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实验课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化学实验课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化学实验课论文

高中化学实验课论文范文1

关键词:大众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大众文化逐渐成为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主要文化形态。大众文化的崛起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社会文化环境更加复杂,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了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挑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众文化以商业性、媒介性、娱乐性、世俗性、流行性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话语体系产生了消解作用,从而威胁到意识形态的话语主导权。

大众文化的商业性特征,决定了文化可以以资本的形式赎取和转化为经济价值,语言符号也成为可供消费的文化商品。文化的资本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于价值理性的道德话语体系带来挑战,淡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色彩,资本本位取代价值本位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主导逻辑。

大众文化的媒介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诉求的是感官经验的视觉形象,而非书面性概念意义的文本修辞效果。由于大众文化的影像、模拟和仿真在高校思想政治思想理论课中过度再生产,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对现实的批判性和反思精神。

大众文化的娱乐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将感性层面的本能欲望满足所获得的消遣愉悦作为卖点,而不是深层精神的充实和心灵的震撼,就此造成大众文化的世俗化、庸俗化和低俗化。大众文化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持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以游戏的形式消解了教学话语体系的意识形态宜教色彩。

大众文化的世俗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反映的是大众日常生活的平凡叙事,而不是基于抽象的价值理性的宏大叙事,也就造就了大众文化的日常化、琐碎化甚至是庸俗化。大众文化以现实的关怀和当下的感受为切入点,弥散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在某种程度上使教学话语体系的深度结构转为丧失深度的平面结构。

大众文化的流行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立足于感性层面形象的审美化,而不是精神层面信仰的审美化。大众文化的流行性所导致的话语体系的通俗化、形象化和生动化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使教学话语体系丧失对思想内容的形式分类、抽象概括和逻辑论证能力,最终导致语言世界的空洞化、思想世界的虚无化、情感世界的零度化。

大众文化的消费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是以纯粹欲望的满足构建自我价值体系的快餐文化,而不是以心灵的震撼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经典文化。大众文化的消费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教学话语体系的语言符号不再反映现实,而是遮蔽现实。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技术化的批量生产,显然是对教学话语体系表意方式的必然性消解。

二、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具有创造性作用

诚然,大众文化本身蕴涵着能动的解码力量。大众不是单质的一元化群体,而是复杂的多元化组合;大众文化的受众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有着生命活力的自由创造者。大众文化的兴起,改变了文化的内涵,并对既有的文化格局带来严峻的挑战,但是文化走向大众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大众文化的发展将为人类文化发展提供一种全新的路径。同时,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带来了新的契机。

大众文化的商业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天然的平等品格和民主精神,在文化形式上实现了由精英化向平民化的转变、等级化向民主化的转变、神圣化向世俗化的转变。大众文化的商业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促使教学话语体系从控制支配转化为对话交流。正是在这种主体间性的语言交往中达到相互理解,进而生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系统。

大众文化的媒介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的广泛性、普及性和开放性,从根本上消解了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中的差异性、等级性和垄断性,这对于文化资源的共享、共同意识的建构、价值信念的传承等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大众文化的媒介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扩展了教学话语体系的文化视野和文化空间,进而促进教学话语体系形成有效的理论自觉。

大众文化的娱乐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以其温馨、轻松、休闲、欢乐、回忆等手法,使在紧张疲惫、超荷压力生活下的大众放松心理状态,弥补生活的单调性、片面性和孤独性。大众文化的娱乐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以风趣幽默的话语风格表达严肃庄重的思想内涵,使大学生对抽象思辨的文本更易理解;以民主平等的语言对话传递高尚深刻的核心价值理念,使大学生与教师达到价值的视域融合。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通过交互式体系的转变,达成对核心价值理念的普遍认同。

大众文化的世俗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文化走向民主化、平民化和生活化。大众文化的世俗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能够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之内建立公共文化交流空间,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政治上的公民权,也会塑造大学生文化上的公民权。

大众文化的流行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的新颖性、动态性和独特性。大众文化的流行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并不是基于控制性思维的意识形态话语霸权的重建,而是要将触角伸向身体领域、消费领域和符号领域,在无意识世界中探寻大学生自我平衡和信仰皈依的表现形式。

