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我的叔叔于勒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我的叔叔于勒课件范文1
一、首先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
初中学生处在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年龄阶段,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方面都呈现出与其他学段学生不同的地方,他们已经具备相对独立的个性心理,已经初步形成简单的价值观念,已经能够简单分辨一些言行行为的对错,等等,但是他们的人格心理、理性分析能力等诸方面都不完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初中学生处在生理发育期,他们生理变化非常大,心理变化相对较小,他们依旧是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他们喜欢模仿,人格心理还没有形成,还属于可塑性非常强的群体,他们的这一特点向语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是利用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决定初中学生的思想发展进程。第二,初中学生由于面对着升学的压力,他们还是处在重学习轻实践的阶段,而任何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都是在反复的实践和熏陶中诞生的,因此初中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大多都比较朦胧、不稳定,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第三,初中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形象性强的新鲜事物,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选择比较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枯燥说教学生会不想接受。作为一线教师必须懂得想要教好书育好人,关键是要把握自己的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然后再去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二、其次做到德育渗透的适度
做什么事情都得有一个“度”,同样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也有一个“度”,只有做到“适度”才能真正达到“文道统一”的目标。首先我根据课文内容因材施教。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内涵,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地、仔细地去品读课文的语言文字,从而领悟语言文字中隐藏的思想内容,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其次,我在教学中讲思想内涵时总是依托文本中的语言文字,绝对不脱离文本去唱高调。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我是这样领着学生走进那个世态冷漠的社会的:
师:请同学初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对于勒的称呼以及对于勒评价的句子。
生:“花花公子”,“……希望,……恐怖”。
师:人们评价于勒是“花花公子”吗?
生:不是,于勒家很穷,根本谈不上是“花花公子”。
生:是坏蛋、是流氓、是无赖。
师:请大家继续找寻。
生:“分文不值”、“真算得上一个有办法的人”、“那个讨饭的”等等。
师:还有吗?
生:我的叔叔……,我的亲叔叔。
……
师:同学们找得很多,我们把它整理了一下。(用课件出示)
全家唯一的希望;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有良心的人;好心的、有办法的人;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我的亲叔叔。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说说哪些话是在大致相同的时期说的?简单说说当时是什么情况?家人对于勒分别又是什么态度?
生:(回答略)
师:根据大家的发言,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情节。[同时板书:占了父亲的钱(赶);准备赔父亲的钱(盼);叔叔有钱(赞);叔叔没钱(骂、避)]
师:从板书中可以看出叔叔最后的结局虽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开始时明明远在天边,却天天盼着想着,把骨肉同胞当成摇钱树;后来相逢了,却躲着不肯相认,这前后的对比说明了什么呢?
生:盼人是假,盼钱是真。
生:是因为当时冷漠的社会。
……
我在教学中以文明道,没有架空分析,而是抓住关键句,再联系文本中的细节进行分析,不露痕迹地领着学生体会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世态炎凉,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语言文字的表达作用,也给学生上了一节生动的品德教育课。
三、注意德育渗透方法的灵活
教学有法,但是教无定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也同样没有固定的方法。我在教学时总要考虑诸多的因素,灵活选择多种方法进行合理渗透。如教学《冰心诗四首》中的“纸船”一首诗时,由于这首诗歌音韵和谐,同时也寄托着诗人对母亲对祖国无比深厚的感情,所以我在教学时指导学生多次朗读,在读中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思想情感,并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感情的涟漪,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很好的思想教育。具体过程如下:
教师首先以母爱的真情故事导入,营造充满着浓浓的爱意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心弦被轻轻地拨动,学生心底里热爱母亲的情感也被深深地激发。
师:看来我们平时都没有表达过自己内心对母亲的爱,还没有学会跟母亲沟通和交流,今天我们来看看冰心是如何借助《纸船》和母亲进行心与心的对话的,请大家大声地朗读课文。
学生大声朗读,渐入诗歌的殿堂。
师:初读诗歌后,你从诗歌中读到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一个游子内心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师:诗歌的哪里最能看出游子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呢?请大家再读课文。
生:从“我……,总是留着——留着”这句诗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由来已久的思念和深情。
生:从“一只又一只”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是多么的深厚。
生:从“不灰心的每天叠着,……”可以看出作者内心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即使纸船能够漂到母亲身边的可能几乎没有,她却从不灰心,因为纸船可以寄托作者心中对母亲的思念。
师:小小的纸船浓缩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其实诗歌的字里行间也蕴藏着这份情。如果你就是那位游子,请你带着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在朗读中部分学生通过重读“从来不肯”、“总希望”等词语,表现了诗人对母亲的执著的思念。
(教师指名示范读。)
