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会成本的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会成本的论文范文1
关键词:成本会计;产生;发展
一、成本会计的产生
成本会计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形成而产生的。生产成本产生于资本主义的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时期,完善于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生产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发展,引起了工场手工业的产生,这时各种劳动的结合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完善,对生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对生产过程中的消耗和支出更加注意核算,因此生产成本核算提上议事日程。
二、成本会计的发展状况
成本会计是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20世纪初美国和西方国家的许多企业推行泰勒制度,不仅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管理和成本会计的发展,产生了用于成本控制和分析的标准成本法,使成本会计的职能从成本计算进而扩展到成本控制和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企业生产经营能力高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促使企业成本会计不仅要精打细算,还要为降低产品成本而献计献策。
三、成本会计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1880-1920):原始的成本会计
原始的成本会计,起源于英国,当时认为成本会计就是汇集生产成本的一种制度,主要是用来计算和确定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在这期间,英国会计学家已经设计出定单成本计算和分步成本计算的方法(当时应用的范围只限用工业企业),后来传往美国及其他国家。
第二阶段(1921-1950):近代的成本会计
近代的成本会计,主要是美国会计学家提出了标准成本会计制度,在原有的成本积聚的基础上增加了“管理上的成本控制与分析”的新职能。在这种情况下,成本会计就不仅是计算和确定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还要事先制订成本标准,并据以进行日常的成本控制与定期的成本分析。正因为成本会计扩大了管理职能,于是应用的范围也从原来的工业企业扩大到商业企业、公用事业、以及其他服务性行业。
第三阶段(1951年以后):现代成本会计
今天对于成本的定义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产品成本的范畴,例如美国会计学会与标准委员会就如此定义成本:成本是为了一定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从这一定义看,成本的外延除了产品成本的概念与内容,它还可以包括:劳务成本、工程成本、开发成本、资产成本、资金成本、质量成本、环保成本等等。
除此之外由于成本管理的不同目的,则形成对成本信息的不同需求,使成本有各种各样的组合。同时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是日趋深化的。于是,目标成本、可控成本、责任成本、相关成本、可避免成本等新的成本概念源源不断地涌现,形成了多元化的成本概念体系。
四、成本会计的内容、特征和职能
1、成本会计的内容
现代成本会计拓宽了传统成本会计的内涵和外延,其涉及的内容广泛,以我国会计界目前的共识来看,现代成本会计的基本内容是: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成本检查。
2、成本会计的特征
(1)计算产品成本。
(2)有助于企业资源的详细计划和有效的控制利用。
企业如何安排、使用上述资源,必须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任务来计划资源的投入、使用以及测算这些资源投入使用后的效率和效益,这就需要细致地观察分析企业周围的环境和企业内部的状况,充分掌握正确的信息,完善情报体系是制定成本计划的基础。同时改善企业素质,改善企业经营环境,是改善企业成本计划的重要条件。要提高素质、改善环境,必须深化改革,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照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和项目以及按生产经营期限,分别制定出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和分期的费用预算及成本计划,组成有机的成本计划体系。
3、成本会计的职能
成本会计的职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在不断地扩大。
(1)反映职能:最初、最基本的职能。反映职能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耗费,运用专门的会计方法进行计量、记录、归集、分配、汇总,计算出各成本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通俗地讲,这项职能就是进行实际成本的计算,把生产经营过程的实际消耗如实地反映出来,达到积聚成本的目的,并用积累的成本资料反映企业的实际生产耗费和补偿价值的情况,从而判断企业经营效果的好坏。超级秘书网
(2)计划与预算职能。主要包括全部商品产品的成本计划、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计划和生产费用预算。
(3)控制职能:包括投产前的成本控制和投产后的成本控制。
(4)分析、评价职能。账面调整,以保证库存材料物资的真实性,确保成本中的材料等费用更加准确。
(5)定额管理职能。定额是指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对人力、财力、物力的消耗及占用所规定的数量标准。科学先进的定额,是对产品成本进行预测、核算、控制和考核的依据。与成本核算有关的消耗定额,主要包括:工时定额、产量定额、材料、燃料、动力、工具等消耗的定额,有关费用的定额如制造费用的预算等。消耗定额的制定是作为企业产品生产发生耗费应该掌握的标准。但由于消耗定额服务于不同的成本管理目的,可表现为不同的消耗水平。当企业编制成本计划时,是根据计划期内平均消耗水平所制定的定额;当定额作为分配实际成本标准时,是以能体现现行消耗水平的定额为依据来衡量的;当企业为实现预期利润而控制成本时,是根据企业实现预期利润必须达到的消耗水平作为衡量的尺度。定额制定后,为了保持它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还必须根据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行不断的修订,使它为成本管理与核算提供客观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健民、胡海坤.论新经济环境下成本会计的职能.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3年,第2期.
