做,身教先于言教。在训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我们对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也提出了一定的行为标准。如:提前一分钟候课;人走讲台净;按时下课等,从小处入手,从细微处做起,言传身教,成就工作规范、行为有责任的教师形象。
立德树人立教圆梦范文2
立德树人,德为先。立德树人,从字面理解是树立德业,培养人才的意思。立德树人,德为先,《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树人,师德为范。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教师肩负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重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成败的关键。
2高校图书馆在师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1馆舍布置在师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对校园文化的宣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图书馆具有广阔的占地面积,其开阔、舒适的活动空间,是学校师生开展讲座、作品展、学习讨论会、学术报告等活动的最佳场所。图书馆为教师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敦促教师在教育引导学生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思想境界。图书馆有清净明亮、安静幽雅的阅读环境。图书馆一般都在其走廊、大厅、阅览室等场所做了精心布置,如一幅幅名人书画、一句句励志名言、一本本按编号有序排放的书籍报刊,一排排整齐的书架,一张张干净舒服的桌椅等,这样的馆舍布置为师生营造了良好的读书环境,对师生读者起到思想启迪、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促进广大教师高尚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形成。
2.2馆员道德是师德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校图书馆担负着服务和育人的双重职责,既是学生的第二课堂,也是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科研和信息交流的中心。图书馆教授俞爽迷认为:“图书馆教育的重心,既不是馆舍,也不是图书数量之多少和质量的好坏,更不是对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呢?我说是图书馆的‘馆员’”。由此可见馆员在图书馆中的重要性,而图书馆员的良好师德和优质服务对高校师德的迅速发展必定会起到影响和推动作用。美国图书馆学家杜威说:“图书馆是一个广义的学校,图书馆员是广义的教师。”高校图书馆员身为文献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与专业教师一样,他们也是教育者,除了肩负着服务读者的重任外,还肩负着传播知识、培育学生之责。因此,全面提高馆员的素质,本身就是高校师德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3文献信息资源是师德建设的资源保证
图书馆里浩如烟海的文献信息资源是人类长期积累的智力资源,堪称思想的宝库、知识的海洋。高校图书馆的图书具有较强集中性,主要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进行规划采购,可以集中地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源,有助于推动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增强教师在学生心中的道德示范性和道德结果的深远性,这也是教师自身发展和完善的资源保证。
3高校图书馆如何在师德建设中发挥作用
3.1优化馆藏资源,储备精神食粮,为师德建设夯实文化基础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丰富的馆藏文献可以为师德建设提供扎实的文化基础。罗斯福说过:“没有书籍,就不能打赢思想之战,正如没有舰就不能打赢海战一样。”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为读者提供着无穷的精神食粮,使人启迪理性、洗涤心灵和陶冶情操。图书也是一盏指明灯,为读者成长成才保驾护航,为读者确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引方向。图书是承载知识的平台,图书馆承担着典藏图书的职能。因此,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师德建设要求和发展情况,优化馆藏资源,应采购与师德师风建设相关的文献资源,包括国内外的伟人著作、教育家传记、教育理论专著以及相关的思想道德修养书籍等。以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院图书馆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的“十”精神和有关“中国梦”的师德主题教育月活动,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优势,采购有关“立德树人,立教圆梦”等师德方面的图书,并计划将开设师德文献专栏,把有关的馆藏文献一一收集起来,实行全开架服务,以利于广大师生查阅。日后,图书馆将根据需求继续采购更新相关书籍。
3.2开展导读服务,提高师生阅读兴趣,为师德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图书馆在优化馆藏资源的同时,还应注重开展导读服务,提高师生阅读兴趣。图书只是文化知识的载体,必须通过读者来阅读才能体现其无穷价值。欧阳修说过:“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赫尔岑认为:“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书只是一个物体,而“读”是关键,“读”是人与知识相连的沟通点,书通过被阅读,智慧才能被点亮,才能被赋予生命,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所在。图书馆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开展导读服务:①设立师德图书专区,开辟师德学习园地。图书馆藏书是根据中国图书分类法归类排架的,师德方面的图书涉及多种类别,分布于不同楼层,读者查阅与师德有关的图书是一件相当费时费力的事情,这样无形中会打消读者的阅读主动性。设立专区是把“读者找书看”转为“找书供读者看”的主动导读服务,可以让读者在同一区域、同一时间查阅多种师德图书,大大提高了读者阅读兴趣。另外,在图书馆设立纸质图书专区的同时,还应在图书馆网站开设与师德建设有关的导读服务。如提供专业索引、推荐书目、资源导航、相关网站平台链接等,为读者指引方向,让读者随时随地都可以享受到导读服务。②开展读者座谈会,组建师德学习交流团。图书馆可结合学院科研教学情况,联合各系部定期组织读者座谈会,为读者提供一个交流图书信息、分享阅读心得的师德学习平台。团队的影响力是极大的,读者通过参与座谈会的交流,可以大大提高阅读兴趣,可以更好吸收图书知识,且更加灵活地运用书中知识,从而带动教学,推动师德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3.3提高馆员素质,充分发挥馆员在师德建设中的示范作用
