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程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化学课程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化学课程论文

高中化学课程论文范文1

1.1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特点

高中地理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更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在教会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梳理和分析的的基础上,还要学生运用最基本的地理原理来探索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等。新课程标准下的课程设计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让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其必修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内容充实且新颖,选修模块更是涉及到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等各个层面,更加关注人们的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同时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总的来说,新课程高中地理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1.2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知识结构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应当包括对地理学科的本体性知识、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地理教学实践知识等,这些知识结构是新课程标准下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学科本体性知识包括地理理论知识和地理实践知识,在地理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应当重视对地理实践活动的组织。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包括对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多元化教学。范例教学理论等,要求教师在专业发展中主动去弥补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教学实践知识则是指教师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将实际教学情境中的问题用自己的方式给学生解答,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积累地理教学实践性知识,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二、新课程下高中地理的优化教学

2.1教师要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理念的塑造离不开教师的旁征博引,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自身知识的积累,积极探索地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尽可能的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记忆。另外,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综合素质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与提升,还应当尽可能的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传授学生地理知识,更是要延伸到在当前国际环境下我国的地理环境和国情发展,多元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激发学生研究学习我国地理知识的热情。

2.2让高中地理课堂生活化

众所周知,地理环境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将地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地理知识对生活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从学校变动的作息时间表来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等相关地理知识;利用学生熟悉的气候变化和四季的更替,来有针对性地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所带来的地理意义。此外,还可以通过了解时事热点,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地理知识无处不在,这样必将对学生未来的基础地理教育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从而实现高中地理优化教学的目的。

2.3深入研究教材,开发教学资源

首先,要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分析。新课程的特点是形式新颖,增加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在教材中引入热门话题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关注度,吸引他们深入到实际地理问题的探索中,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积极发现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引入到课堂上,辅助课堂教学,但应重视引入的方式方法,切忌过于繁琐,给学生理解带来难度。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才能找出对教学不利的地方,从而优化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

2.4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当积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以自己为主的教学方法,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发现,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课堂学习的主动权在学生手中,可以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教师应当更多的扮演引导者,多多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充分优化教学过程。

三、结语

高中化学课程论文范文2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016-04

目前,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呼声越来越高。鉴于此,高职院校要倡导“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既培养学生“做事”的本领,也培养学生“做人”的修养。课程是完成高职教育目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因此,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定位及培养目标

作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定位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

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培养目标:一是让高职生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精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文化精神,促进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觉,并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内化为自己的人格。二是让高职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领悟美的真谛,培育他们欣赏美、体验美、鉴赏美的意识,升华他们对生活美、艺术美的追求。三是让高职学生掌握人文知识,进而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四是通过人文知识、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高职生“做人”的自觉。所谓“做人的自觉”表现在以下几点:善于自我和谐相处,善于与人和谐相处,善于与物和谐相处,即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特征

就课程性质来说,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具有民族性和本土性。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因而,本土性与民族性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显著特征。

就课程目标而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唤醒和引导学生身上的“人文需要”,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如果说自然科学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社会科学课程的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那么,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则是把学生培养成真正意义上的人。

就课程的知识性来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要传递的是人文知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常常通过量化的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活动的实施,保证所培养的人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基础保障。因为高职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才有可能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为自己的人格和精神。所以,构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教学保障。

就课程结构来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具有层次性、拓展性。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由一门公共必修课“中国传统文化”和两门拓展选修课“文学欣赏”和“中华美学”组成。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功能,主要侧重于高职学生的认知功能和文化传递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层次性体现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的层次结构中,每一层次都有较明确的课程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传授的是高职学生必须掌握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知识,其核心是精神及中国文化在各个领域的体现和积极作用。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理为本位的文化,所谓伦理,就是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即如何做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重在培养高职学生“做人”的自觉意识,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一门基础性课程。

“文学欣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拓展课程。通过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重在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美化心灵,陶冶情操。因为文学是通过文学形象陶冶人的情感的,所以,文学教育对于人的个性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中华美学”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更高层次的拓展课程。本门课程是上升到美学的理论高度研究美,重在通过美育塑造学生的人格。美育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理性力量,使学生达到情感与理性的完美统一。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情感、思想和行为对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而情感是需要培养的,尤其离不开美的陶冶作用。美育是以美的形象为手段,激发学生美的情感,使他们的精神感到自由、愉悦,情感得到升华,进而使心灵得到净化。美育在丰富学生情感的同时,还给他们以理性力量。美育之可贵不仅在于它能丰富学生的情感,更重要的还在于它体现了人性的更深沉的理性,因而也具有最大的广泛性。美育通过审美活动使学生的理性渗透于感性的个体存在之中,让他们获得情感与理智的满足,从而达到情与理的高度融合。

