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1
关键字:情景模拟教学法,社区肺复苏培训,应用研究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residents in learning situation analysis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simulation teaching method plays. In the scene simulation teaching method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knowledge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and popularized in the broad masses of the people, but also the measures taken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guidance for the masses to take self rescue or relief to others. Methods: in Beijing City, Chaoyang District, a random selection of 50 people and the averag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For the control group the traditional preaching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knowledge and common sense of health. Whil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n the basis of teaching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scene simulation model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measures. Two groups of two groups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training of knowledge and mastery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raining skill score. Results: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 the recovery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ability of heart and lung of the master degree of basically the same before training. But in the two group after the training in skills and knowledge, training satisfaction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difference.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lectures based on theory teaching, scene simulation teaching method can make people more easily grasp the skills of CPR, has a role in promot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echnique.
Keywords: scenario simulation teaching, community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raining, applied research
在美国心脏病协会提出的“生命链”概念中可以了解到在需要急救的现场如果由了解急救知识并能够熟练的操作心肺复苏技能的“第一目击者”来进行急救,则对患者的救治有决定性的作用。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时间较长的地点,所以出现紧急事件或者突发疾病较多的地点。而社区的居民受教育层次参差不齐导致其对心肺复技能的掌握程度也比较不一致。所以,在社区进行心肺复苏技能培训能够最大程度的使此类急救措施向群众普及,这样也能保证在发生突发疾病或者紧急事件时大家可以抓紧抢救的黄金四分钟施行自救,为医护人员的救治争取时间。本文就阐述了情景模拟教学在社区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应用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在南海区大沥镇黄岐部分社区自愿参加此次培训的广大群众中选取50名无重大疾病,可以正常思考的居民,其年龄分布在18岁至60岁。将这些居民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两组居民的性别、年龄等因素均不影响此次培训。
1.2内容
(1)记录分析对照组与试验组对心肺复苏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2)对对照组进行传统的宣讲模式来讲授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对试验组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以情景模式,让居民亲身参与救助中从而掌握急救技能。在培训完成一周之后对两组的掌握情况进行考评。
1.3研究方法
对对照组组织急救理论宣讲并且为居民发放急救手册加以学习;试验组在宣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由宣讲人员为居民演示心肺复苏急救的步骤以及需要注意的内容。在演示过后请志愿者参与情景模拟,由居民亲自参与救助,由资职的专业医护人员从旁指导,最后总结经验教训,由医护人员为居民解答疑问,使居民充分掌握急救技能。并在一周之后由医护人员重新组织两组居民并对其进行考评,比较两组的掌握程度。
1.4计学处理
在对对照组和试验组进行考评后,将所的分数运用专门的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并加以研究分析。
2.结果
2.1对照组与试验组培训前后心肺复苏理论、技能操作考核及格率比较(见表1)
2.2培训后两组居民满意度比较(见表2)
3.讨论
