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总部经济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总部经济调查报告范文1
6月30日,中国欧盟商会与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联合《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09》商务调查报告。从今年3月开始,313家在华欧盟法人实体参与了问卷调查。按惯例,调查本应从每年的第三季度开始,但是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欧盟商会决定提前进行今年的年度调查,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在华欧盟企业的情况作最新评估。
受访欧盟企业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
调查报告显示,接受调查的313家在华欧盟企业,几乎没有一家免受金融危机冲击。有98%的受访企业称“金融危机影响了他们在中国的业务”,其中有30%的受访欧盟企业表示“深受危机影响”。
调查表明,对于大多数受访的在华欧盟企业来说,他们在中国所受的金融危机影响,相比于他们在本土市场所遭遇的冲击要小得多。71%的受访在华欧盟企业指出,“相比欧洲或是其他会员企业总部所在地的传统市场,中国经济的恢复能力更强”。
一些欧盟企业正在改变他们的全球战略,以便更好地适应世界经济新格局。调查显示,虽然世界经济危机给中国带来了负面影响,大多数行业的在华欧盟企业仍然对中国充满信心。在华欧盟企业对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所表现出来的信心,印证了欧盟企业对中国的战略重视程度。
调查还显示,一些欧盟企业认为,中国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应不断对中国这个重要市场加大投入。尽管正值金融危机,但仍有39%的受访企业表示在今年将考虑新的投资。同时,在华欧盟企业期待中国政府创建更加自由、公平竞争的市场。
“中国将在明年上半年摆脱危机”
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企业认为,中国将成为第一个从经济下行中走出来的主要经济体。中国所遭受的危机影响将在2010年上半年结束,中国将比世界其他地区提早一年走出危机阴影,而全球其他市场所受到的危机冲击可能将在2011年上半年才开始消退。
受访企业认为,虽然中国还不能取代美国或者欧盟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但在企业发展的全球战略中,中国变得愈发重要。调查显示,大约37%的企业表示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在增加,只有3%的企业认为中国在其整体战略中的地位有所下降,而36%的企业认为没有显著变化,主要是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市场。
从中国经济刺激计划中获益
在被问及中国经济现状及确保增长的措施时,61%的受访企业认为,中国政府提出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仍需其他措施共同促进经济复苏。13%的受访企业则表示,中国政府提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足以确保经济持续增长。
当被问及是否能够从中国的刺激计划中获益时,受访的在华欧盟企业的表态几乎各占一半,有44%的企业预期可以从中受益,另外的40%持不同看法。
总部经济调查报告范文2
92家内地受访企业青睐香港
刚刚过去的夏天,一份由香港中文大学与清华大学共同公布的有关内地企业对外投资及亚洲总部策略的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333家内地企业中,92家已经或将于未来三年内设立亚洲总部,其中近六成企业有意在未来三年内选择香港作为机构亚洲总部。
这项名为《中国企业亚太总部区位选择研究》调查,在全国16个省市和69个地级市中有出口业务的企业进行随机抽样,涉及46个行业。
数据显示,逾43%的企业已开展海外直接投资,当中有四成即100家企业在香港或新加坡投资。在这100家企业中,有26家已设立亚洲总部,占对外投资企业总数的10%,其中有12家企业将亚洲总部设立在香港、4家在新加坡,其余10家设在亚洲其他地区。
当问及有对外直接投资的内企在未来三年设立海外亚洲总部的意愿及选址时,有66家表示有此计划,其中有42家企业选择在香港建立总部,7家将在新加坡建立总部,还有17家选择在亚洲其他地区。
内地企业青睐香港由来已久,不过此次调查数据也让我们看到,内地企业经过这些年的快速发展,也一直在找寻扩大国际市场的机会。香港政府正是看到了此点,从2000年起就积极吸引内地企业赴港投资。港府投资推广署署长贾沛年近日表示,数年前启动的“投资香港全国行”,至今足迹遍及浙江、山东、福建、江苏、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已吸引近2000家内地企业参加。
根据港府统计处进行的《2011年代表香港境外母公司的驻港公司按年统计调查报告》,截至 2011年,共有3752家公司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或地区办事处。内地企业在港设立地区总部及地区办事处分别有 97家及 151家,仅次于美国、日本及英国。
而根据商务部统计,2011年经审批来港投资的内地企业共 1086家,内地对港投资额 350亿美元(非金融类),同比增长3.9%。
香港总部经济优势资源明显
总部经济对一座城市意味着什么?它能加强城市的商贸、运输中心地位,能加强城市的金融中心的地位,能帮助成为信息枢纽,带动整座城市经济繁荣。历来,新加坡、香港是亚洲总部经济的两大重要之地。不过,从目前来看,香港较新加坡而言,更受内地企业的偏爱。
香港到底有什么优势?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助理教授马旭飞指出,首要的原因是内地、香港两地的政治、文化及地理位置相邻等因素有紧密关系,对许多内地企业来说,将亚洲总部落户香港是项合理的决定。
马旭飞认为,内地企业以香港作为对外投资的“首站”或“试点”十分必要。国际企业管理学的“乌普萨拉”理论模型显示,企业对外投资受到“心理距离”的影响,如语言、教育、商业惯例、文化和工业发展上的差异等。因此,企业对外投资宜从与本国(本地)文化接近、临近本国(本地)的地方起步,逐步向外拓展。
