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范文1

关键词:专升本;食品专业;食品工程原理;教学改革

“食品工程原理”是研究和介绍食品工业生产中传递过程与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内在规律、常用设备及过程的计算方法,是食品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的学习也为“食品工厂机械与设备”“食品加工工艺学”和“食品工厂设计”等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专升本教育是优秀的专科学生继续扩大知识面、更新知识体系、改善专业结构、提高自身专业技术和能力、提高学历层次深造的重要途径,同时可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顺应现代科学技术和人才发展的要求[1]。为了保证本科阶段知识的系统性,食品类专业专升本普遍将“食品工程原理”核心课程开设。但是,受一些条件的影响,专升本“食品工程原理”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因此,分析专升本“食品工程原理”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食品专升本“食品工程原理”的教学效果就显得非常必要。

1存在的问题

1.1食品科学与工程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差异较大

专升本学生专业背景复杂,就食品类而言,除了专科是食品专业外,还有生物制药、生物学、园艺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水产等多个相近专业,甚至或包括一些文科类专业。掌握一定食品科学和工程的基本知识,是顺利进入食品专业本科阶段学习的必然要求。但因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专业,而各个学校和专业在食品专业基础课理论实验教学内容和要求也存在差距,因而学生的食品科学和工程理论知识掌握差别较大。这种食品理论知识的差异性给目前的专升本“食品工程原理”教学增加了难度。

1.2基础知识水平不同

“食品工程原理”需要较广的基础理论,涉及高等数学、物理、物理化学、机械制图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为了保证专升本培养质量,国家规定参加专升本考试的学生所学专业需与所报考专业应一致或相近。而在专科教育阶段,各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一些学校与专业开设了“物理”“物理化学”和“机械制图”等“食品工程原理”的先修课程,但另一些学校和专业却没有开设这些课程。即使学校开设了相同的课程,在教学安排、教材选用等方面也存在差异,致使升入本科的学生在食品工程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层次不一。

1.3逻辑推理和知识应用能力较差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理论较多,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涉及的设备类型多且结构复杂、操作抽象,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抽象思维能力,以便能对课程内容有整体认识,发现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形成知识脉络。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该课程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食品生产具体问题,进行物料衡算、动力计算和经济核算。但由于专科的教学中课堂往往以教师讲解为主,而学生以被动接受的方式来接受知识[2]。推理和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训练的缺乏,使得学生在学习“食品工程原理”时不得要领,往往只能学到一些零碎的片断,而未形成知识的锁链,很难把握住整体结构,最终表现为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从内容上学生似乎都听懂了,但习题不会做或很容易出错。

2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

2.1及早劝勉学生做好补缺工作

新学期开学对开设有“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专升本学生进行初步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学生的专业背景、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理论基础及知识应用能力;二是学生对“高等数学”“物理学”“物理化学”“食品试验设计与数据统计”和“机械制图”等先导课程的掌握程度。根据调查结果,督促学生在课外做好弥补工作,同时在考虑到学生共同需求和个体差异的基础上,结合现行食品专业本科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特点,调整教学进度,为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层次之间的衔接打好基础。

2.2及时更新理论课教学内容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要重点突出食品工业生产中动量、热量和质量的传递过程与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内在规律、常用设备及过程的计算方法。因此,教学中以三传理论为基础,主要介绍流体输送、制冷、过滤、沉降、离心分离、固体流态化、气力输送、传热、气体吸收、蒸馏和物料干燥几种单元操作的内在规律与基本原理及相应的典型设备构造、操作原理、计算、选型;而且在各单元操作讲述过程中要始终围绕物料衡算、能量衡算、物系平衡关系、传递速率和经济核算等5个方面开展,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的工程概念。而作为一门技术学科,“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中还应该特别关注理论的更新和技术装备的提升,随时将最新理论与技术发展的新内容进行补充和更新,既重视专业深造需求,又注重社会就业需求。结合技术发展可以减少使用越来越少传统技术的讲解,代之以新兴且趋于成熟的技术。如分离部分将重点放在膜分离技术原理、设计计算、应用选型上;传热部分可以补充红外加热技术到辐射传热中;干燥部分可以添加真空冷冻干燥的原理、设备和过程。同时随着生物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生物技术和光电技术在食品工程中的原理将不断出现,这也需要及时补充到理论教学中。

2.3加强培养学生的推理和知识应用能力

该课程的综合性很强,涉及面很广,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内容繁杂、公式多、不易记忆,一些同学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成绩却不太理想。针对此状况,在课堂教学上,要牢牢抓住各章的重点内容,通过定律的讲解、公式的推导及相似内容的比较,引导学生去归纳、总结所学的知识,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例如,在“乳化”一节,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归纳认识到乳化剂与稳定剂的作用与差别,乳化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降低两相界面张力促进乳化液微粒化、提高分散粒子的电荷阻止液滴合并及形成吸附层防止液滴并合,而稳定剂是以维持乳化液稳定性的物质,其产生作用是通过调整两相比例、增加黏度、粒子电荷增强等方式。把二者放到一起进行对比,学生就会清晰地认识到乳化剂是形成乳化液必要的物质,而稳定剂对乳化液稳定起重要作用。

