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研究生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研究生论文范文1
教学工作是院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保证。严谨而高效的教学管理是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并直接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然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开展至今,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学计划分类管理缺乏保障条件
教学计划管理是医学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是指教学计划的实施和管理。教学计划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文件,是培养人才的总体设计和实施的蓝图,也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及有关工作的基本依据。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学管理实践中,虽然针对不同类型学位研究生,教学管理部门制定了不同的培养目标、方案、课程体系等一系列教学计划。而在实际情况中,由于两种类型的研究生都是在一个相同的学习和实践环境中,他们面临着基本相同的师资条件,培养方案的实施也普遍类似,无论是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还是医院的科教部门,很难真正针对不同的学位类型做到分类培养与管理。
(二)“考教不分”影响教学质量管理效果
教学质量管理是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所达到的教育目标的程度。教学管理的核心就是质量管理。抓教学质量管理,就是要通过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包括质量控制、质量反馈),动员全员,进行全面质量控制。加强临床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的重点与核心,如何客观、有效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进行考核与评价是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目前大多医学院校都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种类繁多的临床技能考核体系,但随着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院校往往只能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考核交由培养医院组织完成,作为质量监控的关键手段的临床技能考核也往往由于“考教不分”而流于形式。
(三)教学资源管理需要合理配套
教学资源管理,其范围大致包含:一是教学基本设施,如教室、实验室、实验设备、图书馆等的维护与管理;二是计算机、网络资源等现代化传播技术资源的维护与管理;三是临床教学基地的管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以培养技术精湛的高级临床医师为其目标,因此在其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必须突出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随着医疗纠纷的不断激化,面临无法较好地安排学生临床实践的实际困难。
(四)师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解存在模糊
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着眼于临床能力的提高。但是多数导师甚至学生未能意识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特点,这些导师大多身兼医生和老师的双重身份,基本上科学型、专业型研究生一起带,在繁重的临床任务和科研压力下,很难真正区分培养,难免存在“重科研,轻临床”的现象,研究生一起被派到实验室做实验以发表高质量的文章。而对于医学生来说,在读期间有好的科研成果对其评奖评优、以后就业、晋升都有利,因此他们也希望减少临床实践和临床轮转,埋头搞科研,做出与科学学位研究生水平相当的论文。这类学生并不理解专业学位的真正含义,图一时之利,把专业学位作为获得学位的一种捷径。
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管理模式优化设计
(一)做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分类管理与分层次培养
严格分类培养,建立针对临床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根据岗位胜任力制定更加明确的分类培养方案;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开展跨专业学院选课,加强人文教育,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将来更加适合复杂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压缩学生在校理论课上课时间,突出临床实践,加强临床教学;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
(二)注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过程管理其一,抓临床轮转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严格要求在相关科室的轮转,通过轮转科室的出科考核,达到一定的目标水平。作为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教学检查制度,通过定期检查,对不符合培养要求的部门或违反有关制度的研究生,要及时反馈信息,及时纠正不足。其二,抓论文开题。培养方案应明确指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选题应为临床实用型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定要结合临床,在临床中寻找课题,解决临床中的实际问题,以提高临床的诊疗水平与技术手段为出发点。管理部门通过挑选高水平的专家组成考评小组对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选题的科学性、应用性、可操作性进行审核。其三,抓临床技能考核。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考核工作应由学校统一组织、管理,按学科抽调出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临床专家组成临床技能考核委员会,具体负责考核的相关事宜。考核可试行一定的重考率和不合格率使临床技能考核落到实处。其四,善用教学督导,检查临床带教情况。教学管理部门要挑选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工作认真负责,有责任感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的退休及部分在职的资深教授组成教学督导组。通过教学督导定期检查,掌握临床教学的全面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搞好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要搞好临床教学工作,必须充分调动临床医生的积极性。首先,建立教学奖励制度,引导临床教师重视教学的投入;其次,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对青年临床教师的培养与提高,挑选一批临床经验丰富、乐于教学的高水平临床医师加入到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中来;再次,逐步规范专业型指导教师和学术型指导教师的队伍,以便使承担不同指导任务的教师可以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内提高各自的指导水平,使不同的导师群体具有更加专业化的水准。
(四)完善临床实践配套建设,建立临床技能中心
管理研究生论文范文2
【关键词】外部性;旅游业外部不经济性;旅游生态伦理
一、旅游业的外部不经济性
