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实训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铁实训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铁实训报告

地铁实训报告范文1

一、高职城轨专业现有的分段式实践教学模式

专业的实践教学有课内的实践教学,也有独立的集中实践教学,其中以独立的集中实践教学为主。而独立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具体内容为各单项和综合技能训练。从学生进校第二学年开始,在进行了相应专业核心理论课程学习后,循序渐进地开展各项专业实习实训,理实一体化,打造出分段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1.认知式的观摩实习

实习内容主要是参观地铁公司的车辆段、了解地铁车站基本设备及设备的主要功能。学生零距离接触专业岗位,初步了解地铁车站的运行,结合课堂理论学习,学生们在实际的企业工作与文化氛围中进一步明确了专业思想。

2.体验式的跟岗实习

在第二学年,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具备了基础的实践能力,本实习环节基于职业能力要求的分析,从行车岗位群出发,通过真实的设备设施训练,使学生在轨道交通运营一线掌握手摇道岔、人工排列进路等基本的行车组织相关技能。同时通过地铁车站的跟岗,使学生充分了解并熟悉车站行车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行车相关设备的操作规范。这种实习模式按照地铁车站实际工作要求、工作流程组织,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严格的工作纪律,加深学生对城轨运营站务管理的理解,实现职业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3.模拟式的演练实习

根据职业岗位工作内容的分析及职业素质的要求,本类型的实习主要为软件模拟型,如通过城市轨道交通ATC行车调度仿真系统及AFC自动售检票系统,教师可以借助于软件进行任务的分配和安排,使学生根据不同的角色分工,完成设备使用过程中一系列的任务。最后以学生模拟任务完成的熟练程度等来进行成绩的评定。

4.就业式的顶岗实习

大三学生在最后的学年进行为期半年的全脱产顶岗实习,为整个专业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可以是学校统一安排的单位也可以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单位。学院、学生与企业之间签订三方实习协议,定期沟通交流、反馈信息和监控管理。这种实习模式,一方面根据实习动态,企业可以观察、了解、考核学生,完成企业对人才的择优招聘。学生亦可以根据实习期间对企业的接触了解,进行判断评价,选择去留,增加就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企业在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环节中若能完成对新员工的招聘录取,即可进行岗前培训,从而缩短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时间,节省了用人成本,而学生也能保证毕业就能上岗,实现完美衔接。

二、高职城轨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践教学如果缺乏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的综合训练和理论指导,那么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就会使学生在脱离职业情境下获得的理论知识难以实现有效的迁移,甚至无法获得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提高。笔者学校城轨专业为了培养适应轨道交通行业一线环境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一向积极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大力推行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但在坚持不断的企业职业技术教育的过程中,专业的实践教学依然面临挑战。

1.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轨道交通企业涉及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客运服务、列车运行组织及车辆和运营系统设备的维修保养等工作,涵盖40多个专业,100多个工种。因此,在轨道交通系统多、设备种类多、价格昂贵、对设备的投入受到各个方面因素限制等情况下,直接面向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培养专业人才的城轨专业目前难以建成设备配置数量足够、种类齐全的校内实训室,从而导致学生在校内实践教学环节中,对真实设备的实际操作机会较少,人均实践教学课时数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

2.师资力量缺乏,亟待加强

国家相关文件规定高职高专院校师生比为1:15,50%的专任教师周课时必须≤12。但实际上由于城轨行业发展快,城轨人才非常紧缺,目前笔者学校城轨专业的师资数量亦是严重不足,专任教师周课时远超出标准工作量,教学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甚至影响到了实践教学质量。另外,笔者学校实践教学采取“实训月”的集中开展模式使指导教师不足的情况更为突出。为此,加强校企合作对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3.校外实践教学难以全过程质量监控

因为校企双方运行规律不一致,学校价值和企业利益的不对接,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企业主体性欠缺,积极性更无从谈起,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活动往往变成了企业的有偿服务。另一方面,校外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由于学生分散在不同的地点(如不同的地铁车站),校外实践教学指导老师主体不明确,在职在岗的企业员工参与程度不一,同时也因为校内专业师资不足,实践教学在过程上的管理存在较大困难,导致有些实习点缺乏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使实践教学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个人的积极主动性,以及与人沟通合作的灵活性。目前,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上,更多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停留在末端检验阶段,实习成绩的考核很难统一标准,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实践、实习的效果和学生的情感体验、工作能力的提高。

三、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考

1.寻求政府支持,推动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离不开政府的宏观引导和统筹管理,当地政府若能积极引导、鼓励、扶持,并搭建各种平台,为企业和学校牵线搭桥,引导本土企业与学校签订用人合同订单,实施人才订单培养,那么当地企业和学校合作就能共赢,共同发展。例如深圳大学和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的合作,就是深圳市政府促进企业和学校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并积极协调和推动,让企业和学校达成了合作意向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而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是高职校企合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否则校企合作难以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并可能流于形式主义。所以政府应发挥统筹作用,协调校企双方利益,提升校企合作层次,并监督校企合作具体措施的落实。

2.依托企业,强化校外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

目前,如果没有自身利益的驱使,企业校企合作的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往往表现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双方的责、权、利的划分比较笼统模糊,最后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中的“工学结合”变成了学校的一厢情愿。所以要真正把校企合作当成解决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突出问题的手段,就必须创新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校企应深度融合,进一步精选实践教学内容。在“工学结合”方面开展一些更为扎实的工作,积极探索工作任务驱动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一方面积极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设备及场地资源优势,在开展的各项实训中尽量共享利用企业真实的设备设施,如票务实训中学生直接操作了深圳地铁车站的AFC系统设备,这种模式使学生能在理实一体化中更扎实地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克服无法现场教学的困难,加强虚拟和仿真实训功能建设,如利用企业的培训资源开展了BOM机操作虚拟仿真、ATC系统操作虚拟仿真、地铁列车驾驶虚拟仿真和LOW操作虚拟仿真等实训项目。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仿真工作情境,在突破无法现场教学局限性的同时,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在“身临其境”中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充分体现城轨专业教学资源的校企深度融合特色和教学手段的“信息化”特色。

