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量评价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耕地质量评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耕地质量评价

耕地质量评价范文1

某地区位于阴山南麓,黄土高原东南部,辖区土地总面积345847hm2,东西长81km,南北宽75km,其主要的地貌十分丰富,包括山地、丘陵、凹坳、陷落湖积平原等,四周均有山体环绕。该地区的东南面是一块内陆陷落盆地,成狭长状。该辖区内耕地面积为63340 hm2,园地128.76 hm2,林地面积87935.03 hm2,草地面积146837.38 hm2,水域面积16135.65hm2。其土壤类型也十分丰富,包括盐土、灰褐土、栗钙土、草甸土、栗褐土、沼泽土等。该地区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冬季气温低且持续时间长,夏季凉爽,时间短,年平均气温为5.5℃,温度超过10℃的有效积温2400℃左右,无霜期平均时间为90~120天,年平均日照29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427mm。农业总产值中以种植业为主,是其总产值的66.8%。

1 耕地地理评价面积统计

该地区的耕地总面积为63340 hm2,占该地区总面积的18.31%.该类耕地可以分为五个等级,其中一级耕地面积为8752.36hm2,在耕地总面积中的占比为13.81%,二级地14905.37 hm2,在耕地总面积中的占比为23.53 %,三级地18795.43 hm2,在耕地总面积中的占比为29.67%,四级地13604.78hm2,在耕地总面积中的占比为21.48%,五级地7282.06hm2,在耕地总面积中的占比为11.51%。

2 耕地地力等级分布情况

该地区地力等级分布情况为:一级地及二级地较为集中于该地区的西南部和中东部,其属于湖盆河谷阶及地势平坦的滩川。有三条主要河流经过该区域,河流周边地势较为平缓,土壤肥力良好,一般是栗钙土,厚度在80厘米左右。三级地及四级地的分布主要集中于该地区的南部,其属于低山地丘坡面及丘前山前倾斜平原,土类主要是灰褐土、栗钙土。土层厚度大,理化形状良好,地形十分平缓,土壤养分含量较高。五级地分布于该地区的南部,其属于山林混合经营区,土壤类型主要是栗钙土、灰褐土,耕作存在一定的难度,其适合林草的种植,因此应及林业为主要产业,并结合其他作物,实现混合经营。根据等级分布的区域特点来看,各种因素均会对等级的高低有直接的影响,包括地貌类型、土壤类型、海拔高度等,因而产生了显著的区域分布规律。耕地等级逐步升高,海拔高度不断上升,地貌类型的变化为滩川区~山前倾斜平地~缓坡。

3 适宜性评价

等地等级有所区别,对其进行利用的方式及其适宜性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种植业方面,一级地至五级的适宜性存在着渐变的关系的,为了达到改良及方面应用的目的,可以将该五个等级的耕地分为三个不同的类型,一级至三级地属于第一类,四级地属于第二类,五级地属于第三类,具体适宜性如下:①适宜进行农业的耕地 一级地至三级地理化状况良好,肥力程度高,地势分布平缓,土体深度大,各项不良因素较少,生产力水平高,适合开展种植业。其均属于基本农田,发展的方向为经济高效的农业[1];②适应进行农业或者畜牧业的耕地 主要是四级地,该类耕地的肥力情况良好,生产潜力较大,但是在耕作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强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改良土壤,提升肥力。其不仅适宜进行农业生产,也适宜发展畜牧业,主要是基本农田保护区,对其的利用可以是以农业为主,结合畜牧业;③适宜林业的耕地 主要是五级地,该类耕地存在较多的阻碍因素,如砾石含量大、坡度大等,且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因此肥力水平较为有限,适合开展林业生产,也可以将林业作为主要项目,结合畜牧业,共同发展,且还需要注意及时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强化植被的覆盖,改善水土流失情况,保护生态平衡[2]。

4 种植业结构调整

在种植业调整方面,需要保障粮食作物产量,稳定经济作物的生产,并提高饲料作物的产量,深入优化三者的结构,其比例需要保持在5:4:1,属于最佳的比例,具体的调整情况如下:①粮食作物 主要包括马铃薯、玉米等。马铃薯市场潜力较大,该地区的气候环境也较为适合马铃薯生长,可以发展优质商品薯基地,其种植面积应保持在20万亩左右。玉米在该地区的种植时间较长,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种植经验,且技术较为成熟,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均需要将其作为种植业的主导,其种植面积保持在30万亩左右,且需要提高其品质。另外还需要多元化的开展豆类、杂粮的种植;②经济作物 胡麻是该地区的优势作物,适合大面积机械化规模生产,是未来的发展重心,种植面积保持在10万亩左右,并结合发展甜菜、蔬菜、烤烟等经济作物,或者无公害蔬菜等;③饲料作物 充分利用该地区的四级地及五级地,进行粮食作物及饲料作物的轮作,提高饲用玉米、青饲作物的面积[3]。

