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范文1

考点一:能源家族

知识点:1. 能源:像煤、石油、天然气、水流等,凡是可以提供能量的物质资源都叫做能源.2. 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化石燃料、水能、风能、太阳能等由自然界直接提供的能源叫做一次能源;由自然界的能源转化而来的能源是二次能源.3. 常规能源和新能源:把化石燃料、水能、风能等人类早就应用的能源叫做常规能源;核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新近才开始利用的能源叫做新能源.

例1 (2008年广东省)关于能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煤、石油属于可再生能源 B. 天然气属于可再生能源

C. 太阳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D. 核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解析: 煤、石油、天然气、核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能源.

答案:D

考点二:核能

知识点:1. 核能:由于原子核的变化而释放的巨大能量叫做核能,也叫原子能.2. 释放核能的两条途径:重核的裂变――链式反应(如原子弹,核反应堆),轻核的聚变(如氢弹).

例2 (2007年威海市)今天,全世界已经建成了几百座核电站,核电发电量接近全球发电量的五分之一,核电站能给那些水力资源、化石能源缺乏的地区提供电能,也给人类解决能源危机带来希望.核电站利用____能发电,它的核心设备是核反应堆,核反应堆是通过可控____反应释放能量的.

解析: 链式反应如果不加控制,大量原子核就会在一瞬间发生裂变,释放出极大的能量,所以核反应堆是通过可控链式反应释放能量的.

答案:核 裂变(链式)

考点三:太阳能

知识点:1. 太阳能的优点:① 太阳能十分巨大;② 太阳能的供应时间十分长久;③ 太阳能分布广泛,获取方便,无需挖掘开采和运输;④ 太阳能安全、不污染环境.2. 直接利用太阳能的两条途径:① 把太阳能转化成内能以供利用;②通过光电转换装置把太阳能直接转化成电能.

例3 (2007年株洲市)目前,科学家正在研究太空电站,即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太阳能电站,其示意图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太阳能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B. 太阳能收集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C. 利用微波传输,实现了“无缆输电”

D. 以地面接收站为参照物,太阳能电站是运动的

解析: 以地面接收站为参照物,太阳能电站是静止的.

答案:D

考点四:能源革命、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知识点:人类今天的文明与发展经历了三次能源革命.第一次:人工取火,使人类由“茹毛饮血”到“刀耕火种”.第二次: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化石燃料工业的兴起,使人类进入工业化的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第三次:可控核能的应用,以核燃料为主要能源,为人类提供了更安全、更经济、效率更高的能源.

例4 (2007年济宁市)图2所示的曲线,表示的是从1750年以来世界能源消耗增长和发展的趋势,请你结合此曲线写一条有关能源的宣传广告:____.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范文2

1. 电熨斗通电后,热了起来,这里的“热”是指________;今天天气很热,这里的“热”是指________;物体吸热,温度升高,这里的“热”是指________;摩擦生热,这里的“热”是指________.(均填“温度”、“内能”、“热量”或“热现象”)

2. 很多化学反应需要在加热的条件下进行,除了某些反应本身必须吸收热量外,加热的作用更多是使反应物的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加快.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加热是通过________的方式增加物体的内能.反应物的温度越高,反应物分子运动越________.

3. 某单缸柴油机的转速是1 200 r/min,在1 s内这台柴油机要经过________个做功冲程,除做功冲程以外的其他冲程是依靠________来完成的.

4. 常见汽车的动力机械是内燃机.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内燃机是把内能转化为________能的机器.内燃机的效率较低,它在工作过程中,能量大部分以________能的形式耗散掉.

5. 在气象日那天,某报刊登了一则气象资料:“由于空气污染的影响,地球上的阳光越来越少.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如今到达地表的太阳光平均减少了10%左右……”请你依据光的传播知识分析,影响地表日照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6. 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是有方向性的.例如,冬天烤火的时候,人们燃烧煤等燃料获得________能,火炉把这些能量自动传给周围空气,但这些能量________(填“能”或“不能”)自动聚集起来再次利用.

7. 给自行车打气时,越打车胎越硬;放在烈日下的自行车,车轮可能会爆胎.对上述现象中的原因及结果进行分析,请你提出一个你认为需要研究的问题:________

二、选择题

8. 由Q=cm(t-t0)得c= ,关于同一种物质的比热容c,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若吸收的热量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增大一倍

B. 若质量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减至一半

C. 若加热前后的温度差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增大一倍

D. 无论质量多大,比热容都一样

9. 下列各图中,属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10. 有两个温度和质量都相同的金属球,先把甲球放入盛有热水的杯中,热平衡后水温降低了Δt.把甲球取出,再将乙球放入杯中,热平衡后水温又降低了Δt,则两球比热容大小关系是().

A. c甲>c乙 B. c甲

11. 关于分子热运动理论和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内能增大,温度一定升高B. 物体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一定加剧

C. 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时,就没有斥力D. 0 ℃的冰没有内能

12. 如图1所示,一个大口的厚玻璃瓶内装有少量的水,用塞子塞紧,通过塞子的孔往瓶内打气到一定的时候,瓶塞会跳起,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 当瓶塞跳起后,瓶内空气体积变大压强变大

B. 瓶塞跳起是由于瓶内空气压强大于大气压强

C. 当瓶塞跳起后,瓶内空气温度升高

D. 实验过程中,瓶口出现的白气是瓶中的水汽化而成的水蒸气

13. 一台柴油机,一定质量的柴油完全燃烧时,放出了7.5×108 J的热量,其中有4.5×108 J的能量以各种形式损失掉了,可知该柴油机的效率是().

A. 30% B. 40% C. 48% D. 60%

14. 如图2所示,在试管内装些水,用软木塞塞住,拿到酒精灯上加热使水沸腾起来,水蒸气会把木塞冲出去.从能量转化和转移的角度可用下边三句话来概括:① 水和水蒸气吸热,内能增加;② 酒精燃烧,酒精的化学能转化成内能,传给水和水蒸气;③ 水蒸气对木塞做功,内能转化为木塞的机械能.以上三句话正确的顺序是().

A. ①②③B. ②③①C. ②①③D. ③②①

15. 当今人类利用的主要能源是().

A. 水能B. 风能 C. 化石能源 D. 核能

16. 启动核裂变反应的粒子是().

A. 中子B. 原子核 C. 质子 D. 原子

17. 节约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见:① 用电器不使用时,及时切断电源,减少待机时间;② 利用淘米水浇花;③ 使用一次性筷子;④ 用太阳能热水器代替燃气热水器;⑤ 随意丢弃废旧塑料袋;⑥ 使用空调时将门窗关好.上述行为中属于节约资源的是().

A. ①②④⑥ B. ②③④⑥ C. ①②⑤⑥ D. ①②③④

18. 现代的大型舰艇及航空母舰常以核反应堆作为动力,其目的是().

A. 利用核裂变的巨大威力 B. 利用核裂变提供的巨大能量

C. 核反应堆在使用上比化石燃料更安全 D. 利用它发射核武器

三、实验探究题

19. 为了比较水和沙子容热本领的大小,小明做了如图3所示的实验: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质量、初温都相同的沙子和水,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1) 在此实验中,用加热时间的长短来表示物质________.

