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基本常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际交往基本常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际交往基本常识

人际交往基本常识范文1

礼仪调查报告范本

享有礼仪之邦尊称的中华民族,无时无刻不在彰显礼仪的魅力与价值。大到国家,小到个人,礼仪所折射出来的是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孔夫子,不学礼,无以立。,这让我们深知礼仪的重要性。它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社会的需求。

调查目的

1.初步了解**市公众礼仪状况的情况及对基本礼仪的认识程度;

2.通过问卷调查,为论证礼仪教育的必要性提供可靠的数据;

3.客观分析礼仪状况,市场的需求是我们的根本出发点与最终目的。

调查局限

1.此次问卷调查由于受环境的限制及交通因素的影响,涉及面偏窄;

2.部分参与者并未从客观出发,真实性减弱。

调查分析

这次关于市公众礼仪状况调查,初步了解该地区礼仪状况,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过程中,接触各行各业的领域,其受访对象包括:教师、学生、医生、农民、打工者、私营小部门等等。

据调查显示:该地区公众礼仪状况整体良好,但反差明显,有待提高。

从问题入手。在调查中,引人深思的现象很多。比如,问题在公车上你会主动让座,统计选择积极让座约占56%,这个结果很不合格,着实令人失望。但奇怪的是这部分参与者,对其他问题的解答,却尤为理智准确。结果看来,原因并不在个人,而是某些客观情况。 值得指出的是,调查显示,参与者普遍认为,礼仪并非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礼节,在现实生活中,礼仪有时候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情绪、生活,或者事业。

就最后一道问答题,关于推进礼仪知识的教育,62%的参与者回答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的宣传,学习和陶冶礼仪素养;将近40%的参与者回答通过单位、学校的教育推广;有的回答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当然,由于参与者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不一,所以答案丰富多彩,但一致的是的对礼仪传播的百分百认可。这也跟更加肯定,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人们也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

从对象入手,由于来自参与者自身条件,如年龄、知识、社会地位等等区别,直接影响自己的礼仪状况。值得我们关注的便是打工者与大学生这两类群体。比如,为了就业,为了工作,为了走上工作岗位后与领导、同事打交道,为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了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各单位部门也是如此,为了完善管理机构,为了协调经营模式,为了赢取更多的利益

人际交往基本常识范文2

关键词:指南;健康教育;幼儿;活动

幼儿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因此,为幼儿点亮一盏健康之灯,无疑是为其一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那么如何让孩子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呢?

一、健康教育有机的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

幼儿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各方面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陈鹤琴说过“儿童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也应把握时机”。因此幼儿健康教育也是生活教育,应当在盥洗、进餐、清洁、睡眠、游戏等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渗透健康教育理念,实施健康教育策略。例如:在洗手时让幼儿了解讲卫生的重要性:在户外活动荡秋千、滑滑梯时,了解保护自己的运动方法。

二、把健康教育有机融合在各领域教育中

在绘画时,学习正确的坐姿、握笔姿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涂色、画画等: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幼儿大胆表现自己,发展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了解科学小实验中的安全常识,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在体育活动中,锻炼幼儿的体质,培养幼儿遵守纪律、机智勇敢的优良品质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三、将健康教育结合在环境教育中

幼儿是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所以应重视创设健康的物质生活环境,充分利用环境的教育功能,让物体和空间更有益于幼儿的健康,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和效率。

(1)通过户外活动器械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创造让幼儿主动参与体质锻炼的外部环境,激发幼儿对身体锻炼的兴趣,培养幼儿锻炼身体的好习惯,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勇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

(2)运用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如:通过墙饰布置、教育专栏宣传健康知识及预防传染病的基本常识。

(3)结合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例如:“我爱环境美”“垃圾大楼”等社会性活动,带领幼儿开展爱护环境卫生、保护环境卫生、维护环境卫生的教育,培养幼儿讲卫生、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四、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不怕困难的幼儿。教师在集体教育活动中,要以恰当的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自信。例如:在健康活动中幼儿不敢走独木桥,我并没有训斥他们,而是鼓励他们,让他们先放松心情,然后教给他们方法:眼睛向前看,双臂分开,一步跟着一步走。同时老师在旁边做好保护他们的准备,孩子们知道了方法,而且看到了老师在旁边,就放心大胆的走过去了。总之,要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将幼儿的兴趣与必要的规则相结合,幼儿会有我很棒、我能行的感觉,自信心也会逐渐增强,同时也会养成各种健康行为。

五、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基本常识范文3

礼仪学习的心得体会感想1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文明礼仪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商务等方面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学习礼仪知识,对提高我们自身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习礼仪课程后我变得真诚且更加尊重他人。

