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实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普通话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普通话实训总结

普通话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普通话;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度校级科研项目“高职学生普通话水平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研究成果之一,项目负责人邹佩佚,项目编号GZY201513-YK。

H102

普通话作为思想交流的载体,沟通表达的工具,对学生的求学、求职和创业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高职学生使用普通话的情况并不乐观,一是使用频率低,大部分学生仅在课堂上使用普通话,有的学生甚至课堂上都不讲普通话;二是整体水平不高,历年来的测试成绩显示,学生的普通话成绩主要集中在中等偏下水平。为此,我们有必要从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出行之有效的对策,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一、加强宣传和引导,提高全校师生对普通话的重视程度

首先,加强部门协同,形成宣传合力,使学生认识到普通话学习的重要性。普通话宣传和引导,不仅需要授课教师、语文教研室、语言文字办公室的努力,更需要其他任课老师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和配合。整合宣传资源,利用标语、广播、板报、宣传栏、讲座等方式,引导学生加深对普通话的了解,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明白普通话不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必备技能,与他们的学习、生活、事业发展息息相关,他们在明确了学习普通话的目的和意义后,将会逐渐转变学习观念,提高对普通话的重视程度。

其次,做好大一新生引导工作,营造普通话学习氛围。因为普通话课程一般是大二开设,大一上学期也没有选修课,学生无法通过课堂来了解和学习普通话,所以学生进校后仍然是用方言进行交流,即使后来逐渐意识到要说普通话,但由于周围的人已经习惯了彼此原有的语言面貌,所以也就羞于开口,最后索性如此,坚持不说了。因此,我们在新生刚入校时,就应对其进行普通话学习引导,营造出说普通话的氛围。一方面,任课老师、辅导员要利用课堂、班会等场合宣传普通话学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普通话比赛等方式鼓励引导学生学习普通话。如此,大一新生一入校就能感受到说普通话的氛围,在彼此还未熟悉各自原有语言面貌之前改说普通话,即使开始有些吃力和不适应,但也不会尴尬,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说普通话的良好习惯。

二、分专业分层次地开设普通话课程,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

高职院校的不同专业对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学校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推广时要兼顾到普及和提高两个方面,根据专业需求来制定课程建设规划、构建分层次的教学体系。比如说像旅游、文秘等专业,对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要求较高,可以把普通话作为专业必修课来开设,每周4学时,19周共计76学时,由专业的语音教师来授课和指导,并且要将普通话证书与毕业证挂钩,要求学生必须参加普通话测试并取得相应等级的证书。其次,对于像营销、会计、物流、报关等专业,虽然对从业人员的普通话水平没有作明确要求,但学由于生毕业后大多从事服务行业工作,需要良好的语言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自然成为重要的职业技能。因此,有必要在这些专业以公共必修课的方式开设普通话课程,每周2学时,19周共计38学时,鼓励学生参加普通话测试以增加就业砝码。另外,对于高职院校中占据主流地位的理工科专业,比如说机械、汽车、化工等,这些专业对口的大多是一些技能型工作,虽然表面上看普通对于这些工作没有明显的直接影响,但是,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将应聘者口语表达能力作为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进行考量。因此,为学生就业计,应当在理工科专业将普通话作为公共选修课开设,每周2学时,7周共计14学时,既不挤占专业课学时,又可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

三、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种形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普通话理论知识部分,建议采用讲授法和演示法,通过理论讲授和亲身示范,让学生对发音器官的构造、发音的原理、口型产生直观感受。普通话实训训练部分,建议采用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和主题设置法,通过师生互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例如,设立“招聘会、展销会、车展”等模拟场景,学生根据各自的任务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对学生表现进行点评。重点关注学生的语音准确度和用词规范性,总结常犯错误,予以纠正指导。也可以设置演讲、朗诵、辩论、表演等主题活动,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其普通话语感,达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另外,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媒体和网络资源,推荐一些电台、电视新闻类节目和手机软件等,引导学生学习模仿播音员发音,在聆听中体会和纠正读音,逐渐摆脱方言影响,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

四、改革普通话教材内容,编写适合高职院校特色的普通话专用教材

一是结合专业特点编写教材。通过访谈和调研,了解社会及行业对各专业学生的普通话需求,在教材中加入专业词汇和带有职业特点的典型范文。例如,旅游专业普通话教材中加入旅游景点的优秀解说词,使教材与专业接轨,与市场接轨,让学生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二是结合方言特点编写教材。我校学生中,重庆生源占95%以上,可以从重庆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入手,总结出重庆人说普通话容易出现的问题,编写出针对性更强、适用性更强的普通话教材。

参考文献:

[1]刘敏.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水平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5第4期.