(2) 分析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吸收的热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沙子吸收的热量.

(3) 若加热相同的时间,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________(填“沙子”或“水”)升高的温度更高.

(4) 实验中有些同学发现:刚开始加热时,情况与(3)结论不符,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20. 晓丽在《物理手册》中查到如下数据:

不同温度和压强下液态酒精的比热容c/×103 J・(kg・℃)-1

(1) 图4中能正确反映液态酒精比热容与温度关系的是________.

(2) 增大压强,既能使酒精的比热容________,又能提高酒精的________.

四、综合应用题

21. 人类正积极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等.小颖想测出地球表面接收到太阳能的总功率.

(1) 天气晴朗时,小颖测得太阳能热水器1 h内平均能使质量为36 kg的水从20 ℃升高到30 ℃,则水吸收了多少热量?[c水=4.2×103 J/(kg・℃)]

(2) 小颖查得热水器接收太阳能的总有效面积为1.2 m2,热水器能把接收到的太阳能的50%转变为水的内能,则这台热水器每平方米的面积上接收太阳能的平均功率是多少?

(3) 已知地球接收太阳能的总有效面积为1.3×1014 m2,则地球表面接收到太阳能的总功率为________.小颖查阅相关资料获知,辐射到地球的太阳能总功率为1.7×1017 W,与她计算得到的功率相差较大,试分析原因是________.

一、1. 温度 温度 热量 内能 2. 热传递 快 3. 10 飞轮的惯性 4. 机械

内 5. 空气中的污染物(如烟尘)使太阳光向各个方向反射的结果 6. 内 不能

7. 温度一定时,气体的压强与其质量有何关系?(或体积一定的气体,温度越高压强越大吗?等)

二、8. D 9. B 10. B 11. B 12. B 13. B 14. C 15. C 16. A 17. A 18. B

三、19. (1) 吸收热量的多少 (2) 大于 (3) 沙子 (4) 水的导热性能好(或沙子里温度计玻璃泡插入较浅,或没有用搅拌棒搅拌等) 20. (1) a (2) 减小 沸点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范文3

【关键词】钻孔设备和技术;能源;资源;地质灾害;基础工程;科学钻探

Resource, energy sources, circumstance, geologic hazards, foundation enginee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facilities of underground drilling

Yin Qi-lei, Fan Li-ming

(College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130061)

【Abstract】Great projects of resource, energy sources, circumstan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paceflight,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submarine engineering and polar region works are the aims cared by the whole human society. During those activities, the “Underground Drilling”, is used as a kind of engineering technique inevitably. At the present time, a new requirement is put forward due to the shortage of resource, exhausted energy sources, pollution of circumstanc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geologic hazards, large scale of foundation engineering and so on. And, advanced drilling machines and techniques should become the objects which need to be researched and developed not only for the moment but also for a long period.

【Key words】Drilling facilities and techniques;Energy sources;Resource;Geologic hazards;Foundation engineering;Scientific drilling project

地球是我们人类可爱的家园。她的地下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我们在充分利用地下资源的同时,也必须科学地开发资源,保护资源。这个步入中年,已有47亿岁的地球,在人类仅有5000多年文明史别是近百年来的时间里,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其资源的消耗,能源的枯竭,环境的污染,气候的恶化,地质灾害频发等,使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挑战。

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上天、入地、下海、登极的宏伟计划,是人类社会关注并奋斗的永恒主题。人类社会在围绕上述活动中,都必不可少地采用“地下钻孔?”的工程手段,即通过机械设备和工具,在地球的表面包括陆地、南北极地,也包括占地球表面积70%以上的海洋,以及在外星球上进行钻孔作业,从而实现勘探资源,获取资源,开发利用能源,保护和治理环境,预防、监测和治理地质灾害等目的,同时更深入地了解和感知地球内部的信息,科学地利用并保护地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地下钻孔技术与资源和能源

矿产资源包括固体矿产资源和流体矿产资源。地球内部蕴藏的资源总量是恒定的,不可再生。人类社会高速发展,对资源量的需求和依赖也越来越大。当今世界资源紧缺,价格大幅上涨,现已有45种矿产资源供给不足,亟待资源的进一步勘探和开发。前几十年,对易进入地区和浅表层资源勘探开发的程度较高,资源已近枯竭;而对边远、高原、复杂条件及深部地层资源勘探不足,有待于更大的投入和开发。矿产资源的不足,带来了地质勘探的第二个春天。现今世界高度重视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我国政府也做出了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矿业领域的改革和开放,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开发矿业地热情。投资矿业,加速勘探和开发,已成为世界(包括中国)的经济热点。先进的钻孔设备,领先的钻孔技术,应是当前较长时期内急需研究和发展的对象。发明和创造先进的钻孔工艺方法,集成和综合多种钻孔工艺方法于一体,大幅度提高钻孔速度,降低钻孔成本,研究和开发全液压动力头式勘探钻机,深孔勘探钻机,大功率钻机,多功能智能化钻机等,将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作出大的贡献。

以石油、天然气、煤炭、煤层气为表征的能源勘探开发工作量剧增。围绕能源勘探开发所需的钻孔技术需不断创新,钻孔设备需求量大,国内外的钻孔工程界都在积极努力工作,我国也在积极引进、吸收和再创新,研制开发适合国情的能源勘探开发设备,以满足当前能源勘探开发的需求。

天然气水合物(也称可燃冰)的勘探和研究,又为人类获取新能源开辟了更广大的领域。赋存于深海海底和永冻地层中的天然气水合物,其总量是已探明的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总量的2倍以上,世界各国均在竞相研究。随着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和成熟,将需要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钻孔勘探与开采的机械装备。

上述能源均属于不可再生的且存在污染的传统能源。众所周知,地球由三个圈层组成,地球的中心既地核直径达几千公里,熔融状态的物质温度高达数万度。由地表向下钻孔,每公里深的温度梯度平均为30℃,几公里深处的地下钻孔内的温度可达一百多度,可直接用于发电。有资料报道,德国2006年曾施工二口用于试验研究的地下贯通井,井深6.2公里,二口井的水平距离为12公里。由一口井向下注水,另一口井则排出近200 ℃多度高温的蒸汽,直接用于发电。地球内部的地心热能,洁净无污染,是不会枯竭的永恒能源。充分利用地心热能,是解决人类能源不足的未来希望所在。深孔、大功率的钻孔机械加之先进的钻孔工艺技术,取得快速的钻井效率,实现低的施工成本和较短的施工周期,是开发地下热能的前提条件。

