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司的力量纪录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司的力量纪录片范文1
高晓蒙小档案:
“三多堂”影视广告有限公司总经理,从事纪录片的创作和运筹。迄今已带领团队与中央电视台等机构合作制作了数十部大型纪录节目,是国内纪录片界和机构合作最多、最成功的公司。
主要作品:
《唐之韵――唐诗》
《晋商》
《大国崛起》
做纪录片是有尊严的
“三多堂”出品的纪录片,以人文类长篇居多,这跟高晓蒙的个人审美不无关系,他的主创团队,也都是有家国情怀的人。他认为,这是纪录片导演最重要的素质。
“一个好的导演,要对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有关切,这是根本。现在,能潜心下来做对国家、社会有正向帮助的事的人很少,我也希望有这种志向的人能够加盟‘三多堂’。一个创作者没有情怀,他的东西一定宏大不起来。”
高晓蒙坦言,虽然市场的投资环境变好了,但从事纪录片工作的优秀人才还是欠缺,这是让他最担忧的地方。一来这个行业的创作人员报酬不高,二来很少有人能耐住性子把几年时间投入到一个项目里。而培养一个优秀的纪录片导演,最少需要五年时间。
“其实,我们对优秀的导演,也可以开出十万一集的价格,但因为他投入的时间精力会很长,这样分摊一下时间成本,报酬可能会降低。但可以说,纪录片未来绝对是吸引人才的片种,我们现在的主创收入都比央视高,我们要让行业里的优秀人才,觉得做纪录片是有尊严的。”
在“三多堂”的合作客户中,除了主力中央电视台外,还有地方电视台、各地宣传部、国家部委等。这也使“三多堂”在主攻人文历史之外,涉足政治经济、旅游文化领域。
获得金鹰奖长篇纪录片大奖的《晋商》,是“三多堂”创作史上的一座高峰。当时,接到山西省委宣传部委托时,身为山西人的高晓蒙感到特别自豪。开讨论会时,主创们提了一个思路,就是抓住晋商的思想内核――“诚信为本、以义制利”。
“我觉得这个点抓得非常准,既符合晋商的经营理念,也对当今商业社会的乱象起一个正本清源的作用。据说播出的时候,这部纪录片让很多山西人有了归属感和荣耀感。之后,全国各地掀起宣传地域文化的热潮,也掀起晋商题材影视剧的一个热潮。”
“直到现在我都有一个愿望,希望有一天重拍一版《晋商》。现在来看,当时的节奏有些太慢了,我们还能做得更好。我想让人们看到传统文化里那些高贵的东西,看看过去的人生活得多么从容,优雅,而不是今天这样,名牌加身行为粗鄙,处处呈现一种戾气。这个社会,如果每个人都能做一点正向帮助的事情,就会好很多。”
《大国崛起》的效应
做为生产知识的车间,“三多堂”的编导们对自己要求甚严。除了丰厚的学养,还有对纪录片持之以恒的热爱。这批人可以说是“三多堂”最大的财富。他们为“三多堂”获得了连续不断的片约,同时,做为最好的内容制造商,也得到了国内最大影响力的播放渠道。如《公司的力量》,在中央二套黄金时间播出。2006年的《大国崛起》、2003年的《晋商》等都是如此。
直到今天,《大国崛起》仍在持续销售,并被盗版商青眼有加,而它的海外影响力更是惊人。在某次电视论坛上,一位来自韩国的电视人说,《大国崛起》在韩国播出后反响非常热烈,前总统卢武铉在去西班牙进行国事访问的11个小时飞行途中,观看了全部的12集《大国崛起》,此后和部长见面的时候,他提到了让所有的部长都看,一些大企业如三星CEO,建议他们都要观看还要递交观后感。在韩国的出版和音像市场上,《大国崛起》同样取得了成功。
巧合的是,在与韩国一衣带水的朝鲜,看过《大国崛起》后说,这将是我未来的治国理想。讲到这个段子,高晓蒙说,当时主创们听后都笑了,这的确是我们没想到的结果。
可以说,虽然“三多堂”在《大国崛起》的制作中担负了6集的任务,但它仍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我在看到样片时,还心存疑惑,几个大国五百年的历史,都是中国观众不熟悉的,他们会不会感兴趣?当时真的捏把汗。在我看来,造成这部片子反响强烈的原因,应该与中国崛起的背景相关联,他激起了人们的热情,讲到了人们心底都在关注的一些东西,比如西方的政治制度、民主科学,以及对文化的尊重。”
《大国崛起》制作历时三年。写脚本时翻复修改,大规模出国拍摄、采访困难重重,文化和语言的磨合,包括审批修改,都花费了巨大的时间。因为是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的项目,“三多堂”当时参与其中的导演有五人。
最初接触这个项目时,高晓蒙说只接两集,是其中的英国部分。因他对英国特别有兴趣,一直想看看资本主义的母体是怎样的?但一上手,就不由把精力全放进去,从两集到四集,直至六集。
问他当时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他说,“一个国家五百年的历史,用一集四十五分钟来展示,要抓住一条历史脉络,既要展示重大的历史事件,还要有细节讲故事,最终展示的东西还要让中国观众有兴趣,这太难了,导演要有多重考虑。最大的难点是看你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和了解。过去我们的渠道太窄,之后看了很多国内外的书籍和研究成果,采访了很多国内外精研世界史的专家,可以说资料浩如烟海,让人绞尽脑汁。所以,纪录片导演最重要的是他的视野和选择的能力。”
但遗憾的是,央视是《大国崛起》的唯一投资方,拥有全部版权,“三多堂”对投资收益没有任何主动权,一点都享受不到《大国崛起》的市场成果。正是从此之后,高晓蒙意识到必须转变经营模式,要参与到纪录片投资、制作、发行的整个产业链中来。直到2009年,因央视立项的又一部纪录大片《公司的力量》投资巨大,三多堂才得到一个介入投资的机会,高晓蒙也开始像个商人一样忙碌应酬起来。
努力建立行业标准
2011年元旦,央视9频道正式开通纪录片频道;互联网方面,奇艺、搜狐高清视频网站也单独成立了纪录片频道。
据报道,纪录片的收视群是最被广告商喜欢的客户――男性精英阶层,而在视频网站,纪录片的广告份额能占到所有广告的十分之一。业内人士称,未来二到三年内,纪录片将会有爆炸式增长。这对整个中国纪录片事业来说是一件大好事,它让纪录片从边缘走向舞台中央。
前一段时间,北京电影学院做了国际纪录片论坛,展映了国外的众多优秀记录片,几乎场场暴满。回想起当天的场面,高晓蒙显得特别激动。“中国目前不是没有好的记录片,而是没有市场化的宣传途径。但我感觉这一步很快会跨出来,我对纪录片在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它是现在影视片种里仅剩的一块蛋糕,看到纪录片投资前景的人也越来越多,我坚信后面的路会越来越好走。”
而此前的路呢?
