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个人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设计个人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设计个人总结

课程设计个人总结范文1

1.课程设计的组织

为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得知识,平时的课堂教学大多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式获取知识的模式。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不同于平时的课堂教学,应采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借鉴校内外其他专业课程设计的组织模式,并结合本校“光电通信”专业现有的教学体系结构,将本专业的课程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展开阶段和验收阶段[2]。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如图1所示。

1)准备阶段。指导教师以加深基础知识、增强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提高创新研究能力为主线,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根据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结构,设置课程设计题目,尽量做到以下几点:设计内容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在突出本专业课程重点内容的基础上所覆盖的知识面尽可能广;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难易适中,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针对设计内容中学生还未学到的理论,安排理论辅导课,学生根据大纲提供的课程设计选题范围,并结合个人爱好及特长确定题目,为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工作量,需限制每个题目的选择人数。题目选定之后,组织小组内讨论,明确个人分工。

2)展开阶段。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组内讨论,运用所学知识对选定的题目进行分析、设计,完成设计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明确设计任务与要求;提出设计方案,给出总体原理框图;对所选方案进行理论分析、仿真或实验;讨论设计结果的可行性。在此环节,教师进行启发与引导,只讲解难点,充分尊重学生的设计思想,并在中期检查每组设计的进展情况,及时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原理错误及设计缺陷,对于细节上的小错误,可以由学生自己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和修改。

3)验收阶段。学生进行总结,完成课程设计报告并进行结果演示与答辩。教师根据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总体表现、书面总结报告、设计结果演示及答辩情况评定最后的成绩。其中,答辩是课程设计的深入,在较短的十几分钟内可以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熟练程度、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正确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而言,准备答辩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因此,答辩在课程设计的验收阶段必不可少。图1专业课程设计的三个阶段在上述三个阶段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任务在于抓住关键环节组织教学,将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融会其中,给学生最大的发挥空间,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启发其创造性思维,培养其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2.课程设计的实践

按照上述课程设计的组织模式,本专业的课程设计已完成了一次实践。在准备阶段,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并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设置的专业课程设计内容以光通信及光信息处理中常用的光器件设计和光学成像原理应用为主,相应地安排了6学时的理论课及2学时的答疑时间,每个设计题目由3名学生分工完成。在展开阶段,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和组内讨论完成设计内容,在中期检查中,每个学生进行阶段总结,汇报设计任务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提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学生进一步查阅文献资料,完成设计任务。在验收评定阶段,学生总结课程设计内容,撰写报告,并进行结果演示和现场答辩。最后考核包括了平时表现、书面报告及答辩三部分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20%、60%和20%。这样的考核方式将评价标准分解在了学生课程设计的三个阶段中,因而可以比较全面、公正地反映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情况。从最后的考核结果来看,每个设计小组都至少有一个认真完成的学生,能主动找老师答疑,有的学生还对设计内容进行了扩展,并总结了自己在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收获体会以及不完善之处。同时,也存在个别学生自己不做,抄袭别人的情况。另外,在课程设计总结报告中要求对结果进行讨论,但从报告及最终答辩情况看,学生对设计结果,主要是结果曲线的讨论很少,大部分学生只是单纯得完成了设计任务,对结果所反映的物理意义及应用价值理解较浅。因此,在今后的实践中,还需进一步启发学生多查阅文献,了解每个设计题目的实际应用方向,使学生能体会到学有所用,认识到专业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尽可能消除个别学生完全不动手的情况,让每组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程设计中来。

课程设计个人总结范文2

电子信息工程是国内高校中开设数量较多的一个专业,社会对该专业的学生需求量大。如何使电子信息工程的人才培养真正形成特色、让学生能力更强是值得共同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和社会信息反馈,我们认为树立并强化培养方向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每门课程有什么用、经历的每个教学环节对其有什么提高、以至于明白毕业后能够干什么。具体到专业方向课程设计而言,其组织实施要以整个专业的培养方向为指导,并最终服务于既定的人才培养方向,这也是专业方向课程设计在教学中能否发挥应有作用的关键。