虽然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但是心血管疾病的出现也随之增加。而由于心脏骤停,发病死亡的病历也不断增加。如果心肺复苏急救措施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那么就能在病人突发疾病时可以由掌握急救技能的第一目击者在最珍贵的发病后4分钟内进行急救,从而为医护人员的治疗争取时间。这样突发疾病而抢救不及时死亡的案例就会减少。而本文所提的情景模拟法在社区急救培训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居民的急救知识以及操作技能的掌握有了很大的帮助。所以,经过对照组与试验组的培训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出,情景模拟法在社区心肺复苏培训中有很好的帮助,值得广泛的普及。
参考文献:
[1]杨海宇,李风权现场模拟教学法在大学生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4,06:147+149
[2]周敏,何小俊我国公众对心肺复苏认知和培训模式的研究进展[J]山西医药杂志,2014,18:2151-2154
[3]邱丽敏,董雪,赵琪珩情景式教学法在社区居民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34:4328-4329
[4]宋晓英情景教学法在社区护士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3,02:185-186
[5]李远珍,李朝品,章泾萍,吕建萍,唐丽玲,何圣红,鲍娟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护理人员在职培训中的应用研究[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1,05:426-428
[6]罗丽珊,赖建力,李帅兵,张世达,甘世祥现场模拟教学法在消防队员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32:116-117
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3月至4月,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以《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为标准,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468名南京某高校二年级大学生进行调查(选择题),调查内容包括:性别、专业、是否愿意参加急救知识培训、对CPR知识的知晓率和掌握率等。
2013年5月至9月,从被调查大学生中随机抽取137名学生,按培训方式不同分为A组69人和B组68人。两组平均年龄、性别比例、掌握急救知识程度均无显著差别。
1.2 培训内容
参考美国心脏协会(AHA)的基础生命支持(BLS)教师手册[4], 包括CPR理论、成人/儿童一人和二人CPR操作技术,婴儿一人和二人CPR操作技术,操作模型为心肺复苏模拟人(美国挪度公司)。
1.3 培训方式
1.3.1 传统授课培训
传统授课模式培训包括集中式理论授课(2 h)和分组练习(1 h)。首先由指导教师介绍心肺复苏基础知识,应用多媒体讲解心肺复苏操作步骤,理论授课结束后,学生在复苏模拟人上充分练习,练习期间研究对象与指导教师互动。
1.3.2 边看视频边练习(practice with watching,PWW)+教师指导培训
培训前将学生分组,学员与模型的配备比例3∶1,培训课程总学时为3 h。培训视频光碟由美国心脏协会提供,视频内容有BLS课程总介绍、成人、儿童、婴儿CPR操作技术以及模拟心肺复苏场景,心脏按压、气道开放与患者评估等重要步骤的分解动作演示。培训中要求学员观看视频讲解,一段讲解后仔细观看视频演示,然后跟着视频演示进行操作,几组人员轮流操作后再进入下一阶段内容的学习,指导教师在学员操作的过程中对关键内容予以指导或对操作手法问题进行纠正。
1.3.3 评价标准
培训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和技能测试。理论测试内容包括CPR基础知识、成人、儿童、婴儿CPR的操作以及模拟抢救场景的应对,题型为25道单项选择,满分100分;技能测试内容为成人单人CPR技能操作,包括12个操作手法,满分100分。理论测试和技能测试内容以及评分标准均依据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5],自行设计,经急诊医学专家反复修改而成。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经两人核对后采用Excel表格录入,由一人核对无误后,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大学生CPR培训现状见表1。CPR培训两组分别采用PWW+教师指导模式(A组)、传统教学模式(B组),考核后的成绩经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2)。技能考核中比较两组模式的扣分情况见表3。不同性别的得分情况分析见表4。
3 讨论
3.1 普遍缺乏急救知识的大学生是CPR培训的重点人群
王一镗教授早已呼吁“必须大力提高现场救护的水准”,并着重强调现场救护的重要性[6]。然而,我国CPR的普及培训与国外有较大差距,近年来国内对于各级人员的心肺复苏培训有一些研究和探索[7],但缺乏针对参与心肺复苏人员的继续教育和重复技能培训与定期考核的相应制度或机制[8],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
大学生对急救技能的需求与兴趣都非常高,但根据研究数据表明(表1),目前大学生急救普及现状处于高需求、低受训、低掌握水平的状况。大学生作为普及急救知识的切入点,不仅可成为“第一目击者”中有效的施救者,还能对其周围人群起间接影响作用。
3.2 应用最佳培训模式是CPR培训的关键
传统的CPR培训方式是我们教学中最常采取的方式,在不断探索和总结中我们发现传统的培训方式并不是最适合大学生CPR培训的方式。第一,课程设置和教师的培训常无法很好地与学生的需求相吻合,在教学中,教师常偏离课程内容的计划,而且对学生的监管不力、未提供有效的反馈;第二,传统方法用于理论授课的时间较长,实际操作时间较少,且教学多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了学员的自主参与性和个体差异,故对培养学员的临床操作技能不利,无法保证每一位学员都有充足的练习时间。因此传统方法培训后的技能熟练度和技能保留情况均处于较差的状况。