就课程类型来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适宜采用讨论式教学模式。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的是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一种“反思性的知识”,具有个性化、隐喻性和多质性。如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的理解,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理解,这就体现出人文知识的个性化。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最忌“灌输”和“绝对化”,应采用讨论课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真诚、开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体验、移情、理解和对话中反思,感悟人生的真谛,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构建以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大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或制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最基本的元素。其基础性决定了它的重要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都会指向课程。

课程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所谓显性课程是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的,与一定的学科、实践相联系的育人媒体,它包括学科课程和实践课程”。①“所谓隐性课程即那些没有在课程计划或学校政策中显现,但却是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结果中必不可少且有效的组成部分,包括学校正规课程中隐含的教育因素、学校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学校的管理体制和制度、教师的人格和学校领导的风格以及与学校文化系统相通的社会文化等”。②

隐性课程的资源皆隐含于学校文化之中。这些资源是以暗示的形式传导的,关键在于用心去体验和情感投入,效果具有长期性、间接性。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整体课程的两个部分,但从逻辑学意义说,它们在内涵上是不相容的,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课程整体。首先,二者并非是主从关系,而是相互对立、相对独立的两个课程领域。其对立性是指隐性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独立存在的一种课程形式;其次,二者是一个互动的转换关系,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统一的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显性课程中潜含着隐性课程的成分,隐性课程强化着显性课程的效果;再次,二者是一种相互补充关系,只有当二者相互认同、彼此支持时,才能共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应是一个包含着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在内的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养成过程。因此,本文所探讨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概念,是指广义上的课程概念,其包括显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和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由显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与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一起构成一个全面、正确、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其中,显性课程由核心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构成;隐性课程由活动课程、网络课程、柔性课程等构成。

一是以外显为主的常规结构形式,就是指常规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结构,即显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结构形式,即在教学计划中以课程科目形式出现的课程编制方案。显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是以主干课程为纲,辅之以相关课程。由于高职院校的特点和学制所限等原因,笔者认为,可设置一门核心公共必修课“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侧重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设置“文学欣赏”和“中华美学”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选修拓展课。

二是内隐的非常规结构形式,即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结构形式无固定的模式,所谓课外活动、讲座、参观、学校环境等都属于这种形式。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规范高职学生的举止行为、价值观念、精神世界。这是一种通过潜移默化方式间接影响学生的教育形式。

要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知识真正成为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必须与学生的实际活动以及这些活动中的体验相结合。而这种实际活动是在某种环境、某种氛围中进行的,因此,只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互配合,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教育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构成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结构由一门主干必修课“中国传统文化”和两门拓展选修课“文学欣赏”和“中华美学”构成。

主干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公共必修课程,笔者建议将课程命名为“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十六讲”,侧重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精神的讲解,侧重领悟中国传统思想,使学生明白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没有独立于“行”以外的“知”,倡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拓展选修课“文学欣赏”重在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让高职学生在文学欣赏中愉悦性情、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开阔思维。文学欣赏课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的过程。因此,“文学欣赏”的教学内容不必涉及太多的文学欣赏方面的理论知识,重在作品欣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在享受、体验中达到课程的培养目标。为此,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教学内容或教材的选取就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选择古典诗歌,通过诗歌欣赏培养学生诗性的智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诗性智慧表现为感情的凝聚、直觉想象和境界的升华等方面。因此,要从人文精神出发拓展诗性思维,通过教育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诗性的无处不在,并把它最终落实到做人的基点上。因此,我们呼吁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更好地从人文思维的角度,借助于“诗性的智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性美”和“知性美”。

其次,选择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因为《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巅峰之作,它巨大的艺术魅力和没有结局的残篇给读者带来太多的想象空间。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没有读过《红楼梦》,那就是一种不可原谅的遗憾。据调查,我们的高职学生绝大多数没有读过《红楼梦》,或对《红楼梦》了解甚少。当然,通过几节课的学习,不可能让高职学生对《红楼梦》有全面的了解或较深的认识。但我们的课堂教学永远都只是一种引导和启发,通过课堂引导、启发,把学生引进门,最终还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思考、自我提高。“文学欣赏”课通过对《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来认识《红楼梦》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和鉴赏水平。