“三多堂”成立于1997年,十几年时间,制作了一大批口碑、收视过硬的电视纪录片,而公司在去年之前都不是很赚钱,仅够养家糊口。
很多年来,纪录片市场都是少数理想主义者耕耘的盐碱地,既难有外部投资,也没有成熟的发行渠道,能在电视台播出,或接受电视台定制,是制作公司生存的唯一出路。而“作坊”之间的竞争,却要遵循市场规律。对于当时的“三多堂”来说,出路,就是将片子的内容和影响力做到极致,才能期待某一天成功的垂青。
在“三多堂”工作十余年的编导们,几乎都是带有浓重理想主义色彩的人,他们很多都是从高晓蒙的第一部纪录片《方寸国土万千情》一路跟来,很有拓荒者的悲壮感。“三多堂”整个办公间,更像一个生产知识的车间,所过之处,资料如山。
很长一段时间,公司跑市场的人,只有高晓蒙。而毕业于北广编导系的他,也是一个有着浓重学院情节的人。他说,在去年之前,他每年陪客户吃饭的次数不会超过十次,对一个商人来说,简直不可思议。
“我曾经跟记者讲,我们的发展不是一个财富故事,只是在养家,这份钱赚得很辛苦。好在,从来没碰到过经营的危机。”
而今年,他突然忙得不可开交。一是忙于“三多堂”承制的央视大型纪录片《公司的力量》的卖片;二是,不少风险投资看好“三多堂”,他开始忙于资本运作的事情。一个专事纪录片生产的封闭作坊,终于正式步入市场大潮。高晓蒙说,“我现在手上能够调动的资金有四、五千万,只要看好项目,自然有人送钱上门,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公司的力量纪录片范文2
尴尬的现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批国产大型纪录片曾在中国掀起轩然大波,形成社会性的公共事件。《话说长江》《话说运河》《河殇》和《望长城》这些纪实主义浪潮中的优秀纪录片,装点了纪录片与中国电视观众的“蜜月期”。“蜜月期”过后,无论是电视纪录片还是电影纪录片都慢慢陷入围困。据《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共出品电影纪录片16部,而其中通过全国主流院线上映的13部纪录片无一通过票房收回成本。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中国越来越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世界渴望认识中国,关心中国发生的巨变。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每天都有各种故事发生,这些故事对外国人很新鲜。可以说,中国是纪录片素材的富矿,纪录片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然而。这些青睐与中国自己纪录片的强大没有必然关系,因为说到底,他们看中的只是中国题材。在每年我国各级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中,来自国外的纪录片总长达到1.5万~2万小时,而国产纪录片总量却只有1000小时。中国缘何没有像样的纪录片?
纪录片大体上有两种播放渠道――电影院和电视台。2011年至今,中国纪录片只有《天赐》《在一起》和《遥远星球的孩子》在部分城市有零星放映,票房低得没法统计,还没有任何一部纪录片在市场上成规模放映过。
在电视界,情况也基本相似,因为没有收视率,国内电视台一般很少播出纪录片。而纪录片却没有一个覆盖全国的频道,唯一的CCTV-10也是多种节目杂糅的频道。其他省市的纪录频道大都是覆盖本地的地面频道。
在中国影视圈里,拍纪录片被认为是“最不赚钱”的活儿。据《报告》调查显示,目前,纪录片交易价格每分钟过百元就是高价了,只有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台和上海纪实频道等少数机构可能开出这样的价格。而在国外,通常一小时纪录片的身价高达一万美元左右。
同样令人担忧的,还有纪录片栏目化生存带来的节目模式化、类型化。一种成功的模式迅速招致一窝蜂的模仿,从选题到叙事方式,同质化倾向严重,不少栏目大同小异。如考古发现、历史揭秘、法治案例等,而制作水准又难以明显区分,导致受众审美疲劳。与此相应,为了拉动收视率,有些栏目故弄玄虚,制作悬疑,甚至曲解历史,制造假象,低俗化趋势大有蔓延之势。
中国纪录片突围
2010年年底,国家广电总局印发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表示从建立播映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到扶持优秀纪录片制作,都要给纪录片制作企业、创作者提供更多施展才华的舞台。广电部门将对引进海外纪录片实行总量控制,各级电视播出机构每天播出的国产纪录片与引进纪录片比例不得低于7:3,同时将在黄金时段对国产纪录片播出进行管理。
公司的力量纪录片范文3
面对“中国纪录片能否进入大片时代”的疑问,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认为,还得等3至5年,如果纪录片市场盲目迈进大投入、大回报、大风险的“大片”时代,会引发大混乱。
“不仅没有容易了些,反而是难上加难。”
9月17日,在中央电视台2014年节目资源推介会上,2014央视春晚总导演冯小刚谈接手春晚两个月以来的感受。
“有好多传闻说有的主持人不干了,想去影视圈,你以为影视圈是个熟脸就能混啊?我们要不传谣,不信谣。”
录制《谢天谢地你来啦》时,刚刚从央视辞职的主持人崔永元调侃关于自己的传闻。
“只要还在桌上,就有机会胡牌。”
博纳影业总裁于冬认为,在产业大洗牌的当下,博纳影业的产业布局战略以求稳为前提,在未来2年里,博纳会用各种方法抢占商业地产,建立100家博纳影院。
“我不认为我拍的是底层民众,我觉得我拍的就是‘我们’。 ”
贾樟柯回答“你的电影为什么一直拍底层民众”。
“我还没傻到现在就全部抛售搜狗股票。”
搜狐日前向SEC提交文件,披露将向部分股东发放股息。外界猜测,搜狐董事局主席兼CEO张朝阳从腾讯投资搜狗的交易中获利1.7亿美元,张朝阳通过搜狐微博公开否认全部套现。
“投资100万元一集是常态,投资200万元一集以上才算沾了大剧的边儿。”
某电视台购剧中心负责人谈电视剧全行业成本上涨。
“3D也许是世界电影的一个趋势,但它不是中国电影的方向,只要你能够把中国人自己的东西拍好了,不管它是不是3D,都一定能赢。”
中影南方电影新干线总经理赵军。
“我们不怕跟国外公司竞争,只希望国家能引导国产电影选择国内公司来制作。”
北京灵动力量3D公司经理谌鸿翔。