苏格拉底曾言:“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你须贡献你诚挚的爱,学习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所以只有真诚待人才是尊重他人,只有真诚尊重,方能创造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真诚和尊重是相辅相成的。

在生活中无论是什么场合,都是需要尊重的,因为自己表现欲很强烈好强的性格而吃过亏。

总结了一些道理,请切记三点:给他人充分表现的机会,对他人表现出你最大的热情,给对方永远留有余地。

我们不要因为自身从小生活在城市而排斥从乡村来到的同学们。因为我们是平等。尊重别人就是在尊重自己,所以不要表现的很骄狂,不要我行我素,不要自以为是,不要厚此薄彼,更不要傲视一切,目空无人,更不能以貌取人,以身份地位权势欺人,而是应该平等谦虚对待他人。这样就可以创建文明社会,自己的素质也就在默默中提高了。我们要有湿度的原则还有分寸去面对一些问题。看情况讨论,与人交往时,既要彬彬有礼,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热情大方,又不能轻浮谄谀;要自尊却不能自负;要坦诚但不能粗鲁;要信人但不能轻信;要活泼但不能轻浮;要谦虚但不能拘谨;要老练持重,但又不能圆滑世故。都说自信的人是最美丽的。自信是有利心理健康的,对自己有自信了,才能做起事来如鱼得水,得心应手。自信是社交场合中一份很可贵的心理素质。一个有充分自信心的人,才能在交往中不卑不亢、落落大方,遇到强者不自惭,遇到艰难不气馁,遇到侮辱敢于挺身反击,遇到弱者会伸出援助之手;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就会处处碰壁,甚至落花流水。自信但不能自负,自以为了不起、一贯自信的人,往往就会走向自负的极端,凡事自以为是,不尊重他人,甚至强人所难。那么如何剔除人际交往中自负的劣根性呢?自律正是正确处理好自信与自负的另一重点。

做人要有信用。孔子曾有言:“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强调的正是守信用的原则。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一是决不应拖延迟到。二是要守约,一定要说到做到。若完成有困难,要及时向当事人道歉取得原谅。

记得哲人说过一句话,饶恕是最大的美德。地饶人处且饶人,别人会对你感激不尽的。宽容即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我们要穿着别人的鞋子走路,以蜗牛的视角看世界。

礼仪学习的心得体会感想2

随着社会的发展提高,礼貌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与人交往的日益频繁,礼貌礼仪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商务等方面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学习礼仪知识,运用礼仪规范,对提高我们自身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前些日子,在倡导的“学礼仪、讲礼貌、树新风”系列活动中,本人经过听了金正昆教授的礼仪讲座,并观看了相关的礼仪录象,觉得我们在礼仪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觉得组织的学礼仪活动十分必要,十分及时,对我深有感触,受益非浅。

礼貌礼仪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自古以来,中华儿女一向将礼貌礼仪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如今,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礼貌礼仪更显得尤为重要,它资料之多,范围之广,可谓包罗万象,无处不在。一个人的举止、表情、谈吐、对人待物等方方面面,都能展示一个人的素质修养,一个单位的整体形象。所以,在平时工作与生活中,着重注重四个方面提高:一是强化自律意识,提高自身服务本事;二是端正思想态度,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三是讲究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礼仪水平;四是注重学以致用,提高工作效率。

礼貌礼仪培训学习心得礼貌礼仪培训学习心得在这次礼貌礼仪学习后,我们恍然大悟,原先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有很多地方都做得不到位,从小小的鞠躬礼到礼貌用语,似乎我们都有太多的忽略,比如在平时工作中鞠躬礼不标准、礼貌用语声音太孝面部无表情等常见问题我们好象都没有多加注意。

经过这次礼貌礼仪学习,使我们意识到原先平时忽略的这些小问题其实带给车方的负面影响是十分大的,试想当车辆驶到我们收费窗口,看见一个精神不振、吐词不清、面无表情的收费员时会是什么的感觉,相信他们也不会有愉快的心境,甚至会产生厌恶感。而我们公司的服务宗旨是什么呢—“享受高速,感受真诚”,可我们的服务态度却带给车方的是一种疲倦、无奈的感觉,这不是违背了我们的服务宗旨吗如果我们自我是车方,谁又愿意见到这样一位收费人员呢

所以,我觉得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应真正地做到“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力求做好每一件事。当然,这不仅仅是单单要求我们礼貌礼仪方面,还包括业务水平方面,我们应在供给礼貌服务的前提下认真学习和掌握各种文件,真正为车方营造一种良好的收费氛围,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我们的真诚!

