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临床医学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临床医学专业

临床医学专业范文1

1医药类高职院校学生转临床医学专业的动因分析———以江苏医药职业学院为例

1.1问卷调查。江苏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苏省内名列前茅的医药类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是校内的主干专业,也是转专业学生选择的热门专业。与其他医药类高职院校相比,江苏医药职业学院学生转临床医学专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既有个性,也有普遍性,有借鉴意义。选取2015级、2016级和2017级转到临床医学专业的83名学生进行转专业动因的问卷调查,随后针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1.2动因分析。影响学生转临床医学专业的动因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既有他人和自我因素的影响,也有理性和非理性成分。

1.2.1“就业前景”、“专业热门”、“家长推荐”和“个人兴趣”成为申请转临床医学专业的主要动因①因“就业前景”、“专业热门”原因转专业的学生人数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2.8%和89.2%。临床医学专业是医药类高职院校的主干专业,一直得到学校的大力扶持,得到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也最多。另外临床医学专业发展前景很好,毕业生具有较全面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学习能力、较强的处理临床实际问题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相对于其他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确定性比较强,也很受医学以外的领域欢迎,考虑到现在大学生就业普遍不畅等因素,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和待遇一直较好。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大健康产业的发展,除了大中型公立医院外,民办医院、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也将得到很大发展,医学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会使该类毕业生更为抢手,因此吸引很多学生转到临床医学专业。②因“家长推荐”原因转专业的学生人数所占的比例为61.4%。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部分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前途,希望子女将来的职业比较稳定,根据自身、其他人对临床医学专业的了解和认识或传承家族从医传统等方面考虑,很青睐医生的职业,推荐孩子选择临床医学专业。③因“个人兴趣”原因转专业的学生人数所占的比例为42.2%。临床医学专业的高考分数较高,部分一心想进入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因为分数达不到录取标准,被迫调到了自己不感兴趣或不喜欢的专业,因此对所学专业缺乏认同感,消极应付,甚至影响学业的完成。

1.2.2“学科成绩”、“专业了解”、“人际关系”、“从众心理”及其他因素是申请转临床医学专业的次要动因①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个人兴趣不高,会使专业适应性差,学习动力下降,从而使学习成绩下降。②有一些学生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等信息不够了解,从而导致最终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专业。③一些学生由于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想尽快转专业离开,导致不重视处理班级同学间的关系,使同学之间相处得一般甚至关系紧张。④一些学生有从众心理,看到朋友、同学等转到了临床医学专业,认为临床医学专业非常好,也跟着提出了转专业的申请。

2医药类高职院校学生理性对待转临床医学专业的对策

2.1优化专业设置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4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期,但目前面临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传统产业竞争力削弱等问题,加快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加强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技术进步要靠人才支撑,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巨大挑战。面对这种情况,高校应该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社会上的需求,积极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并根据行业最新的发展进行专业课程的增减,加快课程内容更新,使毕业生更适应产业升级和经济形势变化,更具有就业竞争力[1,2]。另外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专”的同时,还要加强基础课程、通识课程教育,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就业能力。通过以上措施,会打消一些同学盲目转专业的念头,也可以提升原专业的生存力和竞争力。

2.2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医药类高职院校在学生填报志愿前,应该利用学校主页、高招会、电视网络媒体等加大宣传力度,让考生详细了解学校概况、行业优势、专业特色、就业情况等[3]。家长和老师也要对学生选择专业进行全面和正确的引导,不能灌输医药类院校里只有临床医学专业最好的观念,而是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学校有必要对入校新生进行专业教育,让学生了解自己专业的特色、培养目标和要求、主干课程、发展前景等,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作用和价值有正确认识[4],使学生明白并不是只有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才能有好的前途,从而积极对人生进行规划,树立“行行出状元”的思想,从而培养和增强对专业的兴趣。

2.3加强转专业教育对于想转专业的学生,学校应采取各种方式加强转专业教育,告诉学生临床医学是一个学制长、成本高、技术性很强的专业,课程难度大,不仅需要熟练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从而使学生再次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特点,是否真的适合转到临床医学专业。

