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环境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居住区环境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居住区环境设计

居住区环境设计范文1

【关键词】环境设计;交通环境;居住区;环境绿化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住区的景观环境愈来愈受房地产发展商和居民的重视。作为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居住是最主要的一项生活构成,现代社会,居住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遮风避雨的场所,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建设规模越来越向大型化社区发展,居住区的环境和景观建设已经成为开发者和消费者最关注的因素之一,对促进住宅建设的经济活动和居住者的生活质量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人们越来越重视居住区的环境设计,是因为美的环境景观不仅可以美化住区环境,还可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创造出和谐融洽的邻里交往气氛。从大的范围讲,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包括多个部分,如建筑群体、交通道路、绿化设施、建筑小品等,都是环境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一、交通环境规划设计问题分析

道路是居住区交通环境设计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交通空间,也与人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关系。道路设施的完备,既可使居民行车、走路安全方便,又可增强居住区的整体规划效果。居住区的道路系统,与城市主干道道路系统不同,它主要是为本居住区提供服务的。为了保证居住区居民的安全,居住区道路根据需要,在设置时分为多种不同的形式,按照内部的交通组织,主要分为人车混行、人车分行、人车共存的道路系统三种基本形式。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通常在一些私人车辆较少的城市居住区出现,对居住区整体规划来说,这种道路设计似乎显得很凌乱,但这种做法对人们的安全问题影响并不太大,而且还可以节约用地,因此这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人车分行的道路系统,是指将道路按功能分为两套独立的系统,使车行与步行的道路分隔开来,使交通更加有次序。人车共存的道路系统,与人车分行的道路系统,在设计思想上可以说是完全对立。人车分行的道路系统,是将人与车所行的道路分开,为的是解决小汽车和入行之间的矛盾,而人车共存的道路系统,则是以“人车不应是对立的”思想观念,将交通空间与人们的休闲场所、玩耍场所等生活空间联系在一起,主要强调以人的自身素质来达到安全问题。在设计道路时,通过将街道设置成多弯式,来减低车行的速度,同时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居住区的道路除了选择好某种交通规划形式外,这些道路还要满足人们的各种功能需求,如交通活动、各种公用车辆的通行、工程管线的需要等,按照这些功能需求,居住区的道路可分为多个等级,每个等级道路的设置都有所不同。居住区内的一些主要道路,用来连接居住区与居住区之外的交通所用,通常称为“第一级”,道路的总宽度约为 20—30m。第二级道路是指居住区内部的交通道路,一般比一级道路的宽度窄 l0~16m。二级道路以内,还有连接住宅组群的三级道路,由于人行量较少,比起二级道路又要狭窄许多。此外,居住区内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也可归为道路等级之中,宽度一般在2.6m 以上。当然,这些数字并非是所有的城市居住区都必须要遵循的规则,这只是众多居住区中采用最多的一种,一般的城市居住区道路的宽度都是按照规划设计的要求而定。居住区的交通道路,是人们行车或步行出入小区的通道,为人们的出行和日常生活提供了方便。但由于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多数居民都拥有自己的汽车,并且每家每户都有自行车,在居住区的设计中,这些交通工具的存放也成为非常重视的问题。每个居住区内,均设有自行车车库和机动车停车场。自行车车库的位置,在根据居民需要合理安排外,还要保证不影响居住区的交通。机动车停车场是居住区设计的重要一项,它的设计一定要与居住区的道路相配合,以达到居民停车与用车的方便。从居民的用车问题上讲,在居住区内留出停放小汽车的位置,显然是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居住区交通道路设计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居住区的环境问题。车辆交通会造成居住区空气污染和噪声生成,通过对交通道路与居住区住宅之间的距离安排及道路的形式选择等问题的解决,可有效减轻居住区的环境污染。

