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五年级下信息技术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五年级下信息技术总结范文1
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学年的学习,大部学生能够独立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对于本学期学习的打字和画画掌握熟练。但个体差异也日趋明显,尤其是在为了迎接抽测的复习过程中,发现了几个学生学习相当困难。如:一个孩子智力有障碍(早就知道),根本教不会他学任何内容。还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动手能力差,拼音几乎不会,我也不能代替语文老师的工作,无论是画画还是打字,尽管我是一对一地教,一转身,还是不会,简直让我束手无策,有幸地是这次没抽到他们,但还有以后……,真是“后患无穷”啊。好斗的三年四班,本期有所改善。
五年级本期学的是ppt,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要求制作幻灯片。其中五年五班相对较差,学生接受力较慢,差生较多,尤其是男生是差生的主要成员。
六年级本期上半部分时间,学习效果较好。自从本校进行了初中招生考试和外国语学校招生后,学生一下子散了,各自找到了去向,哪还有心思学习“副科”了。这导致课堂纪律混乱,课堂效率低下,老师的精力主要用于维护课堂纪律。更有甚者,还有打架的,六年级的男生,一个个身材高大,加上一股像蛮牛一样的倔强劲,真让人头疼。为完成抽测复习,我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学生不记单词,就那几个简单的logo指令都记不住,还能编程吗?
二、教学措施:
1、调整三年级教材内容:为了便于更好地学习和练习,开学初,就把编排在教材后面的打字学习调整到学期初学习,跟上期的键盘练习结合起来,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和拓展。在学习画画期间,每节课前五分钟让学生练习打字,促使学生提高打字速度。
2、充分发挥组长的作用:在平时的学习中,每节课的操作练习,都由组长检查签字,并且组长要负责本组的差生,督导他们完成练习,督导他们认真听课。在复习期间,由组长协调,安排本组优生一对一地帮助差生。在组长的协助下,大大减少了老师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课堂效率。
3、适时调整上课内容和进度:五年级学习的ppt,对于一些动画设置和课件制作,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对于较难的课件,就把难度降低。
4、以听写的方式帮助学生记英文指令:六年级学习的是logo,其中记住英文指令对于一些差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于是,就从开学初坚持训练学生记英文指令。每一节课,前三—五分钟,让学生打开word,由老师念英文或中文,学生写出英文指令,并在logo中录入老师念出的程序。
5、本次出去培训的收获:由于学校没有机器人,六年级后半部分的内容一直未学。我们可以用模拟仿真机器人软件,来完成后面机器人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取消六年级的抽测,多从能力上更多地去培养六年级的学生。况且六年级学生面临小升初,由于时间上的差异,六年级学生对接受抽测丝毫不重视,我们何不让他们去学习他们感兴趣的知识呢?这为学生上初中后,参加机器人大赛做准备。
“如何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我目前正在思考的问题。通常,这部分学生,每门学科都差,拼音没学好,影响文字录入,美术没学好,影响画画,数学没学好,影响到logo的学习……语、数老师只面临一个班的差生,而我们却要面临全校的差生。信息技术课应该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知识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也在逐步升级。经常听到“龙老师,他家有电脑,玩电脑很得行,怎么会是差生呢?”似乎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就不应该成为信息技术课的差生,什么逻辑呀?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面对的问题还很多,“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求索。”
2010-2011学年下期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五年级下信息技术总结范文2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它与其他学科有其共同之处。首先,信息技术对小学生来讲同样是一门基础课,也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科学规律。其次它又不同与其他学科,它是一门技术课。它与社会的发展,日常生活,甚至与其他学科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将影响到我们将来的教育的发展。它在培养学生素质过程中越来越起到重要的作用。一、课程评价的指导思想
信息技术课的评价是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发挥教学导向和进行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和方法。通过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在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通过评价要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从而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一定要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特别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上起到促进作用。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体系即要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同时也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通过课程评价要帮助学校和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学校了解教师的教学效果和质量,为改进课程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促进课程的完善和目标的实现。