2.4利用多媒体结合板书进行教学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内容不仅包含流体流动、传质和传热中多种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和工程计算,而且涉及大量典型设备构造和工作原理。受条件限制,学生几乎难以接触操作的大部分现象和设备,要讲明白这块内容需花很大力气。但是,借助形象的图片、动画、音响等可以使学生直观了解所学的内容,如流体流动状态与流速的关系、气缚现象、换热器中冷热流体的流动、液体的沸腾、流化床的沟流、腾涌现象、沉降、不同设备的过滤,吸收塔内气液两相的运动,复杂设备的结构和内部状况,这样理解也变得容易,学习兴趣增强,效率提高,相应的是教师的教亦变得轻松了。但多媒体教学也存在讲课速度较快,学生记录不方便,复习起来很困难,尤其是一些重要公式的推理方面更是不易理解。而板书尽管速度慢信息量小,但其推理细致、容易理解。比如,稳定热传导公式、辐射传热计算公式、过滤基本方程等的推导,通过板书,可使学生一起进行思考分析,明白如何利用已知条件推导待求量,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提高对食品工程原理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增长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食品工业存在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利用多媒体结合板书,可使图文并茂PPT和可视化的视频与富有细致推理和演算过程的板书相互补充。

3结语

专升本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形式,对食品领域人才的培养发挥着了积极作用。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专升本学生在学习“食品工程原理”中存在很大的困难,教师应该通过一定不同的方式来分析专升本对“食品工程原理”学习的问题,通过不断探索,进一步采取措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能力,以更好地促进专升本学生的学习,增强“食品工程原理”教学效果,为优秀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云飞,葛克山.食品工程原理[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110-112.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范文2

[论文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大学生 就业心态

近年来,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和推进,全国有220所专科学校通过合并等形式升格为本科院校,被称为“新建本科院校”。它们一般分布在地级城市,原先都是办学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高职高专学校或师范类专科学校,在同类院校中堪称“老大哥”。升本后,一下子变为本科院校中的“小弟弟”,在办学基础与实力方面处于明显弱势。

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就业问题再度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这一“新生群体”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究竟难在哪里?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就业心态不正确是一个重要方面。

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几种表现

1.心动不行动——依赖性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生主要来自于当地农村,受到生活环境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父母和老师往往只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教育评价的唯一标准,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差,不善于主动沟通。新建本科院校正处于建设发展中,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厚,学生社团活动呆板、单一,主动性和创新性不强,大多数同学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在毕业求职时,突出表现为:不能主动搜集招聘信息,一味依赖学校,依赖老师,依赖家长;不敢主动去人才市场应聘求职,即使去也往往是几个同学结伴同行;在招聘市场上,不敢主动和用人单位沟通,只是焦急地无目的地寻找机会。

2.职业目标不明确——盲目充电。新建本科院校较之老牌本科院校,其管理干部与师资队伍方面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对学生的成才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在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抽样调查中,我们发现94%以上的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不少学生试图通过参加各种培训来提高自己的实力,为了给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纷纷加入各种考证过级的热潮中。培训考证范围从外语、计算机扩展至物流、报关、导游、文秘等方向。这种做法毋庸置疑,但是相当多的大学生在选择培训科目时盲目跟风,既浪费金钱又不能学以致用。在毕业时,既没有专业优势,又没有一技之长。所以,大学生应当在基本确定从业方向后,再有目的地去“充电”。

3.就业期望值高——好高骛远。来自当地农村的大学毕业生,渴望摆脱农村,融入现代城市生活之中,对个人职业的发展抱有相当高的期望。相对于老牌本科院校的学生,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由于自身素质不高,对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的期望值一般不高,但是对获得较高的薪金待遇特别看重,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大学生,他们渴望快速致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实社会很难达到他们的期望值。

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调整大学生就业心态的紧迫性

1.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亟须转变陈旧的就业观念。有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前身是师范类专科学校,主要向当地市、县、乡(镇)中小学校输送老师。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统一分配工作,即使在就业体制改革初期,这些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一般也不会为找不到工作而发愁。在精英教育时代,考上大学不但意味着“光宗耀祖”,更意味着个人身份的改变。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他们无视社会用人观念的变迁,无视就业形势的严峻,对自我认知不完整,角色转换不充分,对就业方向和待遇期望过高。

2.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亟待提高。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而德更是重中之重。但是有些地方本科院校,在德育方面不尽如人意,部分学生价值取向异化,道德滑坡,诚信意识淡薄。比如,考试作弊;一些大学生在制作简历时,弄虚作假;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频繁毁约,影响用人单位的正常工作。虽然原因各异,但毁约不仅使学生个人诚信度打了折扣,而且直接影响所在学校下一届学生的就业。

3.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我国社会就业岗位减少。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地方新建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亟待引导,他们只顾眼前利益,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价值观、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基层地区和基础行业去工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以自我为中心,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因此,调整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和紧迫性。

三、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调整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具体措施

1.认真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博协网在一次对北京人文经济类综合性重点大学的205位大学生的调查中显示,大部分学生没有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将来如何发展没有设计的占62.2%,有设计的占32.8%,而其中有明确设计的仅占4.9%。职业生涯规划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就业能否成功。

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要努力做好三项工作:第一,开设大学就业指导课程。大学就业指导课程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形势与政策宣传和求职择业的方法指导三大功能。它不是简单的内容罗列,而是有着严谨、科学的内容体系,旨在通过就业指导课,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进行。第二,建立职业咨询机构,借助职业咨询师的智力和经验优势,为学生个体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建议。第三,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网站。网络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接受指导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社会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交流的有效途径。开展网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自主地选择、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

2.培养大学生拥有学徒心态、空杯心态、海绵心态。具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心态比任何一个好工作都更为重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要认真做好“三支一扶”工作,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农村去,到基层去接受锻炼。大学毕业生要从零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一颗平常心。在社会上立足,首先要调整心态,把自己定位于社会的普通一员,踏踏实实地为单位服务,把单位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其次,要尽快改变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除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努力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和通用能力。大学生的通用能力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要努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最后,要尽快进入工作状态。放下架子,虚心向老同事请教,尽快熟悉单位的工作环境与人际环境。人生的路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长,对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走好第一步尤为重要。