3.3.1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图书馆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学校及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这是对图书馆员最基本的岗位要求,也是师德建设工作得以良好发展的基础要素。图书馆员只有做到严于律己、遵纪守法,才有资格上岗就业,才能真正为学生读者服务,才能把育人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要爱岗敬业,这是对馆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做好服务育人工作的前提。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敬业就是要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图书馆员只有具备了爱岗敬业的无私奉献精神,才能真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担当起服务育人的重任。
3.3.2读者第一,服务至上。图书馆的服务宗旨就是读者第一,服务至上。图书馆员只有用心关爱读者,才能真正做到为读者服务。图书馆员要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教学生之所需,办学生之所盼。图书馆员可以根据各年级学生特点,给予相应的关爱:①像关爱孩子一样,关爱新生读者。很多大一新生在没有正式上课前,都是先到图书馆来参观阅读,所以图书馆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不仅代表图书馆,更是代表学校。图书馆员应为师德建设开个好头,把好第一道关。新生读者初来乍到,刚脱离中学时代,对于大学生活是充满好奇和激情的,对于图书馆的一切既渴望又陌生。在图书馆里,新生就像懵懂小孩,图书馆员应在服务育人上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主动热情地了解新生需求,耐心详细地为其解答,同时要从小抓起,严格要求新生在图书馆的行为,规范新生正确使用图书馆资源,为其大学生涯打下牢固基础。②像关爱老朋友一样,关爱毕业生读者。在大学里,学生每上一门新课程几乎都是换一位新教师,而不管学生上什么课程,从入学到毕业,图书馆员是一直为其提供服务的,图书馆员的面孔对毕业生读者来说是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亲切。大学毕业生更像是图书馆员的老朋友,他们熟悉图书馆环境,懂得规章制度。图书馆员在服务育人上无须过于讲究规范,服务态度更应该随和一点、平易近人一些,教育态度应该是以讲道理为主。
3.3.3坚持学习,体现师德。社会日新月异,信息时代迅猛发展,图书馆员必须坚持学习,与时俱进,才能保证服务的质量。首先,要坚持学习与图书馆岗位相关的专业知识,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以及与各系部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是夯实图书馆服务育人工作的基础。其次,要坚持学习职业道德,加强自身修养,提升内在美德形象。图书馆员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修养带动读者综合素质的提升,要从思想上、行为上把自己提升一个层次,体现自己作为一名图书馆员的师德。
4结语
立德树人立教圆梦范文3
关键词:独立学院;四位一体;德育;模式
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作为一所独立学院,创立了“四位一体”德育工作模式。学院一直秉承“尚德致知,敢为人先”的院训,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努力营造良好的全员德育氛围。学院于2003年在全国高校率先创办了“道德银行”,并先后开展“道德富翁”“先锋学子”“感动之江”评选等德育精品活动。经过十余年的探索,逐渐构建了以理论学习为基础,以实践服务为导向,以素质提升为目标,以关爱帮扶为机制的“四位一体”德育工作模式,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四位一体”德育工作模式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定型的阶段,需要合理引导其塑造高尚的品德,积极参加德育实践活动,为今后参与国家和社会经济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当今社会人们的价值取向渐趋多元,社会进入一个个性张扬的年代,青年大学生的需求变得多样化、个性化,他们对道德的深层次需求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方式,他们大多排斥说教式、压迫式、任务式的教育形式,更倾向于在师生共同营造的互动情境下,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去接受教育、经受锻炼、陶冶情操、提升修养。
“四位一体”德育工作模式就是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学习、实践、提升、反馈的一种闭环式德育工作模式探索,它能够让学生在德育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帮助他人的乐趣,提高参加道德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并最终实现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水准的提高,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理想抱负水平,形成良好的校园道德风尚。
二、构建“四位一体”德育工作模式
“四位一体”德育工作模式主要包括四大平台,即一个德育理论学习平台:三个讲堂,包括浙江人文大讲堂、之江大讲堂、师友讲堂;一个德育实践服务平台:道德银行;一个德育素质提升平台:周末学苑;一个德育关爱帮扶平台:宿情日记。“三个讲堂”注重对学生德商的教育,呼唤大学校园德育的本真回归;“道德银行”注重对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社会公益和好人好事的爱心储蓄,以银行制度的形式保障志愿者在付出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认同;“周末学苑”注重对学生党员、学生骨干的分层分类培训,倡导崇德向学的风气养成;“宿情日记”注重教师与学生的联系走访,架起师生间心灵沟通的桥梁。
(一)搭建理论学习平台,提升德育工作内涵
