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大二实习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大二实习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大二实习总结

大学生大二实习总结范文1

关键词:高职高专;文秘专业;阶梯式实训实习体系

实习实训是高职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实习实训质量决定了高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和适应性,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就业和职业生涯,影响着高职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实习实训体系,对实习实训环节进行有效监控,提高就业质量,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高职非技术类管理类的文科专业很难解决整件制实习实训“量”的难题,更谈不上实习实训“质”的提高。如何解决高职高专文科学生实习实训“量”和“质”的问题,是本文着力解决的难题。

一、国内研究概况及实践运用分析

《高职院校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职业技术教

育》2010年02期)是以软件专业的学生为研究案例,《学生实习实训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卫生职业教育》2011年03期)是以医专学生实习实训为研究对象,《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等都以工科、医卫等技术类和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为研究对象,很少论及高职非技术类管理类文科专业的实习实训质量体系,更没有破解文科尤其是文秘专业学生的整件制实习实训的问题。因此,本文将以文秘学生在校内外实习实训为研究案例,建构高职非技术类非管理类的文科专业实习实训的体系。

二、阶梯式实训实习体系的构建与运行

(一)校内实训实习轮训平台――大一学生的专业认知实训

为了提升文秘专业学生的商务文秘和公关文秘的职业能力,以《秘书国家职业标准(2006版)》和行业发展要求为标准,文秘学生在大一学年开展“校内实训平台轮训”,着力解决实习实训“量”的问题。

1.院内行政部门岗位实训是校内实训实习的主阵地

根据专业特点,针对大一学生对专业认知模糊的特点,本专业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与院内多个行政部门建立了协作关系,并邀请校内各行政部门的岗位负责人,手把手指导大一学生进行专业认知实训,在小组长熟悉岗位工作流程后,该组长再手把手教实训小组的其他组员。小组内每个组员既是学生又是实训指导“老师”,该小组成员掌握这个岗位工作流程后,再轮训其他的岗位。

2.专业综合实训室是校内实训的大本营

在学院的支持下,文秘专业综合实训室于2009年立项,投资10万元,2010年9月投入使用。主要开展电视电话会议演练、办公自动化技能实训、速录等实训,较好地满足了本专业学生实践教学需要。

(二)机关岗位实习――大二学生踏上社会的有力跳板

1.社区服务

为满足文秘专业商务文秘和公关文秘专业方向的要求,文秘

学生大二学年推进“机关岗位实习”,解决实习实训“质”的问题。在大一实训的基础上,先推荐能力突出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到学校所在社区进行机关岗位实行,具体承办行政接待、会务安排等内容。

2.机关商务岗位的重点实训

为了突出商务方向,文秘专业所在系部领导利用人脉关系,推荐学生分批到商务局和招商局进行商务礼仪、商务服务、商务谈判等实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提升了文秘专业的社会美誉度。

(三)企业综合实训――大三学生抢占就业先机

企业综合实训在大二暑假开始运行,考核学生的综合实训实习质量,也是抢占文秘就业的先机。

在学院就业办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我们专业和本市大型企业签定了大学生实训实习合同,精选有意向到上述单位工作的学生从暑假开始到公司进行专业综合实训,带薪实习。为了确保该批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针对该公司的业务要求和工作项目,进行了课程置换,并把该批学生大三学年的课程考核放在该公司相关工作人员来完成。

三、探索构建阶梯式实训实习质量评价体系

实习实训是高职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实习实训质量决定了高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和适应性,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就业和职业生涯,影响着高职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实习实训质量评价体系,对实习实训环节进行有效监控,提高就业质量,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在阶梯式实习实训的运行中,研究文秘学生的商务、公关等职业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效果,并引进行业、指导教师、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多方评价,并追踪毕业生的就业和工作状况,获得动态发展的实训实习质量评价数据;在此基础上,探索和建构文秘专业的实训实习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胡月琴,苏英.学生实习实训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卫生职业教育,2011(03).

[2]陆善兴.高职院校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职业技术教育,2010(02).

