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设计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书籍设计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书籍设计论文

书籍设计论文范文1

1.1外形

以外形设计为例,当的造型成为拟物型时,其带给受众心理的新奇与震撼是常规外形无法相提并论的。《艺术危机》设计见图1(图片摘自豆丁网),为了凸显危机感,设计师以手枪这一极具典型意义的符号作为造型元素,通过手枪给观众带来的毁灭与死亡的联想,寓意艺术的危机已迫在眉睫,旨在唤起人们的重视,此设计使观众通过外部形态便能大概了解书本的内容,实现了良好的信息传达功能[4]。虽说这种异形的外部空间形态,形式大于内容,并会一定程度地削弱了的功能性,但这种探索新的外部空间形态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还有的设计师将自然有机形态嫁接到书本之上,赋予感性、趣味性的象征意味,令读者惊奇不已且印象深刻。由何见平主编的《新声音》设计见图2,它采用轻型纸四色印刷及14开软皮平线装的装帧形式,但在书脊上却意外地竖着一只耳朵,这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感官体验。因为书名为"newvoice",所以设计师采用了耳朵这一最敏感的听觉器官来强调“倾听”的含义。千百年来,一直被冠以“六面体盛纳知识的容器”这一称号[5],但现代设计早已突破了传统造型的桎梏,大量构思奇特的书籍造型纷纷涌现。《画魂》是一本以电影创作理念与剧照为内容的画册,被人称为“怪书”,见图3。设计师吴勇在选纸时出于节约的考虑,采用了一种库存的进口降价纸张。这种纸张的尺寸比国内的常规纸小一些,按照常规的切割方法设计出来的16开会小许多,为了在视觉上营造正常16开书本的效果,设计师将纸张巧妙地折叠,在不浪费任何纸边的前提下,运用了机器折首锁线装订的形式,创作出了一本奇妙的三角书。而且选择三角形开本的另一原因是为了强调主人公的三角恋关系,设计师很好地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也为丰富外部空间形态的表现形式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案例。

1.2书口

书口作为外部空间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日益受到设计师的重视,现代印刷装订技术的进步与完善,也为书口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可以说设计优良的书口既扩展了设计的发挥空间,提升了的整体气质,又丰富了的外部空间形态。朱赢椿设计的《不裁》曾获得2007年“世界最美的书”铜奖,“不裁”是“不才”的谐音,表达了设计者的谦虚低调之意,见图4。此书的书口边缘没有进行裁切,读者需要将环衬上的裁纸刀撕下来,边裁边看,直到读完了整本书才能帮助全书成形。书口在经过裁切以后,其形态成为富有肌理感的毛边[6],这种参差不齐的空间形态独具一种原生态的美。书口的设计不仅要在形态上创新,其造型也应与的主题、内容及风格结合起来。主题为《海滩侵蚀地貌》的作品集见图5(图片摘自360图片搜索),设计师在的倒数几页上设计了一系列面积由大到小的有机形态的书口,模拟被海水侵蚀过的地貌。书口的形态巧妙地与海岸波浪的形状结合起来,形成了混然天成的立体感,使人观后久久不能忘怀。瀚清堂设计的《世界地下交通》,见图6,设计师将书本顶端的切口设计成倾斜的阶梯状,这是寓意顺着向下的楼梯,观众会被带入到另外一个世界。

