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区经济发展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区经济发展规划范文1
2003年4月,砀山县政府聘请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砀山县城总体规划重新进行了修编,现该规划已经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但对规划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仍值得进一步探讨。
1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的特征
安徽省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砀山县又位于安徽省最北端,该地区小城镇发展呈现出滞后于其他地区的明显特征。
1.1产业结构不合理
近几年来,砀山县的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增长后劲不足;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较粗放,质量和效益都不太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深加工业发展不足,优势资源转换不多;企业组织结构不够优化,大企业、龙头企业少,只能依靠中小企业维持着经济发展;地方财力十分紧张,没有足够的资金建设城镇和升级产业。简单地说,砀山走的是一条农业主导型的经济发展之路。随着农业弱质性的进一步显现以及农副产品特别是水果市场供求矛盾的进一步激化,这一发展的低效性已经暴露出来;同时,随着周边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这一发展模式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
1.2要素资源短缺
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尚处在原始的资金、技术积累的阶段,乡镇企业发展滞后。由于发展相对落后,砀山的要素资源积累能力低。2003年,砀山县的地方财政收入位居全省61个县市第46位;人均财政收入不足百元,位居全省倒数第5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2194元,仅是安徽省平均水平的一半。人才、技术短缺。全县工业企业中,科技工作人员不足百人,其中拥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只有1O多人。产业结构的表面合理性掩盖了产业结构深层次的不合理。按当年价计算的砀山县的三次产业增加值之比由1995年的54.7:25.4;19.9调整到2003年的45.7:22.6z31.7符合世界模型的一般规律,有其合理性。但深层次地看,这种产业结构调整并没有带来深层次的质量提高,最突出的问题是产业链条较长、附加值较高的对工业经济特别是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带动作用的制造业比重过低,仅为19.78。产业结构仍然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的技术基础薄弱,主要为由第一产业延伸出来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第三产业的层次和效益低下,主要是个体经营的小规模服务业,功能局限于每月传统的固定时日的简单集市贸易,辐射范围也仅是城镇附近的乡村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的小城镇发展呈现出要素资源短缺、产业结构低度的特征。
1.3城镇化水平低下
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分布密度较小,开发强度偏低,城镇人口和用地规模也较小。2003年底,砀山县城市化水平约为20.6,远低于全省水平。由于产业、技术与人才的集聚度不够,小城镇功能薄弱,对乡村地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较弱目前由于砀城小城镇核心度低,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较松散,呈现小城镇与乡村发展相对均衡及城镇体系结构等级弱化的特征。因此,小城镇发展带有明显的农村集镇特征,仍处在缓慢的城镇化积累的初期阶段。另外,由于教育支出不足,小城镇中普遍文化素质偏低,城镇化水平存在着质与量的低下。
2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的不足
2.1中心城市经济薄弱
区域经济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都表明,区域经济及产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区域内的中心城市的发展状况。如果中心城市竞争力强将有利于其集聚周边的要素资源,并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经济及产业腹地,一旦其要素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对区域经济产生强烈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否则,缺少中心城市辐射,区域经济就有可能被临近的城市所覆盖蚕食、分割。
2.2推动发展的动力不足
砀城小城镇发展不仅内部动力不足,外部动力也相当匮乏。尽管国家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小城镇发展有政策上的倾斜,每年有定期相应扶贫款的财力支持。但是由于小城镇发展尚未形成有效的动力机制,这些资助也只能是杯水车薪,不足以使经济发展出现质的飞跃。一方面,尽管经济落后地区的自然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小城镇的发展仍然缺乏必要的启动资金与技术的推动。另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区域经济中经济同构现象严重,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增长点往往限制在少数技术含量低、有资源利用优势的项目上,造成乡镇企业的发展缺乏广阔的空间和有效的推动力。
2.3基础设施的制约
城镇物质空间环境作为城镇经济发展的硬件支撑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容量与空间。而目前经济落后地区基础设施投资能力的巨大缺口是制约小城镇经济发展的瓶颈。以交通设施水平发展为例,在砀山县范围内无一条高速公路通过。而作为刚起步的加工工业的发展,对对外交通条件有较强的依赖性。落后的交通状况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
2.4逆向的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进程的根本动力是经济,而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工业发展普遍力度不足。工业企业的低层次组织不仅使小城镇对周遍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力缺乏吸纳力,甚至小城镇中的一部分居民也亦工亦农,呈现不彻底的城镇化的倾向口]。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向周边乡村地区的经济辐射还相当肤浅,城镇化的推动力也十分有限。
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还呈现出一种逆向趋势,砀山县由于经济落后,有很大一部分农村人口流人经济发达地区谋求职业,他们每年带回的资金中相当一部分是用于在集镇中买地建房,发展个体经营的服务业。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小城镇周边农村地区的人才与资金在推动着小城镇的发展和地区城镇化的进程。