二、居住区环境绿化问题分析

绿化是居住区表现自然景观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它是改善居住区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也可为居民提供游憩场所。绿色植物在生态学、环境心理学等方面,具有多方面的作用。首先,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大量的氧气,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夏季天气炎热时,居住区中的绿色植物,可吸收约 80%的太阳能及热辐射,一些树冠较大的绿色植物,如大叶黄杨、梧桐树等,可为居住区提供一部分的荫凉区域,与其他温度较高的区域形成空气对流,促进空气流通。绿色植物通过根系传到叶片的水分蒸发到空气中,可增强空气湿度。其次,绿色植物还可以防尘、杀菌、隔声的作用。大面积的绿化,可适当阻止风沙,并通过枝叶吸附空气中的沙尘,降低空气污染。一些特殊的绿色植物,可分泌杀菌物质,杀死空气中有害菌,降低细菌对人体的侵害,防止疾病的发生。有些居住区根据需要设置了大片的绿化带,特别是一些乔木、灌木混合种植的林带,可减低居住区车辆、施工等方面引起的噪声,使居民生活更加安静。此外,居住区绿化更可美化环境,使空间充实,不再使人感到单调乏味。不同的绿化方式,均可丰富城市的景观,植物的品种、色彩等的合理搭配,可缓解人们压抑的心情,消除人们的心理疲劳。不同的植物品种,植于居住区内的建筑之间,使静止的建筑多了几分精彩,形成人工和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空间效果。居住区的多个地方可设置绿化,如道路旁边、住宅区内、住宅周围、居住区公园、室外游乐场所等,均可为居住区增添绿色。但这些不同区域的绿化设计,均有一定的规划标准。根据居住区规模的大小,适量设置绿化范围是首要考虑的一方面。在对居住区进行绿化时,要选择一些坡地、洼地等地势不佳的区域,可以节约居住区用地。在选择花木时,要考虑到四季所需,尽量使居住区内一年四季都有绿色景观可赏。居住区道路绿化是常见的一种绿化方法,其最基本的作用是减少交通噪声及美化街景,同时还可以调节整个居住区的气温。在居住区内,一般在居民上下班必经的主要道路旁的绿化设施最多,大多都为道路两旁均栽植树木。一些次要的道路,要根据道路的宽窄灵活设置,或只在一侧栽植,或者两侧交替栽植。一些距住宅建筑较近的道路,在路旁设置树木时,要考虑到树木对住宅的日照、通风及采光的影响。居住区的公共绿化,包括供本区居民使用的公园、游园等地的绿化设置,绿化面积根据需要而设。除了设置绿化外,居住区公园还要设置一些居民休息的设施,还要设置一些供居民活动的场所;而居住区游园,则要设置一些游玩设施,也要适当安排一些文体设施,为居民的生活增添精彩。同时,有的绿化植物的设置,还要满足建筑的一些需求,如为了使住宅不受噪声污染,可在噪声较大的一侧设置树丛,用来阻隔噪声。有的绿化空间,还可作为各住宅组群间的空间分隔之用。

居住区环境设计范文2

居住区的环境设计是近些年逐渐形成的一门跨学科的边缘科学,它涉及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环境学、建筑学、庭园学等多种学科,其研究的对象是居住区与居住区的人和一定外部空间的关系,目标是使居住区获得生态平衡,保证居民健康,满足各项功能要求,创造一个安静、安全、卫生、方便、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正像马丘比丘指出的那样:城市规划与住房设计的目标,是要争取获得生活的基本质量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我国建国以来,在居住区规划、设计和建设方面有了巨大的进展,满足了大量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和居住的需要,但在环境设计方面还比较落后,如对生态环境出现的不平衡现象关注不够,新鲜的空气、充足的阳光、安静和安全的环境等基本生活环境得不到保证,对人的生活规律缺乏深入的研究,建筑布局和形式单调呆板,环境面貌杂乱无章等,居住区环境设计难以满足人们的要求。这对居住区环境设计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与要求:保持必要的生态平衡,强调居住区原有的地形地物尤其是树木和绿地的利用和改造;保证基本的生活质量,如日照通风条件;具备良好的居住环境,强调安静与安全的居住环境对居民的重要性;提供方便的社会服务,强调公共设施的方便齐全;创造优美的建筑空间,多一些生动、活泼、丰富的自然景色。随着房地产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居住区环境设计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居住产品的设计对于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营效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探讨了市场营销对居住区环境设计的要求。

1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看居住区环境设计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说,居住环境的设计者既要注重其产品——居住区环境的创新(即所谓的“4P”理论),又要注重其消费者——居住者的需要(即所谓的“4C”理论),做到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匹配

居住环境的设计者应深入研究人的行为模式和精神需要,根据地区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针对地域气候特征和文化传统,以及不同的服务对象和消费群体进行居住区环境设计,才能创造出满足市场需求的环境设计。从满足需求的角度来说,环境设计应满足人们的行为需求、心理需求、审美需求并实现艺术美,满足文化认同。居住区环境设计者应更进一步地去了解人类,从人的居住生活模式和行为习惯进行分析研究,体现“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原则,使设计的产品(居住区环境)满足消费者的需要、降低消费者成本、为消费者提供方便,并注意与消费者的沟通,从而使产品最大化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2市场营销对居住区环境设计的要求结合市场营销中的“4P”理论和“4C”理论,本文认为居住区环境设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满足居民的需要——创造便于居民使用且富于人性化的环境华沙宣言指出:“每个人都有生理的、智能的、精神的、社会和经济的各种需求,这些需求作为每个人的权利,都是同等重要的,而且必须同时追求”。“人类聚居地,必须设计得能提供一定的生活环境,维护个人、家庭和社会的一致,采取充分手段保障私密性,并且提供面对面的相互交往的可能”。因此,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居民对环境的需求是环境设计的重要依据。当前,在我国,人们对居住的需求已经从有房住、住得宽敞这些生理需求,向具有良好的居住环境和社会环境过渡,居住区环境设计需要从居民需求的角度进行考虑。现在人们对环境设计的理解不再仅仅是花草树木、水系、雕塑、小品、广场等等的简单组合、诠释,“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贯穿于整个环境设计的方方面面。居住区环境一方面必须是运动与休闲并存,娱乐与安静同在;另一方面必须是内部开放的,相互沟通的,从“身”和“心”两个方面细心呵护业主的健康,为业主提供一个放松身心、方便交流的空间。在各级规范和资料中,儿童游戏和老人休息场地都是居住区公共绿地规划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满足休息、文化娱乐、儿童游戏以及人际交往等功能需求;其次,居住区内对运动健身、文化娱乐等环境设施的要求不能只限于走一走、看一看、坐一坐,一些体育活动要求有必要的场地和设施。因此,设计时要全面考虑,综合权衡,做出适当的处理。