“中华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中更高层次的拓展选修课。人文素质教育中,审美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审美教育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的。

教育家先生曾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并终生以推广美育为己任。在当时与蔡先生持相同或相近看法的人还有梁启超、王国维等人。在晚年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时,也一直强调:“提出美育,因为美感是普遍性的,可以破人我彼此的偏见,美感是超越性的,可以破生死利害的顾忌,在教育上应特别注重。”之所以要用美育代宗教,是因为对中国人而言,倡导美育比倡导基督教要现实得多,因为几千年来中国人虽然有精神信仰,但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上帝存在。

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视审美教育的,在儒家那里“乐教”和“诗教”占有重要地位。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涉及音乐评论,这些评论都很深刻。台湾学者徐复观认为中国古代教育是以音乐为中心的教育,并且认为:“礼乐并重,并把乐安放在礼的上位,认定乐才是一个人格完成的境界,这是孔子立教的宗旨。”③徐复观认为儒家是主张“为人生而艺术”的,而这种“为人生而艺术”主要表现在音乐方面,同时也表现在诗歌方面。在《论语》里,孔子多次强调学习《诗》的重要意义。儒家认为只有通过“乐教”和“诗教”辅之以“礼”,才能培养出温柔敦厚的完美人格。而道家则不同于儒家的将人格视作对仁义的归依,而把人格看成对包括礼义在内的世俗之物的超越,主张在回归自然、天人合德中实现人格的独立自由。在中国历史上儒道两家是互补的,共同滋养着中华文化的灵根。李泽厚把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归结为一种“乐感文化”和“实用理性”。他认为:“儒家不是宗教但却包含着宗教的热情,虽然不是哲学但却包含着哲学理性。它培养了一种人格、操守、感情、人生理想、`生活态度。”④

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实际是在延续儒家的审美教育传统。“如果说宗教对人类心灵起着一种净化作用,使人对宇宙、对人产生一种神秘感和美感,对自己的同类或其他生物表示体贴和怜悯,那么依著者之见,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⑤因为当今中国人的伦理价值真空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所以,我们在今天重提“以美育代宗教”,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也是我们提倡高职开设“中华美学”的目的所在。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人文性,奠定其成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的基础。明确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定位,建立科学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合理分配学分,保证充足的学时,配备良好的师资,进行严谨的教学以及严格的考核等制度设计,是大学人文教育成功的基础。

注释:

①②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2-84页

③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④李泽厚:《世纪新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页

⑤林语堂:《中国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1页

参考文献:

[1]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40-349.

[2]谭卫平.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63.

[3]胡炼.美育的素质教育功能及其对学生人格的完善[J].经济师,2008(1):121.

[4]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6]李泽厚.世纪新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高中化学课程论文范文3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7.003

美国教育系统实行的是分权制的管理系统,分为联邦政府、州政府、学区三个级别。新世纪以来,美国各州立足实证研究并结合本州实际对已有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修订与丰富,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质。其中,德克萨斯州位于美国南部,幅员辽阔、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文化多元而繁荣,其教育在美国诸州中是比较领先的。因此,本文参阅德州的2010年8月最后修订的课程标准《德州科学基本知识与技能(高中)》(Texas Essential Knowledge and Skills for Science (High School))[1],介绍其中高中化学课程部分,以此来探析德克萨斯州高中化学课程教育设计与实施特色,以期为我国高中化学教育改革及课程标准修订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一、德州高中化学课程设置简介

德州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开设科学课程,其中高中科学课程内容最为丰富,难度也最大。高中科学课程可划分为4个一级科目,8个二级科目;二级科目以选修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部分课程适合低年级学生选择,如“生物学”、“综合物理与化学”,部分课程要求有其他科目的知识基础,适合高年级学生选择,比如“化学”、“天文学”等(详见表1)。

化学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现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化学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德州高中阶段所涉及的化学课程是其高中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初中科学的基础上加以延伸、拓展,并且为未来学习与工作奠定基础,具体包括“综合物理与化学(Integrated Physics and Chemistry)”、“化学(Chemistry)”、“大学预科化学(AP Chemistry)”、“国际学位化学(IB Chemistry)”。

现将各具体化学课程的特色介绍如下:

(1)综合物理与化学――该课程供低年级(9年级或10年级)学生选择,以化学和物理的基本概念为基础,旨在让学生初步理解生活中的物理、化学现象,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化学、物理素养,建立起科学与社会相互关联的理念,如“清楚在日常生活中的能量转移和节能减排的影响”、“了解物质的变化影响着人们每日的生活”。本课程作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学、化学的基础课程,学生学完后可以在未来从事如土壤化学与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理论化学、工程化学、核物理等专业的工作。

