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研讨材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交流研讨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交流研讨材料

交流研讨材料范文1

很多家长对中考的重视程度比高考还要高,而数学是考试中的核心课程,这无形中增加了我们肩上的重任,对我们中考前的总复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考数学总复习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初三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下面就结合我校总复习情况,从想法、做法、体会三个方面谈谈自己一些不成熟的复习建议与备考策略。

一、 想法

总复习开展之前,根据学生的实际,要有一定的思路,有一定目标,或者说要有自己的一些认识,争取达到某种效果。很难具体地表述清楚。开始复习时,我个人有以下几点想法。

第一个想法:保持快乐 (数学知识+非数学知识)

第二个想法:强调读题 (有利于良好心态的建立)

第三个想法:规范格式

第四个想法:注重反思(“埋头做题不反思”是较普遍的解题惯性.教会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反思:审题要注意什么?本题涉及到哪些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在这些基础方面我有哪些缺漏,怎样弥补?在解题思路上,哪一个关节点容易受阻,是如何解决的?解题过程中,哪些地方容易出错?本题的解题方法还可适用于哪些问题?反映了什么数学思想?在考试中如何表述解题的过程?)我要求我的学生至少有两大方面的收获:

二、 做法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考说明》,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复习计划,并将计划告诉学生,给学生以积极心理暗示——复习是有计划、有措施的,一定能顺利完成。我们将复习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单元复习 时间大致定为下学期初(一般3月底结束)8个周左右。目的是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是总复习的重点。

(一)主要策略:

1、研读《中考说明》 将《中考说明》上的考点要求和样题印发给每个学生,让学生对照考点要求复习,有针对性、实效性。

2、单元复习 “牵牛要牵牛鼻子”,抓住关键,以课本为主,进行版块复习。按初中数学知识体系,把初中全部内容归纳成下面10个版块:数与式、方程(组)与不等式(组)、函数及其图象、统计与概率、线段(角)与三角形、四边形、图形变换(图形与坐标)、全等形与相似形、解直角三角形、圆。大约共用37课时。(加上作业分析及增加几节综合题 约8周) 版块复习过程是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的关键时期,也是老师们最辛苦的环节之一。在版块复习中,告诉学生每个版块在中考中占的大致比例。例题、习题选择主要依据课本,将课本上的典型例题、习题进行改编训练。在每一知识块中,即要重视三基,这与该阶段的复习主要目标想一致;又要渗透一些实际应用题、动态探索题,既提高学生兴趣,又减轻了第二轮复习的难度和负担。我个人认为,学生能力的提高呈台阶形,要有一定的时间差,而非斜坡形。在第一阶段复习中适时加入一定难度的综合题很有必要,但要求要合理。某些综合题分析后….

3、同步检测 紧扣本单元考点,以《中考说明》为依据,以近三年中考题为题材,选取有针对性、典型性的考题进行分析和检测,注意训练学生学会解题思路和方法。每个版快同步检测注重前后联系,本单元占70%,其余单元的重点渗透30%。

(二)存在问题

1、复习无计划,效率低(体现在重点不准,详略不当,难度偏低,对大纲和教材的上下限把握不准

2、复习不扎实,漏洞多; 体现在(1)高档题,难度太大,扔掉了大块的基础知识。(2)复习速度过快,学生心中无底。(3)要求过松,对学生有要求无落实,大量的复习资料,只布置不批改;无作业。

3、解题不少,能力不高 体现在(1)以题论题,不是以题论法,满足于解题后对一下答案,忽视解题规律的总结。(2)题目无序,没有循序渐进。(3)题目重复过多,造成时间精力浪费。

(三) 几点建议

1、以书为本,重视三基。数学中考卷,试题中容易题(难度系数0.7以上)共103分,占69%;稍难题(难度系数0.4-0.7之间)共32分,占21%;较难题(难度系数0.4以下)共15分,占10%.复习时不能脱离课本。中考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编题