2.2降低居民的成本——注意小区环境建设的经济性居住小区的设计,不能只关注物化环境的建设而忽视人文环境的建设,否则,一个好端端的居住小区,会因为缺乏人文环境而变得杂乱无章,居住环境得不到保障。人文环境有众多人为的因素,如物业管理水平、居民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等,但在环境设计中,如果不注重投资成本的控制,导致建造成本比例失调,运行成本失控,无疑会给人文经济环境的提高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在设计中必须要注重经济性。考核环境建设的经济性,既要计算一次性建设投资,也要计算建成后的日常运行和管理费用;既要防止建设标准过低,也要反对不必要的奢华和铺张。室外环境工程的日常运行和管理费用都源于居民所交的物业管理费,它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居民的支付能力,与小区的经济环境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在环境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减少不必要的日常运行费用,不然就会出现建得起用不起的后果。例如,在深圳“世纪村”的环境设计中,一切以朴素、自然为基调,所用材料多选用较为常见的红砖、木料、石材、碎拼花岗石等,除个别的地段需要画龙点睛而使用档次较高的材料外,其余均是常见的材料配以竹林、树木,这样就显得格外的朴实、自然,给人以高格调的感觉,不会因为没有大面积使用高档材料而使环境设计“不够档次”。同时,这样的设计使建成后的日常运行费用大大降低,从环境的经济性角度来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3为居民提供方便——居住区的功能设计由于居住区环境设计中有特定的功能性,它是居民尤其是老人和儿童享用时间最长的室外活动空间。设计中应充分体现对人的需求及对人性的关注,布置足够的功能性空间和设施,做到观赏性和功能性的结合。考察居民在小区里的生活内容和居住行为,不难看出人们需要进行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如散步、晨练、休憩、玩耍、交往等。而不同的户外行为需要不同功能的场所,比如,散步时一般希望有线性空间,即道路空间两边有好的绿化、遮荫的树木以及休息的设施,人们漫步其中才会身心舒畅;清晨参与晨练的中老年人居多,应有就近方便、面积适当的硬质铺地及锻炼设施,周围伴有葱茏的绿化和舒适的座椅;人际交往空间不必太大,这样容易增加亲切感,但最好形成一定的围合以减少外部的干扰,如有遮阳避雨措施则利于人们逗留较长时间;青少年玩耍的空间在考虑就近分散设置的同时,应当距离住宅远一点,以免造成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干扰等等。

2.4与居民的沟通——从居民心理出发近年来,我国居住区环境设计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特别是设计师在各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就目前居住区环境设计而言,对于较深层面的居民心理需求,关注仍显不够。“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庄子•齐物》)。只有全盘考虑居民的心理需求,才能使居住区环境设计满足对居民的各项要求。因此,居住区环境设计应考虑居民对环境的参与性,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创造出利于居民心理的人本主义空间和社会促进空间。居民在居住区中有众多心理需求,其中可以通过环境设计进行改善的心理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自我及与他人交流的需求;减轻个人压力的需求;获得亲切安全的休憩地的需求;回归自然的需求。这些需求角度将是居住区环境设计者的出发点。随着社会对环境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的重视,居住区拥有满足居民心理需求的环境不再是梦想,每位环境设计师应该加强与心理学家的合作,想他人所想,试图以最简单的元素和最低廉的造价进行居住区环境的心理利导思维,设计出达到老子“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利向情境性质空间,为改善居民的心理健康做出贡献。结语市场营销的理念引发了人们对居住区环境设计中“以人为本”思想的探讨,“以人为本”观念的提出表达了建设者对居住区环境设计的进一步认识。超级秘书网

人在进化过程中与自然界长期适应形成的生理、心理需求,比如对阳光、空气、水、温度、声音、湿度等因素的需求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容忍程度,在居住区环境中都应当得到满足。有序而充满生机的居住区环境才能够赢得居民的偏好,这就需要设计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准确、全方位的把握。居住区环境设计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学科,不仅涉及到自然科学,也涉及到社会科学;不仅包含着土木工程,也包含着环境艺术,是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科学。本文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探索了居住区环境设计应满足的要求。但是,一个成功的居住区环境设计,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探索,在进行规划设计时,要把握其特有的环境条件和制约因素,从而成功地塑造居住区环境特色。

参考文献

1DrewFudenbergandJeanTirole.GameTheory.London:Cambridge,Massachusetts,TheMITPress,1991.