马旭飞分析92家已建或拟建亚洲总部的内地企业,已建或积极筹建亚洲总部的内地企业以成立不到20年、来自沿海地区的民营企业为主(68家、74%),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各半,制造业与非制造业各半,再也不是以往国企独大的局面。至于企业总部所在地,则有68家(74%)企业来自沿海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山东和江苏等地,显示内地企业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便利程度与建立亚洲总部有关。
除了地理等因素外,研究还发现,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香港,贸易、资金、信息流通自由度高,营商环境有序,金融体系完备,拥有完善的基础建设、健全的法治制度等,才是内地企业进军香港的最重要因素。
时至今日,香港已成为世界第11大贸易实体,其货柜(集装箱)港口是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口之一,香港国际机场是世界最繁忙的机场之一,是世界第15大银行中心;拥有世界第六大外汇交易市场和亚洲第二大股票市场。2010年,香港的GDP达到1.75万亿港元,人均GDP为24.73万港元,劳动人口为370万。香港的经济结构以服务业为主导,占其GDP比重超过92%,服务业就业人数占香港总就业人数的88%。
对国内的外贸企业来说,进出口程序是个相当繁复且增加企业成本的环节,但无可避免。例如,一个企业想出口美国,需要申请配额及一系列的相关手续,这中间需要多花费一到两倍的成本,而且还可能遭遇各种非关税贸易壁垒。这些都给外贸企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阻碍,而香港作为贸易港口,可以给内地企业提供很多方便。
又以企业最关心的纳税问题为例,香港的税制能带来更大好处。香港公司税种少,税率低,没有增值税和营业税;如果业务不在香港运作,还可以申请免税;香港公司的报税周期也和内地不同,它是在成立公司后第18个月报税,然后一年一报,时间段非常长。
而要实现业务拓展、接轨国际、财富保值增值的大多数内地企业而言,赴香港投资不失为一种好策略。据统计,2004年内地对港直接投资仅26亿美元,2008年上升到386亿美元,增加了近14倍。而到了2011年上半年,香港竟有四成新豪宅被内地投资者购买。
更关键的是,为吸引内地企业投资香港,在行业准入及市场机会上,香港对内地资金未设任何限制,但已定下推广的重点行业,即香港拥有明显优势的项目,包括金融服务、创意产业等。
总部经济调查报告范文3
又称“中嫩阶层”(TeenageWomen In Their Thirties),简称“Twit”,用来指那些30岁以上未婚都市女性:“她们心智成熟、经济独立,却仍然过着少女般自由自在的生活。她们拥有事业、收入可观,享受恋爱却不愿成家立室,生儿育女更是免谈,成为新兴的‘中嫩阶层’”……这种人在中国语境中通常被笼统地称之为“剩女”,精准度极差。当然,也有“剩女”或“3字头少女”自称“圣女”,可就算是自我安慰,这样的谐音改造仍显粗疏不文。那句老话说得好:鞋子舒服不舒服脚指头知道。只要自己安逸,叫什么不重要。
[二奶气质]
语出网友桃小染本推文,是一则对话:“我:二十五的衣服穿出了二百五的气质;桃妈:二折的衣服穿出了二奶的气质”……桃师此对话妙趣在于“逗”上:逗趣的逗,逗乐的逗,逗着玩儿的逗。
[被窝工程]
又称“被窝子工程”,来自媒体有关“关心农民工性生活”的主题报道。这一报道在几乎所有农民工主题报道中多为省却义项……如你所知,这一省却原本至为关键。此语首言者为广东省计生委主任张枫。张认为,3000万在粤农民工性事理应被纳入政府关注视野。张强调,党委在“菜篮子工程“之外,还应该重视一下“被窝子工程”。稍许延展这个相对私密话题的三居室,将其扩张为一幢公寓,可发现所谓“被窝工程”事实上适用于所有已婚未婚已嫁恨嫁男女。照直说,“被窝工程”质量关乎到每一个人的方方面面,不可小视。
[新四害]
语出流行段子。这则段子所描述的新时代四大害是:丰田车的底盘,开发商的楼盘,股市的大盘,前男友的硬盘。
[拍卖]
来自译言网的一则新词。原消息报道说:一位“网名为Unigirl的新西兰19岁女大学生不久前在ineed.co.nz网站上拍卖自己的。在拍卖广告中,她化名“小兰”,拍卖理由据称是“为了完成学业”。该广告颁布后,在很短时间内即有3万多人浏览,并有1200人出价,最终价恪锁定在两万英镑。同样的广告在一年前也曾有过――广告主是一名20多岁的美国大学生。该大学生说,她刊载“拍卖”广告是为了完成硕士学业,最终,该拍卖以25万英镑成交……每次看这类猎奇新闻似的八卦我一点不奇怪,一点不生气。我的想法是,它们一定有它们的理由,而其中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它可以帮助另外一些人坚守自己的――无论身体还是精神。
[不幸传染症]
指某种情绪的传染,此词条所谓主题即“不幸”。在―则有关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的数据统计中,有关婚姻家庭部分的一则数据显示,剩男剩女的“剩”,除际遇之限外,与其身心状态密切相关。该调查报告显示,有相当比例的剩男剩女染有“试错经历稀有”“轻易放弃”“代恋替代症”“不幸传染症“等症状。当未婚者整日与未婚者为伍,当受挫者整日与受挫者接错,“不幸”的传染在所难免。
[宅男福音,剩女噩耗]
语出作家巫昂。针对“全球首款机器人推出”这则被划归在科技类的新闻,巫作家写出了这个八字判断。所谓“全球首款机器人”的推出是在一个主题落脚于成人娱乐的博览会上。据媒体称,总部设在新泽西的一家公司给那款机器人起名“洛克茜”,她的发明者海因斯介绍说,“洛克茜”除了具备的所有功能外,还可以向主人发送电子邮件、上网升级自己的程序、自动扩充词汇量等功能,甚至会陪人聊天。洛克茜完全根据真人大小设计,原型是一位美术系学生,身高170厘米,体重54公斤,C罩杯,拥有真人般的皮肤和人工智能操作系统。目前已经接受预订的洛克茜平均售价为7000美元……看这则跨界娱乐与科技的新闻后更觉巫作家慨叹的那八个字精准确切,增―分肥,减―份瘦。
总部经济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辽宁 政府
1、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服务效率
