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声乐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声乐论文范文1
戏曲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明珠,也是弘扬我国文化和艺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艺术表现体系,现阶段的戏曲已经成功的吸收了很多传统的音乐元素,随着经济的发展,戏曲逐渐成为了广大群众非常喜欢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传统的民族声乐相比较的话,戏曲的出现也是在不断的模仿当中才有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传统民歌的发展历程中有戏曲的影子,二者是互相依存的关系,这才促成了二者的共同发展。
(二)在实际的演唱过程当中传承着发展
我国的传统戏曲经历了很长的发展时期,而且还吸收了各大家的长处,但是始终没有变的是,始终坚守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坚持着民族的风格,虽然现代戏曲的乐队在编排上有一定的变化,但是在唱腔和板式方面仍然保持着原有的传统风格,而现代民族声乐则是中西声乐文化合并的产物,所产生的作品和包含的体裁都让现代民族声乐在实际表演上获得了很大的突破,比如说我们在演员的演唱表现风格上就有所不同,现代民族声乐的演唱主要是强调个人风格的展现,而戏曲则重点表现演唱特色上,,现代民族声乐作品在编曲和音乐的结构上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二期音乐的作品也被分为了很多个种类,传统的戏曲它的音乐模式则分为了曲牌体和板腔体,可见其区别。
二、我国传统戏曲对现代民族声乐发展的影响
(一)我国传统戏曲对现代民族声乐的熏陶
我国的传统文化非常多,而且源远流长,我国的传统戏曲艺术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几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富有中华神韵的艺术形式,现代的民族声乐是延续了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并在此基础上综合了西方声乐演唱的技巧。近几年在我国的乐坛上出现了很多相对独特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其清新的曲风和独特的民族韵味受到了广大听众的青睐,这种现象大多数都是出现在流行音乐当中,我国的流行音乐在创作的过程当中逐渐的引入了中国风的元素,这些作品多数都是以我国的传统音乐作为旋律的脉络,在编曲上采用了大量的中国民族乐器,比如说周杰伦和费玉清演唱的千里之外当中,就运用了古筝。
(二)在审美上的感染力
现代声乐论文范文2
关键词:少数民族声乐;现代民族声乐;原生态;民族性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176-02
我国的民族声乐分为传统民族声乐和现代民族声乐,传统民族声乐包括戏曲、曲艺、民歌和说唱艺术等,而少数民族民歌则属于传统民族声乐范畴。现代民族声乐或称新民族唱法,是建立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新唱法。就目前我国的现代民族声乐教育来看,西洋美声唱法体系的学习成为主体,而缺乏对传统民族声乐的学习,特别是少数民族声乐的学习.由于少数民族生存的环境比较偏远,又没有一套系统、完善的保护传承少数民族民歌的措施,使得一些少数民族民歌面临失传的境地。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传承和保护的相辅相成的,因此,加强音乐艺术院校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少数民族民歌的特点
少数民族民歌是各民族用来表达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艺术形式,歌声伴随着他们的劳动生产、社交、娱乐、婚丧嫁娶、宗教、祭祀等活动。他们的歌声真挚、淳朴,充满了生活气息。少数民族民歌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特点:
(一)地域性
少数民族大多居于边疆、山区、牧区,受地域、语言和风俗的影响,每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民族音乐特色,如:新疆的十二木卡姆、内蒙古的长调和呼麦、的拉鲁山歌、彝族的四大腔和侗族大歌等。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按地域通常分为北方草原、黄土高原、中亚绿洲、云贵高原、中南丘陵等8个音乐文化组,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同是一首山歌, 黄土高原高亢嘹亮中带有生活的无奈和辛酸;云贵高原的山歌则跌宕起伏,曲调多变;北方草原的民歌却悠扬舒缓、辽远苍凉。
(二)语言特点
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洗礼和岁月变迁,各民族历经了民族的迁徙、交融, 形成今天中华民族语言的五大语系:1、汉藏语系的民族共31个(含汉族),分为壮侗语族(含壮傣语支、侗水语支、黎语支)、藏缅语族(含藏语支、彝语支、景颇语支、羌语支)、 苗语语族(含苗语支、瑶语支)和汉语;2、阿尔泰语系共19个民族,分突厥语族、 蒙古语族、满――通古斯语族(含满语支、通古斯语支);3、南亚语系有三个民族;4、南岛语系仅一个民族――高山族;印欧语系有两个民族,分斯拉夫语族(俄罗斯族属东斯 拉夫语支)和伊朗语族(塔吉克族)。
(三)风格多样
中国少数民族民歌体裁多样,品种繁纷,有山歌、劳动歌、风俗歌、祭祀歌、叙事歌、摇篮曲等等。蒙古族的牧歌、苗族的飞歌、侗族大歌都属于山歌类别。劳动歌是在生产劳动时产生的,比如蒙古族民歌《劝奶歌》、贵州民歌《摘菜调》就属于劳动歌。风俗歌有土家族的《哭嫁歌》、蒙古族的《送亲歌》、《祝酒歌》、羌族的《酒歌》等等。少数民族有各种,比如道教、佛教、萨满教、伊斯兰教等等,因此宗教祭祀歌种类也很多。
(四)个性鲜明
由于少数民族信仰、语言、地域、风俗习惯的不同,其民歌具有较强的个性和不可替代的风格特点。例如:蒙古族民歌曲调悠长辽阔,节奏自由、尾音拖长、情绪热烈奔放,旋律富于装饰,常用真假声并用的演唱方法,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山歌和新疆民歌大多节奏明快,舞蹈性强,歌声嘹亮,荡气回肠;苗族飞歌、壮族山歌舒展、甜美,节奏快中有慢,活泼欢快,富有生活情趣;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各有特色,成为中华民族声乐大花园的一支支奇葩,也为我们后人学习歌唱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二、我国现代民族声乐存在的问题
(一)歌手大赛的“千人一声”
从近代掀起西学浪潮开始,我国在西学的影响下成立了音乐艺术院校。这些音乐艺术院校为培养出众多优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唱家和音乐家。那时的歌唱者比较注重传统声乐学习,甚至有的本身以前就从事传统声乐艺术,后来又接受西洋美声方法的训练。我国的民族声乐一度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但是,从今天的音乐舞台上我们看到,大多专业院校毕业的歌手们技巧很强,但是缺乏个性,对音乐风格的把握和情感处理不够准确,造成声音没有特点。歌手的声音都接近一致,以至于被业内界评为“千人一声”。
自CCTV青年歌手大赛设立了“原生态”唱法比赛以来,引来了各界的强烈反响,也引来了专业界的“土嗓子”和“洋嗓子”之争。一部分专家认为原生态民歌是乡曲野调,发展不成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没有经典作品和科学的发声方法。而另外一些专家认为,原生态的歌手没法与经过多年专业训练的歌手相提并论。不管怎样争论,不争的事实是原生态歌手受到了观众和评委的一致喜爱。他们朴实的衣着、真挚的歌声,动情、自然、忘我的演唱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从这些事实看,原生态歌手与专业歌手在声音、表演、服装上形成了明显的对比,这都是过于追求技巧,而不注重艺术修养的结果。所以,只有学习传统音乐、少数民族音乐,才能丰富艺术修养,使演唱具有民族性和个性。
(二)音乐院校教育的西化