在实践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以职业岗位资格鉴定标准和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为基础,校企共同确定、落实实践教学安排、组织和内容,使各实习、实训环节循序有层次地开展并有机衔接。这样能够避免企业更多地从自身业务工作需要出发,仅提供简单且重复的实践学习内容,使学生质疑企业实践教学目的和作用的同时也难以提高专业核心技术能力。校企双方组建教学团队,发挥和共享各方的人力资源优势,共同承担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训管理的任务,其中企业的专职人员主要负责岗位业务、技术方面的指导。这种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提升实践教学过程组织与企业生产的融合度,实践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学大纲,加强了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在完善实践教学在内容与组织过程方面的有效衔接机制的基础上,校企共同制定和实施实习实训相关规程,制定实习实训计划和指导书、考核标准及考核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及相关的安全保障等规章制度。校企各派负责人实施规范的管理,并明确校企双方指导教师的工作任务和职责。

按照职业性、开放性和先进性原则,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执行规范的职业标准,校企双方作为实践教学组织、指导、评价与考核主体,按照企业相应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标准共同考核学生的实习实训过程表现和完成情况,突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两大方面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考核,推进过程考核、现场考核等多种考核方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适应性,保证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独立工作。为了确保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实践应用能力方面的重要功能,校企双方在协商一致的条件下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优化专业学生的订单培养模式,签订“校企合作”合同或协议书。校企共同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工作的监督,及时收集企业、学生、家长、教师的反馈信息,力争全过程质量监控,以进一步完善分段式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城轨专业目前创建了良性运作的稳定的实践平台,实现了虚实结合、校内外实训环境的有机衔接,又依托《广东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了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更进一步优化了校行企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3.“引进来,走出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学校的实验实训条件普遍不够完备,部分老师没有现场的实践经历,技术服务水平还不过硬,同时教育环境与生产环境,学校与企业两者之间的价值链与利益链尚未能形成有机的零距离衔接。因此要吸引企业开展深层次的实践教学的合作,必须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素质师资的培养。引进来,共享校行企优质人力资源。一方面聘请深圳地铁企业专家担任运营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参加专业教学设计研讨会,在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组织等方面进行交流,有效提高师资教学水平。同时,吸引一批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如聘请现场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理论课与实操课的兼职教师,负责专业(顶岗)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的实训指导。在指导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教学团队的建设模块化。由原来的一门实践课程一个教师担任变成由一个教学团队完成,配合“大专业+精方向”教学指导思想,专业教学团队与聘请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高。

地铁实训报告范文2

轨道交通行业是广东省确定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按照规划,到2020年高速铁路建成1866公里,广东省将新增城市轨道交通线路690公里,城际轨道交通线路1593公里。随着上述规划的实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必然伴随各种技术装备的发展,所有这些新型技术装备的维护自然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另外装备制造业生产的各种装备的装配、调试也需要大量熟悉机电业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各种机电设备尽管形态千差万别,但是基本技术原理具有相同性。“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电子、计算机及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检测传感技术、伺服控制技术、系统工程等有机结合的一门复合技术,它代表着机电工程技术发展的前沿方向,具有强大的创新应用潜力。而如何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服务轨道交通行业,针对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车站相关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及车辆检修基地等技术岗位,着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大部分工科类职业学院都开设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通过对相关院校的调研,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大体上可归纳为:培养以机械和电子技术为基础,熟悉现代机械制造的基本理论、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维护、调试和维修技术的,具有机电一体化产品局部设计和新产品开发能力的,以及产品管理、推广及售后服务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尽管专业培养目标明确,但各高校都有自己的专业特点,例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设了32门专业课程,其中带有航空或飞行器字样的课程就有9门,培养目标明确,专业特色鲜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紧紧依靠啤酒、食品包装等轻工行业,培养在自动生产线及相关自动化机械工作岗位从事安装与调试、维护与管理、技改与销售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其校企合作基础扎实,人才培养质量稳定,社会声誉较高。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向兄弟院校学习的基础上,在学院骨干院校建设及创一流高职院校中针对如何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打造专业特色,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二、专业定位、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

(一)专业定位

机电一体化技术涉及的知识面宽广,是集机械、电子、信息和管理等诸多学科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个很宽泛的专业,也可以说是一个专业平台。[3]我们对接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对机电专业相关的企业、行业、企业联盟调研,分析与预测专业对应的区域产业人才需求,提炼出轨道交通行业特定工作岗位(岗位群)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职业技能与素质要求,其毕业生主要面向机电行业,以及轨道交通行业的机电产品研发制造企业、设备运行等就业单位,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有:自动化设备检修、电气设备安装调试、机电产品开发、设计等。据此,我们依据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适应珠江三角洲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型特色制造业发展需要,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以“产教一体,寓学于工”的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具备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适应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制造、轨道交通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与保养、管理等工作岗位,具有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坚持一条主线、强化能力的原则。即从专业技术应用出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运用倒推法,从职业能力结构,演绎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直至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其“公共基础课”按照国家和省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精神设置基础性人文课程以外,根据专业特点和就业市场需求,精心设置了“机械+电气”双支撑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群平台课程)”,设置了“机械制图与CAD”“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应用”“机电传动与控制”“液压与气动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六门课程。在此基础上,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和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核心课”和“综合能力课”,专业核心课开设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生产线组装与调试”“机器人技术应用”;综合能力课开设了机加工实训、钳工实训、机电设备拆装实训、电气控制综合实训、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毕业顶岗实习。专业核心课中还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车站电梯维护课程;专业选修模块中还设置了铁道概论、轨道交通车辆构造与维修、车站空调与通风系统维护课程,以对接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对车站设备管理和维护人员的需求。为了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还开设了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指导,以及专业选修课中设置了机电产品创新设计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市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或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获得三等奖及以上奖项的学生可以免修该课程。