大学生大二实习总结范文2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梅州市某高职院校医学生为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被试,共发放问卷550份,有效问卷517份,回收率为94%。其中男生148人,女生369人,一年级297人,二年级220人,临床专业86人,药学专业102人,护理专业175人,医检专业70人,医影专业84人。年龄在18~25岁之间,平均(21.11±1.07)岁。

1.2研究方法

采取国内刘贤臣等译制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作为评价睡眠质量的工具,该量表可划分为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睡眠药物应用、日间功能障碍七个成份,每个成份按0~3分排列为:较好、一般、较差、严重四个等级,累积各成份得分为PSQI总分,总分范围在0-21分,得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该量表在国内已经多次应用,经检测具有较好的信、效度。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按照统一的指导语到各班级进行团体调查。

1.3统计分析

运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

2.1医学生总体睡眠状况

由表1可见,学生的睡眠情况不容乐观,睡眠状况差的前三位因子是: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质量,分别占总人数的:46.7%、37.7%、22.5%。

2.2不同性别、年级医学大学生睡眠质量的比较

由表2可见,PSQI总分无性别差异。但在睡眠时间上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得分,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

2.3不同专业医学大学生睡眠质量的比较由表3可见,各个专业在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催眠药物上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睡眠是一种心理生理现象,睡眠活动的变化及规律与生理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是反映身心健康的重要指标。睡眠质量差不仅影响到人们的日间功能,还同许多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调查结果显示: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质量分别有46.7%、37.7%、22.5%达到差以上,说明睡眠时间较短,入睡时间较长,睡眠质量欠佳,高职医学院校学生存在较严重的睡眠质量问题。

均值比较显示:总体睡眠状况无性别差异,但男生的睡眠时间较女生短。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更多男生或许沉迷于网络游戏,通宵达旦地“战争”,并且第二天必须按时上课,这就使男生的睡眠时间有所减少。

PSQI总分在年级上存在差异,大二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得分,说明大二医学生的睡眠状况要比大一差。原因分析如下:大一新生的任务主要是适应大学生活,学校设置的课程也以基础课程、人文课程为主,所以学生的注意力基本放在扩展人际圈,竞选干部,熟悉环境等方面,生活充实而轻松。进入大二之后,作为职校生在校的最后一年,学业骤然加重,多以专业课和技术操作为主;舍友之间摩擦渐显,开始出现矛盾;即将面临实习情绪不稳……以上一系列问题累积在一起,导致大二学生出现各种不良情绪,并且直接影响睡眠质量。

PSQI总分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存在于医检专业和护理专业之间,医检专业的睡眠状况显著差于护理专业。原因分析如下:其一,在梅州高职医学院校,护理专业要比医检专业好就业,因为本地医学院的学生大多留市内工作,而梅州地处偏远,发展水平有限,各医院医检科所需的工作人员较少,进而导致医检专业学生就业紧张,前景迷茫的心理,影响睡眠质量。其二,这可能与取样有关,医检专业人数过少,且男生居多,护理专业以女生居多,这一定程度上会对统计结果产生影响。

4总结

梅州高职医学院校学生睡眠状况不容乐观,大二学生的睡眠状况比大一学生差,男生的睡眠时间显著少于女生的睡眠时间,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方面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和睡眠教育相关讲座,帮助有睡眠障碍的学生改善睡眠状况。

参考文献:

[1]Medeiros ALD, Lima PF, Araujo JF, et al.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leep-wake cycle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medical stu-dents, Biological Rhythm Research,2001,32(2):263-270.

[2]王金权,姚应水,艾东.医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0,29(1):73-75.

大学生大二实习总结范文3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6-006-003

1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及现状

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自身和家庭的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近几年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需要有突出的就业能力。

1.1 就业能力的构成

根据新华字典的解释,能力是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百度百科解释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而对于就业能力的内涵和构成,由于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解释存在一定的差异。英国学者希拉吉和波拉德认为就业能力不仅包括个人特征,而且还包括展现这些特征。即对个体来说,就业能力依赖于他们拥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美国培训和发展协会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分为6个类别,16项技能,包括:基本技能(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计算能力)、沟通技能(听、说能力)、适应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思考能力)、自我发展技能(自尊、动力、目标设定、职业生涯规划)、群体交往技能(人际关系技能、团队工作能力、协调能力)、影响能力(理解组织文化、分享领导能力)。国内学者郑晓明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通过对比,笔者认为就业能力可以概括为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包括如下几方面:

1.1.1基本技能:即与就业相关的一般能力。包含言语理解能力、判断推理能力、阅读写作能力、数量关系把握能力等。

1.1.2专业技能: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对新知识和新鲜事物的接受和适应能力、处理相关事务的能力。

1.1.3求职技能: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管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等。

1.2 当前民办高校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随着高中生的逐年减少,高校生源也呈递减趋势发展。尤其是近几年“高职院校热”和“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更让一些家长放弃了子女上本科的机会,去选择学习一门技术,以利于就业。这样一来,一些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更得不到保障,尤其是三表本科民办高校的学生高考分数并不高。以黑龙江省为例,民办三表本科院校虽有部分是400-500分的学生,但大多数学生的分数是还在350分上下。而我们要解决的正是如何提高大多数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民办高校的整体就业率问题。

