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法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法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法学论文

会计法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科学发展观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发生了变化。一方面,管理视线转向能带来价值增值的环节,由此作业成本法、经济增加值法开始流行。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不再仅限于自身的发展,与外界的合作也变得更加重要,由此供应链管理、价值链管理开始受到重视。这些方面决定了现在的会计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环境的变化,构建新的会计理论框架成为必然。这种会计模式就是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价值链会计模式。

价值链会计理论内涵

“价值链”一词最早是由著名的企业竞争战略专家麦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美国ABCTechnologies公司和美国价值链机构把价值链定义为一种高层次的物流模式,从原材料作为投入资产开始,直至把产品通过不同过程售予顾客为止,当中所有的增值活动都可作为价值链的组成部分。而价值链管理是对这一过程企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方位管理。只有资金增值了才能产生价值,所以价值链管理最关注的是资金流。价值链引起了企业管理理论的变化。

我国著名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认为会计是一项管理活动。那么会计管理就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管理理论发生了变化,会计也应有相应的变革。阎达五教授在价值链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价值链会计这一新兴概念。价值链会计把传统会计对单个企业的研究扩展到了对整个价值链的研究。总的来说,价值链会计可以定义为“在从供应商到顾客这条价值链上收集、利用、加工、存储、分析价值信息,实施对价值链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控制和反映,保证价值链高效、有序运转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价值链会计提出后,关于价值链会计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多,构建价值链的理论框架也就成为重点。只有理论框架构建起来,价值链会计才能应用于实际。另外,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因此,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才能真正适应环境的需要。

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

价值链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会计活动的最高层次,它为会计活动指明了方向。传统会计目标反映企业的资金活动,为会计信息外部使用者以及内部管理者提供信息。价值链会计是建立在会计是管理活动论的基础上,是价值链管理的一部分。因此,应从企业内部管理角度考虑价值链会计的目标。

首先,价值的创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价值链会计应动态地反映价值的运动。其次,价值链上的每个环节都可以看作价值的增值环节。价值链的整体实现最大增值,从而提高价值链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获取最大利润是价值链会计的目标。但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会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只有站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立场上,才能使内部管理者从战略的角度思考企业的长期发展问题。而且科学发展观不仅要考虑经济的发展,还要注重社会的发展。只有在实现了企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后,企业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最大增值。所以价值最大化不仅仅是利润最大化,还应包括整条价值链的社会价值最大化。

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可以总括为动态反映价值的运动过程,不断优化价值链,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协调控制,实现价值链的价值最大化。

价值链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是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传统的会计对象针对的是企业内部的价值运动。而价值链向上延伸到了供应价值链,向下延伸到了客户价值链,从而扩展了价值链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

价值链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是会计工作的基本前提。会计所处的环境极为复杂,有了合理、科学的假设,才能使会计工作正常进行。价值链会计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比传统会计更复杂多变。虽然传统会计的假设在价值链会计中依然可以存在,但是其具体范畴还是受到了冲击。要使价值链会计在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成熟,价值链会计假设的合理设定非常重要。

会计主体假设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虚拟企业大量出现,企业主体不再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有形实体;另一方面,企业作为一个集团存在,拥有很多子公司,子公司和母公司又各有很多合资公司。一个企业的枝节蔓延得,错综复杂,相互交错;而且,有的公司的成立只是为了完成某个项目,项目完成公司也就不存在了。现在的并购活动越来越频繁,企业的存与亡只是瞬息之间。所以现在企业的边界开始变得模糊,会计的主体经常变化。

而价值链管理使传统会计主体从单个企业扩展到一条完整的价值链,会计主体的边界大大延伸。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确定好会计主体,走出传统会计主体是企业的禁锢,才能明确价值链会计工作的范围。

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目前,虚拟企业的存在以及企业竞争的加剧,使企业持续经营变得越来越不确定。很多企业都面临着随时被清算和终止的命运。所以持续经营假设似乎显得更加重要。为了及时向有关方面提供企业信息,在企业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中,人为地将其分割开来,形成一个个的会计期间。会计分期假设也很必要。

但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数据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经营活动中发生的每笔交易瞬间就可完成,也可以及时处理向相关者提供报告。用户需要信息时可以随时从系统中调出。而竞争、兼并、企业虚拟化使得非持续经营的企业大量存在。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已经可以不存在于价值链会计中了。

货币计量假设会计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而现在会计只能核算那些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业务。对于经营管理活动中不能以货币计量的活动,如企业的人力资源、企业的竞争力等没有纳入会计核算范围。价值链会计是在会计管理活动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货币计量假设有很大的局限性。有人提出“货币计量假设扩展为价值计量,以核心企业为主体衡量整个价值链是否增值,对于人力资源、知识资本、金融风险等难以用货币计量的因素,可纳入价值链会计的范畴。”