[2]邢启亮.新环境下成本会计的发展分析.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5年,第6期.
机会成本的论文范文2
(一)“零存货”成为可能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和营销过程将普遍的融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系统将完全实现自动化,在这种情况下,原材料的供应、前后工序的相互衔接都将趋于协调,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等库存就将消失,实现“零存货”。
(二)新的制造环境将对成本会计产生巨大的影响面对企业新制造环境的影响,传动的会计成本技术与方法如果继续使用,将会造成产品成本计算不准确的问题,使成本控制也可能产生反功能行为。为了适应新的制造环境,成本会计核算也必然发生一系列变化。
(三)引起生产方式的改变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消费者的社会需求将会多彩多样,企业生产将强调产品的个性化,生产企业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要进行生产和经营。产品的主要生产特点是“小批量的单元生产”。
二、知识经济对成本会计核算的影响
目前国际通用的成本核算方法是制造成本法,这种成本核算方法与现行的经济环境相适应。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于现行成本核算环境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逐步拓宽成本核算的内容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知识已经成为了生产的主要因素,因此对于知识的投入和消耗也成为产品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对知识资源的投入和消耗应作为自创的无形资产进行准确的计价和核算,并将该无形资产的价值摊入产品成本。因为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有形资产价值在产成品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小,如果无形资产不计入产品成本,则产品成本会严重失真。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源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与否、人力资源的利用程度往往决定企业的效益,而这些又取决于人力资源的素质。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培训支出在目前核算体系下计入费用,这样会低估产品的成本,所以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源成本应该计入产品成本。
(二)改进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引进作业成本计算法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制造费用的内容和金额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技术的发展,固定制造费用比重增加,劳动力成本则相对下降。如果仍然按照产品生产工时或者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对制造费用进行分配,就会造成知识含量高、工艺复杂的产品成本偏低,而知识含量低、工艺相对简单的产品成本偏高,造成产品成本失真。作业成本计算法不仅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更是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的有机结合。作业成本法引入了作业、作业中心、作业动因、资源动因、成本动因等多个新概念,显示了作业成本计算中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作业成本法将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到各个作业或作业中心,然后将作业成本按作业耗用资源的情况,将资源耗费分配给产品。因此,对制造费用的分配使用作业成本法,这样使得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更接近于真实成本。
(三)以产品成本中知识资源的消耗作为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由于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力大大减少,而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劳动力将大幅度提高。而且工业经济时代那些直接从事产品生产和制造的劳动者,在知识经济时代将逐渐由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或者由他们所操控的机器所替代。因此,在工业经济环境下选择以工人工资或工时作为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是合理的,但是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产品成本的高低已经不取决于活劳动的多少而是取决于知识资源的消耗,所以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知识资源的消耗将取代工人的工资或工时作为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
(四)用分批法替代分步法、品种法的核算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强调产品的个性化,生产企业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要进行生产和经营。产品的主要生产特点是“小批量的单元生产”。以前适用于大量、大批生产工艺特点的品种法已经很难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发挥作用,所以用分批法取代分步法、品种法的核算势在必行。这样才能发挥分批法核算的特点,体现知识经济对成本核算要求。
(五)改变成本会计计量模式在知识经济环境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环境的成熟,公允价值的获取手段和获取途径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这样就可以使公允价值计量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这时应当改变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采用适应知识经济的成本计量模式,以反映各类资产的公允价值。