3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的措施
3.1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5%左右提高到2002年的39左右,比世界平均城镇化率提高的速度快一倍多,但是目前还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有关方面测算,今后一个时期将是我国城镇化加快推进的时期,由此将创造大量的新兴城镇市场,给城镇经济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小城镇首要的基本职能是为农村非农业经济活动提供场所,对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小城镇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的是挖掘经济发展的潜能,以此为可能出现的跳跃式发展做好准备。
对于砀城,它首先缺乏明确的投资项目和吸引力,无论是乡、镇的或县的决策者,对其未来的发展都或多或少缺乏具体的设想,并且认为发展的困难和阻力都相当大。因此,在规划中将小城镇发展条件划为三个层次:(1)优先建设县域中心城市,使之具有较强集聚和辐射能力,带动县域城镇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重点发展中心镇。选择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大的镇,逐渐培育为新的中心镇,使中心镇成为所在辐射区域的产业、经济的核心,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基础;(3)合理发展一般镇,因地制宜撤并乡镇,引导一般城镇合理、有序、健康发展。
3.2基础设施的选择性建设
由于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往往受到基础设施投资能力瓶颈的制约,因而在城镇化初期全面建设城镇基础设施网络是不现实的。鉴于有限的投资能力,只能对基础设施的各项缺口以及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度作出分析评价,着重于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区域中宏观基础设施骨架的构建,以使小城镇在未来发展中保有进一步完善细化和区域基础设施共享的可能。
在砀城县域规划中,县域交通网的规划建设与城镇体系的发展在空间布局上统一和建设时序上相互协调,并适当超前;建设与城镇规模结构、空间分布相适应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构建城镇之间的快速联系干道;加大交通设施建设力度,拉动经济发展。近期拓宽与连霍高速相联接的101省道;远期与周边地区相协商,建成与商毫、连霍、京福高速公路相连接的快速干道。
3.3城镇体系的合理规划
经济落后地区城镇体系结构的松散及小城镇间孤立、单向的经济联系不利于城镇化的进程。国家的小城镇建设政策要求将小城镇建设纳入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轨道。加强小城镇在村镇地域的经济、技术、政治、人口、信息等的集聚。因此,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首先需要培育自身经济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利用资源的稀缺性发展特色产业,谋求在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使在区域中拥有多向经济联系。恰当的职能分工和产业互补有助于区域小城镇化进程,也为小城镇的发展创造宽松的区域环境。
砀山县域城镇体系发展可分两步走。
近期: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并重,通过中心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强化,把砀城地区建设成为现代化小城市,提升其县域城镇体系的首位度,使县域中心镇的建设得到加强,初步形成较为合理的县域城镇体系结构。
地区经济发展规划范文2
关键词:锡林郭勒;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发展的主题,也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锡林郭勒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的逐渐加快,锡林郭勒经济发展中可持续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一、锡林郭勒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中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发展能力,其不仅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也包括经济社会自身的快速健康发展。总体来看,锡林郭勒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总量不够大。经济总量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性条件。根据2012年锡林郭勒政府工作报告的数据来看,2012年锡林郭勒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0.2亿元,增长14.6%,虽然经济总量获得较为快速的增长,但与东部地区相比,其中的差距仍然十分巨大。①经济总量的不足,其直接影响的是锡林郭勒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剧当地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的冲动,导致资源消耗性发展方式的反复。
(二)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影响锡林郭勒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关键问题。目前,锡林郭勒三次产业的比重为9.9:67.4:22.7,从产业分布的情况上来看,基本确立了第二产业主导的经济发展局面。然而,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在锡林郭勒当前的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仍然较小,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而在第二产业内部的产业结构方面,化工、能源、矿产品开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三个产业,这三个产业在锡林郭勒都属于资源消耗性产业,一定程度上对锡林郭勒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环境承载压力日益加剧。锡林郭勒位于我国的北部,属于温带半干旱气候区。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畜牧业的过度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的破坏,使锡林郭勒地区的荒漠化问题日益突出。虽然,经过近年来一系列生态工程的相继实施,锡林郭勒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别是草原生态环境与沙化土地治理得到了很大提高。但随着地区人口的不断增加,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锡林郭勒地区的环境承载压力快速上升。特别是矿产品开发产业,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充分挖掘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带来较为客观的经济收益,但其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却是不容忽视的。