从本研究可以看出,显示PWW+教师指导方式的培训效果远高于传统教学方式(表2)。该方式的优势如下:①传统培训方式中理论扣分多为对心肺复苏基本知识的理解,尤其心肺复苏中最为强调的按压深度、按压频率、按压位置判断以及人工吹气的手法往往会出现概念性的错误,而PWW+教师指导方式在基础知识方面掌握较好。PWW集图、文、声、像为一体,将教学内容赋予生动形象、直观的效果,所获信息量大,不但加深了理解且极大提高了学习兴趣。②技能扣分最多的为胸外按压、人工呼吸方面,传统培训方式与PWW+教师指导方式分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3),除了和理论知识不够扎实以外,还和技能操作时教师监督、指导、纠正不及时有关,后者要求教师对心肺复苏中关注的重点问题予以强调和提醒,及时纠正错误操作手法,由于该培训方法使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因此避免了因指导教师的差异而影响培训质量[9];③在研究中,还发现性别差异对传统培训方式培训结果有所影响(表4),男生的技能成绩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7),而PWW+教师指导方式无性别差异影响。心肺复苏为一体能要求较高的抢救手法,对身体素质有一定要求,我们在培训中发现女生在胸外按压方面,按压深度和频率往往不能达到要求,在操练中若缺乏指导,女生容易放弃从而减少练习机会。而PWW+教师指导的方式可以避免这方面的问题,模型和学员按照比例分配,保障每一个学员都有操作机会。
为了进一步加强急救发展,需要规范培训课程,促进中国急救培训的发展[10]。本研究显示,PWW+教师指导方式的培训内容更通俗化、步骤更标准化、记忆更高效化,是高效率、科学的培训模式,建议可以运用于高校CPR培训中。但是,本研究尚有不足之处,样本主要面向高校大学生,对象选择较为局限,且样本量较少。
参考文献
[1]Gazmuri RJ, Nadkarni VM, Nolan JP,et al. Scientific knowledge gaps and clinical research priorities for CPR and ECC identified during the 2005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ECC and CPR science with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J]. Circulation,2007,116(21):2501-2512.
[2] Shrestha R,Batajoo KH, Piryani RM, et al.Basic life support: knowledge and attitude of medical/paramedical professionals [J].World J Emerg Med,2012,3(2):141-145.
[3]聂雷霞,张敏.在读大学生心肺复苏培训的效果及分析[J].护理杂志,2012,29(1):67-69.
[4] Hazinski MF, Doto F,O’Neill L. et al. BLS for healthcare providers instructor’s manual[M]. Dallas, Texas: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06:3-37.
[5]沈洪.释读:2010年AHA CPR-ECC指南的实用简化流程[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11):961-964.
[6] 王一镗.必须大力提高现场救护的水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8,17(4):341-342.
[7]张劲松,张芹,吴昊,等.大学本科五年制急诊医学专业CPCR课程设置及探讨[J].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2004, 24 (12 ): 896-897.
[8]沈洪,王一镗.中国心肺复苏的发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 (1): 13-14.
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模拟教学法;急救;全科医师
【中图分类号】R4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806―02
急救技术是一项实用性很强的临床技能,是全科医师需要掌握的重要基本技能之一。医学模拟教学法是利用各种模拟手段再现临床医学场景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手段,在临床技能培训中优势突出[1]。本研究旨在分析该教学培训模式在全科医师转岗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和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2012年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学员64名,年龄在25~45岁,男性36名,女性28名。将64名全科医师培训学员随机分为两组,模拟教学组(S组,n=32);传统教学组(C组,n=32)。两组学员的教学均由麻醉学急救培训教师完成,两组教师针对两组学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培训内容间无差异。
1.2 实施方法
模拟教学组(S组)采用模拟场景教学法进行培训,将模拟教学组的32人随机分为4个急救小组,每组8人。学员先进行心肺复苏急救技能的理论、操作流程和要领的详细讲解,讲解完成后观摩心肺复苏的教学录像,教学录像观看完成后进入医学模拟场景教学阶段。复苏操作在多功能模拟系统上进行,模拟内容包括心跳骤停的判断、心肺复苏急救,在模拟急救中,1组练习时另3组成员在旁观摩,急救中及结束后培训老师对每组成员的不足之处进行指导和总结。
传统教学组(C组)采用传统讲授及练习的教学方式,先进行心肺复苏急救技能的理论、操作要领的详细讲解,讲解完成后观摩心肺复苏教学录像,以上内容与模拟教学组相同,最后在多功能模型上进行心肺复苏的操作练习。
1.3 培训效果评定
培训成绩:以理论和操作考核的方式进行,理论考核在开始培训前、技能操作培训前、技能操作培训后进行考核,每次考核内容相同。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考核,每项50分,满分共100分。培训效果:在培训结束后由学员按照授课满意度评定、激发学习兴趣、同学间协作能力、应急反应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基本操作能力6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 满分60分,每项1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以P
2 结果
模拟教学组(S组)与传统教学组(C组)的考核成绩情况:培训开始前S组(54.16±3.11)与C组(52.24±3.62)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结束后S组(91.14±8.33)成绩高于C组(78.45±7.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我国全科医学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全国的全科医师普遍学历偏低,理论与临床技能欠全面,其数量和质量均急待提高[2]。实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建立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核心,是培养全科医师,提高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水平的重要措施和主要途径。尤其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对于挽救社区心跳骤停病人的生命意义非凡[3]。而急救技术是一项强调理论与操作能力相互结合并综合运用的技能,对医师的急救意识和反应能力要求较高。而全科医师学员在急救技术方面接触较少,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培训方法往往收效甚微。