耕地质量评价范文2

关键词 盐滩地 治理 评价 浅析

1、 项目区概况

大荔县西坊村地处洛灌区东部,开发治理区包括西坊村和西临的夏家庄村,盐荒滩位于该村以南,面积1547亩,荒滩地属盐池洼西北角滩地。盐池洼地形为洛河二级阶地,是一个东西狭长的梯形洼地,四周含盐较大的地表潜水,经过排碱渠汇集于此,形成明水滩,周围有广阔的盐荒滩地。开发治理区土壤为草旬盐土,区内无积水,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0.45%,耕层含盐0.8%。开发治理区属温带大陆性中干旱气候区,全年平均气温13.3,年平均降雨量513.6mm,年均蒸发量1689.3mm,无霜期214天。年均日照时数2385.2小时,太阳总辐射能量124.8千卡/平方厘米・年。地表潜水埋深一般小于3米,而潜水矿化度大于5克/升,不能用作饮用水和农作物灌溉水源。开发治理区盐碱荒滩地面积大,人均耕地面积少,农业人口人均收入不足500元/年。西坊村总计户数210户,总人口 890,人均耕地1.1亩。田间种植结构以棉花、西瓜为主。

2、工程质量评价

2.1工程完成情况 2010年8月底,经过灌区管理单位当地政府及灌区群众的共同努力,开发治理西坊村盐荒地1820亩,其中增加耕地1547亩,占开发面积85%,顺利完成2010年盐池洼开发造田任务。通过修建放淤渠,排碱沟开挖,维修加固干支渠工程,铺修道路,田间打坝围堰,渠道清淤,灌溉系统和其它工程。其中修灌溉渠4534m,放淤渠2140m,疏通排碱沟4036m,修铺生产路11000m,渠道清淤358920m,植树5000m。共完成土方10750立方米;干支渠道清淤5.8万立方米;砼34m3。

2.2质量评价体系

依据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3―2000)之规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质量验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土地开发整理的综合质量,二是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地质量,据此参照国土资源部新颁《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制定出土地质量评价体系。

2.2.1土地质量评价指标及其分级

A、平整程度

1级:地形坡度

2级:地形坡度2°~5°,平整度较高;

3级 地形坡度5°~8°,平整度一般;

4级:地形坡度8°~15°,平整度差;

B、连片程度

1级:集中连片,便于机耕;

2级:80%以上集中连片,不影响机耕;

3级:60%以上集中连片,对机耕作影响不大;

4级:连片程度低于60%;

C、通达性

1级:临路路宽≥4米,距居民点

2级:临路路宽3~4米,距居民点2~3公里;

3级:临路路宽2~3米,距居民点3~4公里;

4级:临路路宽

D、区域布局合理性

1级:各类用地比例协调,布局合理;

2级:各类用地比例基本协调,布局基本合理;

3级:各类用地比例基本协调,布局不够合理;

4级:各类用地比例不够协调;

E、有效土层厚度

有效土层是指土壤层和松散的母质层之和,分级界限下含上不含。

1级:有效土层厚度大于150厘米;

2级:有效土层厚度100~150厘米;

3级:有效土层厚度60~100厘米;

4级:有效土层厚度30~60厘米;

5级:有效土层厚度小于30厘米;

F、土壤有机质含量:(分级界限下含上不含)

1级:有机质≥4.0%;2级:有机质4.0~3.0%;

3级:有机质3.0~2.0%;4级:有机质2.0~1.0%;

5级:有机质0.6~1.0%;6级:有机质小于0.6%;

G、土壤酸碱度(PH值)(分级界限下含上不含)

1级:PH6.0~7.9; 2级:PH5.5~6.0,7.9~8.5;

3级:PH5.0~5.5,8.5~9.0; 4级:PH4.5~5.0;

5级:PH

H、盐渍化程度

1级:无盐化,作物不缺苗,表层土壤含盐

2级:轻度盐化,作物缺苗2~3成,表层土壤含盐0.1~0.3%(易溶碳酸钠)或0.2~0.4%(氯化物盐为主)或0.3~0.5%(以硫酸盐为主);

3级:中度盐化,作物缺苗3~5成,表层土壤含盐0.3~0.5%(以碳酸盐为主)或0.4~0.6%(以氯化物为主)或0.5~0.7%(以硫酸盐为主);