“收视太好了,必须趁热上。”
AMC总裁查理·科利尔宣布开发热播剧《行尸走肉》(The Walking Dead)的衍生剧,衍生剧采用全新的故事和角色,但制作团队仍然是原班人马。
“好莱坞会把你放进一个盒子里,如果你拍了一个成功的喜剧片,然后你就会被定位成一个喜剧咖;如果你拍了一部卖座的飙车电影,你就会被锁定在飞车+动作这个题材里。对于电影,我还是一个学生,所以我想要确保自己有机会去做其他类型的电影。”
《潜伏》《电锯惊魂》《招魂》等一系列卖座恐怖片的导演温子仁,解释自己接拍《速度与激情7》,是因为已经拍够了恐怖片,想尝试新类型。
数 字
4000万元
首届中国国际纪录片提案大会将于2013年11月17日在四川成都举行,本次提案大会以“中国故事”为主题,面向全球纪录片创作者,发掘具有中国元素的优秀纪录片提案。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将提供4000万元的创作资金,创作者的提案一旦获得纪录频道的认可,将获得创作资金支持。
60部
搜狐视频日前正式开启最新美剧季,期间将陆续上线多部美剧,加上搜狐视频此前已独家买断的美剧的相继更新,整个9月份搜狐视频将有超过60部美剧上线并全球同步首播。
4组
在“2013湖南·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周”期间,湖南广播电视台与台湾中天电视首度合作,在中天娱乐台晚间时段进行湖南电视优秀综艺节目展播活动,湖南广播电视台剪辑制作了《天天向上》等4组优秀电视综艺节目参与展播。
19部
9月15至11月15日期间,广东科学中心将举办一场大型科普电影节,分期展映19部科技大片,其中10部为IMAX 3D巨幕电影、9部为数字球幕影片。
7亿元
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等出品,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的电影《狼图腾》目前正在内蒙古进行拍摄。近日《狼图腾》片方宣称影片总投资高达7亿元人民币。若这一数字属实,那么影片将超过《金陵十三钗》和《赤壁》,成为华语片投资最高的作品。
100万
英国第四频道(Channel 4)近日起将开始直接投资小型独立制作公司,以提升英国的电影电视影响力,第四频道最多将投入100万英镑用来帮助这些微型制作公司的成长。
12%
9月12日,美国对冲基金东南资产管理公司(Southeastern Asset Management Inc.)收购了新闻集团12%的股份,这使东南资产管理公司在新闻集团中成为仅次于鲁珀特-默多克的最大股东。
公司的力量纪录片范文4
作者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将传播学、营销学理论、方法和纪录片的营销现状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阐述了纪录片营销创新对于纪录片市场做大做强的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当前纪录片市场化过程中主要问题剖析,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认为做好纪录片营销是纪录片市场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并提出了做好市场分析、细分受众市场、增强销售能力等创新营销解决方案。
【关键词】纪录片市场;市场细分;整合营销;服务营销;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1 ;G22 【文献标识码】A
世界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粗放到集约、由宽泛到专业、由区域化到全球化,由批量化到个性化的过程。新闻传媒行业作为一个带有浓厚时代色彩的产业,也不可避免地走上市场细分的道路,以大众文化为文化主流的状况正在向小众化、分众化转变。纪录片作为一个分众市场的电视产品,其市场化的概念已经被被业界广泛研究并认可,如何挖掘纪录片的市场价值,有效传播并引起消费,成为纪录片生产、推广、营销等相关人员的新的课题。本文对如何做好纪录片市场营销提出了一些思考和方法。
一、纪录片市场化中的主要问题
90年代末,纪录片开始从繁荣走向萧条,像《纪录片编辑室》创下的36%的史无前例的收视率已经是久远的历史,只能在尘封的记忆中找得到。目前,除中央电视台、北京台、上海文广、广州台和四川台等,已很少有电视台保留纪录片栏目,大部分纪录片已从黄金时段退到一般时段播出。对于纪录片市场化而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制约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制播一体化延缓了市场化进程的步伐
目前国内的制作播出体制大多是这样的模式:纪录片由电视台(或频道)负责生产,生产之后由频道或栏目进行播出,纪录片栏目实行制片人负责制。
从生产观念上来看,制片人的主要职责是为频道播出提供内容,并对内容的本地收视负责,本地收视率的压力与栏目的商业化运作之间存在矛盾。由于内容生产事先没有经过市场策划与调研,因此现在大多数的电视纪录片,播出一遍就封存在资料库,没有挖掘版权交易或二次发行潜力。
从体制内运作来看,投资渠道缺乏商业化,制约了产品的商业化运作,纪录片资源没有得到深入开发,导致国内纪录片市场的萎缩。
“制播一体”造成了节目制作为播出而生产而非以市场而生产;体制内的纪录片制作主要是为了满足播出需求,忽视了市场需要。
2、生存压力
纪录片的投入和产出一直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由于纪录片的成本回收周期长,很多纪录片是叫好不叫座。在各大电视节上获奖的纪录片在电视台播出,收视率几乎为零。
纪录片栏目的特点就是“短、平、快”,往往制作周期短,制作经费低,单个节目的深度不够是栏目纪录片最大的缺憾。就当下的传统电视台的纪录片栏目制作来看,栏目靠的是预算制,拥有的制作资金有限,不可能通过栏目化生产出大制作大产出的市场化作品。据了解,SMG纪实频道的一般栏目制作成本约为5000-10000元/每集(每集30分钟)。每集的制作费用仅够栏目在上海本地的拍摄支出,如果要走出上海,或者请外脑参与、开主题策划会,栏目的预算就捉襟见肘了。
纪录片广告效益不高,导致纪录片投入日渐萎缩,长此以来,形成了恶性循环。
3、市场与营销问题