大众文化的消费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的效率性、活跃性和创新性,大众文化从其审美趣味的普泛化出发,紧紧把握时代流行的脉动,吸纳广泛的接受者,力求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大众文化的消费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话语体系中,教师不再是纯粹的灌输者,学生不再是纯粹的接受者,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现实需求。商品的交换价值原则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对意识形态语言符号的消费,维持与现实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

三、大众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的实现路径

大众文化由于对感性层面物质欲望的执着,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功利化、标准化、庸俗化和空洞化,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大众文化对教学话语体系的创造性作用。大众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要实现从教学理念、教学机制、教学内容到教学模式的全方位创新,笔者认为,的基于实践的语言交往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转变的实现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语言交往不仅涉及互为主体的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沟通,而且语言交往作为内在的环节实现了价值和意义的生成。这种语言交往实践规避了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可能导致的灌输化、控制化和同质化等消极影响,倡扬了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产生的平等化、现实化和效率化等积极意义。

(一)语言形式的通俗化、形象化和生活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的发展趋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返回生活世界,建构起基于生活世界的语言交往,开辟充满意义的语言交往的公共空间,意味着扬弃教师抽象的独语,在师生之间的语言交往中达到普遍性共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的生活话语转化消解了大众文化对思政教学所可能造成的功利化、平庸化和浪漫化等消极影响,强化了大众文化对思政教学所生发的亲民化、平实化和风趣化等积极意义。

(二)语言形式的抽象化、形式化和思辨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发展的另一方向。在大众文化视域下,语言形式还有朝着抽象化、形式化和思辨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使之更加深刻地把握人们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性质、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决定了其语言交往形式不应停留在生活世界的具体化层面,而应该上升到精神世界的抽象化层面,通过精神层面的语言交往观念地建构起意义世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神世界的语言交往对于大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理想,避免痴迷低俗的物质欲望,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应尽可能地创造精神世界的语言交往,构建起抽象化的普遍性价值共识,进而将价值共识引向实践过程本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的学术话语性质定位避免了大众文化对思政教学所可能引起的肤浅化、平面化和粗疏化等消极影响,提升了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引动的开放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等积极意义。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发展的方向要求语言交往具备精确化、科学化和模型化等特点。在大众文化视域下,科学技术构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交往精确化、科学化和模型化发展的助推器。现代科学科技使语言交往超越了自然语言的局限性,构建出纯粹形式的科学语言,通过语言的逻辑化实现对人们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精确把握。在大众视域下,科学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语言交往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创造了语言符号的新形式,创新了交往主体的新观念,创制了交往方式的新样式,最终将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语言活动的交际能力获得空前的提高。在某种意义上讲,科学技术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的必要前提和理论方法的创新动力。

在大众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要实现创新,就必须回到交往实践中去。在交往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语言交往的通俗化、形象化和生活化的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更加亲近生活世界;通过语言交往的抽象化、形式化、和思辨化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更加富有意义;通过交往语言的精确化、科学化和模型化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更加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潘晴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系统的生成—以科学发展观为视域[J].东南大学学报,2010(4):117

[2] 王金玲.关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2):69

高中化学实验课论文范文2

【摘要】高中化学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不可缺少的一门课,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因此,作为高中化学教师,应当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的科学发展,帮助学生掌握为适应将来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化学知识和技能方法,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使他们认识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进而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要达到以上目标,需要高中化学教师采取有效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变化,是时代前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中阶段又是学生知识增长与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提高教学效率,是高中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且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师只有紧紧抓住新教材的特点,坚持不懈地探索、改革、总结,探究出适合教与学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对如何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进行了研究。

一、充分备课,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通用教材都符合科学性以及适用性原则,无论内容,还是内容的编排顺序都是科学的,但编教材的专家教授不可能也的确不能把使用教材的每一个班、每一个学生都切实地加以考虑,这就要求使用教材的教师灵活应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备课时,不仅备教材,还需要备学生。内容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一节课需几课时完成,每课时内容分配,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每节课讲多少内容,讲到什么程度,可很据学生情况而定,不可强求一律。

二、融洽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反映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也是如此.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进行有效信息传递和勾通.当学生相信老师,认同老师,他才能很好地服从教师指导,专心听教师讲解。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创建良好课堂纪律,形成安静教学秩序的基础,良好的课堂纪律和教学秩序才能保障学生专心听讲、静心阅读、积极探索、专心思考,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

