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职业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职业发展范文1
三资企业依然是大学生较为理想的就业倾向所指,有54%的被调查者表示希望毕业后到那里工作,其余依次为机关事业单位(13%)、国有企业(12%)、民营企业(10%)、自己创业(7%)等。做出这样的选择,其原因主要出于个人发展(88%)和学有所用(60%)的考虑,三资企业有较高的福利待遇,也是大学生对三资企业感兴趣的原因之一。此外,性格因素、家庭影响、社会舆论等也会影响大学生做出就业选择,比例分别为41%、23%、15%、12%。
但是,专家认为这种清晰更多可能只是大学生们一厢情愿的想法。复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人力资源研究专家阎嘉陵教授,复旦管理学院苏勇教授,复旦就业指导中心刘教师,在与此次调查受访单位宝钢股份集团人事处人员座谈时认为,在校大学生中对于择业还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主要是大学生的自我设计,自我价值同企业的设计和价值之间存在矛盾。这种问题可能会造成以后的择业不当甚至于失败。
2、择业更有准备
不过,专家们还是从调查结果中看到了积极的一面。专家指出,这种结果的影响是两方面的,对大学生来说,就业的心态理性化,心理上比较稳定;对用人单位来说,则变提供高薪水福利为提供人才的发展空间和机会,来迎合大学生在事业成功和实现个人价值上的追求。
当代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就业已经做好了一定的准备。其准备分为3种类别:
第一,应用型技能的强化训练和考证热。包括,中高级口译、商务英语、各类计算机等级考试、甚至连出国考试托福、雅思、GRE都成为了表示自己英语水平的标志,这一部分占80%之多。
第二,互补型的学习。有的学生对于自己目前自己的专业并不是很满意,于是想补充相关的知识。学校开设的第二专业选修课就成为了比较好的选择。另外,也有不少同学偷偷地旁听他系的课程,或者选择程度比较浅的公选课的学习。
第三,各种经历都是使自己简历增色的砝码。这些砝码不仅仅包括以前所指的奖学金、荣誉称号等,而且更包括了校内外的各种社会工作、学生活动中的工作、勤工俭学的经历、打工兼职经历、参与研究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等。
3、承担风险,未来不确定
求职的过程不像考试的过程,往往心中有底,而求职的过程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学生们会产生迷茫。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职业前景缺乏比较清晰的理解。33%的大学生表示不知道其职业前景如何,43%的大学生对此不置可否,两项合计超过被调查整体的四分之三。了解自己职业前景的被调查者只有24%。
目前大学生认为掌握职业发展信息并不完全。6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职业发展信息不完全,30%的人没有注意过有关职业发展信息,了解职业发展信息的人仅占3%。事实上,对于职业发展信息,许多大学生表现出渴望的心态。有46%的人认为,了解这一方面十分必要,主张“应该了解一点”的人也不在少数,约为42%。看来,因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造成一系列问题,如就业选择迷茫不定,不能把个人自我设计与所选择职业的岗位需要有机结合等,这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课题之一。
4、学生之间的差距比较大
从学生就职的单位来看,“贫富”差距比较大。大型跨国公司、国有企业、小型外资企业、国有事业单位等等,薪金待遇、所承诺的发展前途、工作的性质千差万别。即使是同一个系、同一个专业、平时成绩不相上下的,在求职过程中,还是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培养比较健康的心态,学会心理调节方法,对于大学生顺利进入社会有重要的作用。
也许由于很多“成功”的毕业生求职的经历给在校大学生一个错觉——高工资是大学生应得的,这种错觉容易造成今后求职中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因此,如何在学生中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宣传是必要的。不能光把宣传目标集中在少数成功的大学生身上,他们毕竟是少数,而应该更加关心大多数普通的大学生。
5、重视继续教育
80%的往届毕业生都表示希望能够继续参加研究生、MBA的教育,或者出国。这个时候他们参加教育的目的就比较明确。同时,继续教育对于职业发展也是有促进作用的。
6、法制、道德观念比较被动,过于注重个人发展
在调查中发现,在个别大学生身上也存在着一些缺点,会反映在求职中,比如诚信问题。一些直研的同学会中途休学出国,求职的学生会擅自毁约。其实并不是不懂法,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而是观念比较模糊,一旦遇到了价值冲突的时候,就会失去方向,做出错误的选择。
大学生职业发展范文2
关键词:MyCOS 就业 主要问题
1.关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选择
1.1就业所在地的选择――家乡所在地和就业所在地的差异
从图1中可见,中国的大学本科教育资源地区分布与生源分布是基本均衡的,大学生家乡所在地和所上大学所在地基本相当。但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的流向上,家乡所在地在中西部地区的大学生,毕业时只有77.6%的学生留在本地区,有22.4%的学生到东部就业、发展。
大学生家乡所在地和所上大学所在地基本相当,说明地理位置不是接受本科教育的障碍。但是,家乡所在地和就业所在地的差异较大,显示了孔雀依然东南飞的趋势:东部和沿海地区对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远高于中西部,显现了就业平台的经济科技条件与环境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1.2就业单位类型的选择――在不同所有制单位就业的差异
民营企业/个体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雇主,共雇佣本科毕业生的36.2%,雇佣高职/专科毕业生的57.1%。政府只雇佣了本科毕业生的12.3%,高职/专科毕业生的7.2%,并不是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雇主。非国有企业雇佣了应届大学毕业生的59.7%。
目前,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依靠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由此可见,继续发展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
1.3就业专业的选择――所学专业与就业专业的差异
就业大学生中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工作的仅占一半(55.1%),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工作的接近三分之一(28.6%),即大约每三个就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中就有一个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