我国声乐教育家金铁霖在《民族声乐艺术的新视野》中说:“过去,我们对少数音乐文化不闻、不问、不采、不编,甚至认为不入大雅之堂。建国后虽说有了很大改观,出现了许多有特色的歌唱家和音乐家。但受观念和教学体系设置的影响,少数民族音乐的挖掘、整理、创作、改编还是相对滞后的”。从我国大部分音乐院校的声乐课程设置来看,传统民族声乐和少数民族声乐没有被列为主要的课程,只有少数艺术院校单独设立了少数民族声乐班。比如: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的侗族大歌班;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有相对系统的长调教学体系;新疆有十二木卡姆的专门班。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孟新洋先生一直致力于少数民族声乐的研究。他编写了《少数民族声乐教材》、《我国民族声乐理论》等,其别强调对少数民族声乐的学习。中央民族大学作为一所少数民族院校,专门设立了田野调查专项资金,每学期都会有师生组织到各少数民族地区采风。著名音乐理论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田联韬先生是少数民族音乐研究者的榜样,他多年到少数民族山区采风,甚至与少数民族同胞同吃同住,写了许多有价值的少数民族音乐论著和音乐作品。
三、为什么要学习和传承少数民族民歌
(一)现代民族声乐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是现代音乐文化的基础、土壤,而少数民族民歌更是现代民族声乐的根。要想发展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首先应先了解和学习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特别是少数民族民歌。保护好民歌就是保护好我们的母体音乐文化,只有建立在传统民族民间声乐的基础上来发展民族声乐,才能使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更具个性和生命力。
(二)我国声乐艺术要突出民族性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虽然要讲究声音的科学性,但最终要体现民族风格,这和追求声音的科学性并不冲突。民族声乐艺术,根植于中华传统音乐文化,来源于各族人民的生产劳动生活,是地地道道的反映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
(三)少数民族民歌面临失传
不可否认,少数民族正以一种弱势文化的姿态存在于人们精神生活的边缘。受现代社会经济、信息快速发展的影响,大多年青人更喜欢通过网络、电影和一些现代科技手段来娱乐生活。我们看到一些少数民族青年对民歌没有兴趣、不愿意学唱的事实。当下一代年轻人失掉学习传统民歌的环境与可能性时,它的传承就会出现代沟与障碍,那少数民族的民歌也就离消亡之日不远了。
四、如何在音乐艺术院校开展学习少数民族民歌
(一)在各院校设立民族民间音乐班
通过成立民族民间音乐班,可以对于大量的民族民间歌曲进行挖掘、整理、学习和实践。通过对民歌的乐调、歌曲背景分析,而了解少数民族的心理、风俗、语言、信仰,使我们从局部的技艺传承上升为全面的文化传承,从而形成音乐文化的全面认知。
(二)请民间歌手到课堂讲学、传授
许多技艺高超的民间歌手既是民歌的传承者也是民歌的创作者。著名漫瀚调歌王齐福林,他原本是二人台演员,对于歌曲的演唱和润腔都有较高的技艺,他演唱的漫瀚调《打渔花花》等歌曲获得了央视民歌大赛的大奖。长调歌王哈扎布没有进过一天专业学堂,却有精湛的歌唱技艺,并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歌唱家,拉苏荣就是他的弟子。在少数民族中,这样的歌手更是数不胜数,他们对生活、对民歌的把握和理解,正是我们要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只有亲身和这些歌者学习,才能了解到原汁原味的民歌。所以请民间歌手到课堂现身讲学,是民歌传唱的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三)每人每学期要做田野调查,做文字记载
曾说过一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我国的各大音乐艺术院校,设置传统音乐艺术班或者少数民族民歌研究班。每个学生每学期要有田野调查的学习任务,在做完每项田野调查和采风完毕,都要将录音、录像等资料整理成文。这些宝贵的资料既能为后来人留下学习资料,也是以后创作和实践的可靠依据。
(四)演出实践
实践演出是前面这些工作的一个总结和最终体现。在学习了少数民族民歌之后,学生们要以论文、音乐会,创作音乐作品来汇报给学校。也可以就某个民族的民歌或音乐文化现象开展文化专题和论坛,使其他人也参与到研究和学习中来。在当今的歌者中,龚琳娜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她一直都很注重对于民族民间歌曲的学习,曾一度到贵州山区、陕北等地采风,并因此也掌握了许多民歌风格。她演唱的《好花红》、《摘菜调》、《丢丢铜》等民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也因为她对陕北、山西民歌的学习,了解到走西口的文化背景,因此才唱出了催人泪下的《走西口》。
五、结语
少数民族民歌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的奇葩,它不仅记载了我国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也是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挖掘、整理、学习、传承少数民族民歌既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也是促进我国现代民族声乐发展的根本所在。少数民族民歌的传承多为民间自然传承,在经济、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这种传播方式越来越薄弱。所以学习、保护、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既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重视,也是一种责任和文化自觉意识。
参考文献:
[1]李萍.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论[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现代声乐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传统音乐;伦理思想;启示
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思想家们,在思考社会文化、探讨音乐作用时对音乐伦理问题多有论及,只是论述的角度和程度不同而已。以儒家为主流的传统礼乐思想特别强调音乐的伦理功效,强调音乐在移风易俗、陶情冶性、教化百姓、安邦治国等方面的独特意义。在此后的两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等时代,也有不少思想家、哲学家阐释他们的某些思想。但是对于传统音乐伦理思想的系统性总结与梳理,却鲜有学者给予专门性研究。
在目前散见的有关音乐伦理思想记载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有:《论语》、《苟子-乐论》、《吕氏春秋》、《乐记》;后来直至宋明理学的有关音乐伦理思想之阐述,如《文心雕龙》中的《乐府》,《通书》中的《礼乐》、《乐上》、《乐中》、《乐下》等,大都是承袭《乐记》而来。系统梳理和剖析我国传统音乐伦理思想,将会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音乐伦理在现代意义上的价值。
一、乐通伦理,乐与政通
以伦理政治为轴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传统文化中的“乐”不止是单纯的歌唱钟鼓之类,它的意义也决不仅仅限于音乐本身,而是关系到政治的隆替,国家的兴衰,以至个人的祸福等。先秦诸子尤为强调音乐与政治、伦理的关系,曾就“乐”的社会作用和意义展开过激烈的论争。
1.儒家赋予“乐”丰富的伦理内涵,把“乐”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工具,明确提出“乐通伦理”、“乐与政通”。在集儒家思想之大成的《乐记》中,最早将“伦”、“理”二字合用,指出音乐与政治、伦理相通:“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乐记·乐本篇》);“是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乐记·乐施篇》),是“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乐记·乐论篇》)。因而察乐便可知政,审乐可明人伦之理,合礼用乐就可以使人有德。孟子也主张乐通伦理,日:“闻其乐而知其德。”(《孟子·公孙丑》)《吕氏春秋》中多次论及乐与政治的关系,认为考察音乐便可了解一国之政。所谓:“凡音乐,通乎政而风乎俗者也,俗定而音乐化之矣。故有道之世,观其音而知其俗矣。”(《吕氏春秋·适音篇》)