2多维度的内部空间形态

的多维度内部空间由内页的解构或重组形成,可呈现出交错、叠合的空间形态,这种特殊的空间结构给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带去多样的情感体验[7]。通过多层次的不同尺寸的页面变化可实现内页的多维度空间形态。如内页依据边长或是面积的大小进行递减或递增的变化,通过页面有序或无序地穿插、叠放来营造多维的空间感。《福尔摩斯探案集》的内部空间形态设计随着故事情节的步步发展,内文的页面尺寸一张比一张小,当读者看到故事结尾时,书籍内部会形成一个类似于倾倒的金字塔状的空间结构,案情的谜底就在那张最小的纸上,读者的阅读活动实际上变成了一个揭密的过程,此设计不仅极富趣味性,还极大地调动了观者的好奇心,同时设计师对内部空间的塑造也很成功,可谓是一举多得。对内页进行折叠也可以使书本内部呈现多层次、多维度的空间效果,是塑造内页多维度空间形态的另一重要方法。传统的折叠方式有垂直交叉折、平行折、混合折3种,工作人员通过机器或手工将大幅面印张折叠成书刊开本大小的书帖,再进行装订,这样一本书就大体成形了。在此现行的制作工序中,书籍内页一旦成形便不可复原[8]。而有的设计师将内页设计成收放自如的形态,当它折叠起来时与的开本尺寸一致,展开时会比书本开本大许多或是成为另外的开本形状。这种内页设计方式不仅扩展了内部原有的承载空间,更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书籍的功能性并给读者带去阅读情趣。像地图、长卷、复杂的图表等需要大幅面展示的印刷品,都可以采用折叠的多维造型来展现。宣传册的设计其构思非常奇巧,当读者进行阅读时,仍然处于折叠状态的内折页会引起人们的好奇并驱使读者想要打开它,从而成为整个设计的亮点。此多维内部空间的塑造既体现了设计师的智慧,又使得设计富有人文气息。立体化的内部空间还可以通过堆叠、挖切的手段来实现。如读者已司空见惯的对内页开窗挖空的手法,它使得单一的内页平面上具有了空间的意味[9]。除此以外,设计师还运用了多种其他切割工艺,如透雕或分割页面等,这些设计活动丰富了单调的页面结构,使被镂空的内页与下层内页之间产生了“借景”和“换景”的空间关系,从而产生了多维的立体空间。这种利用挖切形成的孔洞延展了内部空间的内涵,正如亨利·摩尔提出的孔洞革命性意义一样,即“一个洞所蕴含的意义不亚于一块体积所具有的含义——有一种神秘的东西就隐含在它的深度和它的形态之中”。吴勇设计的《用镜头亲吻》,见图7,设计者用镜头与文字双管齐下的方式来赞颂的美。设计师以单反镜头的光圈为灵感,在封面与内页上采用了同一种的设计形式,即每页镂空的大圈向下层镂空的小圈层层过渡,就好像一只镜头正在引领着读者一步步地领略的壮美,一场激荡人心的神秘之旅正在慢慢拉开序幕。还有一种形式算是最直观的内部空间的立体塑造,即立体书的设计。那种立体的画面以雕塑的形式矗立在内部,当读者翻开内页时,刹那间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跃然于纸上,原本二维的物体具有了三维的尺度,这种瞬间的视觉与触觉变化,给读者带来了莫大的惊奇与愉悦。艺术家DavidKracov手工制作的一本《生命之书》,见图8,书中讲述了名叫RabbiYossiRaichik的男子,收留并救助了惨遭切尔诺贝利事件的2547名受难儿童的故事。当读者翻开书页时,会有数以百计的蝴蝶翩翩起舞,给人以生命与活力之感,更象征着灾难过后的孩子重获新生。书中的蝴蝶包括本身,都是设计师用金属材质一点点折叠定型而成的,艺术家将这一瞬息的画面永远地定格下来,也将生机勃勃、五彩缤纷的蝴蝶所象征的希望永远传播下去。

3结语

书籍设计论文范文2

儿童最初对外界事物的了解和认知大多来自于对事物的感官印象,因此,儿童类书籍装帧设计应该是既有解说性的文字描述还要有形象活泼的图形搭配的,对于儿童书籍来说插入和图形占据一半以上的内容,又因孩子向来是最有想象力的,所以我们要运用孩子们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形象得到孩子们的认可,在插图和图形的选择上应大量插入生动可爱的形象充分调动他们的视觉和丰富想象。为儿童书籍搭配插图和图形首先需要了解儿童的心里发展需求,才能更好的把我他们对读物的特殊要求。在儿童的世界里动物也可以说话的,星星是五角形的,月亮睡觉会戴帽子,有长触角的外星人于是才有了这样的插图:小鸭子比奶牛还大;小鱼会长翅膀飞;乌龟比梅花鹿还快这样使得阅读的过程变得更为有趣,书籍自然也成为了孩子爱不释手的好朋友。但是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困惑,儿童们究竟喜欢什么样的形象呢?我们可以通过儿童们自己画的画和一些孩子们喜爱观看的动画片来找答案,综合来看,大多数画以及动画片里面都是他们心中一些美好的形象,表现的是一个现实和理想结合的世界,在描绘周围事物的同时也加入了很多想象的东西。这也决定了儿童书籍装帧设计必须在插图设计上有所创新,设计者必须打破成规寻求新的东西,力求在审美趣味上和儿童达到统一。