(四)教育文化事业较为落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关键在于人的思想的转变。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足,以及传统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锡林郭勒地区的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在教育方面,当地虽然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仍有部分学生没有及时就读,同时从教育的质量上来看,也存在一定差距;在文化方面,当地居民大多属于初中以下学历,知识水平存在不足,且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多数人对可持续发展并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因此,从人的思想认识角度来看,教育文化事业的不足将直接影响到锡林郭勒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
二、促进锡林郭勒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措施
(一)稳步推进经济发展,扩大经济总量。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一定的资源消耗,从目前锡林郭勒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依托上来看,矿产品资源优势是主要优势。因此,扩大锡林郭勒地区的经济总量势必需要深挖当地的矿产品资源优势。要合理制定矿产资源的开发规划,不能过度追求开发的速度而忽视其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要努力推进矿产资源开发的产业链建设,以产业链建设来带动相关行业的崛起,进而拉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要积极推进招商引资,通过招商引资来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本和技术支撑。
(二)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锡林郭勒地区需要对当地的产业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与升级。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利用小城镇建设的有利契机,通过城镇化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要充分挖掘当地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地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要利用好当地雄厚的畜牧业基础,大力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要努力提升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通过技术革新的方式来提高经济效益,减少资源浪费,促进石化、能源、矿产品开发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环境保护规划,提高环境保护约束。随着锡林郭勒地区未来经济的不断发展,地区环境的承载压力也将不断加大,为此,需要从地区发展的战略高度,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高环境保护对相关活动的约束作用。要明确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制定具体的时间表与工作进程,并按照规划强力贯彻下去。要明确各级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环境保护责任,对于违反规划的行为给予及时的制止和惩罚。要在地区经济的发展规划中,充分考虑地区环境保护规划,使二者能够充分结合,避免由于经济发展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冲突而导致的问题丛生。
三、结论
可持续发展事关锡林郭勒地区每一个居民的切身利益,对锡林郭勒未来的长远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虽然目前,锡林郭勒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水平还较为有限,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为此,我们要在未来的发展中,稳步推进经济发展步伐,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完善环境保护规划,提高环境保护约束,加快教育文化事业建设,从根本上提高锡林郭勒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艳,牛建明,张庆,张艳楠. 基于生态足迹的半干旱草原区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例[J].生态学报,2011(17):5096-5104.
[2]贺丽娜,康慕谊,徐广才.锡林郭勒盟生态经济类型区划分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3):307-313.
地区经济发展规划范文3
打造西部及广大西北内陆地区“开放开发龙头地区”,以此带动西部经济前行,这是十年前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时的美好理想之一。如今,《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获批,让这个理想不再停于表面,而正在成为进行中的现实。
按照《规划》设定的目标,“到2020年,规划区内经济总量将占西北地区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两番以上。”成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这意味着该经济区与成渝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并列,成为中国西部大开发的三大重点区域之一,得以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拥有一席之地;更意味着该经济区将要支撑和带动起整个西北地区未来10年的经济增长,成为西部经济新引擎。而这足以看出政府对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寄望之深。
关中―天水经济区,包括陕西省西安、咸阳、宝鸡、杨凌、渭南、铜川、商洛部分县区,以及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面积7.98万平方公里,人口2842万。
事实上,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考量,这一分地区都具备足够的实力来担当“支撑和带动起整个西北地区经济新引擎的使命和责任。
从地理位置上看,这部分地区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处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要地;从经济发展潜力上看,这里是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从科技和人才储备上来看,这一地区集聚了80多所高等院校、10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院所,100多万科技人才,科教综合实力雄厚,同时这里也是国防军工基地、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重要装备制造业聚集地;而从历史文化沉淀来看,这里作为中国最早对外贸易的“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曾尽显繁华风光,13个王朝建都于此,更让这片土地声名显赫。