综观纪录片的市场与营销的问题,作者概括为:缺少市场化观念和理念,缺少营销策略,方法和手段。具体表现为:
①缺乏精确深度的市场分析和需求研究
纪录片在生产前端往往忽视或者不做市场需求分析,在策划阶段只注重内容的策划而没有关于包装,宣传和销售的策划。
②市场空间尚未被认真挖掘
首先是营销渠道单一:栏目和频道通过广告完成第一次营销之后,二次营销的客户渠道仍以各地的传统以电视台为主。其次,市场环节不通畅:纪录片营销平台中涉及到的各个环节,如投资企业、制作公司、中介组织、营销公司、产品开发企业等并没有充分介入,产品资源和行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在融资、制作、营销等环节商业经验和动力不足。再次,营销内容有待深度挖掘,以往我们很多纪录片从制作到播出往往一周之后就被永久的存入片库,把纪录片蕴涵的潜在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束之高阁了。
③营销团队不够专业
现在普遍的问题是纪录片从业人员缺乏对市场敏锐的感觉和意识;营销团队的不专业主要体现在营销人员对自己发行的纪录片产品没有深入研究,尚不能高效快速的对市场需求作出反应。此外,营销团队受关系营销之风的影响,不能完全按照市场规则办事。
④商业模式少
目前中国纪录片市场的盈利模式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总量不高。传统的纪录片主要靠频道及栏目的运营,其形式主要依附广告的投放。从版权营销来看,其主要的销售网络还是全国各地方电视台的纪录片栏目,由于国内纪录片市场人气低落,很多地方的纪录片栏目收视率不高,广告市场萎缩。
二、解决之道:营销为王
面对纪录片萧条的市场状况,能不能找到一些好的方法或者突破口呢?作者认为这是肯定的,这中间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建立营销为王的概念,组织体系和实施方法。
营销是整个纪录片产业链条中价值实现最为重要的环节;同时,营销过程是连接上游节目制作和下游客户或受众的重要渠道,从市场的角度来说,它又是产业价值链条中的枢纽。
首先,营销直接面对市场,对于市场的需求和产品存在的问题有着最敏感和最敏锐的体会和把握。营销,不仅是实现产品基本价值的工具和过程,并且是实现价值的质量(效益)的必要途径。对于一个企业,一个组织甚至是一个产业,合理的发展道路是最关键的问题,营销环节遵循着市场客观规律,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具备最高的理性,可以调节发展道路良性健康的发展,也可以对于市场风险进行提前的认识和感知并作出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其次,营销的好坏决定了下一个产业循环的生命周期,失败的营销将使产业面临巨大的风险,就更谈不上发展和进步了。再次,成功的营销所积累的市场分析和销售经验为节目制作甚至整个产业提供了重大的或是核心的决策依据。
因此,作者认为,下面几个思考对于中国纪录片市场很为重要,为了论述的方便和只管,作者提供如下两个示意图(图-1[1],图-2[2])用于概要描述纪录片产业实践中的基本结构和流程以及以营销为中心的概念模型(主要的内容,要素和方法)。
1、以市场为导向精细策划
需求和市场是创作的源泉,也是营销的目标:将内容尽快尽好地传播到需要它的受众面前,将受众最需要的内容以最高的效率、通过最好的服务水平传播给他们,以满足受众最高质量的体验。了解和分析市场需求,牢牢把握有市场价值的纪录片创作和市场策划是做好纪录片营销的第一步。策划方案应包括:纪录片选题,故事内容梗概,制作人团队、所需投入资金、宣传方案、销售策略和模式、宣传包装方式、目标市场预估和风险控制等。制造适销对路的产品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取得成功的基础条件。
策划的重心应该从以产品为中心应向以客户(市场)为中心转变,这才是符合纪录片生存现状的。纪录片商业策划经常性的错误是追求内容上高贵的血统,忽视,轻视受众的需求,没有完整的营销策略,手段和方法,把产品的失败归结于播出资源的缺乏;市场经济的基本价值规律告诉我们,资源的流向取决于对市场的占有能力,否则获得的只能是市场的惩罚;对于纪录片而言,忽视营销策划,结局只可能成为披着乞丐外衣的贵族。
大量实践经验表明,从4P[3]到4C[4]的战略转变已经被大多数现代企业所证明是符合市场变化规律的。产品的同质化日益增强和消费者的个性化、多样化日益发展, 遵循4C理论,即顾客(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将更能取得成功。因此,企业必须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对于纪录片而言,正是解决其症结的良方。
2、细分受众市场,多模式、多层次、多渠道营销
从表一[5]我们可以看出,以纪录片播出为主的专业频道,受众群体有鲜明的特点:男性、45到54岁人群,高学历群体。独特的受众群体也吸引到了高端广告客户。从上海纪实频道广告投放结构上看(见表二和图一[6]),投放品类多为汽车、酒类等高消费品,投放产品以国际品牌居多,这表现出了细分市场的魅力和价值所在。受众群体的相似性以及受众群体的高质量是纪录片市场一个明显的特征,而这种特征正在不断为市场(广告客户)所认可,其价值在不断增长。纪录片受众群体的这个特点能够使广告投放更精准,客户价值回报更高。
另外,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给纪录片营销带来了大量的机会。这些媒体的受众对于内容观看具有自,小众特征和社区特征特别明显,观看节目之前一般会看到节目的介绍和其他受众的评价。受众自主传播的力量也是很强大的。
面向这些新媒体的营销是产品附加值的一个实现过程,因为不需要再进行大量的投入,一般所需要的成本是比较低的,因此有巨大的可行性。例如:2007年3月,英国广播公司与Google旗下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签订了合作协议,协议规定,YouTube将在网站上开设一个名为“BBC世界各地”的频道来播放英国广播公司的节目,如汽车节目展,间谍剧和自然纪录片。另外还将开设一个名位“BBC世界”的频道来播放英国广播公司的商业化国际新闻频道的新闻。