开设“三个讲堂”。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活跃校园学术氛围、开阔师生视野、拓展师生思路为目标,以满足大学生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己任,坚持用科学之理说服人、艺术之美感染人,让知识可感,让思想可触。讲堂定期邀请院士名家、知名学者、行业专家、教授博士开课讲学,讲座内容突出道德、责任、理想等主题,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和道德精髓,提升师生的道德理论素养,满足师生探索求知的个性需求,陪伴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二)搭建实践服务平台,加强德育工作实效
实施“道德银行”。通过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导入银行运作理念,对青年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社会公益和好人善事,按一定标准转化为分值登记在每个“储户”的储蓄卡上,折算成相应的道德币。当“储户”自身有需求时,可凭卡向“银行”支取,申请相应的帮助。这一实践服务平台让青年志愿者在付出、认同和宣传这三方面确立一种长期的对应关系,它将先进性道德要求与青年志愿者的道德实践有机结合,扩大了道德实践的群众基础。
(三)搭建素质提升平台,促进精英德育发展
创办“周末学苑”。指导青年学生党员、学生骨干及时把握时代脉搏,开拓工作思路,提升工作技能。培训班分为领雁班和菁英班,培训内容包括党性修养、道德基础、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模块。“周末学苑”将学生精英群体定期汇集在一个舞台上,对他们在思想品格、道德修养、行为意识上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去引领、感召和带动周围更多的学生群体,形成一种精英德育文化,在每一届学生中进行广泛传递。
(四)搭建关爱帮扶平台,营造全员德育氛围
推行“宿情日记”。向全体教师发放文明寝室建设《宿情日记》工作记录本,通过教师深入寝室来发现学生问题,解答学生困惑,解决成长难题,从制度上保证教师队伍能够长期关心和帮助学生。通过教师的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去关爱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个人品行和道德修养,让学生在其心智逐渐成熟的关键阶段有教师的全程陪伴,有利于其心理、思想和行为的向上、向善、向美发展,为今后走入社会、职业发展、个人成才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
三、“四位一体”德育工作模式的实践成效
(一)培育了一大批杰出志愿者
通过“四位一体”德育工作模式的多年运作,学院志愿者每年以1500名的速度增长,道德银行累计储户量为10000余名,参加志愿活动不计其数。据不完全统计,学院学生献血量已累计达700000余毫升,仅近三年就有1500余人次参与献血,涌现了许多无偿献血先进个人。学院迁建绍兴柯桥后,大学生们又融入绍兴、服务柯桥,先后有一人因为志愿服务表现突出获得 “浙江省优秀团员”,六人获得绍兴市优秀志愿者,一人获得柯桥区“最美志愿者”。
(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学院德育工作的相关做法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媒体的关注。2010年开始,学生志愿者群体受到感召,结成“花儿团队”助力山西38名残障儿童,创立了“花儿基金”,筹款20余万元,发起了“花儿行动”,实现了“花房计划”。“花儿团队”两次登上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的舞台,获得了第五季全场唯一一次满票,为山西陈天文夫妇一家成功圆梦,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学院学生良好的道德实践精神在校园里得到了接力和延续。
(三)收获了丰硕的德育成果
“四位一体”德育工作模式不仅让学生达到了道德内涵培养、实践与认知的融合,也引领了全院师生更加广泛深入地弘扬道德实践。学院每学期都会定期组织大型实践活动,为学生志愿服务、贡献社会提供机会。近三年来,学院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达5000余人次,涌现了“花儿团队”“希望之光”“触摸心声”“最美一角”等浙江省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优秀团队,获得了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浙江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诞生了浙江省青少年道德模范、浙江省优秀青年等先进个人,成为了“道德先锋”培养的高地。
(四)形成了志愿服务品牌群
学院以“道德银行”为源头,以“三个讲堂”为阵地,以“周末学苑”为基地,以“宿情日记”为纽带,孕育了“雷锋角”“黄丝带”“小桔灯”“红围巾”“红心烛”“阳光雨露”等联动运作的志愿服务品牌群,成为全院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合作、共同交流、共同进步的载体,进一步拉近了师生距离,形成了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学院志愿者队伍逐年壮大,注册志愿者人数突破8000名,志愿服务活动基地达36个,近年来,师生在省、市、校级志愿服务活动评比中累计获奖近50人次。
四、“四位一体”德育工作模式的实践思考
(一)德育学习与德育实践相结合是有效途径
“四位一体”德育不仅能让学生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让学生走进社会实践的大课堂,在充分体验社会、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道德、思想、情操和抱负水平。这种模式既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情境,也提供了真实的综合技能实践平台,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教师则在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采集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经过处理后充实到相关课程教学,使课堂内容更加贴近社会实际需求,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德育提升与德育帮扶相连接是关键因素
独立学院学生思想丰富多样,个人自主性较强,在价值取向与学习生活各方面表现出强烈的选择欲望,对于成才成长有着较多的思考与要求。由于其处于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一些原有的道德规范被打破,有时容易被不良思想诱惑,普遍出现价值迷茫、价值自我和价值功利的现象,严重妨碍了其理想人格的形成。“四位一体”德育工作模式让学生在各种价值观交融激变的新形势下,能够远离浮躁和世俗功利,在德育活动中学习、体验、服务、提升。
(三)全员德育与精英德育相渗透是动力之源