[2]陈秀泉.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看高职普通话教学[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第4期.

普通话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职业教育 师德修养 基础课程 高层次就业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虚”,教研结合是身为教师必须思考与践行的一项职责。本文从师德修养与教书育人的关系,基础课程与服务专业的关系、职业教育与高层次就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研究讨论。

一、师德修养与教书育人的关系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的影响力与作用力在于它不仅是一个学校的整体道德规范体制的彰显,更是一个学院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就个体而言,高尚的师德修养关系到学生集体的知识渴求度;就整体而言,亦是民族兴盛的关键点与民族复兴的突破口。教书育人是学校的首要职责,传承知识文化、培育时代新人“。教书本身是教育的信息化过程,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过程,是知识性学习的过程;育人则是教书的感性化、性格化的过程,是影响学生社会性活动的意识、品质、性格、思想等方面的情感因素。”单就字面意义理解,教书与育人是不同层面的工作。教书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即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讲解知识道理,教授学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其主要职责强调单方向的信息传递;育人是更高层次的学校教育,即培养社会人才,促使学生健全人格、良好习惯的养成,其关键点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与精神互动,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施教者与受教者达到精神与心灵上的双向沟通,促使受教者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教书与育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要自觉地负起育人的任务。换言之,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其身份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更是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学生身份的转型,这种双向身份的认同要求当代的高职院校学生必须明确两点:一是其身份是大学生,与中等专业院校的学生区别应是知识与技能的增进。二是其职业院校身份的限定更要求其与普通的大学生相比,有一技专业之长在手,即要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指掌握了一定技能又具有较高技术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走技术的发展路线;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并掌握了较高技能的高技能人才,走技能的发展路线。”就这点而言,作为高职院校的广大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将面临比普通高校更为艰巨的挑战。即在教书上如何平衡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在育人上如何做到净化心灵,促使高考失利的学生重拾信心,增进不善学习学生的求知兴趣,鼓励其在学习上朝更高更远的方向前进。高职院校教师应树立教书育人相统一的责任意识,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身心素质的培养不仅是学校专职辅导员的工作,也是任课教师工作的一部分。如果高职院校的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片面地传授书本知识而忽略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特别是对于服务类高职院校的学生,教师良好的师德修养将会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推动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二、基础课程与服务专业的关系

所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比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鼓舞、激励和唤醒。特别是对于就读于职业院校的大学生,鼓舞学习的士气,激励学习的动力,唤醒学习的能力,使看似迷茫的大学时代不再迷茫。高职院校的基础学科如何强化学生内在修养的力度,与职业教育和谐统一,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本部分将以口语交际课为蓝本,从以下两个方面阐述。

(一)课上课下的一体化教学

口语交际这门课程不同于大学语文素质课程体系中的阅读欣赏与应用文写作课,后者更注重课堂上的传道、授业、解惑,口语交际与表达课本身的立足点即是以课堂讲授内容为起点,进而在整个校园乃至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是能够用到语言的地方,都应该成为其实训场地。例如在教授普通话等内容时,就应创造一个人人都讲普通话、人人都说普通话的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不仅是授课教师应说普通话,学生应说普通话,学校的其他教师也都应把普通话作为表达交流的首要工具“。教师只有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愉悦心境,才能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把教学活动变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变畏学、厌学、苦学为想学、爱学、乐学。”培养良好的普通话学习、使用氛围,使学生明确普通话不仅是一项课程的考试内容,而应是一种最普通的交流方式。在公共场合必须说普通话。

(二)打破理论实训的教学模式

“理论+实训”的B类课程最普遍的授课方式就是先理论后实训,在80分钟的课堂上,前半部分用来讲授理论,后半部分留给学生进行实训,并由任课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口语交际课试图打破这样的一种格局,将理论与实训融为一体。例如在讲到面试一课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讲授什么是面试,面试有什么特点,如何进行自我介绍等等,在实训部分往往将让学生进行自我介绍,理论内容不能与实践相结合,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经过几轮的教学实践后,任课教师将面试这堂课设计成一个完整的求职环节,使80分钟的课堂变成了完全的实训场所,而理论成了实训中的有力补充。以12级物流管理专业1班课上实录为例:一是教师在PPT多媒体上2013年前一天关于物流管理专业的招聘信息,招聘信息数量多,增加学生的求职信心。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与求职意向选择求职岗位,填写求职简历(此处教师向学生介绍求职简历的作用并指导填写)。三是教师筛选简历,确定进入第一轮面试的应聘者名单(10人),并在落选的名单中选出五名评委。四是进行第一轮面试(此处教师向学生介绍面试的主要内容与注意事项),学生进行自我介绍,评委根据应聘岗位向应聘者提出问题,应聘者回答问题(此处简单介绍什么样的回答更受招聘单位的青睐)。五是进行第二轮面试(5人),公布拟聘人员名单(2人)。最后由五位评委总结发言,评价的标准与原因。这种授课方式摒弃了传统的理论重于实训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接触了解面试的环节、注意事项。应聘者与评委均是来自于本班的学生,能够促使学生发现不足,取长补短,促进应聘能力的提高。