三分之一的大学生用非所学的现状,既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出现了部分专业供大于求的现象,也反映了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专业方向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不能符合市场及用人单位的需要,人才“不好用”的现象依然存在。
2.关于大学生的专业选择与调整
2.1近几年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专业需求趋势
由图2可见,最热门专业的供给量大于就业量的程度(余量)从高到低的排序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言文学、工商管理、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失业最多的10个专业中,“热门专业”占了9个。这一结论有力地证明了专业结构失调是大学生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2011届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和绿牌发展专业
2011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些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低,且薪资较低。部分红牌专业如计算机类是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的要求造成的,一方面应届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岗位,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
2011年本科就业绿牌发展专业包括: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审计学。这些专业的就业率持续走高,薪资走高。
从2011届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和绿牌发展专业的对照可见,多年前招生不景气甚至停招的专业又成了“香饽饽”了,说明国民经济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动下,资源型经济及其服务领域对相关专业的强烈需求。
3.关于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选择
2010届大学毕业生中,有60%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还有22%的人认为目前工作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有34%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其中农学的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最高,为31%,工学最低,为18%。
分析显示: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的人群中,有98%是主动离职,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30%)和薪资福利偏低(22%)。
频繁离职并不利于毕业生以后的职业发展。这一现象说明大学生在就业前并没有认真设计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路径,也没有认真考察所选择的职业类型及环境与自己的“职业锚”是否符合。
4.几点结论及建议
4.1大学生在职业发展中的理性思考与选择
4.1.1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前要认真设计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路径,认真考察所选择的职业类型及环境与自己的“职业锚”尽可能地符合,以避免频繁离职,以利于今后的职业发展。
大学毕业生在自己的职业趋向确定时,要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估,合理地确定目标取向、能力取向、机会取向。
在进行目标取向时,要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条件为依据进行自己的人生目标分析:价值、理想、成就动机、 兴趣等。
在进行能力取向时,要对自己与他人的优劣进行分析:智慧、技能、情商、学历、性格等。
在进行机会取向时,要对面临的挑战与机会进行分析:组织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
4.1.2资源型经济及其服务领域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推动的发展领域,对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需求强烈。尽管目前条件和环境相对艰苦,但发展前景相当可观,是有志大学生的首选之地,来日必将大有作为。
4.2学校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中的义务
高等学校要全面规划与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状况、不同发展环境、不同心理特质(兴趣、性格职向、智商、情商、潜能、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水准、态度、人格等)和生理特质(性别、年龄、体能、健康、身高、体重和外貌)的大学生给予不同的就业指导。
高等学校要在专业设置上坚持市场导向而不是收费导向,超前预测社会需求,走出“热门专业”的误区,避免大学生毕业时部分专业学生供大于求的现象;同时,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大学生专业方向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以符合市场及用人单位的需要。
高等学校及其大学生就业部门要加强大学生的求职辅导培训,强化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从学校求学到社会求职的转变。
4.3政府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中的责任
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专业发展规划上必须从社会需求出发,在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编制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计划,控制部分专业供大于求的现象,既避免大学生的专业结构性失业,也避免了人才资源的浪费。
鉴于应届大学毕业生目前就业主要依靠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现实情况,政府应该继续发展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全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事业,在创投资金、税收、经营管理、政府购买等方面予以扶持。
参考文献:
[1]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6月版。