2、不搞题海战术(精讲精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加大练习量”是相对而言的,它不是盲目的大,也不是盲目的练。而是有针对性的、典型性、层次性、切中要害的强化练习。)

3、难度适宜 (起点尽可能低,但要有适当思维度),

4、注重尖子生的“尖” (站得高看得远)

第二阶段 专题复习 时间大致定在3月底 ——4月底,7周左右。目的查漏补缺,提高分析能力。

(一)主要策略:

1、专题复习、印发讲义 根据我市近几年中考试卷的结构,确定了十个专题:基本运算类、基本证明类、解直角三角形、圆、统计应用类、图表信息类、阅读创新类、动手操作类、课题学习类、压轴类。

2、关注细节,想课堂要思维

3、课后落实,规范格式

4、归纳反思,提高能力

(二)存在问题

把第一阶段复习机械重复 单纯就题论题,(应以题论法)难题太多,难题太难,难题太怪 急于赶进度

(三)几点建议

(四)复习课举例

1、反比例函数复习以基本知识为起点,落实三基为重点,构建知识网络为目标。通过后面几节函数综合题的复习,可以加深该专题的掌握

2、压轴类(动态几何类)不确定的,一般都需要分类,而动态几何题由于其图形的变化,产生多种情形,因此需分类讨论。

用铅笔画动态全过程

例题1

回顾该题,实际上是两个层面的分类,第一个层面,由于m点的变化 第二个层面,由于直角顶点的不确定又产生了三种情况

例题2

回顾本题 动态全过程 特别是临界情况,一般分析时,先起始状态,再终止状态,然后中间过程。

第三阶段 提高复习

时间:

目的:

策略:

1、收集信息,出好选好试卷 (包括学生错误较多的,方法生疏的但不是怪方法,转化不熟练的,也即学生知识盲点,也包含我们自己有时也存在这样的盲点,难度不大的新题型.社会热点,及时穿插底三阶段的复习中)

2、模拟考试训练;(可适当调整时间)

3、认真做好考后工作 (及时批阅,扣分要稍狠,针对性讲评, 收集记录代表性错误)

4、穿插专题课(不能完全用试卷代替上课)

问题:

1、模拟试卷没有起到模拟价值

2、过多做练习,以练代讲

3、讲评课就题论题(我们要的是做一个题,掌握一类题)

4.只注重知识辅导,不进行心理训练(该阶段,学生心理负担较大,心态浮躁,要及时调节,特别有些成绩波动很大的)数学这科的波动多数同学都比较大,数学分值高(题目贵),出现这个情况, ….

建议:

1、模拟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立足中考又高于中考 (刚开始,时间宽松点,难度低一点但….)

2、加强基础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的强化训练

3、选准要讲评的题目,立足一个“透”字(要少、要精、要有很强的针对性。选择的依据是边缘生的失分情况。一般有三分之一的边缘生出错的题课堂上才能讲。 一个题一旦决定要讲,有四个方面的工作必须做好,一是要讲透;二是要展开;三是要跟上足够量的跟踪练习题;四是要以题代知识。切忌面面俱到式讲评。切忌蜻蜓点水式讲评,切忌就题论题式讲评。)

4、让学生向错误学习,建立错题档案(对于有价值的题目,让学生总结考查了哪些知识点,每个知识点是从哪个角度考查的,考查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有哪几种解题方法,最佳解法是什么?当自己出错时,是知识上的错误还是方法上的错误,是解题过程的失误还是心理上的缺陷导致的失误.)