(三)教学方法改革

深入开展课程建设与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广泛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通过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使教师利用课程平台,自主搭建课程、辅助教学实施,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利用该开放的平台,通过动画变换视角、直观形象地学习抽象的概念,使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习者的自然思维习惯,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用虚拟仿真替代危险性高或难以安排的现场实习,或展示现实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复杂运动等,提高实际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以外巩固所学和拓展学习。构建选课平台,借助网络学习,真正实现弹性教学模式[4]。

三、专业的主要特色和成就

(一)进行订单班培养模式探索

紧密对接广东省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需求,依托学院的传统和专业集群优势,牵手轨道交通行业企业,联合培养适应企业特殊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目前与广州地铁、广州铁路(集团)公司、东莞地铁、深圳地铁、香港地铁等轨道行业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逐渐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的紧密型校企合作机制,开设“2+1”模式订单班。校企双方形成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学生、师傅教师互派共培、资源共享的机制。同时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库,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与校内教师共同讲授课程,针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技能进行授课。在跟岗、顶岗过程中采用企业教师一对多、一对一的教学,指导学生独立操作。通过半年的企业顶岗实习,切实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实现顶岗实习与工作岗位对接。

(二)建成中高职衔接培养体系

近年来先后实施了3+证书、三二分段、中职自主招生等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训实习、培养模式、实训条件建设及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做好衔接和沟通,探索构建中高职模块化课程体系,形成中高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在项目建设中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并制订了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

(三)利用工学结合园中的“校中厂”和校内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以校内专业岗位实践和校外顶岗实习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根据教学目标和毕业生就业岗位能力要求,按照由浅入深,从简到繁,从单一到综合的逻辑进行安排。校内生产性实训注重单项能力的强化训练及简单功能系统的设计、装调、维修等。为此我们通过“引企入园”的方式,引进了广州市鸿辉电工机械有限公司、广州冠通机械设备实业有限公司、东莞景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等以机电一体化产品为主业的实体企业,校企共建“校中厂”。在“校中厂”内安排对应的岗位进行顶岗实习,达到综合锻炼毕业生解决问题、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的培养目标。如在“校中厂”进行可编程控制设计、机电设备拆装实训、单片机产品控制系统设计、生产线的安装与运行调试、数控机床的电气线路连接及系统调试等。

(四)毕业生得到社会认可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委托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麦可斯MICOS对毕业生评估报告数据显示,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2014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高达100%,高于全国94%的水平。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3746元,高于其他国家骨干校相第2期邹伟全,张晓东,张杨: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关专业3478元的水平。近三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的称职率达100%,优良率大于70%。毕业生就业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其工作态度端正,具有较强的吃苦耐劳、勤奋务实的精神;知识面宽,上手快,并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五)报考、报到率处于较高的水平

从广东省自主招生分专业报名情况来看,机电一体化专业报考率2015年达604.44%,2016年达513.24%;在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中2015年报考率达147.37%,2016年达153.22%。从报到率来看,2015年为92.39%,2016年为93.12%,以上数据说明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得到社会的认可。

四、结语

经过多年的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依托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轨道交通行业的传统和集群优势,定位于轨道交通特色的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改善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特色专业实践活动,各项工作卓有成效,特色更加鲜明,现已成为面向轨道交通车站培养特色专门人才的基地。

作者:邹伟全 张晓东 张杨 单位: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Z].教职成[2015]9号.

[2]朱敏红,闫红蕾.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技能体系的研究[J].职教通讯,2012(3):20.

地铁实训报告范文3

关键词:西安轨道交通职教集团;SWOT分析法;策略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陕西轨道交通人才需求与高职教育发展研究”(项目编号:SGH0903101)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初,我国职业教育出现了集团化办学的发展趋势。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以高等职业院校为牵头单位组建的职教集团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09年2月,西安市政府组建了以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牵头单位的西安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由于陕西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起步较晚,加之西安轨道交通职教集团刚刚成立,进行一定的策略分析,对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SWOT分析法是战略管理中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用来确定系统内部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劣势,以及系统外部环境的发展机遇和面临的威胁,从而将系统发展战略与其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以发挥优势,克服不足。把SWOT分析法引入西安轨道交通职教集团的发展策略分析中,旨在找出对集团发展有利和值得借鉴的因素,预期存在的矛盾和应该规避的问题,实现全省轨道交通职教资源的融合共享,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校际合作、校企合作之路,不断满足社会对轨道交通类技能人才日益迫切的需求。

一、西安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概况

西安轨道交通职教集团是在全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职教育实现第二次飞跃之际,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轨道交通行业大发展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成员之间的合作结合点是以轨道交通类专业为纽带,包含3所高职院校、13家轨道交通主营企业和4个行业学会。每年向全省、中西部地区的轨道交通行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3,000多人,并向社会(企业)提供技术革新、技术咨询、技能培训等服务。

二、西安轨道交通职教集团发展内部条件分析

(一)优势

1、以全省轨道交通骨干院校为龙头,以特色专业为纽带。集团包含的高职学院均为陕西省轨道交通行业办学强校。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是职教集团的牵头单位,是以轨道交通专业为主,轨道交通类教学培训型高等职业学院。具有50余年的办学历史,拥有雄厚、扎实的轨道交通职业教育的软、硬件条件。学院隶属西安市政府,长期以来依托行业办学,校企深度合作特点突出,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和深厚的行业背景。学院全日制在校生近1万人。近3年全院在轨道交通行业就业的毕业生占全部毕业生的70%左右。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职教集团的龙头学校之一,创办于1973年,是西北、西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铁路工程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以大专层次的全日制高职教育为主,融以成人教育、短期培训和技能培训鉴定相结合的办学格局,形成了铁路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和建筑工程技术为核心的三个轨道交通类“集束”专业群。目前,在校生超过1万人。

集团所包含的13家企业全部是以轨道交通行业为主的大中型企业。西安地下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5年11月,是市政府直属国有独资公司,负责西安地铁项目的建设、运营和开发。目前正处于建设阶段,尚未投入运营,员工只有不足700人,其中运营人员不足400人。据行业人力资源配置分析,到2015年,西安地铁一、二、三号线将陆续投入运营,3条线共有营业里程86.6公里,共需员工6,062人,即每年需增加员工1,010人。从业人员可分为一线生产人员、技术人员、辅助支持人员和职能与管理人员。其中,一线生产和技术人员构成了地铁运营的骨干力量,其来源将主要来自高、中职院校毕业生。