研究发现,民办高校学生虽入学分数不高,但个性强、头脑灵活等优势却在他们身上得以体现。总的来说,民办高校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1.2.1就业基本技能具备。

就业能力中的基本技能在前边已经提到,是指与就业相关的一般能力。民办高校学生拥有个性较强、头脑灵活、思想活跃等优势,因此言语理解能力、判断推理、听说读写等基本就业能力是具备的。

1.2.2 就业所需的专业技能较弱。

民办高校学生基础薄弱,并且大部分学生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专业技能方面,很多学生浮于表面,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够透彻,缺乏刻苦钻研的毅力和精神,势必导致专业技能掌握不牢,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处理相关事务的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1.2.3 就业关键的求职技能严重不足。

民办高校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家庭环境较优越,本人的学习意愿不强,缺乏积极主动的求职意识。像这样的一支队伍如果放任到就业大军中,无就业优势可言。因为他们已经养成了依赖性,习惯于等待,习惯安稳生活,缺少主动竞争的意识,与其他竞争者相比,满足于现状中的他们显得求职技能严重不足。

2 提升民办高校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方法

面对以上民办高校学生的就业能力现状,我们就业工作者要开拓思路,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努力帮助学生寻找方法,提升就业能力;要借助民办高校的各种优势和灵活的机制,培养出具有较强就业能力的应用型特色人才。

文章从研究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入手,结合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以黑龙江外国语学院为例,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标,制定了“特色培养方案”,下面就研究的阶段成果——“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谈几点体会。

2.1 改革教学方式,适应市场需求,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面对日益庞大的高校就业大军,如何以独特的优势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并大胆改革教学方式、方法,让教师教会学生更多的学习方法和掌握知识的技巧,把以“教师教为主”改为“学生学为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有用人才。

本文在对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的研究中做了很多工作。在学生大一入学初为每名学生建立个人“培养档案”,对学生的就业目标进行调查,并在大学四年期间对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同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市场需求,并根据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随时完善自我。通过灵活大胆的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四年后毕业顺利走向社会打基础。

2.2 加强就业理论指导,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不断提升学生求职技能

目前,高校大学生求职技能的训练主要依靠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和相关讲座。这些都是在理论上进行的指导,容易让学生感到乏味,要想真正提升学生的求职技能,除了加强就业理论指导外,更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笔者在对黑龙江外国语学院部分学生制定的“特色培养”方案中突出体现了这一点,除了为学生建立“培养档案”来记录每年收获外,还为每个专业制定了“就业指导理论知识培训计划”和“就业指导实践活动计划”。其中“理论知识培训计划”中包含了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就业指导课程,同时,每学期还有针对性的为每个专业开展相应的专题讲座。比如,大一年级我们开展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解读、就业趋势解析等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大学四年的安排,明确就业方向;大二年级开展专业方向、专业课学习方法指导、职业素质训练、就业意识培养等专题讲座; 大三年级开展求职礼仪、面试技巧、法律知识等方面的讲座;大四年级将对学生就业前的心理准备、角色转换、最新就业政策等进行讲解。在“实践活动计划”中,突出大二暑期和大三暑期及平时课余时间的利用。我们将积极开拓实习基地和就业市场,提前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考察,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工作环境、体会工作内容。对于大二和大三的暑期,让学生自己安排做一份有报酬的工作和无报酬的公益活动。学生通过接触社会,能够尽早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这种培养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各项求职技能。

2.3 挖掘家庭资源,广开就业渠道,培养学生就业主体意识

民办高校大学生普遍缺乏就业动力,就业主体意识不强。很多学生习惯于等待,等待家人、亲戚、朋友的帮助找到工作。为此笔者在对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学生开展“提升民办高校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的研究过程中,将学生本人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个人总结与每学年的收获一起记入“培养档案”,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寄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情况。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已得到家长的认可,通过这个桥梁和纽带,家长更加了解学院、关心学院发展,同时,还对我们的培养提出宝贵意见。家长们感到把学生送到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是放心的,是骄傲的;从家长反馈意见的字里行间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身上的使命,肩膀的重任;我们听到的声音再也不是对学院生活条件的种种抱怨,更多的是对学院未来发展的关注。“培养档案”的建立,不仅保持了我们与家长间的经常性沟通,还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家庭资源,增强了学生和家长的责任感和就业主体意识,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打下基础。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我们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积极推进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升民办高校学生就业能力刻不容缓。本文从研究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入手,结合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和就业指导工作,以黑龙江外国语学院为例,通过制定“特色培养方案”,为每名学生建立“培养档案”,并跟踪四年,对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进行总结,提出了几点建议供参考。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将不断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我们将紧跟时代步伐,努力工作,因为这是时代的使命,更是历史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顾倩.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维度与培育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29).