(2)化学――该课程供中高年级(10-12年级)学生选择,以最基本的化学学科知识为载体,旨在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化学素养,且对数学的要求比较高,如“学生必须花40%以上的学习时间在实验室里用安全的、环保的、人性的方式进行科学探究”、“运用批判思维、科学推理来解决各种问题”。本课程为学生未来学习、从事如法医、环境分析、化学教师、医学与药物化学、材料化学研究、生物化学研究、大气化学与气候、土壤化学与物理等化学相关专业作准备。

(3)大学预科化学――该课程适合对化学有兴趣的高年级学生选择(建议学生已修完“化学”和“代数2”两门课程),目的是提供与大学化学一年级相当的学习经验,内容包括大学化学课程中规定的课题,化学计算和公式、原理的理解,丰富多样的学生实验等。本课程为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化学及相关专业奠定坚实基础,未来适合从事如无机化学研究、有机化学研究、物理化学研究、高分子化学研究、高水平化学教师等相关专业的工作。

(4)国际学位化学――该课程适合有意向去世界各地学校深造的高年级学生选择(建议已学完两年的高中科学实验课程),目的是为在快速全球化的环境下培养人才。该课程的综合性很强,主要着重科学素养的培养,学生未来可以从事与化学相关的国际化工作,如在世界顶尖大学开展化学研究、在国际著名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等公司进行产品?_发与生产、在国际学校承担化学教学工作等。

二、德州高中化学课程内容微探

《德州科学基本知识与技能(高中)》(Texas Essential Knowledge and Skills for Science (High School),以下简称“德州高中科学课标”)是德州教育厅依据“K-12科学教育框架”的思想,自己研制的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由州教育委员会(The State Board of Education,SBOE)授权通过,该课标的相关要求将对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提供指导性建议。

德州高中科学课标基本要素涉及三个方面:“总体要求(General requirements)”、“前言(Introduction)”、“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and skills)”,这是对标准整体框架所作的宏观说明(图1)。其中,“总体要求”从宏观上介绍课程的学分、学习要求以及开设年级等整体状况;“前言”部分扼要说明了科学学习的内容主题及科学本质、科学探究、科学与社会道德、科学系统的相关内容;“知识与技能”部分具体描述了学生学习每部分内容将要达到的目标,可以作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依据;上述三个要素蕴含着“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建议”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这些则直接指向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本文将重点探析德州高中科学课标涉及化学课程部分的特点:

1. 课程理念

德州高中化学课程理念在课程标准中并没有直接的描述,而是渗透于“前言”和“知识与技能”两要素中。表2从科学素养、科学本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与社会伦理、评估方式等角度总结概括了“综合物理与化学”和“化学”这两门课程的基本理念。

对比我国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不难得出以下认识。

两者间的相同之处:

(1)两者在文本中分别提到了“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在科学素养上达到一定的水平”,表明两者均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2)两者都鼓励开展多种探究活动,从而“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3)两者均注重从实际出发学习科学,让学生意识到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4)两者均强调评估要多向度,如我国课标明确提出“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德州则在评估方法、评估内容上作了具体的说明,这都将激励每一位学生走向成功。

德州课程理念独特之处:

(1)德州高中化学课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基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设置多个科目,而且指向性更加地明确,不同需要的学生根据自身可以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2)德州高中化学课程在具体内容选择时刻体现着“职业生涯教育”这一教育思想,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也有利于学生进入未来的工作岗位;

(3)德州高中化学课程更注重学生对科学史内容的学习,这更有利于让学生将“严苛的科学世界”与“丰富的生活世界”两者有机统一起来,逐步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2. 课程目标

德州高中化学课程构建了三层次的目标体系:高中科学总目标、化学类课程目标、具体课程内容目标(图2)。其中,化学类课程详细描述了综合物理与化学、化学两个学科的课程目标(表3)。

对比我国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不难得出以下认识。

两者间相同之处:

(1)两者都提出“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表明两者都注重“双基”;

(2)两者都非常重视科学探究过程,并强调在过程中?炼自主学习能力,这是考虑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3)两者都非常注重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充分体现了STS的教育思想;

以上内容体现了两者均关注到了学生的“四基”发展,即不仅掌握“双基”,更要在活动中学习“双基”,形成基本的学科思想,最终指向于科学素养的提升。

德州课程目标独特之处:

(1)德州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没有集中描述,而是根据不同课程模块分别描述,更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可供不同未来需要的学生自由选择;

(2)“职业生涯教育”已经成为常态教育,综合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文献查阅技能”、“数据整合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等,要求“学生用批判性思维、科学推理对课堂内部和课堂以外出现的问题作出明智的决定”,具体要求进一步细化为“在科学的各个领域,通过分析、评估、经验证据、逻辑推理和实验,包括科学解释和科学证据各方面来批判科学的解释”、“学会沟通,并学会从各种来源,如时事、新闻报道、出版的期刊文章和市场营销材料中提取科学信息”。“职业生涯教育”克服了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在所学知识与个人职业生涯之间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走向职业生活。

3. 课程内容

美国高中科学以综合的形式出现在课程体系当中,“化学课程内容”是其实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载体,所有内容均为选修,现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简述其体系构建。

宏观上看,美国高中化学课程由综合物理与化学、化学、大学预科化学与国际学位化学四个部分组成:“综合物理与化学”是在初级阶段所学物理和化学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培养公民所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化学”则介绍高中阶段最基本的化学学科知识,培养学生须具备的最起码的化学素养;“大学预科化学”和“国际学位化学”更进一步深化化学素养有专攻的方向,与职业生涯教育相关。

中观上看,内容以“主题式”推进学习,如“化学”的主题包括“科学的定义和方法”、“化学实验及实地调查中的安全操作”、“科学与社会环境”、“化学与职业生涯”、“物质的性质”、“元素周期表的发展与应用”、“原子理论的发展”、“化学键”、“化学计量学”、“气体定律”、“溶液化学”、“热化学”、“核化学”等。

微观上以“化学”课程中的“化学键”主题为例,其内容要求细分为以下几点:①采用IUPAC规定的命名规则命名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酸、碱;②会书写常见的多原子离子、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酸、碱的化学式;③会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共价键;④会描述金属键的性质,并将其用于解释金属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⑤会用VSEPR理论预测分子的结构。

综合来看,德州化学课程内容选择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体系中的四大化学类课程,分别适合于不同阶段、不同需要的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如“化学”部分中的“化学键”主题要求“使用VSEPR理论预测分子的结构”,这体现了专业学习的深度。

(2)提供给有兴趣的学生学习“大学预科化学”和“国际学位化学”的机会,让学生拥有更广阔的时间、空间视野,鼓励学生将化学学习与个人终身发展相联系。

(3)更重视实验安全知识的学习,如要求“学生必须花40%以上的学习时间在实验室里用安全、环保和人性的方式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去感受化学安全常识。

4. 教学建议

德州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涉及教学建议的内容融合于知识与技能板块,主要体现如下:

(1)依据化学学科特点,重视实验教学

将“化学实验及实地调查中的安全操作”主题列为“化学”课程的第一主题,并多次提及“用于实验室和实地调查的教学时间至少为40%,须展开安全、环境友好、符合道德准则的教学活动”、“恰当使用安全淋浴器、洗眼器、护目镜和灭火器”等实验室基本技能;化学课程的其他主题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实验和实地调查,获得样本数据,将数据应用于理论公式、定理,验证公式、定理的正确性”。

(2)遵循科学探究规律,关注方法培养

该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多种探究方法,如实验法、描述法、对比法等等,鼓励学生批判性思考问题。科学探究活动要求学生“规划和实施调查程序,包括提出问题,制订可检验的假设,并选择设备和技术”、“收集数据,并做准确度和精密度的测量”、“采用科学和数学规定表达数据,包括多维分析法、科学计数法,突出化学量的数字化”、“整理,分析,评估数据,作出推论,预测数据变化趋势”、“交流,得到以数据为支持的结论”。

(3)关注学生未来发展,体现生涯教育

该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用批判性思维、科学推理对课堂内部和课堂以外出现的问题作出明智的决定”、“在科学的各个领域,通过分析、评估、经验证据、逻辑推理和实验,包括科?W解释和科学证据各方面来批判科学的解释”、“学会沟通,并学会从各种来源,如时事、新闻报道、出版的期刊文章和市场营销材料中提取科学信息”,这种学习形式的开展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体现了“贯彻职业生涯教育”的主旨。

5. 评价特色

德州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涉及评价的内容也融合于知识与技能板块,主要体现如下:

(1)丰富的评估内容

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学习情况优劣的唯一标准,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情况也纳入评估内容,若某一学生积极参加科学活动并表现出众,他将取得较高的综合成绩。这样的做法有利于改善目前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等。

(2)多样的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包括传统的纸笔测试、操作表现、撰写调查报告和书面论文、口头测试等。如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可以采取撰写调查报告、口头报告等的评价方法,这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的文献摘录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等;在开展实验室和实地调查学习时,“学生是否恰当使用化学仪器、是否安全操作、是否合理搭置实验装置”都将成为操作表现评价法的评估内容。

(3)采用学分制,进行综合评定

德州高中化学课程属于选修,其中化学、综合物理与化学课程在修完后将被分别授予1个学分,大学预科化学、国际学位化学在修完后将分别被授予1-1.5个学分。在具体评定时,要根据学生在相应课程中的纸笔测试、操作、调查报告和书面论文、口头测试等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并计量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机会,以决定学生是否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

三、德州高中化学课程特色分析

德州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有关教育理念的体现、学习层次的设置、学习形式的引导、评估方式的选定以及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等方面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借鉴。

1. 教育理念人本化

德州高中化学课程理念的第一条就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有接受科学教育的机会和权力,并在科学素养上达到一定的水平”,体现了教育理念中的人性平等。整个科学教育课程的课程理念的具体内容一直在递进变化,但始终贯穿着“追求人性化”的思想,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注重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我国在今后的教学实际中应需加强落实这一理念,以适应化学课程学科特点、时展的需要、新课程改革的诉求。

2. 学习层次进阶化

德州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根据不同课程设置,四大课程中前两类课程为基础、后两类课程为拓展,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更加贴切学生,循序渐进、相辅相成,更具有进阶性。这样的课程目标具体、丰富,不易产生歧义,且实用性强,便于直接实施。我国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可以借鉴这一作法,充分考虑到不同学习层次的需要,为不同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3. 学习形式多样化

德州高中化学课程要求将学生学习看作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以“动手做”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实验室实验、实地调查过程中进行“合作与交流”,既能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和自信,也将加深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让学习充满生机与活力。因此,我国要一改以往“灌输式”教学方式,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既能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将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

4. 评价方式多元化

德州高中化学课程十分重视外部效度,即“真实评估”,参考因素不再局限于理论考试,更关注学生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更加灵活地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我国目前的考试气氛依然十分浓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改革的实施,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评价理念和方法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因此,德州的评价做法对我国改变其“一考定终身”制度、转向多元评价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5. 生涯教育常态化

高中化学课程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化学不仅仅是高中阶段的科目之一,更应是让学生们锻炼思维能力、提升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许多高中生对待化学却背上了分数的包袱,不能主动、自主地学习化学。为克服这一问题,老师需要在化学教学中提升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与积极性,培养学生们主动、自主学习化学的好习惯。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乐趣,更可以激发学生的智力,让学生们有充足的动力来学习。对于高中化学来讲,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养成主动、自主学习化学的好习惯,应当是我们所有化学老师的研究重点。

一、当前高中生化学学习存在的问题

化学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科目,也是提升学生们探究能力、动手能力与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许多同学上化学课能够认真听讲,化学考试也能够取得好成绩,但是他们依然缺乏主动、自主学习化学的习惯,总结起来有以下问题:

(一)没有意识到化学科目的重要性

在我们当前的考试制度下,学生们都能意识到分数的重要性,因此他们都会以分数为目的来学习化学,而忽视了化学这门课本身的重要性。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化学需要学生们主动地探究、深入地思考,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然而,大部分学生仅仅将化学作为一种拿分的“手段”,而没有将其作为一门可以锻炼自己、开发自己的课程。

(二)缺乏积极学习化学的动力

被动学习,是大部分高中生对待学习的态度。许多学生并没有养成主动、自主学习的习惯,他们之所以能够努力学习,很大原因是来源于家长的逼迫、老师的督促。这种态度在化学课上体现得也很明显,除了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学生们能够保持比较高的兴趣外,在对待其他的课程内容如讲述课本基础知识、课后练习上都不能做到积极主动,更重要的是,很少有同学能以探索、发现的态度来对待化学这门学科,大多数同学都成为“死读书”。

(三)化学自主学习能力弱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记——背诵、练习——考试,学生们不论是对待什么科目都是采用这种死板、效率低下的学习方式。结果学生陷入这样的怪圈:高中毕业知识还给高中老师,大学毕业知识还给大学老师,导致毕业生能力低下,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究其原因,多数学生都没能在上学的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对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力、习惯的要求更高,而这也是培养学生们这方面能力的最好的“战场”,在高中化学课程中让学生们养成主动、自主学习化学的习惯已经是现阶段教育发展对老师提出的新要求。