西安铁路局是西北乃至全国重要客货流集散地和转运枢纽之一,在西部乃至全国路网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现有线路2,811公里。职工总数89,158人,其中在岗职工82,813人,中高级工与中级工占了绝大部分,铁路高技能人才主要来源于开办轨道交通类专业的职业院校的毕业生。

神华集团神朔铁路有限责任公司于1999年7月成立,是神华集团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的全资子公司。已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铁路运输生产企业。

集团成员间以轨道交通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开展联合办学,实现陕西省、全国中西部地区轨道交通职业教育资源与市场资源的共同结合、相互渗透,形成了比较牢固的职教产业实体。

2、行业特色鲜明,教育资源利用率得以提高。强调实践性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特色。由于轨道交通行业的特殊性,轨道交通类专业的实践设备和实作环境一般要求高度的模拟和仿真,学校在校内外实训(习)基地的建设上的投入较大。实行职教集团化后,一方面成员学校和企业的职教部门可以共建、共享实训(习)基地,降低成员单位硬件投入,提高设备利用率;另一方面根据集团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共同制订轨道交通类人才培养方案,轨道交通企业主动提供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场所,加大订单培养力度,使毕业生能够迅速适应岗位。

(二)劣势

1、组织结构有待进一步牢固。西安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的组织结构与国内大多职教集团类似,是区域性与行业性相结合的集团化办学,各成员之间通过契约和章程保持联合办学关系,人、财、物及法人资格保持相对独立。这种“契约型”关系,必将影响集团工作方针的贯彻和任务的实施,不利于形成集团主体学校及成员单位的发展优势。

2、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程度有待提高。西安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的理事长单位是院校,所包含的企业分布在几个不同的省市,隶属各级政府或不同部门,虽然依靠比较牢固的专业人才供需纽带,但如何让企业能深度介入轨道交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过程的参与、企业文化的渗透、工学结合等方面的合作,使校企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互为依存,还要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实践。

三、西安轨道交通职教集团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一)机会

1、教育集团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大。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让有限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并发挥最大效能,这是集团化办学的使命,唯有这种高度集约化办学方式,才能使职业教育最终实现“第二次”飞跃。陕西是教育大省,也是职业教育强省,各级政府对高职院校的发展非常重视。西安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是由西安市政府组建的四大职教集团之一,得到了陕西省、西安市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通过政府的引导,教育集团的运行机制能够得到有效调控。同时,通过积极探索职业教育集约化体制运行机制,政府必将研究制定一系列有利于职业教育集团和谐发展的相关政策。

2、全国职教集团发展空前,有成功案例可以借鉴。制造业强省职业教育发展好。目前,全国职教集团已经初步形成“津、豫、苏、鲁”四种典型模式。通过陕西省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集约化的特点等因素综合考虑,笔者认为西安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可以借鉴山东职教集团模式,采取政府引导、学校主动、行业中介、企业参与“四位一体”的运行机制。这种运行模式,尤其强调企业参与,政府要求规模以上企业都要参与职业教育和培训。要求职教集团形成生源链、产业链、师资链、信息链、成果转化链和就业链,促进各成员单位共同进步,为区域经济服务。

3、轨道交通类专门人才需求旺盛,迎来发展良机。根据陕西省铁路建设“2851”的规划和西安地铁发展规划,从2009年开始,陕西铁路新的“十大工程”将陆续开工,将建成一个中心,两个客运大通道,西安地铁也在抓紧建设,如此大规模的轨道交通设施建设是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每年有近万人的人力资源需求。依照陕西省招生办《2009年度普通高校在陕分校分专业招生计划汇编》统计数据,2009年度陕西高职院校轨道交通类专业招生的规模只有2,700余人。由此可知,每年由在陕高职院校提供给陕西轨道交通行业的高技能人才不足3,000人。院校提供的高技能专业人才与轨道交通行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相差甚远,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愿望较为迫切。轨道交通类专门人才旺盛的需求,为西安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迎来发展良机。

(二)威胁

1、人才市场供需因素的影响。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对本行业人才的需求具有不确定性,有些企业或地区限制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依然存在。

2、地处西部,影响办学的开放程度。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开放性。西安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地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较为滞后的西部,社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不高,就会抑制办学的开放性办学,将会给职教集团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四、西安轨道交通职教集团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对策思考

通过上述策略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西安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是陕西职业教育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具备较大的发展优势,全省轨道交通类专门人才的培养内容、培养方法和培养手段全面革新。在西安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即将启动之际,如何发挥优势,规避风险,提出以下对策:

(一)争取政府有效引导,促进校企之间的沟通合作。西安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要实现稳定、持续、和谐发展,仅靠牵头院校与合作成员的努力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制度,加强调控,建立行业、企业多方参与的动力机制与协调机制,实现政企互动、教育资源优化组合,提高办学效益。

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实质性地协调各个相关职能部门,通过政府创设的环境、搭建的平台、制定的政策、提供的信息服务等,规范政府、学校、企业等在集团化办学中的权利与义务。政府利用政策杠杆和市场机制,鼓励企业与院校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合作。

为促进集团内校企的沟通与合作,学校的管理应来自企业资深行业专家的直接参与,行业协会应经常进行行业内的企业对职业教育和培训满意程度的调查,参与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控。学校的管理与决策必须有用人单位、企业界的参与,加强沟通、重在合作,增强集团化办学的凝聚力。