要取得新媒体平台上的成功营销,必须要适应新媒体平台特征,并为此做好充足的准备。这里最重要的是能够充分理解下游小众媒体的商业模型,收入方式,运营方式以及内容需求,并且能够高效率为他们提供长期,稳定的服务。同时,对于市场的反馈能够有快速的反应,充分满足市场需求。
再次,音像制品等衍生产品的发行和销售依然应该作为营销的一个好的方向。例如《老电影老上海》、《幼童》、《晋商》等都出版发行了DVD和书籍,《故宫》以拍摄素材为衍生产品,向其他机构出售和故宫有关的资料。另外《故宫》走入电影院这样的模式也值得推广和使用。
衍生产品的销售本身是在整合营销的框架下开展的,目标是扩大传播渠道,增加传播方法,获取经济效益的增长。
3、增强销售能力
1)团队建设
营销队伍是运用创造性销售方法的主体,传统纪录片从业人员普遍缺乏营销创新的能力。具备符合市场需求的营销团队结构的建设是营销创新得以实施的重要前提。当前,注重纪录片从业人员的市场营销培训,引进营销人才是比较可行的方法。
2)建设节目库索引,提高宣传能力
大多数纪录片营销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不清楚压在“仓库”中有那些节目,是不是有市场。
建设一个节目索引库的过程不仅可以方便培养和培训营销人员对于内容的熟悉程度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同时,为应对多渠道营销作好了良好的技术准备和反应能力,大大提高与客户或者受众的沟通效率,缩减沟通成本;另外,节目库的建设将提高宣传能力,弥补了传统节目手册有限的介绍空间。采用信息化和网络手段的节目库将大大提高宣传速度和宣传范围。
3)建设高质量销售网络
利用原先已经具备的市场化渠道(节目交易网络,其他内容的客户)建立纪录片销售网络,通过交流和沟通了解和把握需求;同时应该积极对新媒体保持高度的敏感,多探索市场渠道的多样化,多研究新市场的运营方式,商业模型,可行的操作方式,从而挖掘潜在的市场,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随着多渠道营销的开展,客户数量的潜在增长,建设客户档案,有效维护客户档案,分析客户特征和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在面向新媒体的营销上面,销售环节和内容供应商的沟通,与客户之间沟通显得尤其重要;沟通的要求主要为:高效率,快速,准确。
4)创新销售手段
方案预售,是国际纪录片制作人寻找资金或合作拍摄伙伴常用的一种推介方式。这是解决纪录片制作人资金短缺的有效手段。中国的纪录片应该充分研究并积极采用这样的营销方式。好的预售方案是需要细心准备、策划、计划和推介技巧的。达成计划的片子将有机会进入国际纪录片市场进行播放和全球发行。这种方式销售不仅是纪录片融资的有效方法,另外很大程度上降低整个产品周期的风险,从而更容易获得成功。
产品包装。纪录片的市场包装是属于市场策划的概念范畴。市场宣传是为营销和建立品牌服务的,走市场化的道路不可避免要对产品进行包装。中国许多优秀纪录片在国际国内频频获奖,但在国内收视率却极低,出现专家们炒得很热,观众却平静如水的现象。好的包装不仅能够提升内容的形象,而且是节目营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有力手段。
5)创新营销策略和方法
采用好的营销策略往往能够在很好的抓住市场机会,实现良好的执行力。市场营销过程中间被大量成功企业引用的“整合营销”,“事件营销”[7],“服务营销”[8],“网络营销”[9]等策略和方法都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结束语
纪录片市场化的道路是纪录片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专业化的市场营销必将积极地推动纪录片市场化的进程。营销的优化创新、良性发展必将推动纪录片艺术和现实更完美的结合,发展更多的、培养更好的国内纪录片的受众群体。市场营销是市场化改革的先锋,它将深刻影响并推动纪录片走向市场,走向大众,走向成熟。
注释:
[1] 纪录片产业基本结构流程图,作者根据纪录片产业流程重塑纪录片生产、制作及营销流程
[2] 纪录片以营销为中心的概念示意图,阐述作者营销创新构想
[3] 4P分别是产品(product) , 价格(price) , 地点(place) , 促销(promotion)
[4] 美国营销学者劳特明在9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4C理论,即顾客(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4C理论认为重视顾客要甚于重视产品;追求成本要优于追求价格;提供消费者的便利比营销渠道更重要;强调沟通而不仅仅是促销。
[5] SMG发展研究部收视率数据提供,数据来源:AGB Nielson 2006-2007年度收视率数据
[6] SMG发展研究部收视率数据提供,数据来源:AGB NMR监测范围(2005年-2006年)(02:00-25:59)(采用刊例价计算)
[7] 通过事件抓住受众的一种营销方式,是注意力经济时代一种有效的销售方法。所谓注意力,是指人们关注一个主题、一个事件、一种行为和多种信息的持久尺度。把人们关注信息和事件等中的接受端提取出来加以量化,这种量化会形成一大笔无形资产,具有价值。世界上的信息量是无限的,而注意力是有限的,有限的注意力在无限的信息量中会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
公司的力量纪录片范文5
同学之间也会起外号,“毛驴”、“地主”这一类名字安在同学身上,最多也就有点喜剧色彩,根本谈不上英雄气概。那时候不懂,无产阶级以后江湖早就被灭了,也就没有了江湖名号。
“老王”、“小李”这么称呼着,大家也自得其乐,反正我们都是党的人,面目模糊也就认了。不像春秋战国时代,贩夫走卒里面多的是胸怀天下之士,他们砍着柴分析着各国形势,种着田琢磨着百家哲学,他们随时准备着改变世界。我们的古人好像不太会自我贬低,无论士农工商,只要是大丈夫就不是小人物。
最近去昆明,却突然发现“老王”“小李”的时代好像已经悄悄要过去了。
久仰云南,却只去过昆明。第一次去是2000年前后,昆明有人弄现代艺术展,我们音乐、美术、电影一大群艺术青年从北京出发,刚落地昆明,就有眼尖的人发现马路隔离带里长着大麻。高原的光线浓重,街上的每个人都被太阳塑造成了“金身”,这个城市的人最起码在视觉上显得自由而有尊严,在海鸥满天的翠湖边走走,不由得对这个城市有了好感。