4级:重度盐化,作物缺苗≥5成,表层土壤含盐≥0.5%(以碳酸盐为主)或≥0.6%(以鲁化物为主)或≥0.7%(以硫酸盐为主);

I、灌溉保证率

1级:充分满足包括水田、菜田和可随时灌溉的水浇地;

2级:基本满足,有良好的灌溉系统,在需水关键生长季节有灌溉保证的水浇地;

3级:一般满足,有灌溉系统,但在大旱年不能保证灌溉的水地;

4级:无灌溉条件的耕地;

J、排水条件(分级界限下含上不含)

1级:有健全的干、支、斗、农排水沟道,无洪涝灾害;

2级:排水体系一般,丰水年大雨后有短期涝害(田面积水1~2天);

3级:排水体系一般,丰水年大雨后有洪涝发生(田面积水2~3天);

4级:无排水体系,一般年份在大雨后发生洪涝(田面积水>=3天);

K、表层土壤质地(中国土壤质地试行分类,1978。土普办)

1级:壤土;2级:粘土;3级:砂土;4级:砾质土(1~3毫米砾石含量>10%);

L、灌溉水源:

1级:用地表水灌溉;2级:用浅层地下水灌溉;3级:用深层地下水灌溉;

M、综合评价分值的计算方法

根据土地质量评价指标及其分类标准,确定出待评价土地各项因素的等级,然后对照土地质量评价因素级别----分值对照表,查找出对应的权重和分值,从而计算出待评价土地质量的综合分值。

2.2.2指标分值和权重的确定

指标分值和权重将对农用土地有较大影响的因素,按影响程度,以0~100分作为评价指标值。某一因素最佳值为100分,其余低于100分,逐渐降低并将各级别与指标值一一对应,从而编制出《土地质量评价因素级别---分值对照表》

3土地质量评价方法及结果

3.1评价方法:土地质量评价采用对比定量分析的方法,将放淤治理区新增耕地面积与周边地区高产和中产田分别根据上述体系定量计算,再将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确定项目区新增耕地质量优劣。

3.2评价过程:

第一步:调查收集新增耕地,周边高产田、周边中产田的各项评价因素指标值。第二步:根据质量评价体系确定的各级别所对应的指标值,制定待评对象因素所在级别。第三步:根据待评对象所在级别对应的指标值和权重分别算出待评对象各因素得分。第四步:将三个待评对象的各因素得分分别相加,求出三个待评对象的质量综合分值。

3.3评价结果:

根据评价的质量综合分值结果,结合土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项目区新增耕地主要限制性指标接近当地平均水平,详见表3-----4

项目区新增耕地质量高于当地中产田平均水平,略低于高产田平均水平

位置 项目区 周边高产田 周边中产田

综合分值 94.5 95.6 91.1

项目区放淤质量较好,灌排渠道配套。路、渠、沟布局合理。

4综合效益

4.1经济效益

一期工程共开发可耕地1547亩,淤后耕层土壤良好,灌排齐全,能够满足当前农业生产需要,适宜粮、棉、瓜、果等各种作物种植。按当地传统瓜――棉套种模式,亩产值平均达1500元。一期开发治理后平均产值万元。现在已基本栽植了经济价值高的冬枣,三年后亩产值可达4000元,总产值达万元,效益非常显著,而且土壤可持久耐用,一劳永逸。

耕地质量评价范文3

总体目标: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在对有关图件和属性数据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和县域耕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对耕地地力进行评价,摸清耕地地力状况,逐步建立和完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与预警体系,为科学施肥、改良土壤、提升耕地质量提供服务。

主要任务:建立县级耕地资源数据库和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完成耕地地力评价和各种专题评价;编绘耕地地力等级图、土壤养分图等数字化图件;编写耕地地力评价技术报告、工作报告和专题报告,编辑出版《县级耕地地力评价》书籍,形成公共基础资源,为广大农民群众和相关单位提供查阅服务。

二、重点工作

1、收集相关资料。主要包括图件资料、属性数据资料和其他资料。图件资料包括:地形图、行政区划土、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图、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图件、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区定界图等相关图件。属性数据资料包括:第二次土壤普查基础资料、土地详查资料、近三年农业生产统计年报,土壤监测、田间试验、各乡镇历年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用化学品销售投入情况,主要污染源调查资料(地点、污染类型、方式、排污量等),农作物(含菜田)布局等。其他资料包括:土壤改良、生态建设、土壤典型剖面照片、当地典型景观照片、特色农产品介绍(文字、图片)、地方介绍资料(图片、录像、文字、录音)等。