2 史瑞龙.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J].学理论,2011(33).

3 尹涛、许海川.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分析[J].魅力中国,2010(30).

4 张惠丽.关于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构成的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9(10).

5 刘余镇.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3).

大学生大二实习总结范文4

一、高职院校开展音乐美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音乐美育教育可以充分开发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有效的调动和激发欣赏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对高职大学生训练时发现,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的欣赏同一首音乐作品时,他们因为性别、性格、环境等成长因素的不同,其脑海中形成的画面感是不同的,这种音乐感受的引导,不仅有助于提高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还提高其形象思维能力。其次,音乐美育教育可以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美育最直接的教育作用就是培养人的审美感受力。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从感性的审美状态到达理性的道德状态。“美是道德的纯洁、精神的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利源泉”。

二、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艺术团实践美育教育现状分析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艺术团始建于1997年,隶属于学院团委,现拥有合唱团、舞蹈队、电声乐队、管乐队、民乐队、舞龙舞狮队、中国大鼓队等7个演出团队和四个职能部,总人数达到了500余人。多年来,艺术团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艺术舞台。

(一)大学生艺术团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展音乐美育实践的主要阵地

文化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底蕴和内涵,大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是育人的重要手段。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艺术团一直承担着学校的各项演出任务,还一直活跃在省市级乃至国家级的舞台上。曾先后参加“青岛啤酒CCTV倾国倾城”演出、日照市建立20周年大型文艺焰火晚会、中国水运会开幕式演出、CCTV“激情广场”爱国歌曲大家唱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以及思想行为方向,把音乐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使大学生们不仅受到艺术熏陶,更重要的是收获团结、坚韧、奋发向上的精神。音乐美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综合素质是十分重要。艺术团就是音乐美育实施的阵地,创办了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在这里可以全面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和展现美的能力。可以看出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追求有灵魂的教育,培育有底气的人才。

(二)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艺术团实践音乐美育教育的一些常见问题

第一,艺术团成员的艺术专业知识匮乏、流动性大。高职院校一般都是在校三年的大专院校,艺术专业的学生甚少,很多专业的学生大二时就去实习,大三就走向社会找工作,所以,艺术团团员基本都只能参加一年的美育训练。学生的美育基础薄弱,培养的周期较长,也就出现了一种现象,好不容易把艺术团成员培养成骨干力量,他们就面临着退团,培养成果“昙花一现”。第二,美育师资队伍稳定性不足,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艺术团的教师来自学校各个部门,他们有很多自己的本职工作,艺术团课程是利用课外时间来完成的。艺术团课程不属于选修课,其训练时间的大多安排在中午或晚上,这样占用了教师很多休息时间,而艺术团课程不计算在正常课时内,给予教师的补贴费相对较少,从而不能提高教师的积极性,造成了师资队伍的不稳定性。第三,投入经费欠缺,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完善的设施、良好的训练环境对于大学生艺术团的长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学校已经给予大学生艺术团一定的资金支持,但还不太足,许多硬件设施比如合唱凳、电脑、音响、乐器、演出服装等都出现陈旧甚至报废的现象,硬件设施的不足会影响到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三、高职大学生艺术团实践音乐美育教育的几点意见

(一)将艺术团的课程纳入教学系统,形成正规化管理

为了保证学生的上课质量,同时也为了给予教师相应课时保障,建议将艺术团的课程纳入教学系统。这样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上课,给予其相应的学分;教师上课课时应当享有和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充分调动起教师上课的积极性,从而形成正规化管理模式。

(二)支持艺术团师资队伍外出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目前艺术团教师大多处于“闭门造车”的状态,一段时间的授课,教师就感觉力不从心、山穷水尽的感觉,所以,建议学校每年都创造一定的条件让艺术团教师外出交流学习,不断的吸收好的经验和知识,可以促使教师的教学理念紧跟时代。

(三)更加规范管理,实现艺术团的专项经费专款专用

大学生大二实习总结范文5

关键词: 高校共青团组织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现状 对策

所谓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 大学生群体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学校的组织引导下,依靠老师的指导帮助,自主开展的一种科技学术活动。这种科技学术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生群体,是指包括本专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内的整个高校学生群体。活动的对象是科技学术活动,它是大学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创新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高等教育领域学术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共青团组织是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之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服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这是共青团组织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体现,也是创造性开展工作的重要举措。

一、共青团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高校开展的以“挑战杯”为主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于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推动高校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和锻炼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院共青团也紧密结合我院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高校转变的目标,成功开展了多项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针对我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现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一)学生学习科研能力相对薄弱,不能持之以恒。