(二)理顺内部关系,有效发挥牵头学校作用。西安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的内部成员都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成员单位与龙头学校关系程度不同,在集团内部的位置和作用也不同。它们主要是以专业作为连接纽带,之间的关系形式多样,有的是合作办学、有的是合作革新技术、有的是提供培训服务、有的是人才交流合作等等,这种关系多是临时性的。因此,建立理事会制是职教集团比较适合的管理体制。理事会是集团最高权力机构,其职责是制定和完善集团章程,制定集团年度工作计划。审议理事会年度工作报告,审议通过集团理事会或理事提出的议案。秘书处设在牵头学校,负责职教集团的统筹、协调等日常管理工作。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是牵头学校,具备“领导班子勇于开拓、专业特色和优势明显、内部设施配套、师资力量较强等条件”(山东省教育厅对本省职教集团龙头学校的要求),对整个职教集团的发展举足轻重。作用是整合和共享教育资源,搭建联合培养轨道交通类技术人才的平台,体现在沟通人才供需信息,促进专业建设,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师资团队建设,协调学生的实训、实习,合作进行技术革新、技术咨询与服务,以及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等。

(三)突破运作瓶颈,建立校企合作的新纽带。西安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内部校企之间的合作目前是在学生的就业、实训实习,员工培训等合作形式上。从长远来看,企业的发展需要更适合的、更具备发展潜力的人才,而学校则需要摆脱人才培养内容和方法的陈旧和被动,因此学校与企业必须有更深入的合作。

校企的深度合作,就是要力求让企业能深度介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过程的参与、企业文化的渗透、工学结合等合作工作,使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更为紧密、互为依存。笔者认为,西安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当前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建立吸引企业深度参与机制,着重建立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教学设计、工学结合、实习基地共建等有效组织和制度,建立校企合作的新纽带,真正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接轨、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接轨、教学过程与工作任务接轨、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接轨”(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四接轨”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此才能实现以企业发展带动专业的发展,专业的发展推动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寻求新的利益增长点。

五、结束语

既有全省轨道交通行业高速发展之“天时”,又有地处轨道交通资源丰富省会城市之“地利”,西安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良机。我们期望以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领军的西安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能够充分发挥带动、典范和辐射作用,推动陕西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俞建伟.职教集团的组织结构与管理体制[J].职业技术教育,2008.1.

[2]匡瑛.政府如何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协调持续发展[J].职教通讯,2008.23.11.

[3]涂三广.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09.1.

地铁实训报告范文4

去年7月,《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在北京正式,引发了积极的社会反响,数十家媒体争相报道,对我国高职教育承担的社会责任及其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价值给予了中肯的评价,尤其是“近三年来全国800多万家庭出现了第一代大学生”这样的字眼,确实非常有助于社会去发现高职“不一样的价值”。教育部袁贵仁部长专门批示充分肯定该报告,认为报告内容全面深入,对于成绩、效果以及面临挑战的描述都相当完整、准确,并建议《中国教育报》全文转发该报告;鲁昕副部长也批示肯定该报告的体例、结构、文字,并要求深度研究报道高职质量报告成果,同时还亲自策划了《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自此,国家职业教育质量年报制度的建立开始走上完整、系统、规范、制度化的轨道。今年7月,《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又如期,进一步推出了各地区高职学生学杂费负担、生均财政教育经费投入水平等评价排序,以及培养质量“计分卡”,期待能够更客观地描述高职教育发展状况,如实反映新的一年来高职教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何新的“增量”。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质量报告,两份高职质量年报是受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和教育部职成教司的委托,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作为第三方研究机构联合调研编写的。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树超研究员作为主编之一,指出从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宏观视野出发,高职院校必须主要定位于服务高等学校面向区域经济社会的基础层面,面向以往那些难以为高校所顾及的广大低端服务领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才能接地气、聚人力、助发展,实现地方与学校共生共长、合作共赢的全新局面,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新四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支撑,报告中有很多生动的案例都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马树超,1953年5月生,现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科研项目规划工作小组常务副组长,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顾问,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市职业教育协会副会长、咨询专家委员会主任,上海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世界银行中国职教项目短期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教短期专家顾问。他多次应国务院和教育部等中央部委邀请主持或参与国家重大决策咨询研究工作,著有《新世纪职业教育走向抉择》《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等学术专著,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奖励,曾获得过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颁发的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教育更好更多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与“新四化”联系最直接的职业教育,更应该接地气。近年来,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作用逐步显现。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具有地区分布均衡的优势,超过50%的院校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能够扎根基层、深入一线,接地气、助发展,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协调和产业升级等方面已初见成效,成为高等教育为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人才的重要平台。

一、助力地方产业结构提升

国家着力建设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要求各地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区域特征十分明显的高职教育,在地方政府和产业部门的统筹下找到了施展身手的更大空间。不少高职院校的办学与区域产业布局对接、教学与行业用人单位对接,很好地满足了地方产业升级在人力资源规格与规模上的新需要。

位于西部地区的四川省德阳市,作为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计划投入6亿元,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主体建设“德阳重大装备技术制造业产学研示范园”。德阳市政府秉承“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破除管理体制障碍,在非其所属的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设立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机械工业电气、数控、焊接技术应用与培训中心,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窗口”服务平台等,有效提升了高职教育服务德阳重大装备制造产业的能力。高职院校对接产业的示范引领,也使得德阳地区集聚了更多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市长陈新有说:“如果没有各类职业院校培养的成千上万的技能型人才,德阳的工业经济,特别是重装基地建设不可能取得这么好的发展。”

世界高铁看中国,中国高铁看华东。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铁路同行,服务华东地区高铁与地铁发展,取得突出成效。学院与上海铁路局实施战略合作,共建全国一流的高铁综合实训基地,培养复合型的高铁技术技能人才,助推上海局率先实现铁路现代化;与各铁路企业合作建成真实设备、仿真运行的国内首家高铁教学站场,拥有与铁路正线对接的1200米线路和2个车站,大幅度提升了教学、培训、鉴定、研发和服务水平。学院与南京地铁联合成立全国首家地铁学院,在为其输送员工的同时也为长三角其他城市地铁公司培养人才。学院发展赢得了国际声誉,是欧亚(太)交通高校国际联合会副主席单位,成为著名高校韩国交通大学的交流生合作院校。

