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体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服务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服务体会

社区服务体会范文1

转眼到社区工作一年多了,在这段时间,无论是在待人接物上,还是在处理紧急事件突发事件上,恒茂华城社区的前辈们做出了好的榜样,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我。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认识在改变,我的感受在加深,我的工作能力也在增强。我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社区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做好社区工作的不容易。在这一年多的时间,我对社区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到了不少知识,做到了真正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扎根于基层为群众服好务。那么在新时期新形式下,我们怎样做好社区工作,怎样才能给居民带来便利,让群众更满意呢?

首先,我们应该把自己的位置摆正,我们只是为群众服务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所以我们对待每一位来办事的居民都应该热情地接待,耐心地讲解,要有奉献精神,真诚、耐心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要把居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他们生气了,我们不能不耐烦,要耐心、仔细地向他们讲解,直到他们明白为止,满意为止。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要及时地去处理,要时刻把他们放在心上。

其次,要多下小区,深入群众,关心他们的方方面面,随时了解社区每一位居民的生活情况,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要多和居民交流,正确的引导他们的思想,关心他们的点点滴滴。

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就业和社会保障则是人民生存的根本,社会保障制度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也是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只有人民的生活有了保障,社会才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就业、社会保障、和谐劳动关系事关人民群众的“三最”问题。在这方面,xx在报告明确提出要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的目标。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劳动保障系统作为政府民生工作的职能部门,任务更加艰巨,责任也更为重大。而我作为直接和百姓接触,传达政府政策的最基层工作者也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也越来越重。

现在我国的劳动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完成,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但是,目前的劳动行业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问题,例如,很多群众会反映说我们的劳动政策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实现真正的公开,一般只有在居民办理相关业务时,我们办理人员才会告知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很多工作的办理还是存在不足。为了给群众解决更多的民生问题,为政府开展的各项工作赢得更多的掌声,我觉得应该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同时加强监督保险政策的落实情况,加大对社会劳动保障力度。

社区服务体会范文2

2018年6月4日,我局组织党员到车辽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参加社区党员活动及理论学习,使我深切地认识到深入开展党的群众教育路线实践活动,对在新形势下街道社区服务工作如何展指明了方向,面对新任务,新挑战,作为干部党员,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更加扎扎实实地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贴心人。做好群众服务工作必须要牢固树立四种意识:

一、牢固树立为民意识。做为党员就要立足本职岗位,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牢固树立为民意识,尤其是作为社区工作人员,必须坚持把维护群众的生活保障、根本利益作为活动宗旨。要一心一意“为民”,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权益。要尽职尽责“护民”,做到决策体现人民意志,过程维护人民权益,结果落实人民利益。要实实在在“利民”,坚持给人民群众带来实惠、帮助人民群众解决现实问题、使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

二、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一是要创新服务理念,打造人性化服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积极调整服务模式。为加强服务沟通,提高工作效能,我们应积极主动深入街道社区进行现场办公,走访听取在帮助群众生活发展中的服务态度和服务项目上的意见,让群众真正感到暖心、省心、贴心,构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密切配合的服务关系。二是要创新服务机制。减少服务环节,打造便捷化服务,进一步简化程序,提高服务效率,营造一流的服务环境。三是要创新服务氛围。打造规范化服务,优化服务形象。服务形象是服务质量外显的、具体的、综合的反映,在服务文化中最容易被人感知。努力把优化服务形象作为突破口,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让来办事的群众感到门好进,人好找,话好听,事好办。用“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坐、一句稍后谅解、一流高效服务、一声走好相送”的温暖型服务方式,让群众来到办事有宾至如归的感觉。真正用文明指导服务工作,用文化规范管理,营造出一个蕴含着浓厚的文化氛围的服务环境。

社区服务体会范文3

关键词: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26.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08-70-1

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随着林权制度的改革,林农所需要的社会化服务也需要提升,否则就会制约林权制度的改革。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分析的方式,探讨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以期对当前我国林权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帮助。

1 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传统林业生产,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但这种林业生产方式严重制约了林业经营效率和林农收益。实施和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农所需要的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没有及时跟进,成为制约我国林业发展的瓶颈。即是说林权制度的改革要求社会建立和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也是林权制度改革的一种内在需求。作为现时提供林业服务的政府来说,往往是政府在唱独角戏,其服务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弊端。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服务需要发展完善为一种区域化的合作体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林农。

2 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影响要素

2.1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中的气候因素对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较强的影响,降雨量的大小、土壤肥沃程度和气温都直接影响林木类型和林木生产能力。气候条件较好的地带,容易形成比较稳定的林业生态系统,林木自我恢复能力较强。气候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带,林业发展所需要投入的成本就比较低,更易吸引外部力量参与林业发展。