我院为二本类院校,相对于重点大学和一本类高校来讲,招生录取的学生质量和综合素质相对偏弱。经过调查,我院学生大部分属于普通高中的中上游学生或是重点中学的中下游学生。这从客观上决定了大学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尤其是专业知识的深入和实际应用。大部分学生虽然主观上愿意进行科技创新,但在遇到困难以后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探究问题的学习科研能力,致使很多科研项目半途而废。

(二)学生科研成果突击的多,科技含量不高。

共青团在组织学生科研活动中,只能作为最后成果评定的组织者,因此部分学生投机取巧,不做潜心研究,而在短时间内将老师或别人的成果进行拼凑便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参评。因此目前的课外科技活动虽然出现学生参与人数逐年增长的良好态势,但真正科研成果的含金量却很低,就因为缺少了平时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的总结。

(三)老师指导力不从心,科技创新氛围不浓。

高校教师不仅需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必须参加科研项目和基金的研究,因为这与职称评定关系最为密切。我院青年教师居多,个人的科研、教学等工作压力很大,因此往往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只能是挤出时间,稍加指导,科研活动教学任务繁忙时根本无暇问津,指导力量异常薄弱,不能保证其连续性。科技创新活动成了应付省级科技比赛的代名词,参加完竞赛科技创新活动也就结束了,学生不再涉及相应项目的研究,没有形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

(四)开展的科技活动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实效。

我院近几年将科技创新活动放到了共青团工作的首要位置,通过举办“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院内选拔赛、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首届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等丰富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形式。但是形式的多样化并没有让活动本身的实效性得以凸显,同时学生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并没有专业的人士给予指导和纠正,因此很难获得实际知识和心智技能的提高,这就使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

二、共青团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相对滞后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专业技能。

就目前我院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五年中,一年级以公共基础课程学习为主;二、三年级以英语和计算机过级、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为主;四年级学生主要忙于专业课程;五年级成绩好的学生准备考研究生,不考研究生的大多为找工作而忙碌。由于一年级学生并未真正接触专业知识,因此参与科技活动力不从心;二、三年级接触的专业知识只是基础知识,纯粹的专业知识相对不足;四、五年级学生基本参与到繁忙的临床实习过程和就业考研的大军中,因而很难出现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成果。另外医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必修课和选修课课时多,也是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重要原因。

(二)地处山区,学生科技信息获取渠道单一。

我院地处山区,在相关科技信息的获取上相对滞后,缺乏与其他高校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只能处于一个单打独斗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科研知识的形式只限于教师课堂的传授,以及团委组织的一些校级科研活动,这也成为制约学生科研向纵深发展的一个瓶颈。

(三)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队伍。

专业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是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得以发展的保障。虽然科技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这项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专业老师的认真指导。我院的学生科研多数是教师申报科研项目而学生作为一些最基础的科研环节的参与者,真正是学生申报的相应课题,因为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的教学科研量得不到科研及教学管理部门的系统性认定,所以对指导学生科研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缺乏相关专业指导老师辅导的情况下,学生科研水平处于一个难以提升的尴尬境地。

(四)学术氛围不浓,缺乏有效的吸引力。

良好的学习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不仅能为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而且能激发学生潜在创造力的发挥。因此,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很重要。然而,从我院举办的不同形式的大学生“学术讲座”来看,很多学生表现出不关心的态度,参加的人数相对不多,其中一部分学生还是由于组织者的硬性要求或其他原因而去参加的。因此很难达到学术讲座的预期效果。

三、共青团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对策

号召高校共青团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人、塑造人为目标,用“素质教育”统一高校共青团工作。因此,高校共青团必须高度重视,将其纳入共青团工作乃至学校工作的整体规划中,并建立层层负责、分级管理的合理机制。同时,要制订具体规划,将其贯穿于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等各个环节中,使科技创新活动的规划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

(一)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将科技创新活动融入大学生活。

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情况展开有层次有区别的科技创新活动。由于各年级学生在个性特征、已有经验、知识结构和优势能力等各方面表现出阶段性的差异,科技活动的展开就应相应地分层与分阶段。大一新生刚踏进大学校门,很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但他们的知识结构单一,所以应从思想上引导,让他们感受到进行科技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使其产生进行科技技术活动,开发智力,提高能力的动机;进入大二、大三阶段,已学习了一些基本理论,也开始接触专业基础课,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鼓励他们参加一些科技竞赛,进行专业实习,敢于提出创造性的建议和方法,并能对自己的创新思想做出合理的解释;对于大四、大五的高年级学生,要求他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发挥主干作用,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出一些实际成果。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有敏锐的洞察力,并能提出独到的见解,对已有方法提出改进措施。

