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黄山奇松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网络资源;语文学习;促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96-1
一、借助网络,实现课内知识的课外延伸
网络如同海洋,学生们则如同未经时世的鱼儿,鱼儿们融入大海,在无助的状况下自然会迷失方向。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应该是在教师、学生和信息资源三者积极互动的状况下实现的。此时教师尽管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传播者”,但也不应该成为不闻不问的旁观者。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度的调空和必要的帮助。如:提供能动的搜索,筛选相关的信息,下挂有价值的资料,建立科学的操作平台。教师要从学习者差异出发,适度信息,适度辅导,既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的困难,又预留能力发展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
二、利用网络,提升语文学习的探究性
1.制作网络教材,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黄山奇松》时,与课文有关的黄山资料用网页的形式制作成为网络教材,把课文内容与黄山的资料进行连接,如“天下第一奇山”、“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迎客松”、“送客松”等,只需在这些词语上轻轻一点,就进入集文字、图片、影片于一体的丰富的网页中。学生通过阅读网络教材,在脑海中再现黄山的真实场景,通过网络技术,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创造出足以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
2.结合资料初读,提出探究问题
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网络教材初读课文,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网络资料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肯定,并从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供学生在课堂上研究。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研究。
3.自主合作学习,深入探究问题
学生有了问题,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去朗读课文,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图片、影片、文字资料,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
4.精读品味课文,交流点拨提高
学生通过“超媒体”阅读,对自己研究的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结果,心中已经有了丰富的语言和情感的积淀。这时,我们组织学生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精读品味。在精读品味中,注意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并及时点拨。如学生在汇报“为什么说迎客松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整个黄山的象征?”这个问题时,我们首先让学生把有关课文内容读出来,接着通过观察网络教材中提供的图片、影片,引导学生说出迎客松“奇”在哪儿。这样通过图文对照,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生动传神,对学生进行语言的熏陶。然后,通过网络教材提供的资料,学生很容易地读懂了这个问题。最后我们还充分利用网络教材进行激情渲染。此时,学生通过品味、朗读,把自己对迎客松的理解、感悟感情,尽情地表达出来。
5.虚拟生活空间,架设展示平台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语文教学的核心。我们在《黄山奇松》网络教材中,设置了“创造天地”这个栏目。教学中,先通过“创造天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向:“通过网络教材《黄山奇松》学习,你是否已被这丰富的内容、精美图片、生动的影片、秀美的文字打动了呢?你是否已深深地陶醉在这秀丽的景色之中了呢?我们的家乡也有很多著名的景点,请你学习《黄山奇松》一文的写法,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景点,把自己的亲身体验与网络提供的资料结合起来,先向别人介绍一下这个景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再把它写下来,并在网络上发表,让世界各地的朋友了解我们的家乡。”请你根据“创造天地”的提示,去研究,去完成。如此通过信息技术虚拟的生活空间提出研究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新鲜的事情,能激发起学生去探究、去完成的激情。
三、依托网络,增强语文学习的情感性
案例 《悲壮的一幕》教学设计
1.走近文本,走进科马洛夫
A.上网查找1969年这个背景下,当时苏联航天事业发展的情况,了解科马洛夫殉难这个事件的背景,从整体上感悟民族英雄的壮举,让学生从心底产生对科马洛夫的敬佩之情。
B.查找关于科马洛夫的个人资料,让科马洛夫这个人物形象立体化。
2.感悟智慧,思考现实
A.透过这悲壮的一幕,我们中国孩子感受到了什么?从科马洛夫殉难这个事件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B.科马洛夫的故事又使你想到了哪些类似的科学家的故事?读了这一类故事,你的心灵是否为之一震?它们对你的成长有怎样的作用?