二、助力“三农”发展

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直面农业、深入农村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校涉农类专业能否服务“三农”,毕业生能否“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关系到县域经济转型、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2010年,畜牧类技术人员中具有专科学历的比例由9%提高到20%,增长幅度在一产和二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领先,反映了高职院校畜牧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具有较好的对口率、稳定率和服务“三农”贡献率。

江苏农牧职业学院服务现代农牧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学院与泰州市政府合作,投资3.3亿元在农业综合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医药高新区分别打造了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倍康药业有限公司和中药科技园三个产学研基地,培养现代畜牧业技术技能人才。由教师、学生、行业技术骨干组成六大科技创新“混编”团队,实施“品种+基地+技术”服务模式,仅2011年就推广“苏姜猪”种猪4366头、销售商品猪21.2万头、“苏牧1号”白鹅62.9万只。近3年来,学院为畜牧行业培养和输送了12000多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就业率平均在98%以上,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生1/3来自铜仁,1/3来自省内其他地区,1/3来自省外,专业教学内容对接当地产业发展,80%的毕业生留在铜仁,为当地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撑。学院通过开设农技“120”服务、“惠农快车”广播电台栏目、“农民之友”手机短信等,搭建“立体”农业科技信息网络服务平台,通过举办种植和养殖技术、茶叶加工技术及家政服务技能等短期培训,培养了一批产业大户、种养能手和创业致富典型。学院一批专业教师受聘县乡政府和企业任“技术帮手”“技术总监”和“技术顾问”等,发挥了科研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学院实施“一师一班一村一品”服务工程取得明显成效,近三年选派500多名师生开展进村服务活动,协助创建省、市和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48个,例如松桃苗族自治县水竹村得到学院服务工程助力,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600元增长到2011年4260元,成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三、助力高质量城镇化建设

高质量城镇化将是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高职院校落户中小城市、落户小城镇甚至乡村办学的人口集聚效应,及其具有的人才吸纳、人才回哺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使高职教育成为新时期高质量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力量。

办在宁安市桥头村的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坚持乡村办学不进城,坚持直接服务“三农”,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持续贡献力量。学院毕业生刘彩华回乡创建大型农业合作社,2012年合作社产粮3600吨,创效益1000多万元,成为全国五大种粮标兵。学院发展促进了当地乡村发展,形成了高职校区、人文社区和科技园区“三区融合”的良好格局,以此拉动温春镇整体搬迁至学校所在地桥头村,以吸纳农村人口为主形成8万人的规划规模;而依托学院发展的新镇,则将成为联结牡丹江市与宁安市之间同城化发展的关键节点,助推区域城乡一体化、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德阳市的罗江县引进民办高职学院,成为县城社区发展的重要基地。该县在新城建设过程中,把支持民办的四川工业管理职业学院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将其放在县域经济社会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总体战略中加以谋划。县政府与学院签订政校合作协议,投入2450万元在学院内共建图书馆、体育馆、体育场等,既为师生所用又向市民开放;为优化学院周边环境投入1700万元修建了大学路、滨河公园,并开通了城市公交车;2012年县校共建四川省级“罗江高职教育园区”,县政府协调解决建设难题并给予税费优惠,如仅以拆迁成本四分之一的低价提供学院建设用地。三年来,学院在校生达到11000人,实现全县3.5万人次农民工培训。“县校一体,共建共享”,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隶属苏州市的太仓是一个东部发达地区县级城市,户籍47万人口中非农业人口20万,却聚集了过百家的技术密集型德资企业。究其原因,正是由于发达的高职教育已成为太仓市招商引资的一张名片而吸引了大量德资企业入驻。市政府坚持“瞄准产业设专业,建好专业促产业”的办学思路,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设置,并根据众多德国企业在太仓的聚集和迅速发展需要大量本地优秀技工的实际情况,主动出击打造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本土化新模式,在满足德企需求的同时也走出了一条依托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城镇化的道路。市政府充分发挥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等教育资源的优势,强化社会培训,拓展国际合作,为高质量城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

四、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均衡,一批民营小微企业异军突起,但其技术技能人才匮乏、技术创新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也逐步显现。高职院校主动对接产业,调整专业结构,强化技术研发服务,培养紧缺人才解决企业难题,有效帮助化解了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人才和技术瓶颈。2012年,全国在30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的高职毕业生有近六成,在5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的高职毕业生约三成,成为促进区域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推动中小微企业产业集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广东的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探索“一镇一品一专业”的“政校企行”合作育人模式,成为“地方产业升级发展的给水泵”。学院围绕全市15个省级产业镇、27个国家级产业基地,把发展之根深植于镇区、企业的沃土,在专业镇区建立“南区电梯学院”“古镇灯饰学院”“沙溪服装学院”“小榄工商学院”等产业学院,紧贴地方产业需要优化专业、培养人才。学院96%以上毕业生在本地中小微企业就业,被企业称为“能干活、留得住、善创新”,为中山市改革开放初期依靠加工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型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持。

甘肃的武威职业技术学院优化专业结构、服务地方经济取得成效。学院围绕地方新兴产业,新增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太阳能光热技术及应用、设施农业技术、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等15个新专业,优化专业结构,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就业做到“双九十”,即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本地生源毕业生留本地就业的比例超过90%,服务企业发展,助力武威市“城乡融合”“工业强市”和“生态立市”战略,形成与区域发展相生相伴的良好态势。

浙江的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当地经济主战场,主动服务中小微企业,与民营经济互动,与行业企业共赢。学院与当地35个行业协会、307家民营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设有省轻工机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市服装行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市材料成型工艺与模具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省、市和院级研发服务机构38个,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和转型升级,为中小微企业服务,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学院还与永嘉县政府、瑞安市政府共建永嘉学院、瑞安学院,助力县域经济转型,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地铁实训报告范文5

关键词:项目课程;考核方法;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3-5666-03

Practical Exploration in the Reform of Assessment Methods on Project-oriented Courses of Computer Networks and Networking ZHAO Li-hua,DENG Jian-fang

(Nanjing Institute of Railway Technology, Nanjing 210031,China)

Abstract: Project-oriented courses of based on the work process is a direction of the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urses,but the lag of as? sessment methods of project-oriented courses has restricted in-depth development of the reform.In this paper, project-oriented courses of computer networks and networking, for example, we analyze these problems of assessment methods and propose the assessment methods which has been applied in practice.