价值链会计原则

传统会计有十三大原则,这其中除历史成本原则外,对于价值链会计基本适用。历史成本原则反映的是经济业务的实际成本,但是市场价格是变动的,资产的价值也就会或增或减。历史成本反映的价值是过时的,对于经营管理决策不具有相关性。价值链会计的目标是要使整个价值链增值达到最大化。它所要求的价值必须是现行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反映价值链上的价值。所以在价值链会计中必须将历史成本原则改为现行成本原则。现行成本原则是用现行成本或重置成本来代替历史成本,可以反映出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真正价值。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价值链会计可以扩展三个原则:以人为本原则、社会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比其他任何资源都重要。人力资源会计的提出适应了这一变化。人力资源是企业持续创造价值的源泉,所以在价值链会计中应建立以人为本的原则。

社会性原则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仅仅考虑自身的发展,还应该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社会价值最大化才能真正体现出企业乃至整个价值链的价值最大化。对企业业绩的评价可从社会的角度全方位考虑,这是价值链会计的社会性原则。财务-[飞诺网]

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要求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即要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前刚刚兴起的和谐会计以及逐渐成熟的环境会计就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只有企业可持续发展,从长远来看,价值链上的价值才能实现最大化。所以可持续发展原则应纳入价值链会计的原则中。

价值链会计计量

传统会计的货币计量已不能完全适应价值链会计,可以采用价值计量的形式正确反映价值链会计中无法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事项。但是,直接从货币计量过渡到价值计量是有难度的。在价值链会计中,可以先采用货币计量为主、多种计量形式(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并存的方式。价值链会计的计量可以建立在两种目前流行的方法上,一种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另外一种是经济增加值法(EconomicValueAdded,简称EVA)。

价值链成本会计价值链成本会计主要是从成本的角度去计量价值链的整体价值。只有成本达到最低,才能使价值链的价值最大。作业成本法目前在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中得到应用。所谓作业成本法就是对价值链的作业和成本动因进行分析,以便区分价值链中哪个环节的作业是增值作业,哪个环节的作业是非增值作业。在剔除非增值作业后,寻找新增值的上下游企业,动态地达到降低成本,实现价值链最大增值的目标。

价值链价值会计价值链价值会计是直接从价值的角度计量价值链的整体价值。经济增加值法是目前最流行的一种方法,最大的诱人之处就在于它把投资决策、业绩评价和奖金激励统一起来。经济增加值法把经济利润作为企业的目标,与目前会计采用的会计利润有所不同。经济利润不仅考虑债权资本成本,还考虑股权资本成本,即:

经济利润=息前税后营业利润-税后利息-股权费用

价值链价值=期初投资成本+经济利润现值

所以,经济增加值的目标与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完全一致。价值链会计的计量方法在此基础上可以逐渐完善起来。

价值链会计的报告模式

价值链会计的实时性和信息化决定了传统报告模式的局限性。传统财务报告不能报告非财务信息,报只是定期,使用者不能随时得到所需信息。所以传统报告模式已不能适应价值链会计的需要。

XBRL(ExtensibleBusinessReportingLanguge,即可扩展商业语言)是财务信息处理的最新技术,国际联合会一直在推广这一标准。中国矿业大学张涛提出,由于XBRL是企业网络财务报告的标准,统一了网络数据定义和格式,计算机可以统一识别网络报告的基本元素,所以用户可以快速、可靠地查找到所需要的财务信息。另外,用户还可以便捷地对查找到的财务信息进行利用。所以XBRL的报告模式符合价值链会计特点,它提高了报表编制效率,及时提供信息;增加了财务数据在不同时期、不同企业的可比性,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利用财务数据进行决策。

综上所述,在会计的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构建新兴会计研究领域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时,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才更能完善价值链会计体系,促进价值链会计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阎达五.价值链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会计研究,2004(2)

2.李百兴.价值链会计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财会通讯,2003(7)

3.张涛.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价值链会计构建.财会通讯,2005(3)

4.綦好东,杨志强.价值链会计的目标确定与职能定位.会计研究,2004(2)

会计法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人本会计人本主义以人为本

步入21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面临着严峻挑战。纷繁复杂的竞争背后,竞争的实质开始从自然资源竞争、资本竞争转向人力资源竞争。相应的,人力资本开始超越物质资本、货币资本而成为企业最有价值的部分。把人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来展开会计问题的讨论,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以人为本,将人本思想贯穿于企业会计活动的始终,强调会计工作对“人”这一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的过程及其结果核算的人本会计,日益引人注目,地位越来越重要。新时期,从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各行各业逐步得到贯彻,人本会计学研究开始了更快的发展。

一、概念的界定

基于人本会计学的潜在适用性和对会计学发展具有的革命性预期,进入21世纪后人本会计研究的发展开始活跃起来。人们对人本会计的试探性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于玉林教授,徐国君教授和王海兵观点。于玉林教授(1999)认为,人本会计学是指会计人员与进行会计事业相关的思维和行为的活动规律,以及培养会计人才规律的知识体系。他着重把人本会计学研究限定在研究会计人员自身发展和其思维行为的研究上,凸出了对被传统学术研究忽视的会计人员自身的研究。徐国君教授(2004)将人本会计定义为以人为中心、为根本的会计。在国内对人本会计研究概念的界定无法统一的情况下,放大概念的限定,以求不引起争议,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策略。但如此大的概念对人本会计的研究发展很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王海兵(2005)把人本会计定义为会计工作对“人”这一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的过程和结果的核算。这种观点在徐国君教授的研究基础上具体化了人为中心为根本的人本会计研究内涵。