3.不断调整就业心态,坦然面对就业挫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学生的求职总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要摒弃“一步到位”的就业观念,明确就业、职业、事业三者之间的关系。遇到挫折时要调整心态,不断提高心理承受力。需要强调的是,在求职时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害怕自己有心理障碍。要学会主动调适,首先,可以采用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鼓励自己、相信自己。其次,可以向朋友、老师倾诉,寻求他们的安慰与支持。最后,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排解烦闷,放松心情。不要期望每次求职都能成功,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参考文献]

[1]宋三弦.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2]夏凌翔,万黎.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12).

[3]任江林,臧小林.贫困大学生不良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6(5).

[4]程社明,卜欣欣,戴洁.人生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范文3

关键词:成人高考 报考率 录取率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c)-0232-02

成人高考的全称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该考试是由国家组织的一种考试,主要分为专科升本科、高中升本科、高中升高职3种考试形式,通过考试,能够使成人接受到更深层次的教育,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由此可见成人高考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报考人员本身与招考院校等主体存在的一些问题,造成成人高考报考与录取情况并不乐观,因此分析提高成人高考的报考率与录取率策略具有现实的意义。

1 近年成人高考的报考与录取情况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成人高考政策更好地体现了连贯性,教育部门对有关方面进行了调整,在报考与录取方面主要进行了以下几点调整:一是增加了本科类计划的控制严格程度,由于普通高等院校放低了录取分数线、扩大了招生数量,因此很多高职院校更加难以组织生源,成人高考报考率与录取率必然降低,虽然国家适当调整了成人高考的招生计划,但是报考率与录取率并没有得到明显提升;二是专业设置方面更加趋向社会发展,成人高等教育院校继承了继续教育的功能,特别是在近年来,成人高等院校在科目设计上更加趋向应用型,但是由于报考科目难度、报考补习工作等限制,造成成人高考报考率与录取率仍然无法实现快速提升;三是报考操作更加便捷,自2002年开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已经实现了由几种局域网录取向全国异地网录取的过渡,虽然录取工作更加便捷准确,但是却导致很多不会使用互联网的考生无法准确报考,影响了实际报考率。

2 近年成人高等教育院校招生情况

由于近年来普通高等院校逐渐增加了招生数量,造成选择成人高考的人员越来越少,因此很多高校将成人高考招生重点转移至专升本,该重点转移虽然能够更适合时展步伐,更符合社会实际情况,但是由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扩招,减小了应届毕业生没有升入大学人数的数量,在源头上削弱了成人高等院校的生源。

虽然当前成人高等教育院校在设置科目方面更加适应了时展和社会需求,但是由于成人在考试前没有进行过充足的考前补习,导致其考试成绩不理想,从而影响报考率,生源质量堪忧。

3 提高成人高考报考率与录取率的策略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清楚近年来成人高考招录情况,在此基础上,下面提出五点提高成人高考报考率与录取率的策略。

3.1 完善成人高考报考制度

虽然当前在逐渐发展成人高考报考制度,但是仍然不够完善,因此为了有效提高成人高考报考率与录取率,教育部门相关人员和院校就应该结合当前学生收录情况,完善成人高考报考制度。在完善过程中,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分析当前报考制度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为了保证分析的准确性,院校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主体主要为社会人士、成人院校学生、将要参与考试的学生、专家以及部分学生家长;二是以开展学生、专家、教育部门交流会的形式,收集更多与高考报考制度有关的建议,并分析整合有意义的建议,将其补充在当前成人高考报考制度中,从而使报考制度能够更好地满足各方需求,提高制度利用效率;三是及时宣传成人高考报考制度,并借助容错机制,调整该报考制度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保证报考制度能够更好地支持成人高考工作。

3.2 做好院校宣鞴ぷ

由于成人院校分布较广,且每个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并不相同,因此学生在报考的过程中,很可能出现盲目报考现象,影响报考率与录取率。基于此,为了提高成人高考报考率与录取率,院校就应该借助网络媒体、新闻媒体等方式,做好自身宣传工作。其主要应该宣传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院校的成立情况,建校以来取得的成就,培育出了哪些人物,从而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该院校;二是为学生讲授不同专业之间的区别,在教育阶段主要学习的内容,日后的从业方向等。不同的专业教学方向和内容有着明显的区别,学生仅从表面上看无法掌握该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准确的报考,院校在宣传过程中就应该详细分析每一个专业的研究方向与内容,从而保证学生报考的准确率,提高报考率与录取率。

3.3 做好成人考前补习工作

只有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才能保证生源质量,因此在成人高考前,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考前补习,使学生能够以更好地成绩进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有学者进行过该方面的研究,结果证实成人高考的录取率与考前是否进行过补习工作具有直接关系。

在进行成人考前补习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工作:一是培训人员的组织工作,优秀的培训教师是保证培训质量的法宝,因此在选择培训人员时,教育部门以及学生所在学校应该聘请一些培训能力强、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从而使学生在补习过程中能够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二是培训形式,在选择培训形式时,应该以公益形式为主,但同时也应该通过收取一定的费用保证学生的重视以及培训环境,提高培训有效性。

