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检验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免疫学检验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免疫学检验论文

免疫学检验论文范文1

【关键词】 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临床越来越需要高层次、高素质的检验人才。培养出具有广博的基础与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已成为当前医学教育工作值得深入探讨的教学改革课题。实验教学是高等医学院校的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一座桥梁,因此,作为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之一的免疫学检验,有必要加强实验教学改革,通过实验课不但让学生了解、掌握先进的免疫学检验技术和分析手段,还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起着关键作用[1]。

1 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措施和效果

1.1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过去实验课内容多是对经典实验进行验证,简单的、低水平的重复,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实验环境中,学生缺乏对新知识的感性认识,也谈不上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为了使实验课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校设计了新的授课方案,实验教学逐步转变为综合性、探索性为主要内容,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1.2 改变教学观念,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长期以来,实验教学方法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法,实验过程首先由教师详细的讲解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甚至进行操作示范,学生只需按实验教材机械地完成实验操作即可,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实验课改革从教学方法入手,实验课的主角逐渐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将以教师讲授和示范为主、学生被动模仿的教学方法逐步转变为以教师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能的传授与训练为重点、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和实验的教学方法。授课重点放在启发、挖掘学生的内在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方面,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理论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验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整体优化。

1.3 变独立分散的实验为综合性实验 以往的实验课内容大多是独立的、传统的单因素设计,一次课仅涉及单一的免疫学检验技术。由于新的教学大纲课时的减少,所以常规的实验教学只能进行有限的几项。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以辅助理论教学,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而综合性、系统性实验教学体系,不仅把实验内容改成多因素设计,几乎涉及到免疫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全部内容。对于动物实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相同的实验动物出现不同的实验结果时,学生能针对性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实验课教学改革取得良好效果 学生们在此次实验中通过查阅文献、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分析和撰写科研论文式的实验报告等,进行了一次完整的科研过程的自主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同时对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知难而进的科学态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学生的毕业论文水平的不断提高,也说明实验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实验教学的改革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1.5 实验课教学方法已被写入教材 由于实验教学效果好,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独创性,也得到各高校专家的认可。刘辉主编《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实验指导》,人民卫生出版社;季育华主编《免疫学检验实验指导》,高教出版社。

2 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

授课方案的基本程序是:实验准备免疫原制备和鉴定免疫抗体制备抗体纯化和鉴定酶标记抗体制备几种免疫技术应用实验结果及综合分析论文式实验报告。

2.1 抗血清制备的实验中,实验动物为科研兔,免疫抗原为伤寒沙门氏菌可溶性抗原、鸡卵清抗原、绵羊红细胞抗原。每两名学生为一个实验小组,实验方案的详细设计、实验动物的免疫、饲养由学生独立完成,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2.2 涉及到免疫学技术及相关学科技术,主要是化学技术、生物学、生物化学技术、免疫学技术,实验内容包括四个系统,即抗体系统、补体系统,细胞系统和细胞因子系统。充分体现技术内容的完整性。

2.3 报告书写要求按论文形式完成,学生要自己查资料,能对实验结果、现象及方法加以分析评价。

3 实验教学改革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次实验教学改革是结合了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实验安排的主要是直接用于临床疾病诊断和科研的技术内容。不仅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观察判断、分析解决问题及书面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责任感,能够在以后的医院工作中更好地为临床服务[2]。本实验也是学生制作基本的免疫检验试剂盒的过程,对试剂盒研制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本实验获得的抗血清还可以为其他免疫实验课所用,节省教学开支,提高了教学投资使用率。本校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作用,结合学科、专业、课程特点,强化实验教学环节,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

总之,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现代化的实用型医学人才,应具备多方面的素质[3]。在国际教育中,把知识、能力、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三要素。医学检验教育工作者必须时刻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知识并及时反映在教学活动中,探索好的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及提高综合分析能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科研思路、个性发展及创新能力,以培养具有宽厚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熟练的临床工作能力和独立的科研工作能力的医学人才。

参 考 文 献

[1] 郑家茂,张胤.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8,29(1):108112.