三、结论
机会成本的论文范文3
1.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概念。人力资源指的是企业中一切与企业效益达成有关的人员,普遍意义上的人力资源指的是企业的员工;成本会计则是用会计工作方式对企业生产和经营所用的资源等进行统计和核算,以计算企业经营的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概念起源于美国会计学会,认为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鉴别、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数据的方法,主要目标是把企业与人力资源有关的信息提供给相关信息需求者”;我国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定义也有很多种,但是综合看来,无论拿种定义都围绕在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成本、使用会计方法进行人力资源评价并提供人力资源成本数据三个方面。因此,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概念可以解释为:将企业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成本的组成部分,使用会计工作方式对人力资源进行成本确认和计算,使人力资源成本信息成为企业经营者的决策依据。
2.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工作的内容。根据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概念的解释,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工作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人力资源成本的确认,即确定企业哪些资本的应用属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并且对这些成本进行统计学的定义和分类;第二,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即对已经确定的那些属于人力资源的成本结构的具体数量进行统计并进行会计学分析;第三,将人力资源成本进行会计学统计和计算,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工作的结果上报给企业经营者,以便企业经营者进一步进行企业管理和企业规划。实际上,人力资源成本的确认、计量和实际报表使用都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
3.探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的意义。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由于对知识资本的载体——员工特别重视,企业员工自身所具备的职业技能、知识水平和其他与知识发展相关的心理素质都成为“知识资本”的一部分,这就意味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能再以固定的规章制度和绝对的岗位说明为管理规则,对员工的管理也不能局限于“员工对企业和组织的责任”,而应该把管理目标放在“通过管理企业员工,使知识资本能够被高效利用”方面,这就涉及到除了员工出勤、完成工作之外的员工心理发展和员工生活状态等多种问题,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范围,将从“企业事务”扩展到“员工个人事务”。为了使作为“知识资本”的员工对自身的工作效果有所理解,使员工的“知识资本”使用情况能够“可视”、“可测评”,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工作评价原则应有所改变,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正式这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应用的基础。
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应用现状
1.人力资源成本的确认。人力资源成本指的是企业人力资源获取、积累和使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企业成本,其中包括在人力资源获取时应用的招聘场地租赁费用、猎头的中介费用等;还包括人力资源积累过程中对员工培训费用、针对员工绩效给予的奖金以及绩效工资等。因此,在人力资源成本确认的过程中,企业会计要计算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以及使用成本和离职成本。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确认可以通过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来计算,因此,会计工作人员可以很清晰地将这部分成本呈现出来;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可以通过企业在员工培训过程中的花销来计算,但是对于开发成本来说,其主要的内容是员工培训花销,并不意味着只是员工培训花销,其中管理者对员工的教育也应该被计算进去;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可以通过企业对员工支出的一切使用费用而计算出来,这部分成本比较明显,但同时,企业对员工的支出不仅仅是物资,还包括对员工的精神奖励,如弹性工作时间和休假等,这些内容也应该被折算成成本;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通过员工离职时企业给予的工资和补偿计算,包括企业主动辞退员工所产生的补偿成本、员工主动离职造成的低效成本以及由于职位空缺造成损失,也成为空职成本,补偿成本和低效成本可以很容易被确定下来,而空职成本则需要进一步评估才能确定。
2.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计算人力资源成本的具体数额是对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进行人力资源成本计量也是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的内容之一,进行人力资源成本计量可以使人力资源成本直接参与到企业成本核算当中,使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能够对人力资源成本使用以及成本效益有一目了然的理解。计算人力资源成本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历史成本法,即人力资源的原始成本计算,包括招聘、培训员工所产生的一系列成本,这种成本计量方式能够快速计算出人力资源的成本,但是并没有将当下市场变化纳入到人力资源成本中。人力资源作为知识资源的载体,实际上是可交易的,而历史成本法计算得到的人力资源成本不可变更,真实性有待商榷;第二,重置成本法,这种成本计量方法考虑到当下人力资源市场的变化,于是按照现在人力资源市场的状况去评估企业中人力资源获得所花销的资金,以此作为人力资源的成本。重置成本计算方法尊重市场的客观规律,但是却没有考虑到企业中一些重要的人力资源的更换意义;第三,机会成本法,这种成本计算方法将关注点放在员工离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方面,以损失作为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镜子”,但机会成本法要计算的内容十分复杂,很容易出现误差。对于一般企业来讲,使用历史成本法作为企业人力资源成本计算的根本方式,采用重置成本法考察企业人力资源资本的增长水平并与人力资源的价值相比较,得到人力资源的利润率,采用机会成本法控制员工离职造成的损失,都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的主要途径。