水井和地热井的钻凿,旨在解决我国大部分城市供水不足和利用地热异常寻找地热资源作为能源的地下钻孔工程。地下赋存着丰富的水资源,即便是干旱的沙漠地区,其地下水也往往丰富异常。我国西部地区,地域广袤,沙漠侵袭的面积大,因而人烟荒芜。地下水的开发和利用,可使沙漠变为绿洲。多数经济欠发达或落后的地区,其主要根源就是干旱缺水。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是使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水井钻机和地热井钻机,伴随着钻孔工艺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如潜孔锤反循环钻进技术,气举反循环钻进技术,喷射钻进技术及冲洗液技术的发展,其钻井速度将大幅提高,钻井成本大幅降低,成井质量优,完井速度快,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内水井、地热井钻凿领域技术方法落后,钻进效率不高,施工周期很长。国外,例如非洲干旱地区的水井工程在世界各国的支持下,水井钻凿均已实现了潜孔锤钻进,钻井速度快,一天一口井,迅速改变着非洲干旱地区的面貌。先进的水井钻机,必须与先进的钻孔工艺方法相结合,方能显示出水井钻孔机械的施工能力。在该领域要做的工作和待研发的机械装备数量很大,工作任务重,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其需求量将会迅速凸显出来。

生态建筑、环保建筑和智能化建筑的理念已在全球兴起。人类生产生活用房,既要节约能源,又要满足环保要求。浅层地热和地源热泵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已为今后将其广泛用于房舍空调和供暖奠定了基础。每栋房屋,利用地温来调节室内温度,通过地源热泵与数十至数百个地下钻孔进行能量交换,使房间内永远保持理想适宜的温度,同时又大幅度减少能源消耗,对周边环境更是没有污染。该项技术的重点还是大量地下浅层(100米左右)钻孔的施工问题。对钻孔施工机械的要求仍然是快、好、廉的原则。国内已经开始并且有计划地对浅层地热进行开发利用,从而使建筑物节能环保,温暖舒适。此类钻孔的地下施工机械,应适应城区施工作业的条件,应满足成孔、下管(U形管)、灌注等工序的要求。截至目前,还没有形成专门化的钻孔工艺技术,还没有研发出专门的机械设备施工此类钻孔。

2. 地下钻孔机械与环境和灾害防治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已严重污染并破坏了环境。地球数十亿年形成的能源被人类仅用数百年的时间将消耗殆尽,由此而形成的废弃物质飘逸在大气层,深入到地球表面,污染河流和海洋,使地球的气候灾害增多,地质灾害频发。地壳自身运动(板块漂移、隆升、挤压和褶皱等)、气候变暖加之人类生产生活对地球的破坏,使地球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已经和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对地球环境的保护,除了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外,还要大力开发利用地热能源。地热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是永恒、洁净、无污染的能源,可以与人类与时俱进,相依发展,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地热能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如何,依赖于地下钻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地下钻孔机械设备的研发水平。因此,我们应加大投入,快速研发,推向市场,势必会改变人类的生存条件,同时也保护了地球――我们的家园。

地震、滑坡、泥石流、高边坡塌落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感知、预测、监控和治理地质灾害,是人类与自然界的挑战和较量。施工地震观测孔、沉降测量孔、挡土桩孔、锚索孔等,以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将地质灾害的损失减到最小,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深入研究钻孔科学技术,研制用于地质灾害防治的地下钻孔机械是人类社会发展所需,是人类挑战自然界的有力武器。

3. 钻孔机械与基础工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和建筑工程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各类基础工程量剧增:钻孔灌注桩、地下连续墙、深基坑支护、防渗墙、帷幕灌浆孔、非开挖管线铺设等地下钻孔工程量巨大,全国煞然是一个大的建设市场。

80年代钻孔灌注桩技术日渐成熟。90年代初,江西地勘局在上海首先应用了钻孔灌注桩技术,原上海探矿机械厂适时研发了GPS型系列工程钻机和配套设备,其产品一举占领全国市场的半壁江山。近些年伴随环保对泥浆排放的高标准要求和钻孔灌注桩干式作业法的诞生,以及为满足快速施工作业的要求,旋挖钻机、连续墙钻机大批量进口,同时我国也开始了研发。从设备的全部进口到设备国产化程度的提高,我们国家走过了一个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的创新过程。我国多家大型工程机械制造企业顺应时代要求,坚持自主创新,研发出多种旋挖钻机和连续墙钻机,其销售遍布全国,迎来了我国地下工程施工的第二次腾飞,同时也提升了我国基础工程施工的实力和形象,使其与国际接轨,步入了国际先进行列。上海金泰公司又瞄准了大直径硬岩钻孔施工设备的研发,产、学、研相结合,有机组合旋挖钻机与大直径潜孔锤技术,走上自主创新的研发之路,将从根本上解决大直径桩孔嵌岩的工程难题,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为满足非开挖管线铺设的需求,近些年各类非开挖设备发展迅速:冲击矛、夯管锤、导向钻机等随之出现,适应了管线铺设工程的需求。可控冲击矛、油压夯管锤、硬岩导向钻进技术等新设备和新技术仍在不断发展中。

4. 钻孔机械与科学钻探

人类要探知星球,就需要能够潜入到星球内部进行观察的望远镜――科学钻探。目前,地下钻孔工程的发展远落后于航天工程。陆地上最深的科学钻孔是前苏联位于科拉半岛的超深钻,孔深达12.66公里,与地球的直径相比宛如蚊虫的叮咬;南极冰钻孔深记录也是前苏联创下的3600米,至今仍未穿透冰层。我国2000~2005年实施的亚洲第一口科学钻探井――江海科学钻探工程,完全利用国产钻孔设备、机具和钻探技术,胜利完成了预期钻进孔深5332米的任务,同时也实现了预期的科学目标,解读了大陆漂移和地壳板块碰撞理论,发现了新的矿产资源及其形成机制,通过钻孔通道提前捕捉到了地震和海啸的信息,为人类提前获取地下信息、预防地质灾害提供了手段。

国际大洋钻探计划已有十几个国家参加,我国是成员国之一。该计划将在全球五大洋遍布科学钻孔,预计最大孔深超过万米,其中海水深6000米,海底钻孔深6000米。为探索海洋资源和相关科学信息,经济发达国家已投巨资建造钻探船,创新研发海上作业的钻孔设备,研究新的钻孔技术方法,以适应大洋钻探的需求。随着陆地资源的日益匮乏,开发海洋资源是必然趋势。研究海洋钻孔科学技术,超前进入研发阶段,是抢占市场先机的有识之举。

世界大国的星球探测计划和我国已经开始实施的嫦娥探月计划,最终目标都是要实现在外星球上钻孔取心,了解外星球的内部信息,勘探外星球的资源,为人类获取外星球的资源、建设人类的第二个家园而努力,而星球钻孔工艺技术和机械是实现人类梦想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

让我们的地下钻孔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史上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文盛. 善待地球 珍惜资源 持续发展――纪念第37个“世界地球日”[J]. 国土资源通讯 , 2006,(08)

[2] 何冠明,何国正. 石油资源和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探析[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专辑 [C], 2006 .

[3] 张波,张进江,陈晨,刘明利,陈藻. 中国能源安全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 2004,(03)

[4] 刘志飞, 拓守廷. 科学大洋钻探回顾与展望[J]. 自然杂志 , 2007,(03)

[5] 刘广志. 探矿工程要不断创新才能实现跨越――关于探矿工程急待开展和参与“上天、入地、下海、登极”工程的几项建议[J].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 2005,(08) .

[6] 殷琨. 深化反循环工艺研究,促进钻探科技快速发展[J].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 2006,(03) .