(教师请学生点评。)
生:我觉得语速再慢些或许更能表达出诗人对母亲的浓浓的思念。
生:我觉得还要注意节奏。
生:要是能让人感觉到你就是那位游子就好了。
生:我想还可以配上一些舒缓的音乐。
师:播放音乐《母亲》,让我们根据大家刚才的建议再读诗歌。
……
我的叔叔于勒课件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24-01
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能营造一种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情境,能为教师顺利进行语文教学创造积极的条件,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探究知识,获得能力和技能,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在教学实践中,要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程度。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可采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方式,课前安排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提出具体要求:①将这篇童话故事改编成适合表演的剧本;②根据自己的想象,对课文进行大胆的改变,可在不违背原意的基础上增加或删除部分内容;③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扮演的角色,并将人物性格特点尽情展现出来;④充分考虑人物的特点,设计表演时的表情、语态、动作;⑤进行小组合作。为了能够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讨论有争议的内容,并找老师求证,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环环相扣的过程,从而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使语文课堂教学迭起,从而收到合作学习的高效,高质量地达到设定的教学目的。在课堂上教师充当了一个欣赏者、评价者的角色,起到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善于创设情境,形成开放的课堂氛围
情境体验,就是创设一种使学生全身心活动的情境,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动情朗读、动脑思索、用心去感悟,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好的教学情境,是学生注意力集中、情感积极参与的催化剂。例如在教《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假如你是文中的那位大姐,看到西装革履的于勒叔叔手提大皮箱,脚蹬意大利皮靴,正走下飞机的旋梯,款款向你走来,这时你是百感交集,对着于勒叔叔你最佳的表现是什么呢,发挥你的想想,向大家描述一下。这样大家就会一扫过去课堂的沉闷,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活跃起来,大大增强了教学的形象性,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还有,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为我们展示才能搭建了一个平台,也便于学生利用多种感官来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的和谐搭配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这样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有求知的欲望,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三、要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要有意识、有策略地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动、锻炼能力。第一,注意提问的针对性与辐射面。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的提问应该根据问题的难易来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不能只关注优秀的学生,更要把机会留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第二,注意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时间与空间。在安排小组讨论的时候,一定要事先留有时间让个人独立思考,不能只顾热闹而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以及个性思维生成的空间。不要逼迫学生做立即反映,或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第三,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越发敏感,越发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肯定。因此,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始终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激发出创造性火花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尊重学生个性的感悟,提倡阅读的多元化,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时要因势利导,适时鼓励。这样既起到鼓励学生有所发现,敢于发现,保护学生思想成果的作用,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获得更好地发现与感悟。
四、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拓展延伸教学空间
通常学生的认知过程是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由直观到抽象的。如果在整个教学课堂中贯穿的都是单一的教学手段,极易使孩子们产生倦怠的心理。如果我们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一定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空间得到拓展延伸。比如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启发、点拨、解决疑难问题以及听说读写训练上。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操作界面丰富活泼,信息资源丰富,可以产生出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养学习情感,形成学习动机。课件不但可以丰富课时的信息量,还让图、音、文交互,呈现出形象生动、色彩逼真的动画效果,充分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把不易理解的文字化为可感的内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获得知识和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我的叔叔于勒课件范文3
一、提高教师个人素质和修养
语文教师要注重自身的情感影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重视自身情感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阅读作品,品味生活,感悟人生。教师在教好课的同时,还必须写好文章。教师只有写好文章,才能去准确地指导学生作文。教师若不写作,不体会写作之甘苦,指导作文必然是空洞的说教。