3.根据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所采取的管理措施。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管理指的是使用企业会计和财务管理方式,通过管理会计的工作来保证人力资源成本核算结果的可利用性。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管理的基础是企业的会计制度,即企业对会计工作提出哪些要求、会计应该在哪些时候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计算负责、会计应该提供给企业管理者怎样的财务报表以帮助企业管理者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或企业管理以及企业成本控制。目前,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已经成为我国大多数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成本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个十分明显的表现就是在08年世界金融危机来临之时,我国大部分企业都采取了裁员的行为以缩减人力资源成本花销,但企业没有裁掉的是那些高级技术员工,在金融危机过去之后,许多企业又再度给予这些高级技术员工更高的报酬以鼓励他们继续在企业中努力工作,这是企业领导者根据金融危机之后人力资源获得成本和置换成本提高而采取的管理措施。企业通过对会计工作的管理能够得到符合实际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信息,再根据这些会计信息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的最终表现。
三、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应用问题及原因
1.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意识不足。因为受到传统观念与现实条件的约束,我国不少企事业单位都还没有建立起鲜明的人力资源会计意识。虽然有的企业进行了一定的尝试与探索,但依然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搁置了。除此之外,大部分企业的管理层对人力资源会计的重视也不够。因为受到会计大环境的影响,不少国有企业还是沿用旧有的运营模式。这些企业对人力资源会计没有深刻的理解,也很少在经济运行中运用这些经营理念。当前,国内的人力资源市场发展依然较为滞缓,企业的用人机制还处在极为单一的状态,所以,总体而言,国内的人力资源会计管理依然不够健全。国内的不少企事业单位为还是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大力推行人力资源会计。
2.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预测性弱。国内的不少企业,一般情况下,都会花费人力与物力去衡量本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但对于人力资源会计对企业未来人力资源需求的预测则大半都被忽略了。然而事实上,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能够保证相关的工作人员用合理的成本效益,来完成企业生产经营任务的工作。企业人力资源投资决策通常是由财务会计或人事管理等部门,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总体目标,采用科学有效的经济分析方法,并细致分析未来人力资源投资方案有可能导致的结果,在此基础之上,再提出最优投资决策方案。由此可以看出,它是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涉及的部门较多,所以,如果没有较为全面的预测数据,这种决策也是无法真正实施的。
3.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估算不准确。在具体的操作运行中,人力资源最大的障碍就是计量问题。首先,受各种外部条件的影响,譬如管理水平、工作条件、福利待遇等,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例如个人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天赋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就导致了人力资源价值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也是人力资源不容易被计量的原因之一。其次,在具体的操作运行中,不管是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还是采用其它方法来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都会因为人力资源价值的不确定而导致计量结果的不确定。
4.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反馈不足。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人力资源管理效果的高低又体现在员工的职业态度和组织忠诚度等方面,员工在企业工作绩效的提升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的结果。但实际上,企业在总结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却很少把员工工作绩效、职业心理等变化归因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上,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反馈的不足使很多会计工作人员在计算人力资源成本时也很少能考虑到会计信息的实用性,久而久之,这项工作就变成了表面的核算工作而缺少实际价值。
四、解决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应用问题的对策