3.4 结合院校发展,有针对的组织生源

生源组织工作不仅是提高成人高考报考率与录取率的重要途径,更是一门学问,只有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的组织生源,才能提高录取率。因此在院校组织生源的过程中,就要结合自身发展情况,有目的、有针对的组织生源,具体组织应该遵照以下几点原则:一是学生为主原则,首先应该考虑到学生个人意愿,即学生想要选择的报考专业,根据学生的要求,为学生介绍该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从而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与该专业有关的信息,提高学生报考准确率;二是重视院校发展方向原则,成人高等院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因此在组织生源的过程中,更应该结合当前发展状态与日后发展方向,收录符合的人才,从而有效提高成人高考的报考率与录取率。

3.5 根据学生报考层次,提供不同考试科目

由于不同学生能力不同,且其报考方向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设置考试科目时,国家教育部门应该根据学生报考层次的不同,提供不同的考试科目,从而使成人高等教育考试更加人性化。在提供不同考试科目前,教育部门应该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提前进行宣传与指导,使学生能够根据《考试大纲》明确自身在接受成人高考的过程中需要复习哪几门课程,使学生能够高效的完成复习工作,为后期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结合当前学生报考情况,主要应该根据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科性质,为高升本、高升专的学生设置不同的统考科目、主修科目以及外语考试科目。

4 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有效提高成人高考报考率与录取率,相关院校以及教育部门工作人员就应该结合时展、人才培养现状,完善成人高考报考制度、做好院校宣传工作、成人考前补习工作、组织生源工作,除此以外,还需要实现学生考试科目的分层,使不同层次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展示出真实水平,从而提高成人高考的报考率与录取率。

参考文献

[1] 赵卫军,王玉兰.成人高考内容改革思考[J].成人教育,2014(3):160.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范文4

[关键词]高职教育;订单式;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6-0011-02

在我国颁布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需将其教育的质量作为重点,对教育教学进行创新和改革,以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大部分高职院校都会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其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工学结合中的典范形式,并在各个高职院校得到广泛的运用。因此,为了对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改革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就需要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全面的探究,让其得到更好的改革和发展。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

通常情况下,在商业领域中才用到“订单”这个词,一般是指相关的企业给货品的供应商下发的订货单。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订单”,则是指高职院校通过和用人单位的协商,依据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量、知识的水平及专业技能等,给用人单位培养出等同数量和质量人才的一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工作岗位的需求为依据,双方签订培养协议,一起对培养对象进行选择,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合作开展学生的培养工作,让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直接到下达订单的用人单位进行就业,是当前高职教育领域中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中推广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是满足现代企业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

二、当前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理念落后,难以全方位的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办学理念方面,现代的高职院校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方面:①普教职教化。在很多高职院校中,仍然还采用着传统研究性学科教育的模式来进行教育教学,过于强调学科的主导性地位,基础课程比重失衡,导致职业的技能训练相对缺乏。②盲目的追求专升本。很多的高职院校,评价办学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学生升入本科的比例,甚至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以求院校能升为本科院校。但是,从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定位角度来讲,高职教育并不应该是本科教育的浓缩,而是和传统高等专科学校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想真正的落实贯彻这个理念,就目前而言困难还较大。

(二)高校体制较为落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限制

当前时代,民办的高职院校规模在进一步的扩大,这在一定程度对公立高职院校造成了影响。在很多属于事业单位的高职院校中,各项改革的进程相对缓慢,在学校中占据领导和管理岗位的大部分是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人员,不用面对政府机关的考核与社会公众的压力,却和教师享受同等的待遇,甚至更加优越和悠闲,出现了大量“吃公家饭”的现象。管理理念、模式、教学方式的陈旧和不断变化的市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符合高职院校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主,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理念,使得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表面化现象。

(三)教师的实践能力较低,难以有效的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都开始建设“双师型”队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还普遍存在着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情况,很多专业教师都没有离开过学校,使其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如以下两种情形:(1)“人才”的流动性。当今社会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社会中高级人才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而高职院校作为事业单位成为毕业生最为关注的焦点。大部分的毕业生都愿意选择高职院校就业,原因却不是因为热爱教育工作,更多的原因是想得到体制内的工作。(2)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是从中职院校升格而来,在这个升格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也成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这些教师大部分都缺乏相关的学习和进修。生活圈子相对较窄,环境也较封闭,使得这部分教师在知识和技能方面都比较欠缺。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没有对教师的实践技能真正重视,支持和保障教师走出去的相关政策比较缺乏,仍然主要以教师的授课量进行考核和收入分配,并对教师有很多行政、事务性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即使接到订单,也很难按用人单位的要求来完成专业人才的培养任务。

(四)订单的数量和质量相对较低

高职院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创造了产学合作的途径,让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实现了多方共赢的局面。但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对学校、企业的联动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学生从进校开始,学校就应将学生的就业方向作一个整体的规划,学校和企业共同对人才的需求走势进行相应的研究分析,对学生的修习方向进行合理的定位,对专业课程进行对应地设置,对学生的职业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制定出相应的就业策略,并及时对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进行跟踪和调查,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满意足当前用人单位的需求。就现实问题而言,高职院校如果想要得到更多、更好的订单,只用行政干预的方式是无法长期稳定的,因此,高职院校就需要找到能让校企互动长期进行的有效机制。

三、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机制实行策略

(一)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

职业教育的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探索的问题。如澳大利亚在职业教育的改革中,采取了下面几种做法:(1)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目标:让原本单纯的教育和各类企业进行紧密的结合,将学生的培养目标,从一般性改革成为为职业而教育。(2)改变对学生评价方式:从原本的知识性评价,改为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评价。(3)改变学习的结果:将原来学校颁发的学习文凭,改为得到全国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4)改变对教师的要求:高职院校在招聘相关的教师时,对其学历、职业经历进行认证,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5)改变企业的身份:让企业参与到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

