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理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手术室护理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手术室护理论文

手术室护理论文范文1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10月~2011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300例,所有患者均为随机抽取,其中男220例,女80例,年龄均在28~68岁,平均年龄45.6岁,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0例患者,对照组:男100例、女50例,年龄28~65岁,平均(44.3±5.7)岁;观察组:男120例、女30例,年龄29~68岁,平均(45.7±5.8)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术前准备及宣教等常规护理,观察组加行HNCD,比较两组护理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的差异。

1.2.1手术前HNCD

护理工作者在术前1h接到患者的手术通知单后,去病房对患者予以术前访视,了解其相关疾病信息,并通过沟通交流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注意沟通时要时刻保持礼貌、微笑,给患者以亲切、可信、温暖的感觉,以缓解其紧张情绪,耐心向其介绍手术室环境,并予以图片的方式向患者介绍麻醉方法及手术方式、、操作过程等一些基本信息。让患者在术前对手术有一定了解,缓解其恐惧、紧张的心理,告知患者术前相关注意事项,使其充分认识到术前准备对于手术成功及术中安全的重要性,增强患者对手术成功的自信心,认真答复患者及其家属所提出的问题,让患者以一个愉悦的心态迎接手术。

1.2.2手术中HNCD

在手术前1h,护理人员要调好手术室的温湿度,一般温度控制在22~25℃之间,湿度保持在55%~60%,由于患者术中只穿一件手术衣,因此在手术前相关人员要为患者盖好被褥注意保暖。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不能离开手术室,以温和的笑容主动陪伴患者,并注意其神情变化,评估其心理状态变化,鼓励安慰患者。在术中所有操作均要谨慎细微,避免由于护理人员的操作不慎对患者及主刀医生产生不良刺激影响,在进行麻醉操作时,耐心向患者解释,取得患者配合,麻醉操作过程中要保持动作轻柔,告知患者如出现不适情况随时告知医师。

1.2.3手术后HNCD

在术后,医护工作者要用温水擦净患者的手术切口及其周围血迹、消毒液,为患者穿好衣服,注意盖被保暖,在进行搬动时注意不能大力,以免牵拉患者伤口及各种引流管,在运送患者回病房途中,注意斜度和拐角,以免发生撞击,造成患者震动,减少不必要的不适状态;到病房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术后相关注意事项,告知其手术已成功结束,认真做好与病房护士的交接工作。在术后2d内到病房回访,查看患者伤口恢复状况以及生命体征变化,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有利于身体机能恢复,告知患者在术后恢复过程中心情要愉快,祝其早日康复。

1.3效果评价标准

根据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对护理质量进行评分,总分为100;患者满意度根据护理部下发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统计,焦虑测定是根据SAS量表进行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术前术后焦虑水平改善情况、患者满意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3讨论

手术室护理论文范文2

1.1一般资料

选择中山市东凤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8例行外科手术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4例,其中男30例,女34例,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38.53±8.79)岁;骨科手术20例、妇科手术19例,普外科手术18例,其他手术7例。护理组64例,其中男33例,女31例;年龄17~76岁,平均年龄(39.58±8.87)岁;骨科手术17例,妇科手术17例,普外科手术21例,其他手术9例。2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病情、病程、手术类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4]

(1)所有患者入院后行相应检查且明确诊断后,需要行相应手术;(2)所有患者均无麻醉及手术禁忌证;(3)均符合自愿原则。

1.3护理方法

2组患者均择期进行手术,术前给予相关检查,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手术室护理,护理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详细如下。

1.3.1术前护理

患者在入院后,首先护理工作人员为营造一个良好舒适的住院环境,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合理要求要尽可能地予以满足;其次护理工作人员要迅速了解患者资料,对患者病情要做到心中有数,并针对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方案;再次要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为其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住院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对患者积极进行心理疏导,特别是表现出非常恐惧、焦虑的患者,通过讲述大量手术成功的病例来树立患者克服疾病的信息,使患者主动积极的配合医疗工作。

1.3.2术中护理

患者进行手术前需要禁食禁水,同时为患者做好备皮等工作,在此过程中依然可以通过语言的交流缓解患者对手术紧张的心理,进入手术室后,协助麻醉医生进行麻醉工作,在手术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若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医生汇报,同时要给予相应正确的处理措施,整个手术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患者进行保暖,做到细心呵护。