[7] 张文亮,贺艳梅,孙豫红. 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历程及发展趋势[J]断块油气田 , 2005,(02)

[8] 王宏语,纪云龙. 认识一种新兴资源――天然气水合物[J]资源.产业 , 2005,(01)

[9] 王秀茹. 国际地质工程与地质灾害新技术研讨会在长春召开[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 2006,(05)

[10] 张祖培 国际地质工程与地质灾害新技术研讨[J]. 国际学术动态, 2007,(05)

[11] 左汝强. 钻掘工程国内外发展水平与差距及建议(下)[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 2003,(02)

[基金项目]教育部“国家级创新人才实验计划项目”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范文4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共同发展战略。资源型区域常常会面临资源枯竭、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等“资源诅咒”问题,其可持续发展潜力受到严峻挑战,及时了解资源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对促进其走向可持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通过理论推演分析,对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界定,提出创新支持能力与转型支持能力是该类型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子能力,并从生存支持能力、经济支持能力、环境支持能力、社会支持能力、创新支持能力、转型支持能力六个子能力系统方面构建了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采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以及距离协调度测算法,以典型资源型省域山西省为实证分析对象,对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前后各两个时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级及其协调度变化情况进行了测度比较。结果表明:2010年“综改区”设立后,山西省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由2007年的IV级弱持续发展水平提升到了2014年的Ⅱ级中可持续发展水平。但环境支持能力与转型支持能力两个子能力系统仍处在较低水平。同时,可持续发展能力系统内六大子能力系统的协调度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环境支持能力与其他各子能力系统极度不协调的现象。实证结果对山西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也反映了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关键词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协调度;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7)07-0072-08DOI:10.12062/cpre.20170409

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1992 年会议把可持续发展倡议为全人类共同的发展战略以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1]。但也正如Wilbanks所指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比较抽象,还不能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依据,如果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为问题来分析,就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也就是放到较具体的地理区域上[2]。因此,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落实到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由此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将区域作为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研究区域内部不断增长的发展需求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协调程度[3],是国家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目前的主要研究成果可概括为两方面内容,一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分析研究区域当前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二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探讨区域所具有的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与可能。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决定着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性。因此,开展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资源型区域作为一种资源型产业占主导地位,资源型经济特色突出,在区域分工体系中倚重于资源贸易的特殊类型的区域[4],随着资源逐步枯竭、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等“资源诅咒”问题的出现,资源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性受到严峻挑战。了解与评估资源型区域当前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与潜力就更加具有了必要性。目前研究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李晶[5]、奚青梅[6]等建的指标体系体现了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四个维度;陈旭升[7]基于压力-状态-变化-政策框架模型,从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建立了反映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张秦[8]从基础支撑能力、发展能力、协调能力、持续能力方面界定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些研究是本文建立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参考,但现有指标体系还不能很好地反映资源型区域的特殊性。在实证评测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时,已有研究也没有进一步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系统内各子能力间的协调度进行测度。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小是由各子系统的发展能力和各子系统间的协调性共同决定的,只有系统内各子系统相互间协调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更高。二是通过采用不同的模型对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苏哲[9]运用层次分析法、李丹[10]从生态足迹的角度出发、齐义军[11]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朱明峰[12]借助 BP 神经网络对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测度研究。多数研究采用Delphi法或层次分析(AHP)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运用这类方法赋权时,多将经济因素放在首要地位,对资源环境维度的重视不够,因此可能出现在评测结果中某些以资源环境为代价而获得经济快速增长的区域,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被偏高估计的现象。

基于此,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资源型区域发展陷入困境、急需转型的特征,提出创新支持能力、转型支持能力并将其纳入到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选择评价模型时,出于尽量客观的考虑,运用了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与传统方法中通过专家主观确定权重的方式相比,该方法只要参考实际数据确定指标的上限、下限和临界值即可,大大降低了主观性。另外,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运用多维乘法计算综合指数,与传统加法相比,更加突出了整体大于或小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整合原理。此外,本研究还选用距离协调度测算法对实证分析对象――山西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子能力系统间的协调度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1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理论分析

1.1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协调度的概念与构成

1.1.1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现着区域未来的发展潜力与可持续可能。它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不仅与一个区域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还与该区域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支持能力相关。目前,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定义,大体可分为以下3类。其一是直接将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同于可持续发展。持此观点的主要学者有王黎明、毛汉英[13]等。他们提出,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该地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求的综合实力;其二是基于系统观界定可持续发展能力。例如牛文元[14]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指系统在特定目标和阶段内可以控制在可持续发展阈值内的概率;其三是从宏观上认识可持续发展能力。联合国[15]将可持续发展能力定义为一个国家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前进的能力。也有学者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外延分析。如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课题组指出[16]: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可由生存支持能力、经济支持能力、环境支持能力、社会支持能力、智力支持能力五个基本能力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去衡量;姚晓东、曲福田[17]等也认同区域可持续能力由此五个方面能力构成。本文认为,界定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能力3个要素并可进行能力分解。基于此,本文界定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一个特定的区域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与基础体系。该能力是由该区域的基本生存资源、生态环境、经济水平、社会发展等状态所共同决定的。

1.3评价方法

1.3.1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

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是一种指标综合方法。其意义是通过设定 n 个指标,以这些指标标准化后的上限值为半径构筑一个中心 n 边形,以这些指标的实际值的标准化值构成若干不规则n边形,n 个指标可构成(n-1)!/2个不规则 n 边形,这些不规则中心 n 边形的顶点为n个指标首尾相连的一个全排列。不规则中心 n 边形面积的均值与以标准化后的指标上限值为半径构成的中心 n 边形面积的比值即为综合指数[18]。该综合指数的大小可反映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级。具体评价步骤如下:

第一,采用公式(1)对指标进行标准化:

式(1)中,Uu 、Lu、Tu分别代表指标 Xu的最大值、最小值与均值,Su代表标准化后的指标值。

由式(1)可知,在进行标准化后的所有指标的取值都被压缩在[-1,1]这个区间。当 Xu=Lu时,Su =-1;当 Xu=Uu时,Su=1;当Xu=Tu 时,Su=0。有n个指标时,可以得到一个正n边形,该n边形的n个顶点表示Su=1 时的值,中心点表示Su=-1时的值,各指标的标准化值则都处在中心点到顶点的线段上,而Su=0时构成的多边形为指标的临界区。临界区的外部各指标经标准化后均为正,临界区的内部各指标经标准化后均为负。

第二,通过公式(2)计算综合指数S:

式(2)中,Si、Sj代表相应的单项指标值,i, j=1,2,…n,且Si≠Sj。

第三,设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级:

根据综合指数S值的大小区分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级。吴琼、王如松[19]等对此进行过划分,具体划分标准如下:

当S≥0.75时,为Ⅰ级强可持续发展;当 0.5≤S

本文对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等级划分标准以此进行。

1.3.2距离协调度测算

现有研究中多采用距离协调度公式来测度系统内各子能力间的协调度。这种方法通过测量各子系统间的距离,来判断其协调程度。即,子系统间距离越大,协调度越小;距离越小,协调度越大。设子系统或系统要素M1、M2在时点t 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量度函数分别为F1(t,x)和F2(t,y),则它们之间的距离大小可用离差系数C(t)来计量。两个子系统或要素间的离差系数C(t)越小就意味着它们之间越协调,反之亦然。离差系数公式为式(3):