笔者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经济、科技、管理等方面的竞争,最终转化为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中,会计人才的竞争尤为突出,会计行为的规范,会计行为机制的功能处于正常状态,对于企业实现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企业人力资源一样,客户资源也已成为企业的一项宝贵资源。满足顾客需求已成为许多企业的首要价值取向,对利润的竞争最终体现在对客户资源的争夺上。基于此,我认为,人本会计学是以组织内的会计人员及其内部的其他人力资源和外部的客户资源为研究对象,对以其思维、行为和价值体现及其核算规律为具体研究元素的计算、记录、分析、报告和监督的活动,并为有关方面提供对“人”这一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过程和方法,以实现社会、组织和个人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学科。这样对人本会计学概念进行分解如图1所示:

界定完概念,我们从哲学思想的角度对人本会计进行研究。人本会计有其自身发展的哲学基础,而从这种基础升华起来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直接对人本会计学的研究起直接指导作用。通过对人本会计概念的的界定和哲学基础及指导思想的建立,初步形成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人本会计研究框架。

二、人本会计理论的哲学基础

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一定的哲学基础。人本会计理论的哲学基础为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是一个广泛使用的范畴,具有哲学、心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不同角度的含义,其中哲学上的含义是最基本的认识(徐国君,《会计之友》,2004)。

“人本主义”(Humanism)一词来自拉丁文的Humanitas。Humanitas最早出现在古罗马西塞罗和格利乌斯的著作中,意思是指“人性”、“人情”和“万物之灵”,也指一种能促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教育制度。人本主义是一股普遍持久的社会思潮,始于十四五世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近代的人本主义,首先确立“以人为本”取代“以神为本”,强调人是世界的中心,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恢复了人的主体地位;其次强调对人的尊重,维护人的权利;再次突出强调人的价值、人的理性力量,把人看作是自然界进化的目的和自然界中最高贵的东西,按人类价值观来考察宇宙中的所有事物。古希腊的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物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在物存在的尺度”表达了最早的人类中心思想,这种对理性力量的强调显示了人对自身价值、自身力量的自信。

人本会计应当充分吸收“人本主义”的主体思想。把人作为会计的首要要素,将人这个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纳入会计核算系统。将人力资产价值置于资产的重要地位,将劳动者的价值作为劳动者的权益引入会计等式。开发人力资源付出的成本转为人力资源本身的价值,也作为劳动者所有者权益的构成。这样做,不仅能保全人力资本,而且能进一步完善员工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公司对人的尊重和对人权利的维护,将使内存于人体内的脑力和体力的价值通过人的劳动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人力内存于具体的个人身体,这个人自然对其拥有所有权。人本主义对人的价值和理性力量的强调,可以认为公司对自身员工资源的控制是可以通过薪酬激励、契约和信用关系等达到的。人本会计的核算就会相对的稳定,人本会计的发展就有了基础。

人力资源是物质财富创造、利用的主体,离开人的劳动,物质财富就不能创造,即使是机器运行,也离不开人的设计和操作。人力作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以劳动者权益的形式参与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是合理的。会计的目的服从于企业的目的,一切财富的增长不过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人才是目的,物只是手段。如果财富的增长给人带来的是痛苦,我们就应该改变这种增长方式,同时企业作为市场经济里面的基本单元,要致力于实现人的价值,满足人追求快乐的需要,彻底改变那种劳动给予人的只是痛苦的现象。因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本会计在21世纪的确立和大力发展是必要的。

三、哲学基础“人本主义”的升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大大超越了人本主义思想。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基于人类发展的趋势和对发展阶段的精确定位,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它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种思想不仅仅是超越人本主义思想,而是对在它基础上的一种质得升华。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人本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升华,存在以下三个质的不同:

(一)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将人本主义对“人”的抽象理解扩大到具体的人,即全体人民群众。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从人的实践出发去揭示、阐明人的本质,不仅看到“人自身”,还看到了人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关系,看到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本主义只看到人的自然的抽象的“共同性”的地方。因此,“以人为本”从来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是抽象的、凝固的。因为,现实的“人”总是多样的,他们的利益总是多元化的。基于国家社会的“以人为本”发展观,既不是以君主或资产者等少数有特殊地位和利益的人为本,也不是由这样的人给人民群众以恩赐式的眷顾,而是由全体人民通过国家社会的发展方针来行使自己作为主体的权力与责任,同时也享有应得的权利。

