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总结范文1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2-0061-04
一 、引言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且在教育中日益受到重视,如2017年浙江新高考方案出台后,在高校公布的高考选考科目范围中,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的上榜率排名第三,仅次于物理和化学[1]。信息技术学科出现以后,为追求教学最优化,自然而然产生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是以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为宗旨,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最终促进学习者有效达成学习目标,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2]目前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经学者、教师不断探索研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信息素养,但在实践中仍突显出如下问题:①许多教学设计案例中没有设置激活旧知这一环节,导致学生已习得知识无法融会贯通,用于解决问题。②任务驱动法使用的泛化,使得任务设计趋于庸俗、简单;随着学习的深入,任务依然很浅显,学习不具挑战性,无法深入。[3]
当代国际著名的教学设计理论家戴维・梅瑞尔于2002年提出一种新的教学理论――五星教学原理,它倡导以改进教学设计过程中只重视信息呈现、忽视有效教学特征的弊端,以实现学生学习效果好、效率高和主动性强为宗旨展开教学[2],这一教学原理恰为以上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定的方法指导。因此,本文结合五星教学模式构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过程,并以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引导线动画”教学为实例进行教学设计,以期为一线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二、五星教学原理及其对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启示
1.五星教学原理
五星教学原理也称首要教学原理,它的主要观点:①当学习者投入到解决现实问题时,学习得到促进;②当作为新知识基础激活已有知识时,学习得到促进;③当向学习者示范新知识时,学习得到促进;④当学习者应用新知识时,学习得到促进;⑤当将新知识整合于学习者的已有知识图式中时,学习得到促进。[4]梅瑞尔强调,最有效的学习效果和环境都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的教与学。五星教学模式结构图不但强调教学过程,同时也注重学习过程,以问题为中心,遵循激活旧知-示范新知-实践应用-整合创新的教学过程,学习则按照知识结构-指导学习-辅导应用-反思创造的进程展开(见图1)。
2.五星教学原理对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启示
网络无处不在的21世纪,信息技术与生活学习息息相关,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现实问题也是生活的必备技能。梅瑞尔的五星教学原理提倡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符合信息技术教学最终发展目标,同时给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以下几点启示:①将旧知作为学习的起点,以生活实例形式呈现教学内容;[5]②将复杂任务分解成难度递增的子问题,逐步深入地解决,且教师遵循“从扶到放,扶放有度”的指导原则;③中心问题设计应与学生生活实际、实践能力和认知特点相和谐。④在激情中创设新悬念,组织学生深入学习,实现创新使用新知。结合该教学启示能一定程度上促进解决信息技术教学现存问题,因此本文结合五星教学原理指导思想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研究。
三、基于五星教学原理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流程
五星教学原理认为教学应以任务或问题为中心,以聚焦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开展教学活动。五星教学模式指导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流程如图2所示。
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系统的四个基本要素,正如肯普所说,任何教学系统设计都离不开这四个基本要素,它们构成了整个教学设计模式的总体框架。[6]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指南针,一个准确的教学目标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具实效性。应结合学习者特征和学习需求来确定教学目标。正如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强调的,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学生通过学习可能达到的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7]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定位于学生个体的最近发展区,超越学生现有水平,具一定难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潜能;同时目标的设定不能超越最近发展区,设定的目标太难实现,学生努力学习后仍然达不到目标,将会打击学习激情。基于五星教学模式的教师教学过程循环圈中各环节教学设计要点如下:
1.激活旧知
复杂的学习内容要求学习者具有能将多种知识技能组织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的心理模式。因此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旨在激活学习者已有知识图式中与新知识相联系的知识或经验,激活恰当的心理模式提高掌握新知的效率。当学习者不具有相关知识或经验,教师要提供一些真实经验来引领学习者构建相关的基础知识结构,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2.示范新知