式(3)中,s代表子系统或要素两两间的标准差,C(t)的值介于[0,1]区间上。当F1(t,x)=F2(t,y)时,C(t)=0,此时系统或要素间协调度最好;C(t)=1时,两两间协调度最差。

2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分析

山西省作为全国最典型的煤炭资源型省域,依赖煤炭资源的开发形成了以煤炭、冶金、炼焦、电力为支柱产业的典型的资源型经济体系。然而长期的资源依赖却也带来了一系列综合性问题,主要表现为全省支柱产业单一粗放、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居民收入水平低且收入差距大、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创新动力不足、经济发展方式落后等。全省可持续发展问题面临严峻挑战。2010年12月,国务院批准在山西全省范围设立“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先行先试”探索破解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难题,全面改进四大领域、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综改区”设立以来,山西的资源型经济转型取得了一定进展,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一定提升。为进一步验证本文构建的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也为了明确山西省“综改区”设立以来的可持续能力变化情况,本文以山西省为例进行实证测度。

2.1数据来源与时间窗口

选择山西省“综改区”设立前后各两个年份为实证分析的时间窗口期,分别是2007年、2010年、2012年、2014年,以这4个年份的截面数据进行分析。所有数据均来自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山西统计年鉴》、《山西省统计公报》及山西省相关政府部门官方网站。

2.2山西省可持续发展能力测度结果分析

采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对山西省不同发展时点(2007年、2010年、2012年、2014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山西省可持m发展能力综合指数从2007年的0提高到2014年的0.745,从2007年的IV弱可持续等级跃升到了2014年的Ⅱ级中可持续发展水平,6个子能力系统的可持续表现也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向好变化。具体测度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山西可持续发展能力的6个子能力的变化情况如下:

(1)生存支持能力。2007年和2010年的山西省生存支持能力指数值较小,均处于IV级水平。随着“综改区”的设立,2012年山西省生存支持能力发展指数已达到Ⅱ级中可持续发展,2014年则达到Ⅰ级强可持续发展水平。这说明山西省近几年来在资源转化效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经济支持能力。山西省经济支持能力指数在2007年和2010年均处于IV级水平,“综改区”设立以后迅速发展,到2012年,达到0.527,处于Ⅱ级中可持续发展,2014年达到Ⅰ级强可持续发展水平。这说明“综改区”设立后,山西省经济发展呈现出好的态势,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还注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不断加强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实现区域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较好的经济基础。

(3)环境支持能力。山西省环境支持能力指数整体较差,除2012年处于Ⅱ级中可持续发展水平外,其余三个年份均处于IV级弱可持续发展水平。这说明山西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需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从各个指标来看,污染治理项目本年完成投资额占比以及固体废物处理利用率都处于较低水平,SO2年平均浓度有上升的趋势。山西省未来还需加大对污染治理以及废物处理利用等方面的投资,增强区域环境支持能力。

(4)社会支持能力。2007年、2010年的山西省社会支持能力指数均较低,仅处于IV级弱持续发展水平,2012年也仅达到Ⅲ级水平,而在2014年则达到Ⅰ级强可持续发展水平。这说明“综改区”设立后,山西省社会支持能力发展较快,到2014年有了明显的提升。从各个指标来看,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稳定、城乡收入比有所下降,这说明山西省社会相对稳定,而城镇化率、人均存款额两项指标均有明显的上升,城镇以及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均有明显的下降,这说明人民生活质量获得较大提升。

(5)创新支持能力。2007年和2010年的山西省创新支持能力指数较低,均处于IV级弱持续发展水平。在“综改区”设立后,得到了稳步的提升,在2012年达到Ⅲ级可持续发展水平,2014年达到Ⅰ级强可持续发展水平。这说明山西省政府越来越重视科研创新,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从具体指标来看,表示科研投入的指标R&D经费支出占比,和表示科研产出的专利申请数等均有显著的增加,另外表示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技术市场成交额也有大幅提升。

(6)转型支持能力。2007年山西省转型支持能力指数处于极低的水平,2010年和2012年,处于Ⅲ级可持续水平,而到2014年处于Ⅰ级强可持续发展水平。这说明山西省的转型取得了一定成效。从各项具体指标来看,在产业转型方面,高新技术产业GDP占比有所上升,而采矿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有所下降,这说明山西省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社会转型方面,文教卫生科学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有所增加,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也逐年递增,发展与民生指数也不断增加,这说明山西省的社会转型能力有所提高。

总体上看,从2007年到2014年,除环境支持能力水平等级几乎停滞无变化外,全省的生存支持能力、社会支持能力、经济支持能力、创新支持能力、转型支持能力5个子能力水平都呈上升趋势,且到2014年,这5个子能力系统均达到了Ⅰ级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级。可以说,山西省在“综改区”设立后,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2.3山西省可持续发展能力协调度的测算结果及分析

根据前文提供的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协调性评价的方法,以及山西省可持m发展能力计算结果,分别计算2007年、2010年、2012年、2014年山西省可持续发展能力各子能力两两之间的协调度C(t),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2007年,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协调度水平整体较差,各子能力两两之间的协调度指数基本均在0.5以上。结合前文得到的各子能力具体指数可知,2007年生存支持能力、创新支持能力、转型支持能力三者指数基本接近于0,而社会支持能力、经济支持能力、环境支持能力三者则相对较高,由此造成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系统极不协调的现象。同时,也反映出2007年山西省的发展重心仍在社会经济方面,在资源有效利用、产业转型、科技创新方面还处于极低水平。

2010年,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协调度整体上有所改善。首先,转型支持能力与社会支持能力、经济支持能力、环境支持能力三者之间的协调度指数均有所下降,转型支持能力指数提升,转型逐渐受到了政府的重视,有所发展;其次,创新支持能力与社会支持能力、经济支持能力、环境支持能力三者之间的协调度指数也有大幅度的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创新支持能力指数有明显的增加,政府逐渐开始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最后,生存支持能力与其他各子能力系统的协调度指数均降至0.5以下,生存支持能力指数相较于2007年有所提升,结合各指标具体数值看,主要是因为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建设。

2012年,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协调度状况有较大改善。除社会支持能力外,其他各子能力两两间的协调度指数均降到0.2以下。结合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指数可知,2012年生存支持能力(0.64)、经济支持能力(0.53)、环境支持能力(0.62)、转型支持能力(0.5)均达到了Ⅱ级中可持续发展水平,只有创新支持能力指数(0.45)和社会支持能力指数(0.33)还处于Ⅲ级可持续发展。这主要是因为,“综改区”设立后,政府加大了对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的相关投入,使得创新支持能力和转型支持能力有较大提升,而区域内部人们的生活质量等方面则有待提高。