三、职业教育与高层次就业的关系

普通话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 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

口语交际是指以口头语言为载体进行人际交往的一种双向信息交流活动,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作为一名从小长在农村,曾在农村小学接受教育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我发现农村小学的学生在口语表达能力上与城市学生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他们口语交际能力不够强,某些时候难以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这种情况值得教师重视。针对此状况,我对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教学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一、农村小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在课堂上,年级越高,学生越是害怕当众说话,害怕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这一现象女生较男生更严重些。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所以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思考。

(二)同学之间产生矛盾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在解决他们的矛盾过程中,往往会发现,有些孩子好像不知道该如何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出来,或者根本讲不清楚。在这些孩子当中,男孩子居多,女孩子好像能更轻易地说清楚。因而,在发生矛盾的时候,男生非常不愿意到老师跟前说明情况,或者在老师面前沉默不语,引起了老师判断上的失误,好像男生更喜欢使用武力,而不是通过解释与说明来解决问题,他们还往往美其名曰:好男不跟女斗。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值得研究。

(三)学生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常常会出现恐惧的心理,害怕与人交流。特别是有人到家里做客的时候,有些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办,甚至总想躲开。他们交往能力不强,更多的时候是表现在心理上的恐惧。这也是阻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重要的一方面。

(四)农村小学生受知识量、感知面的影响,即使能够主动、大胆地在课堂内外进行表达交流,其内容也只能是简略的。主要体现在:口语表达的意思不完整、不连贯、前后矛盾;语言重复或无话可说;声音不响亮;语言不准确,在说话时常常受方言影响,将不规范的方言词掺杂其中,如把“下面”说成“底下”,“地上”说成“地下”,等等;在表达过程中,容易受干扰,无意中断;不能认真听他人表达。

二、农村小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出现上述现象有一定的原因,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见识少。

有人用“文化的沙漠”来形容农村文化生活的落后。这话虽然有点过,但多少道出了一点现实。大多数农村学校没有图书馆,教室里没有图书架,学生课外阅读没有书,除了电视几乎看不到什么新鲜的东西。即使有课外书,学生也没兴趣阅读。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生的见识少。见识少直接导致知识的匮乏,学生表达的原材料的缺乏,使口语交际成了无水之源、无木之本。

(二)家庭教育差。

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有限,普遍缺少现代城市文明的生活的经验,缺乏最基本的家庭生活教育常识,既无经验又无主动意识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加上农村家长忙于生计,平时无暇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久而久之,形成“只养不育”的局面。近年来农村打工族数量日益增加,很多农村家庭中母亲成了留守家长,一个人操持家务已经不易,更谈不上家庭教育了。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只习惯用方言来交流,不善于也不习惯用普通话来表达。

(三)语言环境恶劣。

在我国大部分农村,除了学校外,学生耳濡目染的都是土话、方言,大部分学生胆子小,怕说错话,不愿表达。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导致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普遍薄弱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解决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问题的方法

(一)结合推普,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意识。

所谓口语交际,就是交际双方运用母语(普通话)完成信息传递、交流思想等交际任务的活动。而推普的任务是推广使用普通话。推普工作进展如何会影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据调查了解,城市的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普遍比农村的强。主要原因是城市推普工作搞得好,以及外来人口多,人们在许多场所需用普通话交谈。而农村在这方面则截然相反。为此,我结合高年级学生与本地实际,把推普工作做到班里,创设一种以说普通话为荣的环境。鼓励学生不论上课发言,还是课后交谈,一律使用普通话。首先,要求学生说普通话,并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为激发学生说普通话的内在动力,我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相监督作用,每周民主推选一名坚持说普通话并且发音较准的学生,送给他“小小播音员”的称号。然后利用每天晨读的时间请“小小播音员”带领大家吟诵古诗,朗读课文,进行普通话训练。由此,学生对自己的要求提高了,不仅坚持讲普通话,而且力求讲好普通话。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语言实践的机会,便于随时随地进行训练。在训练中,学生既能听懂别人说的普通话,又能说普通话。在说话中我帮助他们纠正语音,培养说话的语调和语感,达到交谈自然大方,并养成口语交际的习惯。