第四阶段 回味复习

时间:

目的: (不能再以提高能力为目标)

策略:

1、做到三 “通览”,一“不钻”

2、无差错训练

3、解题技巧的选择题、填空题,主要强调用以下方法:直接法、 验证法、排除法、特殊值法、图示法、操作法、工具法(工具法、操作法对于好一点的同学可用来检验,对于困难同学提供了一个方法)

4、应试技巧的教育(舍得放弃)

5、适度的练习(一天、两天不做题,马上生疏。准备难度适当的练习,我个人倾向应用题)

6、考前心理辅导,调节心态

存在问题:

1、大量的模拟练习卷,加大学生心理负担,过度紧张;

2、只动眼,不动手,过早感受成功喜悦,过度放松

3、计算准确率下降;

4、忽视错误根源,造成分析能力退步;

试卷讲评课

1、分析试卷、了解障碍:教师先要进行试卷的得失分析,着重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了解学生学习的难度和障碍。

2、提前发卷,进行“找分”训练:提前半天发卷给学生,让学生自行分析改正和进行“找分”训练,使学生意识到考试中的粗心大意的危害,同时“找分”能树立学生自信。

3、归类点评,习得技巧:评讲可以题型归类、知识归类、解法归类;要点评各类题型的解答技巧,如在解答难题方面要力争知多少,写多少,争取得分点,得步骤分,甚至争取阅卷教师恩赐分。

4、“明码标价”,明确查错:评讲时要让学生明确评分标准和查错常用手段,避免过失丢分。如解题中忘检验、忘带单位等等。

5、指导学生整理错题集。

三、体会复习阶段五关注

无论复习课怎么上,关键看是否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参与状态(一是观察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二是看是否有些学生还参与教,把教与学的角色集于一身)、交往状态(一看课堂上是否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与信息反馈,二看课堂上的人际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思维状态(一看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二看问题与见解是否有挑战性与独创性。)、情绪状态(一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二是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感。)、成效状态(一看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并学有所得,感到踏实和满足;二看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

交流研讨材料范文2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流变学;全英文教学;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129-02

一、全英文教学实施的目的及其本质

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为满足经济发展、学术交流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需要,为了实现高校能够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好的外语运用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在高校专业课程中实施全英文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在2001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指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1],对高校的全英文教学做出了政策要求和方针指导。此后,全英文教学课程在各高校中迅速发展起来,也为后续的全英文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实施全英文教学的目的,从总体上讲就是培养出能够熟练运用外语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适应教育国际化的需要[2]。

1.高分子材料加工流变学课程全英文教学影响因素研究。高分子材料加工流变学课程是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及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既有较深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实践性。涵盖了材料、加工以及测试等方面的知识,其授课对象是工科类的本科大三学生。对本课程进行全英文教学的教学目的,一方面是希望相应专业学生掌握本课程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希望将国外本学科先进的理论和实验方法引入国内的教学课堂,在学生了解国际先进理念的基础上,学会用外语思考、解决问题,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基础。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高分子材料加工流变学课程的全英文教学在起步阶段还是遇到了一系列困难、面临着一定的阻力,具体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教师的影响因素分析。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外语能力是讲授好高分子材料加工流变学全英文课的关键,但在教学中,许多在本学科教学、科研均非常突出的老师,由于外语能力不强,无法全面地应用外语进行专业知识的系统讲解。而且很多年轻教师虽然外语水平不错,但也仅限于阅读、写作水平较高,用外语进行授课及引导学生用外语进行思维时仍然显得力不从心。除外语能力之外,由于高分子材料加工流变学课是一门前沿课程,还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发展意识和开阔视野,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进入学科前沿,这就对全英文教师进行海外留学和继续深造提出了一定要求。

3.学生的影响因素分析。由于全英文教学涉及到了外语,由此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和学习时间,虽然许多同学已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但在实际学习专业课程时由于受到词汇和专业语言的影响,在学习中还是感觉压力较大,觉得自己不具备用外语学习较高专业知识的能力。此外,由于学生外语水平不均衡,在授课过程中需综合考虑的因素较多,既不能由于语言的原因使得课程过于浅显,亦不能挫伤外语水平不高的同学的积极性。所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外语水平对本课程的全英文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