[2]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麦可思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6月版。
大学生职业发展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轨迹
一、调查研究的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更能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而就中国现在的情况来说,多数高校的入学教育,关注的还是大学新生怎样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角色转换,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很多时候也只是流于形式,应付公事;就业指导也是局限于毕业生这个群体和就业这个环节。以职业生涯规划来为大学生的择业和未来职业的发展进行策划和设计,实现从学业生涯到职业生涯的顺利过渡。这也是近一个时期以来高校学生思想教育者逐步形成的共识和关注的重点。
此项目的目标和预期成果就是:通过对大学生在校期间,制定职业生涯与不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导致的实际职业发展的差别研究,发现在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实际职业发展轨迹的差别,从而最终得到其相关关系。
通过此次研究报告,可以真正的让更多大学生更加理性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从而指导自身更有准备地去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调查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我们的调查方案考虑到,除了研究大学生的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外,还要调查大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的实际轨迹。我们不仅要调查05-07级的学长学姐们的职业轨迹,还要增加调研00-04级的学长学姐们的发展情况。
1、问卷的发放形式。我们预先设计出一份问卷的初稿,在小范围内进行试验调查,并且在问卷发放回收后,及时与回答问卷的人沟通。了解问卷存在的不足和疑虑,尽量将问卷完善到位,为我们接下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搜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资料。我们学校在2006年设置职业生涯规划的选修课2010年将职业生涯规划改制为必修课程。即有相当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纸质材料可直接获得,帮助我们完善资料。
3、通过网络以及电话联系已经毕业的学长们。先通过辅导员找到每一届学生中的某一位学生的联系方式,然后再通过某一位逐步联系到其他已经毕业的学生,与他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基本现状。
4、就近实地采访已经毕业的大学生。以南京及周边地区为主,约见部分毕业生,更加具体详细的了解他们从毕业到现在的发展路线和情况,做好记录,可以在数据之外,作为参考资料和指导建议。
三、调查结果的整理分析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通过数据发现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实际就业轨迹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
1、通过调查了解我校00级-07级的毕业生相关信息,我们发现00-04级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做过正规的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数只占我们调查人数的5.2%,原因在于当时学校没有统一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个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很薄弱,导致这方面工作的空白。但也有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有简单的计划,这样的人有14.8%。其他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非常空白。而毕业生们的职业发展轨迹证明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做过简单规划或者正式进行过生涯规划的20%的毕业生中,绝大部分是实现了自己在校期间为自己制定的职业发展目标,并且与同龄人相比是更加有成就的。
再看05—07级毕业生的调查,在校期间做过正规的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数占我们调查人数的62%,由于从2005年开始学校开始设置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会组织学生统一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并进行实际的操作。
最后看,没有任何规划的毕业生中,有78.5%的人认为自己没有实现职业梦想,只是找到一份工作在做而已,职业满意度较低。
2、现在09-12届的大学生,包括刚刚毕业的部分人,在大学四年间,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差异大。91%的学生在大一的时候几乎无法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而大二大三的学生,有接近37%同学会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以及部分做职业生涯规划有成果的同学的影响下,逐步的认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作用。
而认知最深的是大四的学生。提前规划好的同学,可以有目标的去做事情,考研,考公务员,或者找工作。而大概有29%的同学,因为完全没有规划,所以大四的生活比较混乱,或者准备几天考研,就去找工作,找的不顺利,又去考公务员,或者事业编等等。
大学四年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变化,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也取决于学校的教育环境,现在很多大学已经开设了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及就业指导课程,在理论方面,正式的向学生讲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意义,方法,等等,为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适宜的大环境,同时师资力量也紧跟步伐,有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同学们开始接受认知,努力的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3、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学校期间,学生会更加有学习和奋斗目标,更体现在进入职场以后,而且现在很多大企业都要求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且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修改其中不切实际的部分,力争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