2、建立耕地资源基础数据库。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所取得的调查、测试、试验数据和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数据,建立规范的县域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

3、建立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利用农业部统一提供的系统平台软件,与先期建成的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建立连接,建立本县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管理、分析、利用包括测土配方施肥在内的数据资料,并为耕地地力评价提供数据来源。

4、确定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重要性、易获取性、差异性、稳定性、评价范围等原则,确定我县以下评价指标:质地、PH值、有机质、有效磷、有效钾、有效锌、有效硫、有效铁、有效锰、水溶态硼、排涝模数、灌溉模数等12个评价指标。

5、确定评价单元并赋值。耕地评价单元是具有专门特征的耕地单元,在评价系统中是用于制图的区域,在生产上用于实际的农事管理,是耕地地力评价的基础。利用数字化的标准的县级土壤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叠加产生的图斑,作为评价单元,评价单元不宜过细过多,要进行综合取舍和其他技术处理。一般一个土壤类型有1500个左右评价单元。

根据各评价指标的空间分布图和属性数据库,将各评价指标数据赋值给评价单元,每个评价单元都必须有参与评价指标的属性数据。对点位分布图,采用插值的方法将其转换为栅格图,再与评价单元图叠加,通过加权统计给评价单元赋值;对失量分布图,将其直接与评价单元图叠加,通过加权统计、属性提取,给评价单元赋值;对线性图,使用数字高程模型,形成坡度图、坡向图等,再与评价单元图叠加,通过加权统计给评价单元赋值。

6、建立评价模型。主要包括4项关键技术:一是确定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对定性数据采用特尔斐法直接给出相应的隶属度;对定量数据采用特尔斐法与隶属函数法结合的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将各评价指标的值代入隶属函数,计算相应的隶属度。二是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特尔斐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三是计算耕地地力综合指数(IFI)。采用累加法计算每个评价单元的耕地地力综合指数。四是划分耕地地力等级。根据耕地地力综合指数分布,采用等距法或累计频率曲线法确定地力等级分级方案,划分耕地地力等级。

7、评价结果归入全省耕地地力等级体系。依据《全省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归纳整理各级耕地地力要素主要指标,形成与粮食生产能力相对应的地力等级,并将各等级耕地归入全省耕地地力等级体系。

8、评价结果的汇总。包括编绘规范的耕地地力等级图、土壤适宜性评价图、各种土壤养分图等数字化图件;编写耕地地力评价技术报告、工作报告与耕地质量评价与改良利用、粮食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耕地质量评价与平衡施肥、耕地质量评价与种植业布局等专题报告,编辑出版《县级耕地地力评价》等。

三、时间安排

1、培训准备阶段。抽调技术人员,并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编制工作方案,确定评价指标,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工作,完成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资料的收集工作,建立县域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

2、建立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阶段。完成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及多媒体数据的录入,建立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3、评价效果阶段。进行专题制图、空间分析、耕地地力评价、耕地适宜性评价、土壤养分丰缺评价、测土配方施肥实施效果评价。

4、总结验收阶段。对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以及全年项目实施工作进行总结,迎接省级验收。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建立机构。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工作量大,各乡镇及县直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该项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保证人员、设备、经费,确保按时完成任务。为加强对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的领导和技术指导,在县测土配方施肥领导小组和技术专家组指导下,成立县耕地地力评价技术专家组。技术专家组负责制定技术方案、研讨技术问题、解决技术难题。

2、明确任务,分工协作。县耕地地力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收集整理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等有关资料,建立统一规范的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积极开展野外补充调查、撰写耕地地力评价报告、组织成果应用、汇总整理资料等;农业、水务、国土、民政、统计、气象等有关部门负责提供有关图表、数据等;技术依托单位负责指标体系、隶属函数、土壤分类系统整理、图件数字化、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和成果编写等工作。

耕地质量评价范文4

关键词 耕地;地力评价;成因;改良措施;江苏泰州;姜堰区

中图分类号 S158;S1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260-02

Fertility Evaluation of Farmland and Soil Improvement Using Measures of Jiangyan District in Taizhou City

WANG Yan-rong MIAO Chen XU Ai-xia

(Jiangyan Distric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 of Taizhou City in Jiangsu Province,Taizhou Jiangsu 225500)

Abstract In order to grasp the farmland productivity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each level cultivated land of Jiangyan District in Taizhou City,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low and medium grade soil improvement using were put forward. Under the support of county territory resource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according to Jiangyan District farmland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method,the farmland production potential were divided,the whole district farmland productivity were divided into 4 grades.Through the fertility evaluation of the farmland,the middle-and-low-yielding fields distribution area,area and obstacle factors were concluded,and on this basis the soil improvement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to further improve the farmland productivity,improv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of Jiangyan District.