1.1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初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能从事电子及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和应用工作,富有创新精神的宽口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知识面宽容易使学生产生困惑,往往形成“什么都学又都学不精”的印象。让学生的学习具有方向感,明白学习的众多课程之间有什么关系,学完之后能够具备什么能力,通过树立培养方向去除学生的这些疑问。从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名称及培养目标来看,该专业主要由“电子”和“信息”两方面构成;当然二者是不能简单分开的,但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可有所侧重,即形成偏重于应用电子类和信息处理类的两大方向。应用电子方向强调学生在硬件方面的能力,通过电路、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单片机、DSP、嵌入式系统、EDA等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以电子系统的设计开发为发展方向。信息处理方向则强调算法开发与软件编程能力,以信息处理与信息系统开发为主攻方向,重点课程包括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语言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计算方法、高级语言编程、数据库等。上述大部分课程都是电子信息工程两个方向的公共课,两个方向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1.2课程设计的方向把握

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两个不同方向的学生,专业方向课程设计的组织实施是分开进行的,即分成应用电子技术方向课程设计和信息处理方向课程设计,这两类设计课程都安排在学生修完各方向的主干课程之后。课程设计题目的拟定要体现方向性,如应用电子类的题目可设定为小型电子系统的开发设计,如“室温控制系统”、“智能小车”等的设计开发,信息处理类的题目如“语音识别”、“人脸识别”、“车牌检测”等。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知识结构确定不同的发展方向,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课程设计题目。完成各方向的设计题目需要的实验条件是不同的,相应的成果形式、成绩评定方式也不尽相同。

2专业方向课程设计实施实例

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处理方向注重算法开发与编程实践,主要研究利用信号处理、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等信息分析处理手段及编程工具进行相关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专业方向课程设计中常采用图像处理类的设计题目。数字图像处理是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课,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内容多、跨度大、覆盖面广,主要学习应用计算机对数字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的基本理论、方法。要求学生在掌握有关图像处理和图像分析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典型方法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编程实践技能[5-6]。充实设计内容并改进组织形式,通过课程设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2.1图像处理类课程设计的拟定思想

图像处理类课程设计要突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图像处理基础理论的巩固提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二是至少熟练掌握一门编程语言、选择适当开发平台实现具体的图像处理算法[7]。为此在题目选择、设计方案制定等方面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设计题目的选择。课程设计不同于教学过程中的实验,与之相比要更加突出设计性和综合性;而从工作量和难度上讲低于毕业设计。题目不能太大太难,必须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查阅资料和分组讨论,利用所学知识能给出解决方案或提出思路。设计内容要突出实用性,可以是实际问题的简化。解决问题需要综合应用图像处理多方面的知识点,但要避免图像处理算法的简单叠加,讲究合理应用。

(2)开发平台的选择。针对具体的应用实例可以采用不同的开发平台,如利用普通计算机下的Windows或UNIX平台、利用DSP、FPGA或其他嵌入式开发平台。

(3)编程语言的选择。图像处理中主要的编程语言是VC和Matlab,二者优缺点都非常突出。VC功能强大但要做到熟练使用难度较高,Matlab中有图像处理工具箱、包含了大量可直接调用的图像处理函数,应用简单但程序运行速度偏慢。不同的设计题目可能适于在不同的开发平台下选择不同的编程语言来解决[8]。题目设计时不仅要考虑题目自身的难度,还要兼顾各开发平台及应用不同编程语言的难度差异,比如在Windows下应用Matlab可以选择难度稍大的题目,而使用DSP或VC的设计题目相应要简单一些。

2.2课程设计范例—基于DSP的车牌检测

按照课程设计大纲的要求,考虑到具体设计中的多方面因素,实际教学中设计了多个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知识水平及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现举一个具体实例,借以说明图像处理课程设计的组织管理过程。车牌定位是进行车牌自动识别的前序步骤,定位结果对车牌的识别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综合运用所学的图像处理及相关课程的知识,建立基于DSP图像处理综合实验平台的车牌检测定位系统。