2.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由于片面地认识到音乐亡国的事实而主张“非乐”。墨子论乐集中反映在《墨子·非乐》中。他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上,主张非乐:认为“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墨子·非乐上》)。而要为乐就必须制造乐器,这既费时又费财,费用无非是剥削老百姓。而担任演奏的乐手必是“耳目聪明,股肱之毕强,声音之和调”的壮年,虽满足了王公大人的享乐,却浪费劳力,妨碍生产,必然亏夺百姓之财。这种非乐主张,一方面表明他是承认音乐的美感以及人们对于音乐的需求和社会作用的;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反对的是统治者“不节制用乐”的享乐行为所造成的危害。因此,他的思想既有一定的合理性,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3.法家代表商鞅和韩非则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坚决反对儒家的音乐主张。商鞅直接把“乐”斥为导致国家削弱的原因之一,指出:“六虱:日礼乐,日诗书,国有十二者,上无使农站,必贫至削”(《商君书·勒令》);“国强而不战,毒输于内,礼、乐、虱官生,必削;国遂战,毒输于敌,国无礼、乐、虱官生,必强”(《商君书·去强》)。韩非则反对“新声”,认为“新声”是靡靡之乐,是亡国之音,并得出“不务听治,而好五音,则穷身之事也”(《韩非子·十过》)的结论。以他们为代表的法家从“齐之以刑”的政治观出发,认为音乐具有腐蚀人心的作用,不利于政权巩固,不利于富国强兵,所以反对“礼乐”。这种思想和理论都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反映了当时客观政治形势的激烈变化。
4.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由于看到了当时统治者“用乐”所造成的危害,因而不仅否定“礼乐”,而且将世俗的音乐本身也全否定了,这是他们思想的局限性。老子在“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下,从“无欲”出发,认为“五音令人耳聋”(《老子》第十二章),反对音乐。指出真正的音乐是形而上的、与“道”合一的音乐,即“大音希声”。主张治乱最好的办法是“无欲”。庄子从哲学的角度,提出“至乐无乐”的命题,主张真正的快乐是“无为”。他把“形色名声”的“乐”和“钟鼓之音”,看成是“乐之末”,日“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钟鼓之音,羽旄之容,乐之末也。”(《庄子·天道篇》)基于以上认识,道家否定了一切人声之乐,并以此剥夺了人们享受音乐的权利。虽不利于音乐的存在和发展,但有利于当时统治者的统治。
从墨家、法家、道家的“乐论”分析,尽管他们反对儒家“以礼乐治天下”的主张,但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他们是承认音乐的社会作用、强调音乐与伦理、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的。他们之所以反对音乐,除了有认识上的差异外,更多的是社会历史与政治环境的影响。儒家则因强调“乐”在治国和协调人伦关系中的地位,能够迎合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和人性的审美需要,使得其“乐论”思想占据了主流。
二、礼乐并举与音乐的等级名分
在传统礼乐制度中,礼,指人伦关系的“应当”,乐,在当时是音乐、诗歌和舞蹈相结合的综合艺术的总称。在《论语》、《苟子·乐论》、《礼记·乐记》中有许多关于礼乐关系的记述。其共同特点是:一方面将礼乐并举,主张礼乐同功;另一方面主张礼乐互补,认为礼与乐应相互配合才能达到和谐有序的伦理功效,同时也凸显了音乐的等级名分之伦理特点。
1.礼乐并举。在传统礼乐制度中,不仅重视
“制礼”,也注重“作乐”。主张礼与乐二者要统一起来,互不偏废,礼要用乐来调和,乐要用礼来节制,最终达到社会、人事及天下的和谐。
其一,孔子强调礼乐并举的作用。在《论语》中有二十多处是将礼、乐二字分言或合言论及的。如“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不难看出,“礼”在其“乐”的思想中有着极为突出的地位,认为乐与礼都是塑造仁人君子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只有“礼”、“乐”结合,才能相得益彰,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同时他也主张必须给礼、乐注以“仁”的精神,以达到“以乐化民”,避免“犯上作乱”,求得社会稳定的目的。
其二,《礼记·乐记》中系统论述了儒家的“礼乐”思想,一方面强调“礼”和“乐”的基本精神是“和”与“序”,指出礼乐的根本目的是用来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如“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孟子·公孙丑》)另一方面又强调乐与礼功能各异,指出“乐者为同,礼者为异。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乐记·乐论篇》)。认为“礼”的作用在于规定天地、社会、人事的等级秩序,而“乐”的功能是“和同”人心,在“礼”的等级秩序之对立关系中起到调节和同的作用。
可见,我国传统礼乐思想是奠基于孔子,成熟于苟子,至《乐记》而集大成,其特征是从社会伦理和政治需要考察音乐,要求乐要受礼制约,与礼配合,教化百姓、治理国家。因而必然显现“以德抑情,以道制欲、重德轻艺”的弊端。
2.音乐的等级名分。我国传统礼乐文化强调乐要合乎礼,由礼节制乐,乐要符合儒家所谓的等级名分。早在音乐的起源时代,“乐”就成了与“礼”密不可分的礼乐文明之重要组成部分。到西周已形成了较完整的“六代乐舞”,它们是对帝王创业及文武功德的歌颂和对天、地、神、祖先等不同等级的祭祀和颂扬。周统治者为了吸取商统治者因沉迷于郑国“乐”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制定了统一的礼乐典章制度,把上层社会的人分成许多等级,再依照等级地位的不同规定所施行的礼乐。如规定王使用乐队可排列在东南西北四方,诸侯可排列三面,卿和大夫可排列两面,士只可排一面。乐舞的规模也有所规定:王的乐舞队列可有八行,称“八佾”,每行8人,共64人;诸侯只可6人一行,排6行,共36人,以下逐层递减。这些不同等级的礼乐在当时形成了“乐以象政”、“审乐知政”的社会局面。
孔子极力维护这种礼乐等级制度,对现实生活中不符合等级名分的“用乐”行为坚决反对,并以“乐”的等级名分作为规范和协调人们伦理关系的基本准则。在《论语》中,多处记述了孔子对“用乐”的看法和主张,如“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彻。子日:‘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论语·八佾》)在这里,孔子把礼、乐、仁紧紧联系起来,主张“用乐”应该是有等级名分之礼的。
三、乐和民性,移风易俗
传统音乐思想中强调音乐的社会作用,归结起来就是一个“和”字,如“乐和民性”、“乐者敦和”,认为从个人至天下国家,音乐都能起到“和同”作用。
1.先秦儒家强调乐的“和同”作用,认为由音乐“和”,可以带来民风民俗之“和”:“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论语·为政》)那么,音乐为什么能起到“和”的作用呢?苟子认为,音乐不仅能陶冶人之性情,而且能调和矛盾,使之不乱:“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荀子·乐论》)在他看来,好音乐对改善社会风尚有积极作用。
2.儒家深刻地认识到了音乐足以“善民心”,“和民性”,“移风易俗”的特点。孔子充分认识到了音乐的移风易俗之功用,主张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必须用音乐进行修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孝经·广要道》)苟子也强调音乐在感化人心、移风易俗中的作用,指出:“夫声乐之人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苟子·乐论》)孟子还主作乐应体现“仁”、“义”之德,认为仁德的言论不如仁德的音乐更能深入人心:“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孟子·尽心上》)不难看出,在儒家以仁义治天下的“王道”之政治主张中,是很重视“乐和民性”之功能的。