Key words cultivated land;evaluation of soil fertility;cause of formation;improvement measures;Taizhou Jiangsu;Jiangyan District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有限的农业耕地资源不断被占用,而开发边际土地的余地已十分有限,未来耕地的形势将更趋严峻[1]。这种状况已直接影响到粮食的安全问题,而保障未来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是提高耕地质量和增强耕地生产能力[2]。目前随着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采取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对耕地生产潜力进行划分,充分了解本地区的耕地质量等级,为人们客观地进行决策、提高耕地质量和增强耕地生产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将以泰州市姜堰区为例,探讨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并以此为基础对低产田以及土壤改良提出建议,以提升姜堰区农业生产竞争力。

1 姜堰区耕地土壤概况

姜堰区位于长江下游,江淮之间,全区耕地面积4.87万hm2。由于成土母质、水文地质、植被、气候、耕作等因素的差异,境内形成了以新通扬运河(东西向)为界的南、北2个不同农区,新通扬运河以南的地区为高砂土农区,土壤有机质及其他养分含量较低,土种以高砂土为主;新通扬运河以北的地区为里下河农区,土壤有机质及其他养分含量较高,土种以小粉浆土和勤泥土为主。

2 姜堰区耕地地力评价

2.1 姜堰区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

针对影响姜堰区耕地地力的主要因素,结合姜堰区土壤和农业生产等实际情况,按照《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所列气象条件、养分状况、理化性状、剖面性状、立地条件、土壤管理等6个方面64项指标要求[3],由江苏省土肥站、扬州大学及姜堰区农技推广中心的15位专家,在充分考虑到区域特征、数据资料等多方面情况下,经过反复的商讨和反馈,采用特尔斐法从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选择了五大类、13个指标作为耕地地力评价的依据,形成了适合姜堰区的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表1)。

2.2 各指标权重计算

对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准则层和指标层权重进行赋值,并通过建立层次模型结构和判断矩阵,得到各个因子的权重。然后通过将各准则层和对应的指标层权重系数相乘,可计算得出每个评价指标对耕地地力的组合权重,如表2所示。

2.3 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对单个评价因子进行定量化的评价,对定性数据采用特尔斐法直接评定出相应的隶属度,对定量数据采用特尔斐法与隶属函数法结合的评定方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隶属函数,将各评价因子的值代入隶属函数,计算相应的隶属度。用加法模型计算每个评价单元的综合地力指数,并根据指数变化规律,运用累积曲线法将姜堰区耕地划分为4个等级,结果如表3所示。

3 各耕地地力等级特征

3.1 各地力等级土壤理化性状特征

为了对不同等级耕地提出相应的土壤改良措施,对同一地力等级耕地管理单元相应的土壤理化性状进行分析,得出各等级耕地间土壤理化性状的差异,一至四级地,除速效磷和pH值以外,其余理化性状都呈逐步下降的趋势(表4),掌握这一规律可以科学地对各等级间耕地土壤状况进行改良。

3.2 不同土壤类型地力等级分布

根据区域土壤组合特征、农业利用特点及改良利用方向的一致性原则,对姜堰区两大农区耕地地力分别进行了划分,通南潮土区耕地地力主要集中在二级和三级,分别占全区耕地面积的18.53%和23.39%;里下河水稻土区耕地地力主要集中在一级和二级,分别占全区耕地面积的25.05%和20.94%(表5)。

4 姜堰区中低产田成因分析

结合姜堰区实际生产情况,通过调查分析,将上述的三、四级耕地定为姜堰区的中低产田,面积为15 808.22 hm2,占全区耕地面积的32.26%,主要分布于通南潮土区,里下河水稻土区零星分布,这些中低产田存在土壤养分含量低,耕层厚度薄等因素,阻碍了土地生产力的提高。姜堰区耕地中的中低产田出现的原因主要有:重用轻养、用养失调;土壤养分不合理;耕作层较薄,导致单位面积产量低,效益差;土壤黏重或者较砂,易旱易涝[4]。这些因素导致了姜堰区耕地中的中低产田出现。改良并合理利用这些中低产田对本区的农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搞好高产土壤培肥的同时,还要注重采取综合措施,对中低产田土壤进行改良利用,使之逐渐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以推进姜堰区农业不断向前发展。

5 中低产田改良措施

根据土壤分布与地貌区域的一致性,以及生产上的主导限制因素和改良利用方向上的一致性,拟定出全区两大改良利用区,并进一步提出不同的改良利用方向和培肥改土途径[5-6]。