3.展示作品,显示才华
假如你是编剧或者导演,你会挑选哪段场景,你会给这部小话剧起个什么题目呢?课文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会挑选谁扮演这个角色?给演员什么演出提示呢?假如你扮演其中一个角色,你会扮演谁呢?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范文2
一、心中有数。目中有人
“心中有数”是指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既要把握好教材的价值取向,又要开掘教材蕴藏的资源,使教学内容丰富起来。我在教学《找秋天》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前让孩子走出教室,到广阔的生活背景中寻找秋天;课堂上引导孩子通过目睹、耳闻、鼻嗅、口尝去感受秋天;利用多媒体手段,引领孩子走进自然,走进生活,欣赏田野的秋天。孩子感悟到秋是美丽的、甜蜜的、芳香的、丰收的……这样把握教材,上起课来才能挥洒自如。
“目中有人”是指教师要从孩子的“学”出发。在《找秋天》的教学设计中,我更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思考孩子想学到什么,会怎么学,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帮助他们解决。课堂留下足够的空间,把不可预测的新生成资源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沉睡潜能的时空,成为探索未知的旅程。
二、创设情境。生感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孩子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一节好的语文课,总离不开一个“情”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我在教学《雨点》时,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课文情境,启发孩子想象:“多么平静的小池塘啊!小雨点睡得多香呀,它正做着一个甜蜜的梦呢!它梦到了什么?”这样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激感。“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要充分利用文章优美的语句、精彩的片段,让孩子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让语言所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如何让孩子进入“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境界呢?教师要调动孩子全身的感觉器官,让孩子进入角色。在精美的动画中,在优美的音乐中,孩子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跳起来,眉飞色舞,欢呼雀跃,仿佛觉得自己就是小雨点,在池塘里甜甜地睡觉,在小溪里愉快地散步,在江河里兴奋地奔跑,在海洋里尽情地跳跃。
三、熟读精思,涵泳体悟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必须引领孩子经历与课文“对话”的过程。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个环节中要认真指导孩子读准课文,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孩子课文不读好,教师决不开讲。
其次,熟读精思,领悟话题。“总其言而求作者之意。”引领孩子步步深入,由表及里,求其精微,选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精彩语段等有价值的话题作为对话主题。孔子曰:“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与古人怎么朝夕相处,情感交流呢?当然是“设身处地”地品读体验,切己体察,含英咀华,自主领悟话题的外延和内涵,产生个性化的感悟。在这个过程中,把孩子置于课文中“涵泳”,“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禾。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枝,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禾,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浡兴。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众人之濯足”。视书为水,全身心地投入,却不能过急过快,须“润”“溉”适中。
再次,研读探究,多元解读。语文教学的本体价值就是促进孩子言与意的积极感悟、内化、转换,进而运用个性的言语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进入“于是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的境地,达到“我在课文,课文也在我心中”的境界。
四、因课设练。拓展探究
要上好语文课,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因课设练,拓展探究。一句话,就是要把训练练在点子上,练到孩子的心里去。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有效设计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确实,好的开头是成功课堂教学的一半。简洁生动的导语配合相应导入新课的方法,像巨大的磁石,使学生倍受吸引,让学生开启思维的大门,使他们获得首次深刻的感知。课前导入的目的是把“教”的目标最终转化为“学”的目标。这种定向的中介作用在教与学中有着激情引趣,促进和谐发展的功效。
一、创设真实情境的有效导入
(一)创造情境放松学生心态导入。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的心态自由、放松。学生的心态状况对学习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自由开放的心态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投入和积极思维,更容易使学生将精力集中到学习上。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很难达到心态的放松,此时,教师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心态达到放松就显得极为重要。放松学生的心态可以借助多种手段创设情境,特别是在授课过程中,在学生学习略显紧张或遇到阻力的时候,可以借助教学情境放松学生的心态,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动机导入。
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心理学研究证明,虽然人们的许多学习是在没有任何动机的情况下实现的,但是长期的、有意义的、主动的学习将必然受到学习动机的影响,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更需要动机的推动。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情境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因此,课堂教学导入的一个重要层面便是“激发动机”。利用情境激发动机一方面在于设置有利于调动学生兴趣的情境;另一方面在于设置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动机。
(三)创造情境引导学生生活发现导入。
语文教学应当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是学生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从另一方面来说,生活即课堂,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领域,包括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以及生活经验。课堂的导入是否能够唤起学生的生活情感是至关重要的。然而,课堂教学毕竟不等同于生活,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只有实现了生活加工的教学情境,才是遵循学生生命主体的,才能够在课堂教学导入中发挥其功能。
二、组织精准的语言陈述导入
(一)直接导入法。
直接采用谈话叙述导入是语言陈述导入的一种常用形式,直述导入的优势在于能够明确地向学生交代学习内容、学习要点,阐明学习任务或者学习方法,从而有效地组织好教学活动的过程。
教师的开场白就直接点题,用精准的语言,主动地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的课题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点明文章的中心。在教学这类课文时,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表现,教师就要抓住有利时机设计简短、精彩的导语直接揭示学习的内容。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我们的祖国是美丽的。她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壮阔秀美的江河湖泊,还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庐山,去领略庐山云雾的美好风光。”教师言简意赅,简洁明快的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调动了学生学习新课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
(二)设置问题导入法。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学习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在教学《黄山奇松》时,我们可以这样导入:“黄山有四绝,但这四绝中又以奇松堪称首位,那么黄山的这些松树到底奇特在哪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感受黄山松树的奇特吧!”