所谓外部性,按照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诺思的解释是“当某个人的行动所引起的个人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个人收益不等于社会收益时,就存在外部性。”[1]从旅游业的角度来考虑,也就是说某种旅游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并不一定在其自身的成本或收益上表现出来,但却会给其他个体乃至整个社会带来好处或坏处。当旅游活动的结果能给他人或社会带来好处时,被称为旅游业的外部经济性(如改善旅游区的交通,受益者不仅仅是旅游业,也是整个旅游地区);反之,则被称为旅游业的外部不经济性(如旅游业造成的旅游资源损坏)。
二、旅游业外部不经济性的表现及危害
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旅游业的外部不经济性包括旅游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和旅游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旅游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是指旅游供给者(开发建设者和旅游经营者)在开发旅游产品过程中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又可称为旅游生产的外部费用。具体表现及危害是:(1)由于我国旅游资源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旅游地的资源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如旅游地的水体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滥砍滥伐行为导致山区森林植被破坏;城市景点和市郊景点空气污染严重;旅游地垃圾污染已成为各风景旅游区的极大公害;它直接影响旅游地的旅游质量,影响旅游地的声誉,对旅游地环境造成极大危害。(2)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由于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经营者盲目建设,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为了旅游而搞旅游,不注意综合治理,无视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造成了景观污染和文物古迹的破坏等。
旅游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是指旅游者在从事旅游活动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又可称为旅游消费的外部费用。具体表现及危害是:(1)旅游者在旅游景区、景点游览过程中产生损坏景区环境和景观质量的行为,如在游览过程中随意丢弃各种废弃物、乱攀乱爬、乱涂乱刻乱画、随意采摘等。这类不文明行为会导致旅游景区(点)环境污染,景观质量下降并最终造成旅游景区整体吸引力下降,旅游价值降低。(2)当旅游地接待的旅游流量长期达到或超过其合理容量值(即旅游饱和或旅游超载)时,其最直接和直观的后果就是旅游污染(如我国著名旅游风景区黄山、桂林等地,每逢旅游旺季,因旅游饱和与旅游超载所导致的水体污染现象就会趋于严重)或拥挤(旅游地到处充斥着游人,旅游者会感觉拥挤不堪,不能获得应有的旅游气氛,旅游的体验质量大打折扣).所以说,长期的旅游饱和与超载,将对旅游业造成致命的消极影响,因此西方有人称之为“旅游摧毁旅游”。[2]
三、用旅游伦理的眼光来看旅游业外部不经济性
旅游业发展到21世纪,“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抉择:是立即采取行动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未来,还是坐等观望,任环境和经济的衰退毁灭其赖以生存的资源。”[3]为了使旅游对环境和文化传统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同时使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利益最大化,1999年世界旅游组织制定了《全球旅游伦理规范》[4]。进入21世纪,旅游伦理的研究又伴随着生态旅游、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旅游新思维的推进得到了进一步的关注。旅游伦理研究是21世纪旅游学和伦理学共同面临的一个前沿课题,正日益成为各国政府、旅游组织和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同时也是我国政府、旅游企业和旅游者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爱尔维修曾说过:“利益支配着我们对各种行为所下的判断,使我们根据这些行为对于公众有利、有害或无所谓,把他们看成是道德的、罪恶的或可以容许的;这个利益也同样支配着我们对于各种观念所下的判断。”[5]我们知道,利益和道德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同样,旅游利益和旅游道德的关系问题也就成为旅游伦理的基本问题。利益是道德的基础,这既是18、19世纪西方功利主义伦理学派反复论证的一个命题,也是伦理学的一个基本结论。在旅游利益结构中,共同利益和个别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更多的表现为矛盾运动,特别是在旅游日益普及化、大众化的今天所表现出来的经济利益冲突以及环境利益冲突和社会文化利益冲突,充分反映出了旅游利益矛盾运动的客观性。解决这一系列旅游利益冲突,单凭政治、经济乃至法律手段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发挥旅游伦理的调节功能,尤其需要旅游伦理正确的价值导向。旅游伦理意识要求旅游企业及其相关从业人员充分认识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若要充分发挥旅游的积极作用,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旅游的外部不经济性予以改善和克服。但在实际旅游经济活动中,受经济利益最大化、个人效用最大化等价值目标的影响,旅游生产者和消费者极力追求自身的最大满足,而不管自己的利己行为给社会造成的外部影响。因此,对所有与旅游有关的人员,即旅游业、公共部门、旅游地居民和旅游者进行相关行为准则教育,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伦理观念,特别是树立旅游生态伦理观念,是内化旅游业外部不经济性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经。
旅游生态伦理就是指人类通过旅游行为,把伦理目光投向大自然,建立人与自然之间完整、美丽、亲善、和谐的伦理关系。它倡导人类──旅游主体与旅游媒体(包括旅游开发、经营者)不再破坏旅游客体和旅游客体赖以存在的自由整体环境,进而保护这个生态共同体。
孔子赞扬“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孟子说“仁民而爱物”,把“爱物”看成是“仁民”仁义之行和美德.在那个时代美与善几乎是同义的,古代哲人更是赋予自然事物—山川﹑溪谷﹑草木﹑禽兽以伦理美的色彩,并将爱护大自然﹑爱山爱水视作是“成教化”、“助人伦”的道德修养过程。[6]今天,如果旅游者能以这种生态伦理的眼光去旅游;去感知旅游中的“美”与“善”;去领悟人与自然的亲密﹑和谐,就自然会兴起一种崇高的情怀:关心他人,怜悯万物,爱护生命,感谢大自然。忘情于山水之中,旅游者得到了心灵的净化,道德的升华,自然之美与人伦之善才能真正达到和谐与统一。
《可持续旅游发展》中还指出:“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体,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使许多旅游目的地各具特色,旅游发展不能破坏这种脆弱的平衡关系。”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使自然和文化资源得到保护,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扼制旅游业的外部不经济性。
参考文献
[1]贞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2]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3]WTO,WTTC,EarthCouncil,1997,张广瑞译.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日程—实现与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J].旅游学刊,1998,(5).