2MartinJ.OsborneandArielRubinstein.ACourseinGameTheory.OxfordUniversityPress,1993.

3GibbonsandRobert.GameTheoryforAppliedEconomists.OxfordUniversityPress,1994

4Mas-Colell,WinstonandGreen.MicoeconomicTheory.OxfordUniversityPress,1995.

5DavidKreps.GameTheoryandEconomicModelling.OxfordUniversityPress,1990

6傅光成.“4P”“4C”“4S”三位一体的结合与应用.华东经济管理,2004,18(4):155~163.

7马洪涛.4C理论在房地产市场营销中的应用.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9(9):90~92.

8孙贵文,冯俊捧.新时期住宅设计的理念.山西建筑,2005,31(15):25~26.

居住区环境设计范文3

关键词:山地型居住区环境 设计现状分析设计对策地形分析植物配置施工技术指导

引言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随着房地产开发的蓬勃发展,城市内可供开发的平坦用地日益稀缺,而许多环境优美、地价低廉的山地的开发价值逐渐显现出来,山地居住区以其独特的地理和自然资源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山地型居住区环境设计的研究与探讨也提到专业研究的日程上来。

1.社会背景

当前,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房地产开发提速,高品质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山地型居住区正以其天然独特的环境魅力吸引人们的视线。山地居住区如何更好的发挥基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优势,创造真正与自然相融合的生态环境,已然成为环境设计的一个新命题。

2.设计现状分析

在多年的项目管理和设计实践中,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山地型居住区环境设计中仍然存在一些主要的通病:

2.1在项目规划阶段,环境景观专业未有效参与

在当今项目设计阶段,一般是按照“规划-建筑-景观”的流程进行设计,也就是说一般在规划方案和建筑单体方案确认后才开始环境景观设计,到这个阶段,整个居住区的布局往往已成定局,环境设计只能是在已有的框架下进行,木已成舟,无法充分发挥环境景观专业对现存资源整合利用的优势,从而不能实现现状与未来景观的合理架构。

2.2缺少前期设计调研,漠视场地特征

山地型居住区与普通居住区相比较,其优势在于基地内原有的特殊地形地貌如坡地、小丘、溪流等,以及丰富的植被,因此,在山地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对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尤其重要,然而在现今的设计语境和营造环节中,往往缺乏基本的现状调研和信息统计整合,对现状可利用资源未进行有效分析从而加以利用,各种“愚公移山”行为助长了对场地特征的漠视,大量的有地方特色的原生态环境被毁坏,不仅导致生态和人工环境的双重破坏,而且使“场地文脉”荡然无存。

2.3因袭模仿,缺乏文化底蕴

在当今信息经济时代,环境景观设计也成为一种时尚符号,从中到洋,从欧陆风到水景风,一种风格在多个楼盘中复制,无视基地的自身资源条件,或迎合开发商对项目商业定位的设计趋向,或追求设计形式的新潮。殊不知,无视居住者的价值趋向和基地本身的文脉,物质表象背后的环境体验只能是无根之水。

2.4工程技术上的因循守旧

长期以来,景观设计领域中强调的是外部形式,技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更新,这在实践领域中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巨大的差距。尤其在山地型居住环境中,地形地质条件都比较复杂,在设计中采用“一刀切”的硬质手段处理地形高差和水系,造成了很大的生态破坏,而且破坏了景观的多样性。

2.5设计环节粗放,缺少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指导

市场经济下的负面影响导致了设计公司片面追求产值、效益的倾向,一方面是设计周期缩短,另一方面是各环节粗制滥造,有量无质。

另外,园林工程严格意义上说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工艺,艺术性很强,尤其是山地型居住区,地形复杂,有很多设计不是仅仅靠图纸就能表达的。加之很多施工单位缺少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完美地领会设计意图,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技术指导,最终即使是好的设计也很难落到实处,做出好的效果。

3.设计对策

笔者有幸参加了青岛市“香溪庭院”项目、“青山绿水”项目、“米罗湾”项目等多个山地居住区项目的规划管理和环境设计工作,从中获得了很多实践经验,在此,将自己对山地型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设计思考与读者共研之。