去年为发行《海上传奇》又去昆明,影院派了一个戴眼镜的工作人员接我,握手过后年轻人自报家门,说:我叫水鬼!我被他的名字惊了一下,倒也没有过心。邀请我来的电影院田经理约了两位云南影评人一起吃饭,手握在一起,其中一位淡淡说道:我是内陆飞鱼!这次我总算反应过来,无论“水鬼”还是“内陆飞鱼”都是他们的网名。网络时代好像恢复了《水浒传》里的血脉,和有赫赫网名的人在一起,天南地北地聊网上的好文章,好像在谈论江湖英雄的好功夫。那天,满桌宾客确实是武林高手,江湖又以网络的方式重回人间,散布天下的好汉又有了叫得响的江湖名号。野菌上席,大家都没有动筷子,因为在等易先生。
一说“易先生”,你首先想到的是在“百家讲坛”里讲《三国演义》的易先生,还是《色戒》里的易先生?都不是,这位易先生名思成,年龄比我还要小一些。易思成在云南社科院工作,他和一帮朋友在昆明办了一个“云之南纪录影像展”,每两年一届介绍中国独立纪录片。就像金庸小说里的武林大会,“云之南”是国内仅有的少数几个纪录片推广平台。了解中国纪录片生存现状的人应该知道,做这样一个影展有多难,就像同时我们知道做这样一个影展有多重要一样。来自全国各地,每年数以百计的独立纪录片新作代表着深入民间的表达渴望,但奇缺的展映,播放平台让这些表达变得寂寞。
“云之南”不会播出《大国崛起》,赵亮的《上访》会告诉我们现实中的矛盾如何错综复杂。“云之南”不会播出《公司的力量》,于广益的《小李子》会告诉我们山坳深处的贫穷。“云之南”不会播出《故宫》,因为丛峰会带我们去甘肃《马大夫的诊所》。“云之南”不会播出《复活的军团》,因为《克拉玛依》被烧死的孩子不会复活。易先生说:“云之南”的意义就是,当这些片子在拍的时候,导演们知道最起码还有个“云之南”会放他们的电影。
易先生说:“新纪录片运动是中国当代最重要的文化成就!”他来晚了,罚酒一杯后接着说:“‘云之南’缺钱,但还是要办下去。”这让我想起2007年我去日本山形纪录片电影节当评委,碰到了易先生的同事和渊,他从云南带了些工艺品来卖,一边参加电影节一边为艰难运行的“云之南”募集款项。今天,满中国到处是一掷千金的展会,可最有价值的影展人们反而不知道它的价值。
“云之南”的办公室设在云南大学附近,在翠湖边上的一个居民小区里。易先生说四年大学习惯了,办公室就设在了大学附近。这条胡同叫先生坡,“先生”二字让我想起云南历史上诸如“松坡先生”之类的刚烈之士。
我和易先生走在先生坡上,突然找到了一股民国初期年轻人身上的豪情。他说今年收到了好几部来自我老家山西的纪录片,里面都有一个太原的公园,其中一部干脆就叫《公园人民》,我脱口而出那一定是迎泽公园。如果在异乡的银幕上遭遇故乡的风物人情,那感觉是幸福还是悲伤?
公司的力量纪录片范文6
众筹
有人在美国拍了部转基因纪录片“我们把他的路线重走一遍!”
“我们也在美国拍一部转基因纪录片吧!”2015年,自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已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读研究生的南冰,收到了本科好友周施展的提议。“不是有人在美国拍了部转基因纪录片吗?把他的路线重走一遍!”在美国超市采购时,南冰并不会过多关注食物上的转基因标签,通常是买到什么就吃什么。但很多有关转基因食品的说法,一直困惑着南冰。大一时,她听说“中国大豆都是转基因的吃了致癌”,还一度放弃了“天天都要喝”的豆浆。
“脑洞很大”、“好像挺好玩儿的”,是南冰听到提议的最初想法。然而,就读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她只是个穷学生,一没有转基因技术的背景知识,二没有足够的财力,真的能拍出一部严谨、客观的纪录片吗?“其实最开始对转基因完全不懂,只知道大家在吵。”考虑之后,南冰开始向身边的同学、朋友广泛“撒网”,希望聚集同伴的力量,一起完成拍纪录片这件事。
南冰的本科校友、负责团队媒体推广工作的何盼娅,就是在此时加入的。作为新闻专业出身的学生,也是在看完国内某媒体人拍的纪录片之后,才开始关注转基因的话题。“其实我就是个‘吃瓜群众’”,何盼娅说,后来看了些文章,发现网上的声音比较两极,甚至有一些妖魔化的说法,孰是孰非让她有些迷惑,“希望能够更加全面、理性地了解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
像何盼娅一样,陆陆续续有志同道合的人加入纪录片的制作团队,包括很多生物技术相关专业的博士生和博士后。科学顾问、拍摄、剪辑等各方面的人手有了眉目,钱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周施展的建议下,南冰决定发起众筹。“其实团队里不止一位同学提过,所在学校有相关项目可以给钱,但我们不想接受任何学校、企业或是政府的资助。”南冰说,选择众筹这种方式,除了资金募集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可以保持独立性。
想在正规公益平台上发起众筹,要将项目挂靠在基金会的名下,以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和规范。团队在联系基金会时也费了一些周折。“或许是因为转基因议题相对敏感吧”,何盼娅说,前后联系了几家大型公益基金会,对方表示会看看,但随后就没了下文。最后联系上一家关注农业的小型基金会,才答应他们的请求。不过,网友对项目的热情和关心超过了团队的预期。何盼娅记得,众筹发起不到一天,就完成了3.5万元的目标筹款。
拍摄
中美两国15位科学家受访 想找到倾向“反转”的科学家有点难
从今年3月开始,美国的主创成员利用春假和周末的课余时间,逐一走访美国转基因领域的各方人士,包括科学家、农民、消费者等。同时,考虑到片子的目标受众是中国老百姓,北京小分队也迅速成立,以反映和记录中国的现实情况,让片子更接中国的地气。
在多方咨询、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团队摸清了相关领域最权威的科学家群体,开始了新的“撒网”过程:不停地给科学家写邮件,陈述团队的背景和初衷,邀请科学家接受采访。有些邮件很快得到了回复,有些则石沉大海。南冰笑着举例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植物病理学系教授PAMELA RONALD本已拒绝他们,但是团队也给RONALD教授的同事写了采访邮件,同事认为这件事很有意义,从中推了一把,竟然又让RONALD改变态度,愿意接受采访了。