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多讲习题,减少实验,甚至不做实验,其结果是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差,不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概念的形成和定律的建立,离不开实验事实的探讨和论证。中等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在认真做好课本要求的学生必做实验的前提下,大力加强学生选做实验的容量及演示实验,通过实验引入概念,得出规律,检验假设,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能力。例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布置一个课外作业: 利用生活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变成实际的应用。这样就迫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设计实验,去创新。还可以将一些实验设计成探究式实验,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叫学生去做,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育科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教学在完善学生学科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训练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开始走进各科课堂辅助教师开展教学,多媒体本身所具备的形象性、生动性、声、画合一等特性,给教师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化学本身是一门抽象性较高、也较为晦涩的学科,针对其中的一些重难点问题,如果单纯依靠老师的理论讲授,是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的,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可大大改善这种状况,化学实验是化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某些实验本身危险性较高、污染性较大,在加之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致使实验难以真正在课堂实施,比如氯水的见光分解实验、Cl2和CO中毒的实验等等,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演示,让学生在观看视频资料的过程中,清楚了解实验前的准备、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结果、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绝不意味着它可以代替老师的讲授,老师始终是组织教学的中心,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只有弄清楚这一点,才能科学恰当的利用好多媒体,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效。

五、运用多种检测方式评价学生

教师应该多动脑筋,尽量使作业和检测改变过去单一呆板的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评价学生。比如,采取课前五分钟小测验,学生自编自测,分组竞赛,撰写化学小论文,进行化学基本实验操作竞赛,对某一实验进行实验方案设计比赛,这样,使学生对化学感兴趣,增长知识面同时自觉地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评语与评分相结合,只有考试评分,则很多情况总是反映不出来,如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所以在评分之外再加上评语,则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各方面情况,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可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在学习中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为今后更好的学习奠定基础。

总之,高中化学教师进行化学教学时,应立足教材,注重学生互动能力的培养,保持学生对高中化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及时地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信息进行反馈、调整和优化,每节课后化学教师要静心思考,慢慢的摸索出化学教学的规律,仔细考虑教学计划是否合理的制定,教学计划对教材的知识点是否存有遗漏等,这样就一定能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曹兴旺.如何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J].成才之路,2011,(32)

[2]赵青英.浅议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6)

高中化学实验课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化学 知识 衔接 重要性

论文摘要:由于高中化学学习使用的是课改实验教科书,若是初中毕业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知识要求差距较大,那么高中化学教学十分困难。教师必须做好化学新课程初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衔接,具体地应做好教材知识内容的衔接、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学生学习心理的衔接。

随着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成为教师关注和议论的热点。不少高中教师反映升入高中学习的使用课改实验教科书的初中毕业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知识要求差距较大,高中化学教学十分困难。高一学生也反映高一化学内容多、理解困难、习题难做,学习兴趣降低。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对在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效衔接的一些思考。

一、对比初、高中化学教学及目的的差别

通过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总是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二、重视初、高中教材知识的衔接

(一)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的内容

1.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2.同素异形体

3.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结构

4.两性化合物及典型两性氧化物

此部分内容集中在高一年教材的第五章,在授该章内容时,应注意加以补充,以免学生出现知识的空白点。

(二)高一时需对初中某些知识加深、完善

1.氧化—还原反应。初中知识从得、失氧观点简单的介绍有关氧化—还原反应、高一年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即从本质上来介绍氧化—还原及应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在高中化学氧化反应的概念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

2.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1)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年级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初三只列举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和化合物”的简单例子,高一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概念结构特征和物理性质等。由上可知高一年级教材中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较初中更为完善、更严密,也更兼顾科学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3.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在高一年级时要适当补充。

(2)“量差”法的应用。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高一年级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4.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

初中已学过O2、H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分别介绍其反应方程式,使用仪器装置内容。高一年级要结合Cl2、HCl、SO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反应原理、反应装置、收集事项等四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

三、加强学法指导是搞好初、高中衔接教学的有力保证

(一)开设学法指导课

即可以在上高中化学课伊始,结合讲解初高中化学的区别:如知识的总量增加,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增强,理论性知识的比重增大,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实验能力、计算能力、记忆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介绍学习高中化学应采用的正确方法:如重视实验,抓好课前的预习与课后的复习,及时进行各种知识技能的总结归纳,要用理解记忆法识记知识,等等。