免疫学检验论文范文2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肿瘤标志物放射免疫分析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血清AFP作为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首选肿瘤标志物,仍有15%~20%原发性肝癌患者成假阴性[1]。本文通过联合检测的方法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CA-199、SF三种肿瘤标志物的含量,以探讨其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1.1正常对照组 30例(男27,女13),年龄35—47岁,平均37.6岁,均为体检合格的正常人,无心、肺、肾等重要脏器疾患,肝肾功能正常。

1.1.2病人组 32例(男23,女9),年龄(34—62岁),平均57.2岁,均为经病理切片明确诊断的原发性肝癌患者。

1.2方法

1.2.1标本采集 被检患者及正常对照者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3m1,分离血清,-20℃保存备用。

1.2.2方法试剂盒均由天津九鼎试剂公司提供,按说明书操作,三种肿瘤标志物的正常值分别是

AFP

1.2.3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x±s表示,各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正常人和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CA-199、SF含量。

2.2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CA-199、SF阳性检出率及联检的阳性检出率。

3.讨论

AFP为发现最早、应用最广、研究最充分的肿瘤标志物[2],70年代起应用于临床,是一种血清蛋白,主要在肝脏的卵黄囊合成。它是原发性肝癌的首选肿瘤标志物,有较高的特异性,其水平与肿瘤的大小密切相关。AFP升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受损伤的肝细胞再生而幼稚化时,肝细胞便重新具有产生AFP的能力[3]。本文检测其对原发性肝癌诊断阳性率为81.3%,与国内外报道相符[4]。根据有关资料显示,AFP>400ug/ml对诊断原发性肝癌没有多大困难,但对于 AFP阴性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诊断存在有一定的困难。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5、6],有些肿瘤标志物对原发性肝癌也有诊断价值,对AFP无法诊断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有互补作用。本文应用三种肿瘤标志物联检,极大地提高了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阳性率,起到了互补作用。

CA-199为高分子糖蛋白,主要由消化道肿瘤细胞所分泌,是胰腺癌、肠癌、胆囊癌、胃癌及肝癌的标志物[7]。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极微,与原发性肝癌患者有显著差别。文献证实,原发性肝癌患者的CA-199的阳性率约为72.4%,在AFP阴性患者中也有一定的阳性检出率。本文测定CA-199阳性率为65.6%,略低于文献[8],证明该肿瘤标志物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SF的含量在一般情况下反映体内储铁含量,是检查机体营养状态、缺乏铁及铁负荷过度的指标,由于肿瘤也会导致血清铁蛋白含量升高,它被认为是一种肿瘤标志物。SF在肝脏中含量丰富,肝癌患者由于肝细胞的变性坏死,使肝脏中的 SF大量流入血循环,使血中SF升高。有人提出SF对原发性肝癌有较好的诊断价值,甚至认为SF可作为原发性肝癌的第二肿瘤标志物,其检出阳性率可达75%-76.6%。本文测定的阳性率为56.3%,略低于文献[9]。

本文结果表明,AFP、CA-199、SF三种肿瘤标志物联检可提高原发性肝癌的阳性检出率,阳性率可达93.8%。

参 考 文 献

[1]武建国主编 实用免疫学检验 第1版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848

[2]何浩明编著 医学实验研究论文集 第1版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7。176

[3]崔锐肿瘤标志物在良性疾病中的浓度观察放射免疫学杂志2004,17(2):138

[4]武建国主编 实用免疫学检验 第1版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849

[5]李立人等原发性肝癌血清AIF RIA结果分析放射免疫学杂志1994,7(1):14

[6]徐克成等 γ-谷氨酰转换酶同工酶对原发性肝癌诊断意义的再评价江苏医药 1988,14(1):1

[7]朱良如,侯晓华 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及临床应用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22(9):574

免疫学检验论文范文3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Pest Control

主管单位:中国民主促进会河北省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民主促进会河北省委员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3-6245