二、开本形式

儿童书籍采用的开本一般偏大,大开本的好处在于画面大且清晰,有利于渲染气氛,另外,大的开本也能够快速有效的吸引儿童的眼球,从而强烈的刺激着读者们的视觉,让他们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不过也有可以设计成小开本的儿童书籍,比如口袋书。还有为了吸引儿童的注意力采用特殊的开本形式,设计成不同的动物外形,这样书籍也能变成一种玩具,可随身携带随意翻阅。最近几年市场上还流行一些趣味儿童书,他们除了有阅读性和趣味性还有很大的互动性,别致的开本设计能让原来一本普通的儿童读物变得趣味十足充满了新奇与乐趣,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书籍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获得愉悦。

三、材料和印刷工艺

书籍设计中,材料作为主要的呈现载体,使读者在阅读上直接的体验到了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的“五感”。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如今书籍中材料的种类已经十分广泛。而儿童类书籍和成人的书籍有所不同,很多时候儿童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把书籍当做一种特殊的玩具,因此对安全性的要求便非常的高了,要避免造成儿童书籍过重现象过硬以免伤到儿童。所以除了考虑用传统的纸张外,更多的是采用一些自然环保类的材料比如:布料、皮革、织品,在一些书籍中为了达到质感和触感上的统一可采用少量软质的人工材料为辅助材料,这样有利于儿童更真实的认知和体验这个世界。印刷是实现书籍设计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很关键的一个步骤。它让文字、色彩、图形、材料等零散的东西被赋予涵义,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东西,成为一本本儿童书籍。同样,在儿童书籍装帧设计中,印刷工艺也影响着书籍的品质,完善的印刷工艺自然也能完美的体现设计者所要传达的设计理念,这样就可加深书籍的五感体验。

四、情感融入

真正可以打动小读者的是设计师通过书本中所传达的真挚感情,它才是书籍装帧艺术真正的灵魂所在,只有融入自己的情感进行设计,儿童在阅读时才能有所触动,让书籍成为情感交流的桥梁,连接设计者和小读者的内心世界。书籍装帧设计师的情感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首先要了解书籍的内容。

让自己置身于儿童的心境中去领悟那种感受,并以儿童可以理解的方式来表现,然后再去设计和创造,这样的设计是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上的。

2.和儿童有情感交流。

书籍的装帧设计效果最终都需要通过材质的选择、插图的选取、以及版式和封面设计来得以表达,每一种设计应用都有其固定的心理感受,都能让儿童与设计者产生共鸣,体会到快乐和忧伤。这样就需要我们去和儿童有很好的情感交流去了解他们心里的喜好,以此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五、结语

书籍设计论文范文3

1.两者阅读载体有很大的差异

传统书籍的阅读载体是纸质,主要记载了图片、文字等信息,而电子书籍则是以光盘、U盘等为载体,主要记载了动画、文字、图像还有声音等信息。传统书籍由于受到纸质媒介的限制,其形态主要是以印刷输出,比较固定,而电子书籍则是通过手机显示屏、MP5、掌上阅读器和电脑等电子载体显示书籍内容,其中信息更加丰富,除了文字、图片等,还有活动影响和声音等,更加灵活。除此之外,电子书籍还具有快速查询功能和快速检索功能,从传播速度上来说,电子书籍也更加的快捷,给人们的阅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甚至有专家预言,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继续发展,之后电子书籍将会完全取代传统书籍。

2.两者阅读习惯有很大的差异

传统书籍的记载由于受到纸质的限制,记录方式比较抽象,人们阅读起来需要对书籍中的文字和词语等进行深层次的理解、组织和思考,很难获得阅读的愉悦感。而电子书籍则能够直观的表达思想内容,并通过影像、声音、图片等给人们的视觉和听觉造成直接的刺激,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从而更有助于读者进行理解和接受。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社会呈现信息化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追求文化速食、新奇时尚以及感官上的愉悦,电子书籍正好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因此逐渐开始取代传统书籍。而阅读模式与阅读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模式发生转变必将会对人们的阅读思维产生影响,在信息化时代下,人们将会逐渐改变文字类逻辑表达的思维方式,而开始以来电子书籍提供的图像、视听类信息,从而转变阅读思维模式。