当然,我作为一名乡镇机关干部,一名公务员,在每时每刻,每事每处,每个环节都应当讲礼仪、用礼仪,把所学礼仪用得恰到好处,“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力求做好每件事。

相信,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从此刻做起,树好自身形象,树好单位形象,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的社会将更加温馨和谐。

礼仪学习的心得体会感想3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使我了解酒店服务接待工作中的礼貌仪礼节常识,学会并掌握酒店服务接待工作中所常用的礼貌服务用语、基本礼节以及礼貌行为规范,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服务用语、基本礼节以及礼貌行为规范,培训人际交往能力,养成礼貌待客的良好职业习惯,以真正实现优质服务的酒店宗旨。

酒店业是礼貌服务行业,对广大从业人员和即将走上服务岗位的新员工进行文明礼貌礼仪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是培养文明员工的需要,更是职业的基本要求。掌握礼仪的基本常识,结合岗位的要求和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需要,努力在实践中运用,才能使自己更加充实,在熟练掌握本职工作业务和技能技巧的基础上,真正胜任本职工作,提高服务质量,成为酒店业的合格人才。

在这次礼仪培训会议上,老师倡导学生干部要从上述八个方面树立良好的风气。这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也是人民群众对广大党员干部的要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体现在物质的充足、技术的先进上,更需要陶冶完美的精神、高尚的人格。促进全社会成员健康人格的构建,需要重建礼仪,让人们心灵相通,友好相处,在和谐的社会生活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心灵上的满足。这就需要我们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礼仪基础上,重建新的、体现时代要求的文明礼仪,让中国在成为经济强国的同时,也成为新世纪的“礼仪之邦”!

银行作为一个服务性行业,只有把品牌效应和优良的服务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客户满意的效果。优良的服务与人的举止行为有关,与银行员工服务质量的技能有关,更与礼仪修养有关。员工的礼仪修养不仅体现了一个行业自身素质的高低,更是反映了一个银行的整体水平和可信程度。作为一名建行的员工,我是客户直接接触的对象,我的言行举止代表着银行的形象。

通过参加九月份的员工礼仪培训活动,不仅让我们了解到礼仪的重要性,而且着重培养我们从日常工作生活中养成礼仪习惯,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做到待人接物知书达理、着装的`体、举止文明、彬彬有礼。同时我认为,好的第一印象是从初见客户的礼仪开始的。参加xx老师的这次礼仪培训使我受益匪浅,做为一名x行的服务人员,要严格规范自己的服务言行,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站姿挺拔、坐姿端正、行姿稳重、精神饱满、举目端庄。

二是在接待客户时应做到来有迎声,走有送声,主动问好:(“您好,欢迎光临!请问您需要办理什么业务?”“再见,欢迎您下次光临!”)。

三是与客户坐着面对面谈话时,应坐椅子的三分之二处,挺胸收腹微向前倾,面带微笑。目光平视客户,解答问题时应做到耐心仔细,并使用文明用语(“您好。请。谢谢。对不起。让您久等了”)。

四是为客户办理业务时应主动、专注、高效,并做到微笑服务,与客户递送东西时应双手递交。

五是在引领客户时,应使用手势为客户指引,伸出手臂、手心朝上、五指并拢,(您好,请跟我来!)(您好,请您到xx号窗口办理业务!)

为了切实规范服务行为,我们必须按照xx老师培训所讲的礼仪服务要求,努力让自己的规范服务成为习惯,做到标准化、正规化,在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体现自身服务的价值,展示良好的个人修养。通过个人的专业形象和风度,加上周到的服务,提升客户感知的银行形象,这样,就可以把良好的服务和银行的品牌形象结合起来,有效的提升顾客满意度。

礼仪的学习过程不难,难的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礼仪培训虽然已经结束,但我们对礼仪的贯彻执行还只是一个开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把爱岗敬业的精神融入到工作中,做好优质文明服务,落实全程礼仪服务,提高自身综合服务水平。我相信,我可以把服务工作做的更好!

礼仪学习的心得体会感想4

经过这段时间的微笑服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使我深深体会到微笑在人际特别是服务行业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体现,更代表了一种内在的道德标准。

餐饮行业是一个高起点的窗口服务行业,文明服务是我们餐饮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应遵循的基本行业行为规范,是通过言行举止对司乘人员友好尊重的行为准则。

人际交往基本常识范文4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角色认知;对策措施

作者简介:肖菲(1961-),女,江西吉安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书记、教授,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邹显林(1984-),江西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3-0034-04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问题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和谐社会能否成功构建,已日益引起政府部门、学者及媒体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基于此,深入研究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问题,探求破解问题的方法、路径,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新生代农民工本身,乃至对整个国家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及问题阐释

受年龄、成长环境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较而言,新生代农民工身上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及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较高的文化素质与实际工作技能错位