这一阶段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主体。教师在这一阶段的设计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和呈现方式。对于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需要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和呈现方式。二是多媒体的选择。安东尼・贝茨强调,不存在一种超级媒体,每一种媒体都存在其长处和短处。教学媒体的选择应依据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学习环境等的因素考虑。[8]教师应根据学习结果类型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媒体。三是学习辅导的设计。教师以实例的形式将新知的示范过程制作成微视频,用于课堂教学。借助微视频示范新知,这样的形式有助于学生问题解决过程中出现疑难可以独自回顾视频,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且兼顾不同学习进度的学生。那么在展示教学内容过程中,教师可有选择性地停播视频,适时给予学习指导,例如在学习重难点知识时教师给予指导,使学习得到强化。
3.实践应用
实践应用指学习者运用新习得的知识或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或任务应同展示阶段时讲解的事例有关,因此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性,且问题难度呈递增状态。学习者在解决不同问题过程中,随着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教师逐渐减少辅助。
4.归纳总结
经过前几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新内容。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归纳已学内容的概要,对知识进行抽象化学习。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以及总结、梳理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注重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并以一定的组织结构将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5.整合创新
这一阶段是帮助学习者进一步熟练和灵活应用新知的阶段,也是激发学习者进入深度学习状态的阶段。五星教学原理强调,学生只有将已习得知识或技能应用到解决真实完整的任务中,并能灵活应用,实现创新学习,教学才是有效的。因此这一阶段教师应设计与生活实际相关的任务,并提供学生表现的机会和平台,让其在公众面前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展示已习得的新知或技能,促进学生反思和学习迁移,提高学习者创新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基于五星教学原理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范例
根据以上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流程,依托对全国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和一些优秀的教学设计案例的研究,本文尝试总结出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应用模板(见表1),并选择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第6课“引导线动画”知识点,设计了以下教学设计内容,具体内容详见表1。
五、结束语
本文以梅瑞尔的五星教学原理来指导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实践,该实践围绕一个真实的完整任务展开,将任务置于循序渐进的实际问题解决情境中来完成,即先向学生呈现问题,学生在解决难度逐级递升的问题过程中掌握知识,然后让学生展示如何将学到的具体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或完成整体任务中去。梅瑞尔的五星教学模式主要探讨教学如何更好地促进学习,可应用于不同类型信息技术知识的教学设计,如信息技术基础、软件应用技能、算法与程序。[9] 该模式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新增“激活旧知、整合创新”环节,促使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创新使用。梅瑞尔的五星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得到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促进了有效学习,可应用于多种学科教学,这是笔者有待继续深入探索的问题,希望在有限的研究范围内为一线教师教学提供教学设计参考。
梅瑞尔提出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吸引学生深入探究学习,促进学习者融会贯通地使用已有知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适合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并无绝对,每一种教学模式有其本身的应用价值,无优劣高低之分,紧扣目标施教、操练和评估是每一种教学设计所倡导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方秀芬.2017年浙江新高考技术变成一匹“黑马”[EB/OL].http:///s?__biz=MzAxMDAwMzU1Nw==&mid=205445258&idx=2&sn=65af07746e932a44ae94f63545b7c961&scene=5#rd, 2015-3-24/2015-4-23.
[2]刘小晶,张剑平,杜卫锋.基于五星教学原理的微课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1): 82-89.
[3]钟柏昌.任务驱动教学的误区及浅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10):31-32.
[4]Merrill M D. First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2,50(3): 43-59.
[5]孙文波.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五星”教学设计的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1.