3.1在项目规划阶段引入景观设计

在项目策划阶段就要对景观做最基本的定位,在项目规划阶段,景观设计就参与进来,与规划专业相配合,在整体布局时,把基地内可利用的特色景观条件予以保留和保护,充分分析地块的景观优势并加以利用,给将来的景观营造留足空间。

3.2对基地现状自然资源进行统计分析论证,并加以科学有效利用

景观设计是一门从土地分析开始,涉及对土地的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关系的科学和艺术。对于山地型居住去环境设计而言,前期的基地调研尤其重要。在对地块进行景观设计之前,一定要对地块的现状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土地上自然的过程,有没有水在流动,有没有植物在生长。通过调研可以掌握地块哪里是必要的泄洪渠道应该加以规避或者顺势做水系,通过调研我们可以掌握可保留的景观树木,可保留的岩石,可保留的地形,通过有效的分类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块地块的特色及优势,适合做什么,也就是明确该地块的适宜性和特点。每一块土地都有它的内在价值、潜在价值,都有它的独到之处,设计就是要挖掘这种潜在价值, 使开发达到最佳效果,根据土地的性质来设计这块土地适宜的应用,土地原有什么是需要保持的,历史上有什么珍贵的东西还可以去恢复,通过各种规划、设计、保护、恢复的运用,打造山地型居住区别具一格的景观特色。

3.3设计中应该把握地形特点,科学设置景观及功能性场地,精在体宜

山地型居住区地形条件比较复杂,,科学合理设置“硬质”景观,强化“软质”景观尤为重要。在设计铺装场地、休闲广场及景观空间时,应该化整为零,分置于局部相对平衡的区域内,形成小的组团空间,从而避免大量的土石方工程和不必要的挡土墙。

居住区场地的功能主要是满足社区的人车流集散、社会交往、老人活动、儿童玩耍、散步、健身等要求,因此设计应该从功能出发,为居民的使用提供方便和舒适的小空间即可。不应只追求平面图形效果,场地应考虑多用一些不规则的小巧灵活的构图方式,体量应结合人流量和行为规律的分析科学确定,尽量减少硬质铺装,尽量将大型广场化整为零,分置于绿色组团之中,避免缺乏绿荫的广场。

3.4营造微地形,打造层次丰富的生态植物群落

山地型居住区原有的肌理比较丰富,应充分利用原有的冲沟、坡地等,加以整合改造,形成过渡自然、变化丰富、起伏有序的微地形,配置层次丰富的生态植物群落,一方面增加空间的景深度,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绿地总量,从而实现景观和生态的双赢,使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融为一体,建筑和环境相得益彰,创造自然舒适的生活空间。

生态群落到营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统筹考虑:

3.4.1与功能场地及建筑、交通规划结合,通过不同树种营造适宜的氛围,如:在道路两侧栽植冠大荫浓的行道树,在儿童活动区栽植花灌木及多彩地被,在老人活动区栽植优雅亲切的花乔木,在建筑附近栽植不挡光的小乔木和灌木等。

3.4.2 运用植物学和生态学原理,充分考虑植物群落中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选择生态位重叠较少的植物,减少物种间的竞争,保持群落稳定。利用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达到低维护的目的,从而利用最少的人工投入来健全绿地生态系统。

3.4.3运用多种植物造景手法,创造富有诗意的四季景观。可采用纯林片植,混交林群植、几何形树阵、疏林草地等多种方式,营造居住区的四维空间。不主张片面增加常绿树的比例,提倡自然之美:春有群芳争妍,夏有浓荫滴翠,秋有层林尽染,冬有明媚疏朗。

3.4.5加强施工阶段的设计技术指导和施工管理

在工程施工前应由设计人员对整个设计从设计构想到施工图设计内容对施工管理人员进行设计交底,让其充分领会设计意图。在施工过程中,应有专门的设计控制专家在现场进行施工效果审核和施工调整,其责任是完美体现并丰富完善设计创作,设计公司应向甲方提供施工指导专家,甲方应尊重其设计控制建议和现场调整决策,从而保证建设项目顺利、高质量地完成。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对居住环境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对我们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居住区环境建设,跟人们的生活更是息息相关,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设计师应高度关注自然和人文因素,尊重基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各种人群的基本需求,以人为本。设计应该具有时代精神,要符合科学的原则、反映社会的需要、技术的发展、新的美学观念和价值取向,尊重人文,努力营造一种生态自然的、清新优美的、节能环保的、邻里关系密切的健康住宅、生态住宅。

作者简介:

赵彬,女,主要设计获奖项目如下:

1、青岛市流亭机场扩建工程--室外环境设计

获得 “二OO五年度青岛市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青岛市李山东路道路绿化设计

获得 “二OO四年度青岛市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3、青岛市天泰阳光海岸环境工程

获得 “二OO五年度青岛市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丁南,主要设计获奖项目如下:

1、青岛市中宇颐城北姜社区改造工程设计

获得“首届青岛市优秀规划、建筑方案规划类二等奖 ”

2、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政府广场设计

获得“二OO六年度青岛市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3、青岛市即墨温泉公园设计

居住区环境设计范文4

1.1居住区环境设计缺少“以人为本”的理念

环境设计往往根据建筑的形式和特点来进行,现今的居住区环境设计大多关注环境的设计形式,而忽略了重要的人本理念。由于建筑形式的局限性或地域划分的局限性,环境设计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设计迫于客观条件,很难真正地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进行合理的环境规划。在环境的设计上以满足居住人群的基本要求为基础,忽视了空间设计的人性化需求。小区的规划设计十分单一,在环境的规划上过分地追求形式感,即与建筑物的外观样式,颜色相符合,与地块划分相吻合,却缺少本质上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设计。某些小区由于赶工期,对于建筑周围的规划设计也草草了事,并没有从居民的长期居住出发。就设计师本身来说也缺乏合理化的创新性思维,缺少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设计背景来进行环境的规划设计。

1.2居住区环境设计缺少独特性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居住区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开发商不仅要关注地域的开发建设,更要注重楼盘建成后,相应的环境规划以及怎样与相关配套设施相结合,从而打造出具有独特性的精品居住区。现在小区设计的多样性,使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伴随着新兴楼盘的拔地而起,居住小区的环境设计也为人们所关注,这就要求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在满足基本生活的同时也要满足精神生活,必须具备新的适应性和独特性,为居住者提供更多可选择的空间。

1.3居住区环境设计缺少环保理念

在大多数居住小区的环境设计中,环保这一理念虽被人所熟知,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高档的居住区在处理垃圾回收这一问题上,能够采取一定的措施,但大多数的居住区在环境设计的初期却忽略了这一点,而凭借垃圾箱不能够真正实现垃圾的合理回收。因此,在整个居住区中设计出具有环保特色的景观,提供给人们环保信号,在享受环境带来的舒适与惬意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

2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改善方法

2.1注重人性化的设计

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要求提升人们生活环境的延续性,那么更要适应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居住区环境的设计上,要多方面考虑怎样适应人们的生活习惯,为他们提供更加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在环境设计中要重视和突出人性化的特点。例如,残障人士的通道,老年人及小孩的活动区域。要加强与业主之间的沟通交流,深入地了解他们的人性化需求。

2.2重视功能分区的规划

许多居住小区为了标新立异,夹杂了许多形式上的设计。而作为居住区本身,首先要满足功能上的需求,这是重中之重。因此,要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实际的设计应用于环境当中,在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的同时,要有更深层次的环境需求,环境设计中可根据居住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设计出相应的功能活动区域,关怀不同需求的人群,按照层次划分功能,着重规划居住区内各个功能分区,提高使用率,丰富居住区的生活环境。

2.3重视能源的再利用

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要重视可开发能源的再利用。太阳能是清洁能源,可利用的范围广泛。例如可以将太阳能应用到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当中,利用太阳能调节地下车库的温度,不必使用暖气或是地热。在居住区的环境设计中要重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灌溉草坪用水可利用景观设计处理循环使用水资源,一方面可节省用水,另一方面还可作为环境设计中景观的一部分。

2.4保护和利用原有植被

居住小区的绿化种植应该以改善环境为中心,并结合特定的主题风格。要保护并且利用好居住区开发前的原有植被,这些植被生长的年限很长,有了较深的根基,不宜破坏它的生长环境。小区绿化可以根据现有的情况设计出与之匹配的植被景观,从而形成新的景观,结合地貌特征,适当种植高低灌木与乔木,既保护了原有物质资源,又合理地开发利用新的资源。

2.5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从古代中国的风景园林倡导“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即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人要融入到自然当中,而自然的物质资源又给人们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人的设计行为对自然界的干扰有正负之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遵循生产与生态协调的设计是一种正干扰。现实生活中的居住区环境设计就是对环境的真实写照,人们被周围的环境所笼罩,惬意的环境能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放松,因此,自然的元素在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当中显得尤为重要。

2.6因地制宜的生态设计

在以往的环境设计当中,注重人工的修饰及装饰设计,这仅仅是形式感的表现,这些设计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但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原有的存在形式。在设计中,除了要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自然因素以外,在人为设计加工时要注重对空间布局进行严格的可行性分析。如原本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破坏,很难进行保护与补救。因此,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对自然的破坏。尽可能做到对场地干扰的最小化和自然生态保留的最大化。