(二)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克服了西方人本主义的虚幻性,赋予了现实与时代的内涵。在我国当前这个历史时期,强调“以人为本”,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启蒙时期的人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平等、正义等基本理念,而是立足于我国的现实国情,为确立科学的社会发展观指明基本的价值导向,即以人民大众的全面利益为本。重在超越单纯的经济眼光,树立环境、文化、经济与政治全面发展的理念;不是仅仅着眼于一部分人眼前的迫切需要,而是着眼于全体人民的共同需要和长远需要。在人本主义的基础上,科学发展观作了巨大的改进,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系统发展观,力求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完全超越传统人本主义的片面性和虚幻性。

(三)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坚持了关于人全面发展的思想,以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终极目标,而不仅仅是把人视为创造物质财富的工具和手段。马克思恩格斯追求的理想人文境界是个体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整个发展理念和发展框架将过去注重“物”的发展逐渐走向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以人为本,关心人,解放人,发展人。经济、政治、文化、卫生、教育、环境、道德等方面的发展,归根结底都是为促进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提供各种条件。

总之,科学发展观在对“人”认识的层次、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理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开拓。不仅丰富完善了人本主义的内涵,而且修订了人本主义理论的缺失。

四、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人本会计学研究框架

人本会计学的内容具有交叉性。它是将其他现代科学的理论、方法与会计学的理论、方法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学科的内容。这种交叉性带来了理论的前沿,但容易产生研究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因此,需要统领全局的科学指导思想。人本会计以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科学发展观把人本主义的思想进行了升华,科学发展观具备了作为人本会计研究的指导思想。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的各项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就人本会计研究来说,应该把企业的会计人员及其内部的其他人力资源和外部的客户资源纳入会计信息系统,通过交叉学科的研究促进企业员工的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和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同时将客户资源进行核算管理,以满足客户的需要为企业发展的中心,最终实现自身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据以上的研究,从哲学思想角度得到人本会计学研究的框架图(图2)。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人本会计学研究从人本会计研究的三个研究对象出发,运用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最终实现社会、企业和个人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为了更好得诠释这个研究框架,笔者具体的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对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事业中的思维和行为的活动规律及培养会计人才规律的知识体系研究。在任何有经济活动的单位里,都需要有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与核算的会计人才,而会计行为的规范,会计行为机制的功能处于正常状态,直接影响着经济活动的运行和效果。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会计人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和发展变化规律。通过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人本会计研究,把会计人员的个人全面发展与企业的持续发展联系起来,用会计的方法和语言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培养会计人才作为人本会计研究的重要方面,分析现有会计人员队伍的规模、结构和素质情况,揭示培养会计人才的过程和发展变化规律及其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始终把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人本会计学研究会计人才培养的得一条红线。培养大量优秀诚信的会计人才、协调规范会计行为、树立科学的个人发展理念和遵纪守法的思维将是人本会计学研究的最终目标之一。

(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对企业除会计人员之外的人力资源的研究。人力和资金是生产的两大重要资源,现代企业投资方式中,两者都具有产权性质。因此,在现代企业会计核算中,人力资源作为重要的经济因素,对企业的经济成长和企业价值增加的贡献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源是企业的一项最具有主动性、创造性、适应性、协调性等其他物质资产所不具有的特征的资产。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十分富足的大国,在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研究上,应走在世界的前列,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人本会计研究应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情况进行具有人本意识的全面会计核算。通过会计核算编辑企业人力资源表,使其和企业三大财务报表一样成为展现企业实力和经营好坏的报告。另外,从个人、企业和国家三方发展的角度确定人力资源的资本化、评估增值、价值核算、退出企业等方面的研究。以提高主动性、积极性为主轴,充分体现一切依靠员工,一切服务于绝大多数员工的利益的思想。最终通过人本会计研究,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服务于人才发展和企业价值增值,达到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目的。(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对企业客户资源的研究。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企业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满足顾客需求已成为许多企业的首要价值取向,对利润的竞争最终体现在对客户资源的争夺上。与企业人力资源一样,客户资源也已成为企业的一项宝贵资源。因此,企业必须像管理其他资源一样对顾客进行静态和动态管理,做到像了解公司商品一样了解顾客,像了解库存变化一样了解顾客的变化。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人本会计在研究客户资源时,不仅要以满足顾客对产品本身的需要,而且要努力追求零顾客成本即降低顾客在交易中的金钱、时间、精力和其他方面的损耗。通过人本会计对客户资源的研究,产生的客户资源会计报表将更好的方便企业决策和公众对企业的了解,最终促成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节约型社会的目标。

可以预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人本会计将在具体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范围里取得丰硕研究成果。新经济的蓬勃发展,会计学面临着许多新任务。传统会计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开始显现自己的局限性和不足。目前会计学领域酝酿着一场从物本主义到人本主义的飞跃.这次飞跃很可能产生会计学意义深远的第五次革命((张文贤、邵强进,《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然而,这种变化需要会计理论的全新突破。理论的突破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没有系统科学的人本会计学研究框架的建立,将举步维艰。新时期我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适应了历史和现实国情的需要,将有力促进人本会计学的研究。对人力资源极为丰富的我国来说,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这种研究将更好的适应新经济环境下的迫切需要而且可以更迅速的走在世界前列。不远的将来,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人本会计研究体系将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体系融会贯通,交相辉映。