[6]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
[7]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总结范文2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情境
0 引言
21世纪,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络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迅速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一场深刻的革命。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系统、深入、全面地研究信息化教学设计,提高自身信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所谓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是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最终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它与传统的教学设计有很大的不同,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角色、学习目的、地点、学习媒体、学习的内容等多个方面发生了变化。本文主要针对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涉及到的学习情境的设计问题展开探讨。
1 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学习情境
在传统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一般用简单的实物、图片、语言和动作等,因为缺乏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直观性、有趣性、丰富性,所以使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不容易发生。而有了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支撑,使得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情境的创设变得更加丰盈、直观、生动、高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够利用动画、音频、视频、网络、非线性的超文本和超媒体链接等信息技术,创设尽可能真实的、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生动直观的形象能够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同化或顺应所学知识,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简单地说,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学习情境设计就是依据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安排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支持的比较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活动中,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2 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学习情境设计
2.1 设计问题情境
应用最广泛、最常见的一种学习情境设计是问题情境,它是在学生求知心理和学习内容之间设置悬念,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中。问题情境一般有两个特征:一是,真实性;二是,悬疑性。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合理地利用信息化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思维碰撞,为进一步的协作、交流学习提供依据,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实践中不断培养创新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一定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提高问题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2.2 设计故事情境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创设故事情境,就是依据学情,基于特定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安排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支持的活动中,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尽可能多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当学生进入新鲜活泼的情境后,会迅速激起强烈的积极情绪,唤起学生对学习主题的联想与兴趣,起到暗示诱导的作用,进而对知识达到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总之,故事情境的设计一定要利用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将抽象、枯燥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一般情况下,创设故事情境比较适合学科内容不具有严谨结构的情况(语文、英语、历史、政治等文科内容一般具有这种结构)。
2.3 设计模拟实验情境
对于理科性质的课程(数学、化学、物理等)和专业技能课程来说,实验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时,实验的开展往往会受到教学材料以及实验条件等的限制无法进行,而用信息化手段创设模拟实验情境则有效解决了实验条件不足带来的困惑,且实施简便。如化工专业做一些操作过程伴有危险的化学实验时,用虚拟车间仿真软件则无需担忧;电子专业单片机课程当中设计单片机最小硬件系统时,用单片机仿真软件Proteus则有效解决设备昂贵、实训成本高的问题;数控专业用虚拟数控加工软件解决生产不可重复的问题等等。在模拟实验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自主控制学习行为,完成学习任务,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学生也可以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复的操作训练,不需要考虑材料的消耗和设备的损坏等问题。
2.4 设计协作情境
信息技术为协作情境创设提供了技术上的有力支撑,使得学生可以在线、及时与其他学生、教师、行业专家等进行互动交流,针对某个问题展开讨论,从而直接获得问题答案和实际工作经验。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协作情境设计就是利用信息化环境中的多种知识共享工具和交流会话工具,如QQ、微信、网络学习平台等等,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校企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和协商,共同实现知识的建构。信息化环境中创设协作学习情境,颠覆了传统教学,延伸了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展了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校企交流的疆域,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学习情境变得鲜活生动,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协作情境设计是在学生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组内与组间的协商、讨论,以期达到对学习主题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整个协作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进行的,讨论的问题也有教师提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要掌握教学内容的逻辑序列和教学目标的合理安排,更重要的是进行学习过程、协作情况的整体规划设计。一般情况下,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协作学习情境的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对学习任务和目标的确定;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教师总结与评价。
3 结束语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面临迅速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信息化教学设计已经成为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师技能之一。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情境设计时,教师要依据教学实情,选择恰到好处的方法创设有效情境,才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破茧而出,在自主、开放、合作、探究的信息化课堂教学中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自身能力。需要说明的是:任何技术和手段都服务于教学本身,脱离教学就毫无价值。总之,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情境设计时,教师应当在综合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巧妙而有效地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只有这样,才能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使教育获得真正的革命。
【参考文献】
[1]黎加厚.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10).