(1)设计要求与指导

布置题目,给学生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同时提供课程设计指导书,让学生明确设计题目要解决什么问题、具体完成哪些内容,以及大致的解决思路。该设计题目要求在DSP平台下完成,完成该题目的关键在于两点,即车牌检测方案的制定和DSP平台下的编程[9]。制定车牌检测方案首先要对含有车牌的图像进行分析,找出车牌区域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特点及所学图像处理知识设计检测方法。为了便于进行车牌检测,通常还需要对图像进行预处理以提高图像质量。要在DSP平台下完成该设计,必须熟悉DSP的开发环境,同时具备较强的编程实践和算法开发能力。与学生进行初步的沟通,使其明确要完成该设计题目,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分析车牌区域的特点及与图像中其他区域的主要差别。②设计车牌定位的实现方案,主要包括图像的预处理(如平滑、锐化、消除光照不均匀等)、车牌边缘提取、干扰区域抑制、牌照搜索与截取等。③利用DSP实验系统编程实现设计方案,处理结果要求实现车牌区域的自动截取。

(2)组织协调与方案制定

承担设计的课题小组选出组长负责课题分工及组员间工作的协调。课题组长选择平时成绩较好、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同学担任。组员分工以能圆满完成课题任务为原则,兼顾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如动手能力和编程能力强的同学可主要负责DSP平台下图像编程工作,理论知识掌握得比较好的同学可主要负责算法分析与流程设计。当然,分工时也可以考虑有针对性地进行“补短”,通过课程设计促进各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提高。针对车牌检测这一问题,课题小组制定了处理流程。即首先对采集到的车牌图像进行预处理,以降低噪声干扰;然后根据车牌区域的灰度特点选择适当阈值将图像二值化;提取图像边缘,并可利用数学形态学的开闭运算或自定义模板中值滤波进一步去除干扰;牌照区域搜索利用投影法,即通过检测图像向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的投影数据确定车牌区域;最后根据投影检测的结果截取车牌子图像[10]。

(3)算法设计与编程实践

根据处理流程,分工实现各步处理算法开发与代码编程。经过程序调试及对多幅车牌图像的测试改进算法,以逐步提高车牌检测的可靠性和算法执行效率。采集到包含车牌的图像,经过预处理、二值化、边缘检测、投影法定位,最终得到车牌子图像,为后续针对车牌的识别分析等工作做好准备。

(4)设计总结

学生根据自己所做的工作对课程设计进行总结,提交课程设计报告。设计报告重点反映个人所做的工作,交待清楚课题背景和设计内容、方案选择与理论分析、方案实现方式、结果分析以及设计总结等内容。

3结束语

课程设计个人总结范文3

认真抓好企业项目化课程设计的立题工作是提高课程设计质量的前提,它决定着企业项目化课程设计的方向和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特色。

1.企业项目化课程设计选题应围绕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要全面把握专业的培养计划,确定其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结构、服务面向、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等等,才能正确选题方向。

2.企业项目化课程设计选题应尽量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内容和科研方向相结合

工科教师本身手里拥有一些与企业合作的项目,这些研究内容一定程度上代表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和较强的实际应用意义。利用教师与企业签约的这些横向课题,开展企业项目化课程设计工作,充分利用教师对自己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较深入和独到的研究,以及其对课题内容的熟悉,方便地进行企业项目化课程设计工作的指导,同时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能更有效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并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企业项目化课程设计的具体实践

由于企业项目具有产品化的特点,知识覆盖面较广,所以课程设计性质一般为综合性,内容不限于一门课程往往涵盖几门课,所以实施的对象一般要求为大二下学期的学生,或者大三上学期的学生。学生已学过本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也大都开设起来,正是刚刚度过入门期,这时开展企业项目化课程设计恰到好处,既可以巩固以前所学的基础知识,又可以对即将要学到的关键知识进行深化,让学生接触实际企业项目,进行实践,必将遇到问题,可在探索、思考中学习,做到事半功倍。本课程设计的时间长度一般要求为1~2个学期,这是由企业实际项目开发的周期所决定的;也不能像传统方式,由于时间过短,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消化,课程设计效果大打折扣。

1.制订具体项目

教师与企业经过协商和充分研究,根据上述选题原则及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人才储备计划,并依据专业岗位要求,制订实际项目。项目均紧扣课程要求,分为三类:

(1)传统企业项目。

一般是工程师需要掌握的、普适的基本项目,学生可选择感兴趣的项目,通过研发,熟悉整个开发过程,打下基础,至少能在一个发展方向上做到入门,才有可能进一步发展。

(2)在研企业项目。

一般是企业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企业工程师正在完善或者探索研发之中,工程师对项目开发的每个细节都比较熟悉,也很有经验和心得,便于指导学生;学生通过思考、研发甚至创新和一线技术人员交流,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

(3)未来计划企业项目。

一般是企业准备着手开展的项目,一切都在起步当中,学生通过参与研发,了解更多的前沿知识,极大地丰富了视野,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机会。

2.制订计划

(1)企业派技术骨干对项目方案进行剖析,提出详细的技术指标、开发项目所需知识。

教师同学生通过充分讨论和交流,由学生自主选取项目,教师考虑学生个人能力,从整体考虑对项目进行分组,保证人员配置合理,每组为4~6人,并进行小组人员分工,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2)传统的课程设计时间太短,很多学生没有时间,只能敷衍了事。

在获取学校制度的支持下,项目计划时间不限定为1个学期内,可延长为2个学期,有充足的时间,才能保证学生认真完成项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写好项目进度表,指明每一阶段要处理的关键问题及技术指标,并将严格按照进度表进行考核,给学生一点压力、一点动力。

3.具体实施

(1)在学院专门开设一个课程设计实验室。

配备常用的实验耗材,设置必要的实验设备,有老师进行管理,并成立一定额度的基金,专供有需要的学生购置实验器材。

(2)教师每周按时到实验室指导学生。

对于一般问题,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的教材和参考资料,培养其自学及探索精神;当遇见难题时,对于个别问题进行详细指导,对于普遍问题,教师可集中授课;组织学生每2周汇报一次项目进展情况,鼓励相互间的讨论、交流。

(3)企业定期派技术人员到实验室进行指导。

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专项培训,特别是实践方面,很有针对性;技术人员有项目经验,对项目开发流程及其细节很熟悉,可谓见多识广,往往能起到“一语道破天机”的效果。

(4)派部分学生到企业进行短期学习。

进入企业开发第一线,企业人员可进行现场授课,解决学生在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学生可了解企业的岗位工作及要求,才能深切感知自身的不足,促使其上进。

4.考核评价

(1)依据各个项目进度的安排,对每个阶段进行考核。

根据学生的项目活动记录、收集整理的资料、阶段性总结报告等全面地评定,作为平时成绩。

(2)项目结束时,进行答辩形式的考核。

组织学生演示自己的成果,说明设计原理、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总结经验和教训;请学院里的教师及企业人员作为评委,提出相关问题,以此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项目的研究深度,给出成绩,并作为考核成绩。最后教师根据平时成绩和考核成绩客观地给出评价,并指出每个学生个人知识体系上及工作中的不足,促使其努力。

三、效果分析

1.传统模式和新模式的比较

(1)设计内容。

传统模式往往是几年不变化,有些甚至已被淘汰;新模式是来自于企业的项目,技术含量高,贴近市场,更主流,将来学生易融入企业。

(2)实施过程。

传统模式中学生是单枪匹马,时间短、交流比较少;新模式以团队的形式开展,时间充裕,不仅有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还有企业人员的加入,大大增加了兴趣和积极性。

(3)考核评价。

传统模式以理论考试成绩作为最终评价,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和多元智力理论;新模式考虑到多元智力理论,真正地体现了素质教育。

2.经过一年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效果较以前有明显提高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思考,自己动手,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所以很多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效果显著。不少学生反映:“经过这样的课程设计,以前学过的但不明白的知识,自己搞懂了;有些还没学的知识,自己现在就懂了”、“以前同学间聊的是游戏,现在讨论的就是技术”、“现在才明白自己懂得太少,想去企业还得好好努力”等等。