教师深厚的功力应该渗透在灵魂深处,一举手,一投足,一扬眉,无论语调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都流露出一种魅力,在课堂上形成磁场,让学生如沐春风。其实,很多时候,在没有了多媒体的牵绊之后,教师能够更好地即兴发挥,随机点拨,往往点石成金,彰显着智慧,释放着激情。这样的课堂是舞动着师生灵性的课堂,课堂的旋律随着学生语文生命的律动而流淌。
二、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地,对我们的教学具有导向、激励、调控和评价功能。无数实例证明,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以往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普遍存在随意性、模糊性。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契合文体的特点,福建师大文学院潘新和教授指出:"阅读和写作实际上都是文体思维,文体不同,目标内容也应有所不同。"大多数语文课堂教学都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而且每个大目标里又会有若干的子目标。目标定的可谓让人眼花缭乱。语文课堂教学应有强烈的目标意识,目标不宜太多,选择是一种智慧。课堂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除去一定的朗读(阅读)和练习的时间,又有多少时间去一一实现这么多的目标呢?我认为,教师应该敢于改革课堂,一节课就制定一两个目标,甚至于就只有一个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积极的讨论,又有何不可?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还要契合教师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具有的某些特长,都是课程的重要资源。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契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程资源方面,我们应确立"以课标为主体"的意识。
三、切实优化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是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进程的外在体现。我们应该改变原来一成不变的教学结构,形成了一些"变式"。
如有"文眼"的,可以通过文眼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种方法可以使中心集中,重点突出,具有纲举目张的效果;有些课文事件发展变化有线索可寻,如果抓住了这些线索也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些较长的略读课文,可以抓住几个关键处,采用"跳跃式"结构进行教学;而有些课文则不一定按着次序一段一段地讲,可直接讲读重点段。至于非重点部分,可让学生略读一下,看看有什么疑问就可以了。这样直入重点而不平均使用力量,课堂教学效率会有显著的提高。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先要求学生"找出文中对于勒的称呼或者评价,并且分析是在什么情况下称呼他的"来得出"金钱至上"的主题,又通过另一个问题"这些评价分别是谁说的"来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学生听了兴趣很浓,相应的练习也完成的很好,教学效果显著。
课堂上要涟漪不断,作为教师必须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生成、引领生成和提升生成的基础。
当然,课堂结构的安排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最终目的。
四、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首先,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对象--学生的实际,弄清他们的具体情况,包括基础知识水平、学习方法、心理状况等。然后才能确定该怎么教以及教什么。教师的教法,必须依存于学生的学法,也就是说,学法决定了教学方法。教法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学生对教师所输出的信息才能充分接受;反之,则会造成学生接受知识的困难。无论采取什么教学方法或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都要先看看它是否符合自己的学生的学习实际。
同时,还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受益面。你讲的虽然很好,但只有少数学生能听懂,大多数人却不知所云,像在听天书,这样的效率怎么能算高?你讲的太浅显,没有一定的深度,只顾及了个别差生,大部分人不感兴趣,像在听一首单调的催眠曲,同样效率不高。应该着眼大多数,兼顾两头,让差生跳起来也能尝尝果子的味道,让优等生也不至于感到淡而无味。这样,我们在课堂上输出的信息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才是有效信息,才能有高效率的语文教学。
五、运用切实有效的教学媒体
学生每天面对同一块黑板,会更觉得单调,甚至会觉得枯燥。同样,每天对着投影课件,也会产生同样的视觉疲劳。这势必抑制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善于积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挂图、投影、录音以及运用各种教具,充分调动各种可用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感受知识。
陈日亮老师指出:"为使课堂45分钟更加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有必要再加以精简。"潘新和教授强调:"课件的目的,是展示还是为课堂服务?多媒体课件是双刃剑,它就像一个人为的陷阱,让人跟着它走,而无法关注课堂的随机生成,学生的实际需要。"我们语文老师要有自己的课堂自己做主的意识,不受机器的牵制与束缚,解放自己的手脚,滋养学生的心灵。
六、进行切实有效的教学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课件范文4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主要借助视听觉接受教者传达的信息。观看板书就是学生获取上课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因为它是一种可视语言,是教师口语的书面表达形式,所以,板书应符合教学目标,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教师的教学意图,而且板书的内容还应该简明扼要,随着教学过程有次序地进行书写。总之,好的板书应具有构思巧妙,图文并茂,给人以整齐美观的效果。这样具有美学效果的板书设计,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
板书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它是对文本内容的高度概括,体现了师生课堂活动交流的思路,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它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我的叔叔于勒》:
在这个板书里,通过“败、富、穷”三个字形象地概括出了于勒一生的曲折经历,这可以说是本课中隐含的一条线索。学生通过这一板书就能很好地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的内容,进而分析出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理解文章的主题。它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对学生理解文章主题就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有的板书是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让存在于教学内容中学生不容易认识和掌握的复杂关系,通过板书进行提纲挈领,使其内部关系简明化、直观化。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篇课文是议论文,学生对理解作者的论述的思路,各材料之间的关系有很大难度,而这个板书通过凝练的词语,明快简洁的线条,向学生清晰地展现了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笔记能力和概括能力
板书是教师对自己诸方面能力,如对文本的处理能力、语言概括能力、粉笔字的书写能力及画图列表能力的展现。比如朱自清《春》: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春风图(风唱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盼春
绘春
赞春
通过教师的板书,学生不仅学到了老师理解文本的思路和结构,把握文本的重难点,更重要的是激起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自己对文章的感知和概括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学会了如何去抓课文要点进行理清文章思路,如何抓关键词句进行记笔记理解重难点,如何进行概括、总结等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和审美情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增长知识,而且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的板书教师可以边讲边写,内容增删方便并自始至终地保留在黑板上,让学生边写,边听,边看,边想,边记,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他们在观察中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老师上课的讲解和板书的连贯性,更利于引导学生思维的连贯性。
此外,注重美学体现的板书板画,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不仅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还能给学生带来赏心悦目的精神陶冶和美的享受。这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明显的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课件范文5
[关键词]作文教学;情境;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可是在实践中,很多中学生一提到作文就愁眉苦脸。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也是语文教师值得共同探讨的问题。创设情境,带入情境,逐步构筑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中去,从而使以学生为主体真正落实到教学中,是作文教学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使用身边事物设置情境,搭建写作与生活的桥梁
习作指导要调动起学生的感官,搭建写作与生活的桥梁,生活本身即课堂。将熟悉的事物带入课堂,能让学生备感亲切,引起他们的回忆与遐想,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教师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是导演,更应该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不仅带游客到达景点,还应带游客感知景点、体验美景。学生在写作中的通病是“无话可说”“无米下锅”,其根本原因不是学生缺乏阅历、没有生活,而是缺乏感知。作为生命个体的学生,始终被生活浸泡着,他们所缺乏的并不是“走千里路”去寻找生活,而是需要去感知生活,走进生命成长的喜悦与幸福之中。教师可以唤起学生对生活用品回忆,从而寻找写作的素材。
二、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作文的强大内动力,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先导。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思想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少年儿童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的确,没有兴趣的激发,学生很难写出声情并茂、文采斐然的文章来,而大部分学生把写作当做任务,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写出的作文必然平淡无奇、枯燥乏味。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进行作文教学,能够突破时空限制,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冲动。
如在《人与自然》的写作要求中,可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身边的一些不良现象,倡议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第一次写作时,学生闭门造车,凭空想象,效果不佳。第二次,笔者设计了多媒体课件,从网上下载了相应的文字资料。丰富多彩的画面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一些抽象、复杂的道理说得具体明了。通过多媒体的播放,学生看到了沙尘暴,明白了酸雨的形成,知道了地球表面的温度为何升高,懂得了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学生在屏幕上找到了自己的所需,像在百宝箱中探宝一样,寻找到了大量有利于写作的素材,再也不愁无法下笔了。
三、用文本创设情境,放飞想象的翅膀
教师设境再充盈,也会有很多情境空白需要学生用想象去填充。而填充空白,是以学生对设境产生情感接纳为前提的,是充分挖掘、驱遣想象、激活思维的结果,同时也是学生走进情境的重要标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所设情境进行拓展性和延伸性想象训练,让学生在对情境再造性想象的同时,从空间角度延展拓开,引起更丰富的想象。
我的叔叔于勒课件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多媒体;整合
多媒体教学具有优化教学过程,获得最佳教学功效,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它能冲破时空限制,促进教学形态的多样化;它能充分提供感知对象,扩大直接经验的范围;它形象具体,生动活泼,有利于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但是,作为一种从传者到受者之间含带信息的物质工具,它的种类较多,有听觉媒体,如广播,录音;有视觉媒体,如幻灯,投影;有视听媒体,如电影,电视,视盘;有交互媒体,如语言实验室,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等,不同的教学媒体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也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性质,这就要求将多种教学媒体有机地组合起来,发挥它们各自的功能去传递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从而使语文课堂熠熠生辉。
一、创设新颖和谐的教学情境
