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

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范文1

(一)提高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经济管理教学中运用校企合作模式,对经济管理课程内容的创新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通过校企合作,高校能够了解到,企业需要的经济管理人才需要具备哪些理论知识、哪些实际操作能力,能够掌握企业发展的趋势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趋势,从而对经济管理教学内容进行改进,使其更加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另外,高校通过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深刻的把握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学生通过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获得丰富的经验,企业通过学生获得经济管理专业前沿知识,通过校企合作达到双赢的目的。

(二)为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提供有利的条件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运用校企合作模式能够让高校了解到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进而根据企业的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将培养企业发展需要的经济管理人才为目标,对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进行改革,改变高校经济管理专业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通过对企业运营的分析,将与企业有关的企业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审计、企业战略管理等相关的知识和实践加入到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基于企业需求角度创新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培养具有综合性能力素质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二、校企合作模式在经济管理教学中的路径选择分析

(一)建立企业和高校合作交流的平台校企合作需要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同的主体共同参与,因此要在企业和高校之间建立一个平等、便利的信息交流沟通平台,为相关合作工作的开展和细节的商定提供支持。一般情况下,校企合作委员会是最常见的平台,通过这个委员会将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桥梁。学校开业通过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获得经济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和改革的资料,对相关经济管理教学项目的优化,通过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信息共享掌握经济管理学科专业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企业要为高校提供真实的经济管理教学案例,选拔优秀的企业人才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提供雄厚的实践经验传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育。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委员会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企业的企业文化和发展前景,为企业的宣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制定校企合作模式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机制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需要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制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机制,将企业引入到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机制制定过程中,将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作为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切入点。高校要根据企业经济管理岗位职责、岗位能力要求等作为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校企双方通过沟通交流制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课程、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并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而且要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夯实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经济管理教学应当对高校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积极的整合,结合企业工作实际情况,建设校内经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在基地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基地教学背景、企业仿真环境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要体现出经济管理教学的实践操作、工作体验等功能。同时,作为校外实训基地企业需要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实训环境,要派专人负责学校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的紧密结合,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联合培训,促使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四)建立综合性专业教师队伍首先,高校需要对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进行提高,要建设一支理论知识能力强、实践操作能力高的经济管理教学队伍,高校教师可以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通过挂职、短期学习获得直接经验,从而对经济管理专业内容进行改进,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并能够在校内实训基地内充分的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供科学的指导。其次,企业可以选拔一批优秀经济管理工作人员参与到校企合作教学过程中,将自身的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总结作为教学案例提供给学生。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同努力建设一支综合性的教学队伍,为学生提供更好地更专业的指导。

三、结语

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范文2

关键词:校企合作,中职,职业教育

作者:朱巧云(广东省民政职业技术学校广东广州510310)

中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而校企合作是中职教育教育中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相似,都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内容较少。这就导致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缺乏动手能力,不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融合,达不到企业岗位要求。而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主要对校企合作在中职教育中的实践进行阐述。[1]

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现阶段,中职学校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育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校企合作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对中职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渐增大,这也推动了中职学校的发展。在中职学校实施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合作不光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更能促进企业文化的进步,达到学生与企业双赢的效果。[2]

二、校企合作发展现状

1.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兴趣不高

目前,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兴趣不高,阻碍了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从企业角度而言,利益最大化是其根本目标。大多数企业不愿意花费时间在人员的教育中。学校是培育人才的主要场所,企业主要就是对人才的接收。校企合作,就意味着企业要在学生的培育中花费大量时间,还要确保学生在企业学习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增大了企业人力资源和成本资源的消耗。为了促进校企合作的进行,学校可以与企业分工合作,学校负责学生的安全工作,企业负责提供对学生的培训。采用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激发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兴趣,有助于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3]

2.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

现阶段,学校与企业之间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互动模式。校企合作缺乏合作机制与交流平台,企业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对企业而言,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公司岗位选拔优秀人才。但由于目前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不能保证培养出的人才全部吸纳进企业,有的优秀人才会选择去另外的企业发展,这就造成了人才的流失。所以为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首先应该制定一个较为完善的合作模式,确保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失。