独立学院不仅要承担培养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的任务,更要承担起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重任。对于普通学生群体来说,“四位一体”德育工作模式使广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能够广泛涉猎社会各领域的动态、法则和规范,既激发了创造性思维,优化了知识结构,也促进了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激励了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丰富的创新、创业、就业活动中,不断磨练和提高综合素质。对于精英学生群体来说,在满足普遍性德育需求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挖掘自身潜能,激发更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张瑾.用核心价值观为“立德树人”护航[EB/OL].中国文明网,2014-12-30.
[2]江南.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道德银行”在争议中开展[N].人民日报,2003-11-13.
[3]鲍璐茜,潘剑凯.建“道德银行”该不该[N].光明日报,2003-11-23.
立德树人立教圆梦范文4
一、培育核心价值,激发青想。
XX年发生在香港的、持续三个多月的“非法占中”事件的人员中80℅是17岁—25岁的学生群体这一现实为教育敲响了警钟:过度重视学业教育而忽视德育、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将德育这条红线贯穿到日常教育之中,利用国旗下讲话、显示屏、广播台、橱窗宣讲核心价值观;开展“阳光学生”之“雷锋之星”、“礼仪之星”、“诚信之星”评选,举办12.9“我心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朗诵比赛以及价值观主题班会评比、班级文化建设软板报评比、作文评比,切实做到核心价值观走进学子心田,让价值观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我们践行“中国梦,我的梦”理想信念,为各年级确定了主题梦想教育:高一“青春畅想”、高二“百舸争流”、高三“金榜圆梦”,帮助每个洪高学子规划人生。精心打造的高考文化包括“走进高三、放飞梦想”主题活动、激励成才报告会、百日誓言大会、旧物置换、励志微电影、跨越成人门、祝福高考等一系列活动,点燃了学生学习激情,增强了高考取得优异成绩的信心,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欢迎。
岁末的“洪高好声音”总决赛和“风华正茂洪高梦”迎新文艺汇演成为学生展示青想的舞台,他们认真准备,精心排练,盛装演出,畅想着风华正茂,荡漾着诗意南湖,演绎着飞扬青春,诉说着梦想华章。
这些措施和活动的开展,有力促进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升了德育人的生命境界,唤醒了每个有渴求的心灵,帮助孩子追梦、逐梦、圆梦,让学生成为“胸怀理想、勇担责任、美好情怀、文明有礼、积极进取、充满激情”的阳光青年。
二、夯实德育队伍,护航青想。
我们认为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呼唤,情感对情感的温暖,灵魂对灵魂的引导,智慧对智慧的激发。欲强人,先强己。为此,我们狠抓德育队伍建设,打造一个护航学子青想的战斗集体。
坚持间周一次的班主任例会,提升班主任论坛功效,强化班主任工作常规,落实班主任开展学生道德讲坛活动,组织10名班主任参加省第二届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峰会;
加强学生会和校团委自主管理功能,加大培训力度,提供锻炼机会,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干部,在活动中开展德育工作;
增强门岗责任意识,定期不定时对校园进行巡查,细致认真做好出入校门人员的登记工作,使门岗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使学校成为社会治安的一片净土,保证教师安心教书育人,学生放心读书学习;
增强公寓管理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严格检查,周到服务,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确保公寓文明、清洁、安全、温馨。
三、深化志愿服务,演绎青想。
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世界上最美丽的笑容就是充满爱心的笑容,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就是充满爱心的奉献。作为荆楚雷锋文化名片,我们将志愿服务和学雷锋活动有机结合,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社会道德实践活动,让学子在志愿服务中演绎青想。
值周队志愿者贯彻实施“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参与者”的自主管理理念,承包校园公共卫生的清扫和保洁,负责教学楼楼道和走道清洁、学习秩序、就餐纪律和文体活动的检查评比,积极宣传文明城市创建、校园环境美化、文明餐桌督查等工作,努力实现校园美化人文化。
礼仪队志愿者热情接待四方来客,微笑讲解馆藏文化,今年迎来了“国培计划”广东德育干部考察团和湖北学校文化论坛代表团等考察交流团、周边社区居民,以及来自加拿大、日本、韩国等访问团体。
服务队志愿者走出校门,向市民发放“绿色生活,文明出行”倡议书,引导行人文明交通,倡导市民绿色出行,为武汉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贡献了自己的汗水。
通过志愿服务和文明创建的相结合,志愿者们在成长中奉献,在奉献中成长,他们演绎着青想,诠释着xx最强音。XX年3月,xx学雷锋志愿者团队被省委宣传部授予“xx学雷锋示范团队”。
四、多元育人途径,绽放青想。
着名学者、北师大教授于丹呼吁“教育要成全孩子的尊严、人性和未来”。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拓宽育人途径,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育人环境优化:学校兴建了大厅视角、逸夫文化广场、半亩方塘、“开启”雕塑、帆船造型的学校大门和花径主干道、樱花园等人文景观,人在其境,浮想翩翩;我们与xx高新区交警大队、xx街综治办一起整治校园周边环境,设立交通护栏和师生进出校园安全通道,取缔教学楼公共垃圾桶,先后出台《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的有关规定》、《校园车辆管理规定》、《进一步强化校园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进一步强化学生安全工作的有关规定》等制度,校内干净整洁,内外安全畅通,学子梦想就此。