国内刊号:13-1068/R

邮发代号:18-33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免疫学检验论文范文4

关键词:课堂教学 成绩评定 综合素质

根据我校培养方案,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是生物工程专业质检方向以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选修课之一。计划课时为37(约三分之一的实验课时),总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基本原理、国家标准方法及内容体系,各种食品、饮料等的采样原则及前处理方法等;了解国内外微生物检验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情况,理解各种快速检测新技术的原理、使用范围和方法等。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以及生工专业质检方向的专业选修课,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它是一门操作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的直接目的是教会学生掌握目前使用的国家标准方法、知识以及对这些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教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应对实战的能力。

考核成绩评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对教学的效果、课堂的效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学风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课程以微生物检验基础理论知识、快速检测技术和检验实验三部分构成课程结构框架,分别在三部分中设置不同的考核方式如下表1,以其在课程学时数较少的有限时间内为学生传授完善的知识体系,确保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掌握,并获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是笔者对教学进行不断改革的追求。

一、以“考勤和提问”方式督促学生形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学生的学习出勤和课堂提问的表现能够间接地反映他们的学习态度。如有的学生上课经常迟到或借故缺勤,甚至旷课;有的学生虽然每次出勤,但在上课时,不专心听老师讲课,而是看与本课程无关的书,或者做其他专业课的作业,可谓“出工不出力”。持这样学习态度的学生,上课心不在焉,往往不能正确回答或回答不出老师的课堂提问,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要从考勤和提问中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包括迟到、缺课(病假和事假)、旷课三种行为,迟到1次扣0.5分,旷课1次扣1分,缺课需要病假或事假证明,病假不扣分,事假扣0.5分。“提问”以随机提名方式进行,一个学期每个学生1~2次,答不出扣1分,答的不好酌情扣分,出勤和提问占课程总成绩的10%。全勤、学习态度端正、认真听讲学生得10分。

二、以“随堂作业”形式考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

占总评权重的10%,即10分。在教学进行到某一章节或某一部分的结束时,适时对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定时随堂测试,让学生独立完成。测试题目以知识测试为主,能力测试为辅,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测试题目事先拟好标准答案,而能力测试题目可是开放性的,可事先制定答题给分的档次标准随堂测试具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检测学生的习效果,促进学生平时的学习;二是对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教师可据测试的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的节奏、方法和深度。一般以3~4次为宜,各次得分相加换算成10分,再计入总评成绩。

三、以“PPT准备与汇报”形式掌握学科前沿技术

占总评权重的20%,即20分。本课程的教材为自编教材,其中大部分内容介绍了微生物快速检测的新技术,学生分两人一组准备PPT汇报,学生介绍内容涵盖了“微量多项实验鉴定系统”、“快速自动化微生物检测仪器和设备”、“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的采用(包括DNA探针、PCR、DNA芯片、ELESA、免疫荧光技术、放射免疫和全自动免疫诊断系统)”、“生物传感器”等。通过对不同新技术的精心准备和交流,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这些新技术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以“PPT准备与汇报”开展教学,不尽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也大大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以及交流(汇报结束,台下老师、同学提问)应变能力。

四、以“课程论文撰写”形式培养科研思维

课程论文的撰写需要学生融合贯通微生物检测技术中理论知识和快速检测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指导学生如何查阅和有效利用资料,并将其转化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要求学生在学习教材内容以外,关注学科前沿技术,开创教学内容新领域教学过程中,在保证现有国标主要内容和知识体系的前提下,使学生了解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学科领域(目前虽没有放入GB中)的其他知识及技术和前沿知识及新技术,并了解获得它们的途径和方法。学生论文有以某种病原菌为例,介绍对此致病菌的各种检测方法,也有以某种检测方法为手段,介绍此方法在不同病原菌中的检测及特点等各种方式展开的综述,不但锻炼了学生检索文献、利用文献的能力,开阔了学生视眼,学习了科研论文的撰写,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