三、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方式

1.学校走进企业

由于政策对中职教育的支持,中职学校招生的力度也逐渐加大。生源的日益增多,导致学校空间的不足,无法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场地。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校只能学习到理论的知识,无法将所学知识与时间相结合,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实施学校走进企业的校企合作模式,既能解决学校场地不足的问题,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岗位或场地,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成为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

以平遥现代工程技术学校与天津富士达自行车制造有限公司的合作为例: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然后进到企业进行实际的操作,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订单班模式

学校可以与企业签订订单班的校企合作模式。首先,企业指派人员对学生进行宣讲,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文化和发展前景。在宣讲之后,可以对感兴趣的同学进行统计,组成一个新的班级。然后,企业加入到学生平时的理论学习中,企业根据岗位的需求,有针对的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进而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

订单班的学习,还有效解决了学生毕业后工作难的问题。通过在学校的学习,学生已经充分掌握岗位的技能需求,毕业后可以直接在进入企业工作。避免了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现象。通过这种方式,既满足了企业岗位对于人才的需求,又提高了学校的就业率。

以“长实订单班”为例,“长实订单班”是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校与广东长实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成的订单班。经过学校与企业的双方协商,企业指派了三名技术人员参与了订单班的教学,企业技术人员将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为实际案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校企互动

中职学校的教师,理论知识掌握的都非常牢靠,但却缺少实际的工作经验。这就要求企业参与学校的日常教学,组织员工对学生进行更加专业的技能讲解,将工作中的经验分享给学生。与此同时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将最新的专业知识提供给企业员工,让员工不断的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从而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促进企业长久发展。通过企业与学校间的互动,既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又可以增强公司员工的理论知识储备,达到校企双赢的效果。[4]

4.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对接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应该完善与企业的对接。充分了解企业岗位需求的标准,将岗位要求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把学校实践教学置换到企业生产环节中,按照企业和岗位的需求,进行校企课程置换,实现校企的对接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双赢局面。

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范文3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金融专学业;教学团队;人才引进与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11-03

高等院校教学团队建设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联合推行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高校开展教学工作的有效组织形式。作为高校教师之间缄默知识传送、转化的纽带,教学团队的建设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整合、优化教育教学资源,因而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主题之一。相较财经类院校、综合性大学等其他类型高校,理工科院校所设的金融学专业一般起步相对较晚、投入有限,体现金融专业特色的某些专业课程的教学力度、教学深度或多或少会受到一定影响[1],但也同时具备数理基础雄厚、突出实践能力发展、注重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等优势特征。相应的,理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也处于探索阶段,需结合其院校优势、教师特质等多方面因素,制定相关的教学团队组建方式、团队规模和结构以及引才与考核机制等。

一、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研究

1.教学团队的内涵与特征。上世纪80年代,团队研究开始被应用于教育体系,美国学者Joyce B.和Showers S.率先提出了“同伴互助”(Peer Coaching)的概念,他们通过实验结果的比较,认为教师应协同互助,形成同伴关系共同对教学进行研讨,并实行系统的教学训练与反馈,相互学习并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2]。我国学者对于“教学团队”这一概念尚未形成统一定义。马廷奇从高校发展的任务需求角度出发,认为教学团队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推进教学改革为主要任务,由为共同的教学改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3]。孙丽娜、贺立军将教学团队定义为,由某一专业或某一课程的教师组成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教师群体[4]。张意忠则指出,教学团队是由少数技能互补、愿意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分工明确、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的队伍[5]。上述研究虽对教学团队的界定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了教学团队的两大基本特征:一、目标同一性,教学团队需具备明确、一致的团队建设目标;二、责任互担性,教学团队成员应相互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承担团队建设的责任。

2.教学团队的组建模式。作为一类非正式教学组织,教学团队的组建模式有很多种,如基于教学研究室组建,基于课题组建,基于一级、二级学科组建,基于课程组组建等。根据学科方向、教学内容要求和培养模式等,成立数个由多门课程组成的课程组,组建相应的教学团队,这一组建模式不仅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任务要求,同时有利于教学团队的形成和发展。数据显示,我国2007~2009年来批准的205个国家教学团队中,课程(群)型教学团队数平均占90%,并逐年升高,2009年提升到100%。这种比例构成及变化说明,基于课程组的教学团队组建模式,是各高校教学团队通过逐步探索而形成的共识[6]。