心灵氧吧倾诉:在优化教育环境中,心理环境的优化是我们育人事业的紧迫任务和历史使命。我们制作主题板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精心布置“心灵氧吧”,使之成为学子温馨家园;向全体学生开放“心灵氧吧”,由学生自由选择预约进行咨询;配备《武汉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联合华师心理学院“春雨”服务团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授课和团队心理拓展游戏。心灵氧吧,培养学子乐观自信、自省自助、负责守信、自强进取的独立人格,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与社会环境,使他们心灵自由的呼吸。
社团活动全员:我们依托社团空间,构建多彩的社团活动文化,以促进学生特长发展。活跃在校园的社团如啦啦操社、音乐社、动漫社、舞蹈社、篮球社、图文并茂社、羽毛球社、足球社、启梦绘画社等,初步实现了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社团,“我的地盘我做主”,社团活动已成为洪高校园一道靓丽风景线。
周四讲坛成长:我们开启“成长周四”科学家讲坛、家长讲坛和学生讲坛活动,让科学大师走近学生,让智慧家长启迪孩子,让睿智学子帮扶同伴,培养学生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从而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周四讲坛活动引发长江日报、xx都市报、xx金报、xx教育电视台等媒体的争相报道,业已成为许多学生和家长津津乐道的话题:高二(11)班张xx家长在家长100论坛中写到:xx高中请教授上选修课,学生直呼好幸福;高一(12)班吴xx妈妈在qq上留言:孩子们真幸福。
学校育人途径的多元化,让“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语),孩子们的青想得以绽放。
英国教育家赫胥黎认为:充满着欢乐与斗争精神的人们,永远带着欢乐,欢迎雷霆与阳光。
握手辞行的XX年,梦想与激情,阳光与幸福,浸润着我们德育耕耘的土壤:我们圆满地接受中央文明委检查,为武汉市摘取“全国文明城市”这一桂冠贡献了xx德育的正能量(全市仅四所中小学接受了检查);我们收获了多种荣誉,被授予“xx学雷锋示范团队”、“xx省学校文化建设先进学校”和“xx市有效德育建设工程先进单位”,成功通过区心理健康合格学校和“五好关工委”的考评,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受广东德育干部考察团和北京东城区教育团的好评。
立德树人立教圆梦范文5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在文化系统和教育系统及社会各界均引起强烈反响。在讲话中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讲话之后,文化部召开大会传达学习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文化部部长蔡武指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重要讲话,一定要紧密结合正在全系统深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文化改革发展的主体业务各项工作,在5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要从大局、全局出发,进一步提高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大胆推进,深化文化体制革,释放改革红利;把握好导向,坚持好导向,引导文化艺术在正确导向引领下的繁荣发展;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繁荣创作;在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提高文化服务能力,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上下功夫。
这是继党的十报告提出文化发展和建设新蓝图之后,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化界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再一次深入认识。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文化繁荣发展、提高文化产品质量等关键词语再一次引起文化系统广大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在我们国家日益强大并逐渐走向世界的今天,深刻认识到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并身体力行文化传播的工作,无疑是一种理性认识的提升。
对于在讲话中提出的“中国声音”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文化部系统相关代表纷纷表达了对于讲话精神的理解及今后文化工作的美好愿景:
——“作为国家艺术院团,舞台艺术作品就是传播主流思想的工具,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中国歌剧舞剧院党委书记魏银久表示,近年来,中国歌剧舞剧院始终坚持发挥导向性、代表性、示范性作用,把党的政策通过艺术形式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在艺术作品中凸显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必须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同时,创作的作品也要有顶级的艺术水准,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文化艺术作品鼓舞人、激励人的
作用。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董事长、总经理顾欣表示,虽然现在社会上出现了种种不良现象,对于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同志来说,一定要坚定立场,不能沾染不正之风,不能有半点虚假。文艺工作者要宁心静气,加强学习,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上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把高质量高水平的艺术作品奉献给人民群众,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要深入到人民群众生活中去采风,去寻找艺术素材和创作灵感,不断提高艺术水平。