高效的政府服务不需要重金的投入,但恰恰是吸引外资的关键因素。辽宁要力争站在服务的高梯度,通过更新服务观念、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创新管理方式来提高政府服务效率,构建服务型政府。具体来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1、转变利用外资观念,充分认识外资是一个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各个地区的政府部门,必须明确服务型政府定位,实实在在做好招商各阶段的服务工作,使外商投资决策成本和生产运营成本降到最低,提高对外资的吸引力,增强潜在外国投资者的信心。
1.2、优化服务机构,完善服务网络
建立分工明确、省市县联动,工商、税务、海关、外资管理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服务体系,实现“一站式”服务。努力办好现有的外商投资企业,发挥其示范作用,完善重点企业(项目)联系、跟踪制度,做好已投资企业的跟踪服务,及时帮助外商解决投资和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
1.3、加强对政府服务的考评和监管
切实推广落实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投诉问责制等制度,提高行政部门办事效率。切实解决诚信程度低、基层执法不规范的问题,建立投资环境评价体系,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对省级政府部门及各市、县工作效率、服务质量、执法水平、落实政策、外商投诉处理情况等改善投资环境工作进行测评,并将评价结果在主要媒体上公布,以加强舆论监督。
2、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在外资管理过程中,要善于总结经验,认真考虑不同来源国外企的需求,从政策制定到最终实施的各个环节,必须经历一个充分的科学论证过程。具体来说可在管理制度和方式上着手:
2.1、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外资管理的透明度
当前我国对外资管理的立法和执法方面存在着透明度缺乏等问题。《欧盟企业在中国建议书 2009/2010》提到了法规实施效果达不到预期、公共招标过程缺乏透明度、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协调不力、联合颁布的法规缺乏一个主导机构等问题。并且提出“透明度的缺乏是在华经营的最大障碍”。《欧盟企业在中国建议书 2011/2012》再次呼吁中国政府提高立法透明度和可预见性,认为我国相关法规草案起草过程中征求意见期过短,与欧盟委员会认为的8周最佳时间有很大差距。因此,辽宁要加强政策的落实,切实依法办事和简化办事程序,确保投资促进规划落到实处、提高吸引外资政策的实施效果。
2.2、改善外资管理方式,实现审批流程规范化、办事方式效率化
世界银行2006年《中国120个城市投资环境报告》通过对12400家企业的面对面调查报告报告称,企业在娱乐和旅行上的支出有可能成为腐败的工具,在排名前10%的城市,企业在这方面的支出占收入的0.7%,而排名最后10%的城市为1.9%。旅行和娱乐上的花费在环渤海和东南地区的城市里最低,而在东北地区最高。
3、丰富引资手段,改善市场准入水平
对外资的拉动,不仅仅包括利用税收优惠等非市场手段影响跨国公司的投资决策,还表现在创新FDI利用方式,改善市场准入水平以拓展FDI进入的空间等多个方面。
3.1、不断创新和丰富引资手段
必须改变以往过于单一化、简单化的倾向,如果继续以单一的税收土地优惠激励政策来实现外资规模扩张,势必加深对本地区内资企业的负面影响,削弱其市场竞争效应,同时弱化外企创新动力,给社会福利带来严重的损失。这一方面可借鉴日本、韩国经验,并不给予外资太多的优惠,而是在“精细化”的特色服务上做文章。
3.2、调整引资策略,优化项目结构
在引资主体上努力实现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在引资目标上从外资数量粗放增长向注重外资质量效益的转变,鼓励高质量外资的引进;在项目结构上积极引导外资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向技术密集型产业项目转变。落实对外资的产业优惠政策,把引资与引智密切结合,把利用外资与本土企业技术进步和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密切结合。辽宁应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合作,重点抓好高附加值、低能耗和处于产业高端的外商投资项目的引进,而不应与周边地区在一般制造业方面展开倾销式竞争。
3.3、推动现有外资企业就地转型升级,引导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转变发展模式
对开展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的企业予以政策上的倾斜和扶持。确定政策期限,实行转型升级认定,对于通过认定的企业,在项目建设用地上优先供应,在税收、行政收费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减免,在设备投资的贷款上享受贴息,并视其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程度给予奖励。
3.4、以推动技术自主创新为目的用好外资
辽宁主要城市要把吸引外资与发展总部经济密切结合起来。以本地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分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等驻入,以跨国公司总部带动国内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的跟进,充分利用总部经济集聚的外部性,在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合作、竞争、学习过程中推动技术外溢效应的产生,从而带动本地区优势产业的发展。
基金项目:2014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项目编号:2014lslktziyy)。
参考文献:
[1]梁琦.知识溢出的空间局限性与集聚[J].科学学研究,2004(1).