4.教材的影响因素分析。在全英文教学过程中选用的英文教材对全英文课程教学的影响十分重大。原版教材语言地道、例证突出、实践性强,但学生在具体学习时一方面感觉理论知识不够深刻、专业知识难度系数小,另一方面厚重的外语教学又让学生望而却步,不愿详读。此外,许多符号、单位名称等各国规范也不尽相同,讲授、学习过程中需进行一定的换算、对译,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教材是学习的基本工具,一旦选用不合适的教材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在全英文教学中,教材的影响因素也不容小觑。

5.教学方法的影响因素分析。在双语教学的基础上,有条件的高校全英文课程教学陆续开展,因此,很多方面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国内外高校在对学生的培养理念、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授课模式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若在高分子材料加工流变学全英文教学课程中单纯采用我们传统的专业课授课方式进行讲授,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成果,更达不到教学目的。因为讲授教学法指的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加以板书的形式向学生传授信息,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活动。这种教学方法与许多外文教材的专业难度低、注重实际案例与实践创新的模式不相符合。因此,在全英文教学中,授课方法需要做一定的改进。

二、促进高分子材料加工流变学课程全英文教学发展的措施研究

通过对高分子材料加工流变学课程全英文教学的多方面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如下发展措施。

1.提高、完善全英文教师师资队伍。教师是本课程教学的关键因素,缺乏高素质的教师就缺少推动全英文教学发展的动力。根据高分子材料加工流变学课程全英文教学的实践经验,在提高、完善全英文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上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学校要全方位地大力支持教师进行在职和出国进修培训,以提高教师的外语水平。其次,在全英文教师队伍中适当增加外教和留学归国人员数量,让具有国外学校背景和国内学习背景的教师在外语能力和教学理论上达到一个无缝衔接。再次,由于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是教学的关键,因此全英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要相互结合,把教学融入科研,把科研贯穿教学,使教学和科研相互推动、相互促进,以达到教研相长的目的。最后,需要建立全英文课程研究小组,全英文教师共同讨论教学内容,制作教学课件,相互评价教学成果。总之,不断完善的师资定会大力促进全英文教学的发展。

2.改进全英文课程教学方法。以往的中文专业课程(非实验课)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讲授法,该法是课堂教学的传统形式[3]。由于这种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被动式学习法不太符合外文教材工程实例、探讨环节多的模式特征,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的创造性,所以在改进传统授课方式的基础上,提倡使用启发式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方法[4],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教师用全英文讲授高分子材料加工流变学时,应尽量多提出一些问题,并引导学生用外语思考并回答,此过程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外语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而互动式教学法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5]。在这种活跃自主的学习气氛下,学生能够踊跃发言,其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将会大大提高,由此克服自己羞于用外进行表达的心理顾虑,提高其学习质量。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除了设立小组讨论等形式外,还应鼓励学生评讲所讲授课件的内容,以此来锻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完善全英文教学评价机制。全英文教学评价我们暂且分为学生考核和教师评价两个方面。在对学生的考核中,不能仅仅只注重最终的期末考试成绩,而应突出高分子材料加工流变学专业课的特点,将学生的平时上课表现、课后作业、实验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计入考核机制,减少卷面考试比例,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实验能力和研究能力。对于教师的评价建议应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教学评价机制主要指有高分子材料加工测试专业的评估督导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课前预习、课后考核情况、学生的接受情况等进行评价,这些评估督导应具有丰富的科研、专业知识,还应具有很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全英文教学经验,以保证评价的合理、准确。而激励机制的运用,主要目的是一方面要大力认可全英文教师为全英文教学所做的努力,对教师的工作成绩予以肯定,另一方面在工作量计算、专业培训、外语培训等方面学校应给予适当关照。