二、课程评价的方式方法
课程的评价方式有很多种,典型的有“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要通过诊断课程计划或方案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课程实施提供反馈信息,重视课程的实施过程,将学生在独立或团队工作、计划设计、时间安排、结果表达、成果展示等方面的能力作为评价的重点。这种评价是分析性的,而总结性评价是为了分别鉴定、区分优劣、奖励等目的。评价的注意力常常集中在课程的最终结果上,其特点是概括化程度比较高。信息技术课的评价体系中即要注意两者的结合。要有基础性的终结性评价,更注重过程性评价。
信息技术课评价,实行模块化评价模式。每个模块有一个考核评价。考核成绩分为a、b、c、d四等。最后课程成绩根据模块考核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定。课程的最终成绩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等。
优:四个模块或以上为a,其他模块为d以上。
不合格:有三个模块为d。
允许学生多次创作,对于不满意成绩的学生,(属作品创作)充许学生修改,进行再创作。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可能的给学生多次机会
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要面向绝大多数学生,让所有的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注意个别学生的特长发展,部分有专长的学生应鼓励其特长的发展。在基本达标的基础上,鼓励特长发展。对有专长的学生评价时可以有所则重。
各模块评价的参考方案
电脑绘画与图形处理模块(一、二、三年级)
考核目的:
1、检查学生掌握绘图及画图及金山画王软件的基本情况。
2、考核学生应用有关软件进行创作的能力。
考核内容:
1、运用不同的工具进行绘画的能力。
2、画面构图、创意、色彩处理的能力。
3、应用相关软件对图形的编辑与处理能力。
考核方式:
学生自己选择创作素材,教师在学生的创作前提出要求,展示有关作品,创作过程中给予指导。最后学生在规定的时间(30分钟)内完成一幅电脑绘画作品。
评价方式:
采用自评(本人)、互评(班里)、点评(教师)的方式评价学生该模块的成绩。(结果存入学生成绩文件夹)
网络基础知识与上网技能模块(四、五年级)
考核目的:
1、考查学生掌握有关网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考查学生查询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送信息的能力。
考核内容:
1、使用拨号或其他方式接内因特网。
2、使用ie浏览器查询指定网站中的相关信息,掌握网站网址的收藏和管理。
3、使用搜索引擎搜索有关网站。
4、掌握网页、文字、图片及软件的下载。
5、掌握电子邮箱的申请、管理以及收、发电子邮件
考核方式:
本模块以上机操作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检,教师根据要考查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设计出多道综合上机题。
评价方式:
本模块评价主要由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给以评价。最后将考核情况记录在该学生该模模块的文件夹中。
考核目的:
1、了解学生使用word字处理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word进行编辑、创作的能力。
考核内容:
1、学生掌握文字处理及编辑的基本技能。
2、学生综合运用的实践能力。
3、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创作能力。
考核方式:
本模块以学生创作的电子文档(校刊、专刊等)作为最终评价依据。教师应该在学生创作前给予必要的指导,如:作品的创意、板面设计、软件使用。要明确提出设计要求,设计进度。学生在实际创作前要首先完成“设计报告”,报告中要有明确的创意及版面草图,教师确认后学生可以进行实际创作。学生的创作可以在课下,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作品就可以。
评价方式:
教师在收到学生作品时通过询问方式了解学生的创作过程,在合班进行作品展示,可以采用自评、互评等方式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教师综合各方面情况给予成绩评定。最后成绩评价结果记录在该学生文件夹中。
powerpint幻灯制作模块(五年级)
考核目的:
1、学生掌握powerpint制作幻灯片的技能。
2、学生综合使用各种媒体进行集成的能力。
考核内容:
1、对演示文稿、幻灯片等概念的理解。
2
、对文本输入、图片插入及处理、背景的设置等操作。3、幻灯片的动画设置及放映方式。
考核方式:
由学生完成一个小专题的幻灯片,内容可以多种形式。可以与其他学科整合,如做小课件,某学科的小专题研究等。
评价方式:
通过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采用同学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评价学生该模块的成绩。
网页制作模块(六年级)
考核目的:
1、学生掌握运用dreamweaver制作网页的技能。
2、学生综合使用各种媒体进行集成的能力。
3、学生对网页的审美能力。
考核内容:
1、新建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站点(站点根文件夹建立在班级文件夹下)
2、建立主页文件
3、在主页文件中设置标题“我的个人主页”
4、在主页文件中插入一个两行三列表格。
5、在表格相应位置插入图像与文字内容。
考核方式:
由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小专题网站的制作,内容可以多种形式。
五年级下信息技术总结范文3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科目进行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科目进行整合,主要体现在模仿朗读、创设情境、拓展学生课外知识方面。小学生一般比较擅长于形象思维,所以立体和动感的画面更能吸引他们,而且使原本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What’syourfavouritefood》这一单元时,我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了各种各样食物的图片,并在下面注明英文名称,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些图片上的食物进行对话演练,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单词量,同时也使本课的教学重点得以攻破,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和提高。当然,信息技术与小学其他科目结合得也非常紧密,由于时间和篇幅的关系我只与大家分享了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以使广大教师和学生受到启发。下面,我就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作用进行两点简单的总结。