(二)凭借语文教材,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1.口语交际课中落实口语交际训练

新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在每单元的“语文乐园”中,都增设了“语文生活”的内容,这对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一般口语交际课都是以学生说为主,老师仅仅起一个引导的作用。但这种“说”不是没有目的地说,而是有重点、有条理地“说”,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1)明确特点,落实训练目标。

口语交际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与听话说话来区别。

①听话、说话常常是单方面的,口语交际则是双向互动的。参与交际的人不仅要认真倾听,而且要适时接话题,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你来我往,言语交锋。这样,在双向互动中实现信息的沟通和交流。

②口语交际比听话、说话更具有实用性。口语交际的话题来源于学生生活,形式多是当面交谈,与生活实际状况没什么明显的区别,学生课堂上学的,正是生活中要用的,很有实用价值。

③口语交际需要更全面的表达技巧。既然是面对面的接触、交流,就不仅需要听说技巧,而且需要待人处事、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传情达意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口语交际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由多种因素构成,其中主要因素是:良好的语音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快速的语言组织能力、得体的举止谈吐能力、为人处事的能力等,这些都是口语交际训练的目标。

(2)把握特征,落实训练过程。

①创设良好的交际氛围。要激发学生参与交际的热情,良好的氛围是前提。因此教师要根据每次口语训练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就地取材,创设情境,使之成为说的最佳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训练效果。例如,我在上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第八单元的口语交际“家乡的变化”时,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搜集了相关材料的基础上,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位外商想到我们家乡来投资办厂,可是他对我们家乡的情况不是很了解,他想找一个人为他介绍一下,如果他找到你,你会怎么向他介绍呢?然后让学生进行模拟练习,在练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抓住外商的身份特点,有重点地介绍。这样一来,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一种主动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很好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们可以发现,这种互动式的教学环境,对小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利的,特别是在口语交际这类课中。所以,创设良好的交际氛围,不失为上好口语交际课的一种好办法。

②设立人人可参与的话题。口语交际课的内容按教材来说是固定的,但从实际情况出发,又是可变的。尤其对于乡镇学校来说,有些教材内容是非改不可的。我认为口语交际课的话题必须是人人可参与的,否则课堂气氛绝对活不起来,甚至可能冷场。话题的设立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Ⅰ有争议的话题。有分歧便有争议,有争议便有雄辩,于是便产生了古代的百家争鸣、诸葛亮的舌战群儒、当今的辩才李敖。况且争强好胜还是年少学生的本色。设置一些对立性话题,可大大刺激学生的说话欲望,例如“上网影响学业吗?”Ⅱ产生共鸣的话题。古语云“酒逢知己千杯少”,话语投机,自然说个不停,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在共鸣中擦出闪亮的思想火花。例如讨论“如何维护未成年人的权益?”Ⅲ源于生活的话题。一切理想和追求都以生活为原动力。对于生活,每个人都有千言万语,百般感慨。课堂中如能融入生活气息,学生会犹如鱼归百川,课堂生机盎然。

③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小学生生活经历少,口语能力较弱,无论口语交际的内容、方式和语言形式都较生疏,也欠缺良好的交际态度和听说习惯。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听学生说话,随时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教师的指导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努力调动学生生活与语言积累,在此基础上,根据需要适当提示、补充或指导搜集一些有关交际内容方面的材料和语言材料,如以游戏为交际内容补充、搜集一些游戏方式方法材料,以讲礼貌为交际内容提示一些礼貌语言材料等;二是对语言规范、听说习惯、交际方式与态度等进行精当指点,并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形成师评生、生评生的局面,使学生的口头语言变无序为有序。从一句完整的话开始,逐步过渡到说连贯的几句话或一小段话,并且用词准确、恰当。

2.阅读教学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口语交际训练仅仅依靠几节口语交际课远远不够,应该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始终。阅读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互动的过程,是师与生、生与生进行学习交往的过程,因此,充分重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口语交际训练是十分重要的。现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教学结构非常有利于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1)在质疑释疑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质疑、释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不但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跟人讨论的交际能力。尤其是释疑的环节,就是通过互相讨论,甚至争论来求取真理,提高能力。例如我在教学《乌塔》中,有一个学生问:乌塔独自游欧洲,不怕遇到坏人吗?我没有回答,而是让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不怕,她准备充分;有的说她很聪明,坏人拿她没办法;……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只要说得有理,我就给予鼓励,以增强其交际的信心。这充分训练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说话清楚流利,又能听清对方的话。在这一环节中,既有师生双向的信息交流,又有学生之间的立体交流。教师重视这个环节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2)在评议中加强口语训练。