(二)健全高校教育体制

(1)转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观念,让高职院校的办学自得到扩展,相关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改变原有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计划,实施市场驱动机制,将原来的直接管理改为宏观的进行引导,将传统的专业学科本位改为职业能力和就业本位。给予高职院校办学足够的自进行招生、学籍管理、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开发、教材选用以及教师聘任等,让高职院校面向市场自主办学活力得到提升。(2)行业和地方进行需求结合,积极主动地和高职院校签订相应的“人才订单”,并且各个地方与相应的行业部门根据区域、行业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切实需求,合理地对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划进行制定和实施。

(三)强化高校的自身建设

(1)高职院校应该构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坚持面向社会和市场进行办学,对办学的模式与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深入改革,大力提升职业教育的效益与质量。依据社会的真实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和培训项目的开发,大力推广精品和特色专业,加强精品共享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建设,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让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得到有效加强。积极的推动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坚持将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根本,对教学和训练的环节进行优化,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2)高职院校应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全面实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全力将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培养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与求实严谨的作风。加强德育建设的实践活动,以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四)加强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

深化改革高职院校的人事分配机制,对教师和其他专业的技术人员、工勤人员、管理人员的聘用制度进行改革,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让教师团队得到优化,实施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用人办法,面向全社会进行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与高技能人才的公开招聘,让招聘来的技术人才担任专业教师或者实习指导教师,推动双师型的教师团队建设。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范文5

关键词:课外科技活动;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6—120—03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学生个体学习兴趣为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在学校的组织引导和教师的指导帮助下,以学生自主钻研为主的实践教学活动。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实际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身的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团结协作,可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近年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学校”)以实践教学改革为契机,就如何通过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做了积极有效的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营造科技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没有强制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自愿参加,要组织好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营造科技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搞好这项活动的基础。为此,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让广大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课外科技活动,在行动上积极参与课外科技活动,提高了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性。

1 针对有些学生对课外科技活动认识上存在的偏差,有的认为只要课程学好了就行;有的存在畏难情绪,不愿意参加;还有些学生存在畏惧心理,对何谓创新、如何创新心中没底,感到困难重重,无从下手。学校积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如形势与政策课、课外活动、报刊和海报、学校广播、网络教学平台等)来宣传课外科技活动,解读学校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制定的各项支持政策,介绍课外科技活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中所起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探索、大胆创新,敢于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和新思想,让广大学生对课外科技活动有深入的了解,从而高度重视课外科技活动,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

2 组织学生成立各种校内学习型组织,如电子协会、计算机协会、自动化协会、技师协会、数学协会、英语协会等学生社团,聘请师德高尚、创新意识浓厚、教学科研水平高的教师为名誉会长,对协会的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学习团体是科技制作活动的主力军,学校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成立各种学生学习协会,从新生一入学就开始此项工作,吸引有兴趣的学生加入,为日后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提供充足的后备军。各种学习型组织以“发扬求是学风,弘扬科学精神,营造科技氛围,培养创新意识”为宗旨,通过学术报告、学术沙龙、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增加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让大家找到与自己研究兴趣相同的伙伴,逐渐形成浓厚的科技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各种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为学生新思想、新观念的培植提供了适宜的土壤,能让他们自由地发挥兴趣爱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科技创新潜能。

3 定期举办大学生科技节和创新系列活动,截至2011年,学校已举办了八届大学生科技节和五届大学生创新系列活动。大学生科技节倡导科技创新、敢于竞争、大胆实践的校园风气,通过组织近年来学校学生科技创新重大成果、校外竞赛获奖作品、科技节系列活动的宣传展示,邀请专家开展系列科普讲座和报告会,营造良好的校园科技学术氛围,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学习、主动实践和科技创新的热情。创新系列活动包括创新论坛和创新设计与制作,通过举办创新系列活动,点燃学生的创新智慧,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针对实际问题进行设计制作的能力;引导教师坚持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用智慧和学识启迪学生,用行为感染学生;建设创新型校园文化,着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良好氛围,探索培养知识型高技能创新人才之路。

二、构建校、市、国家三级课外科技活动体系

学校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坚持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重视实践教学的改革与研究,将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和课外科技活动有机结合,定期开展有相当规模的科技创新竞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或地方有影响力的大学生科技竞赛,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就业率在新升本科院校中一直名列前茅。目前,学校已构建了校、市、国家三级课外科技活动体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正如火如荼,方兴未艾,有力地促进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 校内大学生科技活动。校内大学生科技活动包括科技竞赛和科技发明制作。大学生科技竞赛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方面,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是展示学生综合素质、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改革成果的舞台。为了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参加科技竞赛活动,提高学校大学生科技竞赛的水平,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学校还制定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大学生科技竞赛管理办法》,每年定期举办的科技竞赛有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数控加工竞赛、广告设计大赛、英语演讲比赛、多媒体制作竞赛、PPT设计大赛和机器人大赛等。

此外,为了激励广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学校对选题科学合理、目标明确、实施方案可行、具有一定创意的大学生科技项目(科技小作品、实验小装置或模型、具有创新性和应用价值的各类应用软件)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科技发明制作类单项经费为2000元。学生只需填写中请书,向指导教师所在学院(中心、部)申请,学院(中心、部)根据学校的申报条件及要求进行初审,初审合格的项目报实验实训管理处,由实验实训管理处组织专家评审后予以立项。项目结题后,学生将获得相应创新学分,指导教师可获得相应的教学工作量。