二、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作用
1.反观现在的小学教学课堂,很多教师依然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受不到重视,久而久之就对学习产生了一种厌倦和抵抗心理,而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则能使学生由原来的“接受性”学习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进行转变,进而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2.小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因此,我们应当着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教师是网络资源的收集者和提供者,在具体教学时,则要引导学生对网络知识进行自主探索,让学生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并且,在老师的正确指导和启发下,使学生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获得提高。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它与各学科的教学都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所以,在我国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和探索这一新型教学结构模式,以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五年级下信息技术总结范文4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信息技术 模块化模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026-02
1 引言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运用模块化理论将整个模型逐级模块化、深化、细化,重视整体环境观的教育,树立整体的建筑观、景观设计观和室内设计观,运用生态审美意识去培养“开拓型、会通型、应用型”的环境艺术设计创新人才是适合于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实行分段式教学机制具有科学依据: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接轨学院、资源共享实现共同教育;强化学生的基础能力、专业技能,有助于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整体控制能力;强调跨学科、多技能的素质教育,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进一步让学生培养扎实的专业基础、活跃的思维、开阔的学术视野,从而培养处具有较高艺术修养、较强设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 现代信息环境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摸块化教学模型结构
本科教学对教学模型的探索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根据自己多年环境艺术专业的求学经验、设计实践经验、工程实践经验、在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经验,以及从科研项目开题以来对国内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员多年的采访和收集资料过程中获取的资料、直接和间接经验,试图以系统工程学、模块化理论、整体论、还原论为方法论和信息技术化手段一一建立一个现代信息环境下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新模型。作为尝试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其基本思路是:先将整个教学系统按照模块化理论分离出7个大模块,再按照这7个大模块的学习内容和要求来设计更多的相关子模块来构成整个教学的信息系统,这些子模块可根据当前信息时代对学生专业能力的需要增加或减少、更新内容、升级换代。再按照子模块中更小的模块的逻辑性归纳成新的层次,根据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的实际情况最终形成每学年的课程表。
关于教学模块的分离、更新、增加、减少、归纳以及为模块创造一个“外壳”:为了便于宏观上的教学管理,把整个教学系统分离成几个大的教学模块,即教学模块的分离,例如,本文将整个教学系统分为“室内、建筑、景观、规划、史论、设计基础、实习”7个大模块,通过将模块不断地分离、更新、增加、减少、归纳,以及为模块创造一个“外壳”,使模块本身的内涵以及模块内部子模块之间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变化,最后导致教学模型不断发生变化。同时,教学控制体系内容也要随着设备和技术的调整做出相应调整。所以我们说,伴随着教学模块的分离、更新、增加、减少、归纳,以及为模块创造一个新的“外壳”,专业教学模型呈现为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模型体系。专业教学模型与教学控制体系都是动态的、开放的模型和控制体系。稳定是暂时的、相对的,变化是永恒的、绝对的。
3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新模型的四个核心内容
3.1 五年制教学模型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五年制的教学模型为宜。环境设计专业范围较广,实践性强,涉及学科门类较多,运用到的信息和科技技术也相对多,如:设计基础、建筑基础、建筑设计、专业基础、室内设计、景观设计、设计历史及理论、电脑软件学习及使用、毕业设计及论文等。尤其是专业实践一项耗费时间较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现在几乎所有学校的学生参与实践的时间都不够、以至于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连接不上。