二、动漫电子书籍情感化设计的措施分析

1.本能水平的情感吸引

本能情感是指瞬时的情感效果,也就是说当人们在第一眼看到事物的时候心里所产生的情感。在人的行为趋向中,本能情感具有较强的支配能力。人们首先对事物进行观察,如果本能情感是喜欢,就会产生好感,并对其表现出巨大的兴趣和热情,进而产生主动与之发生进一步交流和互动的欲望,然而如果本能情感是讨厌,那么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缺乏与其发生深层次的交流和互动的趋向和意图。动漫电子书籍设计中,情感设计是一个基础环节,在设计中,要以读者为出发点,根据他们的喜恶,在书籍的整体外观设计上寻找突破点,从而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产生本能喜爱,进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吸引。动漫电子书籍的外观形态是它的第一传递信息,它往往是读者本能情感的决定性因素。一般来说,动漫电子书籍的阅读对象都是年龄较小的儿童,他们热爱大自然以及小动物和花鸟虫鱼等,同时也喜欢童话世界。那么在设计中我们就可以运用仿形法模仿、加工并创造孩子们喜爱的形象,更容易获得读者的喜爱。例如在动漫作品《小鲤鱼历险记》电子书籍的设计中,可以将外形设计成儿童喜欢的小鲤鱼的形象,并将电子书籍的功能按钮设计成小水母美美、海马阿酷等与小鲤鱼一起历险的朋友们的形象,这样就容易使读者觉得更加有趣,情感上也更加亲切,从而激发主动、积极的阅读兴趣。

2.行为水平的情感化设计

行为情感主要是指在使用过程中,产品的功能设计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也就是人们的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切身感受,在产品的设计中要求产品不仅要具有易用性,同时也要具有趣味性,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能使人在使用中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动漫电子书籍中的行为水平的情感设计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环节,同时也是设计中的一个中心环节,它能够将书籍的阅读功能、趣味功能以及娱乐功能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不仅具有承上的作用,同时还具有启下的作用,因此非常关键。在以行为水平的情感为基础的设计中,要求动漫电子书籍一方面要读者提供全方位的多功能阅读服务,发挥电子书籍的功能优势,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读者的年龄特点和情感特点,在书籍设计中灵活的运用游戏等方式,加强书籍阅读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性,从而使读者获得完美的阅读情感体验。从色彩设计上来说,首先色彩要有利于保护读者的视力健康,并且色彩搭配要以恰当、和谐、适度为原则,要符合人的色彩审美标准。除此之外,还要对文字与图像等之间的呈现关系进行巧妙的处理和融合。另外,在设计中还要注意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舒适的全方位视听服务,充分利用数字多媒体功能,运用情感化的设计语言,将书籍动态设计与静态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动漫意境的情感表达,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最后电子书籍还可以开设一个自我创作的版面,在这个版面中,读者可以自主的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对图画进行描绘,然后将作品保存起来,可用作举办个人画展等,从而使读者更好的享受现代科技给他们带来的独特情感体验和全新阅读感受。

3.反思水平的情感记忆

数字化时代,对电子书籍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与时俱进,丰富自身的艺术修养,才能使电子书籍设计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创造出新时代的特征。由产品本身引发的用户情感共鸣以及感动等,就是我们所说的反思情感。反思情感是产品本身对用户的一种感动,往往决定了一个人对产品的总体印象和评价。例如,迪士尼卡通形象作为动漫中永恒不变的经典,它受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喜爱,这主要是因为它满足了儿童对美好事物的幻想,能够带给他们深刻的情感共鸣和情感记忆。动漫电子书籍在情感设计中也要充分运用这一设计思想,要力图带给读者一份感动和永恒不变的情感记忆,给读者留下美好的、深刻的印象。这就要求动漫电子书籍在设计中,在本能情感吸引和行为情感体验的基础之上,还要对读者的内心最深处的情感需求进行探索和研究,将书籍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与书籍情感设计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并以读者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实现书籍与读者之间的更深层次的情感互动和交流,为读者创造他们喜欢的阅读情境,在游戏中体会现代阅读的快乐,最终达到情感设计的目的。