[2]王晓玲.浅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考和实践[J].中国市场,2015(2):159-162.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总结范文3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操作细节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概念及意义
课堂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是“一种系统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全过程的方法”。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 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整个教学程序、内容、方法和目的进行构思、设计,以保证学生有效学习的准备工作。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实施课堂教学的关键。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新课标》明确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信息技术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信息技术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在《新课标》和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整体设计教学, 在操作中遵循以下指导思想:
1.理论与方法系统化
教学设计时应把教学过程视为一个由诸要素构成的系统, 需要用系统思想和方法对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做出分析、判断和调控。具体是指教学从“教什么”入手,对学习需要、内容及学习者进行分析;其次确定教学方法、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选用恰当实用的媒体,具体、直观地表达教学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对教学绩效做出评价,并根据反馈信息调控教学设计各环节,确保教学与学习获得成功。
2.以学生为主体
现代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对学生不同特征的分析,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它强调充分挖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将教师放于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帮助者的地位。
3.最优化原则
现代教学设计强调为达到特定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各种要素进行最优的选择与组合。教学设计是针对学习者、学习资源和一定的环境而进行的运筹,因此,不同的学习需要不同的条件,实施分类教学。教学过程要依据学习过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学步骤要有助于推动学习过程的展开与预期学习结果的达成,注重教学结果的高质量,追求教学效果、教学效率、教学吸引力的统一。
4.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现代教学设计是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这些理论以综合的方式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得到不同的体现。科学的理论并不意味着教学设计遵循僵硬的、凝滞的或划一的模式, 由于教学目标的多元性、教学对象的多样性、教学策略的多变性以及教学情境的复杂性, 现代教学设计更注重独特、变化、创新和生成, 因而它必然是艺术的。
三、中学信息技术课堂设计的具体操作
1.备教材
教材是教学工作的基础,中学信息技术新教材的使用冲击了传统的信息技术教育观念,结合了话题、结构、功能等特点,使学生能在语言实践中学到语言文化知识,了解各国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研究教材,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效果。
(1)明确教学目标。一个好的教案须有一个在特定范围、时间内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基础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主要步骤如何设计等。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尽量体现知识教育、智能教育和思想教育3个方面,落实到学生“学会、学懂、会用、会学”上。
(2)体现重点难点。《新课标》打破了传统的套路, 特别是对中学信息技术的一些重点、难点和疑点作了详尽的说明和解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应紧扣现行信息技术教学大纲,参照教材要求,强调基础知识的培养,突出剖析重点和难点,力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浅入深,难易适度,指导和帮助学生举一反三,高效率地掌握中学信息技术。
(3)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与素质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不仅是一门简单的语言学习,它既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使学生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应深度发掘课本中单纯信息技术知识之外的东西,关注学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4)在教材中挖掘兴趣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让课堂教学具有新颖性、趣味性特征,以丰富、生动且有逻辑性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关注度,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5)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根据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内容特点,教学设计时可以教材内容为核心,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贴近时代气息的丰富的课程资源。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资源,拓宽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的学习与运用信息技术的渠道。
(6)结合实际需要,创造性使用教材。《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要避免在这一方面走两个极端。一是完全照搬教材,不顾实际需要;二是完全摒弃教材的安排,一味求新求变,毕竟一套成熟的信息技术教材是经过众多信息技术教育界专家根据多年经验,遵循教育理论及学生特点编著而成,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
2.设计教学过程
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全程教学计划,设计详尽的教案。除了最基本的新课引入、讲课、学生练习以外, 笔者认为还应在以下方面细化。
(1)教学语言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全英文授课,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教师语言的表达直接影响到授课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教学语言不规范、语病颇多与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相关,暴露了教师在课前准备不充分的缺点。教师在课前应认真梳理课堂用语,力求语言表达正确、地道、生动,让学生无形中养成正确的表达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学得知识。同时,教学语言不应一成不变,丰富的词汇与表达方式将给学生做出良好的表率。
(2)设计板书。首先,对黑板的整体版面设计。可将黑板分成三部功能区,分别用来书写新教授的词汇、短语,长难句分析,以及临时使用、补充词汇或已知旧词汇。其次, 板书须工整规范,令人赏心悦目,切忌胡书乱写、见缝插针、毫无章法。
(3)设计“意外之需”。师生互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对互动活动中可能涉及的词汇从拼写、发音、用法等方面作出充分的准备,以备不时之需。这不仅正常地进行了教学,而且让学生留下信息技术教师词汇丰富、知识扎实的印象,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知识水平也得到提升。
(4)设计结课方式。正如戏剧、电影的后精彩的结尾给人无穷回味一样,一堂课有个好的结尾也会给予学生美好的遐想、有益的启示。好课不仅要有好的开头,也需要有一个好的结束,正所谓“善始”“善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设计教法是指在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新课标》指出:“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要符合新课程的需要。课堂教学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善于从现代教学流派中汲取营养,发挥自己的优势,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选择和设计出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形成个人教学方法的特点和风格, 在教法的选用上要勇于实践,精益求精。
4.备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材再好, 如果不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性有机结合,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案的设计应该建立在认真、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在理解掌握本节(课)教材会出现哪些问题?(2)学生会对什么内容感兴趣?(3)学生会对提出的话题有些什么反应?(4)讲解内容是学生熟知的还是难解的?(5)怎样才能兼顾优生和差生,因材施教?(6)怎样才能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教授知识?(7)怎样使课堂教学的节奏有起有伏、有张有弛, 使学生注意力始终保持最佳?(8)教授过程中会出现怎样的突发事件,应该怎样妥善处理?