3.专业教学团队研究。专业教学团队研究即以某一具体专业的教学团队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对其实践过程进行提炼与归纳,进而对相关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进行经验总结。专业教学团队的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如,李静敏通过对目前经济与管理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了人才引进机制、绩效考核和科研激励机制改革等相关意见[7],葛欣、许望和卢德馨总结了南京大学大理科基础平台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新探索和新成果[8],但目前尚无针对理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进行的专门研究。

二、理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探索

大连理工大学长期坚持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培养建设方针,依托理工科院校的学科优势,以课程组为核心,组建了一支专业知识基础雄厚、国际化视野开阔、实践指导能力强的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本文将以该教学团队为例,对其建设过程及经验进行系统总结,以期丰富相关研究内容,并为同类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的构建和运行提供一定借鉴。

1.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的组建。教学团队围绕金融学专业的课程组进行建设,以数理与金融基础培养、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模块,组建了一支由数理与金融交叉、国际化双语和实践能力培养等三支子教学团队构成的、综合能力较强的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①数理与金融交叉教学团队。根据院校特点,利用数理工程学科优势,以传授金融学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对金融问题的定量分析能力为目标,建立涵盖数理基础知识(包括工科数学分析、计量金融学等课程)和金融专业知识(包括公司金融、证券投资等课程)两大课程组全部师资力量的教学团队。②国际化双语教学团队。以国内教师双语授课、海外学者英文授课为主要教学模式,组建一支专业水平高、英语能力强的国际化双语教学团队,该团队涵盖国际化(英语能力)课程组(包括专业英语、国际金融等全英或双语课程)的师资力量。③实践能力培养教学团队。以培养学生从事金融活动的技能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组建涵盖金融专业实践(包括企业调研、综合实习等课程)和实践拓展(包括金融学案例分析、金融创新讲座等课程)两大课程组全部师资力量的教学团队。

2.专业教学团队的人才引进与培养。①多元化人才引进渠道。金融学专业采用“三大引才模式”,构筑教学团队多元化人才引进渠道:通过“高层次金融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完善教学团队,依靠“海天学者”基金计划及国际会议等吸引海外学者,利用校企合作机会聘请企业金融管理人才。首先,专业教师队伍引进。设立“高层次金融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用作教学团队在海内外长期宣传人才招聘计划的费用,以及聘用教师的安置费用;其次,吸引海外知名学者。外聘“海天学者”、客座教授。依托院校“海天学者”基金项目,每年聘任1~2名优秀海外学者,作为特聘教授或高级访问学者,来校承担全英语授课、金融知识讲座等短期工作。依托国际会议,吸引海外人才讲座。每年定期举办“金融风险与公司金融国际研讨会”,利用会议的国际影响力,吸引更多海外知名学者、教育专家前来与教学团队进行交流互动,并为学生举办英语讲座;此外,吸纳金融管理人才。强化与大连银行、广发证券大连分公司、泰富(大连)投资公司等金融型企业的双向合作,从每个企业选聘2~4名学历水平较高、工作经验丰富的中层或基层管理人员,作为教学团队的毕业生实习指导教师,选聘1~2名高层管理者作为金融实践讲座客座教师,将具有丰富金融管理经验的相关人才充实到教学队伍中来。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不同个体需求,打造教学团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青年教师海外进修计划”和“教师合作导师制度”,加速青年教师成长,组织双语教学培训和教学实验实训,提高教师双语授课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首先,青年教师培训。“青年教师海外进修计划”依托国家基金委、国家留学基金委,在教学团队内部,每年至少选派2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合作交流院校进行半年以上的学习或进修,使青年教师通过海外交流平台获取专业基础知识、前沿金融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合作导师制度”为教学团队内新入校的青年教师配备1~2名教授级导师,从基础教学、课程实践及专业研究等方面对其进行全方位引导,以迅速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和专业素养。其次,培育双语教学团队。与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外语学院等部门配合,为教学团队成员举办教师双语授课能力培训学习班,聘请2位外籍教师、2位国内教师承担约60个小时的课时量,对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进行系统化培训,并协助教师进行双语教学课程的设计或改革。最后,以训促教指导实践。利用每年寒暑假,邀请大连金蝶软件公司、世华国际金融信息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模拟仿真实验室和软件的提供方,为教学团队成员进行全面实训,使教师深入了解实验室、软件的操作程序及更新情况,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模拟教学实验。