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的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三)故事导入法。
小学生一般都喜欢听故事,以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可以带给学生启发、激励,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例如:在教《老师,您好!》时,我就给自己的学生讲了发生在四川汶川大地震时,不同的老师所表现出的不同行为,让学生自己先去感悟教师这一职业的崇高。通过故事,可以一下子把学生带到教学所需要的思维情境之中,此时,教师适当地提出问题:“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
(四)前后知识联系法。
“前后知识联系法”就是指在已学过的旧知识的基础上导入新学知识,从已知的领域转入未知的领域,这种方法的使用关键在教师,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找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过渡要自然连贯,既起到调整学生思维方向,又为新课学习创设良好环境的作用;既让学生感到新知识不陌生,又让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知识。“温故”只是手段,而“知新”才是目的。
如:苏教版第七册《秋天》一文,都是描写秋天的景色,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内容,我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描写秋天的课文或诗歌。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想起了《望洞庭》、《峨眉山月歌》等古诗和《秋姑娘的信》、《秋游》等课文,有的学生还能一口气把诗和课文都背诵了下来。我因势利导,表扬好的,鼓励差的,向学生提出新的要求,使学生充满活力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五)渲染情境导入法。
语文课教学应重视对学生情感状态的把握,因此,情境功能重要的一点应当是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渲染课堂的情感氛围,以此来实现教学目标。众所周知,情感的渲染具有突出重要的作用,强调入情入境是课堂教学导入的指导思想,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并且渲染这种感情可以有许多方法,重点在于结合教学内容及教学环境进行灵活掌握,注重其实效性。
如教学课文《最后的姿势》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那一天吗?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发生了强烈地震,许多人在这场地震中丧失了生命,但是恰恰在此时,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感人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这段感人至深的导语,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六)歌词、歌曲导入。
播放一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唤起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记得有一位教师在教《草原》这篇课文时,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第一段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白鸟齐飞翔。”接着用抒发感情的格调描述了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美丽的景象:“那儿的草原一碧千里,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牧草茂盛,牛肥马壮,繁花似锦,白鸟歌唱……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老舍爷爷一起去风景如画的内蒙古大草原浏览一番……”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神往于内蒙古大草原的景物,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对学习这篇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导入
借助多媒体手段辅助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导入经常使用的方法,其功能自然是多元的。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导入的特点在于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听觉材料,以鲜活的形式为学生的直观感受以及情感调动提供帮助,应当说,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导入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然,多媒体手段辅助导入新课最多的时候是用来带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让学生通过图像、声音感受教学资料。下面来看《雾凇》的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好,老师想问大家几个问题,你们喜欢出去玩吗?平常爸爸妈妈都带你们到哪儿去呢?
生:学生发言。
师:同学们去过这么多好玩的地方,今天老师也要带大家去一个地方,想知道是哪吗?
1.多媒体课件欣赏。(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特景观之一的吉林雾凇)
师:下面我就要带大家去吉林雾凇看看。大家在看的过程中,想想,你觉得吉林雾凇奇特在哪里?我们比比,谁看得最仔细。请大家做好准备,好,开始。
2.引导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真棒!发现了许多雾凇的许多奇特之处,可是,这些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呢?你可以结合刚才看到的,或从课文中去找找答案?