1.加强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理论研究。经过长时间的调查研究,我国已经形成了人力资源会计理论框架,但在人力资源会计实际应用方面,其理论研究还比较滞后,并且存在着诸多较为突出的问题,这对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无疑是一个较大的阻碍。所以,相关工作人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人力资源会计理论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应用问题的研究。除此之外,还应当积极推动国内外的交流合作,主动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以便为建立适合我国发展的人力资源会计体系打下牢固的基础。这样,人力资源会计在推行过程中,也就有了具备说服力的理论支撑。另外,因为人力资源在计量与核算等方面的要求非常之高,工作极为复杂,需要的投入也更多,所以,人力资源就需要建立一支具备高素质的专业队伍从事这一份工作。从总体上提升人力资源会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强化其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有助于人力资源会计的顺利实施。
2.创新人力资源成本计算方式。人力资源成本的计算方式是按照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人力资源的来源、置换和管理中的细节而界定和选择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增强,很多企业的员工来源不再是招聘或者猎头公司推荐,而是来源于合作公司的置换或者是子公司推荐等,这些员工在市场上具有很大的价值,并且由于在公司就职多年,他们的人力资源获得成本和历史成本都比较低,这一类员工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因此在计算人力资源成本时不能仅以现有的成本计算方法进行平价,还应重视到员工在企业中的影响力等要素。因此,在进行人力资源成本计算时,要求会计员工进行一些创新,将员工在企业中的人脉和在行业中的影响力也计算进去,将员工离职可能造成的连带成本损失进行计算,以确定员工的实际价值。
3.建立人力资源会计制度体系并加强会计行为监督。当前,我国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大多是从国外引进来的,有许多是不符合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的。为了使国外的人力资源理论适应国内的发展状况,就必须要创新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同时完善人力资源会计制度体系。完善制度体系,就要不断借鉴吸收外国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经验,并且加强自身的研究创新,在两者的相互结合中,制定出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会计制度体系,从而推动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应用。另外,由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不同,对人力资源会计的需求也有很大出入。譬如,像会计师事务所、软件公司、律师事务所等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对人力资源都有极高的要求。而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人力资源会计的需求相对来说则更宽松。所以,不同企业也应该根据自身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借鉴相关的理论知识,创新符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会计制度体系。
五、结语
机会成本的论文范文4
1.1是提高医院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需要
全成本核算能够反映出医院的医疗成果,并折射出医院的经济效益。它能把医务人员的劳动效益与病床使用率、设备利用率与经济效益挂钩,达到人员的工作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密切结合,并反映出医疗费用状况,使医务人员能树立成本效益观念,自觉遵循规章制度,达到减少浪费、降低成本费用,减轻病人负担的目的,从而以高医院效益并增强竞争力。
1.2是有效利用医疗设备资源的需要
医疗设备的闲置和重复购置导致设备资源的浪费,以全成本核算对设备进行单机成本核算,并通过消耗成本与工作量的测算进行投资论证,能有效掌握设备使用寿命及损耗情况,同时根据设备维护与更新,达到设备的统一管理和调配,进而进行再次资料利用。
2医院全成本核算方法
为进一步巩固并深化实践医院全成本的核算,本文试就在其成本核算改革模式的基础上,对医院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详细地以探讨。
2.1科室成本核算法
科室成本核算法类似于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中的分步法,即将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成本,按照“产品生产步骤”---“医疗服务过程”,将成本逐步在各科室之间进行结转[1]。医院科室成本可根据各自发生费用分为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即是直接计入医院产品及相关医疗服务的成本,如工资与药品采购等;间接成本即无法直接计入相关产品与相关医疗服务的成本,且需要使用一些成本分配方法计入全成本核算的费用。间接成本如何分配到各受益科室进而细分到具体的医疗服务项目,是采用科室成本核算法进行成本核算的关键[2]。一般将来有三种间接成本分配方法:
①直接分配法
即各间接成本科室根据直接成本科室接受的产品与服务的百分比进行比例直接分配,各间接成本科室不再相互分配间接成本。其相关计算公式为:间接成本分配率=待分配间接成本总额/对外提供服务数量和×100%受益科室应负担的间接成本=该科室接受的服务量×间接成本分配率此方法适用于间接成本科室相互提品或服务不多的情况,优点在于计算简捷,缺点是不能正确区分各间接成本科室应承担的经济责任。
②双重分配法
即对间接成本科室进行费用的再次分配,除将间接成本科室中的受益科室(直接成本科室与间接成本科室包含在内),还将另外一些间接成本科室分配的成本再一次分配到直接成本科室,进行各间接成本科室的相互交换分配。其计算公式为:
交互分配率=该科室交互分配前成本总额/该科室提供服务总量×100%
某间接科室应负担的间接成本=该科室实耗服务量×交互分配率
其次,在交互分配后计算直接成本科室的成本费用分配额,其公式为:
某间接科室交互分配后的实际成本=交互分配前成本额+分配转入费用-分配转出费用
对外分配率=交互分配后的实际成本/对外提供服务数量之和×100%