新生代农民工普遍接受过相对正规和规范的学校教育,绝大部分都已完成了初中或高中学业,有的甚至已具备大专或本科学历,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然而,对社会的适应,不仅需要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相关工作的技能和能力,以谋取所期望的工作。新生代农民工尽管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却缺乏相应的工作技能,这成为其顺利适应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一大瓶颈。

(二)较高的消费取向与实际消费能力错位

追求时尚、乐于享受,业已成为当代青年价值观、人生观的潮流;追求个性,成为凸显人格魅力的重要方式。然而,在这种乐于追求、乐于享受的背后,需要付出让新生代农民工难以承受的沉重的经济代价,这与其现有的实际消费能力形成巨大反差。

(三)较高的期望目标与实际发展行为错位

新生代农民工发展意识强烈,重视工作环境,注重发展空间,对薪酬待遇要求较高,这与其自身实际工作能力存在较大差距。在清晰且明显的差距面前,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学习意识和学习热情,忽视了学习行为所能带来的思想和行为改变。学习行为、发展行为的缺失,直接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远大理想的如愿实现和人生价值的充分展现。

二、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问题的具体表现

(一)职业规划缺失

进入城市前,对城市生活并不了解,对在城市发展所需的具体要求缺乏认识,单纯地把进入城市只看作是为了离开家乡到城市找一份工作挣钱或见世面,对自己想做什么、能够做什么、以后打算做什么、到底怎么做等问题缺乏清晰而慎重的思考,职业发展迷茫,目标模糊,得过且过。

(二)工作定向困难

尽管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在对城市文化不适应、专业技能又缺乏的情况下,在城市难以谋取到一份工资待遇满意且轻松、自己又喜欢的工作,最终只能陷入频繁更换工作的境地中,工作定向困难重重。

(三)人际交往狭窄

新生代农民工的人际交往具有明显的同质性特点,大都集中于同事、老乡和亲戚这三类群体,较少与城市人交往,尤其是很少主动与城里人交往,具有较强的封闭意识和原群体意识。

(四)闲暇生活单一

在工作之余,大部分人选择睡觉,其次是和朋友聊天、上网,几乎没有人主动选择看书、看报,或参加教育培训等学习形式来提升自己,也很少参加城市文化娱乐活动,闲暇生活枯燥、单一。

(五)角色认知错位

尽管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打拼多年,但是他们内心深处仍然觉得自己是农村人,认为自己的归属依然在农村。不仅如此,他们还人为地在自己与城市人之间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壁垒,在自己工作岗位处于较低层次的现实困境下,还将自己的心理期望置于不利位置。

(六)自卑心理隐现

对于自己的农民工身份,新生代农民工试图从穿着打扮、言行举止上极力遮掩自己的农民工表象。在他们对城市生活进行负面评价、对城市居民进行消极面对、对家乡生活进行怀念与赞扬的言语中折射出他们内心的自卑。

三、解决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问题的对策

要促进新生代农民工顺利适应城市文化,需要整合政府、社会、教育和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这四个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

(一)政府层面: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提供保障

城市文化适应与城市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适应紧密相关,城市文化适应是最深层次的适应维度,是城市适应最根本的方面。而政治地位的取得、经济权益的保障和政府社会的大力倡导,无疑将对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提供保障,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在文化层面对城市的认同和融合。

1.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地位。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地位的取得,有益于他们的政治参与,有利于及时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利益诉求。为此,政府部门要正视他们在政治权利上的诉求,拓宽他们在城市的政治参与途径,增加其在城市的话语权。第一,切实落实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对已在所在城市工作一定年份或有稳定职业、收入的新生代农民工,应该以法律的形式赋予其享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切实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第二,依法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对其进行语言上辱骂、行为上进行人身攻击等过激行为要坚决制止。第三,在城市社会管理中,平等对待新生代农民工与本地居民。城市管理人员在行政执法时要一视同仁,树立平等意识,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第四,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参与民主管理,促进其参与社区、企业民主管理,调动他们参与城市民主生活的积极性。

2.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权益。新生代农民工经济权益的缺失,致使他们游离于城乡二元结构之外,成为了城乡边缘群体,经历着和城市人不平等的待遇,包括就业、工资、教育、住房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这是由历史、政策制度、农民工自身素质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具体而言,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下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户籍制度,逐步消除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界限,即消除实际上存在的农民与非农民的身份制度,实行居住地户口登记制度,让新生代农民工真正实现国民平等待遇。(2)建立统一的劳务用工制度。规范劳动力用工市场,建立统一的劳务用工制度,彻底消除同工不同酬问题。(3)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将广大新生代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依法与城市居民一起同等享受社会保障服务。(4)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专门成立为农民工服务的公共行政部门,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履行相应的工作职责,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就业咨询、法律保护、心理辅导、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切实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遇到的困难。