2.4完善转专业制度各医学高职类院校应积极探索建立合理的转临床医学专业制度和条件,统筹安排、合理限定其他专业转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数,在尽力保证弱势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基础上,给予学生最大的专业选择权。为了尽可能使更多的、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达成转专业的愿望,学校可以降低对文化学习成绩的要求,可以适当考虑学生社会实践表现、增加面试环节等,全面考量学生的综合能力[5],从而给单纯文化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多的转专业机会。

临床医学专业范文2

    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护理模式的作用,更好地应用整体护理工作程序。的报告中,提出教育的四大任务之一。病例讨论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使教育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多。在分组准备阶段,小组成员各抒己见、集思广益,达成共识。

    学生们反映这种教学模式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增进了同学间的交流与协作,为将来从事临床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病例讨论式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能力的提高病例讨论式教学对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考虑到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

    选题难易适当,既能体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又能突出临床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讨论时教师既要认真听取和及时分析学生的发言,全面了解、掌握各组讨论情况,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展开讨论,又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能驾驭和控制活跃课堂气氛,把讨论不断引向深入。

    所以,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这也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完善,以胜任新的教学方法。通过病例讨论课,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初步的实践证明,病例讨论式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培养上受到学生欢迎和赞成。

临床医学专业范文3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规培;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法随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着不断转变与改革。在培养模式上,从注重知识理论人才的培养转变为注重能力应用人才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上,从单学科单一型人才的培养转变为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培养目标上,从单纯专科的医师培养转变为全科医师方面的培养。另外,在具体培养阶段上,也逐步形成了医学院校在校教育、医学毕业后教育和入院工作继续教育3个相对独立而又密切衔接的培养步骤。高等医学教育理念的转变及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均对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医学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我国目前存在2种医学教育模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1998年,我国开始设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这是我国临床医学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模式从以学术型为主向重视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的一次战略性调整。10余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探索与试点在我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研究生培养也存在临床能力培训不到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现行的执业医师制度和从业制度不配套等问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不仅是医学生毕业后进行再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更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务工作者的必由之路[1]。因此,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根据医学生自身情况及培养单位状况,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进行有机融合,不仅可以避免医学教育与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人才培养效率与质量,更可有效应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1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接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趋势。上海、北京等高校作为首批试点单位,经过近10年的探索,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但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专科医师标准化培训细则和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制度衔接、导师理念和规培培训过程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

1.1制度、时间衔接存在缝隙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制复杂、不统一[3],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培隶属不同管理部门[4],管理制度衔接度不够。本科学历人员进入临床工作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3年后方能达到住院医师第一阶段的要求,然后允许其以同等学力在职申请硕士专业学位,但仍然要经过2~2.5年的培养,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一种否定。2015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文《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方案》明确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须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方可获得硕士专业学位。根据《方案》要求,各省卫计委已经将规培考试提前到每年4月份,但证书发放要到10月份,规培证书发放与学位授予时间衔接有较大困难。

1.2导师带教理念偏颇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晚,许多导师同时兼任学术型研究生导师[5],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能完全脱离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6]。部分导师把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当作科学学位来培养,重点进行科研能力训练,无法达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部分导师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花大部分时间在临床科室轮转,在导师身边时间很少这种方式或多或少存在抵触情绪,令研究生无所适从。33个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规培并轨,这一培养模式对导师和带教教师来讲,从接受到执行,都需要一个过程。同时,由于临床工作繁忙,带教老师对规培内容和流程掌握不全面,执行不到位,进而影响了研究生临床训练质量。

1.3学位课程学习与规培时间冲突

按照我国学位条例和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大纲要求,为保证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的授课质量,研究生入学后,需要在学校进行为期3个月的学位课程学习,考试合格后方能进入规培基地进行相关科室的轮转。9月份入学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时间只有34个月,而培养方案则要求临床培训时间不少于33个月,这种集中授课模式使学位课程学习与规培时间衔接不畅,甚至出现冲突。