参考文献:

[1]崔凡:《论费耶阿本德的人本主义科学观》,《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年第1期。

[2]陈树林:《人本主义问题研究的困境》,《理论探讨》2005年第3期。

[3]拉蒙特:《人道主义哲学》,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4]林耘:《批判与超越——从民本论和人本主义到以人为本》,《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5]于玉林:《试探21世纪“人本会计学”的发展》,《现代财经》1999年第1期。

[6]张文贤、邵强进:《会计学革命——从物本主义到人本主义的飞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会计法学论文范文3

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优势互补,是会计研究向前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车轮”。诚如,马克思所言“一门学科成功地运用数学工具的程度是衡量其发展阶段的标志”,数学方法在会计研究的上述两个领域都有应用,其中实证研究尤为突出。

1.财务会计研究领域

随着金融市场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财务会计向企业外部提供的财务信息倍受各利益关系人关注,而“财务会计信息有没有用”这样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出现了。所以早期的实证会计研究主要是从有效市场假设(EMH)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出发,检验财务会计数据与其他经济指标(特别是股价)的关系,如果财务会计指标(特别是会计收益指标)与股票价格相关,则说明会计信息的披露对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有效。后来这一结论被实证研究所证实,这有效地驳斥了“会计无用论”,从而奠定了实证会计研究的地位。近年来,会计政策选择成为实证会计研究的重心,以解释和预测企业“为什么会选择这种会计政策,而不采取那种会计政策”。例如:会计政策选择与企业规模、地区分布、资本结构、分红计划。债务契约的关系;企业的外部利益关系人对会计信息反应的研究等,如果将上述问题给予抽象,它们都涉及“变量间的相互关系”这样一个可以归结为数学的问题。所以,针对上述问题,在研究随时间变化、具有随机性而又前后相互关联的动态数据时,用到时间序列分析,它包括建立时间序列模型(ARIMA模型)、参数估计及谱估计等理论与方法。在讨论多元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线性相关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典型相关分析和残差检验。由于正态分布在会计数据中广泛存在,例如,以任一会计科目作为总体,则不同时期该科目数额特别巨大和特别小(如为零)的比较少,则可以视之符合正态分布等,所以与正态分布相关的检验方法被大量使用:检验母体均值与原假设均值是否具有显著差异的U一检验,检验两个母体均值是否相等的T一检验,检验母体的方差与原假设方差是否具有显著差异的X2一检验,检验两个正态母体方差是否相等的F一检验。对不确定的母体分布采用非参数统计方法,如非参数检验。国外实证研究证实股票价格波动具有马尔可夫性,即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现在的股票价格已反映了以往和现在的全部经济信息,以前的股价行料对将来的股价波动不再具有信息价值,“将来”只与“现在”有关,而与“过去”无关。解决这方面问题的模型有:回归一马尔可夫模型、随机游动模型。

2.理财、管理会计研究领域

现财论,总的说来是围绕估价问题而展开的,这里所说的估价,既包括对个别“资本资产”的估价,也包括对企业总体价值的估价。如探讨投资风险和投资报酬的投资组合理论(PortfoliaTheory),后来该理论又发展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PricingTheroy)、探讨资本结构与企业总价值关系的资本结构理论(CapitalStructureTheory)、MM(Modigliani,Miller)理论、米勒模型(MilerModel)等。其中广泛应用了微积分、线性代数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针对创新金融工具的估价模式——期权定价模型则广泛地应用了偏微分方程、随机微分方程及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等较为先进、复杂的数学理论与方法。

管理会计主要是利用信息来预测前景,参与决策。筹划未来,控制和评价经济活动等,保证以较少的劳动消耗和资金占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管理会计应用的数学方法也相当广泛,例如预测成本和销售额时采用回归分析,评价企业财务状况、投资效益时采用层次分析法,预测经营状况是采用具有吸收状态(企业破产)的马尔可夫链。另外还有“经济定货量”模型、“经济生产量”模型、敏感分析、弹性分析等,则是应用微分学解决经济问题的一些典范。管理会计中许多问题可以归结为:数学分析中的极值问题;数学规划中一定约束条件下的目标函数的最值问题;马尔可夫相关理论问题;在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不能用线性方程或线性函数表示时的非线性规划问题;在解决多阶段决策问题时的动态规划问题;解决如何经济、合理地设置服务设施,从而以最低成本最大地满足顾客需要问题时的排队论问题,如人力资源选择,机器设备选购等;导源于宏观经济管理并在微观经济管理中也有广泛地应用的投入——产出分析问题,例如,用于多阶段生产条件下生产与成本计划的制定。