2.2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对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视的。不同的地理位置,林木利用的价值也是有区别的。处于江河流域,林木主要作用就是水土防护,与商用林木相比,此处的林木生态优势就比较重要。显而易见,在此处就不易发展商品林木。如果在靠近城市以及交通便利的区域,就比较适宜经营商业林木,发展林业生产等。

2.3 经济条件

在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经挤条件关系到体系建设所需要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等。一般情况下,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完善的区域,林木资源储备充足,而且结构也比较合理。反之,那些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的区域,林木总量的规模小,林业结构也比较单一,而且林业自我发展的能力也比较弱。

2.4 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影响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因素,其中主要包括区域人口,文化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等方面。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对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每一因素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服务体系的建设,所以要统筹兼顾,协调处理好每一个因素,从而建立健全完善的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于林业可持续发展。

3 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

笔者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探究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后,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建立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林业可持续发展。

3.1 聚类比较

在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支持水平、服务水平、经费投入是体系建设中的关键因素。在相似度较小或较大的同一类或不同类对象中,进行聚类比较。通过比较会发现,在支持水平凸显类型中,支持水平因素在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得分最高,服务水平因素在其中的得分居中,而经费投入因素却得分最低。在经费投入凸显类型中,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整体水平都比较高,也就是说支持水平、服务水平和经费投入等各方面都比较完善。在服务水平凸显类型中,服务水平因素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支持水平和经费投入等因素却比较低。还有较弱类和弱势类,这两种类型中的各种因素都不显著,甚至低于平均水平。

3.2 评价比较分析

通过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得出的结果是比较客观的,减少了主观性的介入,可以消除评价指标间的相互影响。

3.2.1在支持水平凸显类型中,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比较高、也较完善。其原因就在于技术和人员的大力支持,但经费投入却比较少,使得林业技术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利用,从而导致区域社会化服务内容和水平都很一般。由此可见,在区域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经费投入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3.2.2在经费投入凸显类型中,虽然经费投入较多,但区域社会化服务水平却相当一般,其原因就在于缺少技术和人员支持。所以,在此种类型中,政府应当加大对技术和人员的投入。

3.2.3在服务水平凸显类型中,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比较高,但支持水平和经费投入却是该类型中的薄弱之处。

3.2.4在较弱类和弱势类中,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基本上都处于中下等,有的甚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此可见,在此类型中,其服务水平、支持水平和经费投入等方面都应该健全完善,因为不完善的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严重制约了林权制度的进一步深化改革。

综上所述,支持水平、服务水平和经费投入是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因素,也是导致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所不同的主要原因。尽管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各有差异,也存在着不足。所以,各区域要根据自身建设的特点,继续完善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钟艳,谷梅.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绿色中国,2005(8).

社区服务体会范文4

关键词 政府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作用

中图分类号:C912.83 文献标识码:A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兼有传统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两者的优点,能够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市场、社会、社区都需要共同发挥合力,而政府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

1制定统筹规划

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政府应当未雨绸缪,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主动提前作好关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统筹规划。政府应高度重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以促进区域内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为目的,将它纳入本市社会和经济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做好市政规划和建设规划,特别是新建居民小区、新城区建设、改造老居民区时要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城市规划,配套建设,对区域社区养老各类服务设施设置数量、规模、布局等进行统筹安排,合理配置,立足当前,谋划长远,以适应日益增多的养老服务需要,使其与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宜。

2进行政策扶持

政府对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进行政策调控和政策扶植。应建立适合多层次、多种类、多方式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政策,制定包括优惠、鼓励、法律责任及服务标准等相关政策与规定,加强对社会支持行为的规范、激励与引导。对从事社区服务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居家养老服务业;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上岗政策,确保服务专业化;规范服务标准,完善奖励制度,形成社会监督和市场竞争。

3增加财政投人,促进资金供给多渠道

资金是实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基本前提条件之一,但当前政府还没有建立起居家养老服务的公共财政政策,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的投入极其有限,经费来源主要是少部分财政补贴和社会募集,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具有不稳定性和临时性,不利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为了保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仅依靠政府单方力量不足以应对,未来应该是政府、个人、企业多方共同筹资的模式,应建立多元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筹措和运作机制,不断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多方筹资,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顺利开展。

3.1建立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相匹配的财政支持制度,设立专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