2 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为贯彻落实《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加强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上海市教委启动了上海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坚持以“鼓励创新、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开展,并采用自主申请、专家评审、择优资助的方式立项,每个项目原则上资助1万元,可上下浮动40%。其内容可包括各类科技创新、实验设备和管理的创新、实验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社会活动和社会热点等思想和方法的创新。为此,学校专门设立了“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专项领导小组、专家组和工作组,积极申报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仅2011年就申报了130个学生创新项目。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带动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形成了科技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提高了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同时,鼓励、资助和指导学生参加上海市的各类竞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上海市第二届大学生创新活动论坛中,徐(王+真)等同学的“2010上海世博会琉璃水晶纪念品创新设计”作品获十佳“我最喜爱的项目”第三名,许文浩等同学的“基于太阳能智能压缩垃圾箱的城市垃圾源头减量化的研究”被评为“最佳实践”项目;在第二十五届上海市大学生日语演讲比赛中,王婕同学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上海赛区)中,学校获得上海赛区一等奖四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在第九届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上海)中,学校参选作品“带计算功能自定位高度尺”获三等奖。

3 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有影响力的大学生科技竞赛,以2011年为例,学校学生参加了电子设计、数学建模、大学生创业、机器人大赛、广告设计等各类全国大学科技竞赛十几种,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体现了学校学生在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较强的竞争实力。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上,学校学生获得本科组全国一等奖一项,专科组全国二等奖二项;在201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学校学生获得了专科组和本科组全国二等奖各一项;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上,唐哲同学设计的《聚焦环保》获平面类一等奖;在2011中国机器人大赛中,学校参加六个项目的竞赛,一举获得一等奖三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三个;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中,学校学生勇夺全国一等奖;在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上,学校获得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在2011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中,学校学生学设计的作品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

三、建立健全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管理机制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一项长期连续的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科研和管理,倘若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管理机制,将无法达成人才培养的目标。为此,学校建立了一套独立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以保证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长期健康地开展。

1 领导重视,各方紧密配合。领导重视是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开展的关键。学校领导一直把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作为学生工作的重点之一,把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与科技创新、实践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此,学校成立了由分管校领导为组长,实验实训管理处、教务处、科研处、财务处、团委、学生处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学校的各项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负责活动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研究大学生创新教育重大问题,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

管委会自成立之日起,就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作为组长的教学副校长亲自主持召开会议,讨论在活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重大问题,如项目经费管理、过程管理、实验室使用、学院工作组职能等,力求统一认识、明确分工。管委会成员亲自参加项目评审会和交流会等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顺利实施。

在学校管委会的直接领导下,各学院(教学部、中心)成立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工作小组。小组成员由教学副院长、学生工作副书记、骨干教师、教学秘书等组成,负责本学院(教学部、中心)学生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教学副院长负责学术指导和指导教师管理,学生工作副书记负责学生的发动、组织和管理。教务管理人员和学生管理部门协调配合,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形成党政重视、多方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模式。

2 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学校实践教学工作的深入、持续发展,学校在2008年专门成立了实验实训管理处,其作为学校大学生科技活动的主要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管理工作,负责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来规范管理,先后制定了《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管理办法》、《大学生竞赛管理办法》、《大学生科技活动实施条例》、《实验室开放与仪器设备共享的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了课外科技活动的正常开展。

同时,聘请校内外专家教授组成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指导和评审委员会、负责全校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和评审工作,构建从项目申请、评审、实施、结题的全过程项目管理体系。立项和评审过程接受监督并向全校公开,保证参与的学生都能够有一个公平、公正和透明的环境。立项批准后,应按项目研究需要,合理使用经费,每笔经费的使用必须经项目负责人和指导教师共同签字,经实验实训管理处审核登记后,按学校财务处的相关规定报销。在项目执行周期内,学院(教学部、中心)必须每年对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并报实验实训管理处,实验实训管理处将对项目运行情况进行抽查。项目完成后,应填写《上海第--K业大学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结题报告》并撰写小论文,已完成的项目由实验实训管理处组织专家进行鉴定验收,对--优秀的创新成果予以展示和奖励,并组织作品参加全国、省、市的科技竞赛。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范文6

[关键词]图书采访;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采访模式

1重点学科建设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在我国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高等教育呈现出大发展的趋势,院校合并、重组和专科学校升本科院校此起彼伏。据教育部2002年的统计,各地仅由专科升为本科的院校就有近百所。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这种在数量上扩大、层次上跨越的大发展趋势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不容讳言的是,随着高等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入校学生人数和各类专业总量不断增加,各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压力日增。高等院校由定向型、封闭型向非定向、开放型转变所带来的竞争,已由隐蔽逐渐转向公开并日愈趋向激烈,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人才培养或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等,一不留心,就会落后于人,失去竞争力。面对这样一种严峻的形势,各个院校包括一些著名的高校都为此担忧并为之思考。在震撼之余,各校都在千方百计地寻找能够突出重围、独占鳌头的机会和突破点。在这股思潮和追求当中,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意识到:“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学校”,有特色才有竞争力。重点学科建设是“211工程”建设的重点与核心,是实现高校层次跨越的一项重要措施。为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领导都已将其摆在实现自己战略性发展的位置。

2文献资源建设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高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其成败关键就取决于重点学科的建设是否卓有成效。而重点学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工作,需要方方面面的通力合作。既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更需要优质的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的支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文献资源建设是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础。