3.审计研究领域

审计主要是通过对财务会计信息的鉴证,以增强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会计信息信任程度。在审计中最常用的数学方法是抽样技术。随着统计科学和企业规模的不断发展,许多会计公司将统计抽样理论与审计相结合,设计出了审计抽样技术。对受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进行符合性测试时,采用属性抽样,如连续性抽样,发现抽样。在实质性测试中采用变量抽样,如分层随机抽样及累计概率比例抽样法(PPS),这对于减少审计风险和成本,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意义重大,因为严格遵循随机原则抽取样本,根据总体容量、误差率、精确度、可信水平等因素综合分析得到样本容量,其分布规律更加接近于审计总体的分布规律。另外,在预测突发事件或不确定性问题时,历史数据或既定的模型并不能完全反映它们,在这种情况下还要结合专家的专业判断、经验进行预测,也就是说,这一步的后验分布又是下一步先验分布的基础,不断对模型进行修正使之“动态化”,以提高预测精度。近年来,判别分析模型和聚类分析模型在国外也开始引入审计研究领域。对于定性资料的统计分析方面,Logit模型和probit模型被广泛应用,例如用于预测注册会计师签署审计意见类型等。

会计法学论文范文4

首先,项目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项目教学过程是每个人进行创造和实践的过程。在项目教学实践中,无论项目的完成情况如何,整个过程的参与使学生可以经历项目实训过程中的艰辛与快乐,进一步培养学员们的创新能力,教会学员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充满挑战性的项目实践活动将引起学员们的兴趣,并吸引其投入到学习中。

其次,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开展会计实践教学项目教学根据社会对会计专业基础知识的实际要求以及操作要求,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有效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协调能力等职业素养。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行动,实践教学,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生存能力和学习能力。

第三,可以使课堂保持良好的学习氛围。会计实践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项目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情境”“合作”“对话”“意义建构”等活动,主动建构知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员对会计培训内容的学习积极性,并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项目教学法具体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

项目教学法基于现实的工作过程来进行教学资源的挖掘,教师应注重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情况的结合。中职学校的学生在进入财会专业进行继续学习时,并不代表其一开始就具备进行财务会计实践能力,教师需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并且在进行实际训练时为学生选择与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及实际的会计操作水平相适应的项目。因此,教师在设计项目教学方案时一定要明确教学步骤,分层次,由浅入深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三、完善项目教学法的建议

在实际的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确收到不错的效果。然而,项目教学法也对中职会计教学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对教材、教学设备和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方法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项目教学的科学有效性,中职学校必须指派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教材的重新编写,设计出适合本校研究项目的教材;其次,建设实训场所,配备教学设备,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并对教学人员进行培训,并让其到企业进行短期的学习。由此可见,项目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使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四、总结

会计法学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法务会计是伴随经济的发展而出现并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从业人员通过综合运用会计学与法学知识和技能,最终在法庭上展示或陈述调查获取的有关财务证据资料,用以解决涉法经济问题的一门融会计学、法学等多门学科的有关内容为一体的新型跨学科复合学科。目前国际范围内法务会计发展均呈良性态势,出现了相关的研究组织和业务结构及业务精熟的从业人员。由于起步较晚,加之市场经济法律环境不很完善、理论研究和业务开展发展缓慢等原因,我国法务会计发展不很理想。本文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远角度,汲取国外经验,对我国法务会计理论、业务及组织机构等方面的发展较为系统地提出了三点建议。

自 "红光实业"开创了中国证券民事赔偿的先河, 接着"银广夏"财务舞弊案、"东锅事件"及蓝田股份、嘉宝实业等公司的财务舞弊案件先后发生,这就越来越凸显法务会计的市场要求和现实意义。在我国,法务会计近几年有所突破,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的来说还是存在许多不足。如对国外相关观点的学习整理以及对会计制度构建研究不深入、学科体系尚未最终形成、实践运用的系统研究仍然缺乏等。本论文提出三点促进我国法务会计发展的建议。

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不断完善法务会计相关法律、制度和机构

虽然新颁布的《会计法》对新世纪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做出了一定的规范,但其他与法务会计有关的如证据法、企业会计法等法律制度并不完整。法务会计是社会主义法制市场经济中调节各种经济行为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依靠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使法务会计在执行业务时能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即为法务会计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个好的法律环境。在国际上其他国家均设有有许多法务会计组织和机构,如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ACFE)、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属的法务和诉讼服务委员会(FLS Committee),为促进法务会计的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相关的组织却只有注册会计师协会,相对而言并不够细化到具体地指导法务会计业务,更谈不上对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因此,我们不妨借鉴国外经验,进一步将与法务会计业务开展有关的组织机构完善起来,使从业人员在业务开展上既能自觉接受管理、指导、监督,又能公平、自由地交流工作方法、操作规则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达到提高服务质量,减少从业风险,拓宽业务范围等目的。

二、大力推进法务会计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对法务会计从业人员的教育和素质提高

理论研究是一门学科不断成长和持续焕发活力稳步健康发展的源头。作为新生的极具前途的法务会计专业,更应当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理论研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规范的法务会计理论体系。参考国外的经验,基础理论研究的任务应当主要由专业机构或大学来承担,这是因为专业机构和大学能够集中优秀的专家学者一起研讨和掌握专业最新最前沿的基础理论动态。而实践理论研究的任务则应当主要由各会计事务所(或相当机构)承担,这是因为实践理论主要是具体技术(如检查技术、鉴定技术等)在法务会计在业务开展中的运用,而会计事务所(或相当机构)是实施这些具体技术的最终主体,相对而言更具有实践优势。但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实践理论的研究成果都应当在学术研讨会、专业刊物等平台公开,使之得到广泛的交流,促进法务会计理论的发展。