开放的语文课堂,可使学生有充分的展示个性的时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老师、同学的读书、答问常常主动要求发表见解,说出自己的看法,被评议的同学有的虚心接受,有的针锋相对,坚持己见,这样的评议训练是口语交际的良好机会。学生不仅要积极思考判断,提出不同看法和补充意见,而且要特别留心听别人的朗读发言,而这一点往往是很多同学容易忽视的。在评议中,学生互相交流,敢于争论,在心理上获得了一种成功的满足感,不仅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而且培养了口语交际的信心。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加强口语训练。

小组合作学习为每个同学在课堂上进行口语训练提供了机会。这需要教师进行良好的训练,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进行。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就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人人都要发言,讨论达成共识或者保持不同意见。全班反馈时,既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发表看法,互相补充,又可以推荐代表阐明本小组的观点。这样,可使口语交际训练面广,增大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三)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帮助学生积累丰厚的口语交际素材。

吕叔湘先生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积累语言材料只靠课内加强对课文的朗读和背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课外引导学生广泛地进行阅读。如果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在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提到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是班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刊情有独钟。因为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基于此,我在班上建立一个图书角,让每个孩子一个月带一本书来,存入图书角。我利用每天早读、班队会或课外活动时间,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这样既保证了阅读量,又使学生养成了每天阅读的好习惯。我还为有条件的学生列出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有选择地多读、广读。除此之外,我还坚持做到以下四点:1.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给学生留出阅读的时间;2.在课堂上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其会读会摘录。如就全书来说,往往以浏览性的默读为主,对那些语句优美生动的段落,应反复诵读,并摘录文中的成语、名言警句、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式、含有关联词的句子等,还可写一些体会文章;3.提出语言积累的具体要求,对所摘录的好词好句好段,要求学生每两周进行一次自我梳理,归类“入库”,每学期末进行一次较为彻底的“翻箱倒柜”,使积累的语言文字不致“发霉烂掉”,从而提高积累的长久性;4.每周定时检查,并作好统计,在班上公布,给认真的学生加星。这样做,促使学生更自觉、更认真地进行阅读,保证了学生阅读的数量和质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平时,我了解到学生对某些作家、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强烈的自主阅读心理,就围绕这些热点举办专题讲座进行指导,这样不但更有效地刺激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课外阅读如同吃饭、睡觉,不可或缺,而且对他们正确选择阅读,科学指导阅读产生了明显的正效应。在每学期末,开成果展览会,摆放学生阅读过的书,展览学生摘读的成果,张贴学生的各种体会文章……评选出课外阅读“全能”奖、“摘录”奖、“泛读”奖、“以读促写”奖……在班上表彰总结,学生品尝了扩展阅读的收获,享受了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了阅读的热情,培养了阅读的习惯,巩固了成果。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素质教育和21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我们不仅要在教学中发掘口语交际的丰富素材,而且生活实践是对口语教学的巩固和延伸,是口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生活在群体之中,生活在社会之中,与人打交道的际遇无处不在,我们要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机会,争取多说话,尤其是当众说话,做一个落落大方、说话得体、做事受人欢迎的小学生。

参考文献:

[1]古生华.林健.小学语文学习心理.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6):194.

[2]谷生华.林健.小学语文学习心理.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6):205.

普通话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学前教育双训职业技能

正文: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于1990年开设。经过近年来的建设,学前教育专业建有专业电钢琴室、多功能舞蹈室、音乐教师、风琴室、手工制作室、形体训练室、心理咨询室、电子阅览室等功能室,教学条件和设备能够满足教学和教研的需要。无论在师资队伍、办学条件,还是在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先后有毕业生近千名(中职和成人),基本就业于射洪县及周边市、县公立和公办幼儿园,2013年该专业顺利通过“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与发展示范学校”重点建设专业验收。

在幼教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多次进行了行业调研,经过分析、研究,我们对能力目标要求作了一些调整,即“具有一定的幼教组织能力,制定编写教学计划、教案的能力,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与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又将音乐、舞蹈、琴法、讲故事、普通话、简笔画与手工等六项基本技能明确纳入其中,还要求基本掌握制作课件和给幼儿简易化妆的技能。音乐课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我作为音乐专业课教师,研讨、论证了音乐课如何培养中职学生职业技能,与同事们摸索出了双训的学前教育专业育人新模式。所谓“双训”,即训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说、唱、弹、跳、画、做);训练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即学生作为未来幼儿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也有人将它称为教育活动能力,本文就通过音乐课如何培养中职学生职业技能,即强化“双训”为途径作如下阐述:

(一)强化学前教育学生的六项基本专业技能

1、明确六项基本技能的具体要求

六项基本技能是指学生在“说”、“唱”、“弹”、“跳”、“画”、“做”等方面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在课程设置中,我们将“说、唱、弹、跳、画、做”等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六项基本技能,占总课时的35%以上。所谓“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语音、语法、词汇上说规范的普通话,标准力争达到二等甲级;二是能对小朋友进行流利得体的口语指导;三是会讲故事。“唱”,能唱至少五十首儿歌,具有胜任幼儿唱歌课的实际教学能力。“弹”,能初步掌握钢(风)琴的基本弹奏方法,指法正确、娴熟,能弹奏常用的音阶、琶音、和弦,具有伴奏和自弹自唱儿童歌曲的能力。“跳”,能掌握一般民族、民间舞的基本手型、脚型、手位和脚位,能掌握身体基本姿态的训练方法,具有柔韧、力度、弹跳等素质,能跳二十个左右的儿童舞蹈,初步具备幼儿舞蹈创编和舞蹈欣赏能力。“画”是指能娴熟地画简笔画和卡通画。“做”指的是手工制作动、植物类教具与玩具。

2、强化训练专业基本技能方面的几点作法。

(1)、鼓励师生考取专业技能等级证

为适应专业技能教学要求,我们十分注重“能说会做”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在现有基础上考取更高级别的技能等级证。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市县组织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并在晋职评优中给予量化支持。师高才能弟子强,在教师的影响带动与指导下,幼教专业学生根据相关的专业技能量化指标,刻苦训练,积极提升。已毕业的学生中,除普通话二甲等级外,已有30%的学生拿到钢琴、电子琴、舞蹈等方面的技能等级证。因而形成了师生皆重视专业技能学习的氛围,有效提高了专业技能教学的质量。

(2)、让专业技能训练落至实处

在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大力践行我校自创的实训课七字环节教学法――即“备(教学准备,课前完成)、组(组织教学)、讲(精讲)、范(示范)、训(训练)、评(展示和评价)、理(课后进行设备与场地的清洁与归位整理)”。其中,以“训练”为重点环节,占教学时间的60%,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练习为主,教师也要进行指导和辅导。并结合项目教学法,将专业技能设置成若干个项目,再将一个项目分解成一个个子项目。这样就抓住了专业技能训练的要点,且落到了实处,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自我构建和实践智慧的动态养成。

(3)、我校鼓励承担专业技能课教学的骨干教师,组织学生成立了锻炼各种专业技能的“课外技能兴趣小组”,重点加强对学生的琴法、舞蹈、简笔画和手工等技能的训练。同时,针对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状况,还分层次开设了“技能提高班”。

(4)、在专业技能课训练中十分重视“小先生”的作用。一堂课中,教师在同一时间能关注的对象是很少的。为了让实践课中每个学生都能实实在在地得到训练指导,促进学生技能提升,老师们通过培训“小先生”,让“小先生”通过课外兴趣小组、专业自习辅导等形式对实践内容先期学习、实训,掌握操作要点及指导方法等。在实训课中,教师讲解示范之后,学生就按课前分好的小组,在各组组长和“小先生”们的安排和指导下进行实践训练,教师则巡回指导,对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指导和课堂分析总结,并及时纠正。这样,虽然教师不能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实践训练,但在“小先生”们的协助下,实现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进步就成为了可能。

普通话实训总结范文5

 职校培训工作总结

***职业学校是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学校占地面积**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拥有完备的综合实验楼和齐全的专业实训设施设备。

***职业建立了完善的培训组织机构和制度管理。专门设立培训处,成立独立法人的绿***职业技能培训有限公司。学校对职业技能的设备配置、经费投入、办公用房等方面优先安排,为职业学校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依托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完备的实训设备,学校的社会培训工作,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培训发展很快,无论是人数还是效益都连年大幅度增长。今年更是提出了培训人数与净利润翻一番的目标。截止9月份,2011年我校对外培训人数已达到6080人次。

积极开拓培训市场、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培训职能,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依托本校资源,充分发挥师资、设备优势。

按职业学校学生毕业条件的明确规定,学校培训处与教务处、各教学部积极协调、沟通,认真组织好各专业教学部的一证考试,做到全员覆盖、规范、有序、严格、认真,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反映教师的教学成效。