3.儒家强调“乐”不仅有娱乐人心之作用,而且是重要的道德教化之手段。《乐记》载:“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苟子日:“故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苟子·乐论》)儒家倡导以乐来教化民众,认为好音乐既能表达情感又能确立道义,人的德行也能受到熏染,正所谓“感动人之善心”,“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四、以“和”为美,美善相乐
“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儒家将“和”贯穿于音乐的内容、风格和形式的方面,既指音乐本体的“和谐”,又指音乐中情感和内容的“中和”。在以“和”为美的前提下,主张“德音之谓乐”(《孟子·尽心上》),强调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审美价值与伦理价值的“美善统一”。
其一,孔子最早提出了“尽善尽美”的音乐评价标准,指出:“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关睢》乐而不,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论语·为政》)他强调音乐要美善统一,要符合儒家伦理规范。《论语·卫灵公》记载:“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佞人殆。”其中“郑声”指春秋时郑国的民间音乐,是新兴音乐,有要求变革的内容,与表现中庸之德、体现中和之美的《雅》、《颂》之声大相径庭,故被他排斥,更被后世统治者作为“乐”、“靡靡之音”、“亡国之音”的代名词。可见,孔子的“中和”音乐伦理观是与其治国之道紧密联系的,他崇雅斥郑,是为了用雅正之乐来培养仁德之人,为仁政服务。
其二,荀子继承了孔子“美善统一”的思想,明确提出“美善相乐”之音乐评价标准:“故乐行而志清,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荀子·乐论》);《吕氏春秋·适音》指出:“夫音也有适,何谓适?衷,音之适也。衷也者,适也,以适听适则和矣。”
现代声乐论文范文4
1.《中学音乐教材》(上、中、下册),1947年上海音乐教育协进会出版。
2.《风琴演奏法》,1953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1955年北京音乐出版社重版。
3.《柴科夫斯基主要作品选释》,1957年音乐出版社出版。
4.《音乐常识讲话》(上册),1958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5.《世界各国国歌汇编》,1981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6.《音乐欣赏讲话》(上、下册),1982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7.《外国名曲轶话》,198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8.《肖邦的叙事曲》,1986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9.《欧洲音乐史话》,1989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10.《外国国歌史话》,198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11.《中外国歌纵横谈》,1989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12.《欧洲音乐简史》,199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3.《外国音乐欣赏》,199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4.《钱仁康歌曲集》,1995年内部出版。
15.《钱仁康音乐文选》(上、下册),1997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16.《黄自的生活与创作》,1997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17.《世界国歌博览》,1998年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18.《汉译德语传统歌曲荟萃》,2000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19.《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与钱亦平合著),2001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20.《学堂乐歌考源》,2001年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21.《钱仁康音乐文选续编》,2004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二、主编、编注、校订和参加撰稿的图书42种
1.《辞海艺术分册》,撰写音乐条目的释文,1980年2月上海辞书出版社第一版。
2.《辞海》,撰写音乐条目的释文,1980年8月上海辞书出版社第一版。
3.《音乐欣赏手册》,撰写条目44条及“怎样欣赏音乐”,1981年10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初版。
4.《外国音乐曲名辞典》,郑显全编,钱仁康担任校订作序,1982年12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初版。
5.《贝多芬的九首交响曲》,撰写“第三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第九交响曲”论文,1983年5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6.《美学与艺术》,上海市美学研究会编,钱仁康撰写“论音乐的内容和形式”一文,1983年8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一版。
7.《现代作曲家及其名曲》,撰写介绍现代作曲家及其名曲的文章13篇。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编,1985年2月出版。
8.《外国音乐词典》,担任全书校订工作,翻译H―J部分的条目,1988年8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初版。
9.《世界各国国旗、国徽、国歌》,编写国歌部分,1988年8月世界知识出版社第一版。
10.《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担任音乐学科编辑委员、音乐体裁分支主编,撰写释文56条。1989年4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一版。
11.《中国民族音乐大系・古代音乐卷》,撰写“词乐”部分19篇。1989年9月上海音乐出版社第一版。
12.《音乐欣赏手册》续集,撰写条目73条及“世界各国国歌选介”。1989年12月上海音乐出版社第一版。
13.《李叔同――弘一法师歌曲全集》,笔名企释,撰写前言《李叔同――弘一法师歌曲考》,1990年9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初版。
14.《弘一大师歌曲集》,主编。1993年台北三民书局出版。
15.《文化鉴赏大成》,撰写音乐条目45条。1995年7月上海文化出版社第一版。
16.《中国百科大辞典》,撰写“世界各国国歌”长条。1999年9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一版。
17.《简明牛津音乐史》,G・亚伯拉罕著,顾囊耄与杨燕迪合作校订。1999年12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三、报刊文章300余篇
1.《释印象主义音乐》,国立音专校刊《林钟》(1939年6月出版)。