2014年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协调度状况整体较好,只有环境支持能力与其他各子能力之间协调度相对较差。随着“综改区”的设立,山西省以资源型经济转型升级为主要目标,在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科技创新、民生改善等方面都取得了进步,而环境“瓶颈”问题仍然突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任务较重。2014年,环境支持能力指数为0.149,处于IV级弱可持续发展水平。这其中,一方面可能有数据选择的原因,另一方面,可能在于政府更加注重了经济转型及民生发展问题,对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方面的投入仍有待加强。

3结论及启示

本文从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定义入手,界定了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与外延,并基于体现资源型区域特殊性要求的考虑,构建了具有6个子能力系统,31个评价指标的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6个子能力系统中,生存支持能力、经济支持能力、环境支持能力、社会支持能力具有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般性特点,转型支持能力、创新支持能力则更加反映了资源型区域的特质与实现可持续的要求。

同时,为验证构建的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选择以典型资源型省域山西省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采用的分析工具是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从实证结果看,“综改区”设立前后山西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较大的变化,“综改区”设立后,全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了较大提升。不仅综合能力由2007年的IV级弱可持续发展,进入了2014年的Ⅱ级中可持续发展水平,而且6个子能力系统中除环境支持能力外的其他5个子能力的可持续等级均发生了跃升。该结果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山西省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成果,也说明本文所构建的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在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工作中具有较好适用性与科学性。

另外,本文还运用距离协调度测算法分析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子能力间的协调性。从实证结果看,山西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子能力系统协调度水平也有了较大改善,在2014年,除环境支持能力外,其他子能力之间基本实现了协调发展。但从各个指标的具体数值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看,环境支持能力还处在较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因此,山西省要提升全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则仍就需要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污能力的提高。另外,转型支持能力也处在较低水平,尤其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过于小。因此,对山西省而言不仅要完成传统产业的升级,提高全省产业中的科技含量,更应寻找培育新兴替代产业,大力引导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真正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实现资源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苏睿先.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区域产业安全评估――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J].经济地理, 2012(10):89-94. [SU Ruixian. Evaluation of regional industry security based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a case study of Binhai New Area, Tianjin [J]. Economic geography, 2012(10):89-94.]

[2]WILBANKS T J.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geographic perspective[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94, 84(4): 541-556.

[3]陆大道, 樊杰.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兴起与作用[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 (3):290-300, 319. [LU Dadao, FAN Jie. The rise and effects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udies in China [J]. Journa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2(3):290-300,319.]

[4]郭淑芬, 高策. 产业群与资源型区域的持续发展探析[J]. 中国软科学,2003(2):128-132. [GUO Shufen, GAO Ce. A study on the industry cluster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 regions [J]. China soft science, 2003(2):128-132.]

[5]李晶.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初探[J]. 资源・产业,2005(4):4-8. [LI Jing. Index system model of estimation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exhausted cities [J]. Resources & industries, 2005(4):4-8.]

[6]奚青梅. Y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方法探讨[J].生态经济, 2009(8):92-96. [XI Qingmei. Discussion on the establishment and method of resourcebased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J]. Ecological economy, 2009(8):92-96.]

[7]陈旭升,綦良群.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J]. 科技与管理,2003(5):12-15. [CHEN Xusheng, JI Liangqun. A study on index syst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typed city [J]. Scitechonlogy and management, 2003(5):12-15.]

[8]张秦,李笑春.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例[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5):104-108. [ZHANG Qin, LI Xiaochun. Study on evaluation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a case study of Erdos City, Inner Mongolia [J]. Inner Mongolia social sciences (Chinese version), 2013(5): 104-108.]

[9]苏哲. 西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研究[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5):19-22. [SU Zhe. A study 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resourcebased cities [J].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7(5):19-22.]

[10]李丹, 臧淑英. 基于生态足迹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伊春市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 2005(12): 56-61. [LI Dan, ZANG Shuy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city based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 a case study of Yichun City [J]. Modern urban research, 2005(12):56-61.]

[11]齐义军,付桂军. 典型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研究方法[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3):117-123. [QI Yijun, FU Guijun. Evaluation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typical resource regions: based on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J].Journal of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2(3):117-123.]

[12]朱明峰,洪天求,~强. 基于神经网络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5(3):423-428. [ZHU Mingfeng, HONG Tianqiu, YE Qia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icator forecasting for resourcebased cities based on neural network [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05(3):423-428.]

[13]王黎明,毛汉英. 我国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量研究[J]. 地理研究, 2000(2):156-164. [WANG Liming, MAO Hanying. A quantitative study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in China’s coastal areas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0(2):156-164.]

[14]牛文元.持续发展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NIU Wenyuan. Introduction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4.]

[15]联合国. 21世纪议程(中译本)[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3. [United Nations. Agenda 21(Chinese translation) [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Press, 1993.]

[16]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R].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0.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Group. Strategy repor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R]. Beijing: Science Press,2000.]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范文5

实际上,一直到2050年,传统的石油,不管是是汽油还是柴油,仍然占据车用能源的最主要部分,所以减少燃油消耗,提高燃油经济性,仍然是今后的重要工作。

燃油经济性改善仍然是减少能源消耗的重要部分。相对来说,商用车拥有的改善空间更多,占了整个改善空间的三分之二,而且主要是柴油,这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思路,对于汽车,尤其是柴油乘用车的燃油经济性的改进,我们应该加大力度,不管是在法规、政策,还是在技术开发方面。

还有一个问题是柴油和汽油比例失调。2000年到2009年车用柴油是增长了142%,而柴油保有量增长了100%,从2000年到2009年车用汽油消耗增长了81%,而汽油车保有量增长了440%。从2000年到2009年,柴油单车年消耗量增长了20%,汽油车却降低了66%。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柴油车的潜力很大。

然后是生物燃料。通过我们和清华大学的研究发现,如果提前规划,那么生物燃料在中国会发挥很大的作用。生物燃料的成本到2025年会大幅降低,市场竞争力也将增强。另外,在确保粮食安全不会影响的前提下,采用1.5到2代的生物燃料技术,到2050年能产生2.1到4.6亿吨的生物质原料,如果把这些生物燃料制造成生物柴油,能够帮助我们缓解石油消耗,以及柴油和汽油不平衡的问题。

天然气有两个使用途径,一是天然气自己本身作为供给燃料,直接到加气站使用,还有一种是天然气发电。直接作为燃料,加氢站是一个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加氢站还没有形成规模;如果用天然气发电,那么发电厂在清洁电力方面还有工作要做。但正如不少专家说得那样,天然气的潜力非常大。

最后是汽车电气化。通用在汽车电气化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努力。今后我们还将推出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车,我们认为存目前在的主要问题,一个是基础设施,包括充电站和加氢站的基础设施,另外就是电动车和燃料电池电动车的综合成本。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范文6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能源开发;法制建设

Abstract:China’senergyandenergylegalconstructionareadvancingalongtheroadofsustainabledevelopment.TherealityofChina’senergydevelopmentrequirestheoptimizationofenergystructure,exploitationandutilizationofenergy,especiallythenewandrenewableenergy.However,both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existintheexploitationandutilization.Toreasonablyexploitandutilizetheenergy,Chinamustpersistinsustainabledevelopmentprincipleandestablishrelevantlymaturelegalsystemthatfocusesonreasonableenergystructure,protectionandinnovationofenergytechnology,riskresolutionofenergysafety,andproperadjustmentandinterventionofenergymarket.