作为一项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理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需与高校学科优势、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方向紧密贴合,通过借助相关理论研究,探寻其建设规律及方法,并在实践过程中反复探索、修正,寻找有效的团队组建方式和教师引进及培养模式,进而不断充实专业教学队伍,推动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确保高校专业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张英,徐彬,崔兵.工科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思考[J].文教资料,2007,(3):10-15.

[2]Joyce B.& Showers S.The Coaching of Teaching[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82,40,(1):4-10.

[3]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40-42.

[4]孙丽娜,贺立军.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河北学刊,2007,(5):162-165.

[5]张意忠.建设高校教学团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3,(2):40-43.

[6]陈晓林.基于课程组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7):72-74.

[7]李静敏.对经济与管理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团队建设问题的思考[J].大众科技,2011,(3):100-101.

[8]葛欣,许望,卢德馨.大理科基础平台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9,(6):16-19.

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范文4

[关键词] 独立院校 财务管理 实践教学

一、独立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内实验用实验室等硬件到位但专业软件匮乏

大部分独立学院都是近年来新办的学校,在教学楼、实验室、电脑等硬件方面的投入都很充分,然而,在硬件到位的情况下却暴露出软件方面准备不足的缺陷。形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基于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财务管理涉及的教学软件种类繁多且价格高昂,对于独立学院紧张的办学经费而言,确实难以如数购买。比如ERP、CRM、SCM、物流软件、交易平台、电子支付系统、电子报关系统等,有些专业软件的售价动辄以十万,甚至上百万计算。

另一方面,独立学院的实验室中所使用的专业软件大部分跟实际商业活动相脱节,学生在操作模拟实验系统后,难以获得真实的实践体验。

2.缺少具备实践教学经验的指导教师

独立院校自身培养的青年专职教师大多是刚刚走出校门的硕士研究生或硕士博士生,他们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技能,指导实践教学的效果通常不够理想。此外,多数院校在引进教师的时候,过多强调学历、职称等“纸”条件,客观上弱化了对实践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的检验,进而致使其所引进的教师达不到“双师”标准。教职员工素质不达标已成为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关键瓶颈。

3.校外财务管理实践基地建设薄弱

财务管理实践基地能为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环境,掌握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提供最理想的环境。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事业单位会以工作忙为理由拒不接收实习生的到访。还有的单位接收了实习生但不积极配合,使学生拿不到相关资料,达不到预期的实习目的。

二、独立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基于前文的分析,我们对独立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出若干意见:

1.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积极争取院校支持,加大对教学用财务管理软件的购买和研发力度。比如根据院校实际的经济能力购买部分ERP、CRM、SCM、物流软件、交易平台、电子支付系统、电子报关系统等,就基本可以满足实践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发小型的专业财务管理软件,学生在开发过程中不单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观测力、判断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独产解决问题等能力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

2.有计划地增设专业课外活动

专业课外活动是学生更容易接受的“第二课堂”,教师可在人才培养目标中规定其占一定学分,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专业相关的课外活动。院校按照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作品的质量、获得的奖项、评定成绩、给予学分。比如,学生的实习态度(20%);案例报告质量(30%) ;研讨发言情况(20%);现场实习成果的评价(30%) ,前三项成绩由校内指导老师给出。毕业实习成绩由校外指导老师给出。

3.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实践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理论研究先进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构建和完善独立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保障。