本研究的模拟场景教学组采用模拟教学培训法,预设病人心肺骤停的急救场景,学员模拟扮演各个角色,进行技能训练,积极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使学员身临其境,通过反复演练,主动参与,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充分发挥学员各种潜能,尤其适用于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的技能培训课程。本项研究中,在经过相同的理论讲解后,模拟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的学员对于心肺复苏理论知识和技能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而经过实践操作训练后,采用模拟场景培训学员成绩升高更明显,且在培训效果的问卷评分上也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这说明该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全科医师培训学员对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的掌握。
综上,模拟场景教学在全科医师的急救技术培训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满意度,有利于学员的理论知识掌握和动手能力提高。在其他全科医师基本临床技能培训中也可考虑采用模拟场景的医学培训方法。
参考文献:
[1] Issenberg SB, McGaghie WC, Petrusa ER, Lee Gordon D, Scalese RJ. Features and uses of high-fidelity medical simulations that lead to effective learning: a BEME systematic review [J]. Med Teach 2005; 27: 10-28.
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4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我院普通病房临床护士共248人,均为女性。护理部在5个片区(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骨科)各抽取14名护士,按参加工作时间顺序,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5人,内、外、妇、儿、骨科片区各7人,年龄19~38岁,平均28岁;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3人,初级职称20人;本科学历22人,大专10人,中专3人。观察组35人,内、外、妇、儿、骨科片区各7人,年龄20~40岁,平均27岁;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23人;本科学历23人,大专8人,中专4人。两组护士的年龄、学历、职称构成较均衡。
1.2方法
1.2.1培训准备2011年底对全院248名病房护士进行培训需求调查,经统计普通病房护士对急救技能的需求排在所有培训需求的第1位,占85.3%。我们依据《2011年临床护理实践指南》《 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危重症护理学》制定培训考核标准。
1.2.2培训方法2012年1季度,对照组采用传统训练方法,即科室操作示范员在护理示教室统一学习培训后,护士长和操作示范员按心肺复苏考核标准组织护士在护理示教室练习。观察组引入情景模拟培训:① 医院操作示范核心组骨干和护士长分专科片区组织护士一起制定急救情景模拟案例,均穿插心肺复苏环节,报护理部统一考核标准和流程。模拟案例内科片区为上消化道出血救护、外科片区为复合伤抢救、妇产科片区为产后大出血救护、儿科片区为小儿窒息急救、骨科片区为颈髓损伤救护,特殊科室另列。各片区由科护士长和操作示范核心组骨干一起组成训练小组。② 片区科护士长按护理部下达的演练计划,组织本片区护士讨论、分工,对涉及的基础护理操作、专科护理操作、抢救技能、急救仪器设备使用等由示范员示教,通过仿真训练后,进行模拟疾病抢救训练,由护士分别扮演患者、医生和护士、家属,定期角色互换,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提高护理急救综合护理能力。③ 片区演练均在医院大会议室进行并组织观摩讨论。
1.2.3评价方法在病房实地用模拟人突击考核心肺复苏,满分为100分,护理部组织院级操作核心组成员统一考核并及时记录,结束后回护士站进行评价。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各片区护士的考核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
3讨论
2011年邵雪晴等[1]的研究显示,骨干护士认为最需要接受的急救操作培训是简易人工呼吸器的使用及心肺复苏术。而基层医院普通病房现在除了骨干护士外,更多的是低年资护士,故更需提高普通病房护士的急救水平。本文结果显示,通过急救情景模拟演练,观察组急救应急能力较对照组显著提高。我们创新培训考核方法后,将更多的应急状态展示在护士的实际工作场所,营造紧张气氛[2],锻炼护士实际作战能力,其急需的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在模拟急救流程中得到全面提高。
普通病房临床实际工作中,患者发生心跳骤停等需急救的情况相对不多,个别护士可能从未碰到过实际病例,但突况却又往往无法预料,所以,要求护士除具有良好的急救能力外,还需要有镇定沉着的心理素质。演练实地考核,有时也可在夜间考核,有效培养锻炼护士的心理适应能力,保证其抢救患者时护理技能稳定发挥,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对模拟流程进行病房现场急救考核,没有简单机械执行操作规程,而是在急救操作中,护士独立思考不同的救护措施和如何寻求帮助,科学分工配合,提高临床实际综合急救能力。
通过有计划的定期演练和不定期病房实地考核,普通病房护士可快速识别、应变、抢救处理,在医师到抢救现场前尽早实施心肺复苏等护士可以独立完成的急救操作,为提高抢救成功率奠定基础。
4参考文献
[1]邵雪晴,李丽,付立,等.临床骨干护士ICU轮转培训需求的调查[J].护理杂志,2011,28(1B):18-20.