3.2 四段式教学模型
设置四段式教学模型,是参考了国内外的专业教学模型以及目前国内的专业教学与实践的实际情况而定的。
3.2.1 有针对性设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础教学模块(1学年)
现在许多学校的设计基础部教学,是将所有设计专业的学生放在一起学,不分专业,强调共性,忽略个性,但是在有些院校比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基础部的教学,在经历了20多年的历史后,逐渐变成了现在的状态。即: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保持共性并展开个性教学,强调设计基础教学的专业适应性、方向性,并非每个专业的基础教学都一样,而是有相同部分有不同部分,而不同部分的课程及内容正是针对各自不同的专业特点而设。
3.2.2 网络资源拓展条件下的建筑设计课程模块(2学年,含建筑设计实践)
建筑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之一,据本人访谈专业人士统计的结果发现,无论是装饰设计公司的业务领导还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从业人员,在谈到建筑和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的关系时,无不强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建筑知识方面的匮乏导致在工作中的被动。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环艺系开设的工科内容和开在建筑系的工科内容是不完全一样的,在这里的内容重点更多的是强调该科内容和室内设计的关系,这是一个室内设计师所必备的知识技能,这一课程模块的教学设计需要借助大量的网络信息资源。
3.2.3 计算机设计软件使用下的模糊景观设计与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模块(1学年,含工程实践)
这一阶段主要学习室内设计及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相关的设计技能,使学生通过学习室内设计及景观设计理论锻炼设计思维能力,通过专业造型基础、设计原理与方法、计算机软件技术和其他相关的信息技术、工作室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基本训练,具备了解室内设计及景观设计的历史及现状,了解专业最新成就的发展趋势。
3.2.4 信息技术下景观设计或室内设计教学模块,并以所选方向作为毕业设计(1学年,含实习)
最后一年的分专业教学,是让学生在前面一年设计基础、两年建筑设计基础和一年“景观、室内模糊教学”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喜爱,学有所专,学有所长,同时也在毕业之际做出一个有深度的设计项目。环境艺术设计只能以建筑设计为基础开出两个专业方向,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而建筑设计由专门的建筑系来完成正规的专业教学。无论是美院建筑系还是工科建筑系,一般还要5年,环艺系在有限的时间里既不要去重复别人的路子,更不要忘记了自己的任务。
四段式5年制教学模式,一年级培养学生从“自然人”到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专业人”;二三年级开始打好专业基础——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从四年级到五年级,则重点培养学生从专业人到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设计者,以开拓型、会通型、应用型的创新人才为育人建设重点;从五年级到毕业则选择一门作为突破,再提高,并对本科阶段的学习作一总结。
3.3 增加有关工学课程
这一块内容具体落实在四段式教学的第二段里面,“两年制的建筑设计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建筑物理、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等课程,增加有关工学课程的出发点是基于工程设计及施工实践的需要。工学课程的缺失是目前国内艺术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软肋。基于文科类艺术院校的学生的理工基础,可以将有关工学课程的内容在难度上区别于工科类建筑学院,但是一定要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艺术和技术结合的专业,这在业内和实践中已成共识,在这里所说的技术,除了当前信息化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还有就是相关的工学内容。
3.4 文理兼收模式
文理科兼收的优势就在于使该专业学生进入社会后,在该专业的高端和中段都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保持优势。现在的专业设置状态是:几乎所有美术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均为文科类生源;国内的一些工学院及林学院的一些相关专业是理工科生源。这样的状态使学生在个人优势上不断扩展,但是在专业“短板”方面却没有得到长足的长进和补充。文理兼收的模式不仅可以使文、工科学生在专业技能、教师信息化教学手段上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甚至在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态度等诸方面都有互补优势。
4 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模块化模型,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这一专业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尤其是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逐渐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和教学中,教学设计应该从信息技术这一个辅助手段多加考虑。希望我的探索能够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提供帮助,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宁 272100)
参考文献:
[1]徐晓星.高职院校教师设计工作室建设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2,(12).