[2]林理升,王晔倩.运输成本、劳动力流动与制造业区域分布[J].经济研究,2006(3).
[3]王业强,魏后凯,蒋媛媛.中国制造业区位变迁:结构效应与空间效应―对“克鲁格曼假说”的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09(7).
总部经济调查报告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连锁经营;人才培养模式
《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提升商贸流通业竞争力的一项主要任务是:“加快发展连锁经营,推动连锁经营从传统商贸业向现代服务业拓展,由城市向农村市场延伸,切实提高连锁率”,从而实现“流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全省连锁率达到35%”;“农村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日益健全。乡(镇)连锁网点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村级连锁便利店覆盖率达70%”的目标。在区域经济发展与经济转型中,上述目标的实现都要建立在连锁经营人才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的基础上。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然而专业设置的滞后及人才培养数量、质量等与行业需求之间矛盾的日益深化,都使得人才培养的目标无法与区域经济和行业的发展有效对接,高职院校连锁经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1 连锁企业人才需求与培养开发现状
2008年连锁企业人力资源调查报告数据显示,高中及以下学历占比42.8%,中专占比18.9%,大专/高职20.9%,本科14.8%,研究生以上2.6%,这组数据中中专、高中及以下学历员工集中于企业一线,而企业的基层、中层和高层管理人才的构成则更多的来源于大专及以上学历,又以大专/高职学历占比最高,作为高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主体的高职成为向连锁企业提供人才的主要力量。
在浙江省范围内,教育部公布的2011年46所具有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院校中仅有5所学校开设了连锁经营专业,占高职院校的10.87%。按照浙江省统计局对全省“十一五”期间经济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连锁总店(法人)已达264家,门店总数2.3万个,从业人员19.5万人,其中门店数量增长显著,连锁企业门店已经深入城镇乡村”,按开设连锁经营专业的院校每校培养120名连锁经营专业毕业生估算,每年向社会与连锁经营企业输送的专门人才仅600名,按现有门店每一门店接收一名毕业生的2.3万数据相去甚远,远远无法满足连锁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2 现阶段连锁经营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2008中国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状况调查》显示,连锁企业目前在人力资源方面面临的棘手问题是:“比较缺乏执行有力的中层管理人员;缺乏优秀的店长;管理人员综合能力提高慢。”《2009中国连锁企业绩效管理与能力建设调查报告》指出:“企业人力资源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总部/门店优秀管理人员”。这些信息为开设连锁经营专业与即将设立该专业的高职院校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除了解决人才培养数量缺乏的问题,提升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才是满足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根本。
2.1 连锁企业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对接不充分
为了解连锁经营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实际效果,我们针对企业进行了相关调查,调查数据(图1-图4)显示了双方在连锁经营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对接不充分问题。
通过以上调研数据不难发现,一方面企业对高职连锁经营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实训/实习安排等实现岗位能力素质培养环节的认可度并不高。另一方面连锁企业对高职教育与教学关注较少。虽然大部分企业每年愿意用校园招聘会/宣讲会招纳储备干部,但与院校从真正意义上进行合作培养人才的企业并不多。这种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院校培养手段间比较明显的差异,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加强校企深度对接是高职对连锁经营人才培养改革的必由之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不断深化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新模式。
图1 目前高职院校连锁经营专业的课程设置合理性
图2 连锁经营专业毕业生的素质/技能
与企业要求的差距
图3 高职院校连锁经营专业学生实习/实训教学效果
图4 连锁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参与度
2.2 师资队伍和专业建设仍需完善