5.1 通南潮土区中低产田改良措施

本区耕地特点是地势高亢,土壤质地为砂质,砂粒含量高,水土易流失,漏水漏肥严重,土层较薄,土壤中养分含量低。改良措施:一是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增强土壤的抗逆性,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另外依靠畜禽养殖业,积造优质的农家肥,逐步增厚土壤耕层和有效土层,培肥土壤。二是坚持水旱轮作,平整土地,改变沙土的环境条件,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三是针对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差的特点,讲究科学施肥,实行“少吃多餐”的施肥方法,减少肥料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时积极推广微肥。四是增施钾肥。该地区中低产田土壤普遍缺钾,应合理增加作物钾肥的施用,增加土壤钾素的积累,防止作物缺钾[7-9]。

5.2 里下河水稻土区中低产田改良措施

本区土壤质地较黏重,绝大多数土壤的耕层质地在重壤以上,土壤通透性较差,易形成耕层下滞水,或形成暗渍。改良措施:一是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只有不断加大有机肥的投入力度,才能逐步改善土壤结构。由于这些土壤较黏重,因而增施有机肥是改良土壤的有效途经。二是增磷稳钾。该区耕地养分供应不平衡,全氮含量较高,有效磷含量低,在农业生产上要降低氮肥施用量,注重增磷稳钾,农业生产中注意施用高磷的配方肥,以提高土壤中磷的库容量[10-11]。

6 参考文献

[1] 蔡运龙.中国农村转型与耕地保护机制[J].地理科学,2001(1):1-6.

[2] 郑海霞,封志明.中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数量和质量分析价[J].资源科学,2003,25(5):33-39.

[3]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耕地地力评价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 刘义平.福安市耕地土壤肥力状况及改良途径[J].江西农业学报,2009(8):61-63.

[5] 王慧.利辛县耕地土壤类型特点及改良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4(9):257-264.

[6] 张清华,史琢,韩翠萍,等.扎兰屯市耕地质量现状与改良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4):89-90.

[7] 张宏成.宽甸县耕地地力评价及其应用[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2(3):9-11.

[8] 黄勤,马中文,方黎,等.阜南县耕地地力评价与中低产田改良[J].中国农学通报,2012(9):98-103.

[9] 蔡立群,张仁陟,罗珠珠,等.基于GIS的定西市安定区耕地地力评价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12):148-153.

耕地质量评价范文5

关键词:耕地治疗;农田建设;标准;综合整治

耕地综合治疗的高标准主要就是指通过一定的配套设施,采取科学有效的农田建设举措,集中、连续的形成一套完整的耕地治疗体系,旨在提高耕地的抗灾能力、改善农田经营方式,提高产能。我国是农业大国,农田耕作历史悠久、耕作经验丰富,但是对于农田建设的高标准耕作研究尚且不够完善。如何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结合先进技术和经验制定详细标准促进农业科技发展是研究的主要目的。[1]

一、高标准耕地治疗的基本概念

所谓的高标准耕地综合治疗是指在传统农田建设基础上强化建设条件、建设要求等内容,侧重于不同区域的具体农田改进办法。在综合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到耕地本身的区域性、适应性,根据土地条件的优良,完善基础设施,综合提高耕地质量。制定出的具体实行办法,要考虑到是否科学可行,要保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基本权益,有针对性、有导向性的开展农田建设、整治。

耕地的保护是从数量到质量的双重保护,农村耕地的基本整治是要保证高产和稳产,维护生态平衡,提高抗灾能力,运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积极实现耕作方式的创新性改革。耕地综合治疗要保证高标准,对于农田质量要划分等级,按耕地的优、良分布,这是对于耕地区域性整治的质量要求,说明基本的农田建设要努力实现高标准、高要求,落实好土地的灌溉、排水工程等,预防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等,实现科学化管理和机械化生产,满足规模生产的要求。[2]

二、耕地综合治疗标准下基本农田建设的研究方法

指标考察。研究区域内土地的地形、地貌,结合气候、水文和土壤的基本特征,对耕地的总体生产力水平进行等级划分、评定。首先从构建评价体系着手,考察因素要从土地质量、生态水平双重方面进行,提高质量、稳定数量,保证生态景观良好。总体来说,高标准建设农田,一方面要考虑到耕地的生产条件,另一方面要考虑到是否能长久可持续的发展,这是高标准要求下农田基本建设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综合判定。在农田内部指标核查中,考虑到农田基本自然特征的差异性,主要考察方面要从耕地的土壤湿度、土层深度、有机质含量和整体土地质地入手,测定PH值。这些因素对于基本的农田建设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根据研究指标得出结论后,可有根据当地生产特点实施土地生产、保护机制。保证灌溉率、做好排水工作、完善道路的通达度,科学、合理地安排生产活动,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进一步为基本农田建设提供保障。除此以外,主导农田高标准建设的因素还包括当地的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化程度和人口规模等。指标的综合判定一定要遵循全面性和独立性。[3]