[2]张正.“包豪斯”与当今环境艺术设计教育[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五年级下信息技术总结范文5
1.从问卷调查中引发的思考
信息技术的课外延伸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应该以课堂探究为前奏,以课外探究为后续,开展跨时空、全方位、多角度的延伸活动,但现实的课外延伸学习状况却不容乐观。
为更好地了解小学信息技术课外延伸活动的现状,2012年6月随机对我片区三至五年级100名学生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结果如下(序号为调查选项,括号内数据为调查结果):
问题一:老师会布置信息技术课外延伸作业吗?
1.经常(6%);2.有时(15%);3.偶尔(31%);4.不会(48%)。
问题二:对课外延伸的作业,你怎样对待?
1.很认真(19%);2.比较认真(30%);3.不认真(25%);4.不清楚(26%)。
问题三:课外任务完成的情况老师会检查吗?
1.经常会(10%);2.有时候会(17%);3.很少(43%);4.没有(30%)。
问题四:信息技术课外活动老师会一起参加吗?1.很多(9%);2.一般(16%);3.很少(58%);4.没有(17%)。
问题五:在信息技术课外延伸作业中,你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1.其他作业多,没时间(7%);2.缺乏老师指导(23%);3.家长不支持(62%);4.其他(8%)。
2.成因分析
从以上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课外延伸的参与率和有效率都很低。那么,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何在?我们不妨从以下角度去分析:
1)教师对信息技术课外延伸活动的误解
教师常把小学信息技术看成是一门“副科”,课堂上都是马虎应付,就更谈不上重视学生的课外探究实践活动了。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课外活动不重视,不予以指导,不予以鼓励,学生很容易对延伸活动半途而废,或者就是不加理睬。
2)教师“走过场”的教学设计
课外延伸的学习是学生学用结合、深入探究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并未引起信息技术教师的高度重视,显得非常随意,让人感觉可有可无,只是一种流于形式的行为。课后延伸原本应该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但在教师的随意对待下,变成不断麻痹孩子积极性的无效延伸活动。
3)小学生课外自行探究能力弱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少,思维还不够完善,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各种困难。小学生的兴趣激发快,变化也快,注意力不能持久,在遇到困难时,如果教师不适时推助一把,那么就会阻止学生课外探究与实践的步伐。
3.我的观点
后置性作业,又称为后置性学习,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指的是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在上课之外的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注重课内外相结合,是信息技术教学从课堂向课外的有效延伸,使学生带着课堂中所学到的信息技术走向社会生活,积累与丰富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活动经验,提升信息素养。
既然现实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外延伸学习状况不容乐观,那么我们必然要寻求一种提升其实效的有效载体。我们认为精心设计后置性作业,保证作业的有效实施,是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延伸实效的重要策略。
二、实践探索
作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延伸部分,后置性作业是对课程意义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深化过程,其作业内容应适度开放,向课外延伸,与生活接轨;作业形式应贴近学生的心理特点,增强实践性、探索性,促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获得新知;作业的指导与评价应有效、到位。
1.后置性作业的内容设计
信息技术教学中,后置性作业的内容大致有两个方面:课堂的重难点和课堂上遗留的内容;校本活动的内容。
1)抓住教学重难点,合理延伸
技能的形成需要不断的训练与提升,然而信息技术课一个星期只有一节课,这样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后置性作业进行课外延伸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三年级上册的画图中,课堂上学生通过椭圆和曲线工具完成了“气球”的练习,在设计后置性作业时,围绕椭圆和曲线这个教学重难点,要求学生利用这两项本领设计相应的图案,将课内知识适时延伸并到课外深化拓展。
2)捕捉遗留问题,适时延伸