大学毕业会开启人生的另一段旅程,有职业规划的接近60%的毕业生,在职业发展轨迹上占据明显的优势,因为有规划,他们在找工作时就直接朝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行业与职位奔去,并且因为之前所做的很多努力和铺垫,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可以顺利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并且在毕业后的数年中,全身心投入,将自己积蓄的能量进行产出转化,同时也吸收工作中给予自己的新能量,进行能量再造,不断的成长成熟,最终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成绩,获得认可,得到提升。
对于以上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职业生涯规划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而大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以及实际操作的完善程度将会直接影响甚至改变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轨迹,很多时候,理论能够成功的转变成为实际的生产力,主要还是因为规划到位,操作切合实际,不空想,也不死板。而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将个人的发展与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结合,为大学生的实际就业提前做出指导。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轨迹的建议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个人首先要重视,并且有计划有想法有主见,同时,学校也要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何去教授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如何适时的进行调整等问题,都需要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建议一:大学生从自己出发,主动去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学习它的各种意义,方法,从内心认可与相信规划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一份自我发展策略。
大学生职业发展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
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项重要措施。按照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已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列为公共必修课,也取得了一些实效,但是我们看到,本课程在教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根据本课程要求和学院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
一、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所在院校于2007年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列入了公共必修课,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目前本课程在教学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等:
1.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研究不够,目标职业岗位素质要求、行业发展、就业形势、对社会需求信息了解不够,因此,在对各专业学生的职业指导上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
2.专职就业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各系部就业管理工作人员、学生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导师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能力培养上相互独立和分割,没有形成教育合力。
二、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模式
笔者认为,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本课程性质特点认识不足,教学模式不适应本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因而迫切需要进行本课程教学改革。
1.正确认识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教育部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开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又关注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本课程学习,大学生从态度层面上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从知识层面应当基本了解职业发展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及创业的基本知识;从技能层面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及各种通用技能。
根据教育部对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我们对本课程的性质、任务有如下理解和认识:
1.本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是一门针对性、实效性很强的课程。作为公共课,在校的每一个专业都要开设本课程,但由于各々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不同,要求指导教师不仅要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教学方法,还要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本专业目标职业岗位素质要求、行业发展趋势、就业形势等内容,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各专业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