此方法适用于各间接科室交换服务量大且科室服务不平衡,需要进行交互分配的情况下采用,缺点在于工作量大且计算复杂。
③代数分配法
此方法是以代数方程组为基础,将间接成本科室之间的所有成本费用包含在内,通过解联立方程的方法获得各间接成本科室的最终成本再一次性的将其分配到其他所有科室[3]。在方法虽然计算精确,并能正确区分各间接成本科室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但计算也最为复杂。
2.2医疗服务项目核算法
医疗服务项目法多应用于医疗服务定价、付费偿还、医院效益评估等,是将成本直接分摊具体的单一医疗服务项目之中。但由于医疗服务类别众多,工作量大,因此在实践中应该摒弃糟粕医疗服务项目,选取新兴的、具备重要性的医疗服务项目进行核算,以达到通过核算项目成本,根据服务的实际消耗来正确制定收费价格并安排预算。此流程理论可行,但在实践中尚有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落实研究。譬如作业成本动因的确定需要医院成本核算不断实践并加以完善;由于目前医院成本核算的粗放型模式,还无法为项目核算法提供足够的数据支持。
2.3病种成本核算法
病种成本核算法顾名思义就是以每一病种作为核算对象,根据每一病种的疗效与费用进行成本控制,并为单病种费用为基础的付费方式提供成本数据。目前,病种成本的核算需要在科室成本核算和项目成本核算的基础上进行,并分为历史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两种类型。
①历史成本法
历史成本法就是对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相关治疗费用(床日、药费、输血、输氧费等)分摊到病种治疗所需的医疗服务项目成本上,并安一定的系数进行分摊,归集到单病种医疗成本。其公式为;
病种成本=(病种床日成本×床日数+检查、治疗单位项目成本×服务次数+药品成本+输血、氧气费)/某病例数
②标准成本法
标准成本法是根据医疗服务项目、治疗天数及承销费用进行标准的医疗收费,有利于医疗相关人员节约成本并明确责任,但在运用标准法对病种进行核算中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一是经过抽样分析制定某样病种的标准治疗天数;二是制定统一医疗收费标准并测算病种的医疗成本;三是通过病种诊断方案使其医疗项目标准化。
机会成本的论文范文5
一、成本会计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
1.成本会计的应用能够优化结构,降低成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在谋求良好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加强成本管理控制,不断降低产品成本是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一个企业要想在庞大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就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让企业低投入、高产出。企业作为市场的竞争主体,应始终把降低成本作为企业核心战略。尽量采用高科技的设备,来提高生产效率。高科技设备包括采用机器人技术。但是有个前提条件是,企业方要培训出专业的设备维修与维护人员。这有这样才能达到优化企业结构,降低成本的目的。
2.成本会计的应用能够提高运营效率,从而提高企业效益的作用。管理也是生产力。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好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是企业持续进步的不竭生命力。一切经营管理的行为、手段、方式和要求,无不围绕着追求经营效果而开展,并总是从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能两个方面入手去实施。成本费用控制工作是涉及全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需持续进行,不断改进的艰苦工作,要以发展的观念研究和创新成本管理方式,以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公能否提高经济效益已成为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应从设计、生产、销售、管理等各环节全面、系统地查找成本费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还应制定具体的降成本费用的目标,责任到人。
3.成本会计能为企业发展战略提供必要的依据。管理之首要在于提高效率与效果,而提高效率与效果的目的,无非是增加市场竞争能力。如果对各种经营业务进行获利能力和投资回报能力的比较,就可以作为经营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和资产经营及资本经营的依据,这就属于战略管理的范畴,降低成本与节约成本,就是实行低成本战略,让企业有绝对的比较价格优势。因此,有效地服务于企业的实践管理,及时的提供以外向型为主体的多样化的信息和相应的资料研究分析,更好的为企业高层领导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战略思考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从而使他们能够据此高瞻远瞩地对企业内外的环境和条件进行综合透视,从中了解竞争对手的长短处及今后的战备趋向;并了解现有和潜在顾客目前的需求及其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而洞察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可能捕捉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
二、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实现现代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可持续发展
1.增强成本观念。随着企业规模的迅速壮大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和内部多级法人资金分散占用的矛盾日益突出,多头开户的现象比较普遍,资金失控,投资随意性大,沉淀严重,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日益暴露。因此,我们必须增强成本管理理念。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必须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摈弃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模式,以资金流量控制为重点的管理理念。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只有切实抓好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和资金监控,才能带动整个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其次,要建立健全财务监督体系,建立厂内银行,通过推行模拟市场核算来降低成本,控制费用来提高经济效益,避免用钱无计划、开支无标准,多头批条和资金跑冒滴漏现象严重从而造成在资金使用上不计成本的做法,严格加强对资金的控制,使全体职工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变由几个算帐为人人当家理财。