一方面,独立院校应该计划地安排年轻的专职教师到相关企业实践锻炼,提高其实践工作能力,以便将社会的需求引入教学。另一方面,可尝试聘请一批社会知名度高、学术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事务所、税务财政部门、科研机构及其他院校的总经理、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业务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应全过程参与专业改革、教学、专题讲座,指导实训、指导论文写作、参与论文答辩,不定期举行专题讲座,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使独立院校的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完善。

4.鼓励并引导学生创业公司

在独立院校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打破在校学生不能经商的“”,鼓励学生进行在校创业,但要必须谨慎地加强管理和引导。

建议学校设立大学生创业中心。创业中心下的创业公司应是学生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指导下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而产生价值的产业孵化基地。

5.重视专业实训

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我们可以针对财务管理的每一个重要知识点分别设计若干个实验项目,比如,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财务分析工作通常都可以通过软件进行,我们设立一些题目,要学生在两周时间内,使用Excel、Access 等软件工具对财务工作的特定项目进行分析。实践证明,这种专业实训活动可能够提高学生对财务管理基本知识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智群.强化实践性教学培养合格人才[J].金融经济(理论版),2006.(3)

[2]陆正飞.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问题.会计研究,2009.(3)

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范文5

【关键词】中职园林 顶岗实习 影响

园林专业学生到专业对口的单位顶岗实习,可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接受企业文化熏陶,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为就业和工作积累经验。

一 影响顶岗实习的因素分析

1.实习岗位分散,专业对口度不高

目前,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学校安排学生到校外不同单位实习,单位比较分散,专业对口程度低,实习指导和过程管理难度大,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现象。(1)中小企业容纳实习学生人数有限,学生则被分散在不同的实习企业,联系和管理学生诸多不便,而规模大的企业考虑到安全生产、运行和追求利润最大化,也不愿接受大量学生进行实习。(2)部分专业对口,但技术性较强的企业,会对学生实习设置壁垒性因素,不愿意接收实习生。(3)部分学生的实习岗位和内容与所学专业毫无关系,有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从事工勤人员的工作,有时提前或中途离开实习单位,使顶岗实习失去了意义。

2.学生观念淡薄,适应能力较差

学生对顶岗实习的性质在认识上存在明显偏差,片面认为专业实习就是找工作、生产劳动和补充企业的廉价劳动力,认为实习结束后不一定留在本单位工作。学生缺乏工作经验,主要表现在:(1)吃苦能力差。如果实习单位要求太严,部分学生可能达不到实习的要求。(2)适应环境慢。学生不能适应企业在生产旺季的紧张环境。(3)情绪化严重。实习单位与学校较大的环境变化会引起学生心理的不适应。学生对整天进行简单重复的劳动感到枯燥无味,最终厌倦和抵制情绪油然而生。(4)角色转换慢。从学校到生产管理一线,有的学生没有尽快转变身份去适应公司的要求和安排,经常违反实习单位制度或纪律。(5)期望值过高。有的学生不愿从事生产一线工作等。

3.师资力量不足,指导力度不够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双师型”专业教师少,学生实习单位分散,专业教师无法进行系统指导。

对于距离较远的实习学生,只能进行“遥控”指导。(2)生产一线教师缺乏,缺少多导师制。在实习过程中,无法实现“一对一”指导,通常情况下一个老师要对几十名学生指导,实际参与学生实习指导不够。(3)校内、外指导教师职责不明确,缺少沟通交流,在顶岗实习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校外兼职老师不了解实习计划和内容,校内指导老师缺乏与实习单位、校外兼职教师及学生的交流和良性互动,不能及时掌握实习单位的需求及学生表现情况。

4.校企责权不明,协调合作机制不健全

校企双方的责权缺乏交流协调,给顶岗实习管理带来诸多不便。(1)部分企业对参与顶岗实习或配合学校进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的积极性不高,设置明显壁垒。(2)实习单位不与学生签订相关协议和合同,出现问题时学生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3)中小型园林公司多数处于成长初期,不愿接收实习生或支付实习生的劳动报酬,而把学生顶岗实习作为缓解劳动力紧张的手段。提供的实习岗位多以单项育苗或栽培技能为主,不能满足学生轮岗实习的需要,农业现代化设备和技术落后,甚至还提供专业不对口的岗位。(4)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与企业员工同工不同酬,直接影响了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积极性。