1.4分流机制尚不完善

根据国家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第二学年内未获得《医师资格证书》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可安排其转入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渠道。这种分流机制不适用没有临床医学学术学位授权点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另外,近五年省内、外兄弟院校规培考试统计结果显示,各学校规培考试通过率一般在70%~90%之间,通过率很难达到100%,考试未通过的研究生无法按时获得硕士学位。虽然培养方案要求,毕业后3年内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者,可回原学位授予单位申请硕士专业学位,但2015级以后并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分流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2专业学位研究生规培并轨培养采取的主要对策

2.1医教协同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要使学历教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真正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完全接轨,医教协同机制需进一步完善,教育部和国家卫计委需要将协同制度进一步细化,主要体现在规培课程设置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对接;学分互认政策落实;规培考试的安排与高校教学安排的协调;专业学位研究生待遇与规培住院医师同工同酬等。

2.2强化专硕规培理念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的培养理念直接关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各学校研究生管理人员和导师可以通过参观学习、开会交流培训等形式,深刻理解和强化导师和带教老师专业学位研究生规培理念,正确理解“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含义,让专业学位研究生规培培养理念融入导师和带教老师的指导过程,不断提高导师和带教老师的业务水平,着力培养一支业务精湛的专硕培养师资队伍。

2.3优化课程设置

为保证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临床能力训练,在国家临床医学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出台后,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已经对原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首先,对专业课进行调整,适当压缩学位课程的门数和学时,并适当增加与临床相关的学术讲座;其次,在授课模式上,适当减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校进行理论课程学习的时间,对本年度新入学研究生,部分高校采取让研究生早入学进行授课的方式;一部分高校于当年8月份将研究生分配到各附属医院进行临床轮转,利用周末或晚上的时间对其进行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授课。这些课程设置方面的改革,从时间上保证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做到“早临床、多临床、不脱离临床”,切实保证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操作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2.4完善考核监督体系

临床技能操作是考核研究生培养成功与否的重要评价标准[7]。专业学位研究生规培考核具体包括培训过程考核、培训年度考核和培训结业考核3个阶段,尤其是重点考核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训过程。为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规培质量,统一规培过程考核标准、构建培训质量监督体系是强化研究生培养的重点举措。2.4.1严控出科考核建立规范的考核制度[8],制订出科考核细则,将考核指标细化、量化,统一出科考核标准,强化对临床操作技能和临床诊疗思维的考核。将出科考核作为提高研究生规培质量的重要环节。出科考核不及格研究生需要在本科室继续参加培训,直至通过出科考核。各高校要求规培基地制定配套的规章制度,将规培带教作为年底考核评优和职称晋升的条件之一。2.4.2建立质控保障体系国家相关部门需要统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修订评价制度,完善评估体系。遵循我国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医学专业学科的特点,科学、客观评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内部评估、机构评估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2.4.3强化二级单位管理职能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采取校、院二级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不但要求学校有相应管理制度,还需要学校管理单位细化配套的管理制度和职能,切实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检查与评估。学校定期进行校内评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目标相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9],更加注重相关技能的培养。而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则是融入医疗卫生行业、开展医疗工作的必经之路。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体系较为复杂,与国外知名医学院校相比,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均处于相对落后阶段,更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来进行完善[10]。本文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积极探索,期望在一定程度上为开展更加合理有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汪玲.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以上海“5+3”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0):49-54.

临床医学专业范文4

1.医德教育目标不明确。医德教育的内涵尚待厘清,医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容易混为一谈。主要表现为:在指导思想上,突出政治信念而忽视医德精神。从政治理想视角,对医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而缺少从医学专业和医疗制度角度,对医学职业精神的阐述。在教学形式上,医德教学与社会脱节,医德教学效果不佳。教学内容缺乏生动、鲜活的病例分析讲解,考核方式偏重记忆和笔试,没有充分关注医德精神的体验和内化。教学内容多年不变,一些因科学进步而随之产生的新型医学课题在教材中反映很少,而医学生作为当代青年,却更愿意关心这些热点问题。当前的医德教育未能充分重视与学生医德修养心理的有机结合,缺乏必要的针对性,使医德教育难以深入学生的心灵,造成许多学生对医德一知半解,片面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忽略了其专业性和时代性。