三、基本农田建设研究结果分析

耕地的自然生产水平主要是由自然质量条件决定的,耕地自然质量等级可以按照评价值进行划分,等级靠前的耕地质量水平较高、自然条件优越,耕作没有太大的限制因素,应当作为农田建设的有限选择区;水平较低一级的耕地该是自然条件一般,主要会受土层厚度、土壤肥力等因素影响,可能还会有轻微的土壤盐渍化。这种等级的耕地一般灌溉设施较差,应该是建设高标准农田体系中重点建设的潜力地块。这些可以通过增加土地平整度、改善基础生产实施实现土地的改良和升级,进一步提高农田建设的质量条件。最后,末端评价等级的耕地属于总体水平较次,自然条件没有什么优越性,改造难度系数较大,同时各项整治工程实施较难,不适宜建设。[4]

土地的总体质量评价应当综合各要素分析,作出科学计算、判断,同时还要结合农田建设的基本标准和要求作出评价结果,将建设区域划分为重点建设地块和建设潜力性地块。耕地区域建设要控制在风险范围内就还要为一般建设区预留建设地块,保证耕地综合利用和保护。

建设农田保护机制还要优化耕地的基本自然条件,提升总体质量,凸显地块优势。需要优先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结合土地特点,完善基本工程实施。对于稳定性一般、自然质量水平较高的土地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处理好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耕地建设中,要提高土地产能就要可持续利用。例如,山区地块,地形起伏较大,不利于主要农作物的耕作,但考虑到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地区自然条件还是属于较优越,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保护机制;对于平原地区的耕地,地形平坦,灌溉便利,水文、土质条件都十分适用于生产活动,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把耕地作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点。[5]

结语:

当前社会经济要求下,要实现农业的大发展、大进步,在关于耕地综合治疗的高标准方面一定要做足调研、做好研究,在农田建设方面积极创新,实施耕地保护政策,落实好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保护工作。在研究数据方面要选取不同区域、不同条件土地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总体评价科学评判等级,作出合理的分析、验证。对于土地的限制性因素要做好控制,对于其优势要充分利用,提高耕地总体生产力水平。重点研究土地的综合情况,多元化推动土地建设工作,始终尊重民心民愿,以长久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使基本的农田建设实现耕地综合治疗的高标准、高要求。

参考文献:

[1]朱传民,郝晋珉,陈丽,双文元,刘平辉.基于耕地综合质量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J].农业工程学报,2015,08:233-242.

[2]钱凤魁,王秋兵,李娜.基于耕地质量与立地条件综合评价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定[J].农业工程学报,2015,18:225-232.

[3]钱凤魁,张琳琳,边振兴,牛朋,贾璐,王秋兵.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耕地质量与立地条件评价研究[J].土壤通报,2015,05:1049-1055.

耕地质量评价范文6

关键词 耕地质量;小麦;施肥配方;安徽利辛

中图分类号 S1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243-01

1 利辛县耕地质量情况

利辛县耕地面积11.70万hm2,其中砂姜黑土11.13万hm2。土壤有机质和大量元素含量:有机质含量为14.02~20.17 g/kg,全氮含量为0.96~1.61 g/kg,有效磷含量为7.57~31.87 g/kg,缓效钾含量为409.10~864.85 g/kg,速效钾含量为101.36~207.15 g/kg。中微量元素:有效硫含量为5.90~144.60 mg/kg,有效铜含量为1.37~2.84 mg/kg,有效锌含量为0.44~1.46 mg/kg,有效锰含量为17.38~48.77 mg/kg,有效铁含量为16.63~70.26 mg/kg。

2 利辛县耕地地力水平

利辛县耕地地力水平如表1所示。

3 利辛县耕地性质

3.1 耕性不良

全县耕作土壤有砂姜黑土、潮土和棕壤3个土壤类型。其中以砂姜黑土面积最大,占95.29%。多年来,砂姜黑土质地黏重,耕性不良,干时开裂,湿时泥泞,影响整地质量,从而影响播种质量,影响出苗。保水保肥能力差,易旱易涝,发生渍害。