多媒体教学声、像、文结合,创设一定的情境,将抽象的文字演化为形象可感的画面,音乐,朗诵,图象结合,使学生客观地感受所要接触的文字信息,打破了课堂40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千年、沟通现实、引发想象、化静为动、虚实相生,创设了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从而享受到文学艺术的美,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通过视觉、听觉等的感官刺激,还能够极大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补充课本的不足,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图象的显示使许多抽象的内容得以形象化的展现。古筝声中大幅孔子像在屏幕上出现,仰视这影响了整个东方文明的中国古代圣人,学生们肃然起敬,借助媒体,走进语言世界。执教《春》,播放VCD光盘,通过屏幕展示春的美丽图景,伴着轻松优美的音乐,看着美丽入画的春景,让学生体味作者是怎样把春之美景用文字展示出来的,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的美不胜收.用祖国语言编织的诗文如彩锦如云霞,使学生身临其境,仿佛走在林荫道上,美景应接不暇。这样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由此引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语文课的兴趣。
二、强化有效重要的教学信息
加大教学密度、增加有效信息。多媒体教学通过声像向学生头脑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现,由此传递的情思信息、语言信息清晰明了,形象具体,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学生学习兴趣相当浓厚。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有利于加大课堂容量,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这里要说明的是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并非不需要板书,简洁的能清晰体现教学目标的板书对教学是有极大好处的,也是极力推崇的。然而课堂上有些难点、重点,尤其是长句的理解,教师若用板书会耗费大量时间,而若只用讲解,恐怕对于初中学生来所记识的效果未必理想。这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仅能起到强调的作用,而且节省了大量时间,能让教师和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启发、点拨、讨论以及听说读写的训练上。大容量、高密度、强化性、多渠道的信息显示,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教学效果。如《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皇帝的新装》等文“精巧的艺术构思、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刻的社会意义”等目标足可以在一节课中轻松愉快的完成,并使人久久回味。
控制教学进程,强化对重要信息的摄取。文言文教学过分注意语言因素,往往支离破碎,片面强调思想,又流于架空分析。教学《公输》时,我依据课文的段落设计了几个对话情境,随着情境的深入,两千多年前的王侯在现代教室逼真的再现,“诵读――感知――诵读――理解――诵读――品味――诵读――评价”,课文中的重要文言词语和文言旬式同学生的认识响应,显不于屏幕。教师在适时点评后,对关键语句的诠释、概括和意蕴的揭示,醒目的出现在屏幕上。语言点、场景、文化意蕴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脱离具体语境
的孤立割裂式的教学很难使学生获得正确、完整的语言知识,更难使他们形成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多媒体教学一改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式,大量语言材料通过视像媒体传播,重要语言信息予以反复显示,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变化直接控制教学进程,借助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走进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根据科学研究.运用的感官越多,效果就越好,单纯用耳,3天后只能保留10%,单纯用眼,3天后只能保留20%,而耳眼并用,3天后能保留65%。应用多媒体就是实现了眼耳并用,大大提高了效率。例如在介绍写作背景和作家作品时,即使教师的口才再好,只是教师一味的“口授”,也能激发起学生的的情趣,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而运用多媒体播放VCD,通过包括文学、声音、动态或静态图象、动画等不同形态的信息,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益。在教《狼》一文时,翰林汇VCD光盘不仅介绍了有关蒲松龄及《聊斋志异》的一些情况,而且通过背景画面的展示,把课文中屠户挑担、途遇两狼的情景送到学生眼前,对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文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那清晰、活泼的画面使学生终生都难以忘记。多媒体不仅在导八课文时成效显著,而且在效果反馈阶段也有好的效果。例如讲完《春》之后,检查一下学生们的掌握情况,我就把翰林汇VcD光盘通过多媒体屏幕展示那些美景,让同学们用课本上的语言加以描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检测了学习效果。
四、培养高尚情感,升华感情,深化思想
语文课本身由情文并茂的文章组成,“缀文者情动而群发”。文章是感情的产物,而音乐这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跟文学一样有自己丰富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广远的意境,音乐与文字之间相同的特点,决定了一旦把音乐这种直感方式与文学结合起来,将会使学生获得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更易于激发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讲《枣核》一文时,讲到华侨老人在国外过着富足的生活却还在想念家乡,学生沉浸在“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的思想哲理所引发的遐想之中时,我播放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那深沉而又高亢的歌声,引起了学生心灵的共鸣,许多学生不知不觉的随着音乐唱起来,一种深沉而挚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弥漫于整个教室,从而达到奇特而微妙的教学效果。
总之,运用多媒体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全面发展,造就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亚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和探…甘肃高师学报,2009,1:l00―102・
[2]殷利分.刘华荣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优化语文教擘[2].文学教育,2008,11:82
[3]汪书贤.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低效率课堂教学行为分析[I]宣武教育,2008,5: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