三、结束语

书籍设计论文范文4

并不否认在速食信息的领域里电子媒介比纸质媒介拥有无法取代的优点:如传播速度,更新效率,节省能源。如果纯粹是立足于印刷与出版的角度去否定电子媒体不但会造成资源上的浪费,而且是一种科技倒退的现象,这也是十分不必要的。但是就阅读感受而言,作为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或是学术资料,纸质媒体的确拥有电子媒介无法取代的感受性。电子媒介可以迅速整合知识,但它永远不能取代纸质书籍,从“书籍五感“的角度出发,你必须看见、触摸、执卷翻阅、甚至去感受纸质和油墨的气味,才能算是一次完整的阅读体验。

二、市场取向

我们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纸质书籍除了承载着人文精神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它的市场展示功能。在纸质向电子转化的过程中,考量到了物质条件的变迁,也要涉及到设计者的思考意识。在这样的一个媒介转化下,关于如何适应市场并获取市场,无疑要引发人们的对于“艺术方式”与“文化精神”的美学争辩。如朱赢椿的随园书坊出版的这几本《肥肉》《蜗牛慢吞吞》《设计诗》这种,都是在设计形式上有着尝鲜试验,但这种尝试也要求了商品在市场消费群体的取向上要从横向往纵向改变。这种抛弃了大众取向的纸质书籍,大量使用图像和文字相揉合的方式进行调整,尝试通过不同的形式和脉络进行交织,赋予了书籍“再设计”一种无限性,这种有意味的设计方式值得我们为之思考。纸质书籍作为科技时代的幸存者之一,让众多的纸媒拥护者意识到了在艺术领域与市场逻辑相冲突的情况下,表现力相对比较单一的纸媒应如何固守自己的一席之地?更多重的尝试对于纸媒现在处境又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解读。

三、纸质书籍设计的审美价值

书籍作为拥有者双重属性的物质载体,除了负责传播精神文化还是一种具备着经济属性的商品,其审美价值与经济价值便是密不可分的。纸质书籍除了依靠自身的信息内容来明确划分受众群体外,其余的就要依靠其装潢糊裱来争取市场。而在纸媒为数不多的优势中,“审美价值”作为人们高度关注的焦点也更具争议。“审美”作为一个随着时间变动而随之流变的思维模式,仿佛在纸媒中获取了一种独立且永恒的体系。由于审美本身具有的广而泛的属性,每个群体、年龄阶段、职业甚至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独特性,这就要求了纸质书籍除了在翔实的内容外,如何做“表面文章”才能更好地吸引大众,发挥自身的商品属性。

我们能从审美的角度出发目前把受众群体分为大众审美与小众审美,其中大众审美在受众里占有比重较大,年龄层也偏高,他们的消费观大多取决于书籍本身内容,而书籍的包装设计对其的影响不大。而拥有小众审美的受众群体不同,这部分受众群体普遍偏年轻化但并不绝对,他们大多对于“美”比较敏感,有着自己的审美偏好。但随着时间变化这部分群体也在逐步扩大,文化的多元化和信息的快速流通,也随着自身文化修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审美有了进一步的要求。人们开始不仅仅满足于书籍中的图案与色彩的运用是否契合,更加注重书籍本身的质感、糊裱、工艺是否别具一格、匠心独运。但这种高要求也使设计师陷入了双重胶着,一方面是欣喜于在审美上能与之引起共鸣的受众,另一方面焦虑与高品质和高成本的现实问题上。

书籍设计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上网人数宽带类型暑期社会实践

关键词:城乡、宽带、发展、模式、前景

调查方式:此次社会实践调查,走访了当地政府科局,获得相关统计资料,并以设计调查问卷为思想主线,对当地不同层次居民进行实地访谈。

调查目的:通过此次调查,深入了解城镇的的宽带普及以及使用情况,以及对当地科技的传播和市场的扩展的影响。

在宜城的十二天里,我们开展了宣传绿色上网、问卷调查、电脑义务维修等活动。这些活动得到了当地市政府、市团委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当地居民的高度赞扬。我们还参观采访了燕京啤酒(襄樊)有限公司、电信局、交通局、市团委、市政府。通过对他们的参观采访,进一步了解到电脑以及网络宽带对企业办公带来的巨大便利。正因为有了这些技术,才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快速发展。