法务会计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为市场经济经济活动服务,因此大力培养法务会计从业人员势在必行。相比传统会计,法务会计的从业人员要求更高--不但要具有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会计实践工作经验,而且还应当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和证据规则知识,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独立敬业的精神。鉴于我国法务会计从业人员匮乏的现状,可以在院校学历教育上加大对会计学和法学的交叉培训,打好后备人才的基础。同时,在有经济或法律专业特色的高等院校中开设法务会计专业,借鉴国外同等学历的教育机制系统地培养法务会计的基本从业人员。再次,可以在现有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师、律师等等相关专业人士中开展业务培训,针对性地补足薄弱和发挥特色,"快速"地解决市场经济对法务会计从业人员的需求问题。另外,法务会计从业人员不能无原则赞成客户的立场,而应提供独立的法务会计服务,遵循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不可忽视的是,人才培养方案都应当建立在法务会计资格认证制度完备的基础上--比如从业人员必须通过全国(或国际)统一的资格考试以获得从业资格。

三、大力拓展法务会计业务范围的同时,促进业务实践有序、规范。

我国法务会计发展具有业务范围不够宽阔的缺点。就国内实际情况而言,目前开展得较为突出的业务主要有:税务会计、保险赔偿责任理算会计、海损事故理算会计等,但仍以税务会计为主。社会公证会计、物价会计、基金会计等则需待社会各项法律规章制度完善后逐步开展。要拓展上述业务,除了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外,还应当建立完善法务会计的业务部门。由于法务会计业务的开展牵涉诸多机构部门,因此还要加强各相关机构部门之间的协调,恰当处理其关系。只有这些机构、部门之间通力合作、相互协调,才能增强法务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工作能力、业务水平,继而促使法务会计的业务开展有序、规范。

参考文献:

[1]张苏彤:《高级法务会计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陈慧慧:"法务会计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和前景",载《中国工会财会》 2004年04期 。

[3]罗鹏:"论法务会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载《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13期

会计法学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公司治理;会计目标;法律经济学;会计立法

一、引言

公司治理是指连接并规范所有者、支配者、决策者、执行者以及使用者相互关系的权、责、利关系合理匹配的制度安排。从本质上讲,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是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了公司的目标、行为,决定了公司利益相关者中在公司治理关系中的地位。股东、经管阶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实际控制权的影响最终表现为对其利益实现程度的影响,而公司会计活动的结果,具有直接调节各利益相关主体利益的作用。因此,在公司治理中,会计目标的实现与公司治理目标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一方面,会计功能的发挥与控制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另一方面,由于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中具有反映、控制和监督的功能,会计行为可以在公司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维护企业所有者和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方面,会计法与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一致的。中国企业股份制改造以来,法学界对会计法律制度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从公司治理的视角研究会计法律制度却明显滞后于我国公司治理的实践,已有的成果也局限于公司治理结构缺陷的角度研究公司的会计行为,这种研究方法由于规范分析方法的缺失,其研究会成果对公司治理与会计立法并无多大助益。本文在分析国外有关会计目标理论的基础上,会计目标模式与公司治理模式之间的互动与对应关系进行了归纳和评析,并对我国会计法律规范的完善进行了初步构想。

二、会计目标的价值基础与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

会计目标是公司治理模式选择的基础,也是从法律经济学视角研究会计法律规范的逻辑前提。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法律制度背景下,人们对于会计目标的价值基础就有不同的的认识。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两大法系国家关于会计目标价值基础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息,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派学说之中,即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尽管两个学派的观点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关于会计目标价值基础的理论观点,对两大法系国家公司治理模式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受托责任学派与内部治理为主导的“德日治理模式”

受托责任学派形成于公司制盛行之时。该学派认为,由于社会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必然造就资本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受托经营者应当对委托者尽忠诚、勤勉的义务,会计目标就是向资源的提供者报告资源受托管理的情况。此种理论观点称之为“受托责任观”。在德日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主导会计目标价值的理论基础即是“受托责任观”。由资本市场的欠发达,德日企业的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银行是主要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目标的定位必然要倾向于银行。在德日模式下,公司治理主要依靠内部控制机制对管理当局进行监控,会计的基本目标主要是反映经营者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

(二)决策有用学派与外部治理为主导的“英美治理模式”

决策有用学派是在证券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化和规范化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在该学派看来,会计目标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决策的会计信息,因此认为会计信息是资源利用决策的基础。在英美为代表的普通法系国家,主导会计目标价值的理论基础即是“决策有用学观”。由于英美国家具有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投资者必须通过资本市场以股票或其他证券买卖的方式来决定自己的投资方向,社会资源分配主要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其会计目标必然定位于决策有用观。在英美模式下,公司治理主要依靠外部控制机制对公司经理层进行监控,会计就以为公司经营者的经营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为基本目标。