Key words: project-oriented courses; assessment methods; professional qualities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是高职课程改革的方向,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在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教学,这样的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而在以往的课程考核评价模式往往强调的是结果,忽略了学生获取知识内化成自身能力的过程,因此探索项目化课程考核评价模式是当今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突破点。该文以“计算机网络组网”项目化课程考核方法的设计与实践为例,提出了相关的改革思路与措施。

1高职计算机网络类课程考核评价的现状

计算机网络组网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的强,用单一的闭卷笔试或上机考试,直接决定一个学生的该门课程的学习成绩。这种考核评价方法非常不利于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其弊端体现在:

1)传统的考核只重视结果,不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不出学生学习的过程性,更无法反映学生能力的沉淀过程。而教师也只注重结果成绩,不注重对教学的改进。到期末考试时,学生忙于应付考试,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被轻视。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期末考试临阵磨枪,往往还能拿高分。

2)考试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不合理,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综合考查得少,试题记忆性成分所占的比例过大,分析题所占的比例较小,因此,不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考试成为对死记硬背的一种鼓励,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统一的考题、标准的答案,既让学生厌烦和恐惧,也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3)计算机网络组网是原来计算机网络基础和网络设备管理与配置两门课程整合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传统的理论考试加实做考试具有片面性,考核范围有限,无法全面考核学生对本课程内容掌握并运用的综合能力。

2课程考核方式设计

计算机网络组网课程是通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授课内容将映射出今后的多门专业课,培养目标是培养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与维护的网络管理员,旨在培养学生对实际企业网络需求中设备原理的分析、选购能力,网络设备的配置与调试能力,为今后学生在网络领域内,向网络专业人员(CCNA、CCNP、H3CSE)乃至网络专家(CCIE、H3CIE)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项目课程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网络组建项目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根据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需求,经过市场详细的调研和分析,确定了学习领域典型的5个学习项目,每个项目再细分为若干个任务,将知识技能通过工作任务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项目和任务如表1所示。

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从岗位需求、知识、能力、素质四个方面来实现,如图1所示。

图1计算机网络组网课程目标

2.1课程考核内容

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目标要求,我们从职业素养考核、专业知识考核和操作实践考核三个方面建立考核标准。

1)职业素养考核

职业素养的考核主要包括课堂的出勤、课堂的表现、课后的作业完成情况、项目实施中的团队协作、创新意识等几个方面。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将整个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4~6名学生,以小组方式展开项目实践,每个小组设置一名项目经理,具体负责项目的分工安排,指导督促本组学生的学习及解决本组内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项目经理可以由学生推荐,也可以由任课教师指定学习成绩、操作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担任。本组内每个学生的职业素养考核成绩,具体到每个任务完成后考核有一次考核记录,由教师考核、项目经理考核、组内其他同学的考核和自我考核四部分决定,各部分考核评定如表2所示。

表2职业素养考核表

职业素养的考核贯穿于项目教学的全过程,它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考核方式,具有比较大的灵活性,需要教师很好的控制和掌握。

2)专业知识

理论知识服务于实践,在计算机网络组网课程中,仍然需要学生掌握必需的网络原理,鼓励学生追寻实验实训背后的原理,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不仅会操作,而且具有正确的理论知识,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我们将来自相关IT企业一线的真实案例和项目按照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岗位所需综合应用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提炼。专业知识的考核主要有四种方式:

①笔试闭卷考核

笔试闭卷考核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原理的应知应会的考核,笔试通过纸质试卷进行考核,卷面主要以主观题为主,可以安排在期末进行。

②限时上机考试

计算机网络组网课程是省级精品课程,我们已组织相关的教师建立了各个知识点的上机操作试题库(以选择、判断为主),当某个或若干个项目完成后,任课教师根据所学内容知识点进行组卷。可以灵活的在课堂规定时间内考核学生对项目所要求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是否已经达到。

③项目方案设计

项目方案设计考核主要在综合实训项目中进行,学生根据教师的设计任务书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查阅、收集相关设计资料撰写项目方案报告,教师和各团队项目经理组成考试小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展示并讲解项目方案,考试小组相关人员提问,学生及其项目组成员作答,最后考试小组根据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和先进性评价标准给出评分。这种考核是融入职业情景之后的一种综合检查,通过方案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解决计算机网络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④现场口试考核:学生完成某个工作任务后,由教师或项目经理要求学生回答该任务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及关键技术、并就任务中的某个环节提问,要求学生回答,每位学生在整个项目课程教学过程中至少会抽考到2~3次,重在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3)操作实践考核

操作实践主要考核学生职场环境下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职业技能实践有两种考核方式:

①实践考核:在某个项目教学结束后,教师安排每个团队1~2名学生针对某个工作任务独立操作完成,成绩作为该团队所有学生某个项目的考核成绩,团队内的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一个任务的抽查考核,这部分由教师和项目经理同时考核。考核目的除了考核学生对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以外,还要求学生团队具有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

②期末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学生在平时单个项目学习的过程中不管是理论知识还是操作技能一般掌握较好,但职场环境中要求的是综合职业技能和素养、是分析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利用Packet Tracer计算机网络仿真软件设计了期末的综合实践能力考核,综合考核学生的各项职业技能。

2.2考核特点与考核比重

在上述的考核评价设计中,我们主要体现了以下的几点:

1)采用过程(项目)评价与期末(课程)评价相结合,强调过程考核的重要性。课程的总成绩=项目化考核成绩65%+期末的笔试考核和期末综合技能考核35%。

2)项目考核。计算机网络组网课程我们设计4个项目再加上一周的综合实训,4个项目又通过14个任务来实现,每个项目所占的比例是根据每个项目的重要性和内容来确定的(项目五单独计算成绩,不计入课程成绩中)。而每个项目的成绩又是按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实践操作、答辩和项目报告等情况打分,具体分值见表3。尽量做到考核的标准化和有章可循,而且具有可操作。

表3考核评价表

3)采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改变单纯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由教师、项目经理、学生本人组成教学评价的主体。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3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应用

2011~2012学年中,我们在通信专业通信技术(海外直通车)1001班和电气自动化(南京地铁AFC维护)1001、电气自动化(南京地铁BAS巡检)1001班《计算机网络组网》课程的项目教学中,对学生的考核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方面给予一个全面的评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把学生的能力、素质、知识的考核评价融于项目的实施中,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了教学质量,而且锻炼了学生分析处理解决实际问题、协作互助能力,这种考核模式受到了学生的好评,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符合基于工作过程项目课程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潘维琴,高丽娜.高职教育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1(6):65-66.