2.要从体系建设和机制建设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强经营管控。成本控制是所有企业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管理课题。企业无论采取何种改革、激励措施都代替不了强化成本管理、降低成本这一工作,它是企业成功最重要的方面之一。认真优化、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平台,形成科学的经营核算和管理标准,提升经营反应能力和决策支持能力。同时,加大班组核算成果实施应用,提升周转材料使用效率,降低成本;结合企业市场需求,进一步优化生产、洗选工艺和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公司销售收入;强化成本内部控制,继续加强费用管控,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建立健全审计制度,加大违规处罚力度,提高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
3.推行成本会计管理信息化建设在企业中的实施。在知识经济时代瞬息万变的形势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谁能够迅速地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并作出及时正确的反应,谁就能在竞争中抢得主动权,信息流成为了企业的生命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内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考验,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迫在眉睫。信息化成本的快速增加已经开始影响企业对信息化部门的进一步投入,影响到新的信息化项目的开发。当前,信息化建设是推动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强大动力,而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点和核心,是一个关键环节。为了衡量信息化部门工作绩效,企业决策层需要信息化部门能清楚说明每一项IT服务的真实成本和收益是多少,以及信息化部门是如何管理控制这些成本的。
机会成本的论文范文6
一、会计学中的成本定义
美国会计学会对成本的定义是: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或未发生的价值牺牲,它可用货币单位加以衡量。会计学中对成本的定义是:特定的会计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发生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代价。《成本管理》中对成本下的定义是:为了达到某一种特定目的而耗用或放弃的资源。从以上定义看,会计成本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总和,包括工资、原材料、动力、运输等所支付的费用,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和借入资本所支付的利息等。
会计学上的成本具有以下特点:
(1)围绕企业生产过程进行研究,重点研究生产成本,不涉及企业与外界和企业内部组织之间的费用;
(2)只关心实际发生的成本,不关心未来的产出;
(3)能够以货币加以计量,只核算可以用货币直接反映出来的成本,不包括应计入而不能以货币直接反映出来的成本;
(4)只计量实物资本成本,不计量其他成本。
二、经济学中的成本定义
随着经济理论的发展,西方经济学中对成本的研究很多,人们不仅研究发生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成本,也研究生产过程前后发生的成本,还研究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组织之间发生的成本费用。我们着重研究生产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和交易成本。
(一)生产成本。由于生产过程本身是一个投入产出的过程,因此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就是生产成本。经济学中关于企业生产成本的分析一般具有如下基本内容:
1、短期成本
在短期内,由于固定投入保持不变或变动性小,增加产量主要依靠增加可变投入数量。短期成本(TC)包括固定成本(TFC)和可变成本(TVC)两部分,前者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后者随产量变化而变化,呈现递减、不变、递增的态势。短期成本有两个重要概念:平均成本(AC)和边际成本(MC)。平均成本又可分为平均固定成本(AFC)、平均可变成本(AVC)和平均总成本(AC)。平均固定成本随产量增加而递减,平均可变成本、平均总成本、边际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经历递减、最小、递增三个阶段。
2、长期成本
长期成本是生产者在可以调整所有的生产要素数量的情况下,进行生产所花费的成本。在长期中,企业可以根据它所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生产规模,从而始终处于最低平均成本状态,所以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就由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集合而成,即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就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企业可根据长期成本曲线来作出生产规划。
(二)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经济学中被定义为“从事某种选择所必须放弃的最有价值的其他选择”。机会成本不是指实际的支出,而是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的一种度量,对放弃效益的评价,表达了稀缺与选择之间的基本关系。机会成本主要的特征是:不关心过去已经发生的成本,而是关心未来的产出,它不是对历史的反映,而是对未来活动结果的预见。机会成本有助于决策者全面考虑各种方案,为有限的资源寻求最为有利的使用途径。