2.《清末的爱国歌曲》,约1943年《求是》月刊一卷二号。
3.《旧国歌史料拾存》,笔名钱万选,约1943年《求是》月刊一卷三号。
4.《音乐教育的心理建设》,笔名钱万选,约1943年《求是》月刊一卷七号。
5.《鬲溪梅令(白石道人歌曲旁谱今译及考证)》,笔名钱万选,1943年《同声月刊》第一卷创刊号。
6.《宫调辩岐(白石道人歌曲旁谱今译及考证)》,笔名梁溪钱万选,1943年《同声月刊》第二卷第九号。
7.《宫调辩岐续(白石道人歌曲旁谱今译及考证)》,笔名梁溪钱万选,1943年《同声月刊》第二卷第十号。
8.《忆黄师今吾》,1946年12月1日《音乐杂志》第2期。
9.《论民歌》,1949年2月10日《音乐评论》第36期。
10.《解放区音乐一瞥》,笔名金戈,1949年6月18日《音乐评论》第43期。
11.《音乐的内容和形式》,约1955年《华东师大学报》。
12.《黄自的生活、思想和创作》,1958年第4期《音乐研究》。
13.《谈〈〉交响乐的音乐思维》,1961年7月22日《文汇报》。
14.《德彪西评价初探》,笔名余大庚,1963年7月15日《文汇报》。
15.《反对沙俄奴役的爱国音乐家肖邦》,1978年第1辑《音乐论丛》。
16.《试论舒伯特》,1979年第1期《音乐艺术》。
17.《模拟体歌曲――欧美工人歌曲的一个组成部分》,1979年第2辑《音乐论丛》。
18.《贝多芬的交响曲》,1980年第3期《人民音乐》。
19.《试论威尔地的思想和创作》,1981年第2期《音乐艺术》。
20.《苜蓿生涯说海顿》,1982年第2期《广州音乐学院学报》。
21.《〈清平调〉古谱的来历》,1983年第2期《音乐爱好者》。
22.《论顶真格旋律――中外曲式共同规律之一》,1983年第2―3期《音乐艺术》。
23.《黄自先生八十诞辰感言》,1984年第3期《人民音乐》。
24.《一曲回肠十二音――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赏析》,1985年第4、1986年第1期《音乐艺术》。
25.《音乐语言中的对称结构――中外曲式共同规律之二》(一),1988年第1期《音乐艺术》。
26.《音乐语言中的对称结构――中外曲式共同规律之二》(二),1988年第2期《音乐艺术》。
27.《音乐语言中的对称结构――中外曲式共同规律之二》(三),1988年第3期《音乐艺术》。
28.《音乐语言中的对称结构――中外曲式共同规律之二》(四),1988年第4期《音乐艺术》。
29.《赵元任的歌曲创作》,1988年第1期《中国音乐学》。
30.《〈老八板〉源流考》,1990年第2期《音乐艺术》。
31.《弘一大师临终遗墨考》,1991年第1期《音乐艺术》。
32.《器乐中的声乐和声乐中的器乐》,1996年第1―6期《音乐爱好者》。
33.《句句双 天下同》,1997年第4期《音乐艺术》。
34.《“双拽头”和“双拽尾”》, 1998年第1期《音乐艺术》。
35.《大地之歌唐诗谜 十七年前已解疑》,2000年3月23日《光明日报・文化周报》。
36.《“似倒而顺”的回文诗和回文曲》,2003年第1期《音乐艺术》。
四、为图书、曲谱作序32篇
(略)
五、译著、译文24种
1.金仕唐(钱仁康的笔名)译P. W. Orem的《乐理与作曲》,前有“译者序”,后有“汉英译名对照表”,1936年12月中华书局初版,1941年5月第三版。
2.钱万选(钱仁康的笔名)译纽曼原著《歌剧小言》,见约1943年出版的《求是》月刊一卷六号。
3.钱仁康编译《当代大演奏家逸话》,1949年4月音乐教育协进会出版。
4.钱仁康译爱・阿・李普曼的《理查・瓦格纳的美学传统》,见1981年第6期《音乐译文》。
5.钱仁康译卢梭《音乐词典》中的“音乐”,见1993年第4期《音乐艺术》。
6.钱仁康编译《莫扎特书信集》,2003年12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7.钱仁康编译《请君试唱前朝曲――〈碎金词谱〉选译》,2006年1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六、译词配曲
钱仁康教授从1946年编写《中学音乐教材》开始就致力于外国歌曲歌词的翻译,60多年来共翻译了800多首歌曲,如:
1.钱仁康编《中学音乐教材》三集,1947―1948年音乐教育协进会出版。其中由编者翻译歌词的外国歌曲有32首(上册10首,中册7首,下册15首)。
2.20世纪60年代翻译苏联歌曲100余首,在“”中被抄家遗失,只有硕果仅存的几首,如《有谁知道他》、《神圣的战争》、《等着我》等散见于后来出版的《苏联歌曲佳作选》(薛范编,1987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爱的罗曼史》(1991年5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苏联歌曲101首》(1991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等歌曲集。
3.钱仁康编《各国国歌汇编》(1981年5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内部发行),包含154个国家的国歌,各有歌谱和歌注,除我国国歌和少数国家的器乐曲国歌外,歌词均由编者译为汉文,可以配谱演唱。
4.钱仁康、蔡良玉、仲仁合编的《欧美革命历史歌曲选释》(1989年9月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包含钱仁康译词的外国革命歌曲61首。
5.钱仁康编《世界国歌博览》(1998年1月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包含190个独立国家的国歌,各有歌谱和“国歌志”或“国歌简介”,叙述产生国歌的历史背景和新旧国歌的沿革。凡有歌词的外国现行国歌和旧国歌,都由编译者译为汉文,可以配谱演唱,共计译了164首现行国歌和71首旧国歌的歌词。
6.钱仁康译注《汉译德语传统歌曲荟萃》,(2000年9月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包含176首德语传统歌曲。每首歌曲的歌词译为汉文,并有说明词、曲来源的歌注。
7.钱仁康注《学堂乐歌考源》,2001年5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书中引证钱仁康译词的外国歌曲84首。
8.钱仁康译注《舒伯特艺术歌曲精选》,2003年3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全书包含36首舒伯特艺术歌曲,每首歌曲并列原文歌词和汉译歌词,并有说明歌曲创作年代、歌词来源、音乐形式和词曲关系的歌注。
9.钱仁康译注《舒曼艺术歌曲精选》,包含25首艺术歌曲,前有“前言”,后有歌注。2003年3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10.钱仁康译注《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精选》,包含35首艺术歌曲,前有“前言”,后有歌注。2003年3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11.钱仁康译注《李斯特艺术歌曲精选》,包含30首艺术歌曲,前有“前言”,后有歌注。2003年3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12.钱仁康译注《贝多芬艺术歌曲精选》,包含25首艺术歌曲,前有“前言”,后有歌注。2003年3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七、译注或解说外国音乐
教材和外国音乐作品19种
(略)
八、音乐创作
㈠作曲:
1.歌剧
(1)歌剧《江村三拍》(蔡冰白编剧),包含《序幕》、《樵歌》、《渔歌》、《犁歌》和《尾声》。1940年4月8日由许幸之领导的大钟剧社组织演出于上海卡尔登戏院(今黄河剧场),黄永熙指挥。
(2)歌剧《大地之歌》(蔡冰白编剧),分四幕,1939年―1940年作曲,1940年12月31日起由乐艺社组织演出于上海兰心大戏院(今艺术剧场),窦立勋导演,黄永熙指挥。
2.戏剧及电影插曲
3.钢琴曲6首
4.合唱歌曲9首
5.独唱(齐唱)歌曲72首
㈡编曲170余首
㈢谱写校歌、班级歌、纪念歌40首
九、翻译古谱170余首
1.1941年,译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17首词的旁谱为五线谱。
现代声乐论文范文5
俄罗斯民族属于斯拉夫民族中的一员,斯拉夫人用文字来记录语言的历史很短,斯拉夫人历史上曾长期在外族的奴役和指使下生活,在英语中“斯拉夫”和“奴隶”是同根词,但这同时也造就了斯拉夫人独特的沉稳、忧郁、 坚忍不拔的性格,这在俄罗斯音乐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本毕业论文搜集整理于毕业