2.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本课程学习,大学生应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上达到上述目标。显然,本课程的任务目标决定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不是由一名专职指导教师来完成的。为达到本课程的任务目标,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必须与就业工作人员、学生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导师多方教育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
2.构建“导教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
本课程在教学模式上,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为使教学模式更符合课程性质特点要求,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构建“导教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1)对“导教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解
“导教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即: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过程中,专职就业指导教师要与各系部就业管理工作人员、学生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导师的多方教育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实现课内教学实训与课外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校内培养与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以职业指导的工作过程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职业指导,达到理论与实训、实践相统一、态度、知识、技能培养相统一的任务目标。
(2)“导教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导教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是适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性质特点和任务目标而设计的教学模式,构建本教学模式是本课程教学的必然要求。由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学生导师、班主任、辅导员、就业工作人员多方教育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职业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有利于学院的专业建设。
(3)构建“导教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
①构建本教学模式,首先要建立各专业教学团队。②要集教学团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根据教学任务目标和专业特点,讨论设计各专业本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④在组织实施上,专业就业指导教师主要负责课内教学与实训;等。
大学生职业发展范文5
[关键词] 体验式;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课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5-0064-04
0 引言
当前国内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欠缺,常为用人单位所诟病。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推崇以引发学习体验生成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般包括两大基本要素:一是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生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这是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真实成长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二是一般以案例、问题、项目为中心组织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将来必然要面临的真实问题[1]。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学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普遍高于我国内地高校毕业生。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明确了课程教学要求。据此,湖南科技学院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公共必修课,两学分,3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0学时,实践课18学时。课程开设以来,据笔者调查和观察,态度层面、知识层面的目标完成得较好,而技能层面的目标,即“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还应该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完成得不甚理想。基于这一情况,笔者将体验式教学的理论构想运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实践课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设计