2.七年制临床医学课程体系有待完善。有研究表明,我国医学院校的医德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而国外医学院校中医德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美国、德国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七年制临床医学的基础课程阶段,课程量大、内容繁杂、目标要求高,学生没有过多精力投入医德素质的养成。一是在教学要求上,片面强调医学科技。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对七年制学生普遍提出更高要求,但对于医德教育课程,并没有更严格的要求,且相对于专业课程,医德课程缺乏技术理性特征和显性实用特征。二是就课程设置来看,没有开设有针对性或实用性的医德素质教育课程。医德课程的安排内容陈旧、缺乏实践性和有效的授课形式,不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医德知识。且医德课程各学科之间缺乏连贯性,致使课程体系缺乏层次性、系统性。三是医德课程对老师的要求也比较高,一方面要求谙熟医德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又要求对医学素养有较深的了解。校园里虽然也有能把医德和专业课程融合讲授的老师,但毕竟凤毛麟角。

3.医学院校教师的结构和素质有待优化。当前在高校从事医德教育的教师多为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专业的毕业生,存在着医学理论知识缺乏,不能将医德教育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情况。七年制医学专业临床实践教学的时间长、影响深。某些临床带教教师的不良行为,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其负面的影响。据一项调查统计,在100多名医务人员中,有7%的医务人员参加过病人安排的饭局和娱乐活动,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无可厚非,觉得接受宴请是劳动付出应有的一种回报,合情合理。这无疑会影响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健全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德教育体系

1.树立现代医学教育观。打破“医学仅是一门自然科学”的传统观念,师生都应认识到医德素养在医学研究和医学职业中的重要作用。《爱丁堡宣言》提出:“理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医德培养之于医学生就如同专业素质一样是不可或缺、受益终生的基本素质。医学教育者应超越“专业”立场,站在“教育”立场看待医德教育,只有将科学精神和医德精神并重,才能培养全面、高层次的卓越医学人才。一是七年制临床学生要具有正确的价值理念,才能更好地从事科学研究和医疗服务。因此,在厘清医德教育核心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完善医德课程体系,优化医德教育课程内容,加强医德学科的建设。二是医德的核心价值观应当是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不能忽视人的精神活动及其生存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医德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质量、生命价值和人类未来健康和幸福的关注。医疗行业的从业者应当把视角从关注个人健康扩展到社会责任,明白医生对病人存在信托责任,而这个责任要以精湛的专业技能、严格的自我规范和良好的行业道德为依靠。三是理顺医德教育机制。应当建立单独的医德学科,提供科研项目上的支持,从国家制度和政策层面加强医德教育师资培训,从教学改革入手加强医德课程体系建设。

2.促进医德教育模式的现代化转型。一是丰富课程设置。除基础课程外,还应当随着年级的升高,开设医学语言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写作、临床交流技巧等课程,由浅入深,贯穿医学生入学到毕业全过程,形成有层次、有系统的阶梯渐进方式。同时提高医德课程的针对性、实践性、趣味性和探索性,培养学生医德素质养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加强教学方式多元化。将课内教学、课外教学及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增加医德科目和课时量的“外延式”扩张与课程内容优化的“内涵式”提升相结合。以选修课为重要载体,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培养学生的爱好。通过临岗医德实践辅导教学,让学生树立医德关爱理念。三是在教学方法上,向“学生中心模式”转变。逐步推广采用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对教学查房中临床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提出自己的观点,引导和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敏感性和倾向性。通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开展开放性实验课题,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和修改文献检索,记录科研笔记和反思日记,撰写综述论文,既能培养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自我判断和思辨的水平。四是增强医德教育中的规范性教育。卫生部颁布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第2条规定:“医德是指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员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在医疗技术飞速发展和诊疗过程对技术高度依赖的情况下,更应当发挥道德规范的约束作用,使得医德教育具有可操作性。例如,医学生沟通技巧的实践训练和法治意识的培养。

3.推进医德教育的全程化。医德教育应当融入到七年制教育全过程,通过结合医学专业知识强调医德关怀的重要性、必要性来培养医德的效果,比单纯的医德学科学习更有效。在前期基础知识教学中,医学专业教材中增加医德内容,教师在讲解疾病的鉴别诊断时穿插对医患纠纷的分析,会给学生留下更加直观和深刻的印象。进入临床学习阶段,根据专业技术安排相应的德育培训,在问诊中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在体格检查中培养学生良好医德,对于学生的考核增设德育培训得分,定期交流实习心得体会等形式,提高实习生对临床服务中医德精神的理解和运用。