3.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政府掌握着丰富的公共文化资源,又具有引导、组织社会性资源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应责无旁贷地为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养服务。尤其是在农民工素质问题比较突出的今天,资源配置应更多地向农民工倾斜。同时,政府应利用自身的公权力,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创造适宜的外部环境,如构建和规范与新生代农民工有关的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建立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活动的投入机制;将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文化生活改善纳入与企业美誉度相关的考评目标(如文明单位创建等);对社会力量开展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服务进行宣传表彰等等。

(二)社会层面: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提供支持

社会是一个大环境,对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的影响往往是宏观的、深远的。因此,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方面,应该主要从企业、城市市民、媒体舆论三个方面给予新生代农民工充分的支持。

1.企业勇于担当。企业作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工作的重要场所,应该努力为其营造、提供和谐的文化氛围和情感支持。首先,企业应从战略发展眼光出发,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勇于进取、敢于挑战的工作氛围。其次,企业应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企业教育。这样在充实新生代农民工思想的同时,也提高了员工的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内容包括文化知识教育、劳动技能教育、社会价值教育、道德教育及城市文化教育等。再者,广泛开展有利于健全性情、丰富业余生活的文化教育活动,为新生代农民工创造和提供一个温馨的第二家园。

2.城市居民主动接纳。新生代农民工进城打工,为城市作出贡献,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赞扬和平等对待,但在现实中,农民工却总是被城市市民看不起、遭其无端欺负、被视为“二等公民”。究其缘由,主要在于传统思想影响、缺少沟通与认同。由此,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城市居民应该:第一,换位思考,转变观念。大部分城市居民都认为农民工没知识、没文化、不讲卫生、不遵纪守法等,于是他们将这种认识迁移至所有新生代农民工身上,造成了对新生代农民工整体的错误认知。其实城市居民应换个角度去思量新生代农民工为社会作出的贡献,把他们当成城市社会的一分子,而不是“二等公民”。第二,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城市居民应以积极主动的心态与新生代农民工接触交往,彼此相互了解,交流城市生活情感,增进双方情谊。第三,开放心态,主动接纳。城市居民应以平等的心态看待他们,从心理和实践上承认并接受其为城市人,应享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权利。

3.舆论媒体合理引导。社会排斥和偏见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的重要因素之一,新闻媒体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手段,对客观宣传新生代农民工的作用与形象,纠正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片面认识与评价,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要充分运用新闻媒体的社会传播、舆论导向功能,促进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两大群体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相互合作,形成融洽、和谐、平等的社会交往氛围,以加快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适应。首先,新闻媒体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先进事迹、对社会作出的贡献等积极面要进行大力宣传,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新生代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和付出,让人们充分地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身上所具备的优良品质。其次,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负面影响要客观评价,合理归因,并给予更多的情感支持,努力纠正人们对新生代农民工行为的错误认知。最后,对城市居民的“优越意识”加以恰当引导,倡导平等观念、公民意识及谦爱互助的仁爱思想,帮助城市居民消除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偏狭观念,增强彼此之间的了解、沟通、信任和理解,消除隔膜。

(三)(成人)教育层面: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提供引导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实质上是乡土文化与城市主流文化在相互碰撞过程中不断调整的过程。但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受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生活方式等因素的限制,他们对城市文化的适应能力和悟性有所欠缺,因此,它需要借助一种外力去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对城市文化的认同与融合,而这种外力就是“成人教育”。

1.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增强城市职业竞争能力。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虽具有较高的学历、较丰富的文化知识及较高的目标追求,但却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承受重压的精神和较好的实践技能,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往往陷入尴尬境地,大都从事层次较低的工作种类。因此,应对他们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传授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增强城市职业竞争力;同时,进行职业认知教育,使他们懂得职业无高低贵贱的区分,珍惜现有的工作,热爱所从事的岗位;再次,进行一些初级的创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育,让其了解创业所需要的条件、感受创业的艰难历程,同时,以现实中创业的成功典范为例,给予其创业的动力和信心,鼓励年轻人创业发展。

2.开展城市适应教育,了解城市生活文化。城市适应教育主要是指城市文化生活方面的一些引导性教育,包括一些市情教育、城市生活常识教育,以及一些安全常识的教育和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权益的教育。主要是为了新生代农民工熟悉城市文化,掌握城市交通、法律、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规则、感知城市生活习惯、生活礼仪,准确定位自身角色的教育。首先,应对他们进行城市生活基本常识教育。包括穿着、语言、人际交往、卫生习惯等方面的教育,让新生代农民工了解城市生活的基本要求,遵守城市生活公共规范,懂得城市人际交往的规则与方法;其次,对其进行城市基本法律、法规教育。教授城市交通法规、基本权益保护知识、法律常识及求职方面的法律保护知识,让新生代农民工懂得如何适应城市社会的法律体系,懂得如何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利益。