我国内地现代体验式教学实践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最初是企业界的教育培训机构从港澳台和国外引进。不过,作为一种教育理论,体验式教学古今中外很早就被提倡: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徘不发”,到的注重个性,崇尚自由、自然;从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的“身心和谐”的人,到杜威“生长中的人”等,他们都非常强调对受教育者本身的关注,注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而不是单纯教师的灌输来学习知识、丰富情感、蕴涵精神。从具体操作来看,孔子主张启发诱导、对话和内省,即将学生引入积极思维状态再展开平等对话,激发内省和思考,让学生在体悟中有所获、有所成;杜威提倡“主动作业”和“做中学”,可概括为五个步骤:营造真实的经验情境、从情境中产生真实的问题、搜集资料、寻找问题解决方法、通过应用检验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与孔子强调“内省”相同,杜威也特别强调“反省”。他认为,传统的教学活动把早已准备好的以知识为重心的教材强加给受教育者,这种外在输入式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适应时代对学生的期许。受教育者获取了多少孤立的知识并不重要,而是要在亲历的基础上反省,以此内化知识、生成智慧、养成品性。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将18学时的体验式《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课教学设计为三大模块内容:自我认知和职业探索、职业决策和生涯规划、求职准备和职业适应。每个模块6课时,分别于大一第一、二学期和大四开展。
1.1 自我认知和职业探索
1)集体职业测评和职业搜索(4学时)。总体来看,由于基础教育阶段生涯教育的缺失,绝大多数高校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倾向、职业价值观、目标岗位(如果有的话)以及职业技能等没有清晰而明确的认知。因此非常有必要引导学生借助成熟的职业测评和非正式评估工具了解自己、认识职业。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在简单地介绍职业发展理论和职业介绍的理论课教学之后布置学生自我测评和职业搜索的方法,效果不佳;组织学生课堂内集体职业测评、职业搜索更有成效。具体设计分六个步骤完成。第一步,课前生涯困惑调查。可放在第一次理论课教学后,下课前五至十分钟,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在后续的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可围绕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针对性的引导。同时,清楚授课对象的所思所想,也能为实践课化解学生的所忧所虑做好铺垫。第二步,公布问卷统计结果,用典型案例激发兴趣。根据笔者多年的辅导体验,本校本专业真实的案例更有参照性,也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三步,职业测评和目标岗位信息搜索。一般而言,向学生发放纸质职业测评量表效率低,人力物力耗费大,事倍功半,网络在线测评工具相对要省时省力。在得出符合自身特质的职业测评结果后,要求学生依照所学专业,适度兼顾个人兴趣,在网络寻找目标岗位(一个)的职业描述、核心工作内容、标杆人物以及岗位要求等。第四步,分组讨论,寻找差距。根据岗位相近的原则将学生分组,组内汇报自己的职业测评和职业搜索情况,交流体会。第五步,小组总结。每组推荐一位同学总结发言,要求提出弥补差距和相互督促、共同进步的方案。第六步,教师总结,布置小组课后任务:一是每位成员访谈一位近三年毕业的校友(教师提供访谈参考提纲和校友联系表),咨询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撰写校友访谈报告;二是集体完成一个目标职业入门岗位及其发展通路、通用技能、专业技能的小组调查。
2)小组汇报会(2学时)。主要分为三个步骤来完成。第一步,强调小组汇报会对提高就业能力的积极意义。第二步,每个小组限时10分钟的汇报,包括7分钟的访谈、调查陈述和反思(大学期间应提升个人哪些职业能力与素质,如何提升),3分钟回答评委(每个小组推荐一人担任评委)提问。第三步,教师归纳、总结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提升的重要性和方法,布置下学期课前准备:一是按照集体职业探索的方法,了解三个目标职业的情况,其中一个必须与本专业相关;二是利用假期,尽可能地到有目标职业的单位去实习或见习,近距离观察或亲身体验目标职业,为职业决策理性选择做准备。
1.2 职业决策和生涯规划
1)生涯团体辅导(4学时)。在美国,生涯教育从6岁开始;加拿大、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都是从小学就开始实施生涯教育。他们的共识是:一个人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培养与成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长期有目的磨练和准备,才能建构合理的生涯并成为适应能力较强且符合社会需求的人。从国外经验看,一方面,虽然前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职业决策的铺垫,再加上一个学期的大学学习和生活,大部分学生对本专业的专业培养、就业方向和前景有了初步认识,但是,此时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决策仍然是比较困难的;另一方面,没有清晰的目标和合理的规划又影响到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此时,又必须引导学生做一个相对比较合理的职业决策和切合实际的生涯规划。在这一背景下,笔者的计划是创设类似现实的模拟情境开展团体辅导,即团体成员通过互动的方式,彼此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问题及困扰的人时,团体辅导是一种经济且更容易产生效能的方式[2]。具体做法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招募10名学生助理。对学生助理开展针对性地培训。第二步,正式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内容为:教师简单开场白,学生助理入场,出场展示(明确意义);开场热身,小组集结号,组长选举,信任跌倒,同舟共济,讨论分享(建立信任感,培养合作意识);以人为镜,我的潜力有多大,讨论分享(认识自我,树立自信);胡思乱想,职业大猜谜,生活方式拍卖场,讨论分享(职业探索);生涯生命线,“为谁负责”情景剧,巧过迷宫,时间分割,讨论分享(初步制定生涯规划);两分钟感言,总结,结束舞(反思,昂扬斗志)。第三步,布置课后任务:精心制作自己的生涯规划书。
2)生涯规划工作坊(2学时)。主要目的是通过现场互动方式,带动学生思考体悟,理性审视自己的生涯规划,使之更具可操作性。工作坊以班级为单位(5人/组),分三个步骤完成。第一步,课前,教师和学生助理认真研究讨论切实可行的工作坊活动计划。第二步,工作坊正式开展。具体内容为:积极地开场引导(根据和学生助理的交流情况,帮助学生盘点进大学以来的收获与不足,鼓励学生展望未来生活,以大学学习、生活为重心做好生涯规划);自我及他人评价(事先为每位学生准备一张表格,列出相貌、性格、人际关系、兴趣、学习成绩、能力理想等的真实的我、理想的我、别人眼中的我。本人填写后再相互留言,即先自我评价再他人评价);分小组畅谈成就故事(记下10件自己在过去的人生中感到高兴和愉悦的事件,分享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总结成就故事背后所体现出的技能);根据自己的三个目标职业填写和分享决策平衡单(具体化模糊不清的概念,多维度比较,权衡利弊后决策);相互检阅生涯规划书并提建设性意见;小组推荐代表总结陈词。第三步,教师对整个“职业决策和生涯规划”实践课进行总结并提出督促行动的方案,布置假期实习或见习作务。
1.3 求职准备和职业适应
以班级为单位,分三场开展,分别是简历修改工作坊(2学时)、求职礼仪和模拟面试工作坊(2学时)、职业适应工作坊(2学时)。每个班级招募一名学生助理。每位参加的学生事先必须递交简历和有利于推甄面试的数据,服装要求整洁、正式。工作坊结束后须填写评估表,评估自己的表现及给予他人回馈意见。
2 实践