二 改进顶岗实习的思考与对策

以就业为导向,改进顶岗实习的措施与对策,使学生能深入地了解园林企业的生产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是大势所趋。 1.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对顶岗实习的性质和意义进行宣传,使学生端正思想、珍惜机会,以积极的态度进行顶岗实习。实习指导老师和学生家长也应该对顶岗实习发挥作用,教育和关心学生,让学生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从而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2.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培养模式

要进一步加大企业合作和交流力度,不断总结经验,建立顶岗实习的长效机制。学校可邀请园林类企业或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顶岗实习培养计划和优化课程设置,结合中职园林专业特点、企业需求和学校现状,创新顶岗实习模式。

3.规范组织管理,健全实习机制

顶岗实习工作要争取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实习单位签订相关协议,进一步明确实习期间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同时应以合同的形式规定对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劳动报酬,以增强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在顶岗实习期间,应保证每个学生有2~3个岗位轮换,切实提高实习质量。

4.探索指导教师的参与度,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

在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校内指导教师自身还有教学任务,到各个实习企业指导、看望学生时,不能深入地指导学生碰到的实际问题,这需要企业指导教师配合帮助指导学生。企业的指导教师有时是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虽然技术很好,但很难用语言将自己的丰富经验总结并传授指导给实习学生。

中职园林专业顶岗实习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必要举措。要充分认识顶岗实习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发挥指导老师的作用,多方共同参与,健全顶岗实习制度和实习管理过程,校企共建实习基地,对顶岗实习中存在的制约因素采用多种措施解决,切实提高顶岗实习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024—03

伴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带招生”逐渐成为各高职教育生存发展的突破口。为了进一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掌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有针对性地推进和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为实现学院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笔者参考了全国范围内多家高职院校的调查问卷,并结合康大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2011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问卷》,通过电话采访、网络沟通、回访座谈等方式,对2011届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本文就这次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统计结果、结论与对策进行总结分析,以期通过个案对整个高职院校的发展起到启发和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广州开发区的实际需要,于2004年开办普高教育,目前已培养五届8000名毕业生。近几年,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其2009—2011届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到95.02%、98.14%和99.53%。就业率的屡创新高也从侧面反映出学院办学的质量和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调查形式及结果

本次调查为抽样调查,主要采用电话采访、网络联系和回访座谈相结合的形式,共向2011届毕业生发放问卷200份,有效回收问卷188份,回收率达94%,调查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和统计意义。在对毕业生问卷调查的同时,我们还随机抽取12家用人单位,通过电话联络及实地探访,听取他们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问卷回收后,我们专门组织学生干部分组进行统计,最后由老师复核,经过专业的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对象及目的

从被调查的毕业生情况来看,涉及范围较广,共8个系,14个专业,各系的调查人数约占总人数的15%。通过开展追踪调查,为进一步探索就业工作和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更准实可靠的决策依据,也为改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和行政管理,以及今后招生计划的制订、专业的调整及优化等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1]。

(三)调查的内容设计

本次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主要想从六个方面了解毕业生的情况,一是毕业生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所学专业、联系方式等;二是毕业生所在单位的情况,包括单位所在地、单位性质、所处工作岗位及工资待遇;三是对自己的评价,包括对工作的满意度、对工作的胜任度、岗位对口情况、更换工作情况等;四是对母校教育教学及就业指导的评价,共7项内容,主要是毕业生对学院课程设置、所学技能、培养方向等方面的看法;五是对学弟学妹的建议,共4项内容,通过自身经验总结为学弟学妹们在校的生活及学习提供有益指导;六是要求毕业生以书面语言形式,对母校各方面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

二、毕业生就业调查状况分析

(一)毕业生工作的基本状况

1、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我院毕业生主要面向广东省各企事业单位,188份有效问卷中只有一位同学在外省就业(与广东较邻近的省份——湖南),其中省内就业的又主要集中在广州市及周边的珠三角地区,这一方面与我院学生生源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毕业生大多希望在城市化度较高的地区发展。