[4]张广瑞译.全球旅游伦理规范[J].旅游学刊,2000,(3).
管理研究生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近年来,由于高校传统管理中权力过大而侵害高校学生正当权利的诉讼案屡见报端。如何使高校明确权责,实行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模式,切实维护学生的正当权利,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今后高校自身改革、自我完善的重点。为此,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必须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完善学生处分申诉制度、严格司法审查制度、保障学生诉讼权利的行使等手段以使矛盾得以解决。
近年来。学生投诉高校的不当处分案不断出现。学生状告学校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说明了我国社会法制的进步和学生权利意识的增强,学生敢于通过法律渠道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学校管理权的强大与学生受教育权保障的软弱无力,两者之间的冲突正在加剧。
一、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的冲突及其原因
(一)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的冲突
高等院校在学生管理中正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从近几年所产生的高等学校与学生的争议中,我们可以发现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学校对学生具体处罚行为上产生的矛盾
传统管理模式中学校都认为,在校学生应当遵守校规校纪。否则学校就可以按照学校的校规校纪对违纪学生进行相应的处罚,如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等。但随着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一旦学生在校期间受到处分会对其个人的职业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关系到学生的重大利益。因而,高校对学生的处罚越来越受到学生群体的高度关注。随之而来的就是学生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对学校的处罚提出种种质疑,包括学校对其处罚的依据合法性以及程序合法性,甚至出现学生状告母校的情况。
2.学校对学生管理手段上产生的矛盾
学校在行使对学生的管理权时,运用的方式方法的合法性也受到质疑。如发生在上海的“教室接吻被录像曝光学生状告校方侵害个人隐私”案所引发的讨论中,关注的焦点是学校出于管理目的在教室安装监控装置监视学生的行为本身是否合法的问题。
3.政府规章与国家法律发生冲突时产生的矛盾
我国正处于法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许多法律进行了重新的修订,而大量的政府规章却没有进行相应的修改,关于教育的许多规章就是属于此类情况,造成了学生管理中学校的被动局面。如婚姻自由是《宪法》所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婚姻法》对这项基本权利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定:只要男女双方达到法定婚龄,又符合其他法定结婚条件,要求结婚的,婚姻登记机关应予登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干预。但是,我国《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条对在校期间学生的结婚行为作出了禁止性规定。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是行政规章,从立法层次上来看它是低于《婚姻法》和《宪法》的。很明显,这种规章与法律上的矛盾,必然会带来学生管理中的矛盾。
(二)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冲突的原因
1.法律原因
尽管我国现已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但却很不完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1)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法规、章程之间没有形成上下有序的体系,下位法与上位法相互冲突的现象屡见不鲜。(2)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于高校学生的权益仅仅有一个原则性规定:高等学校学生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障。合法权益包括哪些内容?高校管理人员不得而知,高校学生也不得而知。(3)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法规、章程内容不完备,缺乏程序性规定。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学生法》、《校园法》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保护学生的利益。有学者认为在学校、老师和学生三者中,“尤其是学生的责任和权利不明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大学生享有告知权、申辩权、申诉权等程序性权利,“但符合法制精神的申诉程序、调查程序、执行程序等都没有得到规定”。这就成为学生权利被侵犯的另一重要原因。
2.学生维权意识的提高
随着整个社会法律意识的提高,学生群体的自身维权意识不断加强,尤其是在学校的具体行为对学生个人的身心及个人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时,学生会判断学校行为的合法性并寻求相应的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3.高校在教育市场上的强势地位也是矛盾产生的重要原因
教育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计划经济的最后领地,而高校则是教育领域中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最后领域。近几年,我国的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使得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受到极大刺激而膨胀。这种状况下,高等院校的强势地位显而易见。但学校在规章制度的制定中仍然沿用过去计划经济下的一整套思路.以学校为中心而非以学生为中心,导致学校的规章制度重实体、轻程序,缺乏民主性和公正性。学校的校规校纪中大量的原则性条文降低了可操作性,同时以大量的道德判断来代替法律判断,导致学校在学生管理中的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二、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关系的定位