(学生讨论)
师:谁想把你发现的变化跟大家说一说?
(学生交流找到的答案)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学科优势;审美能力;素质教育
教育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培育能力及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得到整体提高。换句话来说学生不仅要有知识技能,而且要有更好的身体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心里素质和人文素质。要全面发展学生的各种潜能,就不能丢弃培养学生良好审美素质的任务,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离不开美育。审美素质是现代人的素质结构中基础性的要素之一,它具有相对独立性,又能对道德、心里、人文等素质要素的提高产生影响。所以,没有美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完整,不全面的。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一种天性,审美趣味就是这一天性的具体体现。但是。由于各种后天因素的影响,比如,家庭环境,人际交往,社会风尚等。故此,审美趣味不仅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而且还存在高雅低俗之分。人在青少年时期,趣味是最浓的,若不将他们引导到高尙趣味的路上,他们就可能流入低俗趣味的污道。因此,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去做呢?现在就以我这十来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浅谈几点看法,与同仁们商榷。
1 用形象生动的审美材料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美育活动中来
生物学科恰好具备了这方面的优点,生物课程里的生动形象的审美素材随处可见。比如,植物的花和果实以及根、茎、叶几乎毫无例外地受到人们的欢迎,尤其是植物的花朵更是令人赏心悦目。不仅如此,生物学还包含了可以用数学表达的形式美。例如蜜蜂所造的巢穴和燕子搭的窝都蕴含着数学美。蜂房不仅是完美的,而且是科学的设计:它的正面由正六边形组成,不仅美观整齐,而且使用面积最大;其底部由三个全等棱形频接起来,而且每个棱形的钝角都是109度28分,另外的锐角是它的补角,为70度32分。那么,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如何巧妙地利用他们呢?比如,在讲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这点知识时,我是这样做的:先让同学们下去认真预习,通过预习让他们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昆虫有哪些?并对他们的生活习性、发育情况和所筑巢穴进行了解,在上课时我先按教学大纲将书本知识以师生互动的形式讲完,然后我就抓住适当时机对同学们进行美育教育: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家蚕、蝗虫、蜜蜂、苍蝇、蚊子等昆虫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你们对蜂的巢穴了解有多深呢?这时,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回答:了解,它们是由许多许多的小孔连在一起而形成的。我接着追问:那你们知道这些小孔是一个什么样的几何外形呢?这时就有大部分的同学回答不知道。我急忙抓住同学们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给他们详细地讲解蜂房的构成:它的正面由六边形组成,不仅美观整齐,而且使用面积最大;它的底部由三个全等棱形拼接起来,而且每个棱形的钝角都为109度28分,另外的锐角是它的补角,为70度32分。同学们一听不由得发出“哇!”的一声惊叹。同学们的惊叹声刚落我就说:这只是你们对蜂房的一个了解,生物学乃至大自然中有许多许多奇妙的东西,只要你们用心观察,用心体会,有待于你们发现的问题还很多呢!这样一来,不但引发了学生的想象,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审美意识。
2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美引真”,不要一味追求所谓的“美”而歪曲“事实”
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生物学的教育尤其要强化客观性。一个合格的自然科学工作者不能以个人 的喜好影响他们的理性判断,简单来说,一个搞植物学的人不能因为喜欢花儿讨厌给花带来养分的粪便。就拿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的一句话“鲜花插在牛粪上”来说吧!这句话常常用来比喻某个漂亮的女子找到了一位不如意的郎君。但 换个角度来看,鲜花也只有插在牛粪上才能够茁壮成长。没有牛粪的无私奉献,哪来鲜花的娇艳呢?所以说自然科学工作者个人的主观意志要服从于客观规律。故而生物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美育教学时这点是万万不能忽视的。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中提到:先生给我改作业,发现我画错了小臂的血管,是因为我为追求美观而忽视了实际存在的客观事实。《藤野先生》给我的启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里,即使是为了审美的目的,也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就拿显微镜下看到的洋葱表皮来说,由于每个学生选择的观察范围不一样,画出来的图像就不一样,这时我们老师就要给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同学们,你们视野内看到的洋葱表皮细胞是什么样子就把它描绘下来。切记,不能照课本的图形画,也不能照着其他同学的图形画。如果你在显微镜下什么也没有看到,就请举手让老师帮你解决。这样同学们就会认真地去完成实验,并把自己的所见如实的描绘出来。但是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有许多老师不能做到这点,他们把自然科学教育的艺术性理解为是在讲授过程和课堂组织才会有所体现的教学技巧,而没有花力气去挖掘教材的审美特质。如理论及推导,实验方法等所具有的审美价值,甚至有些老师还认为自然科学教育与美育是水火不相容的,这种看法是违背素质教育规律的,所以“引美为真”的做法应当提倡。
3 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现代教育;思想品德;教学