2、从毕业生目前的工作单位性质、工作岗位和薪资水平等方面,笔者发现有64.4%的毕业生在私营企业工作,而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国家机关分别只占了12.8%、2.7%、2.1%,由此可见,私营企业作为灵活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仍是吸呐劳动力就业的主力军。调查中有30.9%的毕业生主要从事一般行政人员或是文员的工作,24.5%的毕业生从事的是营销业务类工作,而从事技术方面工作的毕业生只占19.1%,这与高职类院校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薪资待遇方面,绝大多数毕业生的工资水平都超过了广州市最低工资要求标准,每月工资在1500元以上的毕业生占54.2%,其中,2000元以上的占18.6%,但仍有12.2%的学生每月工资低于1000元以下,这一方面因调查问卷发放时间距离学生毕业较短,另一方面与部分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地区及所学专业的特殊性有一定的联系。

(二)毕业生对工作的评价

1、从职业的认同感及专业对口情况上来看,86.2%的毕业生表示对目前的工作满意;有96.3%的毕业生认为从知识和能力的角度上可以胜任目前的工作,且95.8%的毕业生都得到了工作单位的重用,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院毕业生在社会工作中有较强的适应力和竞争力,在校所学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大多数都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从所学专业的对口情况上来看,有17%的学生从事的工作与专业完全一致,48.9%的学生表示目前工作岗位与专业基本一致,可见,我院毕业生在求职中对工作岗位的对口度要求较高。

2、从择业时考虑的因素及更换工作的频率上来看,有46.7%的学生在择业时优先考虑单位的发展前景及个人发展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毕业生在择业时较慎重,与去年的毕业生更注重薪酬待遇相比,学生对工作的定位及要求有明显的变化。调查中,有65.4%的毕业生没有更换过工作,34.6%的毕业生更换过一次以上工作,更换工作的频率与上年相比有明显下降,其毕业生的工作稳定性及首次择业的成熟度比较高。从更换工作的原因来分析,大多数同学看中的是能为自己争取更多晋升机会的工作岗位,同时也为了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增加工作经验。这说明毕业生在二次择业时保持着较强的理性思维,希望在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三)毕业生对学院教育教学的评价

1、从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知识能力培养、课程设置、社会实践方面来看,有29.6%的同学认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技能的培养对他们工作最有帮助,同时,处理人际关际的能力及学生干部的实践经历,对他们开展工作也益处良多。此外,毕业生们认为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38.8%的学生认为如果再给他们一次上大学的机会,他们会着重增强自己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高职类院校培养实践性人才的教学理念是相符的。在课程的设计方面,有45.7%的同学认为我院的课程设计基本合理,8.1%的毕业生认为一些该开的课程没有开,20.5%的学生认为理论课多而实训课少,他们认为专业技能课和公共课(包括外语和计算机课)是最能帮助其就业的,可见,外语和计算机已普遍应用于各行各业,拥有专项技能对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性。

2、从毕业生对我院就业工作评价中可以看出,有76.1%的学生对我院就业工作持肯定的态度,但有部分同学认为,学院仍需进一步拓宽服务的范围。在回顾大学生活时,毕业生们普遍认为宽松的人文学习环境和优良的校风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40.4%的同学通过浏览学校的网页来关注母校的现状,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每一方面,这正是当前信息化时代的一个重要表现,做好网络平台的建设、及时更新网络信息对就业工作的开展乃至于学院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思考与对策

通过对本次调查问卷的分析、总结,笔者发现,社会和毕业生自身的反馈总体上是好的,毕业生的专业岗位对口率较高,在工作中广受用人单位的重视和欢迎,具有一定的竞争力,通过二次择业,心态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更加注重晋升的空间及提升自己的平台。