四、结束语

课程设计个人总结范文4

    通过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较高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培养的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师生在讨论式互动教学过程中坦陈已见,做到良好沟通,促进教学良性循环,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教师既要在课堂上讲好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分析方法,又要指明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整体把握。这就要求教师讲课时能够做到突出重点,牢固基础,透析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连接好知识网络。对于本课程和相关领域内的新知识点、新技术应用及时适当补充、说明,拓展学生视野,以适应其工作需求。对于本课程教学中的一些相对次要内容,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或引导、帮助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学习。这种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手段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功效。所采用多媒体课件和仿真实验、配电柜装配、试验台操作等的先进教学手段,可以较好地改变过去的教师讲、学生记的弊端,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通过直观化图形、动画教学课件使学生理解相对容易,并可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其学习兴趣。并不是要求所有课程内容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要根据不同章节的不同知识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电力负荷计算、导线截面选择、短路电流计算及电气设备校验等内容,仍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讲授好重点知识,学生通过课后习题、作业等对知识点进行加深理解和拓展。对电气工程基础等基本概念,继电保护装置整定计算,工厂供配电装置防雷与保护接地,高低压供电线路选择、设计与敷设,变电所地址选择与供电系统设计、布置,以及系统无功补偿与高/低压放电实验等内容,可以采用计算机仿真教学、观看现场录象和校外供电厂实习基地教学等手段,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该知识点和领域的掌握与理解程度。对变压器和高低压供、配电设备,如各种配电柜等的结构、原理、设计方案和设计标准等内容,则充分利用校外配电柜实习基地的便利条件,以下厂培训为主,实物教学为辅,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消化相关内容。

    二、增加课程设计环节

    电气工程基础课程设计是对学生进行工程概念渗透和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电气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课程设计训练,可以让学生集中精力进行课程复习与设计,包括工厂供配电系统设计方案经济、技术比较,方案选择,具体设计步骤及设计内容等,保证了课程设计质量。通过课程答辩,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到企业后经比较短的见习就能较快适应本专业技术工作。

    (一)选择设计题目

    通常选择10/35kV变电所作为设计蓝本。在设计中,提供给学生较新的参考资料,如设计规范、设备手册等,供学生设计时参阅。这样,可以使学生课程设计内容与当前电气工程基础技术相适应,不至于落后甚至流于形式。同时,采用AutoCAD等工程设计软件,使学生能够跟上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对毕业生工作技能的要求。

    (二)加强过程管理

    加强并做好课程设计过程管理工作,充分利用并发挥班级学生干部和学习骨干的带头作用。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小组中选出一到两名学习成绩较好、责任心较强的学生为小组长,全面管理本小组设计工作,如制定设计方案,合理安排设计进程,对设计任务和小组成员进行任务分配与协调,定时进行考勤和组织讨论等,向教师提供本小组的设计成果,并进行总结与报告。指导教师主动、及时与小组长联系,既不包办,也不放任。指导教师可以提出指导性建议和意见,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使学生课程设计能够圆满完成[7]。

    (三)注重总结和考核,及时点评

课程设计个人总结范文5

关键词: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课程设计;工程案例

一、引言

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课程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必修的一门核心专业课,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密切、工程实践性强、知识丰富复杂、相关规范更新快等特点。课程设计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通过具体的工程案例,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

二、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课程设计实践

1.设计的内容

由于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课程涉及内容较多,设计时间一般为两周,在课程设计内容上,分别安排了建筑电气部分的设计和供配电部分的设计两部分。通过第一周的具体实践,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设计住宅楼、商住两用楼、办公楼、别墅、宿舍楼等不同类型建筑的电气系统。第二周供配电部分的设计,主要通过综合公共建筑的具体实际负荷,让学生设计该建筑的变配电所,学会选择供电方案、供电等级、电源、变压器、高低压电器设备、导向电缆、配电柜,还要学会布置变配电所,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

2.识图能力的培养

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课程设计需要学生依据建筑图纸完成照明系统设计、插座系统设计、防雷接地系统设计和变配电所设计。对学生来说,设计的第一步就是先要看懂建筑图纸,明确建筑图纸所呈现的各种信息。在此课程设计之前,学生很少接触建筑图纸。对于信息含量大的建筑图纸,学生一时之间还不能把握。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设计,在课程开始的第一天,通过多媒体对多项设计内容逐个讲解,同时介绍一些有关建筑图纸的基本知识。