(一)高校管理权的权源
1.法律授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行使下列权利:(一)按照规章自主管理;(二)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三)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四)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五)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八条规定:“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授予;授予学位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及其可以授予学位的学科名单,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由此不难看出,我国的教育法和学位条例通过法律授权的方式,明确规定了学校对学生具有的行政管理权。这样,高等学校就属于由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高等学校在学籍管理、学位的授予等方面和学生之间就形成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即行政法律关系。
2.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
委托性行政主体行使一定行政职权是基于行政机关的委托,而非法律、法规的授权。因此,它只能以委托行政机关的名义行使行政权,而且最终由委托机关承担行使行政权的法律后果。在我国,学校的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将本应由其行使的职权授予给学校行使的情况并不多见,授权管理的事项主要集中在卫生防疫和体质检测等方面。
3.学校基于公益性质而生的固有权
由于成文法的局限性,法律既不能穷尽现实生活中的所有情况,也不能将学校的职权一一罗列无遗.因此学校在日常管理中为了实现其教育职能并达到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必然还享有一些法律规定外的权利或权力,其属学校的固有权,来源于学校作为教育、公益机构的属性。所谓固有权不过是肯定学校在特定情况下具有的一定裁量权。学校的固有权是学校法定职权的补充。
(二)高校学生的权利
高等学校学生除享有《高等教育法》规定的获得贷学金及助学金权、勤工助学权、获得毕业证书权、结社权外.在学生与高校的民事法律关系中,高校处于生产者的地位,学生处于消费者地位,因此,作为教育消费者的学生应享有以下权利:(1)选择权;(2)知情权;(3)人身与财产安全权;(4)获取相应知识与公平评价权;(5)人身自由权;(6)救济权。
(三)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间的法律关系定位
高校作为教育机构,在我国属于事业单位系列。但是由于法律的授权,它承担了某些行政管理的职能。因此,它的某些管理权具有公权力的性质。随着自费求学、自主择业的实行,现在高校与学生之间存在双重法律关系。一是学校作为教育服务的提供者。与学生形成了合同性质的民事法律关系。在这种法律关系中,学校和学生是地位平等的民事主体,应该受到民事法律的调整。二是学校根据法律授权对学生管理。履行某些行政管理的职能,因而和学生形成了行政管理的法律关系。在这种法律关系中,双方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开除学籍及对学生的其他处罚,虽然个别方面涉及双方合同性质关系的内容。但主要是属于行政管理关系的范围。因而,处罚学生是否合法的问题。主要是从学校行使行政授权的角度来理解的。
三、解决方案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普通高校实行并轨招生以后,学校收取费用并为此提供服务。学生与学校之间便含有了某种契约关系。而不再是以前那样一种纵向的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正因为如此,管理者的管理活动不能再是一种单纯的行政行为,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更多的应该是以民事主体的身份出现——两者之间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学校与学生之间关系的转变,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从严管理的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把学生当作独立、平等的人来对待。尊重学生各项权利。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现行法律对学生权利的规定较为模糊,而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给予了充分肯定。学生对校方的处分不服时拥有申诉权的法律条文,在目前实际操作过程中仍难以实行。相反,学校拥有的权力己经在长期的实践中完善。形成相应并受法律保护的管理措施,却忽视了这些具体管理措施可能侵犯学生正当权利。因此,必须完善现行法律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将学生权利明确写入法律,形成有针对性的条文,这是妥善处理高校学生与校方纠纷的根本性措施。
(三)提高管理者的法律素质
高校管理人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者,他们的法律素质高低决定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合法性和规范性的程度。“目前各高校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般都没有系统学习过管理理论和法律知识。存在着先天不足。因此,提高高校管理人员的法律素质迫在眉睫。”学校应组织学生管理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和学习,使其自身提高认识,加强法律知识,提高自身法律素养和能力,从而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学校的管理工作。
(四)建立正当的管理程序
“正当程序是法治的基本原则,也是法治的基本要求。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要求高校建立正当的管理程序,因为没有正当程序,不仅难以在管理工作过程中实现公开和公平,而且事后救济权也得不到保障,从而也就谈不上公正。”有关教育机构在作出不利于学生决定时,应听取相对人的意见,使其行使为自己辩护的权利,应当按照公开的规则和标准进行,如同法官办案一样其依据的法律必须公之于众,并尽量量化,使之具有操作性和确定性,避免随心所欲的临事议制和暗箱操作。
(五)完善救济机制
1.完善学生申诉制度