1.3.3术后护理

完成手术后清理患者身上手术留下的痕迹,协同医生将患者送入病房,若此时患者麻醉还未清醒,要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符合拔管指针的给予拔管,待患者清醒后要对其详细告知手术的具体情况以及家属陪护期间的注意事项,术后能进食患者要指导其饮食情况,同时针对某些不良心理反应较大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对能下床活动的患者要积极鼓励其进行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术后恢复,患者出院后要做好随访工作,解答患者关于该病的疑问。

1.4判定标准[5]

1.4.1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参考焦虑自评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与抑郁自评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将患者出现的不良心理状况分为:重度、中度、轻度以及正常4个等级,计算其不良心理的发生率=(重度例数+中度例数+轻度例数)/总例数×100%。

1.4.2对手术的各项指标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1.4.3统计出院前对本次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将其分为满意、认可、不满意3个等级,计算患者的满意度=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不良心理的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以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手术各项指标以“x±s”表示,正态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设定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发生率的比较

护理组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的发生率为20.31%(13/64),明显低于对照组51.56%(33/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2组患者术中、术后各项指标的比较

护理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护理组未出现1例对本次护理工作不满意的情况,其中63例满意,1例尚可,护理满意度为98.44%(63/64);对照组出现4例患者不满意,其中52例满意,8例尚可,护理满意度为81.25%(52/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手术室护理论文范文3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3年6月~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手术室进行手术操作的医生和接受手术的患者。在此期间,我院手术室共完成手术220例次。

1.2研究方法

我院对这220例次手术的患者和进行手术的医生对手术室护理服务的满意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本次研究的方法为向医生和患者发放调查问卷。该调查问卷是在尊重和保护医生及患者个人隐私的基础上设计制作的。其中,用于调查医生对手术室护理服务满意度的问卷其内容主要包括:手术室的护理人员是否能及时将患者接往手术室、是否能严格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是否能将手术必需品准备齐全、是否能在手术过程中指导患者保持正确的、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是否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巡回护士是否能及时关注手术的进展、器械护士配合手术的操作是否熟练、是否能正确使用各种手术设备、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如何,等等。用于调查患者对手术室护理服务满意度的问卷其内容主要包括: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如何、是否能在术前为患者详细讲解手术的注意事项、是否仔细核对了患者的个人信息、进行开放静脉通路时的穿刺成功率如何、是否对患者进行了术后随访以及手术室的环境如何,等等。在这两个调查问卷中,每个问题的满分均为3分。患者对该问题表示非常满意选3分,患者对该问题表示一般满意选2分,患者对该问题表示不满意选1分。患者调查问卷的平均得分在2.5分以上表示其对手术室的护理服务感到非常满意,患者调查问卷的平均得分在1.8~2.5分之间表示其对手术室的护理服务感到一般满意,患者调查问卷的平均得分低于1.8分表示其对手术室的护理服务感到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一般满意率。

2.结果

2.1医生对手术室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在这220例次手术中,有152例(次)医生对手术室的护理服务感到非常满意,有50例(次)医生对手术室的护理服务感到一般满意,有18例(次)医生对手术室的护理服务感到不满意,对手术室护理服务的满意率为91.73%。他们对手术室护理服务感到满意的项目主要包括: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能仔细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等。他们对手术室护理服务感到不满意的项目主要包括:术前物品准备不充分、巡回护士未能关注手术的进展、器械护士配合手术操作不熟练、护理服务管理不到位、护理人员态度不佳和手术环境欠佳等。

2.2患者对手术室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在这220例次手术中,有145例患者对手术室的护理服务感到非常满意,有55例患者对手术室的护理服务感到一般满意,有20例患者对手术室的护理服务感到不满意,对手术室护理服务的满意率为90.91%。他们对手术室护理服务感到满意的项目主要包括:能在术前为患者详细讲解手术的注意事项、手术室的环境良好等。他们对手术室护理服务不满意的项目主要为服务态度不佳。