可即便各方面优势显著,但一直以来,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却远远落后于其他内陆区域,成为中国经济版图上的一块“洼地”。这对于具备如此厚重沉淀和厚积实力的地区来说,显然是不能接受的。正因为如此,对于关中―天水经济区来说,这是一次再也不能错过的发展契机。
在这样的前提下,为了实现《规划》描述的宏伟蓝图,在充分利用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的战略机遇和国家支持政策提供的广阔空间的前提下,探索和制定扎实细致的实施计划和发展措施,考验着政府的智慧和勇气。
所幸,这里不缺少实干的魄力和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在看到自身优势的同时,他们同样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不足和未来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如区域产业集聚度不高,体制机制创新活力不足,社会事业发展仍较薄弱,对内对外开放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等等。而这至关重要,因为对这些问题的认知情况,直接决定着经济区能否改变目前经济发展乏力的局面,承担起带动西北地区未来10年的经济增长新引擎的新使命。
相信,在这样的战略目标指引下,整个西部地区尤其是大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将明显提速。关中―天水经济区也将由纯粹地理意义上的区域,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西部地区经济新的增长极。
地区经济发展规划范文4
关键词:电网规划;可实施性;怀柔区
作者简介:陈毛昌(1981-),男,江西余江人,北京市电力公司怀柔供电公司,工程师;刘民(1974-),男,北京人,北京市电力公司怀柔供电公司,助理工程师。(北京 101400)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3-0131-02
“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建设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非常具有前瞻性,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十二五”期间城市电网将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如何把握好机遇,在“十二五”期间打造坚强城市电网,为全面实现智能电网打好基础,城市电网规划工作将起到重大作用。
目前,各地区已进入“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年,但是电网建设项目的实施往往会遇到变电站站址、线路路由、前期拆迁工作以及资金等种种问题,造成巨大困难,规划项目很难落地实施,导致资源浪费,电网建设滞后,无形中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本文针对以上实际情况,就如何增强城市电网规划的可实施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关解决思路以供参考。
一、城市电网规划简介
1.城市电网规划的意义
城市电网规划是供电企业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电网结构、安全运行、供电可靠性以及企业经济效益。如何做好电网规划工作是供电企业安全稳定发展的前提。
城市电网规划的目标就是能够使电网发展,能适应、满足并适度超前于供电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要求,并能发挥其对于电网建设、运行和供电保障的先导和决定作用。城市电网规划是城市电网发展和改造的总体计划。其任务是研究城市负荷增长的规律,改造和加强现有城网结构,逐步解决薄弱环节,扩大供电能力,实现设施标准化,提高供电质量和安全可靠性,建立技术经济合理的城网。[1]
2.城市电网规划的内容
城市电网规划的主要内容大体相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2]
(1)分析规划区内的现状,明确规划区内电网布局、电量、负荷、负荷分布和负荷曲线预测的情况。
(2)确定规划区内规划各期的目标及电网结构原则和供电设备的标准化,包括中、低压配电网的改造原则。
(3)进行有功、无功电力平衡,提出城网供电电源点建设要求。
(4)确定城市电网变电站的地理位置、线路路径,确定分期建设的工程项目。
(5)确定调度、通信、自动化等的规模和要求。
(6)编写规划说明书及绘出各规划期末的城网规划地理位置结构图(包括现状接线图)。
3.城市电网规划的主要原则[3]
(1)城市电网规划必须满足电力市场发展的需要并适当超前。各项输、变、配、用电工程的设计建设和改造都必须符合电网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
(2)城市电网规划必须坚持统一规划,以安全可靠为基础,突出整体经济效益,满足环境保护要求,加强电网结构。
(3)遵循下级电网以上级电网为指导、上级电网以下级电网为基础进行规划的原则。在满足配电网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兼顾城市、乡村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编制和实施分区配电网规划。
二、城市电网规划实施中的问题
城市电网输变电建设工程从规划阶段到竣工投产周期较长,一般得三至五年。有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往往碰到一些难以逾越的问题而导致无法实施。
1.选址选线问题
站址以及进线路由的选择关系到整个电网的布局,对网架结构以及未来电网可靠性和运行经济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整个规划阶段的龙头。按照技术原则要求,变电站应深入负荷中心,缩短供电半径。
目前,由于地方政府经济发展较快、城市扩张迅速,导致土地资源越来越稀少,形成了严重的土地供需矛盾。另外,地区经济热点、发展重点与区政府决策关系较大,存在临时变化的可能性较大,经常导致站址的突击选择,与规划不符。但是,为了节约土地,政府一般会要求在经济热点的边缘地带建设变电站。如果建在负荷中心则可能要求建设地下站。地下站投资巨大且不利于维护,存在安全运行隐患;边缘地带有可能供电半径过长,影响供电质量和可靠性。站址的选择需经过反复的沟通论证,浪费大量时间。
2.前期手续问题
近年来,随着政府部门对工程管理的进一步规范,相关前期手续也越来越多。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规划前期手续,另一类是工程建设前期手续。工程必须征得包括水务局、环保局、国土局、规划局、发改委、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等相关单位的同意并出具相关文件,共计大约有50个相关手续,过程复杂,流程长,往往时间无法控制,给工程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如果站址路径等存在其他特殊问题则时间更长,甚至可能导致工程无法实施。
3.投资问题
目前,由于电网工程投资大,输变电工程建设往往需要争取多方共同出资,投资模式需要具体协商。由于各地区投资模式不一,谈判过程往往比较艰辛,需要反复协调才能争取到资金支持。
三、增强城市电网规划可实施性的思路
电网规划的可实施性是体现规划技术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电网结构优化和经济运行的前提条件。如何增强城市电网规划的可实施性,本文从三个方面提供了一些参考。
1.科学选址,主动融入地方发展规划