俄语的书写系统使用西里尔字母①的修订版。有印刷体和手写体的区别。分为元音和辅音两种。辅音又分为清辅音(声带不振动)和浊辅音(声带震动)。此外,俄语的辅音还可以分为软辅音和硬辅音,二者发音动作基本相同,区别主要在于发软辅音时,舌中部需要向上颚抬起。
二、如何学好俄语基本拼读和发音技巧
在对俄语的起源有所了解后,接下来我们将要对其语言发音特点,如何准确地掌握发音以及读音规则等方面进行论述,使大家更全面、系统的了解俄语,从而达到规范俄语歌曲的拼读准确性的目的。
1、俄语发音
俄语的语音系统发源于斯拉夫语系,但在早期历史上改变很多,大约1400年大致成型。在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②的努力下,最终形成并规范了现代标准俄语。
2.俄语的读音规则
俄语由33个字母组成,其中包含5个元音,根据前面的辅音是否发颚音(硬颚音化)写成不同的字母。典型辅音成对出现:普通型和颚音型。传统上叫做硬辅音和软辅音。(硬辅音通常软颚音化,特别是在后元音前面,虽然在一些方言里面颚音化只局限于硬音)。标准俄语基于圣彼得堡方言,有很强的重音和适度的音调变化。重音元音有一点拉长,而非重音元音倾向于减少成闭元音或者模糊元音/ə/。 俄语里一个音节里的声母和韵尾最多可以含四个辅音,所以音节结构较为复杂。
3、准确地掌握俄语发音应注意的事项
最主要的就是摆脱汉语的影响,建立语感的快速转换。由于汉语的发音有“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V)去声(\)。运用不同的语音声调,会产生不同的词义。所以,“四声”对于汉语词义的表达非常重要。我们早已非常习惯和自然的这个特点,却是很多外国人在学习中国汉语时遇到最大的困难。反之,在俄国人很熟悉的发音,对于我们也可以成为很难的事情。如果在学习俄语单词发音时,仍然带有“四声”的痕迹,发音就不免拐来拐去显得生硬、不自然,更不要说流利了。
二、 如何演唱好俄语歌曲
1、歌唱时元音发音的技巧训练
俄语的元音包含: [а,у, о, э] (啊,乌,噢,哎)。在发这些音时一般是多靠舌中部的动作,这样舌就会把声音挡住。但是说话和歌唱是有本质区别的:说话只要字说的清楚,不管声音的大小、好坏;而歌唱在说清的基础上,还要求悦耳。所以,如果歌唱时用纯正的说话方法来咬字,声音的效果就会不如人意。
医学证明,在歌唱时,每发出一个音,就会产生“基音”和“泛音”③两种共鸣效果。基音的共鸣作用大,声音就响亮;而泛音的共鸣恰当,元音的音色就清楚。所以,我们在歌唱时,一方面要调节好喉咽腔的大小,使其所含的空气柱能对声带发出基音的共鸣,而另外一方面则要注意,在不影响基音共鸣效果的前提下,调节口腔的大小,使其能同时对声带发出的泛音产生共鸣,从而形成元音的音色。
闭口元音 [у,э],在唱到这类元音时,应尽可能的应用舌部的比较靠后的部分,但是要保证舌根放松,上口额尽量上抬,起音应在鼻腔。
开口元音 [а,о],在唱到这类元音时,要尽量的将口腔长大,舌平放于下口额,利用“口咽”部分的咽肌与舌的动作来调节所唱的开口元音。
2、歌唱时辅音发音的技巧训练
俄语辅音分为清辅音和浊辅音。发辅音时声带不振动所发出的音叫清辅音,声带振动所发出的音叫浊音。
在歌唱俄语歌曲时将类似[б н т д]这样的辅音唱响,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但要把[м п]这类哼鸣音哼响,就需要利用“头腔共鸣”④。在唱浊辅音时,要尽量的使舌头松弛,并柔和的碰在上牙根部;尤其是卷舌音P,特别要求舌头放松,它的活动必须与念н完全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浊辅音位于词末时,要读成相对应的清辅音。词末浊辅音的清化是俄语歌唱拼读时的重要读音规则之一。
总之,唱好俄文原文歌曲应重视辅音的正确形成,并配以元音,这是构成正确又优美的歌唱基石。元音及辅音作为俄语的构成元素,地位是同等重要的,只有完整的学会它们,才能使演唱好俄语歌曲事半功倍。
3、语音训练的重要性
歌声脱离歌词无法单独存在,歌唱方法更不可能脱离语音而孤立发展。俄语语音是演唱俄文歌曲训练的语言基础,用原文歌曲的演唱作为练习,是把说转移到唱的必经之路。在演唱前还应该多朗读歌词,培养良好的语感,理解歌词的含意,这样才能将作品的风格、思想内容表达得准确而深刻。
4、舌部的训练
舌头的灵活程度与否是歌唱俄语歌曲的首要问题。因为,当我们唱歌时,舌头的本能动作是收向喉咙,并伴随着紧张的状态,阻碍了喉内音自由送入口腔,影响了发声的自如性。在歌唱时,应尽量使舌部松弛的放在口腔底部,保持舌头中心成凹型,卷起舌尖和两边,形成三角形的空桶状。在发元音[а,о,у]时,软颚轻轻抬起小舌,同时要让舌头平放或者凹在口腔底部,尽量的使口腔腔体增大,这样做可以使声音产生更好的共鸣。
结语:俄语歌曲的演唱不仅是一种具有传统性的歌唱方法;还是一种演唱风格和声乐流派。俄语歌曲在演唱时强调发声,要求饱满的气息支持和自如的呼吸控制能力,较低和稳定的喉位,清晰的读音,每个声音的连接必须在一条流畅平稳的音线上,从而产生灵活、自然、柔美、丰满、坚韧的声音。只有坚持不懈的进行刻苦的练习,才能达到沉稳纯净的音色,富有共鸣忧郁的音质——这一俄语歌曲独特的演唱风格。
综上所述,歌唱是一门语言艺术,清晰准确的语言发音是歌唱的第一要素。歌唱艺术的特征是曲调和歌词的有机结合,任何一种语言的声乐作品都有其语言同音乐结合的特殊性。在实际的演唱中需要我们把许多俄语语音音素以及语气 、语调等特点同音乐、歌唱方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我们在演唱中,不但能够在音乐旋律的起伏与节奏的变化中很好的把歌词转化成音乐,进行歌唱,还能真正的体现出歌唱艺术的魅力。
【注释】
①斯拉夫人早期使用象形文字,在斯拉夫文字的形成过程中,受到了希腊字符和拉丁字符的直接影响,Кирилл(英文为Cyril,中文为“西里尔”或“基里尔”,826-869)和Мефодий(820-885)简化了希腊字母而创立了西里尔字母(Кириллица,英文是Cyrillic,中文 也称“基里尔字母”或“塞瑞利克字母”),当时的西里尔字母无论是个数还是形状都和现在使用的西里尔字母有所不同,后经几次演变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西里尔字母。
②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年6月6日/俄历5月26日出生于莫斯科,1837年1月29日逝世于圣彼得堡,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创立了俄国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 。
③基音:(英文:Fundamental tone)一般的声音都是由发音体发出的一系列频率、振幅各不相同的振动复合而成的。这些振动中有一个频率最低的振动,由它发出的音就是基音,其余为泛音。也就是发音体整段振动。基音决定了音高。
④头腔共鸣:歌唱家对于有浓厚头腔共鸣的发声,主观上的感觉应当是好像在“面罩”部分有振动。但是各种不同的歌唱家的这种感觉是略有不同的:男高音感到它在硬腭上面的某个地方,在颧骨部位在面颊上,男低音则经常感到在门齿后面。
参考文献
1]陈励政.声乐发声浅谈[c].音乐论丛(五),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i982.1,
[2]周鼎徐振新.俄语入门[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6
[3]赵梅伯.唱歌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11,第1版
[4]酆子玲.歌唱语言训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12.第l版
[5][美]杰罗姆汉涅斯.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M].黄伯春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第1版
现代声乐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于新社会的人才要求也提出了高的要求,教育部门也随之创新了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培育人才的教师来说,这是一次挑战,如何创新适合新时代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是目前教学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尤其是音乐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审美观念的认识和形成,因此,音乐教师应抓住机遇,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创建适合学生接受和学习的音乐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素质。