用纪录片来探讨有争议的议题,如何确保正反两方面声音的平衡呢?南冰说,他们在确定采访对象时有意识地考虑到,科学界“挺转”和“反转”的声音都要有。但实地调查后团队发现,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不低于普通食品,确实是美国主流科学界的共识。想找到倾向于“反转”的科学家,竟然挺困难。“我们也联系了一位坚定反转的科学家,希望能请他表达观点,但是他始终没有回复我们的邮件。”南冰说。但团队并没有就此放弃,转而联系了一些对转基因食品持保守态度的人文社科领域权威学者。
最终,共计有15位来自中美两国的科学家同意接受采访,其中有三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括世界上最早实践植物转基因的科学家之一、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ROGER BEACHY。这些科学家并非全部来自生物技术领域,还有一些是法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公共卫生学专业的教授。南冰说,团队也是在做功课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转基因食品远不是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复杂的社会问题。他们不希望只是简单贴上“挺转”和“反转”的标签,而是去倾听各行各业支持者、反对者或是中立者的声音,全面、客观、平衡地呈现各方的观点。
所以,在这部纪录片里,你可以看到美国农业部植物基因表达中心主任谈转基因食品会不会致癌,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谈应不应该给转基因食品贴标签,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谈如何看待被很多“反转”人士指责的中国监管问题,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谈对于社会问题应抱怎样的讨论态度等。
回响
不想陷入无谓的口水战“希望更多的人能理性判断”
“其实美国人也不吃转基因!根本不是放心吃了20多年!”这是一些“反转”人士的代表性观点。那么,美国民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到底如何呢?南冰他们也在片子中做了呈现。超市中随机采访的几位消费者,有的很坚决地表示“不吃”,认为转基因食品有害健康;有的则表示并不在乎,对于转基因和非转基因食品,并不会区别对待。
不过,南冰也坦言,美国的超市对于摄像机拍摄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制,他们找了很多家超市都没有得到许可,所以主要的街头采访是在学校附近的一家超市完成的。由于样本很小,并没有办法充分代表全美民众的看法。跟身边的同学朋友聊时,倒是觉得他们大多跟那位表示“不在乎”的受访消费者一样,没有很关注转基因这件事。
自11月初至今,《转基因食品探索之旅》在腾讯视频网站上的播放量已经突破30万。南冰等人也收到了一些反馈的声音,其中不乏质疑与批判者。“有些人看完之后还是觉得我们说得不对,其实我们非常欢迎这样的讨论,希望越多越好。”谈起网上的反馈,“90后”的南冰也忍不住吐槽了几句,“但是有些人根本就没认真看完,就开始骂。唉。”
南冰很同意一位受访者的观点:一部时间和内容都有限的纪录片,肯定是有局限性的,但是希望大家看了之后,获得一种科学的视角,以开放和交流的态度,重新审视关于转基因的种种争议。“我们不想陷入无谓的口水战。”南冰觉得,不只是在转基因问题上,在中国的很多问题上,一些固执己见的人其实拒绝了交流的尝试,只是一味拿没有科学依据的说法甚至是阴谋论来反对,这样是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的。“我们的目标受众其实还是那些有好奇心、愿意倾听不同观点、愿意交流和思考的人。”
“公开交流的空间是等不来的,需要我们主动讨论打开这个空间,使它变得良性。”在纪录片中,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郭于华对于转基因的讨论发表了如是看法。“我们确实非常努力地保持中立、客观,没有在刻意地宣传什么或者诋毁什么。”在南冰看来,“这个片子其实只是一个起点。”她说,正像郭教授所说的,希望更多的人能在面对有争议的问题时,充分交流、理性判断。
花絮
采访到了孟山都公司被质疑收了孟山都的钱
在纪录片中,你甚至可以看到孟山都公司的现身说法。这家全球最大的转基因种子供应商常年处于转基因食品争议的风暴中心,位于美国的公司总部门口更是隔三差五地引来“反转”的示威抗议者。
“纪录片后,还有人怀疑我们收了孟山都的钱,其实根本没有。”面对这样的质疑,施皖有些哭笑不得。他回忆,联系孟山都公司的过程甚至比联系大牛科学家还麻烦,因为“越是大的公司,发声越是谨慎”。在全面考察了团队的项目计划书、采访提纲以及已经采访过的人之后,孟山都公司才同意接受采访。
观察
对于转基因美国国内讨论相对平和理性
有转基因相关专业背景的施皖,8年前就开始听到相关争议。那时候他对此想不通:很多问题,科学上其实很明确了,有什么好吵的呢?“关键是自己吃会不会出事,老百姓这么想,完全可以理解。”通过访谈和讨论,施皖如今意识到,转基因争议绝不仅仅是科学层面上的,更是极为复杂的社会问题。想进一步探究这一问题,必须了解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尊重不同甚至对立观点的重要性。
不过,他还是希望,除了食品安全本身,大众也能关注到纪录片中谈到的转基因技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没有转基因技术的帮助,粮食问题上遇到的风险和挑战,比如全球人口增长与气候变暖导致粮食不够吃,很可能等不到后代,直接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在施皖看来,现在大众想不到这么长远,“是比较遗憾的事情”。
在美国,施皖曾亲眼看到“反转”人士到孟山都公司的门口抗议。谈到“挺转”和“反转”者的比例,施皖说自己没有做过调研,不能轻易下结论。只能说就他的切身感受而言,各种态度的人都有。但是他觉得,就全美的情况来看,民间的讨论氛围相对国内更加平和与理性。
揭秘
中美两地作战影响效率“跳票”3个月才正式