3.专业规范的应用

专业设计规范是对设计技术的具体要求,是设计工作的规则。作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课程设计时,遵循行业相关设计规范是必需的。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课程设计涉及《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等多项专业规范,并且每项规范包含的具体条款又非常多,对学生来说,看专业规范往往会感觉内容多而无从下手,具体设计的时候不知道应该依据哪本规范的哪些具体条文。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要讲解这些规范的适用对象及范围,帮助学生学会选择相关的专业规范进行设计。

4.加强平时考核

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课程设计共两周时间,每天都会进行集中讲解。为了让学生能够及时按照课程规定完成设计内容,可以分阶段对学生成果进行考核。考核主要采取的方法是据课程设计教学的进展情况,每天随机抽取几名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多媒体呈现给所有学生一起讨论。针对成果中的问题逐一进行讲解,同时指出设计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由于学生每个人的自尊心都很强,都想让自己的成果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所以都会主动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5.答辩环节

在课程设计之初就明确要求,课程设计结束后需要每个学生依据课程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答辩。在答辩过程中,教师一般会问学生一些关于课程设计内容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情况给出相应的答辩成绩。学生非常重视答辩环节,提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答辩不仅可以考核学生对于课程设计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积极的作用。

三、结语

本文结合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课程设计的实践,从课程设计的内容、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专业规范的熟知以及成果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总结,在教学应用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增喜,于军琪,何波,等.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设计教学实践与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9).

[2]于军琪.智能建筑课程设计与项目实践[M].北京:中电力出版社,2011.

[3]朱学莉,朱树先,郭胜辉.基于工程教育思想的《建筑供配电》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3(1).

课程设计个人总结范文6

在高校中,工程经济学是工程管理专业的承前启后的课程。作为其实践环节的课程设计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最后阶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课程设计中,学生通过分析,计算项目的基础数据,编制相关财务报表,计算财务评价指标,进而分析项目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和外汇平衡状况,最后以财务评价的角度来分析,判断项目的可行性。课程设计有利于学生掌握财务评价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加深学生对工程经济学基础知识,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实际工程项目财务评价的能力。但是就目前而言,我们的课程设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不尽人意之处,有许多需要改善可以提高的空间。下面笔者对在课程设计指导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影响设计质量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课程设计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的传统应试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机械地复述前人的知识,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验证能力,从而泯灭了学生们的求知热情,使学生们丧失了主动学习的能力,养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和重理论轻实践的思维习惯。同时,学生们在大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能够通过考试,他们会认真对待需要进行卷面考试的课程,而轻视课程设计这种实践性教学环节。因为在课程设计中,学生只要稍微做做,最后能提交设计成果就能拿到成绩。上述原因导致了学生不重视实践性的课程设计环节

2.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的抄袭现象

我校的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安排在学期末,缺乏与原课程的衔接性,而且此时各个科目的考试接踵而至,学生在复习课程设计所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备考。有些学生没有耐心浮躁,觉得设计任务重,在没有进行充分的理论复习及资料查阅的情况下盲目下手,造成计算结果错误设计停滞不前,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信心,认为自己不能独立完成设计任务1加之目前课程设计管理组织工作混乱,管理工作较为松懈,指导教师注重最后成果,缺乏对设计过程的监督和考核,只根据学生最后提交的设计成果进行成绩评定,导致学生在失去信心的情况下出现抄袭现象,这显然不利于设计质量的提局。

3.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的计算错误

由于基本建设项目财务评价所涉及的年限长,数据多,若采用常规手段非常容易出错'特别是财务评价中的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是经济决策中常用的一种不确定性分析方法,是在确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及预测影响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主要不确定因素(如销售量,价格,成本,投资,折现率,建设工期等)发生变化时,项目经济效益指标(如利润投资效益率,投资回收期等)的变化趋势和临界值,从中找出项目的敏感因素,并分析该因素达到临界值时的项目承受能力,确定其敏感程度。