四、与时俱进的备课方式
传统的备课方式已不适应时展的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资源,尝试新的备课方式。
1.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就是集中多个教师的智慧对教学进行设计。它可以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形成相互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可以充分开发现有教育资源,通过资源共享,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教师的成长周期,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集体备课的流程通常为: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重点跟媒体选择、练习安排、作业布置等方面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见。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总结范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B-0084-03
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因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能否有效,能否达到提高教学效果这个最终目的,教师的信息素养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当今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和师生信息素养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定义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构建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素养,包括现代教育观念、信息意识、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整合能力,可具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懂得信息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数字化原理等。
2.具备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除计算机的一般操作外,还包括网络检索,信息获取、分析、加工、表达、传输等多种能力,以及各种软件、平台的使用能力。
3.具备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即能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教学。
4.具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即能将信息技术整合在所任学科的教学中,包括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指导学生上网收集、获取、加工、运用信息学习各门学科知识的能力。
5.掌握开发信息资源的能力。包括以下三方面的能力:第一,会制作课件;第二,能开发综合性的学科专题学习网站;第三,能从互联网上浩瀚的资源中搜索与教学有关的资源,引导学生上网检索学习。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对于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意义,一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教会学生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学习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二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使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具有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更好地学习学科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二、影响师生信息素养提高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存在以下问题影响了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1.教师信息意识不强。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目前的装备条件与师资力量根本无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从保证教学进度考虑,认为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为宜。很多教师还认为信息技术只是在参赛课中用于作秀,所以对平时课堂教学用的课件没有用心去开发研究。
2.教师培训成效不高。为解决好工学矛盾、培训经费缺乏等问题,大部分学校现在的培训方式往往都是选派学校骨干教师外出参加相关培训,回来后进行校本培训。但是由于受培训时间的限制,参训教师没有学深学透知识,缺乏实践经验,不能起到示范作用。同时,校本培训质量也不高。
3.学校只重视硬件装备,忽视软件的建设与应用研究。同时由于缺乏先进教育思想的指导,教师不注重课堂教学设计,因此在很多课堂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是走过场。
三、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提高师生信息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教师要具备信息素养,不能光靠听几个报告或参加一些培训就所能达到。关键是通过接受系统的培训后在平时学以致用与积极钻研,把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日常的教学与生活中。这样才能形成熟练的技巧。
1.加强以校本培训为主的教师培训
学校应从本身需求出发,制定基于信息技术的实用的校本培训实施方案;聘请校外专家指导,解决校本培训师资力量不足的难题;创新培训模式,优化培训方法,如通过集体备课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通过典型示范课使参与者在交流和分享活动中取长补短,从而产生新的思想,达到新的认识,实现自我提高;加大投入,为教师学习培训提供良好的信息化硬件环境。
2.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中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不仅要注重信息技术培训,更要注重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的实践中。