3.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引导人生发展方向。提到职业规划,我们往往想到的是大学生群体,其实,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而言,职业规划教育显得更为重要。职业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之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心怀宏图大志,但却因为各种因素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信心不足,对人生的发展方向显得茫然。因此,有必要对其开展职业规划引导。首先,通过职业规划教育,让新生代农民工清楚认知职业发展条件和感知职业发展历程。一个人取得职业的发展、事业的成功,必将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需要积累丰富的行业经验、广泛的人力资源和充足的经济资本,甚至需要经历惨重的职业创伤和痛楚,让其认识到人在城市的职业发展艰难实属正常;其次,通过职业规划教育,让新生代农民工清楚认识自己,让其学会自我职业规划和定位。通过职业规划教育,促使新生代农民工主动地分析自我、反思自我,客观评价个人特点及自身素质,找准职业方向,树立个人目标。

4.发挥社区组织作用,营造和谐人文氛围。职业技能教育、城市适应教育、职业规划教育,都可以以社区为载体加以实施,而集中体现于社区的组织层面。这是因为,由社区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组织与管理,可以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也便于为他们提供服务。首先,社区引导成立新生代农民工组织,便于发挥组织的作用,既有利于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集中对他们进行统一学习、培训,参与各种社区文化活动,更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之间或与城市居民之间进行交流,以增进友谊、促进融合;其次,社区开展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既可以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业余生活,更可以调动他们参与城市生活的积极性。如社区组织通过举办文艺晚会、知识讲座、教育培训等,无疑对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同时也让他们对社区、对城市产生归宿感与认同感。

(四)自身层面:为实现城市文化适应进行自我调整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适应,实质上是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城市文化教化并自我调整的过程,是新生代农民工主动改变自己以适应城市文化的过程。

1.增强文化自觉。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的根本,在于自身对乡村文化的反思和对城市文化的认可、接纳和融入。基于此:第一,思想上要主动增加对城市文化的理解。城市文化,特别是城市主流文化,代表了当代先进的文化前沿和方向。对于刚进入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而言,感知城市文化的深刻内涵、感受城市的外显活力,无疑将增加对城市文化的深入认识,打破对城市文化的刻板理解,促进原有乡土文化结构和城市文化的融合。第二,实践上要加强对乡土文化的反省和对城市文化的接纳。在对城市文化进行深刻感知的同时,对乡土文化进行深入分析、反省,继承乡土文化的优良传统,主动学习并接纳城市先进文化。

2.改变心理认知。长期的农村文化背景,使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文化产生了心理上的鸿沟,总认为自己是农村人,觉得农村人比城里人低一等是一种常态,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心理认知。那么,如何去改变这种错误的心理认知呢?第一,正确的认识自己。每个人身上都存在自身的缺憾和闪光点,新生代农民工要看到自身的独特优点,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对自己充满自信,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第二,改变传统观念。受传统文化影响,农民工的社会地位较城市居民而言显得低下、卑微,使其内心形成了一股难以改变的自卑意识,以致影响其对自身社会地位、社会公平的看法。新生代农民工要坚信人人平等的社会准则,彻底消除传统观念中遗留的不平等意识,实现城市角色和行为的改变。

3.扩大社会交往。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交往的同质性,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交往作为结构意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不可避免的重要方面。为此,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将有助于在城市拥有强大的情感支持系统、有助于建立稳固的情感归宿。第一,主动建构社会支持网络。进入城市后,新生代农民工应以一种主动的心态去认识城市居民、结识工作同事、适应城市生活,在这种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的过程中缔结友谊,这种友谊将会给他们的城市生活带来充足的能量,让其找到一种家的归属。第二,增进与城市居民的沟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增进感情的有效途径,是人与人之间彼此情感认同的前提条件。目前,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沟通仍处于较低层次,加之城市居民对新生代农民工固有的片面认知,使两者之间的交流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应该以主动的姿态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主动加强与城市居民的交流。只有通过情感上的交流、心灵上的互动,才能增进了解,促进融合。

参考文献:

[1]宋言奇,马乙玉.城市适应性教育:民工潮中不可忽视的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4(7).

[2]孙冬.基于职业规划教育视角下就业工作的思考[J].高校讲坛,2009(13).