政府应当通过对于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规划,建立起对于居家养老的整体预算制度,从财政预算安排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预算资金,建立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专项资金,从而保证每年给予居家养老财政上的支持和持续投入,确保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专项社区养老资金可以有两个用途:(1)建设硬件设施;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各项硬件投入,大力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更新、扩建、改建或完善和提高工作,加快文体、娱乐设施的建设;(2)通过政府的补贴为老年人提供免费的社区为老服务。这两种用途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互为补充、综合利用。

3.2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多方筹集资金,引导社会融投资

除了政府投入资金外,还应该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如发动机关、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国外机构和个人等社会各界进行资金捐助;将福利彩票的收入按照比例投入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并作为一项长期的制度规定执行;通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一些便民利民服务实行有偿服务,以弥补服务资金的短缺。除此之外,还可采取多种方式大力调动社会其他社会投资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社会闲散资金的力量,吸引社会各界通过筹集大量社会资金为民造福。

3.3完善财政补贴、政府购买服务政策,探索较为完善的财政激励机制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颁行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补贴政策来引导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种类和水平的发展。财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出台规范各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收费监管办法,同时以民政部门考核验收认定的等级标准确定指导价,政府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运用可以通过购买养老服务人员的公益岗位(包括完全购买和部分购买)的方式实现再就业和老年福利服务的双赢。

4建立养老服务人员专业化培训体系

我国社区老年服务起步晚,起点低,不仅老年服务的基础设施薄弱,从事社区老年服务的专业人才也严重短缺。目前从事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人员大都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专业素质较低,使得社区老年服务只是在表面的层次上发展。加快老年服务建设迫切需要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素质优良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业人员队伍。为此,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逐步推行持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上岗制度,对进入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逐步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即凡进入养老服务行业的,至少要取得县(市)级人社、民政部门经过一定时间的理论培训和实习考核,取得养老服务资格证,方能允许上岗的制度。要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各类职业院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快培养老年医学、营养学、护理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使从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更专业化、知识化。

5建立福利性、公益性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机制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要庞大的社会资源支持。从一定意义上说,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也是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过程。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在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在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鼓励社会力量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养老服务,鼓励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民政机构、宗教团体、公民个人等积极创办各类提供养老服务的各类机构,以形成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制。这样就可以将政府力不从心直接承担的责任部分配由各类机构去承担,政府则由直接的社区老年服务的提供者角色,逐渐转变为监督者、规范者,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居民提供各种各样的社区服务。

6政府要完善社区老年服务的法律法规

我国目前关于社区老年服务方面的法规、条例还很不健全,现有的政策法规也存在定义不够明确,实际操作困难等问题。政府加快制定和完善社区养老政策和法规是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根本保证,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有健全的法律体系作为支撑。所以,政府不仅要着力加大对社区老年服务的财政支持和资源分配,还要完善相关法规,进行制度安排,要制定出符合地方实际的关于社区老年服务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法规规定社区老年服务中的各项管理制度、经营、组织办法等,明确社区老年服务的财政安排、监督和评估等一系列问题,从立法上规定服务的对象,服务的标准,服务资金的来源,监督部门的建立及各种奖励性措施等,使服务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从法律上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而且对已有的政策和法规要加强监督力度,确保其真正落实到位。

综上所述,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宏观规划、管理以及制定政策体系、完善资金投入机制,而且要协助整合社区资源、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公益岗位、进行相关服务人员培训等,因此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北省襄阳市科技局2014年科技计划研究专项课题“襄阳市社区居家养老问题与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胡务.社会福利概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 高鉴国.中国社区工作者手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3] 詹成付.社区建设工作进展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社区服务体会范文5

一、目标明确,讲之有方

与新授课相比,复习课内容抽象、知识密度大,教学难免枯燥乏味,为了调动学习积极性,不少有经验的教师常会根据内容需要在课堂上讲些趣味小知识,但有的教师对讲的内容缺乏选择,想到什么讲什么,为兴趣而兴趣,致使一些内容偏离教学目标,造成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例如某教师在复习“说明的概况并探讨它的影响”这一考点时,信手拈来关于教育、为人处事方面的众多故事。虽然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由于“无的放矢”, 学生并没有对的概况有更深入的了解,因此无法对的影响进行深入地探讨。显然,这样的教学不仅会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也对提高教学质量无益。众所周知,教学内容应为教学目标服务,课堂中教师的讲也不能只为迎合学生的兴趣,或仅凭教师个人的喜好,讲什么、怎么讲都要紧扣教学目标,依据目标选择内容,只有这样,“讲” 才会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以学促讲,讲之有道