(三)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是指由于企业产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成本费用。它可以通过总成本增量和总产量增量之比表示出来:MC=d(TC)/dQ。从概念得知,边际成本是可变成本增加所引起的,而单位可变成本又存在着先减后增的变化规律,因此边际成本(MC)也必然是一条先降后升的U形曲线。边际成本是选择成本时要考虑的关键因素。企业的规模不是越大越好,一旦超出规模经济范围,成本反而会增加。因此,企业要利用边际成本分析法,综合考虑边际成本和规模收益情况。
(四)交易成本
西方学者对交易成本定义众多。科斯认为,交易费用是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支付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张五常认为,交易成本可以看作是一系列制度成本,包括信息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和制度结构变化的成本。威廉姆森认为,交易费用可分为事前和事后两种,事前交易成本是指起草谈判的成本;事后交易成本指交易已经发生之后的成本,如退出某种契约的成本、改变价格的成本、续约的成本等。
交易成本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交易成本是发生在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离开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交易活动不可能发生,交易成本也就不可能存在,即交易的社会性;
(2)交易成本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领域,即交易成本不等于生产成本;
(3)在社会中一切经济活动成本除生产成本之外的资源耗费都是交易成本。
三、会计学成本与经济学成本比较
(一)会计学中的成本是基于会计假设计算的,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突破了会计假设。1922年佩顿所著的《会计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会计假设,会计学有四个基本会计假设: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及货币计量假设,这些假设是从事会计工作、研究会计问题的前提。根据会计主体假设,借入资本的利息是计入会计成本的,但权益成本是不能计入的,个体私营业主的工资收入都不能计入成本,而经济学成本是包括这些的。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是企业计提折旧的理论依据,资本性支出在不同的会计期间分担,体现权责对等,均衡利润和税负,但经济学成本只考虑现金的流出,即便是资本性支出也一次性计入成本。另外,会计只计入能用货币计量的成本,经济学则将其他的经济量也作为成本。
(二)会计学成本重点研究生产成本,记录过去的交易,而且很重视进行客观的叙述。相比之下,经济学家通常比会计学家具有更宽广的眼界,他们注意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除了研究生产成本还研究其他各种成本。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成本概念已经比较成熟,其理论也广泛地运用在会计学上。
(三)会计学成本与机会成本。会计学家的工作是关注记录流入和流出企业的货币。他们衡量企业实际发生的成本,但忽略了部分机会成本。与此相比,经济学家关心企业如何作出生产和定价决策,因此当他们在衡量成本时就包含了所有机会成本。在会计学中引入机会成本的概念,有助于使传统会计在现有以核算为主的基础上加强参与决策,实施适时控制和开展经济分析等功能。
(四)会计学成本与交易成本。传统会计学成本重点研究生产成本,但在社会中,一切经济活动除生产成本之外的资源耗费都是交易成本,只要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就存在交易成本。根据交易成本相关理论,企业不仅与人力资本的提供者(雇员、经理)、实物资本的提供者(股东、债权人等)缔约,也与原料供应者、产品购买者缔约,还与政府缔约政府管制契约,与社会缔结有关社会责任的契约,故形成了人力资本成本、信息成本、政治成本、社会成本等一系列成本范畴,这些成本范围随着各种条件的成熟,会最终进入会计成本的研究范围。
四、用发展的眼光看两种成本理论
从发展趋势看,传统经济学的完全信息假定、完全市场假定等逐渐被现代经济理论更接近实际的假设条件所取代,从而使得现代经济理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更强,这是经济理论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表现,也满足了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对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的要求。适应这一潮流,传统成本的理论也必将随着经济理论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新的成本范畴还会不断产生,现有的成本范畴也将会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诸如交易成本、成本等范畴都应该逐步实现规范化,获得各个学派比较统一的解释,以利于进一步系统深入地研究与解释,真正构成现代经济学大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那些仍处于初步探讨中的如政治成本、转化成本、社会成本等成本范畴,将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并最终纳入会计学的计量研究中。会计从来是服从和适应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经济运行的状态决定着会计运行的方向。传统会计学成本是适应于传统工业经济,在新的经济下,要求会计模式也要进行相应变革,而经济理论恰恰为会计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通过会计学与经济学成本之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会计学成本的发展方向,从中可窥视出会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1)传统会计成本正从单纯计量过去信息,正向能动地运用信息参与决策,提供未来信息的方向发展,即由静态向动态,由计量过去到计量未来。
(2)会计成本由重视企业内部成本向重视内部成本与外部成本并重发展。
(3)由于现代经济学成本概念计量的高难性和综合性,会计成本的计量也由简单的加减向综合化和数学化方向发展。
(4)会计成本由以货币计量为主向采用多种综合计时手段并存的阶段发展,如在美国,一般大型企业都在其年度报告中附有简要的社会责任履行和环境保护情况的说明。
【会计学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