对毕业生追踪调查的目的不仅是了解毕业生的状况,还要了解毕业生对学校在学生培养及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意见和要求,为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实证依据。由于意见、建议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因此对该问题的调查主要以开放式问题的形式存在于毕业生调查问卷中,其中也有个别问题以封闭式问题的形式出现。下面将对问题的概括如下: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在问卷中,有二个专门针对该问题的调查,分别是第12个问题“在校期间所学知识或能力对您实际工作最有帮助的是?”经统计,在全部被访对象中,有110个学生都选择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第15个问题“您认为学校应加强培养学生哪些素质与能力?”有102人认为学校应重点加强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在开放式问题的相关建议中,也有相当比例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涉及到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内容。毕业生反映:学校的人才培养要具有市场意识,要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可见,当前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重点体现在其内涵建设上,良好的专业知识与精湛的技术能力,越来越成为用人单位人才选聘的主要看点之一。

在加强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的同时,学院课程的设置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教育教学上要更新观念,改进方法和手段,丰富内容,注重实际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宽口径、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培养标准,学科专业设置、课程内容调整要围绕学生未来的就业进行,培养模式要尽量满足学生实际需要[2]。

(二)打造师生互动模式,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不论是用人单位还是毕业生都充分肯定实践操作能力的作用,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环节,但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它是动手与动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老师指导为辅、学生动手为主的现场实验课。

实践教学对于检验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实践教学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职业及行业的了解,发掘自己喜欢或擅长的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强自身的学习以增强就业竞争力。通过问卷调查以及与毕业生的交谈,笔者发现大多数毕业生都希望在校学习期间加强对实践环节的安排和指导,特别是增加到企业进行实验和实习的机会。

老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是学生水平高低的直接影响因素之一,学生不能“死”读书,老师也不能“死”教书。老师除了钻研教材、搞好科研、提高学术造诣以外,也应该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使理论与实践首先在老师身上实现真正有效的结合。学校应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老师增强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可允许的范围内从事第二职业或到社会上兼职,以便充实教学内容,更好地教导学生[3]。

(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向大众化教育过渡,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结果之一,就是毕业生剧增,就业分配愈来愈难,学生除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及能力外,综合素质的提高逐渐成为社会竞争的有利法宝。调查中发现,毕业生反映在工作中感到如何处理好与上司、与同事间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因此,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进行显性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隐性学习,多学习做人做事、人际关系、为人处世的技能技巧[4]。

高职院校可通过加强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间的整合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加强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的建设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要突出学生的合作意识、诚信意识、法律意识的教育,让学生成为既精于操作,又善于合作,依靠诚信创业并依法治业的建设人才[5]。

此外,英语、计算机作为应用工具也广受重视,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公共基础课及人文素质方面的教学,也应在提高通过率的前提下,培养学生会说、会听、懂操作的实用性技能。

(四)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合理引导毕业生宽口径就业

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关键要从三个方面来加强工作:

1、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课程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到创业教育再到求职技巧教育。就业指导课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切入点,应从源头抓起,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课教研室,与各班辅导员、班主任建立长效联系机制,深入基层,倾听学生心声,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不断规范其教学形式及内容,使就业指导课更加科学、规范、实效。

2、就业教育活动,与就业指导课相结合,建立长效的联系机制,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就业指导深入人心,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有针对性的为学生开展各方面的就业知识讲座,通过“企业精英进校园”的方式,邀请企业高管开设讲座,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职业、了解职场,通过成功人士的经验分享为学生做好榜样。

3、加强就业政策方面的宣传,注重引导毕业生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使毕业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国家及各省、市地区的相关就业政策,鼓励毕业生积极踊跃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鼓励他们到基层就业,回家乡就业,往中小城市就业,加大“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应征入伍”等毕业生基层就业项目的宣传和普及教育。对一些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合理引导他们以创业带就业。对就业困难的学生,实行一对一的帮扶指导。

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每年都要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通过调查既表明了学校对学生、对社会认真负责的鲜明态度;又是学校掌握培养人才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根据其所反馈的信息,进行深刻反思,认真分析总结,积极进行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肖伟.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2010年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0).

[2]汪敏,葛浩,曹玉.高校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及对策分析——以安徽教育学院为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5).

[3]赵铁,朱少雄.广西大学毕业生追踪调查研究[J].高教论坛,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