一节信息技术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经常发生这样的现象:学生还在继续探究、交流某些问题,下课铃声响了,在学生的叹息声中,往往课堂就这样草草收场。因此,教师可以抓住课堂上意犹未尽的探究点,设计后置性作业,将信息技术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去。例如,三年级上册的画图中,颜料盒是学生极感兴趣的内容,以往常有学生因为精心调色而无法完成课内练习。此时,设计一个“‘五颜六色’靓衣裳”的延伸作业,将课堂上费时的调色问题延伸到课外的活动中。
3)打破学科边界,融合延伸
模糊学科边界是以打破现有学科之间的界限,揭示并强化各学科知识在结构上的内在联系为基础,逐步完善成形,向专题形式发展。例如,四年级下册“小小编辑”一单元内容,主要是掌握Word类软件处理图文的技能。此时,和语文学科教师商议共同设计一份板报的课后延伸作业,内容由语文组商定,设计与实施方案由信息技术组商定,最后在各个班级的展览墙上展示。
4)立足生活实际,应用延伸
后置性作业可以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灵活拓展,开发新的作业资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料,拓宽发展空间,从而营造多元健康的学习文化生活。
(1)基于校园生活,满足个性需求
校园生活系列开发的目标在于创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轻松、和谐的氛围,以期满足学生的选择需求,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技术组的传统小型竞赛项目“笔画新年”,课程形式丰富多样,学生喜欢,乐于参与,始终是在愉悦中享受教育。
由于信息技术课每周的课时数少,所以很多时候是在课外开展。结合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化活动,使孩子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够有机会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信息技术“作业”,而且还像逛“超市”一样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活动。
(2)传承本土文化,突出自主协作
本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人、自然、社会的关系,是在生活、自然、生态、习俗等方面各具特色、自成体系的文化。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的数字名片”(如表2)的后置性作业设计。
根据“我的数字名片”所提供的内容重组、活化后的内容,基于本地文化的作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走进生活画卷,丰富个性体验
后置性作业将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以发展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合作精神、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例如,“互联网有约”(如表3)的作业设计。
现在上网对孩子来说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了,让孩子们通过与此相关的作业任务能真切感受到网络带来的益处,同时深刻体会到它对心理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以及对传统道德规范的冲击[1]。
2.后置性作业的类型创新
1)游戏型作业:主动练习技能,激发学习兴趣
游戏型作业将知识蕴含于游戏中,是学生最喜欢的信息技术作业。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感觉到信息技术作业是一个游戏的天地、学习的乐园[2]。“认识键盘、指法练习”(如表4)的作业设计,有效地抑制学生对打字感到厌倦、乏味的心理。
学生回家玩儿打字游戏,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再玩儿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又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2)实践型作业:灵活运用知识,提升操作能力
教师设计一些实践活动,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收集信息等途径来增强运用信息技术服务社会的能力。教师在施教第六册“让照片别具一格”(如表5)这个内容后,布置以下的实践延伸作业。
这样的作业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促进这些能力之间的平衡,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3]。
3)创作型作业:激活个性与潜能,重在个性展现
作业必须适应孩子的需要,而不是让学生去被动适应预先规定的作业。学生会更乐于自由想象、自由创作。教师在施教六年级下册“房间的布置”(如表6)后,布置以下的实践延伸作业:
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解答,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创作型作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探索者和成功者。
4)整合型作业:丰富作业外延,重在综合应用
整合性作业设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不是单纯学科知识的运用和延伸,而是需要综合运用知识来认识、处理、解决问题。根据四年级下册第15课“设计标志”(如表7)和PowerPoint中的“自选图形”设计“交通标志我知道”的后置性作业。
类似这样的作业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这里不仅需要孩子有比较娴熟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信息搜集处理水平,此外还需要整合其他学科,对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从而激活各自的潜能[4]。
3.后置性作业的激励评价
加强后置性作业的指导、评价与激励体系建设,多形式展示学生课外探究成果,努力争取家长对学生信息技术课外延伸探究活动的支持。
1)突出指导:注重后置性作业过程的交流
后置性作业不是布置下去就完成了,必须还要回归到课堂中来,这样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才能体现出来。
注重课外延伸探究过程的交流。学生课外的延伸活动,需要课堂上的适时调控。在课堂上初次交流、布置好后置性探究延伸活动后,学生着手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安排课堂上的某些时间进行实时的交流。
注重课外延伸探究结果的交流。我们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了解课外延伸探究活动:一是过程流,二是学生探究结果的汇报交流。总结性的交流对后置性课外延伸活动反馈信息的掌握更加重要。
2)凸显激励:注重后置性作业成果的交流
开汇报会:引导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实践、自己探索、自主合作,就课外了解、调查、实验操作中的情况在同学间交流、讨论、然后在班上向大家作汇报,看哪些同学知道得最多,哪些同学讲得最具体。
成长电子档案展示:成长电子档案评价不仅体现过程评价,同时也体现学生自主评价,并且强调自我纵向比较。通过校园网络为每一位学生准备一只“成长电子档案袋”。学生每次必须以真实姓名登录网站,对其作品进行评价,并进行学期测试、阶段性总结评价。档案袋包含学生认为最能展示他成就的有效作业。例如,学生自选优秀作品(包括课外创作的作品),自己收集的有关信息技术的图片、文字,以及自己写的信息技术小评论等,由学生挑选自己认为最好的保存到电子档案袋中,存放时可与过去的作品比较,不满意的作品可以取出,定期展示给家长观赏、评价。成长档案中的作品,可在期中和期末进行展览[5]。
网站作业展示区:每位学生都可以将自己的有效作业上传到网站并附上自己的简短评语,其他同学也可以对作品进行适当的评价,并为作品评级:优秀、良好、合格。学生可以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学习同学的优点,改进自己的缺点。
3)关注生成:注重后置性作业生成问题的交流
注重后置性作业的生成问题的交流,研究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力量、可能性和能力,找准教学目标、教材与学生的最佳结合点,因人而异,以学定教[6]。通过对后置性作业的交流和关注,学生不但掌握、了解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方法与习惯,而且会更多地融入自己的思维,感受到课外延伸作业的快乐和家庭的温暖。
我们可以将生成的问题划分为两种不同类型分别进行处理。
抓“近相关”生成问题。这类问题是课外延伸的深化与拓展,这就要求我们抓住这一良好的契机。当然,有些问题需要花较多的课外时间,可以有效地将课外研究和课内讨论结合起来。
取“远相关”生成问题。“远相关”不是“不相关”,这类课外延伸问题往往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最终起到提升整个后置性作业有效性的作用。对于这类生成问题,我们要懂得取舍,取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其次才是如何利用与拓展延伸[7]。
三、思考
1.教师如何更好地适应后置性作业
设计与实施后置性作业,增加了教师上课的跨度、深度和灵活度,使备课层面拉宽、难度加大、工作量增多,这对教师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教师如何更好地适应后置性作业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2.争取家长更多支持,提高后置性作业的实效性
有不少家长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理解信息技术这个学科,从而导致对后置性作业,尤其是一些探究活动的反对。因此,我们还需要逐步引导家长走进孩子所探究的信息技术学科领域,消除对“玩电脑”的成见,了解学科价值,在家庭、社会中形成浓厚的课外探究氛围。
参考文献:
[1]王敏军.互联网有约[J].信息教研周刊,2009(2):26.