新课改要求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思考;有利于设计和演示科学有趣的板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一、巧设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一种带有感彩的认识倾向,它与思维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兴趣吸引着学生去思考和从事活动,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把握学生的兴趣特点并作为正在形成某种思维能力的契机来培养是开发学生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他们的求知欲。利用电脑从网上搜集一些与课本内容有关的图片或动画,以直观、生动的形象通过多媒体呈现于学生面前,即可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学习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比如在讲新课时可以播放与课堂内容有关的歌曲、案例或图片,这样能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重视教学的直观性和艺术性。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的舞台,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就要“独揽天下”,没有给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没有让学生有创新的机会,更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手段,能够起到变抽象为形象,增加课堂教学密度和容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可将知识串成线、连成网,使之系统化、网络化。围绕着“网络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网络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思想品德课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等学习方式,可以充分运用网络资源,进行电子备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网络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启迪思维――引导读书、讨论交流――质疑释疑,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在现代教学模式下,我们可以以幻灯的形式把教材内容直观地展示出来,还可以通过录像播放一些现实案例,或者直接从网站中下载一些课件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又使学生始终处于动脉、动口、动手的积极思维状态之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对所学内容理解深刻。
三、创设教学情境,注重教学的情感性和民主性。
成功的教学冲表明,一节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情感教学。知识只有通过语言的形象展现、情绪的积极感染,才能触及学生的灵魂,激励他们的意志,促使他们用行动去捍卫真理,把知识转变为坚定的信念。而只有当知识转变为坚定的信念。而只有当知识转变为学生的信念时,才谈得上道德教育。思想品德课的网络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他们更加专心投入学习。因此,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情感性能和民主性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的关键一环,重视情感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作用是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
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笔者巧妙地运用情境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精心安排的、满含兴味、环环紧扣的教学程序中,自然地进入一个全新的认知、求知网络,使学生在不自觉中更激起参与的欲望。教师运用电教手段,进一步增加了师生情感交流的机会,更好地发挥了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作用。比如,在讲“怎样培养高雅情趣”这一节课时,笔者首先播放一段黄山的自然风光,让学生陶醉在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之中。然后再让他们看几幅漫画,漫画作者对于世事人心的敏感细察,对于儿童的热爱,对于自然的倾心和对于人生的执着,经由笔端资源地流淌出来,不加雕饰,浑然天成,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这样通过图片、录像资料让学生们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新鲜的、美好的事物,在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新美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才充满了情趣,情趣又让他们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美。
四、运用网络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下转第126页)(上接第124页)
思想品德教学需要改革和创新,美国著名教育学者认识,“网络化教育是各国21世纪教育的重要手段”。可见,运用网络化教学手段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体系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教学实践证明,网络化的教学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网络化教学通过组建合作探究的学习小组、小组互动、组际互动等网络化交往学习方式进行知识探究,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大量实验表明:在这种和谐宽松的网络学习氛围中,教学易于调控,便于调节,对于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率确实大有好处。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要适当应用多媒体,不是什么地方都用。
2、利用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没有教师的板书,优秀的板书能较完整、科学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具有概括性、合理性、持久性、完整性、操作简便性等特点,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思维,同时还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
3、利用多媒体教学要注意节奏,避免哗众取宠、走马观花。
4、利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培养。
5、多媒体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不可能取代教师,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