(二)学法指导要与建立学习常规结合起来

学法指导的目的是使学生快速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在“欲学”的基础上做到“会学”,进而达到“学会”。因此,学法指导应渗透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与优化主要的学习环节和建立学习常规相结合。

要从高一第一堂化学课起,就建立和坚持必要的学习常规,如课前做好预习,记好预习笔记,答好预习思考题;上课做听课笔记;课后做学习小结;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等等。

总之,初高中化学的教学衔接问题,化学启蒙教育向化学科学基础教育的过渡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使高一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学习,为将来奠定坚实的化学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1]高佩德,冯德琴.初中与高一化学教学衔接工作之我见[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1999,(3).

高中化学实验课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化学不仅仅是高中阶段的科目之一,更应是让学生们锻炼思维能力、提升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许多高中生对待化学却背上了分数的包袱,不能主动、自主地学习化学。为克服这一问题,老师需要在化学教学中提升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与积极性,培养学生们主动、自主学习化学的好习惯。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乐趣,更可以激发学生的智力,让学生们有充足的动力来学习。对于高中化学来讲,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养成主动、自主学习化学的好习惯,应当是我们所有化学老师的研究重点。

一、当前高中生化学学习存在的问题

化学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科目,也是提升学生们探究能力、动手能力与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许多同学上化学课能够认真听讲,化学考试也能够取得好成绩,但是他们依然缺乏主动、自主学习化学的习惯,总结起来有以下问题:

(一)没有意识到化学科目的重要性

在我们当前的考试制度下,学生们都能意识到分数的重要性,因此他们都会以分数为目的来学习化学,而忽视了化学这门课本身的重要性。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化学需要学生们主动地探究、深入地思考,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然而,大部分学生仅仅将化学作为一种拿分的“手段”,而没有将其作为一门可以锻炼自己、开发自己的课程。

(二)缺乏积极学习化学的动力

被动学习,是大部分高中生对待学习的态度。许多学生并没有养成主动、自主学习的习惯,他们之所以能够努力学习,很大原因是来源于家长的逼迫、老师的督促。这种态度在化学课上体现得也很明显,除了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学生们能够保持比较高的兴趣外,在对待其他的课程内容如讲述课本基础知识、课后练习上都不能做到积极主动,更重要的是,很少有同学能以探索、发现的态度来对待化学这门学科,大多数同学都成为“死读书”。

(三)化学自主学习能力弱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记——背诵、练习——考试,学生们不论是对待什么科目都是采用这种死板、效率低下的学习方式。结果学生陷入这样的怪圈:高中毕业知识还给高中老师,大学毕业知识还给大学老师,导致毕业生能力低下,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究其原因,多数学生都没能在上学的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对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力、习惯的要求更高,而这也是培养学生们这方面能力的最好的“战场”,在高中化学课程中让学生们养成主动、自主学习化学的习惯已经是现阶段教育发展对老师提出的新要求。

二、培养学们主动、自主学习化学的好习惯

提升学生们主动、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一个大而泛的口号,我们要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每一门科目中,对于高中化学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一)让学生意识到化学的重要性、发现化学的乐趣

“态度决定你的高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国内的教育家们早已经肯定了心态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要培养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化学的习惯,首先要让学生们意识到化学这门科目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们知道化学对于他们来讲并不只等于分数,学习化学是一项技能培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提升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可以拓宽思维的广度、深度,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容易的适应社会;第二,要让学生们发现学习化学的乐趣,提升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化学的独特性决定了这门科目要比其他的科目更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在平常的化学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通过化学实验、学生自我观察、师生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们找寻学习化学的乐趣。

(二)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随着教学理念的进步,教学的主要任务由原来的知识的传授成为当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单纯的知识讲授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体制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要求,在教学中提升学生们的探究学习能力可以促进让学生们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精英人才。高中化学课是提升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以后的高中化学教学中,老师应当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教学体系,在课堂教学中以引导为主,让学生们养成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动手的化学学习习惯,通过日常学习来提升学生们的探究学习能力,让学生们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有意识、有能力主动去进行化学课程的学习。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任课老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们的学习状态有着很大影响,这要求老师不能采取过于单一、落后的教学方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老师应当与先进的教学理念接轨,运用多种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合作教学、小组教学的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们学习的注意力。对待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要让他们从简单的知识学起,通过合作学习等方式巩固他们的基础知识,让他们保持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

总之,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课程,化学不仅影响着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更是可以作为锻炼学生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中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学生们学习兴趣的激发,让学生发现学习化学的乐趣;要注重学生们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塑造能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更要革新教育理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高中化学中养成主动、自主学习化学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叶兆平.浅谈高中化学学习兴趣培养[j].保山师专学报,2006(2).