笔者自2006年开始,在湖南科技学院担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前述实践课教学设计均在课堂实施过。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反响较好,满意度基本上都达到了80%以上。目前,笔者已在全校所有的教学系开展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从实践经验来看,专业不同,学生的群体风格也迥异,因材施教是成功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课教学的一个基本前提。在实践课教学活动开展之后,若能辅以一对一的个别生涯咨询,成效更为明显。因为相对于同学来说,学生更信任教师的判断和分析。如果说课堂教学和体验式团体辅导有助于教师树立专业形象和获取学生的信任,那么个别生涯咨询则能更进一步促进这种信任感的巩固,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不过,如何开展个别生涯咨询,对于不同的学生群体方式方法应有所区别。笔者曾分别在外语系(以女生居多)和体育系(以男生居多)担任专职就业辅导员。以这两个系为例,外语系多数学生会主动找教师寻求支持,而体育系的多数学生则需要教师采取主动式生涯服务。
从广义来说,《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理论课教学、体验式《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课教学、一对一个别生涯咨询分别属于生涯辅导的不同层次的服务方式[3]。有学者认为,生涯辅导比心理治疗有效,但是生涯辅导比心理治疗还困难[4]。此说或许有争议,但是却也叙说了一个现实:要提供完整、专业的生涯辅导需要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而笔者所在学校承担此项工作的教师,基本上是由没有受过生涯辅导专业训练的学校党政干部、就业指导部门工作人员和辅导员组成,其中辅导员是主力军。其政策依据是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在实践中,笔者有三点切身体会:第一,专业训练方面。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一般都是时间短、浮光掠影,难成体系,且“僧多粥少”。“自学成才”也许是笔者和同事们目前最为可靠的途径。在自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习效能是学习者面临的最大问题。第二,专职开展工作方面。欧美、日本和我国港台地区等从事生涯辅导工作的辅导员,无需对任何学生实体负责,主要任务是专心致志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各种辅导咨询服务。而我国内地的教师队伍,特别是专职辅导员,是学校诸多日常管理工作的最终承担者,工作繁忙而琐碎,若是能专职推展此项工作,态势也许会更加良好。第三,辅导工作连续性方面。以笔者为例,6年调换了3次工作岗位,笔者现为兼职辅导员,主要的弊端是和学生的距离相对拉远,收集与学生同系同专业的往届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经历相关的素材更有难度,而这些内容和案例更具有针对性,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对学生的启发意义也要更大一些。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应尽量保证任课教师工作的连续性,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系统地接受生涯辅导服务都有裨益。
3 思考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实践”两字是反复21次出现的高频词,2012年初,教育部等部门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对高校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构建全新育人格局提出了具体要求。就《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课而言,在诸如湖南科技学院这样的新建且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高校,从笔者的教学探索和研究来看,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不过,若是要常态化推进,需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一位称职的生涯辅导员,需要系统的知识及实务经验,才能愉快胜任。美国生涯发展学会于1981年就建立了一套生涯咨询师证照制度。在台湾,任职学校生涯辅导工作的辅导人员,必须受过专业训练并获高校学位。发达国家和地区严格资格准入制度,不仅可以确保专业质量,提升专业水平,而且可以保护当事人,避免其受到非专业人员的伤害。鉴于目前我国内地生涯教育体系建构不完整,笔者个人建议,在学校层面可以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出的“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和教育部认证的“全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专业水平资格证书(中级)”双证作为生涯辅导员的准入条件。这种做法一方面是基于人力、物力的考虑;另一方面生涯辅导与心理辅导之间的关联性非常大,且近年来各高校在心理辅导方面的体系越来越完善、操作也越来越规范,借助心理健康教育搭建的良好平台,进一步提升职业生涯教育教学的水平,从执行的角度来说,实施的可能性比较大。
二是推行生涯辅导员专职化。多年来,辅导员队伍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学生工作的分化程度不高。当专业分工和分化都达到一定高度时专业化才能实现,否则,“辅导员岗位设置不明确,职能不清,学生工作无限责任,如何实现专业化?”[5]因此,笔者认为,从辅导员中分化出独立而稳定的生涯辅导员队伍是务实而科学的做法。于辅导员而言,从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松绑”,有实实在在的专业化发展通路,才有可能产生提升职业技能的内驱力,将生涯辅导当做一份事业,而不只是当作糊口的差事,被动地开展工作。
三是辅导员要有专业发展意识。生涯辅导是一项助人的工作,助人者先自助。目前各高校招聘辅导员时对专业一般没有太多的要求,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学校层面,对于这一队伍的专业化发展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具体到每个辅导员个人,自己要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清楚的认识。有志于成为一名生涯辅导的专业人士的辅导员,要对大学生的教育及发展有热诚和兴趣,要掌握专业的知识和纯熟的技能技巧,有丰富的人生经验还要了解学生的需要。这些目标的达成需要辅导员自己对人生有积极和进取的态度,用心感受生活并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
参考文献
[1]傅维利,陈静静.国外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科学,2005,21(1):52-56.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4.