另一组针对专业教师与学生的调查显示,学生普遍感觉连锁经营管理专职教师理论教学经验相对丰富,但在对实训指导方面有所欠缺。实训实践环节所表现出来的另一方面问题主要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校内实验/实训条件还无法完全满足学生在技能学习上的要求,简单用校外实训基地来弥补是无法达到对学生技能训练的要求的;顶岗认知实习由于企业和岗位的一系列限制因素使得其对学生学习发挥的作用有限,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对连锁经营专业学生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毕业生的调查反馈除同样提出师资和实训条件的不完善问题外,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课程内容理论体系太强而与企业实际工作偏差较大,理论知识传授多于技能与素质的培养/训练,是毕业生提出人才培养工作需要改进的另一个方面。
2.3 连锁行业职业培训体系不健全
《2009浙江省连锁业店长结构分析报告》显示:当选的优秀店长中,以高中学历为主,占49.72%,大专及以上学历占40.11%,其中本科仅占整体的5.65%,而高中以下学历则占总数的10.17%。从数据可以清晰看出,店长学历普遍偏低,提升店长学历水平刻不容缓。而我们对职业市场的调查显示:一方面企业员工发展个人职业生涯时,企业内部培训无法满足素质提升和系统学习的需求,更无法实现学历教育的提高;另一方面企业希望那些转向连锁行业寻求发展的求职者,可以直接入职转化为生产力而不愿投入大量的培训成本。社会培训机构虽然承担相应的社会培训职能,但其目前针对连锁经营人才的培训除了停留在低层面上,更多地由于连锁经营职业市场体系的不规范及连锁经营行业职业资格认证没有得到统一,而未对这一培训市场投入过多的关注,导致连锁行业的职业培训需求目前尚无有效的实现途径。
上述三方面的问题如何能够得到解决,是当前连锁经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思考的问题。
3 高职连锁经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路径
图6 高职连锁经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路径
2005年,宁波市了《关于加快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 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的若干意见》,做出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战略决策,提出 “教育以服务经济社会为第一要务,充分发挥教育的潜在优势,构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服务型教育体系,促进教育、社会、经济三者之间的紧密结合与联动发展”的思路,以提高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的人才支撑能力。这一意见的提出对于宁波市乃至浙江省发展模式转换、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也为我们在连锁经营人才培养改革上提供了指导思想。
基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本文提出连锁经营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思路:高职院校作为主体,既承担起连锁经营专业人才的高等学历教育任务,又承担社会和连锁企业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要求,企业、职业培训机构与政府介入人才培养环节,从而使现阶段人才培养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具体实现途径如图6所示。
3.1 高职院校承担人才培养根本任务
基于服务区域连锁经营发展的视角下,高职院校承担起学生与行业、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学校和相对零散的职业培训机构与企业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互动的关系。高校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连锁企业与行业组织在实用人才方面的培养思路与方法,进一步改善人才的培养机制,主动走出去跳出学历教育的小圈子,与行业组织和企业、培训机构一同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着重做好对连锁业人才培养的系统规划,加强与企业的高度融合,围绕行业急需的人才,形成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共同开展的局面,通过正常的高等教育途径向企业输送连锁经营人才,同时参与行业与职业培训从另一路径实现各类型与层次连锁经营人才向企业的输送,实现高等教育与职业培训的互动;另一方面校内教师资源走出校园参与企业培训和校外企业兼职教师走进学校参与专业课程建设,从而实现校内外资源的互动,完成关系中众多成员的多向沟通,既解决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单一、教学渠道单一的问题,又很好地实现了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区域经济的目标。
3.2 行业企业与职业培训机构深度介入人才培养环节
行业、企业的良好运行与发展是高职教育存在的社会基础,高职教育稳定优质的人才培养是行业、企业持续发展的保障,只有双方深入合作与有效互动才能实现双赢的结果。就世界范围来看,在高职教育的投资与人才培养环节中,企业均占据主导地位。在德国、澳大利亚、美国和日本,不仅每年技术教育开支的80%以上来自于企业开支,企业更是在人才培养与培训的过程中承担主体作用,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职业分析、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的确定、到教学计划的安排以及教学质量评价等环节全面参与。