4.通过建立学院间的交流合作机制,促进全英文教学发展。全英文课程的开设涉及专业与外语两个方面,任何一方的缺少或薄弱都将大大影响全英文课的开设和效果。所以,在强化专业方面,建议加大本课程与其他学院类似专业课程的联系,如高分子学院的《高分子物理》和材料学院的《工程材料测试技术》课程,可以通过相互学习交流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在外语能力方面,外语学院应给予其他学院全英文授课教师、学生语言运用的指导。例如,外语学院可开设教师听说提高班,对全英文教师的口语运用进行帮助;而对学生,除却课堂指导外,可开设各学院专业英语指导小组,利用课后时间解答学生在全英文学习中遇到的语言方面的问题。

三、结论

本文通过高分子材料加工流变学全英文教学的实践,探讨了全英文教学的影响因素,探索出了高分子材料加工流变学课程全英文教学发展的措施,对促进专业课程全英文教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1-08-28.

[2]陈坚,张亚梅.本科材料学专业基础课全英文教学的探索与思考―以材料热力学为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5).

[3]周风,黄孔辰,赵保纬.讲授法、自学法、讨论法在语文教学中的效果比较实验[J].上海教育科研,1982,(04).

交流研讨材料范文3

关键词:材料科学;概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091-02

“材料科学概论”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工业管理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主要讲授材料的基本知识[1,2]。工业管理专业学生一般只上过大学物理课,对材料学的认识十分有限,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对课程的讲述内容、讲授方法及考核体系等进行改革与优化。经过两年来的教学实践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由于专业之间的不同,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时有一些难度,这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需要进一步精简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于部分是教学难点而非教学重点的知识点进行简单介绍,不再进行着重讲解,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同时,进一步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重要的知识点还需要多次讲解。此外,进一步提高课程的通识性,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

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待于进一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总体来说,本门课程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顺利,按规定计划执行,但是也存在个别同学不能按时出勤、作业完成情况不够理想等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提炼教学内容、改变完善教学方法及课程的评估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效果会好很多。

3.单纯的理论教学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也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结合实验教学和实践实习活动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材料科学概论”对于学习后续课程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国内外也非常重视同类课程的教改工作。青岛科技大学将“材料科学导论”作为校级精品课程进行建设,教学方法是学生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启发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深入思考,培养创新意识。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将面向非工科类学生的“材料科学概论”进行了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积极开展“材料科学概论”的教改工作,课程的CAI课件获2004年江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二等奖(第一)。“材料科学概论”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对于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和全方位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3]。

一、课程改革的理念及思路

本课程以多媒体授课为主,以实验实践及研讨型教学为辅,授课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注重学科交叉。本课程旨在于培养学生对物理、数学等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通过相关的实验实践过程,加强学生对实用性技术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通过增加课外学习训练任务,提供学生更多自主思考和探索的空间。本课程拟以“有色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为主要研讨对象,在授课过程中为学生设定专题研讨,即通过选择具体类型的材料并以其为载体,丰富课程内容,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让他们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启发学生研究与探索的兴趣,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这种专题研讨课的设置,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跟踪材料学科前沿技术的发展状况和对知识的更新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上述基础上,改变一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采用记录、报告、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估,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降低学生的考试压力,提高教学成果评价的有效性和完善性[4,5]。

二、课程改革具体内容

1.教学内容调整与优化:优化教学内容安排,注重学生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方式的培养。

2.教学方法改革:改革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培养能力为中心。开展案例教学、重点讲授、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新经验的能力。

3.增加实验教学环节和课外学习训练任务,提供学生更多自主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4.专题研讨活动:布置2~3个专题,推动学生主动实践,发现问题,并进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组织PPT,进行讨论与交流,并撰写小论文。通过专题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沟通与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改革实施方法

本项目采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探索了一套以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项目主要分为教学内容调整与优化、教学方法改革、专题研讨活动及考核方式等几部分内容。

1.教学内容调整与优化。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增加材料科学及实验等方面的前沿知识的介绍,增加一些工程案例,并适当精简传统教材中的一些难点而非重点的教学内容。