由于师资、设备资源充足,培训处积极发动学生参加第二证的培训和考证。由于学生取得一证即可达到条件,对第二证并没有硬性规定。学校培训处与教学部联系,做了大量发动工作,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加第二证甚至第三证的培训和考证。出于对学生未来职业岗位不确定的因素考虑,第二证也不局限于本专业,比如学财会的也可以考计算机,学机械的也可以考中式面点师等等。上学年校内学生第二证、三证培训达到1547人次,超过一证培训人数一倍多,使得学校各项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2、把握和利用好各项国家政策,开展免费培训。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为外省务工人员、高技能人才培训提供补助资金,县农办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供资金补助等等,利用好这些培训政策,既拓宽了培训生源,又减轻了学员负担,让更多人有机会参加培训。

学校培训处在吃透相关政策后,积极深入企业、农村,加大宣传力度,一是对企业员工宣传“免费培训、取证”,二是对企业领导建议抓住机会提高企业员工职业技能素质。除了企业,我们还深入农村,以各乡镇成校为纽带,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积极组织举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送培训服务上门、进村,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

3、借助政府部门行政优势,拓宽培训范围。

与县安监局深度合作,对全县所有企业进行安全生产培训,到目前已成功举办14期安全培训班,共计3450人次。与县旅委合作,承担**县国家导游员年审培训。与县交通局、运管所合作,承办汽车维修、质检员、价格核算员、摩托车维修、出租车驾驶员资格证、物流从业人员上岗证培训等等。和财政局配合做好会计上岗证培训。与县房管处合作,开展物业主管培训。与公安局合作,开展协警全员培训、消防培训。与供电局合作,开展高技能培训和技工比武等等。

4、借助高一级院校、培训中心优势,提升培训层次。

与**市旅游培训中心合作,开展国家导游员资格考试培训。与**江机电学院合作,开展低压电工进网证、高压电工进网证培训。与市安全培训中心合作,开展电工、电焊特种作业证培训。与**市交通培训中心合作,开展汽车维修、钣金工等上岗证培训。与市普通话测试中心合作,开展普通话测试考证培训。与省外贸培训中心合作,开展外贸单证培训。与****公司合作,开展CEAC认证培训等等。

5、开展横向联合,达到优势互补。

与乡镇成校合作,深入农村,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其它各类形式的培训。与烹饪、竹机械、转椅等行业协会合作,开展行业内各块培训。与兄弟培训机构合作,优势互补、达到双赢。

6、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承担社会责任。

承担全县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连续三年每年参培人数均达到400人左右。为残疾人服务,建立**县残疾人培训基地,让更多的残疾人拥有一技之长,走上新的岗位。为***县政府、县总工会、县妇联、县人保局等组织各类大型技能比武活动提供人员、场地服务。

7、把高技能人才培训作为主要发展方向。

学校投入大量资金购买培训用的电工电子设备、机床电路设备、高压、低压设备、汽车、计算机、楼宇智能设备、水暖设备、空调维修调试设备等等。开展订单式、滚动式培训:即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培训什么,添置相应设备、培养相应师资;然后再利用此师资、设备开办滚动式的后续培训。

在科学严谨管理和实用有效教学下,学员参加培训的到课率达到95%以上,不能按时参加的也能事先请假。经过培训后,学员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上岗证书、合格证书等取得率达到92%以上。

通过几年努力,我校的培训工作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声誉。培训工作走上良性运行的轨道。

普通话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 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教学改革时提出的新概念。它突破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倡导师生双方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边教、边学、边做,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以全面构建学生素质与技能的培养框架。“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试图在理论和实践上突破教育中传统的“通识教育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等学科化的教学模式的框架,强调在所有课程教学中都融入“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的教学理念,既做到理论知识的“必需、够用、提升”,又进行科学、规范、实用的技能、技巧、技术训练和后续创新。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而是包括课程体系、教学设计、教学场所、教师知识和能力、教材建设和教学考核评价在内的全面的一体化。我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在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分别就以上六方面积极进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及探索,以期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一、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

职业领域的调研分析是开发“理实一体化”课程和课程体系的起点,只有准确地定位高职新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岗位,分析岗位所需职业能力,才能准确知道学生就业与发展所需的职业技能与知识,进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普通高校传统新闻专业的培养目标瞄准的是狭义新闻媒体,旨在培养新闻采编人员和新闻研究人员,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记者、编辑职业,就业岗位主要是报社、杂志、电台、电视台等新闻传媒机构。我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根据新的人才需求动向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瞄准整个文化产业对传媒专业的人才市场进行了细分,重新定位高职层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传统的新闻传媒扩展到商业传媒、企业传媒、个人传媒,从而将学生的就业去向也从新闻媒体单位扩展到文化产业各行业及一般企事业单位的文化宣传部门,并将职业岗位划分为5大类,分别是报纸新闻采编类岗位、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播类岗位、网络媒体新闻采编类岗位、普通企事业单位宣传类岗位、普通企事业单位宣传类岗位和广告、传媒类公司相关岗位。根据对职业岗位所需岗位能力的具体分析,我们形成了如表1的课程体系。