同时,要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继续在文化体制改革的道路上努力奋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自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组建以来,紧紧围绕文化部党组的中心工作,在努力拓展新型文化产业的同时,着力加强文化传媒主阵地建设,充分运用报纸、期刊、网络以及移动新媒体,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展示文化工作成果、反映文化工作情况、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等方面,发挥了主流舆论阵地的作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兼中国文化报社社长刘承萱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集团将按照的要求,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重要方针,重视媒体特别是网络等新媒体建设,为广大读者献上更多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要深入贯彻提出的‘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要求,用艺术化的手法创作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戏剧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弘扬民族文化。”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党委书记雷喜宁说,要坚持市场和公益相结合,一方面要培育、拓展儿童剧市场,另一方面要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把儿童戏剧送到边疆地区和经济相对贫困的地区,让困难家庭的孩子也有观赏儿童戏剧的机会。此外,剧院将积极在改革创新上下功夫,进一步深化内部机制改革,增强动力、激发活力,多出优秀作品、优秀人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做出贡献。
——“要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对中央歌剧院的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央歌剧院院长俞峰认为,在国际舞台上,用歌剧艺术形式来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更易于被世界各国观众所接受。近几年,中央歌剧院在美国巡演歌剧《霸王别姬》、在意大利上演歌剧《图兰朵》,受到当地观众广泛赞誉,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下一步,我们将努力用歌剧艺术形式来表现中国优秀文化,打造歌剧精品剧目,让更多观众来欣赏‘中国故事’。”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张宇表示,的讲话,对我们做好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华文化是主题,要做到自己明白,要讲清楚,用形象准确、生动感人的方式传播出去,才能真正实现有效传播。在过去的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中,有时候会存在文不对题、水土不服、形象模糊、故事枯涩等问题,虽然走出去了,但是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我们要把的讲话精神,融入到具体实践中去,把中国故事讲得更准确、更生动、更鲜明,做到因地制宜,这样才能达到深入人心、家喻户晓的效果。
教育部则强调,要在青少年学生中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一是启动“立德树人”工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二是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和“节粮、节水、节电”等主题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三是推动实践育人制度化、常态化,制定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同样,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后,全国各地高校也积极响应,并使广大高校工作者获得了深刻的思想认识,如:
——9月6日下午,兰州理工大学党委中心组学习,专题学习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并结合《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八论学习贯彻8·19重要讲话精神》,就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学校意识形态工作,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引导广大师生员工为实现建设国内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奋斗等问题进行了专题学习讨论。
——针对内蒙古高校如何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乌兰指出,高校是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的聚集地,要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把这项工作纳入高校党委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班子和干部考核评价中,要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敦品励学,成才圆梦”主题活动,要加强“两课”教学形式内容的改革,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山东大学广大教职工通过学习提高了认识,纷纷表示,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和重要讲话精神,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事关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对于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努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高校是创造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如今我们的高校已经逐渐提高了自身文化传承的使命感,而要将这种使命付诸具体行动尚需时日。在国家空前重视文化建设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文化”的概念有一个明晰的认识,将使之与高校的发展和建设联结与融合起来。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爱因斯坦说:“学校向来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手段。”我们可以把传统的财富笼统地概括为文化。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学校教育几乎包揽了教育的全部职能,甚至大有掩盖住家庭教育职能之势。因此爱因斯坦关于学校的目标在今天看来尤其恰当。人类文化的传承是无法通过遗传来实现的,只能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学校在这种传递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如此看来,要将“文化”这种传统财富传承下去,单纯依靠学校的力量必定难以完成。而学校教育在承担了几乎全部教育职能的时候,显然精神的传承是其所能完成目标的唯一途径和方式。因为爱因斯坦也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而独立思考的精神,恰恰是我们今天所缺乏的,大学作为文化传承组织者在把各种知识传递给下一代的同时,渐渐放弃了其作为一种精神创造及精神传承的使命。在功利化和实用主义蔓延的今天,“大学精神”正在与大学的真正使命渐行