[3]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4.
大学生职业发展范文6
【关键词】职业发展辅导 学习能力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04-02
一、引语
笔者从事学生工作多年,在工作中发现不少在校大学生都出现过自主学习动力不强、自主学习能力差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纠正,会导致学生在日后的就业过程中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丧失不少工作机会。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关系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大学生市场供给的稀缺性降低,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的质量要求明显提高。[1]它更加重视毕业生上岗后的适应性和学习能力。
所谓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经过系统的训练与学习所具备的素养、知识、理论与技能,并能运用它从事和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既包括对自己所在专业学科知识的系统理解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也包括独立从事工作并解决工作创新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是其职业成熟度的直接体现,也是就业竞争力最有力的标志。因此,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之间有密切关系,而职业发展辅导就是沟通两者之间的桥梁。
二、促进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是职业发展辅导的重要任务
1.职业发展辅导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发展目标,激发学习兴趣,是提升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
很多大学生刚进入大学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困惑,“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职业发展辅导可以帮助大学生通过剖析自己的性格、兴趣与人格特征,全面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结合社会需求制定职业生涯目标,激发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获得内在、持续的发展,这是提升大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
2.职业发展辅导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学业规划,是提升学习能力的具体步骤。
提升学习能力不能仅有兴趣,还需要对学习有具体的规划,才能逐步提升学习能力。
事实上学业进程设计与职业生涯规划是相连续的两个前沿话题,关注学生学业进程就是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发展的直接体现。[2]大学生只有确定了职业发展目标,才能确定学业发展方向,制订学业发展计划。
职业发展辅导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外部职业世界,让学生不断关注职业信息,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在当前和未来社会中的地位和需求状况,促进学业规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学业规划应由总目标、任务、步骤、方法构成。[3]这一规划应以职业化为导向,与职业发展规划相互支持,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3.职业发展辅导可以帮助学生优化学习能力,是提升学习能力的持续动力。
西南大学教授李红和张仲明在《学习能力的成分研究》一文指出,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主要由六大成分构成:知识力、解析力、生成力、迁移力、执行力和强化力。[4]而职业发展辅导的核心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路在何方”。在此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学会搜集、分析、整合职业信息,形成自己的职业发展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进行职业发展规划并执行计划。这个过程需要学生能持之以恒地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在发展规划面临瓶颈的时候,更需要学生从内心深处迸发强烈的发展欲望。这一过程恰恰是上述六大成分在职业发展辅导中的具体体现。如果学生在职业发展这一人生大问题上能培养起足够的能力,在学业上同样能拥有持续而强大的能力。
三、不同阶段的职业发展辅导是提升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职业发展辅导与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都是一个持续、完整的系统,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为了形成满足就业需要的就业能力,大学生应该做好自以职业化导向的学习规划,而不同阶段的职业发展辅导恰恰是促进大学生学习提升的有效途径。
1.一年级:结合入学教育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与评估,了解专业职业发展前景。
自我分析和评估是对自己的需求、能力、兴趣、性格、气质等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以确定何种职业类型适合自己。
自我评估可以结合入学教育来进行。针对大一新生对专业不了解的情况,及时进行专业介绍及指导;同时,通过就业形势分析、专业领域成功人士的事迹宣讲等活动,使学生看到本专业的职业发展前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导新生进行合理而适当的职业预期,激发学习动力。
即使是对本专业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自我评估,尽快转变角色,调整心态,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和主动性,进而引导学生另辟途径找到努力的方向与动力。
2.二年级:以提高专业学习能力为核心,提升职业综合能力。
虽然学界对“职业综合能力”或称“就业能力”的内涵仍有争论,但就笔者所查阅的资料来看,“专业能力”都被认为是就业能力的构成维度之一。由此可见,大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是就业竞争力的有力标志之一。
在二年级这一阶段,应以提高专业学习能力为主要任务。职业发展辅导主要是帮助学生通过职业世界调查、生涯人物访谈等活动,深入探索和收集有关生涯发展领域的信息,评估职业生涯机会,了解职业综合能力的内涵,加深对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增强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自觉性,同时注意大学公共课程的掌握,努力拓宽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