教育部、国家经贸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关于进一步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作用的意见》中提出,要充分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高职教育和连锁经营都表现为强职业性和实践性,行业、企业在运营中掌握工作岗位和环境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实际要求的一手信息,只有行业/企业与学校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介入人才培养过程参与专业设置、课程计划、课程内容选择环节,才能让学校将精力主要放在人才培养上,专注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上,从而更好地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3.3 政府充分发挥管理职能,成为人才培养改革实现的有力保障
连锁行业的发展关乎于社会与区域的发展,然而其所突出面临的人才培养、储备与流失严重影响连锁企业的发展,这也势必会拖累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从这一角度出发,作为区域经济管理主体的政府应该从多角度关注、扶持连锁经营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从根本上看,连锁企业所面临的人才严重匮乏的三方面原因:第一,连锁行业一度没有得到重视,致使长期以来缺乏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从而造成人才总体储备不足。加之目前新旧业态更替与同时的高速扩张,使得人才紧缺矛盾加剧;第二,连锁经营行业缺乏对职业资格的统一认证要求及准入机制;第三,从业市场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与认可度不够高,企业参与高职办学的自觉行为还未真正形成,都与政府的引导和管理作用发挥不足有直接关联。针对上述情况,政府介入为行业人才培养提供政策支持、为高职教育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为校企之间的合作牵线搭桥,才能有效实现问题的根本转变。第二届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的《建议书》更进一步从理论上说明政府介入职业培训体系的角度:“技术与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需要通过政府、企业、社会间的新的合作伙伴关系来实现。”政府除了需要转变思想,把企业、社会团体的资金吸引到高职教育中来,鼓励他们成为高职教育的主要投资者之一外,在对连锁经营人才的培养方面政府更应有效地实现管理职能,由政府部门来统筹管理并组织基础培训,整合资源明确规定各单位、行业组织的各类培训,都应统一在学校定点培训,统一考核,并统一颁发职业资格证书,从业人员一律持证上岗,实行学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这样不仅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也可以减少职业培训市场办学混乱、管理不规范、教育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使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更密切的结合起来,经济与教育发展良性互动,推进职教快速发展。
基于服务区域连锁经营发展的视角下,高职院校、行业组织、企业、培训机构在人才培养中投入必须的人力、物力、财力,实现资源与优势互补,共同培育行业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优质人才,政府在此过程中发挥必要的引导、监督、管理责任,从而实现“多赢”的人才培养结果,共同推进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实现我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思想。
参考文献:
[1] 浙政发〔2011〕44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2]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08中国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状况调查报告.,2011
-03-02.
总部经济调查报告范文6
二 调查课题:跨国公司社会责任报告调查问卷
三 调查时间:2011年10月
四 调查目的:
2007年,本刊就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相关问题对近50家在华知名跨国公司进行了调研访谈,向读者系统呈现了当时在华跨国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展状况。4年后的今天,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中国已进入到向纵深发展的全新阶段,我们再次开展调查,以全面了解在华跨国公司中文社会责任报告(中国国别报告或中文版报告)发展所取得的进展。
本刊力求通过以真实、全面、深入的调查,展现在华跨国公司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领域的理念与实践,为企业提供经验分享与交流的平台,以此促进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中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跨国公司可持续发展
五 调查过程
在调查内容上,为体现延续性,本次调查以2007年调查问卷为基础,并根据近年来的发展形势新增了对报告本身的定位、周期、反馈意见以及进一步改进措施的调查。
在调查方式上,本刊选取了居于行业领先地位的79家在华跨国公司进行调查,相比2007年增加了19家。其中,实际联系到57家,比2007年增加了9家;57家公司中有5家未在截止日期前回复问卷,有7家明确表示不参加本次调查,共收回45份问卷,其中3份因填写有误被确认为无效问卷,问卷回收率为79%。已收回有效问卷的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按国别/地域分布如下:欧洲公司20家、美国公司10家,日本公司9家,韩国公司2家,中外合资公司2家,印尼公司1家。它们的业务领域涉及冶金、日化、石化、汽车、家电、电子通信、零售、制药、生物、能源与公共事业等。
两次调查问卷,均按调研对象情况不同分为三类,具体分布如下:
――已企业社会责任中国国别报告的跨国公司问卷类:2011年发出有效问卷54份,收回有效问卷17份;2007年发出有效问卷11份,收回有效问卷7份。
――已中文版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全球报告的中文直译)的跨国公司问卷类:2011年发出有效问卷10份,收回有效问卷5份;2007年发出有效问卷12份,收回有效问卷6份。
――尚未以上两种报告的跨国公司问卷类:2011年发出有效问卷35份,收回有效问卷20份;2007年发出有效问卷25份,收回有效问卷16份。
六 调查报告内容、
(一)调查结果
动因
为什么要在中国中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与4年前一样,跨国公司报告最重要的原因是“适应中国区的发展需要”,其中,94.1%的国别报告的跨国公司选择此选项,而中文版报告的企业100%选择此选项,在2007年,这一数字分别是100%和42.9%。这表明在华跨国佘司更加看重并希望在中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其他几个选项,国别报告的跨国公司和中文版报告的跨国公司呈现出较大差异。
报告的原因是“中国区领导远见卓识”这一选项,有76.5%国别报告的跨国公司选择,而中文版报告的跨国公司则无一选择,说明中国国别报告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中国区领导的倡导;而中文版报告的重要原因是“公司总部的要求”。此外,中国国别报告的动因是更能提升“企业形象”,这一选项的比率高达94.1%。
报告编制过程
由什么样的部门来负责在华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
2007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国别报告的编制中,报告编制部门主要是公关部门(42.9%)、CSE部门
(42.9%)、人力资源部(14.5%);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负责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部门呈现多元化的现象:公关部(55.5%)、企划部(17.6%)、公共事业部
(11.8%)、宣传部(5.9%)、其他部门(35.3%),根据企业在填答问卷上注明,“其他部门”有品质系统管理部、经营管理部对外事务科、文宣部、管理部人事总务科等。这表明在华跨国公司对于中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定位与认知并不完全一致。
对于国别报告的编制方式,2007年调研中,绝大多数为“在总部指导下独立编写”,仅有1家企业是独立编制,没有一家企业选择由第三方机构协助编制;本次调查则显示,在“总部指导下独立编制”,仍是最主要的方式,但比例大幅下降至47.1%,而采取独立编制的比例则上升至41.2%,同时还有3家企业选择由第三方机构协助编制,占17.6%。调查数据的变化折射出两个趋势:其一是中国区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能力增强,逐步独立承担起国别报告的编制工作;其二是由于社会责任报告编制的专业性,部分公司选择第三方专业机构提供服务,以保证报告编制质量。
对于国别报告的编制依据(原则),占第一位的还是“总部报告内容与中国区内容有机结合”(58.8%),2007年100%的企业选择这一选项;第二位的是“GElG5指南或相关行业标准”(41.2%),2007年调研中50%企业选择此选项;第三位的“中国区自行制定的原则和框架”(29.4%),在2007年的调研中无一企业选择;最后是“总部要求”(25.5%),2007年调研中16.7%的企业选择此选项。
调查数据说明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依据更加多元化,也说明跨国公司更加重视本地利益相关方的需求,适应中国区的社会责任实践特点,开始尝试“中国区自行制定的原则和框架”。
报告内容
本次调查新增了“中国区报告的定位”问题,64.7%的企业选择“相对独立的报告,应全面展示中国区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措施和绩效”,29.4%的企业选择“集团报告的补充,中国区的社会责任信息是报告的重点内容之一”。表明越来越多的在华跨国公司更看重中国区在全球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希望报告成为全面展示中国区履行社会责任理念、措施和绩效的平台。
本次调查新增了对国别报告披露内容的调查(多选),结果表明,企业选择最多的是全面介绍集团有特色的项目和措施(58.8%),其次是同时披露集团数据和中国区的数据(52.9%)、主要披露中国区的绩效数据(47.1%)、最少的是只披露中国区本土化的项目和措施(29.4%)。数据说明目前在华跨国公司报告的内容仍以全面介绍集团做法为主,同时也比较注重披露本地利益相关方更为关注的中国区实践和绩效内容。
本次调查新增了对于国别报告风格的调查,一半以上的企业(52.9%)选择“应采用具有本土特色的报告风格”,47.1%的企业选择“与集团报告的风格保持一致”,17.6%的企业选择“其他”。数据说明,对于国别报告,大多数企业选择了既与全球报告保持一致,同时也融入中国区本土特色的风格。
报告编制的改进
今年新增了对于“报告编制的改进”的调查,选择将“加强报告编制过程中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的企业
占大多数,分别达到了82.4%(国别报告)和80%(中文版报告);其次是“以报告促管理,加强报告编制的计划和监控”,分别达到70.6%(国别报告)和60%(中文版报告);再次是“报告的内容和表述”的改进,分别有70.6%(国别报告)和20%(中文版报告);最后是“注重报告会的宣传与推广”,分别是47.1%(国别报告)和40%(中文版报告)。说明大部分企业都已经意识到了和利益相关方沟通的重要性,并在编制报告过程中积极与利益相关方沟通,也意识到了要通过报告促进管理、注重报告会的宣传与推广。
其中,58.8%的国别报告的企业选择改进报告的框架和结构,而中文版报告的企业则无一选择。这说明大部分国别报告的企业重视改进报告的框架和结构,而中文版报告的企业只能继续沿用集团报告框架。