现在高校领导越来越重视和认同公共音乐教育,是因为公共音乐教育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公共音乐教育也是素质教育基础化的一大基础学科,是发展大众化音乐的必须开设的基本课程之一。[1]开设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操,并不是要让大家都成为一个音乐人,而是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一定的艺术情操,能够有美的音符去感受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开设这个课程,还是对课程节奏的一个调节,对学生状态的一个调节,在数理化学习疲惫的状态下,适当地进行音乐教育,是对心灵的放松,也是响应培养综合性人才的要求。从更高层面来讲,是完善人格的必然要求。
一、 音乐教育的内涵和作用
1内涵:顾名思义,音乐是一种艺术,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的内在思想感情,是反应现实生活的一种方式。它由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构成:节奏和旋律,又分为两大部分:声乐和器乐。音乐教师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乐理知识为音乐教育,它包括音乐的旋律、节拍、节奏、力度、音色、音程、和声、调式和曲式等,以及歌曲、器乐曲的演唱、演奏技能以及乐曲的欣赏分析的教学过程。[2]应约教育具备的特点是它具有十分丰富的人文内涵,不仅仅是开展音乐文化素质教育为目的,而是将人类跨越式的音乐文化精髓,通过各种不同的音乐学习形式的传授,以及良好的音乐环境的熏陶作用,使受教育者具备强烈的民族文化精神、、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艺术审美能力。
2作用: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音乐教育对人有着独特的功能。首先,音乐教育优点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也是其他教育方式难以替代音乐的作用。音乐是一种艺术,它是崇高而深刻的,它具有强烈的感人魅力,通过独特的声音表达思想、此种意境容易进入人的内心世界,激活人们内在的心理需求,实现结合作者、表演者及欣赏者的情感共鸣,音乐中所体现的思想观点、道德精神等在不知不觉中,让人们接受逐渐转化为人格精神的其中一部分。
其次,大学生的智力素质和文化素质在音乐教育的帮助下逐渐增加和提高。音乐教育需要创造教育、培养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新时展的重要学科。学科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需要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再次,音乐教育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品格,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音符的流动,产生不同形式的内容、不同形式的乐曲,给人在不同的情感下产生不同的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音乐教师主要的目标是如何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同时提高学生的感受美、鉴赏美,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品格和素质。
二、现时期高等教育公共音乐教育现状
在很多高校,对于公共音乐教育的问题并没有引起校领导的重视,也没用引起学生的重视,不是作为必修课程开设的,仅仅是一门选修课程,而更为严重的是即使是选修课程,到课率也是非常低的。学校并没有相应地机制去保证这么课程的实施,也没有单独的经费去落实这门课程。没有设立相应地管理机构与监督机构。使得这门课程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下发展的了。尽管,很多音乐选修课是根据音乐学院的专业教授和老师所代教的。导致大多数同学心甘情愿上课,从课堂上学习到一些音乐基础知识,但并不是有教授就行的,主要还是学生并没有相应地基础,对这门课程没有理论作为支撑,缺乏对音乐的理解,从而使这门课程的效率很低;其次就是学生很少参与有关音乐的活动,大学生普遍对高雅的音乐不感兴趣。[3]所以,高校并没有重视公共音乐教育的长期发展,这样一来,就不利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不利于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很多大学生对于音乐教育的兴趣和积极性不够高涨基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情况不如乐观,很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对音乐知识十分不够了解,所以在大学学习期间,教师需要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但是很多大学生面对社会的激烈的竞争压力,只重视了专业的学习,学习音乐不感兴趣,没有了动力和积极性。现在值得一个研究的问题就是大学生不懂得去欣赏音乐。
和一些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对音乐知识相对缺乏,绝大多数学生对五线谱这些基础知识不懂,不知道一些古典音乐、没有听过《命运》等一些舞曲;由于缺乏对学生的有效引导,一些大学生对音乐的品味不高,喜欢没有价值内涵的垃圾音乐,而忽视了对高雅音乐的欣赏,甚至无法区分什么是高雅的音乐什么是低俗的音乐,不是一名合格的当代大学生。
荀子这样说过:“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不乱。”对于荀子的这段话明显的指出了没有正确的引导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因此现在所涉及的问题是既然开设了这门课程,既然面对的是没有音乐理论基础的学生,那么久应该考虑怎么样去弥补他们的缺陷,怎么样使他们理解音乐,使他们能够适应这门课程的客观要求,使提高课堂效率。大学音乐教育离不开音乐的性质和方法,内容和形式,音乐的构成要素,题材和风格以历史、世界音乐知识等内容都是息息相关。这就从基本层面上要求高校音乐教师要有较深厚的功底,对音乐知识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研究。但目前高校的音乐教师缺乏,而且整体音乐素质也很低。另外,缺乏统一的教材。目前,许多高校都是模仿专业学生的教材,没有适合的学生教材和方法,对学生的音乐教育严重歪曲。
三、 加强高校音乐教育的必须进行一定的改革,否则难以适应这门课程的发展
在当今物欲横飞的世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操,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对大学费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一定的音乐系统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利益观都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对于这一改革,核心在于经费支持,并成立相应地机构,将这一课程的发展纳入到有规划、有方针的轨道中来,并对大学生自身基础进行一系列改革。
1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