二、培养学们主动、自主学习化学的好习惯

提升学生们主动、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一个大而泛的口号,我们要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每一门科目中,对于高中化学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一)让学生意识到化学的重要性、发现化学的乐趣

“态度决定你的高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国内的教育家们早已经肯定了心态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要培养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化学的习惯,首先要让学生们意识到化学这门科目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们知道化学对于他们来讲并不只等于分数,学习化学是一项技能培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提升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可以拓宽思维的广度、深度,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容易的适应社会;第二,要让学生们发现学习化学的乐趣,提升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化学的独特性决定了这门科目要比其他的科目更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在平常的化学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通过化学实验、学生自我观察、师生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们找寻学习化学的乐趣。

(二)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随着教学理念的进步,教学的主要任务由原来的知识的传授成为当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单纯的知识讲授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体制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要求,在教学中提升学生们的探究学习能力可以促进让学生们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精英人才。高中化学课是提升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以后的高中化学教学中,老师应当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教学体系,在课堂教学中以引导为主,让学生们养成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动手的化学学习习惯,通过日常学习来提升学生们的探究学习能力,让学生们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有意识、有能力主动去进行化学课程的学习。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任课老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们的学习状态有着很大影响,这要求老师不能采取过于单一、落后的教学方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老师应当与先进的教学理念接轨,运用多种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合作教学、小组教学的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们学习的注意力。对待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要让他们从简单的知识学起,通过合作学习等方式巩固他们的基础知识,让他们保持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

总之,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课程,化学不仅影响着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更是可以作为锻炼学生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中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学生们学习兴趣的激发,让学生发现学习化学的乐趣;要注重学生们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塑造能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更要革新教育理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高中化学中养成主动、自主学习化学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叶兆平.浅谈高中化学学习兴趣培养[j].保山师专学报,2006(2).

高中化学课程论文范文5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化学,自主学习,实验探究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教育的任务不是单一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将接受性学习转变为自主性学习,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参与、实践等方面的培养,从而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博士论文,自主学习。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应有别于传统教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是反映新的教学理念的关键。以下就本人的一些实际教学经验,谈几点对新一轮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博士论文,自主学习。

一、课前研究教材,抓住学生兴趣,创新教学方式

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工作充分与否对于一节课能否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具有重要意义,课前的反思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博士论文,自主学习。教师在备课中,要始终围绕新课标理念这条主线,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将更多的实际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较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有所收获。例如在课堂上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切好的土豆丝为什么会变色、公共铁围栏为什么要上漆、虾与维生素C为什么不能一起实用、火柴、蜡烛的燃烧、司机饮酒检测仪如何检验司机是否饮酒等等问题,可以让学生们直观的感受到氧化还原反应的存在。同时,也能使学生感受到学好化学的重要性,懂得化学知识对于人体健康、营养、环保都有重要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处理好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重在将知识讲解的准确、完整,而学生也对老师讲解的关键词句进行“复制”。这种的教学方式,不仅使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在备课、授课上,而且使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认知、情感以及价值观的培养。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为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应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的被动的学习状态,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加强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但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人片面的认为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会抹杀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种观点是十分狭隘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正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形成的,教师的主导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条件。若是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那么学生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空谈,就是一盘散沙。只有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得以实现,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保证。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与规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具体来讲就是,教师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供学习资源,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等等。因此,教师应正确处理好老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关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三、加强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的目的就是倡导以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创新意识。博士论文,自主学习。通过探究性学习这种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的科学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使其初步的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在实施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应树立起新的教育理念,明确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应以学生为本,在传授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利用一定的推理探究,并在探究中总结出规律。博士论文,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魅力,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个探究过程,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化学规律。此外,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从而进一步的培养其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之余,可以设置一些新颖且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还可适当的开展一些化学课外活动或专题研讨活动。这样既可巩固和加深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实验技能,又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四、注重实验教学,启发化学思想

化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化学教育要结合化学实验教学,让学生们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从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博士论文,自主学习。因此,教师要特别注重实验教学,通过做实验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巩固所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例如在讲授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事先准备几组实验:1)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2)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3)石灰石与浓盐酸反应;4)纯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让学生们观摩每个演示实验的现象,并且思考哪种实验最合适,说明原因。通过生活的、真实的演示实验,经过学生们思考讨论,就能得到正确结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是采用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学生们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这个知识点,同时也让同学们参与其中,从视觉感官中体会到实验的要点,并学会了优化实验的方法。因此,实验教学是化学教育的一个重点,他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中学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总结