文献资源建设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在教育部以及各省(自治区)教育厅、学校三级有关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的文件中都得到充分体现。《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三条第五点规定:“国家重点学科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教学、科研条件居国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具有较强支撑相关学科的能力,有良好的图书文献和现代化信息保障体系。”第二章“建设与经费”第九条规定:“基础设施条件是国家重点学科发展的重要保障,各国家重点学科所在单位要加强对国家重点学科的实验室、现代化信息环境、图书文献等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此外,在各级重点学科评估、考核指标体系中,本学科点拥有的图书册数、本学科学术期刊种数、订阅外文学术期刊数、数字资源数(包括图书册数、期刊总数)及经费投入也是重要的评估指标之一。可见,作为评价核心之一的学术科研水平既然已成为重点学科建设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那么作为推动和支撑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和学术成果涌现的基础,文献资源的地位和作用也就不言而明了,它是一门学科成为重点学科必备的一个基本条件。所以,在建设重点学科所需的诸因素当中,文献资源建设是其中最重要的支持和保障因素,是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基础。

3做好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的图书资料采访工作

采访工作是图书馆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没有采访工作,图书馆其他工作都无从谈起。同样,采访工作对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源建设与发展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1保障图书资料采访的支撑能力

3.1.1财力资源。确立采访经费是关键。没有购书经费,图书采访也无从谈起,经费少了,也会使采访工作难办。所以足够的经费是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的经济基础和保证。重点学科基本上分为三类:一是国家级,二是省级,三是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无论是省级还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都投入了一定的学科建设经费。所以,应从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中,明确一定比例用于购置文献资料。同时,在每年学校划拨的有限的图书购置经费分配上不能沿袭以往均衡分配的习惯做法,应注意向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项目倾斜。根据当年重点学科的建设情况按一定比例用于购置重点学科文献资料,以保证重点学科图书资料的采购经费。同时,改变以往馆内采访人员全权负责采访的办法,预留部分经费给负责重点学科的学科馆员,让其经常到各大书店(书市)进行现场采购,及时补充资料。

3.1.2人力资源。采访人员的素质决定着采访图书的全面性与高质量。也可以说,有什么素质的采访人员,就会有什么样的馆藏。人力资源是保障文献资源采访工作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另一重要条件。因此,对馆内采访人员,应配备最高水平并适应信息化时代图书采访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以及重点学科发展要求的人员。这样才能更便捷有效地为重点学科服务。此外,有条件的高校应根据自身发展规模和重点学科的设置,制定出长远计划,设立学科馆员,制定学科馆员制度,并注重对这些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使之不仅具有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而且具备对口学科专业背景,成为“双学位”或“双料”人才。让他们参与对口学科文献资源的采访工作,以保证重点学科文献资源采访的“全”“新”“快”。

3.2制定明确的图书资料采访原则

藏书发展政策是图书馆文献资源收藏发展的总原则。作为重点学科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文献资源建设,应围绕这一总原则,制定出相应的采访政策,有的放矢地集中经费及时购进重点学科所需要的文献资料。

3.2.1图书资料要覆盖学科领域。具体而言,就是根据学科内容和学科发展方向,并以重点学科的专业设置和科研发展方向为中心及原始馆藏为支撑,围绕专业和特色,有计划、有目的地系统采集重点学科的图书资料。从纵向来看,要采集学科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上有影响的论著。对重点学科创始性阶段和专业引入国内阶段的论著,要做到齐全;对争鸣性的论著,也要做到齐而不缺;在采集过程中,应加强对核心期刊和外文书刊的收藏。除了采集专业出版机构的出版物外,还应努力加强对特种文献,包括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专利文献等“灰色文献”以及原始资料的收藏,即在特色化方面狠下工夫。在横向上兼顾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资料的采访,形成与重点学科相配套的高质量的馆藏资源。

3.2.2图书资料的购置要具有超前性意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图书采访人员应该在通过与学科专家进行沟通及自己对该学科国际发展新动向及国内政策进行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判断和捕捉重点学科发展的趋势和热点,立足于学科前沿,及时采购相关方面的图书资料,及时为教学、科研人员提供研究新动向,促进学科快速发展。

3.2.3以跟踪课题、服务读者为依据进行文献资源建设。与学科部门、专家及科研处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学者们的研究方向和申报的课题,收集、采购有关方面的资料,对之进行跟踪服务。同时,根据服务对象的知识结构、研究内容及其学术发展方向,适当购买与之研究内容有关的图书资料。

3.2.4图书资料应以“少而精”和“少而全”为个性特色。“少而精”指的是必须围绕重点学科专业设置为中心购置、增添图书资料,不能贪大、贪多求全,以“精”为核心。所谓“少而全”指的是尽管本学科专业的图书资料绝对数量不多,但一定要保持主要必备资料不缺失,为科研和教学提供完善的而又翔实的资料保证。从表面上看,“少而精”和“少而全”是一对矛盾,但实际上两者恰恰是重点学科资料建设的个性特色之所在。“精”强调的是选择性,并非什么图书资料都一网打尽,而“全”则体现了“精”的全,体现的是满足专业学科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全”,至少是那些属期,图书采访工作面临新的形势:文献出版发行信于重点的、保存价值较高、使用率较高、版本价值珍贵的、属于必备的图书资料应收藏得比较全,从而体现出重点学科图书资料室的个性特色。