高中化学实验课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中;常见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受到了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应试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知识能力较强的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仅仅有较强的知识做支撑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新时期必须不断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了顺应时展的潮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要求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改顺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化学教学倡导主动学习、探究学习与交流合作学习等多样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重视创设学习情景、设计组织学习活动、指导支持学生的学习。“授人以鱼,只备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用。”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了某些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有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成为策略型学习者。“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有利于引导、启发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硬性灌输的教学现状普遍存在, 而且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上课缺乏热情,语言缺少磁性,对新教材中出现的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科学探究中的新内容侧又显得力不从心,再者淡化实验,化学和实验是分不开的,没有生动神奇的实验效果,如何提高学生积极性,因此使不少学生难以掌握,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严重,使之成绩无法提高。

2.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学能力差,只是单一的听从老实讲,不会自己学习,其次解答能力差,不会使用化学用语和实验用语,再者初中和高中知识脱节,化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也脱节,还有学生不会记录重点知识,课后的遗忘率又高,这样如何学好化学。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1.培养学生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1)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设疑法。“学则须疑”,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论分析,明白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3)竞争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 可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背默比赛,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开展课外活动法。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我看这句话有点问题。蜡烛的光是一点点地灭下来,最后就全灭了。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发展,自己要不断地提高,今天是蜡烛,明天必须是明灯,要不断地充电,照亮学生。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而是传播人生的信念。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也好,在研究中也好,应该关注:一是“学生”,心里有学生;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三个方面的核心是关注学生。教师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而不是从教材出发,教材只是参考,符合学生具体情况的我们可以参考,不符合的我们可以完善或者改变教材,甚至自己设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案的设计。以前大家经常说,“课本、课本,教学之本”,今后我们应该说学生是“教学之本”。

3.实验的重要性

化学实验对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全面落实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一要根据实验内容尽量为学生自主探究、亲自动手做实验创设有利条件;二要减少演示实验,尽可能多做学生分组实验、或变演示实验为边讲边实验或学生探究实验,三要尽可能多的创设情景,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开发、设计各种化学实验,激励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进行实验设计。

4.化学和生活的联系

化学绝大多数知识是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来展开教学的。在备课和上课时要力求从学生的身边作手,鼓励学生从身边的所见所闻所经历的化学事例出发,把学生引领到他们所知道的情景中,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才能使学生轻松学化学,学到“真正的化学”“有用的化学”。

5.注重课后学生自我复习指导

学生的自我复习和学习同样很重要。目前学生的复习状况就是不会复习。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该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化学复习,培养学生自我课后复习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一个课课清、单元清的好习惯。每次上新课之前要对上节课内容有所复习。每节课结束,要对本堂课内容进行简单的复习。单元结束后应该有个单元总结复习。要培养学生自我复习的良好习惯。

三、结论

总之,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刘维桥,朱雯,陈旭红,牟志刚. 物理化学教学改革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06)

高中化学实验课论文范文6

关键词:课堂观察;化学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科学素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4-0026-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4.011

我国颁布的《2001~2005 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中认为科学素养的内涵应包括: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行为习惯。高中生科学素养是主要指学生对科学的了解程度,包括科学知识和技能、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思维方法、与自然有关的人文精神、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其基本内涵应包括:科学意识、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思维和方法以及科学人文品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阵地之一。通过对中国期刊网近20年有关“化学实验、科学素养”为题的论文检索,有50余篇相关的研究论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强调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改进化学实验教学,转变教育理念,改进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与科学素养培养策略探讨等[1-4]。相当一部分的论文内容以工作总结体会为主。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分析探讨如何进行高中生科学素养培养的论文很少。本文结合2011年南京市假期教师培训班安排的三节有学生分组实验的研究课案例分析浅淡如何通过课堂化学实验促进高中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案例一:《选修一:化学与生活》生命的基础物质――糖类