总之,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去认真反思教学,精心设计教案,不断提升自己的任教能力与水平,与时俱进,化学课的教学就会取得成效,学生也会学的轻松,学有所成。

高中化学课程论文范文6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中化学;应用;能力

G633.8

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而且能够给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情境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去。因此,作为高中化学教师来讲,务必实现自身教学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准确地认知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中。下面,笔者对研究性学习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进行了简要地分析。

一、营造良好的研究性学习情境

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时候,教师能够结合教学的目标,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式,由教材或者是课外的资料当中查找适宜营造良好学习情境的素材,从而在营造良好学习情境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积极研究。并且,教师在营造情境的时候,需要有效地统一生活实际跟化学知识,进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加深研究。例如,教师在讲解铁的性质的时候,能够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演示铁桶、铁钉等以铁作为材料的实物图片,且引入问题,以使学生融入在情境中,教师能够提问学生生活实际中还存在哪些物体是以铁作为材料。这样,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演示铁钉生锈的图片,且启发学生想象生活实际中铁钉生锈的原因及其形态,从而激起学生探究铁钉的欲望,让学生探究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化学现象,以及能够在生活实际中应用掌握的化学知识。

二、重视实验探究的教学

教学并非奉送知识,而是需要指导学生发现知识。传统的高中化学课堂的实验教学注重观察性的验证,学生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比较被动,教师也往往重视实验的结果,教学的过程就是检验实验结果的过程,而忽视了实验的方法与实验的理论背景等,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科学素养。而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师的地位出现了改变,教师由主导者向引导者转变、由控制者向参与者转变,教师能够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由检验性的实验向探究性的实验提升。并且,在呈现实验的时候,教师通过有趣的语言进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和科学思维,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真正地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的思维获得整体性的开发,以及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创造性地挖掘,建构生成性的良好教学课堂气氛。例如,针对浓硫酸和铜的加热反应实验,由于稀硫酸和铜不可以进行反应,那么教师能够在实验的过程中提问学生铜跟浓度是多少的硫酸才能蛟诩尤鹊氖焙蚍从δ兀吭谑笛榈墓程中怎样防止二氧化硫的污染?这样一来,常常能够实现理想的研究教学效果。

三、组织课题的调研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只有使社会与课堂之间的距离拉近,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且在生活实际中不断地应用掌握到的知识。当今不断进行改革的高考制度的一个重大改变就是日益注重实际应用问题方面的考查。高中化学教师务必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课程教学的社会性,积极地研究生活生活跟知识点间的契合点,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与联想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燃烧的综合利用这一部分知识的时候,能够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且通过搜集到的一些素材营造问题教学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意识。另外,还能够要求学生由生产与生活实际当中发现和总结如何对热能与燃料进行充分地应用。如此一来,不但提高了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最后的时候,要求学生在比较几种燃料的基础上,探究哪些是优质的燃料,进而将开发新能源的问题引出。当然,这要求教师有效地联系不断减少的矿物资源和越来越增多的能源间的矛盾。教师还应当对学生进行合理地组织,建立课题学习小组,坚持异质组合的原则,有效地体现学习共同体的功能,以及在学生进行调研的前提条件下,通过指导、探讨、评比、归纳等,让学生将成果通过报告、论文、设计制作等的形式加以归纳,让学生之间开展交流。

四、注重迁移性的练习

可以说,高中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整个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的学习一直都带着问题,以及一直处在一种动脑想、动手做、动眼睛观察的状态当中,在持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知识和提升了能力。而在注重学生参与性学习和活动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重视学生的迁移练习。具体来讲,教师应认真地设计问题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的过程当中去,启发学生转变客观的内容为主观的知识,奠定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基础,这个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当然,教师在选择练习题的时候,应当注重题目的实践型、创新型、代表性,有效地统一生活实际与教学知识点,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联想能力、推断能力等的考核,这样也可以使练习的目的性与趣味性提升,进而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结语

总而言之,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教师兼顾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特点,充分地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使学生体现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去。当然,教师还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良好的实践条件和机会。只有如此,才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让学生形成自主地学习和探究观念,从而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韦德鲜.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J].亚太教育. 2016(06)

[2]冯玉婷,盛家荣,宋林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研究性实践型教学模式的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