渐远。
所谓“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 “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如果说今天我们的“大学精神”缺失的说法过于抽象,那么人文环境、学术氛围甚至创新精神、社会担当的淡泊,则是当今高校在校园建设中为社会所共同诟病的话题。今天我们急需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更急需呼唤一种“大学精神”。
立德树人立教圆梦范文6
【关键词】中国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
2012年11月29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时首次正式提出“中国梦”,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自此,在多次场合深情阐述“中国梦”,由此“中国梦”成为举国上下热议的政治话语之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中国梦”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机会、开拓了新的空间。
1“中国梦”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
1.1 “中国梦”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
“中国梦”就是实现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它凝聚了一百多年来全体中国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不懈追求的目标,既蕴含了中国五千年的传统精髓,又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现念。“中国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将“中国梦”与教育对象个人理想信念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加以阐释,让教育对象切身感受“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及实现的可行性,会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可以说,“中国梦”的提出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创新,是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发展。
1.2 “中国梦”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主线
“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也是每位高校教育者、每位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之梦。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教育对象并和他们一道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融合在一起,共同奋斗,一起“圆梦”。“中国梦”能够有效凝聚共识,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想紧密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人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对教育对象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具有显着的引导、凝聚和激励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需要“中国梦”,它会贯穿教育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中国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主线,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及发展的需要。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
2.1 以人为本原则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是广大人民的梦,它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大梦(集体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小梦(个体梦)-人民幸福,缺少哪一个,都不能称之为“中国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教育者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成长成才规律,引导和服务他们把“小梦”与“大梦”紧密结合,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做到以人为本,教育者必须走近他们的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将“大梦”细化成贴近每个个体实际的“小梦”。强调以人为本原则,就是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把每个个体的成长成才放在首位,尊重、引导并服务于他们个人的“小梦”,让美好的“中国梦”入耳、入脑、入心。
2.2 实事求是原则
作为高校教育对象的大学生个体差异很大,只有充分了解他们的个体差异,才能将宏大的“中国梦”细化成“我的梦”。为此,教育者必须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态度去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内容和形式,既有理论教育,重点解读“中国梦”的历史底蕴和时代内涵,突出宣讲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辉煌成就、宝贵经验和前进方向,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又要有体验式教育,让大学生在体验中切身感受“中国梦”的存在及与自己的关联性。唯有如此,“中国梦”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体现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中国梦”的魅力才会充分展现和深入人心。