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5
一、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的利益需求为出发点。如要求护士听到救护车的鸣声后要迅速推车到急诊室大门接诊病人。为病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提供面巾纸,纸杯和开水。4ssiogf为无陪人的老弱病人代挂号、取药。每个急诊住院病人均有护士或护工护送入院。为了解决夏天夜间输液病人多,实行弹性排班,加派夜间上班人数。这些措施得到病人的好评。特别是在有医患纠纷时,甚至打骂我们医务人员时,我们的护理人员做到尽力合理解释,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受到医院的表扬。
二、加强学习,培养高素质队伍
急诊科制定学习制度和计划,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学习。开展心肺复苏模拟人急救专业培训,选送护士到麻醉科、手术室学习气管插管,要求急诊件操作人人过关。与医生一同学习心肺复苏模拟人新进展、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急诊处置、创伤急救。提高了急诊急救水平和抢救反应速度。全科人员自觉学习尉然成风,目前有8名护士参加全国高等教育护理大专班和本科自学考试。两位工作一年的护士参加护士执业考试均通过。指派高年资的护士外出学习国家级《急救护理新概念与急诊模拟急救培训》。
三、做好新入科护士及实习生的带教工作
根据急诊科的工作特性,制定了新入科护士三个月的培训计划,要求其三个月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掌握急诊的流程,院前急救,如何接急救电话、掌握急诊科所有的仪器使用,同时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与考核。在实施培训第一年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实习生做到放手不放眼,每周实行小讲课。
四、关爱生命,争分夺秒
是急诊科努力的方向,也是做好“急”字文章的承诺。如2009年11月7日送到急诊科的高处坠落伤的患者,既无陪人而且神志不清,躁动不安,呼之不应,口腔内血性液体溢出,双下肢开放性骨折。当班护士见状即给氧、静脉注射,并果断采用气管插管,气管内吸痰,吸氧等处理,同时开通绿色通道,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时间。
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急救,心肺复舒,基础生命支持
1960年,Kouwenhoven、Knickerbocker和Jude发表了心脏骤停后经闭胸式心脏按压存活14 例病人的文献。同年,在Ocean市召开的Maryland医学会学术会议上介绍了胸外按压联合人工呼吸的方法。两年后,即 1962年,介绍了直流电单项波除颤法。196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HA)编写了第一个心肺复苏(CPR)指南,此后定期进行更新。
一、强调急救医疗服务(EMS)系统和医务人员应鉴别和强化“生存链”中的薄弱环节 报告显示不同区域的心脏骤停发病率和预后差异相当明显,说明很多地区仍有提高存活率的努力空间。最近的研究已经证实,适当的胸外按压频率和充分的按压深度、让按压后的胸廓完全回复、最少的按压间断时间和避免过度通气对改善院前心脏骤停尤其是具有可除颤心率患者的预后,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心脏骤停后处理的重要性 强调优化组合多学科联合的心脏骤停后处理,以优化血流动力学、神经和代谢功能为焦点,可改善院内外心脏骤停并获得 ROSC 患者的存活出院率。