复习中为了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教师总会事先对每个考点进行深入分析,层层剖析,在讲解时力求讲全、讲细、讲深、讲透,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从表面上看,教师是为学生好,但实际上却剥夺了学生思维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内在的需求,将学生置于消极被动的境地,因而教学效果经常事与愿违。其实,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不是学生不努力,而是教师的“讲”没有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是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只是以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这一过程。因此,复习中的“讲”不是替代,不是包办,更多时候应体现为一种组织、引导和促进,“讲”必须以“学”为前提,为“学”服务,以学促讲,这样才能讲得恰当、讲得高效。

三、取舍有度,讲之有效

复习中经常有教师抱怨课堂时间不够用,拖堂也是常有之事,细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些教师在讲解考点时一味求全求细,不论难易必要亲自讲解,生怕学生自己吃不透、学不全,结果导致教学时间分配不均,教学内容主次不分。例如,在复习“列出秦朝到清王朝更替的时序”这一考点时,有一教师满腔热情地为学生细细讲解了从秦至清的历史,虽然教师讲得唾沫横飞,但课堂却异常沉闷,最后教学任务也来不及完成。而另一教师则先让学生自主复习,再由学生合作释疑,然后在学生容易混淆的几个知识点上指点迷津,最后用朝代更替歌进行小结提升,结果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兴趣盎然。比较两位教师的做法,不难发现,复习并不是讲得越多、越细就越好,“讲什么、讲多少”还得根据学生的实际,从学情出发来取舍教材,确定教学的重难点。一般来说,学生通过自学能理解的不讲,通过合作探究能基本解决的略讲,对解决不了的可以点拨着讲。总之,只有明白“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才能讲得生动、讲得高效。

四、深活结合,讲之有窍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很多教师心目中复习课就是“炒冷饭”,认为只要冷饭多炒几遍,学生自然就能懂得多、学得深。虽然不少教师也想努力摆脱“炒冷饭”的局面,但时常会感到力不从心。其实复习之难,难就难在“创新”上,因为只有“新”的东西才能给学生更多的刺激,吸引学生更多的注意,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

那么,如何才能把旧的知识讲出新意?我总结了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把内容讲“深”。所谓“深”是指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二次挖掘、适度拓展,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逐步领悟原先没有理解或没有发现的东西,这样就会再次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满足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求。二是把内容讲“活”。社会思品是一门时代性、生活气息很强的学科,课本知识与社会热点、现实生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教师在复习时能将社会热点、生活实际引入课堂,用知识解读热点,用热点整合知识,那么知识就会“活”起来。例如:在复习“和平与发展”这一主题时,我将当前国际社会的焦点“叙利亚危机”引入课堂,利用这一内容来引导学生分析“威胁世界和平的诸多因素”,并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途径。在复习“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我又把学校开展的“循环使用课本”这一活动引进课堂,引导学生挖掘我国的资源现状,明白教科书循环使用的意义。事实证明,这样“讲”不仅能激发学习的兴趣,而且更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复习效率有显著作用。

五、形式多样,讲之有味

社区服务体会范文6

现代高校具有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四大功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潘懋元教授也认为教育的两大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社区是城市生活的基本单位和细胞,大学生参与社区建设,一方面促进了社区决策的正确性、提高自治能力,进而推动社区全面治理;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受益匪浅,在服务社区的事业上获得快速发展,实现双赢。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

1.1 社区志愿服务是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创新视角

党的十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拓展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通过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和实践育人的基地建设,进一步探讨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征和规律。高校学生广泛受到志愿文化精神的熏陶与传承,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极为普遍。因为志愿服务迎合了大学生加强社会交流与融合的需要,深入接触到了社会实际和人民群众,唤醒了他们的道德情感和行动,促使他们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而高校丰富的人才和文化资源促成了志愿服务在大学校园的生根发芽,同时高校中的党团组织有其强大的号召力和组织力,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运行机制和组织架构亦趋于完善,因此高校学生在校期间或离校后有志愿服务经历的比例非常高。

1.2 社区志愿服务符合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但同时社会结构也出现了重大变化,人口老龄化现象、留守儿童问题、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科技两极分化现象和社区建设等一系列新问题随之而来,而当前政府服务职能转变节奏在短期内无法满足社区建设需要,而大学生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展现了无偿性、志愿性、互动性、社会公益性、科技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缓解社区矛盾,满足社区建设需要。大学生作为“准社会人”参与社区建设,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生存能力,而且可以调动大学生关心社会和关爱他人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公共参与意识,有利于更好地调动各种积极力量来维护社区稳定和社会和谐,有利于提高社区管理水平以及强化党对基层社区的控制权。