在充分考虑站址布局和网架结构的基础上,还应考虑该站址的地形地貌、交通情况和周边是否涉及敏感建筑或者其他设施的保护范围等。同时,需提前征求政府规划部门的意见,结合地区规划合理选址,确保不与地区整体规划冲突。
2.加强沟通,建立定期协调机制
前期手续的办理涉及到的部门较多,所以,需要建立与相关部门的定期联系,及时反馈相关信息,遇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前期手续的顺利进行。
3.抓住机遇,加快电网建设步伐
地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电网建设,同时电网的建设也离不开地区经济的发展。只有牢牢抓住地区经济的发展机遇,才能够争取资金支持,加快电网建设步伐,不断完善电网结构。
四、怀柔区城市电网规划实施过程简介
“十二五”期间,怀柔区将主要打造影视文化、科技研发、休闲会展、汽车工业和商贸服务五大产业功能区,尤其是重点打造雁栖湖生态示范区。该项目是市重点项目,将按照举办G20国际峰会、77国首脑会议等国际峰会需求设计,供电能力和可靠性要求极高。怀柔供电公司及时进行分析,开展了以下电网规划工作:
为了主动融入地方发展规划,怀柔供电公司主动上门提供规划服务,多次与区政府相关部门上现场讨论重点项目,及时了解相关信息,为规划电网提供科学依据。
怀柔供电公司紧紧抓住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建设机遇,并且以该项目配套电网建设为切入点,规划建设220kV怀柔北、110kV会都、110kV雁栖湖站增容、35kV红螺寺站升压四个工程,并顺利争取到了各方资金支持。该四个站的建设将极大地完善怀柔区网架结构,增强地区供电能力。
为了进一步推动项目前期工作,怀柔供电公司与区发改委共同成立了怀柔区电力办公室,合署办公,及时协调前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加快了项目前期进度。
通过开展以上工作,使怀柔供电公司电网规划紧密衔接怀柔区发展规划;同时,建立了与区政府的沟通协调机制,创造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切实解决了实际焦点、难点问题,加快了项目的前期进度;而且,进一步强化了电网规划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极大提升了规划项目的可实施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结束语
城市电网规划是电力企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电网规划的可实施性关系到电网的网架结构完善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如何增强城市电网规划的可实施性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从规划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入手,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相应解决思路,并简要介绍了怀柔供电公司电网规划实施过程以及取得的成效,希望能给其他城市电网规划的实施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柳,肖白,宋坤.城市电网规划综述[C].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二届学术会论文集,2006.
地区经济发展规划范文5
[关键词]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转变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1)09-0036-02
一、关于政府经济职能的理论述评
西方关于政府经济职能的理论有三种观点:一是倡导经济自由主义,反对政府干预。最具代表性的是斯密的“守夜人”说。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指出,一个社会经济的增长不是政府推动的,经济秩序的形成也不是政府有意作用下形成的,而是在人们追求私利过程中自发形成的,政府不应该也没必要过多地干预市场的运作和企业的生产经营。后来的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以及供给学派也都极力支持经济自由主义、反对政府的干预。二是主张积极的政府干预。英国政治经济学家凯恩斯在他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指出,市场机制不能自发地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状态,政府应该对经济进行干预。20世纪30至60年代,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政府干预主义盛极一时。当时西方各国的经济运行机制逐步转向了以市场调节为基础,政府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的轨道。政府由“守夜人”转变成“调节者”。三是自由主义市场与政府干预相结合的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萨缪尔森将市场机制与国家干预进行了融合。现代的市场经济是垄断与竞争并存的混合经济制度,市场不能有效地实现经济的均衡。需要政府的干预。
国内学者对政府经济职能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两方面。王绍光(1995)和胡鞍钢(1995)认为,市场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但是市场会出现失灵,政府应当允许市场充分发挥作用,更要主动发挥政府自身的职能。因为政府不仅要承担市场经济国家的一般职能,还要承担我国国情决定的公共事务。所以,政府要更多地干预经济。然而光(1996)、樊纲(1995)认为,市场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但偶尔也会出现失灵,这时需要政府的适当干预。然而政府也会出现失灵,而且政府失灵的危害要远远大于市场失灵的危害。因此,政府不应当对经济进行过多的干预。
二、辽宁地方政府在履行经济职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辽宁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进行了一系列必要的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辽宁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地方政府在履行经济职能时无法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受到2008年经济危机在全球蔓延的影响,辽宁的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率2007年为22.8%,2008年就下滑到11.2%,2009年基本与2008年持平,为11.3%;2007年出口总额353.25亿美元,增长24.7%,进口总额241.47亿美元,增长20.3%。然而到了2009年出口总额334.4亿美元,下降205.%,进口总额294.8亿美元,下降3.0%。但辽宁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好的,而且经济增长势头依然强劲,这必将吸引国内外各地区的各类生产要素向辽宁流动,辽宁的地方政府必须为本地区承接新一轮国内外的投资提供良好的环境。然而辽宁的区域统一市场尚未形成,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这将不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同时,也不利于有效的竞争市场的形成。