3结语

居住区环境设计范文5

1居住区景观空间类型

1.1半公共空间

半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应根据各居住组团的不同组合方式来考虑,保证空间交通畅通、功能齐全。半公共空间的空间营造有两个手法:①有形物体的营造,如景观墙、植物群落、绿篱等对空间的部分围合;②园林小品的“心理提示”,如用景观标识、亭、廊、花架、水景等,将空间塑造成为一定范围内的私有物。这样的营造手法,可以丰富居住区的空间类型多样性,通过丰富的空间给人们以不同的使用体验,也可以根据空间开放度的不同,进行不同程度的刻画,如地面铺装的变化、植物种类的变化、乔灌木的变化、植物高度的变化等,通过细节的设计和工程建设,保证景观空间的安全性。并综合通过运用对景、轴线、节点、路径、视觉走廊、空间的开合等设计手法,把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相协调,营造半公共空间环境。

1.2私密空间

国外有研究表明,道路系统越复杂,犯罪率越低;道路系统越简单,则犯罪率越高。私密空间的道路属于居住区中最简单的道路系统,犯罪率也相应比较高,故此,空间道路应有一定程度的多样性设计。在材料的选择上,私密空间的道路设计经常选择汀步或石子路,这种道路的铺设没有路基,直接铺设在土层上,下面仅盖干沙,周围再用原土填回,遭遇雨天或者使用量大走易变形,在实际设计中不宜使用。私密空间的营造形式单纯,即使用一定材料将规划范围内的场地进行较私密的围合,最常见的是植物材料,高大的乔木或植物墙均可。且由于私密空间面积有限,除基础的休息设施外,不足以安排过多的园林小品,植物在空间中占据主导地位。那么,私密空间中道路的布置、路面的铺砌、水景的组织、照明的设计、小品的设计、公共设施的处理等,应注意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和整体性的结合,使空间相互渗透与延伸,创造更加亲切宜人的整体环境。

2居住区景观植物设计要点———以苏州地区为例

苏州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处常绿阔叶树种占优势、落叶阔叶树种占一定比例的阔叶混交林地带。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园林城市,自然对绿地建设有较高的要求,2005年《苏州市城市绿化条例》明确规定居住区绿化用地面积不低于总用地面积的37%。居住区景观植物的设计,一方面要通过对绿地的统一规划和空间的合理组织,采用点、线、面结合的设计原则,形成功能分布合理的居住区绿地组团系统,改善居住区的生态效益;另一方面,居住区的植物景观营造要有一定的特色,充分考虑季相变化和植物搭配,注意常绿与落叶结合,乔木与灌木结合,木本与草本结合,观花与观叶结合,实现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生态性、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和经济性。在植物群落层次方面,乔灌草的层次应保证清晰,如上层植物使用合欢、银杏、广玉兰、香樟、龙爪槐、枇杷、红枫、五角枫等,中层为海桐、红花檵木、金叶女贞、红叶石楠、毛鹃、桂花和栀子等,下层是地被花卉和草坪;色彩和形态方面,应富有变化又通过比例保证一定的统一;造景效果方面,应通过提高种植密度保证居住区植物群落的突出和联系,乔木、灌木密集式种植,使多种植物构成明显的整体,乔木和灌木形成的群落和附近疏林草地、草坪以及单纯的密林明显地区别,丰富植物空间类型。注意避免选择有毒、带刺、落果和易引起过敏的植物。

3结语

居住区环境设计范文6

[关键词]社区文化;社区会所;环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2-0057-02

在政府大力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建设和谐社区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而社区文化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社区文化是一定区域、一定条件下社区成员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及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社区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公众制度、文化环境等。具体来说,社区文化包括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加强社区居住环境建设,有助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影响整个城市风貌,增强社区凝聚力。

一、社区会所

社区会所是承载着文化功能的社区综合服务性建筑,目前国内居住区会所的功能主要是各类健康运动项目,辅以餐饮、超市、物业管理等其他功能设置,较大规模的会所可提供如商务项目等特殊服务。社区会所的功能设置非常灵活,但是利用率却明显不如公园。为了更好地发挥社区会所的作用,应该特别注意会所环境的营造。

作为社区文化活动的中心,社区会所在造型上要突出其中心位置。景观形态学研究表明,空间的明晰影响着使用者的感知,为了形成愉悦和兴奋的情绪、明快的颜色,应利用迅速变化的寓意、令人惊讶的结果去营造环境。体现在环境设计中,开敞与密集的对比,低矮与高大的对比,都可以在视觉上创造兴奋点。社区中心的开敞空间通常是中心绿地,在密集的建筑群中出现大片的绿色,使人的视线得到充分放松,而在绿地的尽端突出主体建筑,给视觉上以强烈的对比。

在视觉中心的营造手法中,中心轴线的建立是必要环节,轴线的明确有助于突出社区会所的中心特殊地位。中国传统建筑把中心轴线作为等级制度的标志,中者为尊的思想适合东方的习惯思维。建筑所在的轴线上可以安排纪念性雕塑、喷泉水景,并利用地形、植物、铺装的变化等方法,使居民的心理随着空间的起承转合获取不同的体验,引发参与活动的兴趣。