1.3 社区志愿服务促进社会发展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双赢

大学生参与社区建设是在“相互帮助、助人自助”的理念指导下,大学生贡献时间及精力,为促进和谐社区建设、改善社区服务的不计报酬的行为。这种行为以社区为载体,主要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的活动为途径,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整合机制。大学生参与社区建设,为社区提供志愿服务对大学生道德修养具有提升作用,可以培养大学生“仁、义、礼、智、信”等优良品德,对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大学生深入接触到社会实际和人民群众,唤醒他们的道德情感和行动,促使他们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

1.4 社区志愿服务是高校社会功能的具体体现形式

大学生参与社区建设也是高校与社区之间的一种交流与协作的过程,高校与社区双方功能的差异、各自优势的不同,进而互动共赢,对高校教育教学、对社区建设都具有正面作用。高校利用地理优势、科教优势、科研优势、资源优势等众多优势,必将在建设学习型社区、推行社区终身教育体系等很多方面发挥正能量。参与社区建设是“第一课堂”的自然延伸和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坚持“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核心任务,通过积极传播先进知识、先进文化,服务人民群众,提高大学生的各项能力,并使广大青年在思想上更加成熟,行为上更加自立,认识上更加完善;培养以他人意识、集体意识和国家意识为核心的责任感,为日后成为一个高素质的综合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实践路径

2.1 立足社区需求,实现多向契合

依据社会学、方法论等理论,通过问卷分析、群众座谈会等方法,认真排摸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找准群众需求的“穴位”,设计接地气的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顺民意的活动,力争覆盖群众所需的各种服务,实现大学生的参与和群众诉求、社区意愿相契合,努力实现校内志愿服务内容和社区需求的无缝隙对接。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精心培育植根群众的活动载体,这样既可以实现社区居民“看菜点单”,有可以为社区居民“量身定制”个性化服务。

2.2 建设给力队伍,制定个性方案

为推动大学生参与社区建设规范化开展,以本校或本院大学生为依托,建立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志愿服务社团、志愿服务队等社区服务组织,专门成立服务项目对接组、社区需求工作组等工作小组,并形成了完善的工作方案。每个服务队伍制定个性化的方案,结合大学生青春朝气的风貌,进行有特色内容的社区建设,如社区文艺汇演、科普大讲堂、“拨开雾霾?找回健康”预防PM2.5危害宣传、“健康梦 蒲公英”、烹饪小妙招、生活小常识、燃气安全使用、留守儿童夏令营、老年人电脑班、老年人健康养生宣传、自闭症儿童潜能开发、残疾人心理辅导、挂职锻炼等特色服务项目。

2.3 深化?目建设,打造创新品牌

在完成队伍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打造创新品牌。一方面,各个特色服务团和学院已有的“××论坛”“××希望小学”等品牌活动或品牌志愿服务项目形成合作,力求强强联手,深化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内涵;另一方面,服务团参与社区大型活动,借助大型活动形成的社会影响力,扩大服务团工作的覆盖面和辐射性。如“十精神宣讲团”项目、“中国传统文化进万家”道德讲堂项目、“亲情陪伴”关爱空巢老人项目、“阳光之家”为低保户子女补课等项目,这些富有鲜活时代感和丰富内涵性的项目将给当今形势下的和谐社区建设带来一股新风。

2.4 完善机制保障,优化资源配置

推进大学生参与社区建设的基地、项目、岗位、活动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大?W生工作活动机制,扩展大学生活动社会化参与的途径,搭建规范化、社会化的志愿服务平台。确立了整合资源、建立基地“一平台”,服务社会、增长才干“两互赢”,大学生志愿者、高等院校与社会组织“三主体”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1-2-3”工作模式,坚持精神鼓励、经济支持、骨干培养三位一体的引导方式,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运行良好的激励机制,将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到学院党、团支部建设和学生评奖评优考核等体系中,加大队伍培训、能力提升的力度,为大学生参与社区建设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各个服务队伍具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制定志愿者招募、培训、调配、激励等完善的管理办法,设有专人负责实践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细致排定服务时间、服务岗位、服务内容、服务要求。

2.5 建设共赢基地,推进常态发展

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参与社区建设实践基地,建立大学生参与社区建设的长效机制,推进其常态化的发展。将创建应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期工作规划和近期目标实施意见,加强服务基地的策划、宣传和推广工作,不断提高服务基地的创建水平,使其能够提供具有公益性、长期性、规范性志愿服务岗位,对促进和谐社区建设有积极引导作用。在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引导下,作为中国著名工业区的沈阳市铁西区,提出了“东北振兴、沈阳先行,铁西领跑”的口号,以此为契机,以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铁西区基层社区建设为切入点,在学生党团组织原有学生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基地的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经过与沈阳市铁西区区委、区政府的商谈,启动与铁西区民政局、街道党工委及115个社区对接共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