地铁实训报告范文6

服务地方经济,凝练办学理念

2002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为了满足高新产业对于技能人才的需要,深圳市政府对教育资源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将三所专业侧重不同的学校合并重组成了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定位为:“立足深圳,服务社会,主要面向信息产业管理和生产第一线,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熟练技能的高技能型人才。”

深圳具有良好的软件产业环境和产业基础。目前,深圳市的软件出口占全国29%,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且比重逐年上升。华为、中兴、富士康、金蝶、神舟电脑等全国软件重点骨干企业云集深圳,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因此提出“突出信息技术特色,办好软件示范学院,固本强基跨越发展”的办学理念自在情理之中。

当说起信息学院的探索与发展时,张基宏院长反复谈到团队的力量――张基宏、冼吉昌、陈小波、梁北汉等四位学院领导成员。如果说张基宏教授深厚的计算机学科背景决定了学院的信息技术特色,冼吉昌、陈小波、梁北汉三人丰富的教育研究底蕴则形成了学院求实、稳健的发展风格。在解决如何办校的问题后,怎样教学是摆在新领导团队面前的又一问题。2002年办学之初,学院提出“面向市场定专业、面向岗位定课程、面向学生定教法”的“三个面向”职业教育观。2003年,学院开展全院范围的大讨论,重新审视“我们的学生怎么教”。并结合学院《六年建设与发展规划(2005-2010年)》的制定和讨论,全体师生明确了“应用型、创新性、学习型”办学目标,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观。

产学研结合,校企互动“双赢”

2003年底学院与联想集团共建实验室,当记者询问为何有此举时,张基宏院长坦言:“我们学院始终坚持走市场化路线,实行开放办学,所设的专业、所学知识紧跟市场需求,与联想集团这样著名的IT企业合作,就是基于这个目的。”

在市场化思路的指导下,学院制定了《合作办学管理暂行条例》、《关于加快我院专业建设的实施意见》等若干管理文件,通过政策支持和经费、场地保障,鼓励各系、专业积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同时,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应用型科技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形成了多形式合作、多方位互动,校企双赢的产学研结合机制。

人才培养订单是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市场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产物。这种订单有从入学便开始预订的长单,学生一进校就能明确在今后的整体发展方向,确保学生实现零距离就业。学院先后与地铁公司、富士康公司签订了需求数分别在100和200人以上的人才培养订单;高阳科技公司、诺亚舟科技公司在学院的软件工程系还单独设立了“高阳”班和“诺亚舟”班,用企业真实的软件项目模式进行管理,聘请企业的专业人士授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与深圳宙斯网络公司联合培养从事SQLServer数据库、网页制作、网络编程和售后技术支持等专业学生,按企业的订单要求和规格培养。真正实现了人才规格的“无缝链接”和就业上的零距离。到2007年6月30日,学院两届毕业生平均总体就业率在99.30%以上。2005年、2006年底学院举行的校园招聘会,进场企业提供岗位人数每次都是应届毕业生数的120%,总量上毕业生供不应求。

学院充分利用深圳市主导产业十分发达,企业众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条件比较优越的有利条件,先后与75家企业和单位签定协议,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得到企业的支持,平均每个专业约有3个实训(实习)基地。企业参与院内共享实验室、实训室建设5个,企业将前沿的生产设备和相关技术引进学院教学,支持学院的人才培养。联想集团(深圳)公司投资300万元,与软件工程系共建了“联想工业级实训室”;神舟电脑有限公司投入近100万元的设备,与计算机应用系建立仿真性电脑生产流水线,并派技术人员指导实训课程;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与信息经济系合作,金蝶公司提供一套1192万元的正版K/3ERP企业管理软件,学院提供实验室用房、100台电脑及其他硬件设备,共建了“金蝶管理软件信息化联合实验室”,并设立了金蝶企业管理软件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培训基地,双方共同开展认证教育,颁发由学院与金蝶公司联合签发的认证证书。2006年,学生参加金蝶认证,通过率达到95%以上。

“人才强校”,提升师资队伍品质

学院在高度重视高职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同时,对加强应用型科研开发也非常关注。2005年以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立项的课题有:国家级3项,省级7项,市级3项,院级40项;在课程建设方面,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3门,省级思政课程优质建设课1门,院级重点课程27门,网络课程100门;在专业建设方面,有省级和院级示范性建设专业4个;在教材建设方面,学院教师共编著出版教材20本,公开出版教研论文集、调研报告集4部。

近两年来,学院应用型科研项目和课题逐年递增,并呈跨越式发展态势,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科技计划项目2项、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1项,市级科研项目21项,院级科研项目51项。在鼓励教师加强理论研究和科研开发的同时,学院实施“人才强校、强师兴校”战略,制定了《2006-2008师资建设规划》,明确了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和任务,高度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工作。从2006年开始,学院成立了教授、博士“双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招聘小组,院长挂帅组织招聘和考核。通过“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优化了师资结构,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由于信息学院职业教育特性,学院特别注意高学历教师和新引进教师的“双师”素质提高问题,2007年组织安排了所有博士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实习、调研一个月,并要求写出调研报告。目前,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双师”比例从2006年初的50%提高到7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