现有的申诉制度过于简略、粗要,缺乏可操作性。因此,要对现有法规进行细化,明确受惩戒学生的申诉期限、时效和学校受理申诉的机构、申诉条件及学校行政决定的合理期间。此外,为了确保申诉的公正性,应考虑建立独立的中介机构来处理申诉。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非行政性中介仲裁咨询性组织的做法,对惩戒权行使的有关纠纷通过中介机构予以调解或仲裁。
管理研究生论文范文4
关键词:研究生 文化反哺 师生关系 制约 对策
“文化反哺”是指“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其实质是青少年文化对化的积极主动影响。”[1]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青少年较父辈先行一步接受社会新文化的趋势越来明显,“文化反哺”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在高校日益凸显出来。文化反哺对教师自身发展,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高校文化反哺依然存在制约。本文就研究生文化反哺的制约因素和对策进行探讨。
一、“文化反哺”在研究生教育与管理中的作用
“文化反哺”在研究生教育与管理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促进教师自身发展,二是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通过这两方面作用的发挥,文化反哺构建起研究生与教师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研究生教育及其管理效能的提高。
1.促进教师自身发展
一方面,信息时代,网络成为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网络方便快捷、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征使年轻一代先于教师掌握新知识成为可能,教师与研究生沟通交流能促进自身专业知识的发展;另一方面,年轻一代虽然思维活跃,对某些问题能提出教师意想不到的见解,“文化反哺”能更新教师的观念,使教师获得更好的发展。
2.促进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励”是教育取得成效的一种重要手段,激励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认可”。教师合理的接受学生的观点和见解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研究表明,无论是小学生和大学生都乐于接受虚心采纳自己的建议和勇于接受学生批评的教师。“文化反哺”的顺利进行就是教师对学生“认可”的表现,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
二、研究生“文化反哺”的制约
高校“文化反哺”受到师生权威结构、教师的文化自主选择性的制约,同时,学校感戴教育的缺失也会对其产生重大影响。
1.传统师生权威结构
“任何社会群体,为了完成一定的社会目标,各个成员都会结成一定的关系结构,潜在或外显的规定谁为主,谁为次,谁管什么[2]。”高校在处理内外事务等方面自然形成一种权威关系结构,虽然研究生在高校中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但“尊重权威”的传统师生权威结构观念在师生中依然根深蒂固,年轻一代对教师观点的挑战依然有所顾忌,甚至“沉默是金”。此外,研究生导师多为某方面的专家,研究生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较导师都远远不及,这也导致了研究生对教师权威挑战信心的缺失,间接使这一传统的师生权威结构得到巩固。
2.教师的文化自主选择性
社会文化同民族文化、阶级阶层文化一样都是复杂的综合体,其中包含着优秀的文化,也包含着落后的文化,人们不可避免的受到这两种文化的影响。社会文化深切地影响着社会个体对做人做事的理解,对社会和未来的看法,精神和信仰的追求。同时,在种种复杂的文化面前,人们又具有选择权。因为各自成员的觉悟程度不同,因而受到的影响不同,自觉的选择也不同。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教学作风和信仰追求等的差异对学生的态度也会因此不同,当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偏离教育和社会轨道时就会给文化反哺造成阻碍。
3.感戴教育的缺失
晚辈对长辈从传统社会的物质生活“反哺”到现代社会的精神生活“反哺”,是尊老敬老传统的延伸,是新孝文化的升华。[3]P275然而,感戴教育的缺失致使青少年对父辈教育“反哺”意识的淡薄。再加之教师的“权威性”,更让不少学生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之感。事实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指出教师的错误是学生的权力,更是研究生应尽的道德义务,“反哺”是感恩的体现,更是“尊师”的体现。
二、研究生“文化反哺”制约因素的消解策略
1.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与角色观念
“思想是一切行动的先导”,现代教师的责任是双重的,教育他人是责任,接受他人教育亦是责任,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自觉接受学生的教育。夸美纽斯曾说:“倘若心灵的灯没有点燃,只是身外绕着奇异的思想火炬,结果便如一个关在黑暗的土牢里的人,身边点着火光一样;光线确可以透进缝隙,但是全部的光亮并不能够进去。所以,辛尼加说‘一切艺术的种子都已种在我们身上,上帝把智力从黑暗中引出来’”。因此,“文化反哺”取得实效,的前提是长辈能放下“知识权威”和“长者为尊”的架子,虚心向晚辈学习,“从教育者向终身学习者的转变;从警察、裁判到沟通、协商者角色的转变”[4]。我国古代著名散文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的精辟论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加强青少年感戴教育
在富足物质条件下和独生子女政策下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少年大多养尊处优,以自我为中心,教师和父母单方面的付出使他们习以为常,个体在舒适的享受中变得情感漠然,很少去反思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青少年“感恩意识”的淡薄,对父辈“反哺”教育意识缺失是高校“文化反哺”的重要制约因素,学校和社会应加强青少年的感戴教育,以感恩意识激发和形成青少年主动实施“文化反哺”的内部心理机制,树立青少年“文化反哺”的责任意识。“独木不成林”,研究生在此关系中是施教的“主动者”,教师是接受影响的“受动者”,只有形成研究生较高的“反哺”积极性,反哺教育才能成为可能。
3.加强高校民主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的作用是通过高校对时代精神的把握来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高校文化对师生在在精神信仰、个人品行、社会公德、人性美德的追求上做出方向的引领,以表达高校的价值取向;对社会的文明素养做出评价,以表明高校对文明礼仪的敬畏;对教育理念做出评估,以防知识育人的短视浮躁;对社会精神取向做出圈点,以丰富师生的人性美德。教师民主的工作作风是研究生对教师“文化反哺”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而高校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则是这一保障形成的重要条件,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归根结底是“文化育人”,重在形成一种文化氛围。