三、对会计目标与公司治理关系的法律经济学评价

(一)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公司的法律经济学价值

如上所述,受托责任学派把会计目标定位于为公司股东的投资决策需要,决策有用学派则把会计目标定位于公司经营者的经营决策需要,两者实际上都只是客观反映了现代公司的产权特点,而对其他利益主体的关注是不充分的。从法律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会计目标如果定位于单一的主体,则构成对效率价值与公平价值的双重拟制,从而在根本上动摇公司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公司不仅仅是股东和经理层的事业,而且需要关注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这些利益相关者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交易的契约关系。在这组合约安排中,公司作为他们之间合约的连接点,将这些利益相关者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因此,公司治理在承认和保护股东利益的同时,还要权衡和调节各种利益冲突。

“效率”指资源的有效使用与有效配置,“公平”是指获取收人或积累财产的机会公平。效率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没有效率或效率低下,生产力就不可能发展,产品与劳务的供给就不可能充裕,公平也就失去了实现的物质保障。但一个公司为追求效率而不顾公平,它就因无法赢得包括利益相关者在内的广大投资者的信赖而维持公司的高效率。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国家是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会计目标的确定也要受制于现行的公法制度框架,满足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

因此,在进行价值选择时,我们不能效率与公平绝对化,而应该在肯定公司治理机制奉行效率优先价值取向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兼顾公平的价值要求。

(二)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特征与会计目标定位的路径

1、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特征:一是资本市场不发达。企业的经营活动并不是完全以资本市场为导向,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资本市场都不会在企业资本筹集上发挥主要作用,企业大量资本的取得,仍大都采用直接投资的方式,只有少部分资金从资本市场筹集。在我国市场和法律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交易的不规范是普遍的存在的;二是股权高度集中。在资本市场完善的情况下,股东可以“用脚投票”来对公司的经营不善及时作出反映。然而,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还只是企业的融资渠道,通过资本市场对经营者实行外部约束的机制还没有形成;三是内部人控制严重。董事会本应在监督经营者方面起重要作用,但我国目前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存在着董事会地位模糊的现象,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发挥应有作用的机制缺乏必要的保障。

2、我国公司会计目标定位与路径选择

根据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和会计立法的现状,我国公司会计目标应该定位为:会计人员在依法享有会计权利的前提下,有效地履行义务,创造出既忠实于会计现象又对社会有着较高利用价值的会计信息。从长期看,“决策有用观”是会计目标的必然选择,但“决策有用观”是建立在完全有效的证券市场假设基础上的。而在中国当前的会计环境下,证券市场刚刚发展还很不完善,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真实的会计信息需求严重不足,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障碍,会计信息失真是当前我国会计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应更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即定位于“受托责任观”为主。随着中国会计环境的健全,资本市场发育成熟,并在社会经济中具有全面影响时,再逐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再定位于“决策有用观”。

四、完善我国会计法律制度的基本构想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会计立法也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随着公司股份制改造和公司治理实践的逐步深人,会计立法的滞后与不足也逐渐显露出来。为规范公司治理,我国会计法律制度急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会计监管体系

会计监管模式可分为行业自律、政府主导以及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三种模式。笔者认为,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下,我国的会计监管体系应该包括会计监管立法体系和会计监管执法体系。会计监管的立法体系解决的是会计监管的法律建设问题,它是实现会计监管的手段和工具;会计监管的执法体系需要从会计监管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来体现,它主要包括会计监管主体、会计监管对象以及会计监管范围等问题。如上所述,这种“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管体系框架是由我国公司的会计目标与公司治理模式决定的。

(二)会计监管体制

由于我国现行会计法确立的是政府主导型监管模式,因而会计监管体制主要涉及到会计监管权的设定和分配。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多头监管体制,会计法律规范之间冲突严重,极不利于公司会计目标的实现,有必要进行改革和完善。笔者认为,监管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明确会计主体的法律责任,建立诉讼机制,实行民事赔偿责任追究制度;统一会计立法,加强会计法律规范之间的协调性;明确监管主体之间的权责,建立责任追究机制等。

(三)法律责任制度

目前的法律对于会计、会计监管中的法律责任虽然已经有了许多规定,但是无论从立法上还是从实践上看,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会计人员的民事责任缺位是立法上的一大缺陷;二是司法会计制度不适应改革的需要;三是有关监管者的法律责任规定不够明确。这些问题,应成为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立法的重要内容。

(四)会计国际化

按照国际会计规范的构成构建我国会计准则的结构框架。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快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颁布和实施,尽早实现从行业会计制度向具体会计准则的转变;二是参照国际会计准则体系的构成,补充和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如物价变动会计准则、施工合同会计准则、租赁会计准则、外币汇率变动影响会计准则、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会计制度的制定应能体现会计主体利益与国家利益协调的要求。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会计制度的制定不仅要满足会计主体核算与报告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的需要,而且要满足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