[2]王敏军.巧用游戏,突破难点[J].信息教研周刊,2012(7):19.
[3]王敏军.对“用ACDsee浏览和编辑图片”教学的反思[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1):22.
[4]王敏军.小学信息技术实践性课外作业例谈[J].信息教研周刊,2010(17):19.
[5]王敏军.小学信息技术差异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Z].富春五小,2010.
[6]叶青.浅谈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8):44.
五年级下信息技术总结范文6
一、学科教育教学方面自任小教一级以来,本人主要从事数学教育工作,并同时兼任科技、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等多学科教学任务。现将任小教一级来个人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1以学促教,教学相长。理论来源实践,同时也指导实践。任职以来,我特别注重自身的业务学习,刻苦钻研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先后学习了《小学数学教育心理学》和《小学数学教学心育》、《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解读本》等理论书籍。并始终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证明理论,理解理论,发展理论。如2004年度上学期,本人从事五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育教学工作,针对这两个不同的实际情况,本人有的放矢的,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注重学生对学习方法掌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自由表达自己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充分认识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已有部分学生已形成了一定的数学思维模式,对解决数学问题有了一系列的方法。同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运用理论指导实际教学,使我深刻理解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效率的有效途径是: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自主探索科学知识的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切身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广泛运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等等。要注重突出教育教学重点,选择科学有效地适合学生学习心理学特点的教学方法突破难点,较好的落实了新课程标准关心“关注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一教学理念。
教师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有时甚至还应该向自己的学生学习,做到教学相长。教育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觉得这话里饱含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的对象是人,不是课本知识,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更多地去关心,学生需要什么?我喜欢,让学生给我的教学提意见。向学生请教,数学课应如何教。学生们很乐意说,很多时候他们都作为我的老师,“指导”我该如何跟差生讲解,补习。他们教我的方法很管用。2009年度我教六年级数学,一个叫李想的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更多地得得益于我的学生们。记得在教五年级的时候,李想的作业是一溻糊涂,作为教师自然不高兴,老是批评训诫他。结果一点用都没有。后来,我的学生告诉我,李想之所以作业不溻糊涂,是因为他不会做,没有听懂课。此话有理,于是我就开始关注李想,跟他聊天,说笑,让他感受到作为老师,没有嫌弃他,对他还是抱有希望。从此以后,我觉得李想作业慢慢做好了,错的题渐渐少了。开始我还以为他作弊。于是让其当面解题。结果出乎意料之外。由此个例,让我深深感受到,作为教师一定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不能简单的指责学生笨,其实更多时候,我们需要去了解我们的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积极地去促进学生的发展。
..............
通过个人努力工作,本人每年都能很好的完成学校教学目标,并在2009年6月荣获洪山区小学第九届“进取杯”数学学科教学一等奖。
二、班主任工作方面任职以来,我先后担任二至五年级班主任工作。现小结如下:
一 用“爱”换“爱”班主任通常在学生眼里,是很威严,多数学生都惧怕班主任。针对这一普遍现象。我积极找学生谈心,和他们拉家长。通过与学生交流,缩小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喜欢他们的。赢得学生的信任,进而学生自然就会爱戴你了。我始终坚持以自己对学生的关爱,来赢得学生对己的爱戴,借以此促进班级管理。
二 尊重与相信学生我在班级常规管理中,首先采用民主投票、提名等各种方法,组建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班级“小领导”,利用选择对学生进行公正、公平以及明确好的班级干部的标准等思想教育。使当了干部的学生自己该怎么作表率,没有当选上的学生了解自己努力发民的方向。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小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使不同年级的学生学生自律和自理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充分相信和尊重学生的能力。注意学生行为的过程的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