其次,地方政府的市场干预方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尤其是危机之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此时地方政府如何有效的对地区经济进行调控,如何合理保护本地区的企业,都成为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原来过多的对地方经济按计划的方式已经出现问题。地方政府应努力寻求一种新的市场干预方式,学会用世界性、全国性的眼光看待市场竞争,营造辽宁地区的区位优势,支持辽宁企业的发展。
再次,地方政府在履行经济职能时出现“角色错位”。由于辽宁地区的计划经济色彩浓重,市场发育程度相对较低,导致地方政府在某些方面依然用计划经济的方法行事,代替市场去配置资源,对于地方政府分内的职能疏于履行,形成了不合理的竞争格局。因为地方政府“角色错位”,经济职能不能有效发挥,引起经济秩序混乱,提高了本地区的市场运行成本,降低了整体经济效率。
三、我国地方政府经济职能典型模式的比较及借鉴
1.温州地区的“弱政府”模式。温州经济在改革开放30多年能够始终保持快速的发展态势,得益于“弱政府”的模式,这种模式决定了政府和市场各自的内部事务由自己决定,相互之间不加干预。该地区个体私营经济的成长,市场力量的逐步强大,是温州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但是对于那些市场不能管理的事务则由政府来管。如:保护民营企业的产权;提供地方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及解决外部性问题。金融危机爆发后,温州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较大,大量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型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温州地方政府为确保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开展“政企联动,克难攻坚”活动,引导温州企业家调整市场,大力开拓中东、俄罗斯、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拓宽国内市场;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和高技术含量产品,缩减成本;大力发展高科技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以及综合运用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等手段,加大对企业的解困和帮扶力度。
2.苏南地区“强政府”模式。苏南模式中地方政府在市场化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地方政府积极参与并推动了乡镇企业产生、发展以及全面改制;全方位参与开发区的建设;建立了许多产品和要素市场;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还率领本地企业主动出击,进行招商引资。
苏南地区的发展过程同时就是它的市场化过程,地方政府扮演了“市场缔造者”的角色。目前的苏南地区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市场体系,地方政府正在积极地转换角色,由“市场缔造者”转换为“市场维护者”,使其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在经济危机面前,苏南地区各级政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产业集聚,大力推进集约化发展。
3.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服务型政府”模式。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地理上与港澳接壤,在发展之初,受到中央政府政策的倾斜,地方政府充分利用政策上的优势,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特别是对港澳地区市场要素进行合理利用,使得各种经济成分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在该地区得以发挥,地方政府也因此获得了创新的源泉。
当经济危机袭来时,以出口导向型
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大批企业压缩生产能力或被迫关闭;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陷入了发展困境。地方政府审时度势,及时制定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把珠三角地区建成以高新科技产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逐步把高污染,高能耗和低附加值产业淘汰和转移出去,提升产业层次,增强产业竞争力。
通过对上述三个地区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应该处处干预,时时干预。只有当经济出现大幅度波动,单纯依靠市场自身难以复苏,起码在一段并不太短的时期内难以恢复的时候政府才应及时出手保护社会福利。
四、促进辽宁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对策
辽宁省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以政府主导型的资本投入为主,以提高GDP为目标。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涌现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改变政府经济职能,实现发展方式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市场均衡的模式”转变已刻不容缓。
1.制定地区的产业发展规划。根据辽宁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前的国际环境,地方政府应制定一个中、长期的辽宁产业发展规划,淘汰落后产能,引导和促进辽宁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坚持引进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要从产业升级的要求出发,调整原有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技术化,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发展。要选择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利税的产业,作为新一代成长型的支柱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消除地方行政垄断,构建区域统一开放的市场。区域市场分割是市场秩序紊乱的主要表现,也是造成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而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的原因,就是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地方政府之间为了吸引资金,竞相设计优惠政策,甚至直接干预市场竞争,从而扰乱了市场秩序。辽宁地区各级政府应本着合作共享的原则,从各自的优势出发促进生产要素的跨区域合理流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发掘本地的经济增长潜能,协调产业布局,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制定统一的市场竞争规则和利益协调机制,为辽宁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前景。