临床医学专业范文5

第一条为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临床医学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与水平,鼓励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要,实现卫生工作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标,特制定本评审条件。

第二条临床医学各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名称为主治医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名称为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

第三条按照本评审条件通过评审或考试获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者,表明其具有相应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可以被聘为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

第二章适应范围

第四条本评审条件工适用对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合法行医权的医师。

第五条根据医疗机构专业设置的实际情况,临床医学专业评审条件分为两个部分:

(一)按二级学科分类的评审条件,适用于按二级学科设置的临床医学专业岗位,共分为十四个专业:全科/家庭医学、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口腔、眼科、耳鼻咽喉科、皮肤病与性病、精神病、肿瘤、病理、医学影像、计划生育。

(二)按三级学科分类的评审条件,适用于三级学科设置的临床医学专业岗位,共分为三十二个子专业: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肾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血液病、结核病、传染病、风湿与临床免疫、老年医学、急诊医学、普通外科、骨外科、胸心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小儿外科、烧伤外科、整形外科、麻醉、运动医学、康复医学、妇科、产科、口腔内科、口腔颌面外科、口腔修复、口腔整形、核医学、放射治疗、医学检验。医学全在线

第三章申报条件

第六条申报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医德和敬业精神,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和法律。

第七条有下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任务的专业,申报人应当按有关规定完成下基层工作任务。

第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报:医疗事故责任者三年内;医疗差错责任者一年内;受到行政处分者在处分时期内。

第九条申报人应当符合下列学历和资历的要求

(一)主治医师

1、医学中专毕业,在县及以下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取得医师资格后从事医师工作不少于七年;

2、医学大学专科毕业,取得医师资格后从事医师工作不少于六年;

3、医学大学本科毕业,取得医师资格后从事医师工作不少于五年;

4、医学大学本科毕业并取得与医学有关的第二学士学位,取得医师资格后从事医师工作不少于四年。

(二)副主任医师

1、医学大学专科毕业,在县及以下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从事主治医师工作不少于七年;

2、医学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主治医师工作不少于五年;

3、取得临床医学硕士学位,从事主治医师工作不少于四年;

4、取得临床医学博士学位,从事主治医师工作不少于二年;

5、临床医学博士后人员在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出博士后流动站前。

(三)主任医师

医学大学本科毕业或取得学士以上学位,从事副主任医师工作不少于五年。

(四)符合下列有关条件,经考核合格,可认定主治医师任职资格:

1、取得临床医学硕士学位,医.学全在.线,提供从事医师工作不少于三年;

2、取得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五)符合下列有关条件,申报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任职资格不受上述学历和任职年限的限制:

1、获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主要完成人;

2、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及以上奖的主要完成人。

第十条申报人应当符合下列外语能力的要求

临床医学专业范文6

研究生教育主要是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以及理论素养,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符合临床医师要求的临床实践能力及医学素养,即“理论、技能、人文”三大住院医师核心能力,两者的出发点有所不同[5]。不可避免的是部分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在临床轮转期间还要根据各自导师安排兼顾临床研究甚至是基础研究,在时间上会发生较大冲突。再加上核医学知晓率有限,部分学生对核医学专业不了解,在规培期间部分担负科研任务的专科硕士研究生会直接将核医学科轮转的部分时间用在科研上,进而导致其核医学科轮转学习不认真甚至失去轮转学习的机会。两种身份间的定位比较模糊。因此,在实践操作中,带教老师们可将各专业内容与核医学内容相互融合,引导研究生们从核医学角度去发现新的问题,挖掘新的研究思路,为他们开辟一条新的科研之路。在保证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轮转计划的要求下,也保证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使其在有限的3年时间内,于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中找准平衡点,全面提升临床实践能力与科研水平。如内分泌科学生可以将甲状腺功能亢进者的两种治疗方法的比较作为研究思路;心内科学生可以试图从心肌血流灌注显像中去挖掘新的研究内容。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带教理念有待转变