本节课教师设计了两个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一:葡萄糖的银镜实验,教师将课本上的教师演示实验改成学生的分组实验。

教师提供试剂为:氨水、硝酸银溶液、葡萄糖溶液。

课堂实录:

教师:(讲授)葡萄糖可以和新制的银氨试剂反应,这就是银镜实验。

学生: 听讲(表情期待)。

教师:(讲授)银氨试剂容易分解,所以使用时要现配。配制方法是:在硝酸银溶液中逐滴滴加氨水,直到最初产生的白色沉淀恰好溶解,这时配好的溶液就是银氨溶液。(教师边讲边示范)

学生:听讲(有部分学生开始交流讨论并在装试剂的提篮中寻找对应试剂)。

教师:(讲授)现在就请你们自己配制银氨试剂并滴加葡萄糖溶液,水浴加热后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动手实验(两人一组,配合较好)。

教师:(讲授)现在你们手中的试管里发生了什么变化?有银生成的实验小组请把试管举起来。

学生:把手中试管举起来(只有一组由于速度较慢,试管仍在水浴加热,未能举起,其余小组都将试管举起)。

实验二:①验证淀粉的水解条件及水解产物。②验证淀粉水解程度。教师同样将课本上的教师演示实验改成学生的分组实验。

教师提供试剂为: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淀粉、硝酸银溶液、氨水、碘水、蒸馏水。

课堂实录:

教师:(讲授)多糖可以在催化剂条件下进行水解,水解的最终产物为单糖。淀粉就是一种多糖,请自己设计实验,验证淀粉的水解条件及水解产物。现在可以开始。

学生:听讲后准备实验。(一部分学生表现积极,表情兴奋,开始在装试剂的提篮中寻找实验试剂;另一部分学生表情迷惑,四处观望后也开始准备实验;还有一部分学生完全没动手实验。)

教师:学生实验时开始巡视。

学生:开始进行验证淀粉的水解条件的实验。(一部分学生在淀粉溶液中滴加硫酸后加热;一部分学生在淀粉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加热;一部分学生在淀粉溶液中不加任何试剂进行加热;还有一部分学生以上三种情况都考虑到了所以做了三组对照实验。)

教师:(边巡视边讲解)现在需要验证淀粉的水解产物,你们准备用什么试剂?

学生:银氨试剂。(少数学生,大多数学生注意力仍集中在手中进行的实验。)

教师回答:对,可以开始了。(没有对学生的第一步操作进行点评并且没有提醒学生加碱中和淀粉的水解液。)

学生:开始进行验证淀粉水解产物的实验。(一部分学生开始配制银氨试剂,另一部分学生还在进行上一步验证淀粉水解条件的实验。)

学生:继续实验(没有实验小组的银氨实验成功)。

教师:边巡视边关注时间,由于实验时间较长,教师停止了实验。

教师:(提问)现在请实验小组汇报实验结论。

学生:汇报实验。

教师:(讲解淀粉水解条件以及如何检验淀粉水解产物,并提出此银镜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实验进行前在淀粉水解溶液里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将溶液性质调成碱性。)

学生:听讲(部分学生开始讨论)。

教师:(讲授)请回家思考如何验证淀粉水解程度。(由于第一步实验时间较长,原安排实验没有进行。)

课堂观察反思:教师设计的两个学生分组实验取得了不同的实验效果。实验一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学生通过葡萄糖的银镜实验理解并掌握了葡萄糖有还原性这一知识点,实验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将实验的关键步骤也是实验操作的难点――银氨试剂的配制,给学生做了示范,学生仔细观察后进行模仿,实验取得成功。准确的实验观察能力正是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实验一成功的锻炼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二的效果不理想,虽然教师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设计和实验成功关键步骤进行了回顾总结,但实验耗时过长并影响了全部实验的实施。教师对本实验的预设是一个全开放的实验,即在教师不进行任何指导药品试剂全部自选的情况下学生进行实验。这样一部分学生能根据教师提出的实验目的很快设计出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这其中也会有一部分学生的设计是错误的),另一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可能根本无法设计出实验操作步骤。教师如果能更细致的设计此实验,可以使学生在实验时的目的性可操作性得到加强。例如,本实验可以设计为先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写出自己的实验方案,教师请几位学生读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全班交流讨论选出最优方案。让每个学生都明确实验如何操作并了解实验成功关键点之后再动手实验,这样可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这些也是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