3.营造一个有比较优势的投资环境。自从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辽宁省出台了许多积极的配套措施和优惠政策。在当前的国际背景下,政府还需要营造一个有比较优势的投资环境,即在交通、信息、人力资本、市场、产业、法治环境、中介服务、政府管理等方面都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同时充分依托“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和“沈阳经济区获准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两大战略,把有限的资源集中于这些地区,在这些地区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形成新的增长极,从而对周边地区形成辐射带动作用。
地区经济发展规划范文6
[关键词] 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特色人力资源开发
西部大开发以来,各地区抓住机遇,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特色经济作为西部地区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有益经验,得到了理论和实践中各方面的关注。本文拟通过对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与特色人力资源开发互动关系的分析,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一、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特色人力资源开发内涵探索
1.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的内涵
特色经济,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区域范围内,以一定的特色产品或服务为前提,以特色产业群的开放为核心,以特有资源转化为基础,以特色技术为支撑,具有市场适应性、效益性、开放性、稀缺性和可持续性的比较优势经济。从定义可以看出,发展特色经济,可以形成地区比较优势,提高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因此特色经济是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作用具体表现在:
(1)特色经济是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经济,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形成西部民族地区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比较优势。西部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能、矿产、旅游和民族文化等资源,这是区别于其他地区最明显的优势。特色经济发展,将立足于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开发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能弘扬民族文化的,“人无我有”的特色产品、产业和产业集群,获取比较优势。
(2)特色经济是市场经济和竞争优势经济,以市场供求为条件,形成西部民族地区的核心竞争优势。比较优势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基础,但是,比较优势并不会必然导致区域竞争优势。如果没有相应的市场需求,比较优势也就不会转化为竞争优势。而特色经济的发展,以市场供求为条件,生产适销对路的,具有民族资源特色的产品,发展相关的产业和产业群,这样才会具有相应的市场竞争力,达到“人小我大”、“人弱我强”、“人泛我专”,从而形成民族地区的核心竞争优势。
(3)特色经济是产业经济和技术经济,可以促进西部民族地区产业机构升级,实现经济的集约型发展。西部民族地区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落后,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特色资源的开发,特色经济的发展,将促进加工工业、轻工业、旅游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同时,民族地区特色产品的开发、特色产业和产业群的发展,都会以特色技术为支撑,这样能增加对民族地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经济发展的集约化。
(4)特色经济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区域空间经济,可以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缩小民族地区与相对发达地区的差距。特色经济由于实现了对区域优势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其效率和效益都较高,能够迅速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使落后民族地区快速实现对于发达地区的赶超。
2.西部民族地区特色人力资源开发的内涵
人力资源开发,是指为了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挖掘人力资源潜力而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的培训、教育和开发活动。相对于培训来说,人力资源开发更着重于未来的需要,着重于通过人力资源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为未来变化做准备。
我们认为,西部民族地区特色人力资源开发,即指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应该配合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和特色项目开展的情况,培养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从而获得区别于其他地区的人力资源竞争优势。特色人力资源的开发,是促进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其内涵:
(1)特色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首先应该是民族地区各级政府。人力资源开发是关注未来需求的,而特色人力资源的开发,则是关注民族地区未来特色经济发展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而对于地区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地区政府应该是把握得比较准确的。因此,在西部民族地区特色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地区政府应该承担起主导性的作用。根据地区未来特色经济发展的情况,制定特色人力资源开发的规划,整合政府、用人单位、教育培训机构等的培训开发资源,共同推进特色人力资源的开发。
(2)特色人力资源开发的客体。主要应该是西部民族地区本地的人力资源,因为本地区的人力资源具有熟悉本地情况、本土观念强,开发成本低等特点。当然,某些地区对于特色人力资源的素质需求有可能相对来说比较高,需要人力资源具有一定的素质基础,而本地又缺乏相应的人才,或者由于本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外地的人前来工作,这样特色人力资源开发的客体就有可能扩大到其他地区、全国的人力资源。
(3)特色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人力资源开发,特色人力资源开发主要关注特殊知识和特殊技能的开发,以适应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和特色项目开展的需要,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如四川省阿坝州在建设全国最大的牦牛产品加工区的过程中,就需要大量掌握牦牛绒加工技术的人才。