三、CPR质量 尽量缩短胸外心脏按压和除颤的时间间隔,直至ROSC或终止复苏。任何不必要的胸外按压中断(包括必要人工呼吸时间的延长)均会降低 CPR 的效率。即便病人在担架转运过程中,也不应停止CPR,可由专人骑跨在担架上持续行胸外心脏按压,直至转运至复苏室。新版 AHA CPR 和 ECC 指南最新确定的进展是基础生命支持顺序的改变,即成年和儿童(新生儿除外)患者从“A-B-C”(气道、呼吸、胸外按压)到“C-A-B” (胸外按压、气道、呼吸)。
四、弱化心脏骤停期间装置和高级生命支持过程中药物的重要性 传统的认知中,“呼三联”、“心三联”药物成为抢救心脏骤停病人的“经典药物”,但直到 2010 年国际研究会时,仍然没有充分的资料证实任何药物或机械性 CPR 装置可以改善心脏骤停患者的长期预后。若在单人抢救或现场人员不够时,可暂时不用药物处理,但强调不间断CPR的作用。
下面将从基础生命支持(BLS)和高级生命支持(ACLS)以及心脏骤停后的处理等方面的进展进行具体阐述。
基础生命支持(BLS) BLS是心脏骤停后救命的基础。成人 BLS 主要包括即时识别心脏骤停、启动急救反应系统、早期实施高质量的 CPR 和必要时的快速除颤。
1、及时实施高质量的CPR 最新的心肺复苏指南中BLS程序已把“看、听和感觉”从程序中删除,要实施这些步骤极为耗时, 因此指南强调对无反应且无呼吸或无正常呼吸(如仅有叹息样呼吸)的成人,应立即启动急救反应系统并开始胸外心脏按压。鼓励未经培训的普通施救者实施仅做胸外按压的 CPR(Hand-Only CPR)。强调在给予人工呼吸前即开始胸外按压(C-A-B 而非 A-B-C),因为实施人工呼吸时摆放头的位置、口对口人工呼吸需要包紧口唇、获取或组装球囊-面罩均需要一定的时间。新指南中成人胸外按压的推荐深度由原来的 4~5cm 增加到“至少 5cm”。
2、CPR技术和装置 为了提高心脏骤停患者复苏期间的灌注和改善存活率,已研制了替代传统 CPR 的装置。 但与传统 CPR 相比,这些技术和装置常需要更多的人员、更多的培训和额外的设备。由经过充分培训的人员选择性地给予某些病人使用一些 CPR 替代技术和装置,可能改善血流动力学或短期存活率。一份多中心、前瞻、随机对照试验对比了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使用负荷分布带 CPR与手法 CPR 后表明,4h 存活率无改善,且使用装置者的神经系统预后更差。目前,对院前 BLS,尚无哪种辅助装置优于传统的手法CPR;在持续改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长期存活率方面,也没有哪种装置优于除颤仪。
3、电治疗 最新心肺复苏指南更新了有关心动过缓的起搏、快速性心律紊乱的复律和除颤方面的最新资料。强调了将 AED 整合到院外公共场所生存链的救治系统中的重要性。为给予病人最佳的生存机会,心脏骤停后最早的行动中有3个措施,即启动 EMS 系统、提供 CPR 和操作除颤仪。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 ACLS 影响生存链的多个环节,包括心脏骤停预防干预、治疗心脏骤停和改善心脏骤停ROSC 患者的预后。
最新版的心肺复苏指南继续强调ACLS成功的基础是良好的BLS,即迅速开始高质量的 CPR 及最少的中断时间,对 VF 或无脉 VT 患者在倒下的几分钟内即实施除颤。在气道管理部分,对成人增加了一项重要的I级推荐:使用定量波形 CO2 描记法确定和监测气管内导管的位置。另外,继续支持会厌上气道作为 CPR 期间气管插管的替代方法。
心脏骤停后处理 最新的心肺复苏指南认识到系统性治疗的重要性和多学科处理对 ROSC 以及入院治疗后保存完好神经功能而存活的优点。指南推荐具有广泛性、梯队式、磨合良好的多学科队伍对心脏骤停后患者进行治疗。
心脏骤停后处理的初始和后期关键目标包括:
ROSC 后优化心肺功能和保持重要器官灌注
将病人转送到具有处理能力的医院或具有心脏骤停后综合处理能力的危重症监护室(ICU)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识别和处理
控制体温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