通过为期十二天的社会实践调查,我们也对当地的网络宽带普情况及有了一定的了解,首先我们了解到网络宽带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宽带业务的开通让人们徜徉于网络的世界,也极大地促进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越来越大的改变。网络不仅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以前需要在大量的书籍中查找资料,现在你只要在搜索引擎里轻轻地敲入几个字,就能迅速地找到你所需要的资料,而且只需要几秒的时间;以前要从电视、报刊、收音机这些传播媒体上得知一些国家大事、新闻动态等,现在你只要在网上搜索就可以快速获取最新最快的消息,包括文字、图片或者是视频新闻;以前,相隔两地的朋友要通过写信的方式来保持联系,现在,不仅可以使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还可以用QQ、MSN等聊天工具进行实时的在线聊天,相距千里却又近在咫尺,等等诸如此类的事例还有很多,而这一切的便利“宽带”可谓是功不可没。

经过我们的统计人员的统计,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宜城上网人数占总人数的50%左右而全国上网人数是10%,可见宜城的网络普及工作是比较全面的。

由于中国电信具有固话网的资源优势,因此在宽带接入方面主推XDSL接入方式,而ADSL方式是当前的主流。2002年中国电信(ChinaNet)新增宽带用户近100万,其中ADSL接入方式90万,其他方式10万。用户总数接近200万户而宜城市使用电信的比例也与全国比例相符比较准确的反映了电信占有广泛的市场。

从调查中我们了解由于无线上网的市场价格较为昂贵并且设施不够完善等因素的影响无论是全国还是宜城大都使用拨号上网而无线上网及其他方式较少,我国在这方面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及市场。

就总体情况而言宜城在网络宽带建设与普及方面相对较好担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总结

短暂的十二天过去了,但却在我们每个队员心里留下了永久的记忆。这十二天里,我们共同面对困难,吃住在一起,真正体会到了团队的意义。

互相照顾,有困难一同解决,虽然彼此可能有过争吵,但都是为了团队利益考虑。虽然在实践过程中,有过被人误解的尴尬,但我们仍然满怀激情的进行余下的实践活动,不抱怨,努力做好每个细节工作,为此次活动的圆满举行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此次实践活动还彻底改变了我对“暑期社会实践”的看法,起初以为就是简单的到一个地方玩玩而已。可后来,我才发现,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它不仅可以锻炼我们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还能教会我们以后如何在社会上面对各个阶层的人,如何与他们进行交谈。在于他们的交谈中,我们也从中受益不少,了解了在他们眼中我们所肩负的重任。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锻炼了我们的团队意识,还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乐于贡献的品质。是展现出当代大学生精神面貌的平台,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暑期的一门必修课。

书籍设计论文范文6

和国外的高等教育一样,国内高校也是通过设置通识课程实现全人教育的理想。通识教育提倡以整合的知识锻造健全的人格,不是简单地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或教授专业之外的一些学科知识,而是强调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通识教育充分体现了全人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实现全人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高等教育意识到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通识教育在各高校的发展很不均衡,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通识课程多为“两课+外语+计算机+体育”模块的公共必修课或素质教育类的公共选修课程,能真正拓展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通识课程很少,现有通识课程成为修满学分的一个途径,未得到学生应有的重视。同时通识课程偏向应用性、工具性,忽视人文性、思辨性,教学形式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很好地体现通识教育的精神。通识课程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待优化。第二,全人教育理念的实现,并不能单纯依靠通识课程教学,而是需要通过每位教师以身作则,把理念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与此同时,通识课程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对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目前,我国一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通识课程教学没有从事通识课程研究和授课的专业教师团队,缺乏卓越的师资队伍。第三,素质教育的选修课程设置,各高校根据其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和学科特色各有差异,但基本以自然科学、人文社科、艺术、经济与社会、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为其内部构成。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而言,一方面学生的自然科学基础薄弱,人文素养有待加强;另一方面通识课程的内容结构缺乏逻辑联系,授课教师缺乏艺术美学的相关素养,使得通识教育效果很难让人满意。

二、艺术设计专业通识教育的改革

全人教育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广阔而博大的世界观。核心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就是从更宽广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教育者应根据当前艺术设计专业生源的实际素质状况,调整现有通识课程框架,实施系统化、精品化的通识教育,以培养更具人格素养的艺术设计人才。