2.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上,改革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新经验的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设计了案例教学、自主学习、课堂讨论、重点讲授等环节。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等一看就能理解的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不理解的问题记录下来,带到讨论课上来讨论。每次课安排适当时间,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相互启发。针对课程中的重点和学生提出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讲授,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

3.增设实践实习环节。结合材料专业的本科生教学科研平台及各个实验室的实验设备,重点开展一些材料力学性能方面的实践教学活动。同时,结合我们的校外实习基地,给学生增加高分子材料方面的课外学习训练任务,提供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和探索的空间,通过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课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专题研讨活动。专题研讨活动主要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调研问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中心。专题研究活动设计了主动实践(含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组织PPT、讨论交流等环节。学生分组针对专题进行调研、分析研究,提出自己对相关专题的看法,并要求学生做10分钟PPT,进行交流和讨论。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调研、组织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主动实践,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沟通与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比如:如何快捷准确地找到相关文献资料,如何准确地表达学术见解,如何流畅地进行学术交流等。在这里,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的“传道授业解惑”角色,而是在引导、帮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鼓励学生自己探究解决问题。

5.考核方式改革。改革以往一卷定成绩的方式,在考核方式上采用记录、报告、自评、互评等方式评估,并建立完整可靠的评价系统,从评估的角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导向作用。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降低学生的考试压力,提高教学成果评价的有效性和完善性。

四、结论

通过分析课程目前的教学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国内外同类课程的情况,我们提出了适合于该课程改革的理念、思路及目标。以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新经验的能力为中心,开展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中心,通过实验实践过程及一系列专题研讨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沟通与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本课程教学改革的特色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以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新经验的能力为中心,开展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2.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中心,通过实验实践和课外实习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实践、发现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通过制作PPT、讨论与交流及撰写小论文等一系列专题研讨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沟通与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

综上所述,本课程改革通过提炼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开展课程专题研究、开展实验教学和实践实习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并总结、探索出一套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师昌绪.材料科学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李强.美国和欧洲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J].高等理科教育,2002(6):33-40.

[3]李云,吴玉程.《材料科学导论》课程内容及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12-14.

交流研讨材料范文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探索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的教学方法,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教学环境,开展有效学习,充分发挥出“双主互动”、“导学—探究”模式的作用,研究出切合实际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的教学方法。

工作安排:

九月份:1、写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教学方法的研究》子课题研究计划;

2、写好课题组个人子课题计划;

3、将计划上传到教师博客,并丰富博客内容;

4、认真讨论研究课题组成员的研讨课教案和说课稿,并反思总结;

十月份:1、课题组成员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水平;

2、继续充实“教师博客”的内容;

3、认真讨论研究课题组成员的研讨课教案和说课稿,并反思总结;

4、认真准备课题研讨课。

十一月份:1、认真讨论研究课题组成员的研讨课教案和说课稿,并反思总结;

2、召开课题组会议,交流总结,讨论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3、课题组成员及时撰写研究材料,上传到网站,充实教师博客。

十二月份:1、课题组成员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水平;

2、继续充实“教师博客”的内容;

3、认真讨论研究课题组成员的研讨课教案和说课稿,并反思总结;

元月份:1、写好课题组子课题小结;

2、写好个人课题小结,并进行交流;

交流研讨材料范文5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基本策略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综合性学科。科学实验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潜能。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都具有其它教学手段不可代替的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以下其教学策略,现与同行分飨、交流、探讨。

一、实验前――精心选配材料

课上要用种种材料,是科学课的一大特点,材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期望。教师也许会感到把材料直接交到孩子手中,可能造成无法容忍的混乱。事实上,把精心选配的材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探究,是让他们走上科学道路的一个好办法,关键是要选配好材料,注意发挥材料的最大效益。一套好的材料,会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会促成一节好课。

1.利用材料间的相互关系,灵活加以组合和运用

实验教学能否成功、效果能否达到,不仅仅取决于实验材料是否充足,还取决于实验材料选择是否科学,搭配是否精当。实验材料选择科学、搭配精当,学生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观察方便,现象明显,实验效果就好。