(二)将专业学习与科研有效结合,互相促进。

很多学生认为繁忙的专业学习是制约自己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因素,却忽视了专业学习和创新活动的相容性。因此我们可以将专业学习与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时间上的矛盾对立转化成为相互促进、相互依托的联合体。用扎实的专业学习来保证学生科研创新成果的质量,用科研创新活动的吸引力来促进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将专业学习和学生科研创新有机统一,相互促进。

(三)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提供制度保障。

激励机制就是为大学生和指导老师设置一个愿意为之奋斗的目标,使得师生的劳动成果得到认可,解除其后顾之忧,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激励机制, 为活动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为激励学生科技创新出成果,将科技创新活动成绩与综合素质测评挂钩,并纳入优秀生的推荐与评定日程;为鼓励教师参与活动, 将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纳入工作量计算,并制定相应的奖励办法,从制度上为科技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加快发展大学生学习科研型社团。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更多的是在课外进行,由于目前教学体制和教学资源有限,学院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组织更多的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而学生自发组织的学术科技型社团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对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要予以积极的鼓励,在工作指导、资金划拨、活动审批等多方面予以支持,使其成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有形舞台。

(五)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管理体系。

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要转变为由团委、教务处、科技处、宣传部和各院系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体制 ,要特别突出教务处、科技处的作用 ,以更好地获取专家教授的关注和支持。团委可以主要负责省、市及校级科研创新活动的组织工作,各学院则要具体落实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科研项目申报、立项、过程的跟踪管理、成果验收等,以利于拓宽活动的影响面,拓宽学生的参与面,形成活动的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七大报告,2007:21-37.

[2]史学林.当代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理论与实践,团中网站,2007:208.

大学生大二实习总结范文6

关键词:杭州;大学生创业;创业实践教育

2015年6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为大学生创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宏观环境。2011年3月,杭州被授予“国家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被誉为“创业天堂”,杭州大学生也因此具有得天独厚的创业环境,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视创业为一种就业选择,走上了创业之路。据杭州市人力社保局统计,2014年1月-7月,杭州全市新注册的“大学生创业企业”达1004家,较去年同期(812家)增长23.6%,创历史新高。其中,电子商务企业260家,占25.9%;信息软件202家,占20.1%。这与杭州成为我国重要的IT研发基地的特质高度相关。杭州倾力打造硅谷天堂,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了沃土,那么具有IT专业、技术背景的大学生很显然是参与高科技创业的生力军,了解当下IT专业大学生的创业动机、优势、困境和需求,从而进一步引导IT专业创业大学生有意识关注且真正参与到技术含量高的创业项目,对于大学生提升创业质量,迈向高端创业阶段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是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形式,根据办学特色和代表性选取: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四所高校IT类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共回收问卷341份,有效回收率为85.25%,选择IT专业创业学生个案32人。

一、IT专业大学生创业现状

(一)IT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调查的IT专业大学生,56.5%有自主创业意愿,但不明确,8.5%有明确的创业意愿,两者相加的比例高于60%。对于是否开始准备创业,48.5%的大学生表示“愿意,还没有准备,不知道从何处入手”,6.5%的大学生“愿意,正着手进行准备”,4.5%的大学生“愿意,已经在创业中”,9.1%的大学生“不愿意,太有风险”,18.9%的大学生“不愿意,觉得没有创业潜质”,6%的大学生表示“没想过,离自己很远”。根据调查发现,创业意愿存在性别差异,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中,男生达到32.6%,而女生则只有7.4%,男生的创业意愿远远强于女生。创业意愿存在年级差异,年级越高,创业意愿越强烈,而本科生的创业意愿又高于研究生的创业意愿。

(二)IT专业大学生创业动机及项目选择倾向

占受访人数80%学生认为:IT专业大学生的创业动机主要集中在获得创业相关经验、获得财富及创一番事业、实现自我价值方面,占受访人数的16.5%认为:是解决就业问题,有3.5%的学生因为工作难找而选择创业。可以发现,当下的大学生创业不仅仅是解决就业的需求,更多的是他们具有初生牛犊的一种敢闯敢拼的精神,想创出一番事业的雄心,属于自我价值实现范畴。而关于项目选择倾向的问题,在问卷设计之初,笔者认为IT专业大学生大多会选择与IT专业相关的技术类项目,但在实际的调查发现,在创业和有创业意向的同学中,有63%的大学生选择了开网店、电子商务类,8.5%选择快餐、饮吧等服务业,选择与IT专业相关的创业仅占16.3%。在个体访谈中,已经创业的学生也提到在选择项目方面,主要从事自己感兴趣、成本低、准入门槛低的行业,而选择专业IT相关项目的同学,一般是前期有竞赛积累、有导师、师兄师姐引领更容易入门。创业之初,大学生更多考虑资金和风险问题。而技术创业通常是有核心技术且与人合伙、技术入股为主。