1.强化通识课程的人本化、综合化,建设核心通识课程

相对专业课程而言,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应具有永恒价值,由专业范畴转向社会范畴,由知识技能的传递转向人格情感的培养。可以说,通识教育承担着培养对学生来说是受益终身的素质的责任。因此,我们需要提炼几项核心素质作为通识教育的主要目标。从课程体系上说,需要建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现代意义上提出全人教育第一人的隆•米勒指出,教育应该“更着重人的情感、创造力、想象力、同情心、好奇心以及人对终极存在的体悟等内在情感体验与人格的全面培养,从而达到人的精神性与知识、技能的统一”。他将全人的发展方向概括为智能、情感、身体、社会、审美、精神六个范畴,强调通识教育课程中人文、社会、自然等的互动、整合。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生对大千世界的自然科学以及政治、经济、伦理和生活知识等都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体会,需要其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基于这一理念,结合我国的国情,可围绕人文历史、文学与艺术、道德伦理、自然科学、社会与经济五个模块进行设计和建设。

(1)人文历史课程模块

这一模块一方面增进学生对人类文明历史的全新审视和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文明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艺术与社会历史、人文思想的密不可分。其中应该包括西方文明史和中国文明史两个方面的内容,学生还要有重点地选取对人类文明有重大影响的经典进行精读和讨论。

(2)文学与艺术课程模块

这一模块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感知力和对艺术表现的批判性理解力,领域涉及文学、音乐等。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而言,由于在专业必修和选修课中已经有了大量的艺术类课程,因此这一课程模块需要避免重复开课,应开设综合性、跨专业的艺术素养课程。鉴于文学与艺术设计的紧密联系性,该课程模块的比例可加大,为学生提供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分析方法等内容的课程,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

(3)道德伦理课程模块

增加学生对中外哲学家有关伦理、道德、公平、正义、民主等内容的阅读和讨论,使学生了解重要的思想传统,了解道德问题的复杂性,塑造公民意识。通过课程的教学,学生可拓展对于政治与道德哲学的认知理解,探究固有观念的是与非,具备分析复杂多变的现代问题的能力。

(4)自然科学课程模块

科技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实质性的。基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理工科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这一课程模块需要进行细分,选择合适的主题内容并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单独授课。如,开设科学的精神与方法、环境与生命、宇宙的性质、黑洞等课程,对重大发现与重要理论的历史演化过程、杰出贡献人物、对社会的影响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的、辩证的论述,其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科技发展的特有规律及人文内涵,并培养其思辨能力,把科学作为观察人类与世界的一种方法,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更为宽广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5)社会与经济课程模块

在美国,“服务社会”成为诸多大学理念的重要成分,而这也恰恰是我国一些大学生所缺乏的基本意识。社会与经济课程模块的开设目的就是让学生清楚而正确地认识社会,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同时就生活中的物价问题、房产问题、经济周期和生活中的投资等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对经济学基础知识的讲解,传播蕴含在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

2.实现通识课程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1)由单一的大班授课转变为小班授课为主、大班授课为辅的形式

教学方式是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的通识教育课程以大班授课为主,课堂教学缺少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人数过多导致无法实现对学生基本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引导,这使得通识课程沦为另一种形式的理论或概论课程。大学之所以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学是师生之间面对面交往的场所,知识的获取不仅仅依赖于书籍,教师的行为举止、品德修养乃至学识水平要依靠面对面的传授和感染。因此,通识课程教学要提高小班授课的比例,以增加师生的接触频率和交流深度。

(2)实现课程设计的科学化、多元化

当前我国高校开设了五花八门的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一些课程内容庞杂、形式重于内容、体系缺乏科学逻辑性。全人教育十分注重知识领域之间关系的构建,反对一门科目对应一个知识领域的课程设计,课程安排应该跨学科建立起广泛的联系网。因此通识课的内容、设计是需要慎重对待的,需要通识课程的教学团队共同讨论、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与更具逻辑性和体系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师的专长,通识课程内容可以按照一个主题或围绕一个学科领域这两条线进行组织。按主题内容进行课程设计,即设定一个教学主题,通过一门课程或系列课程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讲述和探讨。其优点在于跨学科性和综合性,并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按学科领域进行课程设计,即通过系列课程的学习了解一个领域的内容,从教学内容上看虽然与传统教学类似,但其优点在于精与深。这类课程要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以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出发点,以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

(3)实现通识课程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隆•米勒认为:“全人教育是所有学生和教师共同学习和成长的发现、表达和掌握多层面经验的旅程。”在通识课程教学中必须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多元化的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非控制者。高校教师要扮演这样的角色需要根据课程特点,结合学生特质,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做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