大学培养的目的不是简单地注重学生会什么,不会什么,而是发展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自我辨知的技能,又具有很好的审美情操,为今后音乐人才的发展提供一个自我发展的舞台。对于音乐的鉴赏,不仅是音乐本身,更应该注重对音乐家的背景进行讲解,了解他们那个环境,他们的心情,他们的心理特征,他们的价值追求,掌握他们演绎的基本手法,还能够透过音乐联想到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时代背景,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哲学、地理、民族学、人类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这些知识将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对各个领域的了解,促进发展大学生的智力开发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进而陶冶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素质。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在音乐实践中,能够将音乐背后的时代背景、人物情怀在表演中表现出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方面是通过平时的教育,注重课程的设置,通过向学生传授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的考核,不应该单纯地注重理论或者实践的考核,应该把两者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或者对二者进行综合来考核,迫使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4](p57)
2完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制度和法规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制度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整体之一,也是完善机构建设的有力保证。学校要像发展体育事业那样发展音乐,要有学校音乐培养委员会,要有校领导亲自挂帅,要每年举行音乐鉴赏财政计划中,必须要有专项资金保证这一事业的发展。要制定相关机构,要在机构上、人事上落实到位,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要纳入到学校发展计划中来。对学生还可以制定学年学分,此制度在于为各种各样的选修课程奠定基础,从而约束学生行为。必须课和选修课相结合,拓展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不断的提高和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诱导学生主动去学习,达到提高学生音乐全面知识和综合素质的目的。重视公共音乐教学课程的规划,必须尊重学科发展规律,不得违背科学规律而行事。首先,教材的选择,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教材,应该切实结合学生的实际,结合老师的实际,结合学校的实际。其次,对于老师的配备,应该采取科学的原则,老师与学生的比例应该是多少,应该由哪些老师指导这门课程,多必须有科学的一句。最后,对于这课程的考核,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难度多大等等,都必须有理有据,否则只会打击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选课可逐渐向上的原则,先选基础类,后选鉴赏类,也可选音乐艺术实践类,如开设《合唱基础》《声乐基础》等课程,相互结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学生的音乐艺术实践锻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音乐教育的关键。教师可以在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创作歌曲,参与配乐朗诵、舞台设计等,发掘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组织学生成立校园合唱团、乐队、舞蹈队等,参与各种演出和演唱比赛;还可以组织文艺演出小分队参加每年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从而为广大学生提供和创造展示自身音乐艺术素养和才能的机会。总之,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巩固和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4优化音乐教学过程
现代音乐教育必须借助一定的手段,否则会显得单一化、枯燥化。比如如何利用多媒体,如何利用网络等手段进行音乐教学。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是逼迫学生学,是让学生有学习的欲望,让他们喜欢上这门课程。二是怎样提高课堂的效率,让学生能够通过课堂的学习确实学到有用的东西,并最终能够成为自己的知识并加以运用。[5]因此,新的教学方法不是单纯传授教学方式,也不是简单地运用新技术向学生传授各种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公共音乐课不仅是能够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更能培养学生的艺术探究的科学思维,研究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这个方法去鉴赏其他的音乐作品才是最成功的。运用现代化的手段,使学生感受到多媒体带来的乐趣,让课堂更加生动,给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提供一个声情并茂的、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营造色彩缤纷、声像同步的教学情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相结合感性认识,让学生能够欣赏美、感受美、理解美,把音乐课堂上升成一种审美能力的培养平台,有力的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5营造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
校园文化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学生可以从音乐的知识经验中投身于校园文化建设服务,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多样丰富的校园文化又能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广泛兴趣,陶冶学生的自身的良好思想情操。所以,各高校科技结合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组织学生更多的参与各种健康的文艺活动,将高雅文化带进校园,为音乐环境教育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笔者认为,可以在学校举办一些校园歌手大赛、音乐会、音乐论坛等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种浓厚的校园音乐气氛。[6](p124-125)
四、结束语
音乐教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从学科分类的角度来讲,它所处的领域也很重要,对于学生审美倾向的培养,对于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发现自然美的培养都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教学改革对学生的自身发展祈祷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现象,随着人们对精神追求的不断发展,就需要音乐去弥补,需要音乐这门学科去完善教育发展的不足之处。作为高校工作者,特别是音乐教育工作者,更有责任有义务去宣传音乐教育开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在高校开设音乐公共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耀华.高师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徐易炎.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开发[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3]黄碧源.高等音乐教育之我见[j].广州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10,(3).
[4]郭丽娜.论音乐审美与素质教育[j].华章,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