团队本来的计划是8月1日纪录片,样片在还差两周时终于赶工完成,但大家对样片并不满意。团队科学小组成员之一、刚从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拿到植物生物学博士学位施皖觉得那只算个半成品:全片由访谈构成,略显冗长,逻辑结构不够清晰,视觉元素也比较单一,此外还有配音、配乐等细节上的瑕疵。怎么办?预期时间是众筹时就定好的,主页和微博上一直有人在关注,催着问片子什么时候出来。都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延期实在是不好跟大家交待,自己的面子上也过不去。经过再三讨论,团队达成共识,顶着压力延期,继续打磨。直到11月,大家都比较满意的片子才终于制作完成且正式。
1台机器是向老师借的 外出拍摄成员吃饭自费
拍摄用的两台机器,一台是纪录片课的老师友情借用的,一台是团队成员毛馨柔自己的。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在美国密苏里州,去其他城市时,成员们尽量选择开车而不是乘坐飞机。钱是众筹来的,团队成员不敢乱花,只有在交通和住宿上才使用,吃饭都是自费,每顿约合人民币六七十块钱,对学生来说是笔不小的开销。有人试探性地问,饭钱能不能包在预算里?南冰就出来劝:“哎呀,我们就当春假出去玩儿了嘛,饭钱还是自己出吧。”
尽管汇聚了各方力量,也成功约到不少专业人士,南冰还是觉得自己低估了纪录片拍摄的难度。每到一地,来不及从旅途的奔波中恢复,团队就要开始联系采访,晚上回到宾馆,既要整理当天的采访素材,又要演练第二天的采访任务,“每天都忙得像打仗一样”。中美两地作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团队内部的沟通与协作效率。最终的素材超过30个小时,负责剪辑的同学在国内,南冰等人需要把原始素材上传到线上平台;剪辑同学下载粗剪后,又要把片子传上去,美国的成员才能看到并提出修改意见。加上有时差,大家沟通起来不够顺畅。
团队还组织了看片会 请周围的同学来提意见
“对这个片子我也没做什么贡献,有一个是成功说服大家‘跳票’。”施皖曾在朋友圈里这样开玩笑。“跳票”确有其事。团队成员就此产生了分歧,施皖属于支持延期的那一方。“费了这么大的劲去做,要做就做好”,在他看来,片子不够理想,即使按期了,也会让大家失望。万一成为反面典型,让原本愿意支持和讨论的人冷了心,使后来者想做类似的探讨时遇到障碍,就更糟糕了。
参与了片子后期制作、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神经学博士生李泽冉说。为了使片子更加清晰,团队抛弃了最开始的线性叙事,转而拎出了转基因食品会不会导致不孕不育、会不会导致癌症、会不会更容易过敏这三个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最关心、最可感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组织呈现各方的观点。修改过程中,团队还组织了几次看片会,请周围的同学来提意见。李泽冉则找了很多的动画和资料视频,以丰富片子的视觉语言,让片子更加活泼、立体。配乐上她也下了功夫,试听无数次并综合大家的意见后,最终选了八段音乐放在片子里。整个团队非常重视片中音乐及影像的版权问题,专门找到这些视频和资料的上传者,联系他们获得授权。11月,大家都比较满意的片子终于制作完成。施皖笑称,跳票这事儿是给自己挖了个坑,但还好最后给填上了。
转基因是什么?
转基因作物,指的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的农业生物。根据农业部1996年的《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基因工程是指利用载体系统的重组DNA技术,以及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把重组DNA导入有机体的技术。
2016年5月,美国国家科学院了《转基因作物:经验与展望》的综述报告。报告称,没有食用转基因作物制作的食物而造成不良健康影响的有力证据。不过报告也提醒,监管部门应主动向公众传播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农业产品如何被监管,以及监管的新方法,也应积极向公众就这些问题征询意见。
7月,百余名诺贝尔奖得主联名发表公开信,支持以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精准农业。公开信指出,经过审批的转基因农作物和食物,哪怕不比其他方法生产的农作物和食物更安全,至少也是与之同等安全的。迄今没有任何一个能被确认的由转基因食品导致的健康问题案例。
声音
可以确定的是,没有科学的、可信的证据表明,食用携带较少病毒蛋白的转基因抗病木瓜,会比食用携带十倍量病毒蛋白的有机木瓜更有可能导致不育。如果你要问,转基因食品会导致不孕不育吗?这个问题就好像手机会导致不孕不育吗,甚至,计算机技术会导致不孕不育吗?这些都是类似的问题。这里会有答案吗?你能证明手机不会导致不孕不育吗?――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植物病理学系教授PAMELA RONALD
目前没有发现转入植物里的基因和癌症之类的事情有任何关联。但是曾有一些很糟糕的研究,试图证明草甘膦(草甘膦是一种除草剂,绝大多数转基因植物植入了耐草甘膦基因,以达到除草剂只除杂草、不伤庄稼的效果)和癌症有关联。曾经有项研究没有设置对照组,又或者对照组与试验组同样得了癌症,这篇研究论文虽然曾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但后来又被撤回。――美国农业部植物基因表达中心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SARAH HAKE
有的时候,我们很久之后才发现某种东西是有害的。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在我父母那一代,很多孕妇会选择服用一种叫做DES的药物,在美国这种药物曾被使用了长达30年。因为人们曾认为,孕妇服用DES可以减少孕期中的并发症。30多年后,我们发现,当时服用过药物的孕妇们所生的女儿,由于在母体内接触到DES而出现了严重的健康问题。――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教授GLENN ST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