3.讨论

3.1手术护理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准备不充分:许多护理人员对手术医生的操作步骤、器械性能等不熟悉。在外科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手术室不断更新新的器械,包括一些专用器械、腹腔镜器械等。另外,随着医疗消费的增高,现代临床上大量护理人员新上岗。这些都导致护理人员难以做好充分准备,手术配合不佳;②巡回护理人员不能及时关注手术进展:虽然临床意见引进了大量护理人员,但护理人员仍想多短缺,各人工作量大,往往需要连续进行手术服务,也因此而不能很好的满足医生和患者的要求。还有护理人员因为手术室时间安排紧,在遇到大手术及手术时间长时显得急躁,影响了正常的工作,甚至干扰到手术医生的操作;③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经验不足:护理人员的流动性以及新上岗的年轻护士,手术室服务时间短,缺乏经验。在繁忙的工作下护理人员缺少深造学习的机会,对新引进的技术及设备缺少认知。除此之外,手术室还会承担实习生培训工作,难免在实习过程中造成不良影响,引起医生及患者的不满。

3.2手术室护理服务改进措施

手术室护理论文范文4

1.1一般资料从2014年1~3月接受手术的2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男16例,女10例,平均年龄47.8岁。单肾结石21例,双肾结石2例,肾结石合并输尿管结石3例;在2014年4~6月29例接受手术的患者作为实验组,男18例,女11例,平均年龄48岁。单肾结石24例,双肾结石3例,肾结石合并输尿管结石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在手术室护理干预下护理。具体如下。

1.2.1术前探视患者查阅病历,评估患者病情。根据患者年龄和文化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微创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是一种新开展的手术,患者对手术的方式和疗效不太了解,思想上会有顾虑,持怀疑和恐惧的心理,因此,手术室护士应协助医生对患者解释手术的方法,微创手术的发展和优势,帮助减轻心理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指导患者行俯卧位训练,告知术中注意事项,手术的关键在于穿刺定位,所以患者在此项操作中,避免活动、咳嗽,防止损伤血管,引起大出血。

1.2.2术中护理为患者提供安静、整洁、舒适的手术环境。调高手术室室内温度至适宜范围;术前用酒精纱垫擦拭物表,保证环境质量;术中用物准备到位,器械护士熟练掌握手术器械的性能、使用原理和操作方法,配合准确及时迅速,严格规范无菌技术操作。摆截石位,放置输尿管导管时,腿架放置合理,避免引起腓神经损伤或压迫腘窝。俯卧位时,注意胸腹部、膝关节、踝部垫软垫,使其处于功能位。铺巾后以穿刺部位为中心粘贴普外科护皮膜(即3M术粘巾),范围大一点,最后在穿刺区贴脑科护皮膜,末端放入地面容器中。采用3M术粘巾覆盖术野皮肤,可减少皮肤散热同时防止弄湿手术巾和手术床,增加感染机会。灌洗液适当加温,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冲洗液的最合适的温度为37℃,过高或过低都会给人体带来不良反应。蒋群研究发现低体温可减慢呼吸和心率,减少供氧量和可利用氧量,降低血氧饱和度,最终器官供氧不足。PCNL患者容易出现低体温,如何控制患者的体温降低是保证手术安全的关键。

1.2.3术后护理术后心电监测,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术后出血相关并发症多发生于术后24h内,因此须要卧床休息,不能剧烈活动,利用身体自身的压力压迫术中穿刺点。妥善固定肾造瘘管,防止造瘘管脱落,避免牵拉、受压、扭曲、保持引流通畅。引流液位置不得高于床平面,活动时不得高于造瘘口平面。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并发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113.32±12.13)min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45.28±13.65)min。对照组发生术后出血并发症2例(7.6%),实验组未发生。实验组术前体温(36.4±0.3)℃,术后(36.5±0.2)℃;对照组术前(36.4±0.3)℃,术后(36.1±0.2)℃,术后对照组体温明显低于实验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手术室护理论文范文5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手术室护理;应用价值