(1)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中做到“四关注”,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的设计。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总结范文5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在这门课的教学中该如何提高教研能力呢?我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谈点看法:
一、注重在日常教学中开展教研
不少教师存在这样的认识,认为搞教研就是写学术论文、教学专著等,其实不然,教研存在不同的层次和方向,作为基层教师的我们,应该多关注日常教学各环节的落实,在教学中形成学科模块、章节、专题等知识体系,并熟练运用教学的一般规律,尽快进入教学相长的和谐境界。
1.优化教学设计,施行策略性教学
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学生,是对一节课或一个教学章节、片段、知识点的教学构想,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应使其体现出教学设计的理念、思路和教学的互动过程,在优化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课堂情景变化而灵活、适时修正教学过程,以充分体现和锻炼教师的教学机智。
2.开展教学比较,实施反思性教学
教学比较可以是日常教学各个环节的比较,通过对比,汲取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其中以听课、说课为主要形式。通过教学比较,反思自己固有的教学思想或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并大胆尝试新的理念或方法,进行教学创新,促进教学各环节的不断优化。
3.加强交流与合作,实施合作性教学
合作性教学一方面体现在同事间的协作,比如同学科教师间资料素材的共享,教学体会、感想的交流,对某一教学问题的共同研讨等,不同学科教师间协作进行学科的融合教学等;另一方面体现在进行讲课、批改作业或辅导等方面工作的时候,充分开展以“对话”为主要方式的合作教学,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教师与文本之间的融合和沟通。
二、尝试撰写论文,展示教研成果
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有多种成果展示形式,如有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等显性展示,也可以以隐性成果的方式表现出来:通过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教学实践及经验总结,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得出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形成教研论文、课题实施方案及阶段性研究报告等。尝试针对不同问题撰写论文,可以说是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有效形式。
1.搜集资料,撰写参考资料性论文
这类信息技术论文一般时效性、科普性较强,能有效解决教材滞后性所造成的与现实应用相脱节的矛盾。
2.教学总结,撰写教学经验类论文
教师应经常性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考察、反思,并进行深入的研究,主动创造性地去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性地开展教学经验交流和教学批判活动,多读书、多思考、多总结,勤于动笔,经常把自己教学成功之处,处理某个知识点独特点和师生交流辩论的火花点等及时记录下来,这样日积月累,才会有感而发,有东西可写。
三、开展课题实验,开发校本课程
1.积极开展课题实验研究
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由于多方面原因,要想获得正式的各级课题立项并不容易,但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有课题意识,我们可以以信息技术学科为主或与信息技术学科有关的课题研究为切入点,发挥自身学科优势,主动参与县、市、省级课题的实验设计与操作、资料收集、数据统计,成果阶段性汇总与撰写;更有价值的是注意在教学中发现、提炼有意义的课题,在校间、校内、教研组内部、甚至是个人确立研究课题,进行课题实验研究,循序渐进,规范自己的科研行为,培养形成良好的科研品质。
2.尝试开发校本课程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在完成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外,还要自主开设校本课程,信息技术学科在校本课程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和时间。我们可以运用学校现有条件,根据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发挥信息技术教育特色,尝试开发能适应学生个性差异,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实施,使我们基层教师直接参与到从课程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中,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研活动,它有利于转变信息技术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加强信息技术教师设计与开发信息技术课程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总结范文6
一、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为经各地级市教育局以及区直中职校推荐的广西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
二、培训目标
(一)通过培训学习,学员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一般方法与过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与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增强学员专业发展的意识。
(二)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课件开发、说课、评课及相应教育技术应用实践,学员能够熟练地从事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能够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与开发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且能够对其他老师起指导和示范作用。
(三)学员了解国内外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动向和新成果,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规范、方法、技巧,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基础。