从国内已有研究来看,对“文化反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反哺”的内涵;“文化反哺”的内容与表现;“文化反哺”的成因分析;“文化反哺”的价值与意义;“文化反哺”与学校教育;“文化反哺”与家庭教育;“文化反哺”的引导等方面[5],对文化反哺制约因素的研究较少,本文以研究生对教师“文化反哺”为例就此进行了研究,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为研究生与教师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开辟一条新道路。
参考文献:
[1][5]龚界文,胡静.“反向社会化”与“文化反哺”现象研究述要[J].青年探索,2004(5)
[2]顾晓明.家庭中的社会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91
管理研究生论文范文5
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目的性是为促进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然而,目的的实现需要借助于手段和工具,如可架构一定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来实现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教育目标。当前,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学术功利性和道德性、教育的公平性和效率性等棘手问题,促成了管理手段的理性反思和实践。
1.1管理制度对实践主体能动性的抑制
现行的管理制度下,研究生社会实践的主体能动性受到压抑。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主要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管理部门和大学生活动组织(主要是学生会组织),这些部门和组织都呈“金字塔”式的分层次分等级结构,其内部的组织结构是按照管理权限和责任把每个组织机构排列在小同的层级上。这种专门化的科层制组织形成了固定的权力等级和规章制度,在现行科层制下,组织成员表现出非人格化基本特征。(张家军,2009:141-145)因此,目前研究生的社会实践管理都不同程度地带有“刚性管理”的特征,即通过制度或规章来管理研究生组织活动、约束研究生组织行为,使之处于非主动状态,具有受制性特征,从而造成了研究生学习或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某种程度上的丧失,主体能动性受到压抑。教育管理者以一种尊上的教育姿态通过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来组织学生及其活动,那么,无法换位思考的管理状态下,无法了解学生及其组织活动的真实动机、心理感受和实际需要。
1.2管理方式对实践主体的综合能力引导的缺失
被动管理环境下的主体能动性的激发和发挥受到制度层面的阻碍,或受管理手段的抑制,容易导致研究生综合能力缺陷。目前,研究生年龄越来越小龄化,大部分是应届本科继续攻读,其综合能力培养是一项挑战。研究生的创新实践、人际沟通、学习竞争和合作能力从书本上是难以学得到的,需要长期的实践训练;另外,社会对个人的领导、战略、危机处理等能力也有很大程度的需求,因此,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者在制定能力培养目标时,要理性思考并构建研究生的专业学习和科研创新能力、社会竞争和适应能力、组织管理和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多层次能力体系。(余长春等,2009:95-96)这些能力的构建要基于自主能动性合理引导研究生社会实践,科学合理地设计规章和制度,制定方案和策略。现行教育管理框架下研究生既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教育客体,又是社会实践的被动管理者,因此,研究生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双重性,必然要求教育管理者要具有理性的管理方式和途径,除了需要在机构设置、制度规范、奖励约束外,还需要设计能产性模型,促使研究生实践能力的自主生成和自身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
2、社会实践管理的策略
刚性管理的组织制度下,研究生社会实践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受到压抑,但是,也不能完全取消刚性的组织管理和制度,否则,教育组织及其系统就无法正常、高效运转。因此,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既需要刚性管理,又需要有理性的管理策略和可行的活动方案和内容,积极引导、培养研究生的主动实践能力。
2.1基于目标管理的策略
目标管理是1954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至今已被人们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它以长期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和管理手段,积极实现预期目标。它在民主管理和自我管理的组织和制度下,细化并明确目标体系,强调结果,重视组织体及人的能动性。依据高校组织体系的特点,可以利用目标管理策略系统管理研究生社会实践,调动每个研究生的实践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许多高校把目标管理策略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管理工作,具有实践上的有效性。(朱芳转,2010:166-168)目标化的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括了制定目标、实施计划以及评价结果等环节。制定目标时,管理部门需调研研究生的不同需求,制定实践目标和实践方案,构建出有效的实践能力生成模型。实施目标的过程中,管理者需要建立积极的控制系统,明确责任目标,对组织活动和个性进行积极的控制,同时,根据实践情况及时调整实践方案和措施,以追求实践效果的最大性。对于实践结果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公平、民主,否则,会影响下一步决策和实践。基于目标管理的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注重实践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研究生作为实践活动主体,具有完全的自我组织、参与、管理和控制能力,其实践能力的生成和发挥是在确定实践对象、制定实践程序、分析和解决问题等整个实践环节中实现的。因此,理性的研究生社会管理要通过社会实践来有效激发研究生的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2基于项目管理的策略