一般情况下,教师依据教材的提示,会设计出适合预设问题探究需要的有结构的材料,只要能够完成任务就可以了。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如果我们在准备实验器材时打破常规思维,常常可以使材料更简洁有效,看起来简单,但是用起来却更有意义。

2.把握好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时机,分层、适时、有序地呈现

一种材料就预示着一个现象,可以设置一个情境,进行一项探究。不管是有关,还是无关,每一种材料的出现都有很明显的目的性。因此,把握好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时机,也就是调控了课堂的节奏,掌握了课堂的结构。

小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使用的材料会随着探究活动的推进或探究内容的转变而变化。材料何时呈现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过早发送探究材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还没有听清楚活动要求,甚至还没有明白要研究的内容,就开始动手了,容易使探究范围过于扩大。而有层次地发送材料,就能调控探究的范围和深度,提高探究的有效性。

二、实验中――细心观察探究

动态地了解学生,才能上好科学课。要细心观察他们在做什么,分析他们在想什么,预测他们会朝哪个方向进展。掌握信息越多,教师就越能清醒地进行指引。因此,在学生活动着的时候,教师应是最忙的,不是去讲述,不是对学习活动指手画脚,而是在观察着学生行为上的变化和独创性,在用心发现学生的特殊表现,在注意着各个小组有意义的探究行为。

1.从实验现象的差异中去找寻规律

在探究中,几十个差别各异的学生得出各种各样的现象,而其中会有大量大同小异,能体现普遍性的现象,而基于这些现象的汇报交流,将是课堂进展的主要方向。在《点亮我的小灯泡》的探究中,通过实验观察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小电珠亮时,都有电池、电线、电珠三部分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顺着从这个方向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是有的放矢。

2.从实验现象的普遍中去发现特殊

在《点亮我的小灯泡》的活动中,教师注意到有一学生直接用电线连接正负极,时间不长,发现电池发热了;有一学生看到小电珠尾部碰上电池的正极时亮了一下,引起了他极大的意外,另一根电线没有竟然也会亮!再次尝试,真的会亮。这些出乎意料的现象一定是学生心中的“疙瘩”,怎么回事?多好的探究机遇呀!教师如果抓住了,定会吸引学生去讨论,引出一些不曾想到的接亮小电珠的新方法。原来,科学探究不仅仅是解决已有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的过程。

三、实验后――交流研讨提升

实验操作之后的集体研讨中,学生常常各抒己见。也许是实验结果的差异,也许是认识角度的不同,交流中往往会有出入,甚至产生矛盾。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巧妙地予以挖掘提升,让矛盾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1.抓住思维亮点,层层深入

实验结果出来后,教师应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抓住学生的一个个思维点,创设师生、生生互动的状态,就能使研讨层层深入,从表面深入到本质,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例如教学《被压缩的空气》一课,学生回答:手推活塞,活塞被推了进去,空气变少了。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立即反问:空气真得变少了,逃到外面去了吗?学生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表达出了问题。教师又趁机追问:那空气为什么由30毫升变成了10毫升,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促使学生的思维向“节骨眼”上思考。在学生一番探讨后都认为空气没有少而是被压缩了,教师又问:空气到底能压缩到多少呢?能不能压缩到“0”毫升?经过教师适时的点拨,引起学生间的互动,迸射了思维,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引向“正道”,学生对压缩空气的理解层层递进,将所观察到的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借助意外现象,指引探索

在顺利地交流之后,学生们往往都“松了一口气”,这时是提出新问题,引起研讨新问题的好时机。一次,教师为了简便,使用了纸盒的牛奶饮料插上吸管,做热胀冷缩的实验。交流时一位学生提出,牛奶盒放入热水后,会先下降一截后再缓慢上升。是这样吗?教师取来新奶盒亲自做过后,肯定了这一不被人注意的细节,并把这一现象提供给全班讨论。结果发现这一意外现象正是牛奶盒首先受热膨胀造成的!结论拓展了知识,讨论丰富了这一实验的教学意义,效果不言而喻。