2.3 合力推进原则
只有坚持合力推进的原则,才能使“中国梦”真正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并落到实处。从时空维度分析,合力推进包括时间的纵向推进和空间的横向要素综合协调。在纵向推进中,注重理论教育。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解读“中国梦”的内涵、精神实质和实现途径等,重点做好“中国梦”与个人成长的结合点,解决好教育对象的环境适应、自我学习、职业定位、社会责任等问题。在横向要素的综合协调中,注重综合用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载体和手段,如课堂教学、社团活动、校园网和手机等,努力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网上与网下、虚拟与现实相结合,使教育对象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实现途径
3.1 将“中国梦”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教学中
要利用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个主渠道和主阵地,将“中国梦”融入其教学内容之中。在教学方法上,除了理论讲授外,还可运用研究式、启发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可以采取主题讨论、辩论、演讲等形式。例如讲如何实现“中国梦”这个问题,可采取讨论的形式,让大学生各抒己见,通过讨论,客观、科学地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帮助他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增强他们对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在专业课教学中,把“中国梦”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教育大学生充分认识“中国梦”的实现更需要专业技能特别是高科技的支撑,指导大学生做好学习规划、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引导大学生心怀“科技梦”“创业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2 利用新媒体加强对“中国梦”的宣传教育
高校具有新媒体的优势,新媒体为“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理念和方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方面,通过校园网、多媒体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进行宣传,形象生动地展示“中国梦”的真实性、可行性,使大学生在观看、收听中国成就展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和鼓舞;另一方面,通过手机、微博、微信、飞信、博客、QQ群、论坛等引导大学生对“中国梦”的学习讨论,增强他们自我辨别、自我学习能力,强化他们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总之,将“中国梦”加以巧妙设计,通过各种新媒体得以呈现,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由枯燥变生动,由显性变隐性,使教育对象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中国梦”的熏陶和感染,达到意想不到的育人效果。
3.3 扎实开展“中国梦”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在高校开展“中国梦”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要抓住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要节日等契机,紧密围绕一个主题、集中一个时段,注重特色,讲求实效。有多种活动形式可以选择,如“我的中国梦”或“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志愿服务或社会调查等。可以引导大学生到工厂、农村、社区和其它基层第一线参加社会实践,让他们切身感受各行各业的基层人员为实现“中国梦”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也可以组织他们到革命纪念地、爱国
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回首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坚定他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总之,通过开展“中国梦”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现身说法,切身感受“中国梦”正照近现实,从而引导他们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3.4 培育和树立践行“中国梦”的先进典型
“中国梦”的实现过程就是一个个“个人梦”的实现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就是指导“中国梦”引领“个人梦”,推进“个人梦”融入“中国梦”。相对于宏大的“中国梦”而言,“个人梦”是形象而具体的。尤其以践行“中国梦”中的先进典型的“个人梦”为代表,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正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树立践行“中国梦”的先进典型向社会传递正能量,渲染共筑“中国梦”的良好氛围,促使更多的人“见贤思齐”。为此,有必要做好先进典型的培育和树立工作,可以通过开展年度“优秀教师”“优秀党员”“优秀志愿者”等评选等活动,表彰和宣传他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的突出事迹,向社会传播、释放正能量,用“中国梦”凝聚中国精神,激励更多的人学习先进、争当先进,从自身做起,积极投身“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参考文献:
[1]孙来斌,刘 近.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梦”多维透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