[3]李强.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人际交往基本常识范文5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首先我们明确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思想,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了学校德育工作之中。学校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领导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是时代教育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不断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需要,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的需要,是为学生终生不断进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的需要。在组织落实上,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严密非常。校长挂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管德育的副校长直接负责,政教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使心理健康教育有了组织上的保证。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规划中,不论是学年还是学期工作计划都将心理健康教育例为学校重点工作之一。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学期要制定单独计划,进行总结。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做法:

1、在高一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将心理学的基本常识直接引进课堂,来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学校一直在高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课的基本内容是:学习辅导、健康情感辅导、人际交往辅导、适应性辅导、自我意识辅导和自信心辅导等。每节心理课都要围绕一个中心,对学生进行情感、意志,及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指导,并运用故事法、情境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设想法等方法,在老师精心设置的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完成认识矫正、人格重塑、心理调适等。例如,在讲如何有树立自信时我们告诉学生:一个人要想成功,自信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如何树立自信呢?我们将自信比喻成三条腿小凳(即自信的三个条件)小凳无论哪条腿出了毛病,小凳都不会站稳,这三条腿就是:A:认识自己的能力。B:自己的能力得到别人的承认与欣赏。C:运用能力承担一定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树立自信,不断成功。一个人树立自信,不但与自己有关与别人态度也有关系,我们要学会欣赏、承认别人的能力,帮助别人树立自信。

在讲如何帮助自己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时心理告诉学生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对于外界环境影响接受较快,但遇事想一想,进行一下辩证性思维就会找出正确答案,人不论做什么事总是要冒一定的风险,决定是否冒这个风险要分析一下,利用批判性思维做出聪明决策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学生在学习了心理课之后,学生反映用心理课讲到的观点,处理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较为顺利。学生反映通过心理课对于少年期的心理变化有了充分的准备,在困难面前能树立自信。上课时能用合格听众的标准要求自己。处理同学之间关系上能退一步,让一步,同学之间的小矛盾不用老师,自己就可以解决了。同学之间如何建立友谊,要讲原则、方法;现在做事常常问一问为什么,做一做分析再去行动……。

2、在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针对高二、高三年级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学习阶段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开展专题心理健康专题讲座。针对高二年龄段学生性心理出现的一些心理偏差,进行心理健康、性心理等讲座。针对高三年级的学生面临高考,择业等问题,开展心理讲座:《高考前的心理调节》、《考场快乐行》、《如何战胜考试焦虑现象》等。《考场快乐行》的讲座主要内容是学法指导,着重在对学生考试心理与考试技巧方面进行指导,包括考试动机的激发与考试技巧的应用,帮助学生较好地在考场上发挥自己的最好水平。《如何战胜考试焦虑现象》的讲座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了什么是考试焦虑,和同学们一起分析造成考试焦虑的原因,介绍排除考试焦虑的方法。在现场,主讲老师还教授学生系统的放松训练方法。经过辅导和训练,绝大多数学生消除了考试焦虑现象,以积极的心态完成升学考试。我校历年高考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3、把心理教育同家庭教育、学科教育相结合。

我们利用家长向家长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对家长宣传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常识,考前心理常识,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压力来源,并与他们及时交流学生心理状况,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中得到延伸。我校还在教师中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工作。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全体教师提高了心理教育的理论,提高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并鼓励他们在工作中加以应用,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4、为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断上水平,我校心理咨询室一直坚持开展团体、个别心理辅导、开设心理信箱、进行心理训练等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三、反思与建议:

1、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进行,而且要纳入高中学生必修课中,可分年级制定不同的课时、教材及要求。

2、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有专家指导。建议建立心理教育网,实现资源共享。

3、坚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工作,以科研带动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走向更高一层的台阶。

4、继续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方面的探索研究,力争在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方面创出一片新的天地,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增添新的内容。

人际交往基本常识范文6

【关键词】形体;礼仪;空乘;意义

形体礼仪课是中职学校空中乘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塑造学生外在形象的基础科目,同时也是学习空乘人员的行为礼仪、职业素养的重要课程。形体礼仪课没有高深的内容,大多数内容易懂、易会却难以培养成习惯,具有很强实践性。尽管当前很多学校空中乘务专业虽然都开设了此课程.但或多或少因为重视程度不高,或者对于课程在专业中的价值性定位不准等问题,致使中职学校的空乘专业发展不是很理想。

一、形体礼仪课的开设是当前空乘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形象礼仪是空乘学生将来就业空乘服务人员的基础条件,民航服务行业,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服务航线,在形象礼仪等各方面都赋予了极高的要求。就我国当前的民航事业发展现状来看,空乘服务人员既需要拥有优美的体态、健康的体质,又需要优雅的气质、高尚的情操以及全面的礼仪素养。因此,加强空乘专业学生形体礼仪课的教学,对于提升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当前我们学生的实际状况看,大多数学生在经历了中学阶段的的升学压力洗礼。往往在学习过程中,忽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姿态等形体问题,不少学生在形体上表现欠佳,耸肩、溜肩、驼背、双肩不平等情况均有存在。如果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专业性训练和技术性矫正,学生将来从形象关就败下来了。