⒊ 捕捉有效信息,拓展延伸

交流研讨材料范文6

一、构建平台,营造环境,促进沟通

传达教学信息、普及教学理念、推广教学经验、引领教改方向是教研员的重要使命。

现实教研中由于条件限制,教研员往往不可能经常下点讲学,在网络教研中教研员可以将自己或者名师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讲座课件等在网络教研平台上,让基层学校的教师浏览、学习,并引发大家的讨论。低年段语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识字教学,识字教学也是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我们的基层教师也常为识字教学的枯燥和繁重而苦恼,并常向我索要有关文字学方面的书籍和资料,为了满足广大教师的学习要求,我把十多年来收集整理的有关文字学方面的资料传到群共享供广大教师参阅。为了使教师更快更好地掌握有关识字方面的知识,还通过双向视频组织全区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对普及基础知识,推广教学成果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收到很好的效果。

集体备课是目前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但现实教研中往往局限于一个学校范围内,这对于名师资源相对缺乏的农村学校来说,很难实现高水平的专业引领。我们利用网络组织备课,分主题、分单元,采取“一个主备、多人研讨、反复研磨、最终定稿”的方式。各校参与的教师根据日程安排的内容,精心备课,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初稿到备课小组的“博客圈”上,其他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在线研读,参与网上研讨活动,回复修改,定稿后传到网上供大家参考。这样的网络集体备课比之于传统的集体备课,拓展了大家研究的时间与空间,实现了交流对象的角色平等、交流机会的均衡。同时,教师经过多次的“学习、反思、研究、创造”的过程,将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和教师的专业成长真正融为一体,形成了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教师由单纯的教者逐渐成长为研究型教师。

二、开放空间,延展时间,广泛交流

教研员的主要工作是下校听、评课,在正常的下学校听课过程中,在听完教师课后的析课、评课,是很重要的,与教师的课后交流才是研究教学、改进教学的关键,但在进行这一环节的过程中往往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总是感觉来去匆匆,没有充分地与讲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每次下校总会有意犹未尽的遗憾。网络弥补了这一缺憾,我所辖年段的教师都在我的QQ群里,我们可以把白天没有交流完的感想延展到以后的任何闲暇时间继续交流和探究,以达共同提高的目的。

作为教研员,我还充分利用本学科的名师资源,组建网络教研指导小组,安排专门的时间,在网上及时解答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给予教师及时回应和指导。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每位教师都会有许多困惑,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影响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为解决好这一问题,我组织教学能力强的教师组成专家组。每位专家组成员都建立自己的个人博客。把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通过研讨,集思广益,在争论与思辨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产生的问题逐渐清晰化、明朗化,在共同研讨的过程中,寻求合适的途径和方法来解决这些困惑和问题。

三、明确主题,畅所欲言,智慧碰撞

课题引领是合作教研的另一种有效形式。针对不同课型与不同课题,在网上建立各课题组的“博客圈子”。各课题组每学期都制订课题研究计划、解决的问题与研究主题。课题成员按照计划开展研究,及时把平时的研究体会写成博客,上传到网上,课题负责人可以通过网上邀请,开展课例研讨、问题探究等专题论坛。教师通过博客交流所思、所想,大家畅所欲言,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也不受权威的影响,真正实现了平等对话、互动交流,同时也为课题结题准备了第一手研究材料。有主题的连续性探讨与反思,其价值远远高于琐碎、零乱的随意性争议。因此,教研员研讨主题的制定、研讨过程的调控、研究成果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教研员可以通过网络教研平台充分地和教师进行学习、交流、研讨,并认真地观察、引导整个研究过程,便于收集、整理研究素材,完成教研任务,推广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