Keywords:sustainabledevelopment;energydevelopment;legalsystemconstruction

一、可持续发展:中国能源发展及能源法制之路

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183个国家的政府首脑签署了五个实现和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文件,其中《21世纪议程》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但是,《21世纪议程》并未直接对能源的使用提出明确的义务要求,而只是在交通通信部分的文本中提及需要更有效更环保地使用能源(注:《21世纪议程》第7.5段建议“在人类居住的地方促进可持续性能源和交通系统”。)。为了弥补这种缺憾,在事隔十年后的2002年9月4日,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在南非约翰内斯堡通过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实施计划》(又称《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该实施计划规定了《21世纪议程》遗漏的能源建议,将能源政策作为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核心部分,各国同意采取联合行动“以充分增进人们获得可靠廉价能源服务的机会以及实现在2015年前使贫困人口减少一半的目标”。为此,各国一致赞同以下六项优先性建议:①“加强使用可靠、廉价、经济上可行、社会上可接受且无害环境的能源服务和资源”。这就要求加速研究氢燃料电池技术,广泛使用风能和太阳能,或在山区建设适宜的小水电设施。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各国必须“加强地区和国家合作,包括通过能力建设、财政和技术援助支持各国的努力”。②“进一步使用现代生物技术”。此项目承认将现存的农业或林业废料用做能源财富的机会,使生物质利用商业化,并在农村地区加以使用。③“支持转向使用较洁净的液态和气态燃料,这种使用被视为更加无害环境,

社会上可接受且成本效率较高”。④“为了实现第一个建议目标,制定国家能源政策和管理框架,以帮助创造能源部门所需的经济、社会和体制条件”。⑤“加强国际和区域合作”以便实现上述目标并再次“特别注意农村和偏远地区”。⑥“加紧协助和促使贫穷人口获得上文所述的能源系统”(注:《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第8(a)(b)(c)(d)(e)(f)段,参见[澳]艾德里安·J·布拉德布鲁克、[美]理查德·L·奥汀格主编的《能源法与可持续发展》,曹明德、邵方、王圣礼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原著序言Ι”第10-11页。)。《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宣言》及《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为世界各国的能源发展及法制建设指明了方向: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避免功利性的短期经济目标;应该实行能源与环境、生态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政策;应该利用经济和技术资源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氢能等)。

1994年我国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对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确定了总的指导思想、发展模式和具体行动纲领。但是,《中国21世纪议程》只是规定对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在税收、信贷和价格方面给予优惠(注:《中国21世纪议程》在2.16段(d)项规定:对环境污染治理、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废物综合利用和自然保护等社会公益性项目,在税收、信贷和价格等方面给以必要的优惠。),这种规定未能全面和明确地确立能源发展的战略地位。然而,这种不明晰的状态很快就得到了矫正,中国的能源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主要基于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背景和可持续发展的要义:一是中国经济自2003年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周期以来,再次遭遇了能源瓶颈的限制。2005年,在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下,能源紧张的局面稍微得以缓解,但能源缺口依然存在。二是按照中国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1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预计将达到3.5亿吨,其中50%左右需要进口。到202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预计将为5亿吨,其中60%需要进口。未来中国石油对海外资源的过度依赖和国际市场极大的不可预测性,将给中国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三是可持续发展对能源的要求。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都要以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为前提和条件。如果其发展是以消耗浪费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实际上是以牺牲他人利益和后代人的利益而求得部分人的发展,这种发展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可持续发展“既不是经济发展或社会发展,也不是单指生态继续,而是指以经济—社会—自然为中心的复合系统,是使人类在不超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和提高生活质量”[1]。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如果能源的利用方式不合理,就会破坏环境和生态甚至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因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建立可持续的能源支持系统和对环境友好的能源利用方式。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了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方向,着力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强化能源储备,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以达到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服务的目的。“能源战略的根本目标,就是要

支持和保证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一是支持年均7.5%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费需求;二是能源的生产、消费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三是提高能源供给的安全性。”[2]基于国家发展改革委2007年4月《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规定:十一五期间应“贯彻落实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的能源战略,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可见,“十一五”期间能源将依循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发展,并且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一致。在能源建设方面,其总体安排是:有序发展煤炭;加快开发石油天然气;在保护环境和做好移民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火电,推进核电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此种能源建设的总体安排,必须要有法制的支撑和法律的规制。因此,与之相适应的能源法制亦应“与时俱进”。

但是,与能源相关的法律如《节能法》、《煤炭法》、《电力法》等皆是在“九五”期间制定并实施的,由于当时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体制和机制条件尚不完备,因而,在法的规范和制度上未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内涵。现阶段,能源法制建设应符合能源、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200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尽管是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制定的,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但是由于过于原则而不具有操作性和具体适用性。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加快《能源法》的研究和起草,同时在抓紧《石油天然气法》、《国家石油储备管理条例》研究起草的前期准备,正在修订《煤炭法》、《电力法》、《节能法》和《节能用电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这一系列的立法工作将有助于全面推进我国能源领域的法制建设。

二、利弊共存:能源开发利用的客观现实

能源可按相对比较的方法来分类:①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②可再生能源与非可再生能源;③常规能源与新能源;④燃料能源与非燃料能源;⑤清洁能源与非清洁能源[3]2-3。人们常常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并称,这是因为它是能源领域的新技术,“新的和可再生的”是一个完整的含义,在英文中缩写为NRSE(即newandrenewablesourcesofenergy)[3]25。一般而言,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通常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因而,煤、石油、天然气以及大中型水电被看作常规能源,而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以及核能、氢能等则为新能源,其中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为可再生能源,氢能是一种二次能源,其他则为一次能源[4]。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文明的进步实则都和能源的利用息息相关。现代社会,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得不重视能源的开发利用和新能源的探寻。在今天,失去了能源的支持,社会将是无法想像的。然而,能源的开发利用尽管可以为人们带来诸多好处,但是也会造成诸多弊端尤其是对环境的损害。事实上,任何一种能源包括新能源与可

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都会对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诸如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恶化等。