通过敏感性分析,可以帮助决策者全面了解建设项目投资方案可能出现的经济效益变动情况,明确敏感的关键问题,识别投资应特别注意的地方,防止决策失误,并增强在项目关键环节或关键问题上的执行力。在复杂的投资环境中,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技术项目方案,对其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且是相互交叉综合发生的,当一个因素发生变化时,进行敏感性分析所需的财务报表,评价指标等都要重新编制,计算。工作量大而繁琐。依靠手工完成。常常使人望而却步。而Excel具有强大的数据计算能力,表格编制功能和丰富的财务函数,借助Excel可以实现自动化分析,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率,极大提高项目投资敏感性分析的效率。但是大多数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不能熟练运用Excel软件,仅靠计算器计算,计算结果很容易出错。

二、改善课程设计的措施

1.精心选择课程设计的题目

课程设计选题是课程设计的关键步骤,以往的课程设计题目是由教师指定,而且题目较少,整个班共用一个题目,很容易造成相互之间的模仿现象,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影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课程设计的质量,所以说,精心选题是保证课程设计质量的基础。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人们总是希望通过一定的努力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个人主观认为达到目标的概率很高,就会有信心,并激发出很强的工作力量;反之,如果他认为目标太高,通过努力也不会有很好的绩效时,就失去了内在的动力,导致工作消极\因此,课程设计指导教师进行课程设计选题时,应选择难易适中,学生感兴趣的题目作为设计任务,激励学生树立信心,保质保量的完成设计任务。

指导教师可在不规定设计题目的情况下提前两周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分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资料,实际调查等途径提出各组的题目,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课程基本理论确定适合各组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题目。利用这样的办法可以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且选择的题目既结合了社会实际,符合学生兴趣,又考虑了难易程度,学生不会因为题目枯燥而轻视,也不会因为题目太难而畏惧。

2.合理安排课程设计

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时间为1周,在指导教师提前两周下达任务书的情况下,设计易在理论课结束后马上进行,这样二者衔接得比较好。学生不用将过多的时间用于复习课程设计所需的基本知识,而能够马上进入设计状态。

由于上述课程设计的题目是分组确定的,所以课程设计时也应该分组进行。首先,分组进行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分享自己的观点,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丰富小组成员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进而学生可以协同计算,提高计算结果的精度,节约时间。其次,分组进行课程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有效减少抄袭现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提高设计成果的质量。

3.加强课程设计的过程管理

由于课程设计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指导教师应该在课程设计初始阶段指出容易出错的地方。并在每天的固定时间指导学生的设计,就指导时发现的共性问题及时进行统一讲解,仅是抽空到设计教室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不够的。

指导教师应该加强设计过程管理,合理划分和安排时间进度,严格把握学生的出勤和完成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和设计表现给予平时成绩,而不是只对最后的设计成果进行考核,从而提高学生对课程设计过程的重视程度,杜绝抄袭现象,保证课程设计的顺利完成。

4.应用Excel软件的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引导学生对一个包含具体问题的教学情境进行讨论并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它的一大特征。工程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具备案例教学的基础,通过案例教学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工程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思路,更重要的是能大幅度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在进行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时就不会产生畏难情绪,兴趣更高。

Excel软件是一个功能非常强大的工具,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简明的表格编制功能和丰富的财务函数,积极探索并引人软件在工程经济学案例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加快案例分析结果的产生,而且有助于学生对工程经济学理论,方法的掌握1同时,在工程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应用软件,可以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软件的快速便捷功能,亲自体会到数据计算速度和准确性的显着提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该软件的主动性,这样学生在进行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时可熟练使用软件,摆脱手工计算,加快设计速度,提高设计质量。

5.注重课程设计成果的讲评

以往学生提交完课程设计成果后,工程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活动就算彻底结束了。教师在批阅课程设计时发现的问题无法反溃给学生,学生只能得到一个考核成绩,不知道自己的设计是否需要改进或不完善的地方应怎样改进。鉴于此,应增加教师对课程设计的讲评工作。首先,教师对学生设计成果的评阅和讲评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所以学校应适当增加课程设计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其次,指导教师应认真、及时的做好设计成果的总结,在课程设计最后的讲评中使学生明白自己设计中的问题,看到自己的不足,从其他同学的课程设计中获益,提高自己的财务评价水平,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指导教师通过对课程设计成果存在问题的总结和讲评,可以了解学生实践过程中的不足和设计过程中的难点,对下一年级的课程设计进行更好的指导,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之,工程经济学是工程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作为其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设计。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掌握财务评价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