3.2 养分含量不平衡

有机质含量偏低,全氮偏低,中等偏下;有效磷中等;速效钾中等偏上;有效性锌普遍偏低、有效硫偏低。

4 各等地的主要属性及合理利用

4.1 一等地

一等地常年产量(以2季粮食计算)13.5 t/hm2以上,主要分布在旧城镇、王人镇、中疃镇、江集镇、刘家集乡、汝集镇等,面积为1.16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2.3%。土壤种类主要为青白土、砂姜黑土、黄黑土、薄淤黑土、黄土,质地为轻黏、中壤、重壤,成土母质为古黄土性沉积物,地形部位为河间平原、河流冲积平原的边缘地带,耕层厚度一般在18~20 cm,无明显障碍因素,土壤无明显侵蚀,作物为1年2熟,灌溉保证率好,排涝能力强,表层质地适中,疏松易耕,保肥性好,易发小苗,水、肥、气、热状况协调,是较好的耕作土壤[1-2]。应切实加强对该等耕地的保护,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占用,做到用地养地,持续利用。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应增施有机肥料,实行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3]。

4.2 二等地

二等地常年产量(以2季粮食计算)12.0~13.5 t/hm2。主要分布于永兴镇、王人镇、王市镇、马店孜镇、旧城镇、江集镇、刘家集乡等,面积为3.12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33.2%。耕地多为黄土、厚淤黑土、青白土,土壤质地为轻黏土、重壤土,地形部位为河间平原,成土母质为古黄土沉积物,耕层厚度17~22 cm。灌溉保证率较好,排涝能力中等。耕地耕性较好,灌溉条件畅通,轻度障碍。在平衡施肥的前提下,实行秸秆还田,可保持或提高耕地质量。

4.3 三等地

三等地常年产量(以2季粮食计算)10.5~12.0 t/hm2。主要分布于望疃镇、纪王场乡、西潘楼镇、城关镇、新张集乡、胡集镇、阚疃镇等,面积为2.18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26.6%。耕地多为厚淤黑土、青白土,土壤质地为轻黏土、重壤土,地形部位为河间平原,成土母质为古黄土沉积物,耕层厚度17~22 cm。灌溉保证率较好,排涝能力中等[4]。土壤利用改良上应在增加有机肥的同时,积极推行秸秆还田,以达到最佳土壤生态状态,提高经济效益。

4.4 四等地

四等地常年产量(以2季粮食计算)9.0~10.5 t/hm2。主要分布于中疃镇、望疃镇、巩店镇、汝集镇等,面积2.25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23.6%。耕地土壤灌溉保证率基本满足,基本无侵蚀。主要改良利用措施: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实行配方施肥,培肥地力。

4.5 五等地

五等地常年产量(以2季粮食计算)7.5~9.0 t/hm2。主要分布于张村镇、汝集镇、城关镇、程家集镇等,面积4 333.33 hm2,占全县耕地面积4.3%。耕地面积小,土种为黑土,地形为河间平原,成土母质为古黄土沉积物,质地为重壤,无明显障碍因素,耕层厚度13 cm。耕地物理性状偏差,耕层容重偏大,耕层水稳性微团粒结构少。该等地应退耕还林还草,或种植药材等适宜当地自然生态条件的经济作物。在改良上以工程措施为主,实行里切外填,提高梯田化水平[5-6]。

5 小麦施肥配方

5.1 N∶P2O5∶K2O(26-12-10)

用于利辛县地力水平较高的一、二等地和部分三等地,土壤养分水平较高,土层深厚,灌排条件好,熟化程度高,属于小麦高产区。进行小麦施肥时注意用地养地,稳氮稳磷稳钾,同时在部分缺锌地区要补施锌肥,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保持和进一步提升地力水平。

5.2 N∶P2O5∶K2O(20-12-10)

用于利辛县三等耕地,土层深厚,土壤养分含量水平中等,在小麦施肥时注意增氮、稳磷、稳钾,同时针对有效锌缺乏的情况要补施锌肥,以提高土壤养分水平,从而促进小麦产量提高。

5.3 N∶P2O5∶K2O(22-15-11)

用于局部地区磷含量较低的耕地,增加小麦生长期的磷供应量,平衡施肥,协调养分比例,配合科学的施肥技术措施和田间管理,使小麦产量在现有水平上进一步提高。

6 参考文献

[1] 田有国.基于GIS的全国耕地质量评价方法及应用[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4.

[2] 王瑞燕.基于GIS和RS技术的耕地地力评价研究――以山东省青州市为例[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4.

[3] 方灿华.基于GIS的江淮丘陵岗地地区耕地地力评价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9.

[4] 吴芳,王磊,蔡德利.基于地力评价的四方山农场耕地利用研究[J].吉林农业,201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