在临床外科手术中,手术室是最主要的场所。虽然大部分患者在手术室中的时间都比较短,也会采取相应的麻醉措施,但是由于手术治疗的独特性,患者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安和恐惧,在心理上会比较脆弱[1]。随着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现代生物医学模式,常规的手术室护理已经难以满足不断提高的患者需求,如果想提高护理质量,首先就需要实现护理模式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各方面的需求[2]。在新的护理模式中,人性化护理是核心部分,在这种护理模式中,患者是其中心,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创造性和个性化[3]。针对我院收治的手术患者,采用人性化的护理模式,发现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8例手术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7例,女性患者51例;年龄在17-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53±6.78)岁;包括骨科、妇产科、普外科、五官科等各个科室的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64例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人性化护理,其具体的护理措施包括:(1)手术之前:对患者的各方面情况都能够详细的了解和掌握,对患者的心理以及各项体征进行有效评估,并普及相关的医学知识,加强心理疏导,针对患者的疑虑,进行针对性解释;同时向患者家属介绍手术相关情况,打消患者以及家属的所有疑虑,提高患者配合程度,在手术之前最大限度地减少所有不利因素[4]。(2)手术过程中:在患者进入手术室的时候要热情接待,从生理到心理上都让患者感受到一定的关注和重视;确保各项护理措施都能够轻快稳准地开展;注重调节手术室温度,避免患者出现受凉问题;时刻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心电变化情况,确保输液畅通;与患者进行愉快的交谈,调节患者情绪,对患者的各种需求都应该尽可能的满足[5]。(3)手术之后:在手术结束时,应该细心地为患者擦拭干净在手术过程中留在皮肤的遗留液体,为患者盖好被单、穿好衣裤,做好保暖护理;在运送患者回病房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好引流管、切口等部位;如果患者存在躁动症状,应该及时采取固定措施,确保其安全、平稳[6]。在手术结束后1-3天的时间内,对患者进行及时回访,增强患者的自信心。

1.3评定指标

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表,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三种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P<0.05,表示两者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参照组64例患者中,非常满意21例,满意25例,一般18例,患者护理满意度为71.88%(46/64);研究组64例患者中,非常满意36例,满意26例,一般2例,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6.88%(62/64)。由此可见,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要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P<0.05,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护理模式,人性化护理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患者为核心,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各方面需求,多层次、多角度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提供良好服务措施的同时,也应注重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让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更加放心,提高患者的配合程度。从护理内容方面来看,实质上就是将原有常规护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同时也实现了方法的创新。在手术室中采取人性化护理模式的主要作用是为了顺利地完成患者的手术治疗,尽可能提高患者的手术安全性。因此在手术室护理中,护理人员首先需要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注重自身护理观念的及时更新,加强对知识面的拓展。同时在护理的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对自身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充分调动,有效提升护理质量和护理效率[7]。在人性化护理的过程中,在术前、术中、术后的全过程中,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能够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有助于医患关系的改善,同时增加患者的满足感和安全感。除此之外,在这一过程中患者的配合度也会有所强化,会更加主动、积极地配合医生手术,这是手术顺利完成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在本次研究中显示,人性化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地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得到了有效改善。由此可见,在手术室中应用人性化护理模式,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值得推广。

作者:王惠芳 单位: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医院手术室

参考文献

[1]林红.人性化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6,19(1):126-129.

[2]廖小谊,范洁梅.人性化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2):363-364.

[3]袁兰蓉,古明锋.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及效果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12):134-135.

[4]任慧敏,王伟娇.人性化管理理念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3(6):123-124.

[5]牛凤彩,李萍.人性化管理理念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4):256-257.

手术室护理论文范文6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3-06—2014-06我院手术室护理人员20名,均自愿参与本研究,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10名,男1名,女9名;年龄25~46岁,平均(31.2±2.5)岁;学历:大专6名,本科4名。对照组10名,男2名,女8名;年龄24~46岁,平均(31.3±2.6)岁;学历:大专6名,本科4名。排除非临床护理工作者、护理实习生及因进修或休假等原因无法完成本次调查的护理人员。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常规管理模式,实行排班弹性制度,依据手术室实际情况制订工作责任表、排班表,给予护理工作者综合素质、护理实力、个人特点、工作能力分配工作,保证各个班次有辅助护士、治疗护士、责任护士。

1.2.2试验组

给予分层次管理模式,全部护理人员划分为护士长、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助理护士4个级别,各级人员完成自身工作,护士长管理、协调、监督下级人员,处理疑难问题;高级责任护士负责管理组内日常工作,下达必要的任务并给予针对性指导,初级责任护士直接接触患者,助理护士完成患者的生活护理。

1.3效果评定

应用Meller/McCloskey满意度量表评价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应用Likert5级评分法评定(分值范围0~5分),评定项目包括专业发展机会、排班满意度、福利待遇满意度、同事关系、工作责任感及总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组各项评分及总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