3.3拓宽采访渠道,建立“立体多维”的采访模式

在新的历史时息海量化及图书质量良莠不齐,采访难度加大;图书发行打破了以往新华书店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新华书店、出版社、集体、私营书店和著者个人都参与的形势以及大型图书卖场的出现等等;文献出版发行渠道多元化,采访渠道拓宽;中文图书的书目信息多样化、电子化,书目信息覆盖面更广,采访人员的信息源畅通;读者主题的多元化导致了读者需求的多元化与个性化和文献资源的内容及载体形式呈现出多元化,导致文献采访需求多元化,采访范围的层次化、拓展化;图书市场环境的信息化、网络化等。面对这些新的形势,仅仅依靠过去图书馆传统的书目订购和现购两种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采取多种方式,全面及时收集重点学科的相关图书出版信息,拓宽采访渠道,才能有效地提高重点学科图书采购质量。

3.3.1继续完善和发扬传统的采购方式。一是通过较权威的“三大书目”预订图书。二是通过大量收集重点出版商或书商的自编目录选购图书,如三联书店出版社提供的社科类图书目录等,图书馆就可以有计划、有目的、稳定地采集到所需图书。三是采访人员到书店、图书批销中心或参加全国大型图书博览会,进行现场采购。四是完善教师、科研人员代购图书制度,即学校在与教师签订外出进修或开会的协议时,把这一制度写进协议条款中,使之成为每个使用学校经费外出开会或进修的教师的一项应尽责任和义务,并给他预支部分图书经费,等其返校之后再根据实际所购图书进行报销结算。

3.3.2建立完善的图书交换制度。这种交换主要是以重点学科的教师和专业科研人员的学术成果(以专著为主),也包括了一些学术期刊和相应学校、单位、部门或个人交换相应的图书资料。在具体操作上,凡是用学科经费或学校经费出版的图书,学校在与教师和专业科研人员签订出版协议时,应在协议里明确规定图书出版之后作者必须赠送学校图书馆的图书数量。这样做既节约图书经费又能保证这些学术成果的馆藏用书和交换用书。扩大交流已成为许多高等院校重点学科扩大藏书容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3.3.3动用组合采访模式,即实行学科官员+专家组合选书制度。我国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是由专门的采访人员来完成对重点学科的文献采集,他们多数不具备学科知识背景,对于学科信息缺乏基本的敏感度,这样比较容易脱离读者,不了解读者的实际需求,使得重点学科的图书采购工作一直很难让各方面满意。有的高校图书馆虽然也试行了教师、专家参与选书制,但教师、专家选择书,往往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很难从本院系学科建设的整体布局出发。特别是当前多种知识载体并存、信息来源多渠道的情况下,由于缺乏图书馆专业知识和必要的时间,他们难以在多载体的资源中作出合理选择,也无法对大量流动的网上信息进行收集、跟踪和揭示。尽管如此,由于教师、专家亲自参加各种重要的科研活动,他们最了解该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和发展前沿,对需求什么样的文献信息资源,他们最清楚,最有发言权,因此,他们的意见仍然应该受到重视。而学科官员不仅具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而且具备对口学科知识,比较熟悉对口学科的历史与现状,了解对口学科发展趋势与需求;能对各种文献资源进行评价与分析,因而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重点学科信息资源建设体系。如果能够改变目前国内学科馆员只可以试用、评价信息资源和只为采访人员提供建议,在文献资源采购上仅起到辅作用的状况,充分发挥学科馆员潜能,让其在重点学科文献资源采购上起到决定性作用,不仅可以弥补一般采访人员及专家选书的不足,还可以促进图书馆文献资源采购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使得重点学科馆藏结构快速、全面、准确地满足重点学科的需求。

3.3.4完善图书招标采购模式,选准图书供应商,与之紧密合作。近几年来,全国各高校陆续进行各项评估,图书馆的经费也与日俱增,加上政府实行图书招标采购,图书馆成为众多图书供应商争夺的焦点。而图书供应商资质优劣不同,实力不一样,做书的专业程度不同。因而,在经费确定的情况下,选准供应商是做好图书采访的另一决定性环节。

学校就图书采购进行统一招标、统一管理是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校内职能部门之间要互相协作,选准图书供应商。学校每年按规定下拨经费到图书馆后,学校招标工作组应在详细听取图书馆馆长和采访人员就上一年有关书商的服务情况,如新书质量、到书率情况、数据质量、账务明细等情况后做出综合考核评价;同时,还应在本地区选择几家图书馆进行调研,不能只凭书商提供的资质证书、标书内容、图书折扣率等简单了事。此外,还应调查了解各图书供应商的专业背景、做书专长等。在招标工作开始前,应对投标书商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权衡各家优劣,结合本校重点学科情况,将服务质量信得过,专业化程度高,在同行中实力雄厚又具有较强相关学科专业背景的几家书商选择为合作伙伴,并根据采购工作细则,与之紧密合作。

3.3.5馆社合作模式。馆社合作模式,即高校图书馆与出版社为求得各自发展,充分利用各自优势,采取优势互补方式,结成合作伙伴。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图书馆一供应商一出版社的订购运作模式已明显不适应当今出版行业市场化程度,存在着出版信息不全、信息不及时、图书馆与出版社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图书出库和到馆慢、采到率达不到100%、图书补订难等问题,难以适应社会信息化的要求,图书馆与出版社合作的最大优势是减少中间环节,解决了以上难题,弥补现有图书发行体制缺陷达到双赢的目的,所以,图书馆应该尝试性地去改变现有的与经销商的合作方式,主动加强与出版社的联系。但是,对于图书馆来说,同时与全国500多家出版社直接建立联系是不可能的,只能从中选择与本校重点学科专业对口、学术层次和质量较高的几家专业出版社作为合作伙伴,及时获得最新出版的重点学科专业图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