二、大学生对创业实践教育的评价

(一)对开设创业实践课的态度

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IT类大学生对于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持支持态度,“对于是否需要开设创业教育相关课程”这一问题,37.8%的同学觉得很有必要开设,可以是培养创业意识、可以是创业相关经验,有53.7%的同学表示可以开设,只有8.5%的同学表示没用、不需要开。在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内容的选择上,57%的同学希望在该课堂上获得创业意识的培养,23%的同学希望在该课堂上获取创业成功或失败案例信息。为什么选择创业教育相关课程选项上,有36.4%同学选择了讲授的内容,34.4%选择了讲授形式,19%选择了讲授者,10.2%的同学选择了其他。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是需要的、持肯定和支持态度的,对于大多数IT专业学生来讲,即使没有选择创业,也不妨具有创业精神,也可以了解创业是怎样的,以后有机会可以尝试;对于选择要创业的学生来说,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为他们提供了必要的信息获取渠道,同学们对于授课内容和形式是有所期待的,所以在创业相关课程方面,如果一味地讲授理论概念,没有实践经验的内容,不会有好的效果,而形式多样的授课形式才能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

(二)对现有创业实践课的态度

在对高校开设的创业实践课形式调查发现,有23%的学生选择了所在学校没有关于创业方面的课程、讲座和比赛,还有16%的学生选择没有留意、不清楚,61%的同学选择从没参加过此类活动。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校已经采取了创业相关的教育措施,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大、涉及面窄,效果并不明显。通过“学校中是否开设有关创业课程、指导服务措施”、“对学校相关创业指导措施是否满意”、“如果创业,希望学校提供哪些方面的服务”等问题进行调查,对于第一个问题,在校学生中48%的大学生选择没听过、不了解,第二个问题,在创业大学生中得到的满意度很低,34%的创业大学生选择了不满意,21%的创业大学生选择不太满意,这些结果表明了学生对于学校创业教育的相关措施并不是很清楚,而创业的学生在主动寻求学校创业教育指导过程中,并不满意,在访谈中,他们更多地反映了学校的创业支持教育内容多在大三、大四开展,且比较理论化,有一些创业类的讲座,但相对零散,不成系统,很难对创业实践有具体的指导帮助作用。这些问题反映了学校创业实践教育实践支持还不够理想,学校是大学生知识来源的主要途径,可以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支持方面继续探索。

(三)对非课程创业实践教育形式的态度

创业实践教育可以分为课程创业实践教育和非课程创业实践教育两种形式。非课程创业实践教育形式主要是各种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学校创业社团、企业家校友(专家)讲座、网络、电视等媒体、实习或实践等等。学生对非课程创业实践教育的排序从高到低为:53%实习或实践,47%创业计划大赛,41%网络、电视等媒体,36%学校创业社团,31%企业家校友(专家)讲座,可以看出,大学生创业中影响比较大的非课程创业实践教育形式是实习、实践和创业计划大赛、社团,这几种形式都强调了参与实践,无论是否选择创业,参与实践都能让大学生们收获一种创业精神和体验,其中创业计划大赛尤以“挑战杯”影响最大,虽然参与者是少数,但是辐射面非常广,在调查中,参加挑战杯的人是少数,但绝大多数同学都知道挑战杯;而讲座之所以比较靠后,是因为讲座的覆盖面较小,而且不是连续的、系统的,影响面非常有限,如果能够有知名校友、企业家做讲座,成系统也许可以进一步发挥讲座的作用。

三、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创业实践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虽然当前大学生创业开展的如火如荼,但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创业教育并没有真正进入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去,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只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个部分,没有与学生所学学科知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也缺乏与专业、实践相关的具体结合,所以在学生的调查中,创业实践教育影响非常小。所以当下我们所说的专业课程教育仍然处于一种创新与创业精神的培养,是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以激发、唤醒、引导、挖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岗位见习、团队训练、创业实践等活动,形成大学生新的创业理念。因此创业教育体系建构需要一个顶层设计,是一个课程体系而非单独一门课。

(二)创业实践教育教师的缺乏

通过调查发现,创业实践教育课程大多是由学校中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担任,而这些教师并没有系统地对创业有一个具体的学习,通常是经过几次培训或者没有培训就直接上岗,并没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而聘请企业导师,一方面,需要学校花大力气去维护关系,另一方面,企业导师时间紧张,大多是以讲座形式而非具体指导。IT专业的任课老师更多的是技术的讲授,缺乏在企业、创业经历,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指导经验不足。