对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的开采、燃烧、耗用等,都会给环境带来损害。煤的开采会污染水质,其燃烧会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在石油的开发利用方面,采油尤其是注水采油会导致地面沉降;采炼中“放天灯”燃烧的废气会带来一定的环境影响;在储运中的燃爆与泄漏可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燃烧中的二氧化碳比煤略少,氮氧化物与煤相似,主要排放物是二氧化硫。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但也排放一定的氮氧化物(NOx)(注:大气中的NOx几乎有一半以上是由人为污染源所产生的。NOx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是电力、化学、国防等工业以及锅炉和内燃机等设备所排放气体中的有毒物质之一。),还有使用与传输中甲烷的损失与泄漏,其中还有一些氡随之进入室内。水力发电尽管属于一种可再生能源,但也可能引发自然(包括地表、水文、气候等)、生物(野生动植物)、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变化。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方面,生物质燃料在较差的炉灶中燃烧容易生成一氧化碳、烟及有机化合物;风力发电是发展最快的能源来源之一,但风力发电中使用旋转的涡轮会杀死候鸟和本地鸟类;太阳能是一种很有效的能源手段,但太阳能电池在制造中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在地热利用中,温泉水中会溶有石头中的有害物质,地热发电目前效率不高而且仅限于一些特殊地点,其使用也会带出地下有害物质;而核能虽然具有比较清洁、产生温室气体数量少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比较小等优点,但却存在核辐射的潜在风险以及对核废料处理的担忧。高技术能源的研究及生产会有助于气候环境的改良,但由于技术上的局限,尚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对20亿左右至今仍无法获得可以负担得起现代能源的人们帮助甚微,相反,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式会要求一种经济上可行、满足需要、自力更生和无害环境的能源(注:有关能源的利弊两面,可以参见王革华等编著的《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137页;[澳]艾德里安·J·布拉德布鲁克、[美]理查德·L·奥汀格主编的《能源法与可持续发展》,曹明德、邵方、王圣礼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4-51页。)。可见,能源的开发利用,总会存在正面和负面两个向度的影响。如何才能使能源的开发利用趋利避害,无疑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一方面需要在技术层面上进行技术升级,使其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能源,并同时避免或减少不利影响的发生;另一方面需要在管理层面上强化管理质量,提高开发利用质量,并防止因能源管理不当而可能产生的危害。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借助法律的手段使能源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环境、服务于可持续发展,同时只有通过法律手段才能有效地防止因能源开发利用而可能产生的不利和损害。因此,兴利除弊、趋利避害,必须要有因势利导、健全完善的能源法制。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确立

与兴利除弊:能源法制及其完善

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瓶颈,就必须要建立一套具有针对性的、切合我国现实的能源法制系统。换言之,我们只有建立了先进、完备的能源法制系统,才可能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能源发展的现实问题,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能源现实及其未来发展走向的考量,我们应将能源法制作为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而不能仅从立法层面来寻求问题的解决。因此,我国当前的能源法制建设,除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创制与修订外,还应综合考虑整个能源法律系统的完善以及与相关法律或政策的配套和衔接,并应考虑能源法的贯彻实施、人们的能源法制观念以及能源法制价值导向等等。限于篇幅,本文专就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一致的能源法制原则确立、促进能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法制保障两个方面提出建议。

1.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确立

能源的发展必须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人们一般认为,可持续发展可作为能源发展的一项伦理原则或国际法上的原则。在笔者看来,可持续发展不应仅仅作为能源发展的一项伦理原则,也不应只作为能源国际合作的一项原则,而应该作为一国国内能源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而得到确立。这是因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解释法律、运用法律和发展法律的基调,是所有国家的关键性标准[5]。这一基准对于能源法制亦同样适用,因而,有关能源的法制亦应贯彻这一基本理念,在能源法中确立其为一项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如果只是作为一项伦理原则或国际法原则而不能作为国内能源法的一项法律原则得到确立的话,那么,可持续发展就只能是一种“软约束”,缺乏法律的强制力。失去了法律原则和法律观念的支撑,可持续发展就会呈现出一种“脆弱的可持续性”,最终就会演变为不可持续发展。为保障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让政府和相关企业一起遵循,就必须将可持续发展从伦理原则转化为法律原则。

可持续能源的伦理原则有三个:一是生态可持续性原则(或称种际正义原则)。人类必须以一种不危及地球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方式开发利用能源。二是社会及经济平等原则(或称代内正义原则)。个人可以在平等基础上按适当的标准获取能源,并应允许其满足能源需要。三是对后代负责的原则(或称代际正义原则)。人们必须以一种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能源需求能力的方式开发利用能源[5]。为避免这三项原则仅局限于一种道义或停留在纸面,就需要通过立法加以明确,通过法律的规定予以具体化,从而使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具有可行性和适用性。通过这些具体化的规定,诸如:能源的开发利用应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能源的使用应友好于环境;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使用能源,减少浪费;应积极提倡、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建立若干激励机制;应提高公众对能源问题的认识和参与程度;应设置能源安全和风险防范机制;能源开发利用的法律责任机制,等等,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伦理原则向法制原则的嬗变。

2.能源法制保障架构

为保障能源的稳定安全、有序健康、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系统而健全的能源法制必不

少。为实现“十一五”时期我国能源建设的总体安排(有序发展煤炭;加快开发石油天然气;在保护环境和做好移民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火电,推进核电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能源法制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建立有效的趋利避害机制:

①在能源结构方面,应实行能源多元化机制。基于中国能源储备状况和资源禀赋、现有产业与技术基础,中国能源应建立能源结构调整法制,在法制的层面上落实结构调整的方向、步骤和时段,明确各种能源开采使用的数量与程度,特别是应明确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助推措施,等等,从而促成能源多元格局的形成。

②在能源技术方面,应建立技术创新和保护机制。能源的发展和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是关键。因而,在技术法制方面,应充分支持先进技术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在这方面,我国技术法制的完善还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诸如技术研发优先领域的确定、技术强制标准的制定、技术研发的资助与奖励、技术成果的转化与采购、技术成果的保护、技术开发的合作与商业化等等。

③在能源安全方面,应建立能源安全与风险防范机制。能源安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源供给安全;二是能源使用安全。在能源供给安全方面,尽管是在国家战略高度加以考虑,但尚停留在政策层面,而法制方面的建设几乎处于空白。只有建立一种稳定的法律机制,方能克服能源供给面临的不稳定性和消除不可预期的风险。为保障能源的安全供给,法制应倡行:第一,节能,大力发展节能产品,降低能耗;第二,储能,实行能源储备制度;第三,开能,即开发替代能源,加强新能源技术开发,以替代传统化石燃料能源等。在能源使用方面,则应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确立各类主体的安全义务,通过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救济等多种途径,防范风险的发生或使风险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④在政府干预方面,应建立政府适当作为机制。由于能源不仅仅是一个使个人获益的私物,它还同时涉及公众事务,而且还与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问题密切相关,因而,如果采取完全放任的自由主义(或称非干预主义),就可能产生“公共地悲剧”,能源开发利用的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将外部化。但是,如果政府进行过多干预,则能源的开发利用和发展就会失去动力,就会扭曲能源市场,同样也是行不通的。因而,必须建立一种适当干预的机制,政府应在适当的领域以适当的方式干预能源产业和市场,诸如采取行政计划、行政许可、行政指导、政府补贴、税收激励、优先采购等措施。

⑤在市场调节方面,应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机制。能源开发利用不可能完全和永久地依靠政府和行政干预,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并最终应依靠市场。在有序竞争的作用下,市场比政府能更好地配置资源。在市场机制方面,国家应通过法制,明晰能源产品的产权、确立公平的交易机制等等。但是,由于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在开发推广的前期,其成本高昂,往往无法与常规能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因而为了鼓励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就可以在立法上采取一些促其走向市场的举措,如实行可再生能源

配额制、限制交易许可制等。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49.

[2]阙光辉.全景中国——中国能源:可持续战略[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16.

[3]王革华.能源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