案例二:《化学必修一》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本节课教师设计了一组学生分组实验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以下性质进行了对比①溶解性及水溶液的酸碱性,②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快慢。

教师提供试剂:固体碳酸钠、固体碳酸氢钠、蒸馏水、酚酞、盐酸。

课堂实录:

教师:(讲授)大家猜想碳酸钠、碳酸氢钠能不能溶于水?请大家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注意:没有讲明药品用量时,我们取用固体药品只要盖满试管底部,液体水只要1~2mL。

学生:动手实验。

教师:(讲授)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水溶液酸碱性如何?如何验证?

学生:(齐声回答)加酚酞。

教师:那么现在开始验证。

学生:(滴加酚酞验证溶液性质)

教师:你们认为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哪一个会更快放出气体?

学生:讨论。

教师:究竟谁说得对,请动手实验验证,并请实验结束后解释你看到的现象。

学生:动手实验并很快得出结论,最后由一名学生解释了实验现象。

课堂观察反思: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本实验教师没有动手,教师只是搭好台阶,通过自己设置的一组提问启发了学生,使学生根据实验目的一步步设计实验步骤,最终通过实验现象归纳出物质的化学性质。这组实验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案例三:《化学必修一》氨 硝酸

本节课教师在讲解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时,设计了一个学生分组实验。每个实验小组在课前都领到一个收集满氨气的小试管。在进行学生分组实验之前,教师演示了氨气溶于水的喷泉实验。

课堂实录:

教师:(讲授)刚才大家看到了美丽的喷泉,你们想不想自己体验一次?

学生:(齐声回答)想。

教师:你们面前的小试管里已收集满氨气,现在请你们将小试管口向下插入水槽中,观察现象。现在开始实验。

学生:动手实验。(一部分学生的小试管内液面上升直至充满试管,一部分学生的小试管内液面未上升或上升不明显。)

教师:边巡视边与学生交流。

教师:现在请一组汇报他们的实验。(教师请一组实验成功的小组进行汇报。)

学生:汇报实验并解释了试管内液面上升的原因。

教师:(结束学生实验进入下一环节,没有对实验未成功的小组进行分析。)

课堂观察反思:这是一个指导学生对实验细节进行观察分析的好机会,可惜被教师忽视了。我们观察分析了本次实验失败学生的实验操作,发现这些学生在领到教师分发的收集满氨气的小试管后,都将小试管口向上插在了试管架上。我们都知道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这样的操作使氨气极易外逸,到教师口令学生进行实验时,小试管内的氨气已所剩不多,实验效果当然大打折扣。如果教师这样处理实验:在实验结束后问一声,是否有学生没有看到预期的实验现象,然后带领学生分析实验失败原因。这样的处理就不会让学生带着遗憾走出课堂,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学到的氨气密度小于空气这一知识点的印象。因此,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关注细节及时利用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本文通过三节有学生分组实验的研究课案例分析,浅淡了如何通过课堂化学实验促进高中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根据学情细致地设计实验;在实验开始之前,要为学生铺路搭桥;在学生动手实验之时,及时发现问题,为学生解疑答惑。教学中把培养科学意识居于首位,培养其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爱科学,渴求科学知识的心理倾向和用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客观世界的敏锐感、思维习惯。科学知识是基础,要充分发挥其载体作用,利用学生各学科中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去掌握新知识。科学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核心,要强化实践操作能力,注意培养学生实施调查,设计步骤的能力;信息搜集、处理、使用能力;观察实验能力,以及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方法是人们揭示客观世界奥秘、获得新知识、探索真理的工具。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活动形式、方式和程序的总称。高中阶段学生尤其需要掌握观察、操作与实验的方法以及参与探究活动的方法、收集与利用信息的方法;需要培养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发散性思维方法、收敛性思维等。另外,不仅要培养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应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吴海建.从培育科学素养的角度看化学实验教学[J].化学教育,1999,(6)

[2] 蒋小飞.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教学与管理,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