对于国别报告编制中面临的困难,“数据收集问题”仍然是企业编制过程中最难过的一道“坎”,70.6%的企业选择了这一选项;其次是“编写人员面临的技术问题”,为58.8%;第三是“管理体制问题”(35.3%)、“中国区员工的认识问题”(17.6%)。在2007年的调查中,报告编制的困难由重到轻依次为:“数据收集问题”(50%)、“编写人员面临的技术问题”(55.5%)、“内容筛选”(16.7%),而“管理体制问题”和“雇员认识问题”则无一选择。
可见,在企业社会责任向纵深发展之后,部分跨国公司逐渐意识到“管理体制问题”和“中国区员工的认识”对报告编制的重要影响。
报告频率
对于国别报告的频率,76.5%的企业选择了“1年一次”,有11.8%的企业选择“2年一次”或“不定期”;
方式和效果
在2011年和2007年的调查中,跨国公司报告的主要方式都是上传到公司网站,并向媒体发新闻稿。在2_007年的调查中,国别报告或中文版报告的13家企业中只有5家企业(23%)选择召开新闻会。2011年,这一数字下降到了18%(国别报告或中文版报告的22家企业中只有4家企业选择这一选项),说明跨国公司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方式仍然很“低调”。
在2011年的“报告的效果如何”一题中,对于国别报告的效果大部分企业选择了“非常好,各方都很关注”以及“很好,很多媒体报道,总部也很支持”,共占到了76.5%。在2007年国别报告的调研结果中,大部分企业也选择了这两个选项,说明跨国公司报告基本上实现了报告的初衷――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目的。数据说明,已经国别报告的在华跨国公司越来越认识到报告对于公司和利益相关方沟通的重要性。
报告反馈及处理
对于两类报告的反馈以及效果,与2007年调查有2家企业表示没有收到任何反馈相比,本次调查中所有企业均表示收到了来自不同渠道的反馈。2007年调查中显示来自媒体反馈最多,剩下依次是专业机构、其他利益相关方、公司总部的反馈,本次调查中这一顺序有所转变,在国别报告和中文版报告中,反馈意见最多的都是“其他利益相关方”,说明企业识别出的并对报告有所反馈的利益相关方有所增加。也说明利益相关方对于在华跨国公司的报告越来越关注。
今年还新增了一个调查选项,“公司对于报告的反馈意见的处理”,70.6%的国别报告企业表示“有专人负责收集意见”,而同时选择此项的中文版报告企业则仅有20%;对意见反馈及时进行回复或将意见反馈至相关部门、改进公司管理,有47.1%的国别报告企业选择此项,而同时选择此项的中文版报告企业为40%;对“在公司下一份报告中回应反馈意见”选项的,国别报告企业占35.3%,中文版报告企业占20%。以上数据中,国别报告的企业均高于中文版报告的企业,可见国别报告的企业更加重视对报告反馈意见的处理,更希望发挥报告对于改进公司管理和满足利益相关方期望的作用。
20家未报告的跨国公司对已经的跨国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评价,70%的企业选择了“普遍或部分质量高”,而与2007年调查中选择“普遍质量高”的企业仅为6.25%相比,可见在跨国公司看来,在华跨国公司的报告整体质量呈现出较大程度的提高。
未原因
今年的调研结果显示,未报告的企业中,35%表示有计划中文版或中国国别报告(其中选择中文版报告的为20%,选择国别报告的为15%),在2007年的调研中,这个数字是43.7%(中文版报告18%,国别报告25%)。
在今年的调查中,计划在2011或2012年中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占到了20%,有一半的企业未确定,而未填答的企业则有30%。
对于中文版报告的企业来说,不能国别报告的原因,“管理体制问题”是第一位(40%),其次是“没有必要”(25%)、成本问题(5%)、技术问题(5%),另外,50%的企业未填答。如果有计划国别报告,20%的企业选择会在2012年,“未确定”的企业占到了50%,另有50%的企业未填答。
未报告的企业,如何向公众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呢?90%的企业选择了“通过公司网站”,75%的企业选择了“通过新闻媒体及互联网”,20%家企业选择了“其他途径”。
(二)调查结论
1.越来越多的在华跨国公司中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适应中国区发展的需要是其根本的原因。
2.国别报告已成为在华跨国.公司中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重要趋势。中国区领导的战略眼光,以及国别报告能更好地树立在中国的良好企业形象是国别报告的重要动因。
3.报告更加本土化。“具有本土特色的报告风格”成为中国国别报告企业最多的选择。在编制报告的依据方面,在华跨国公司不再拘泥于国际或相关行业标准或总部要求,而是开始根据“中国区自行制定的原则和框架”来编制中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同时,多数在华跨国公司认为,中国国别报告是一份相对独立的报告,应全面展示中国区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措施和绩效。
4.在华跨国公司独立编制报告的能力大幅提升。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华跨国公司编制部门呈现多样化的现象。虽然在总部指导下编制报告仍然排在第一位,但是在华跨国公司独立编制报告已经成为一个主要情况。同时还出现聘请第三方机构帮助编制报告的新现象。
5.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成为在华跨国公司改进报告编制的首要选择。同时加强报告编制的计划和控制也是大多数公司拟要加强的方面。国别报告的企业还十分关注报告框架和结构的改进。
6.在华跨国公司编制中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主要挑战仍然是数据收集和编写技术问题。与此同时,管理体制问题和中国区员工社会责任意识是报告编制的新的制约因素。
7.报告的方式仍然很低调。企业大多选择上传到公司网站并向媒体新闻稿。选择新闻会方式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比例比2007年调查有所下降。
8.报告的效果更好,并取得预想效果。与首次调研相比,本次调研中选择“非常好,报告的效果更好,并取得预期效果,各方都很关注”以及“很好,很多媒体报道,总部也很支持”的比例都有所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