五、注重实验设计和操作过程,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研究思维能力

综合考虑微生物检验的教学特点及实验条件,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为目标,引导学生对实验材料进行选择(如有些同学选择放置不同天数的牛奶,也有选择不同货架期的各种食品等),对实验内容、步骤等各个环节进行设计,并自己计算所需要的耗材和玻璃器皿,树立学生对自己的实验全权负责的信念。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扩展学生的实验设计形成研究论文,因条件不允许的实验内容,鼓励学生申请校开放实验室项目、学生科研计划项目及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等。建立培养学生学习的长效机制,学生学完课程后仍然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平台,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增强学生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意识。

另外,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各项注意事项,仪器、设备、药品、试剂的使用,甚至包括衣帽、操作姿势、言行、手法、材料处理、善后清洁等都严格按要求进行。通过严格的要求培养学生细腻、严谨的科学作风。

免疫学检验论文范文5

关键词:B细胞表位;服务器;研究

中图分类号:R392

表位是抗原分子中被相应抗体或抗原受体识别的特定部位。B细胞表位[1]是抗原中可被B细胞抗原受体(BCR)或抗体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的线性片段或空间构象性结构,其刺激机体产生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并产生效应分子(抗体)和效应细胞。线性B细胞表位是由抗原分子表面肽链上连续的氨基酸残基构成的序列。B细胞表位预测研究主要还是以线性B细胞表位预测为主,目前已有较多关于线性B细胞表位的数据库和预测算法、软件。

1 抗原表位

抗原表位[2],又称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AD)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抗原通过抗原表位与相应的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结合,从而激活淋巴细胞,引起免疫应答;抗原也借表位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发挥免疫效应。抗原表位的性质、数目和空间构型决定抗原的特异性。抗原表位是免疫原抗原性的物质基础,开展对抗原表位的研究将对病原的诊断以及分子疫苗的设计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线性B细胞表位筛选方法

B细胞表位[3]是抗原中可被B细胞抗原受体(BCR)或抗体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的线性片段或空间构象性结构,其刺激机体产生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并产生效应分子(抗体)和效应细胞。在免疫学中认为,表位才是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真正部位。B细胞表位预测是表位预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的研究是针对线性B细胞表位预测,通过组合抗原蛋白物理化学性质、结构性质、统计显著性度量等特征属性进行表位预测,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2.1 基于递归神经网络的线性B细胞表位预测服务器[4]

在多肽疫苗的开发中B细胞表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疾病的诊断中,也可用于过敏研究。标准的前馈(FNN)和递归神经网络(RNN)有被用在本研究中,用于预测抗原序列中的B细胞表位。网络已经被训练和测试,在一个完整的数据集中,由700个非冗余的B细胞表位来自于Bcipep数据库和同等数量的非表位来自于SWISS-PROT数据库。该网络已经训练和测试在不同的输入窗口长度和隐结点中。最大精度已使用递归神经网络具有单隐层的35个隐藏的单位窗口长度为16。当测试在五倍折交叉验证时,最终的网络产生准确度为65.93%。相应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为67.14,64.71,和65.61%。在以往的研究中RNN比FNN在B细胞表位的预测中效果更好。该肽的长度也是重要的在预用词从抗原序列的B细胞表位。

2.2 基于氨基酸对抗原规模的线性B细胞表位预测[5]

在生物信息学中蛋白抗原位点的鉴定是至关重要的,开发的合成肽疫苗,免疫诊断测试的距离和抗体的产生。目前,大多数的预测算法倾向于使用氨基酸滑动窗口方法。这些方法过于简单,并在实践中产生不良的预测结果。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规模,称为氨基酸对抗原(AAP)规模,基于这一发现,更加有利于B细胞表位预测。它表明,使用SVM(支持向量机)分类,AAP抗原尺度方法具有更好的性能比现有单个氨基酸倾向尺度。AAP抗原规模可以反映一些特殊的序列在B细胞表位特征中,它的本质是为什么新的方法是优于现有的。可以预料与已知的抗原表位的数据,氨基酸对抗原规模的做法将进一步增强。