项目管理是管理领域又一成功的经验,德国将其引入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基于项目管理的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旨在通过研究生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来自我形成和培养实践和创造能力。项目管理模式的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是通过设置项目,进行招标,然后由项目经理及其自主组织来实现社会实践的目标。这种模式运用系统论和方法进行资源配置和利用,有计划、有组织地对项目进行组织、协调、控制,追求有效的管理和运行方式。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者仅仅提出能力目标体系和原则要求,把整个实践项目和组织活动作为一种项目并提供实践经费,向整个研究生进行项目的公开招投标。实践项目的中标者需要通过团队的形式组织、策划、执行和控制,项目团队及其成员都是临时性,是通过自主招聘和选拔成立的,或者依托不同的社团组织来完成实践项目,以此来培养研究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项目的运作,还需要管理者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对项目进行跟踪和控制,通过成立控制系统和信息反馈渠道,来保证项目顺利完成。项目管理策略的运用,对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来讲,减轻了职能部门的工作压力和工作量,以便腾出时间进行工作研究和政策研究。同时,在自主的项目运作过程中,研究生很好地锻炼了质疑力、观察力、协同力、领导力等能力素质,也为社会孕育了民主和公平的思维习惯。
3、结语
管理研究生论文范文6
校园的安全管理是指与学校的公共及个人财产还有人身安全等相关的,以及高校灾害事故的处理和防范,校园内治安管理和预防等;安全管理抓的是发生在校园的公共部分,不可否认校园安全管理的最重要目的,就是尽可能的减少对研究生人身伤害以及财产损失等。一般来说,高校校园安全管理主要有三个方面问题:(1)涉及到广大研究生在校园中的人身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问题;(2)某些学生做出的严重阻挠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办公秩序的行为的问题;(3)某些学生从负面的声誉等方面严重危害到广大师生或者学校的行为。
二、研究生安全管理研究意义
学校作为广大研究生一个重要的学习、生活和活动的阵地,对研究生各方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学校有关部门及老师等通过对研究生校园安全管理的不断深入研究,将是维护校园稳定的重要路径,同时有利于培养研究生优秀的自身素质。因此,科学地进行安全教育与管理广大研究生,对于促进广大研究生成人成才,形成正确的安全观有重要价值,也能有力的保障社会和校园稳定。加强研究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不仅能提高整个国民安全意识,从而进一步提高整个社会安全水平。安全稳定工作是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学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研究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强化,促进和谐文明校园的构建。因此,笔者在此可以这么总结,加强研究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素质教育培养的需要,是整个校园安全形势发展的新要求。
三、研究生安全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人身和财产安全问题
人身安全是指个人的生命、健康、行动等与人的身体直接相关的方面都平安健康,不发生什么事故意外。研究生人身安全是指由于意外事故造成的人身伤害,这也是学校安全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生除面临着人身安全问题外,还会面临着财产安全问题。当下,在学校所发生的研究生盗窃案件频发,是财产安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学盗窃案件是指以研究生的财物为主要作案目标,采取各种手段进行非法行窃。
(二)消防安全问题
在学校校园内,防火等消防安全也是不容忽视的重中之重,一旦出现或者发生,后果将不堪设想。学生宿舍哄着公寓是广大研究生休息、生活、学习的公共场所,研究生在这里度过大部分时间时间。只有做好研究生自救教育管理和宿舍火灾隐患预防,才能更好的维护校园安全,从最源头杜绝火灾发生、减少甚至避免人身伤亡以及财产损失。因此,强化校园宿舍防火安全管理对整个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三)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是当今世界上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每年因食用不安全的食品而致使数亿人患病,造成许多人死亡,因此,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球公众健康优先考虑的问题。特别是在高校食品安全不仅涉及到研究生的身体健康,还关系到高校的威望和社会的稳定。这些年,学校食品安全警钟一次次敲响,振聋发聩,让人心寒。
(四)网络安全问题
随着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和我国信息网络建设力度的加大,互联网越来越普及,已经成为校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子,互联网引发的校园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校园安全管理中的重要安全问题。尤其对于需要学术创作的广大研究生来说,网络已经离不开自己的日常工作学习需要,网络安全事关整个研究生的校园安全管理。上网成瘾本身对研究生来说,就是妨碍或破坏研究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不安全因素,而且可能会导致学生误入犯罪的歧途。
(五)心理健康问题
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快速高节奏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竞争也日趋严重激烈。面对紧张激烈的社会竞争大环境,许多研究生可能会不适应这种情况,并由此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题,导致产生心理各种问题纠结。现在研究生正处于人数中的重要时期,面临许多选择和问题,难免会产生各种情绪化反应,导致心理障碍等问题。因此,关注广大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刻不容缓。