中职学校空乘专业学生形体礼仪课应当以掌握形体礼仪知识为基础,以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为最终目的。通过课程的开设和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空乘职业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的基本常识.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注重细节的服务意识、安全意识以及符合职业要求的动作习惯。通过模拟训练加以强化,全面提升职业形象与职业技能。因为,形体礼仪课程内容并不难,难点是如何让行为变成习惯。故要想确定空乘专业的实践性发展,开设形体礼仪课是必然所趋。

二、形体礼仪课开设内容有利于提升空乘学生职业形象。

课堂教学过程中,习惯于将形体礼仪训练可分为基本身体姿态训练和体态语言训练两个部分。首先,身体姿态训练主要包括站、坐、蹲、走姿等几个方面。站姿是人们生活交往中的最基本的姿态,是优雅举止的基础;坐姿是人际交往中举止的主要内容之一,优美的坐姿让人觉得安详、舒适、端正、舒展大方;蹲姿也称捡姿,当物品掉到地上,当我们需要整理工作环境,给宾客提供必要服务时,都会用到不同的蹲姿。走姿又称步态,是以标准的站姿为基础,雅致的步态不仅能体现出服务人员的教养、风度、身体状况。其次,体态语言训练主要包括手势、表情、致意、接递物等姿态。手势是人们交往时必不可少的动作,能够表达一个人的基本态度和情绪;表情则是一个人内心情感在面部、声音或身体姿态上的综合表现,接递物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一种举止行为,同时也是自身修养的外在表现。

事实上,形体礼仪课开设的内容不仅在身体体态和体态行为上对空乘专业学生有一个好的塑造,对于空乘专业学生的气质提升也有着很大的作用。气质不仅包括一个人健康的体魄、优美的形体、挺拔秀美的姿态,还包含着一个人的内在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精神风貌等,是一种综合的素质,也是形体礼仪训练的终级目标。

在形体礼仪教学上主要以芭蕾基础、民舞声韵、形体舞蹈等内容为主,充分吸收借鉴了健美操、瑜伽等特殊的塑身功效,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形体训练,既能够达到增强体质、促进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还能够有效降低身体内的脂肪含量,促进学生线条的发展,进而实现身形体态的塑造与改变,使得空乘专业学生不仅具有优美的身体形态,而且还有健康青春的活力。

三、形体礼仪课训练有利于提升空乘学生综合素质。

首先,形体礼仪课的开设可以提升空乘学生的心理素质。我们知道,在空乘实务中,空乘人员会经常遇到突发事件或一些复杂棘手的问题,要求空乘人员在整个特殊情况处置过程中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采取正确的措施、规范处置程序和方法。学生在形体礼仪课程中,通过礼仪与形体训练的综合教育,可使学生学会尊重、宽容、理解、真诚、镇定、坚强等人格素质,在碰到困难和危险时,心理素质不断增强,从而对自己的职业能力充满信心。

其次,形体礼仪课的开设可以提升空乘学生对职业人格素质形成。形体训练与空乘礼仪教育相结合,不仅符合空乘专业未来职业的要求,也符合社会的审美要求,同时能够使学生认识美的道德情操与美的仪表仪态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影响,从而丰富了他们的审美内容,提高了他们对仪表美、仪态美、举止美、言谈美的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能力。

再次,形体礼仪课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团队合作的精神品质。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场景模拟和集体舞蹈动作的规范要求,不断增强学生间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从理论上讲,良好的礼仪品质和形体素养,也能够使人与人之间在沟通合作时得到切实有效的相互支持,加速信息传递,快捷地进行团队性合作,获得社会的认可。特别是在空乘服务行业,由机在飞行过程中经常性地遇到强气流、恶劣气候等紧急情况下,这种合作是确保生命安全的关键因素。因此,空乘礼仪与形体训练,是空乘专业学生构建自主与合作的精神品质的基础所在。

最后,形体礼仪课程能够帮助空乘专业学生提升职业技能素质。我们空乘人员,除了较好的外在形象以及极具亲和力的笑容以外,还应该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融洽的人际关系、较强的处理矛盾能力,以达到内外美的统一。形体礼仪课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基本范畴,培养空乘学生端庄的仪表、优雅的仪态、得体的表情和恰当的礼貌礼节,培养他们在交往、交际、沟通、合作过程中,尊重他人,相信自己,真诚守信,理解宽容并获得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当空乘人员能掌握现代礼仪、形体训练的技能并运用于服务实践中时,他们就能够获取多方信息、多方知识,争取多方理解和帮助,是学生多种能力发展的通行证。

参考文献:

[1]位汶军.高职高专院校礼仪课程建设初探[J].教育-916职业,2010,10(29).

[2]田颖华.对高校女生开设形体训练课作用的探讨及课程设置[J].内蒙古体育技,2011(01):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