(三)创业实践教育内容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创业实践教育内容不满意主要指向为理论太多,实践太少。个案访谈中,创业学生谈得最多的是学校的创业教育对创业实践帮助不大,内容理论性比较强,对创业没有实际的接触,提起创业很茫然。他们希望通过实践环节能对创业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或者学校能够搭建与创业者沟通的平台,讲解创业成功、失败的案例,走出校门、看看外面的创业环境、开拓眼界和视野,形成一种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对完善杭州市IT专业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建议

根据调查可知,杭州市高校大多数都已经开设了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但多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环节缺乏,而创业教育课程不仅仅是开设一门就业创业课程即可使学生掌握的技能,它应该包括课程教育实践和非课程教育实践。

(一)专业课程教育实践

1.创业课程应贯穿大学全程化

当前的创业课主要集中在大学的三、四年级,而创业意识的培养需要从大学入学开始,贯穿大学四年,学校可以将创业课程以必修为主、选修课为辅,大一、大二可以开设创业意识培养的课程,大三、大四年级可以根据自己兴趣、专业特点,开设有针对性的创业课内容,并增强创业课程的实习、实践环节,增进学生创业感知与兴趣。另外,加强IT专业与创业市场的联系分析,创业市场广阔,专业的未来前景反过来会促进IT专业学生专业学习。

2.创业课程教师专业化、企业化

由于创业课程是一门新兴事物,各个高校中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大多是由职业生涯课教师来担任,有些是辅导员兼职担任,教师储备与学生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不对称,针对有限的教师数量,可以将课程统一设计,采用大班上理论课,并将班级划分若干个小班,在小班中主要以实践为主,通过案例分析、专家辅导、模拟推演等形式,让创业课程成为一种开放式的体验;引进企业家导师和创客群体,为大学生讲授创业的实践内容,也可以在课程中设置创业计划比赛,邀请企业家导师和创客群体作为评委,点评这些项目的可实施性,让社会力量进入创业课程教育讲师系统,充实创业课教师队伍。

3.创业课程内容的实践性

创业最终是一种实践,那么创业课程内容一定具有实践性才有活力。可以在设计课程内容的时候,将一些实习、实践内容收入课程体系中,在基本理论课程完成后,可以分成若干小班,每个小班给予一个项目,体验从创办、发展、清算的完整过程,发放模拟货币,在课程结束时,分享自己的创业感受,对利润、亏损、运作过程进行总结。

(二)非课程教育实践

1.加大创业计划大赛的影响作用

在个体访谈中发现,参加过“全国创业计划大赛”或者“挑战杯”的IT专业创业者,创业选择方面更倾向于与自己专业相关,而且更容易形成一个由老师、师兄、师姐传帮带的团队,更容易、更顺利在创业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IT专业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全国创业计划大赛,通过积极探索和研发专利技术产品,努力挖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这个过程,使具有技术能力的大学生真正地接触到了营销、市场,切身感受到创业中,市场与技术研发是同样的重要,培养学生学、研、生产相结合的能力,也可以促进技术成果快速转化为市场要素,这样的IT专业大学生是高质量创业的生力军。

2.充分发掘学生技术社团的潜力

在调查中发现,各个高校中都有一些以技术为核心的学生社团,比如科学技术协会、信息安全协会等等,这些社团中的学生都是热爱IT技术,动手实践能力非常强的学生,可以将学生社团与各类创业竞赛相拼接,通过竞赛这一平台将技术人才聚合起来,加大对这些技术性社团的指导力度,配备专门的创业导师,培养这部分同学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教育,可以充分促进IT专业学生进行创业,即使他们不能马上创业,至少都有创业意识,机会成熟,自然会考虑创业,而这批人的创业,也是高质量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3.搭建创业师友交流平台

杭州是一个创业天堂,聚集着大批的创客(Geek),这些人一方面自己创业,另一方面也不断打造自己的平台和影响力,他们不仅仅是创业,更看重的是创业中的创新精神和企业文化的传播。而每个高校都有着自己宝贵的校友资源,这些人中不乏已经创业成功的企业家。那么,搭建平台让具有技术背景的大学生与这些创业者、校友进行交流,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创意火花,同时,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的实战咨询,能对其创业起到直接、有力的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 卢旭东.创业学概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2] 王婉萍.大学生创业教育及保障体系的研究[D].浙江大

学,2006.

[3] 王巍.大学生创业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4.

[4] 赵劲.建立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场域路径分析[J].教

育与职业,2014,(27):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