上述内容中提及的“研究生”与“住院医师”双重身份的定位,与导师的带教理念有着紧密的关系。在过去十几年传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中,存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同质化”培养的问题。目前中国的医疗环境评价机制中,科研成果占了较大的权重,研究生水平的高低几乎以科研能力决定[6]。因此很多专业学位导师可能还沿用以往传统的带教方式,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再加上对核医学的了解不够到位,认为其在医疗过程中的地位无足轻重,故在此期间占用部分时间来用于科研,忽视了从不同角度来培养专业型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导师在对学生进行科研能力训练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在临床轮转期间多思考、多发现,激励学生多与自己交流及反馈意见,可以轮转期间任一科室中发现的与自身所学内容相融合的临床问题为研究方向,尽量做到从临床实践转化到临床研究,再将临床研究应用到临床实践,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转化。

3培训方案过于笼统,缺乏个体化体现

不论是属于何类二级学科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核医学科的轮转时间均为1个月,特别是对于与核医学科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分泌科及普外科等科室而言,这样的安排略欠妥当。如对于内分泌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言,其需要了解涉及的内容包括门诊、住院病房、显像及功能检查等。主要包括:第一,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放射性核素131I治疗的原理、适应证、禁忌证、注意事项、辅助用药种类,以及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与放射性核素131I治疗各自的优缺点及相应的治疗前准备与后期随访问题。第二,甲状腺结节患者行甲状腺平面显像的原理、适应证、禁忌证及相应的注意事项。第三,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用药的异同。了解上述内容后对于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会产生较大影响,特别是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但若时间与仅要求对核医学内容略有知晓的神经内科专业硕士研究生一样的话,其能掌握的知识必定有限,了解的深度也仅限于表面,不够透彻。因此可制订个性化的轮转计划,避免“一刀切”的现象出现,适当延长与核医学科联系相对紧密的部分科室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轮转时间,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对核医学的理解度,于未来的医学实践中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4学生学习积极性欠佳

核医学专业作为影像医学的一个分支,作为一个辅助科室,建科时间短,目前未引起充分的认识,而且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本科学习期间接触较少,了解知识甚少。但要在短短1个月内,不仅要了解课本知识,还需要学习影像图片的阅读,如此重的学习任务及略有无聊的学习内容都会影响学习的积极性,造成整体学习积极性欠佳。面对此类问题,带教老师需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如采用基于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法的三基培训﹙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联合应用;以循证为基础的教学法为中心的科研能力培养[7]。带教老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微信等网络电子平台,推送各类讲座通知及提醒、理论授课和疑难病例讨论会讲课课件,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提供大范围的互动式教学平台,以便于学生有选择性地对各自感兴趣的内容或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内容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效能[8]。另外科室可以制定一些日常管理考核制度及出科考核制度:如在岗情况督查、自我学习评价、相关专业常见疾病报告书写质量考核、所涉及相关专业核医学知识的理论考核等,来适当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6]。

5带教老师重视程度不足,未能做出因人而异的教学计划

在科室进行培训的医师包括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几类规培生,学历知识层次不齐,同时轮转时间长短不同,而带教老师日常医务工作繁忙,常身兼数职,在已有相对熟悉的学生或轮转时间较长的学生的情况下,对不熟悉或轮转时间短的学生的重视程度会有一定差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1个月的轮转时间较影像学专业或核医学专业研究生的时间明显短,这可能是造成“放羊”教学状态出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带教老师应尽可能地根据规培研究生所学专业的不同,因材施教,对其该轮转时间的安排进行个性化的制订。如内分泌科研究生多安排去门诊及病房;肿瘤科及骨科研究生多对其讲解骨扫描相关知识;泌尿外科及肾内科应多涉及肾动态显像;心血管内科多讲解心肌灌注及代谢显像内容;呼吸科多讲解肺通气/灌注显像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图像解读内容。要尽量做到使学生们各自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核医学检查、治疗的原理、适应证、禁忌证、临床应用等,实现学有所用。与此同时在授予学生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注重人文素质教育,以保证其心理健康,培养其具有良好医患沟通能力。这对学生们以后的临床工作的生活都可起到一定帮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