(四)学员学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网络化学习与个人知识管理能力,进而促进自身的教师专业发展,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信心和能力。
同时,本期培训班将形成以下培训成果(全体学员均要完成的“五个一”作品):
1.一节45分钟课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2.一节45分钟课的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或专题网站。
3.利用教学设计、课件或专题网站进行一次模拟教学(说课)或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信息化专业发展规划。
4.建立一个教学博客。
5.在博客上发表一系列培训日记(周记)、学习心得、技术总结、说课反思、教学叙事等。
三、培训内容
(一)理论模块
1.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一般方法与过程;
3.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与技术;
4.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5.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方法;
6.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的规范与方法。
(二)实践模块
1.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
2.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或专题网站设计与开发实践;
3.信息化教学实践(模拟课堂教学:微格教学、说课);
4.教学博客开发与博客圈管理实践;
5.教研与论文写作实践;
6.网络化学习能力与个人知识管理实践。
四、培训方式
(一)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注重实用性、实效性的特点,拟采取“以受训学员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个性化、网络化、高效率、灵活机动”的培训策略。坚持学用结合、学研结合,采取“理论教学+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开发实践+技术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
(二)加强分层次、订单式、专题性教学,使学员各取所需,做到因材施教。加强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基础的学员,恰当地把握培训的深度和广度。
(三)技术培训、教育理论指导和专业发展引领并举。
(四)创新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理论教学采取以讲授法为主、案例分析与互动对话为辅的教学策略,力争在短时间内拓宽学员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知识面和视野,同时结合活生生的案例,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技术培训主要采取“双主”教学模式和包括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在内的多样化的培训手段,主要以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为主,即“范例演示赏析与评价学习借鉴基本技能训练、模仿技术研究改造、改良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理论、理念于活生生的案例、课例、课件范例和制作实例。精心挑选教学案例,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如网络课程),针对不同基础、不同学科背景的各类学员,设计不同的学习界面供选用。教学评价以电子作品集为主导,师-生和生-生共同反思,学员自评、教师点评和学员互评相结合,建立基于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
(五)以人为本、加强班级管理和人文关怀,协调好学员、主讲教师、辅导教师、班主任等各方面的关系,使之形成合力。
(六)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加强指导。建立培训公共邮箱、qq群、博客圈,通过网络互动形成学习共同体。
五、培训时间与地点
我院定于2011年7月14日到7月27日共13天进行集中培训学习,7月14日学员报到;集中培训的地点设在广西师范学院长??G?
六、培训经费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开展2011年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自治区级培训工作的通知》(桂教师培〔2011〕41号)的要求,集中培训期间学员的食宿费、差旅费、培训教材和资料等费用由学员所在单位负责。为了便于管理,学员的住宿原则上由我院负责联系。
七、培训组织与管理
为了确保培训质量,实行项目管理、分层管理、协同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一)培训单位组织考核。学员参加集中培训后的学习成效,由培训单位组织理论知识测试与实践考核予以评估。
(二)送培学校建立成长档案。学员所在学校对本校学员的工作采取“成长档案”管理方式,促进学员在岗进行网络学习和开展校本实践研修,实现自主发展。
(三)结合学员集中培训、在岗实践研修和终期总结的全面考核,成绩合格者再颁发《2011年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自治区级培训结业证书》和继续教育学分证书。 (1) 小编推荐与 【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计划】 关联的文章:
【返回 栏目列表】
八、注意事项
(一)学员报到时须交的材料。1.学员须将加盖单位公章的《2011年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自治区级培训人员推荐表》和《2011年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自治区级培训汇总表》的纸质材料一式2份交到报到处;2.为了在培训研讨中丰富培训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请各位学员在报到时上交自己3年来的代表作品(教案、课件、录像课、网站、博客、论文、课题研究报告等)刻录成光盘或拷贝在u盘),以供培训研讨用。
(二) 培训班负责人要做好培训终期总结和验收工作。在培训结束后的20天内,要分类整理和物化培训成果,撰写培训工作总结,并将培训的有关文件、培训方案、培训通知、课程表、学员培训签到表、培训工作总结、培训活动图片、录像、学员上交 “五个一”的学习成果材料(打印稿及电子版各一式一份)和培训报账的原始材料(票据、表格等)及其复印件(所交的书面材料均加盖单位公章)交继续教育学院培训部验收,并按照培训项目的经费预算和财务管理的规定、培训项目档案管理的要求做好培训项目的报账工作和培训档案材料的归档。
(2) 小编推荐与 【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计划】 关联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