二、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特色人力资源的互动关系
1.特色经济发展是特色人力资源开发的平台
首先,特色经济的发展决定了特色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特色人力资源开发是为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培养和输送人才,前提是特色经济的发展。只有特色经济发展了,才会有对于特色人力资源的需求;特色经济发展了,也会增加对特色人力资源的需求。
同时,特色经济的发展还决定了特色人力资源需求的数量、需求的种类和质量,即:决定了特色人力资源的开发的方向。各地对特色人力资源的种类和质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如自治区一江两河地区的无公害蔬菜和野菜的培育栽培等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就需要特色农业科技研发人员以及具有农业科技知识和技术的农民;而云南、四川等省民族地区的自然景观、民族风情等特色旅游经济的发展,则需要既掌握现代资源开发与管理科学,又了解当地资源特色的特殊人才。
2.特色人力资源开发是实现特色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正;且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高于物质资本。我国西部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资金和科学技术资源则相对短缺。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可以减少经济增长对于技术和资金的依赖,发挥人力资本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
西部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的需求有其特殊性,特色产品的开发、特色技术的提高、特色项目的开展,都需要相应的特殊人力资源来进行。如四川省阿坝州在其立足牦牛资源优势,建设全国最大的牦牛产品加工区的过程中,就会需要相应的牦牛养殖、牦牛肉、奶、牦牛绒加工等方面的特殊人才,但是,人才供给特别是牦牛绒加工方面的人才供给却长期处于短缺状态。
三、以特色经济为平台,建立西部民族地区特色人力资源开发的机制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特色人力资源的开发却相对滞后。特色人力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存在人口基数大,增长率高,人力资源开发压力大;人口素质偏低,人力资源开发基础薄弱;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人力资源开发主体单一等问题。只有发展特色经济,才是解决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基础和根本。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政府应加大对特色人力资源开发的规划和指导
特色经济发展和特色人力资源开发,需要政府各相关部门、企业、教育培训机构等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应该发挥主导性作用。
第一,做好特色经济发展规划,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发展特色经济,必须依赖特色资源、特色产品,发展特色产业。西部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水能、矿产、旅游资源,又有发展生态农业、药业的巨大潜力,以及丰富的民族文化。因此,各民族地区政府应该以本地特色为基础,制定合理、持续的经济发展规划。
第二,制定特色人力资源规划并确实实施。根据本地特色经济的发展、本地人力资源状况,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环境等情况,各民族地区政府应制定相应的特色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可以通过地方高校、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育重心的转移,吸引和鼓励企业和社会参与人力资源开发等方式来进行。
第三,确实完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环境。一是促进特色人力资源开发主体的多元化。人力资源开发不仅是政府的职能,也是企业及全社会的职能,因此,政府应该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来吸引和鼓励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二是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打破城乡劳动力市场长期分割的状况,建立公平竞争的机制,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2.依托特色产业项目,聚集人才,留住人才
产业项目既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驱动器”,也是集聚资金、技术、人才的“强磁场”。西部民族地区如果单纯依靠待遇去引人、留人,与发达地区打人才争夺战,既无经济实力,也不切合实际。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们在基本的生存和安全等需要满足之后,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对于很多高级人才来说,事业上自我实现的机会比高薪更具吸引力。因此,民族地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根本途径在于立足民族和地域特色,通过特色产业项目聚集外来人才,培养本土人才,建立人才工作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
应实行灵活的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在特色经济开发核心人才缺失的情况下,由于民族地区各方面条件相对要差一些,因此对于核心高级人才,可以采取灵活的人才策略,如实行“户口不迁、身份保留、来去自由”政策等。同时,应该加强与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
在重视引进、留住外来人才的同时,更要重视现有人才作用的发挥,留住现有人才。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建设的主体力量,还是民族地区现有人才。相对来说,现有人才有熟悉本地情况,本土观念强,开发成本低的特点,因此,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是民族地区的现实选择。同时,实施“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政策留人”的人才战略,留住人才。
3.根据特色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优化教育结构
首先,要确保基础教育投入,确实落实义务教育。基础教育在整体教育体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具有投资少,收益率高的特点。虽然从2006开始,国家在西部地区农村实行了真正的九年义务教育,但是西部民族地区长期以来较差的办学条件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民族地区应该确保和加大基础教育投资,确实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转变教育观念,夯实地区人力资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