四、研究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领导对安全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大家都知道安全管理很重要,但是目前学校有关领导不重视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安全问题是一个隐性问题,一般不会发生。但是,我们却忘了,安全问题一旦发生,其产生的后果将很严重,不堪设想。学校某些领导对校园安全问题不重视,主要体现一下几个方面:只知道事故发生后再去抓一抓,缺乏长效机制,许多学校对安全管理只停留在一些表面形式,高校在安全教育与管理的方式简单,各种安全措施和安全设施都不完善,学校投入给安全方面的实在是较少,这将会影响到整个校园的安全稳定维护,不利于校园安全管理工作。
(二)学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不到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安全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一些学校只重视学生的知识教育,严重忽略了对于安全管理教育,更是疏于管理工作。学校老师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情况,严重忽略了对于广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导致研究社的思想产生偏差,不会注意安全的重要性,严重偏离了对安全的重视程度,导致严重安全问题发生。所有这一些问题,都会对了研究生安全意识产生严重影响,导致意识偏差的存在,从而可能会引发各种不安全因素的出现。
(三)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
目前,在研究生安全管理上,管理者与广大研究生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研究生很少参与管理制度制定和实施,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研究缺乏科学性和人性化,没有认真的听取广大研究生的意见,严重忽略的广大研究生的看法,以偏概全,不能有效全面的制定出安全管理规章。因此,笔者在此认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和学校规章制度制定者都应该认真的听取广大研究生意见,以事实为根据并且以法律为依据,以身作则把校园安全工作落实到位,努力全面有效做好广大研究生的校园安全管理工作。
(四)学校安全基础设施的不健全
大学校园基础设施问题也是以校园安全一个很重要起决定性的方面,大学校园各种场所都潜在火灾隐患,其中研究生宿舍是高校重点防火安全部位。宿舍是广研究生休息、生活、学习的综合场所,学生主要活动范围和时间都在这里度过,并且当前学生人数增多而学校基础条件设施没有跟进增长。空间范围仍然有限,电脑、电视等各种学习和生活用品增多,容易引发火情的不利因素也随着增多。一些公共场所人员更多密度更大,还有其他一你发火灾的可能因素,都可能导致校园安全问题的引发。
(五)研究生自身对安全意识不足
在安全问题上,部分研究生错误认为自己不发生事及事情不发生在自己身上就行,研究生安全意识远没有上升到大安全观的层面。研究生在安全教育的过程中缺乏责任感和紧迫研究生感。加上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和辨别是非能力,这样的安全意识,使得部分做事急于求成、做事不思考不加选择,很容易引发自已不安全或他人不安全。研究生社会经验少,思想单纯,安全意识差,容易掉以轻心成为被侵害对象。这也是目前研究生安全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研究生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对策
(一)改善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制度
要改革完善安全责任制度,有效维护保障安全责任书的签订,落实安全责任制度,做到每个安全责任人都能尽到自己职责。要明确研究生安全挂脖能力老师的各项职责和责任,让广大教职工都能明白自己的任务,有效落实自己的责任,层层把关保障校园安全。要根据安全职责岗位需要,把相关人员职责和安全教育与管理责任情况纳入年度考核中去。对研究生进行安全教育与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的工程,高校的领导和老师都有义务、有责任去做好这项工作,做到扎扎实实。作为小院的安全保卫部门和管理部门,应该抓实抓细,互相配合好,做好学校安全工作。
(二)加强研究生安全常规化教育
研究生的安全教育常规化的积极推进,落实好研究生安全教育,改变以往到发生安全事故或者隐患时再去强调重视的作法,争取做到常规化、经常化。从整个学校安全管理的重点出发,强调大局,各方面兼顾,认真有效维护好校园安全建设发展。同时就要从一开学就开始,全方位、全时段的教育宣传广大研究生,从根本上全面宣传到位,让广大研究生形成一种思想意识,对于自己人参、财产等各方面都要有安全防范意识。要多引导、宣传、鼓励广大研究生要有自我防范意识,要有防微杜渐观念。切实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研究生教育,从思想上提高研究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价值判断的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这才是搞好学生安全工作的根本。
(三)制定应急事件处理预案
应急预案是经过一定程序制定的处理突发事件的事先方案(预案),是建立统一、高效、权威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的基础。学校学校应该做好各种演练准备工作,从各方面思想上、认识上以及现场准备上,切实做好有效预防,而不仅仅是纸面上的形式。当学校发生安全事故时,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对于事故的突发性缺乏应急性,心理等各方面都难以应对这种局面,手无足措,心慌意乱,因此,学校应该提前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让广大师生有所准备、有所预防,做到万无一失。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学校首先应建立危机心理预警机制,其目的是为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对危机的发生起预报作用;其次,要是只专门的协调处理机构,统一安排组织协调,有效地控制住场面,保障最基本的安全;再次,学校制定出一条安全信息预警机制,一旦出现意外险情,广大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互相通知或者得到警告,及时梳理,分散相安全地带,有利于整个事态的稳定。学校有必要从大局出发,组织制定出可行性、操作性和时效性的体系方案,一旦发生事故,快速启动有效地应急预案,把可能有的各种损失都要降到最低的限度。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