二、教学设计的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根据教学对象确立教学目标,对教学诸要素进行有序、优化的排列组合,形成可行性教学方案,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

表1 我专业毕业生职业岗位类型、岗位能力分析及课程设置

工作岗位类型 岗位能力分析 课程设置

报纸新闻采编 报纸新闻采访,报纸新闻写作,报纸编辑,报纸排版校对,报纸评论,新闻摄影,新闻策划 《新闻采访与写作》《报刊编辑与设计》

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播 广电新闻采访,广电新闻写作,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广电节目主持,广电播音,广电节目策划 《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新闻摄影》《电视摄像》《播音与主持》

网络媒体新闻采编 网络新闻采访,网络新闻写作,网站内容策划,网络新闻编辑,网络新闻评论,摄影摄像,音、视频软件运用,图像软件运用 《网络新闻编辑》《网页设计与制作》《photoshop图像处理》《flas设计与制作》

普通企事业单位宣传 新闻采写,摄影、摄像,新闻编辑,图片及音视频制作,企划、宣传 以上课程及《媒体公关》

广告、传媒类公司 摄影、摄像,图片及音视频制作,广告策划,广告文案写作,婚庆视频制作,广告制作,媒介关系 以上课程及《广告实务》

根据我院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对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专业技能型课程都进行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其中,项目任务式教学成为教师实践“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的主要方式。以《播音与主持》课程为例,结合高职院校学生擅长形象思维,喜欢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习内容的学习特点,教师以项目、认务为导向,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划分为4个项目,分别是汉语普通话语音规范化训练,普通话用气发声基本功训练,播音员文体业务播音训练和主持人话题主持训练,并在项目下下设14个任务,每节课针对一个任务进行集中训练与讲解。在教学中采用实训练习为主,理论讲解为辅的授课方式,摆脱以往重理论,轻训练的课堂教学方式,取得显著教学成效。

三、教学场所的一体化

教学场所的“理实一体化”体现在教学场所不仅应满足理论教学的要求,也应具备实验实训教学的条件,这就要求专业能够建成一系列基于职业工作过程,同时能够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知识的实验实训教室。就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而言,我们将学生所需的职业技能以媒介类型的不同划分为报纸媒体技能、广播电视媒体技能和网络媒体技能三大类,并针对三种技能分别建设了报刊编辑实训室,演播厅,非线性编辑实训室和多媒体实训室等实验实训教室,以满足“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要求。

除了“理实一体化“实验实训教室,模拟仿真的实验实训基地也是教师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场所。模拟报刊社,模拟电台和电视台以及模拟网络工作站无疑给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创造了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一试身手以提升职业技能的良好机会。这些基地可以采用完全由学生组织、操作和管理的运行模式,也可以采用教师牵头,学生主导的运行模式。有条件的话,最好可以和相关媒体单位或企业合作,共同运作和建设,使学生能够更加近距离地接触到行业一线人员的实际工作过程,更加清晰地了解职业所需能力,以帮助自己不断提升适应于真实职业环境和工作过程的技能水平。

四、教师知识和能力一体化

教师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的主体,其知识和能力的一体化程度直接决定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效。然而,目前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毕业于综合类高校,在以学术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培养下,从学校到学校实现就业的。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本身就缺乏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实践过程,也没有相关行业的从业经历和背景,在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时,难免力不从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应当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通过自学,参加培训,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和到行业实践等途径,多寻找机会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会贯通,以更好地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

五、教材建设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教材是一种通过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将教师授课与学生实训一体化,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一体化的教材。这种教材的内容和体例比较特殊,既有普通理论教材的特征,也有实践指导手册的特征,但更多的是将两者有机融合的独有特征。

通过大量参阅相关教材和资料,以及对于如何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融入教材进行的深入思考,本专业最终将教材编写的体例确立为项目任务式编写体例,将每一个项目下设的任务都划分为七个编写板块,分别是任务目标、任务内容、知识链接、任务要求、任务总结、案例分析、拓展训练。

该编写体例的确立体现了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一般规律,即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首先,通过实践引入任务,并提供相关知识储备,使学生在做中发现问题并形成知识和能力需求;其次,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提炼归纳理论知识,对问题和知识进行梳理总结;最后,以理论再次指导实践,在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引领下,更为科学地进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