会所建筑属于一次性建设项目,建成后就基本固定成型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居住时尚的发展变化将引导居民对住区会所的功能需求不断更新。所以,住区会所的功能设置要有“可持续化”的设计观念,预留出今后发展的空间,方可有重大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二、运动场所及设施

通过上述对社区内文化行为的分析可以看出,休闲运动也是社区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中设置运动场地及设施已成为现代社区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之一。通过活动场地及设施的安排,将传统的出游式休闲方式引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为居民的户外休息、锻炼及游戏提供场所和器械。

社区内运动场所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经济性原则

第一,对社区中所选择设置的活动场地及设施本身的成本进行控制,以便运动场地及设施能够在社区中得以广泛设置;第二,活动场地与设施的数量应根据社区的规模、人口进行控制,既不能过少,也要避免空间和经济上的浪费;第三,活动场地及设施的种类,根据社区内居民的年龄构成,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适当做出修正,如社区中老年人较多,就应适量增加一些使用难度低、安全度高的项目,或者在活动场地及设施的具体设计上注意无障碍设计,强调符合老年人的活动需要等;第四,运动场地及设施的选择,还应考虑日常的管理和维护,节约后续费用。

(二)便易性原则

所谓便易性,是指社区中运动场地及设施的安排可达性强,场地设施的使用难度适中。可达性指应考虑服务半径,不同的项目一般不超过500~1000米,且在设计上强调视线及路径的开放性;使用难度适中指住宅区中活动场地及设施的选择为普通居民服务。所以,这些运动场地及设施,在使用时不需要较多的技术要求、专业训练或严格的环境条件,但安全程度要高。

(三)协调性原则

运动场地及设施的布置应具有系统性,高、中、低档和大、中、小型合理布局。在具体操作中,根据住区规模,可专门或结合宅间、组团绿地及公共设施的附属部分,分级设置,不同层级的活动场地及设施,在规模、种类上既有区分又相互配合,为居民提供多样选择的同时,这些活动场地及设施的设置应注意彼此之间及与周边环境的协调,避免对环境造成干扰。

(四)多功能性原则

当社区用地较为宽松、规模较大时,可适量设置专项运动场地;开发多功能使用的可能,使得一处场地(或设施)能够满足两项乃至两项以上的活动要求。如在设置篮球场地时,通过画线的不同和附属设施的灵活处理,使得同时能够满足打羽毛球者的需要。

(五)特色性原则

运动场地及设施的选择不仅要具有明确的目标人群,而且在组合方式、空间布局及造型特征上都应努力形成某种特征。这种特征的确定,不是孤立的,而应该与社区期望形成的特色相结合,促成社区总体特色的形成。如果住区的总体设计强调休闲与活动的理念,那么在设计中可以考虑设置较多有特色的活动场地及设施。

三、儿童游乐场所

儿童是社区公共活动空间使用频率最高的群体之一,在社区中,儿童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社区中儿童游戏场地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尺度适宜

儿童都喜欢从高处往下看,所以,游戏空间设计应该考虑他们在走、跑、登、爬时眼部的高度。如成人可以轻易看到的屏障也许就完全挡住了3~5岁孩子的视线,他们的平均身高是90~100厘米。此外,还可以通过联想或假设的活动来达到设计的最终目的;用缩小尺寸的游戏器具再现成年人的活动。所以,必须考虑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宜的使用尺度。

(二)丰富性和多样性

所谓丰富性和多样性,是指器具数量丰富,且每个器具都有几种不同的利用方式。为了适应这种要求,大型的综合性器械出现在户外活动中,为儿童们提供了多样的选择与机会,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判断和自由选择他们的活动内容和场所,每一位儿童都有自己的选择权和使用机会。

(三)安全性

安全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场地和器械本身的安全问题。对于儿童来说,成年人的安全意识在他们大脑里并不存在,通常我们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对于他们都成为安全隐患。游戏器械不宜过高,并且要有护栏,金属器械的尖锐处要用圆滑的软塑料或橡胶包好或加以钝气;游戏场地的地面应采用柔软材质,避免孩子摔倒受伤。另一方面,家长对于孩子的照顾要方便,出现意外能及时赶到,儿童游戏场地周围要视线良好,并且设有家长座椅。

四、结语

社区居住环境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本文只是选取其中一部分与居民的文化行为关系密切的内容进行分析探究。人们最开始的选择并不具有文化选择上的目的性,然而当大家普遍接受这种选择时,一个群体就形成了,文化也就悄然出现。居住生活是一种细腻的行为,其选择呈现出多样性。居住空间的设计要注意多样性,为居民提供更多可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白德懋.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3]周俭.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4]马武定.城市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