2.3 基于内核字符串线性B细胞表位预测[6]

B细胞表位的鉴定和表征在疫苗设计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免疫诊断测试,并产生抗体。因此,可靠的计算工具预测线性B细胞表位是非常可取的。评估的支持向量机(SVM)利用五个不同的内核上五倍使用交叉验证的方法分类培训同源减少701线性B细胞表位,从Bcipep数据库中提取的数据,和701非抗原表位,随机抽取从SwissProt数据库序列。根据我们的结果计算实验中,我们提出BCPred,线性B细胞表位预测的新方法使用序列内核。我们表明,预测性能BCPred(AUC=0.758)优于11基于SVM分类器的开发和评估,以及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执行的AAP(AUC=0.7),最近提出的一种方法,用于预测线性B细胞使用氨基酸对抗原的表位。此外,我们比较AAP和BCPred,ABCPred 独特的B细胞表位,使用递归神经网络的方法,该方法为使用两个数据集先前已用于评估ABCPred的。使用和分析的数据集的结果这个比较表明,不同的B细胞表位的相对性能的结论预测方法的基础上得出的实验中使用的数据集的独特的B细胞表位的可能产生的性能评估方法的估计过于乐观。这认为使用精心同源性减小数据集的B细胞表位的预测方法进行比较,以避免有关如何不同的方法的误导性的结论相互比较。同源精简数据组和BCPred实现以及APP的方法是公开的。

2.4 基于一种新系统的线性B细胞表位预测[7]

在几十年的研究中尽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B细胞抗原表位的准确的预测仍然是在计算免疫学中。只有10%的已知B细胞表位的估计是连续的,但他们往往却是目标预测,因为解决三级结构是必需的,它们是不可或缺的肽疫苗和治疗蛋白质工程的发展。在这篇文章中,提出COBEpro,新的两步预测连续B细胞系统抗原表位。COBEpro是能够分配表位pensity分数两个独立的肽片段抗原序列内的残留物。COBEpro首先使用支持向量机进行预测在查询抗原序列和肽片段,然后计算表位的倾向得分为每个基于片段的预测的残余物。次要结构和溶剂辅助功能信息(无论是预测或准确)可以被纳入到提高性能。COBEpro实现了交叉验证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AUC)下teristic高达0.829片段上抗原决定基的倾向得分任务的AUC为0.628残余物外延主题倾向得分任务。

3 用于线性B细胞表位预测工具建立与评价的数据库

免疫信息学[8]数据库是随着生物信息学和免疫基因组学的不断进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是专门收录免疫学相关分子信息,实现数据存储、查询、分析,计算等功能的数据库。最初,与免疫相关的多肽序列、抗原分子等信息与其他生物数据一起,被收录在各类生物信息学数据库中,随着免疫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对免疫学相关分子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需要单独对这些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和预测,一些研究机构开始尝试从生物信息学基础数据库中提取免疫相关的生物数据,开发集存储、查询、计算、预测以及绘图分析功能为一体的免疫学数据库。目前,网络上的免疫信息学数据库已达数十个,它们的规模大小不一,内容与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其中的大部分数据来源于GenBank、EBI、EMBL,供研究人员免费使用。

3.1 Bcipep:B细胞表位数据库

Bcipep[9]是各种免疫原性B细胞表位数据库,目前Bcipep数据库包含3031个条目,其中包括763免疫显性,1797免疫原性和471空的免疫原性的抗原表位,每条记录包含多肽序列、源蛋白、病原体、免疫原性、中和性、模式生物、实验方法、参考文献、抗原结构等信息,它涵盖范围广泛,如病毒、细菌、原生动物、真菌。该数据库提供了一组工具,用于分析和提取的数据,其中包括关键字搜索,肽谱分析和BLAST搜索。Bcipep称为一个完整B细胞表位数据库,已经开发了一个覆盖广泛的病原体的抗原决定簇的信息。该数据库有助于B细胞表位预测方法的研究、合成肽疫苗的设计和疾病的诊断。

4 结束语

显而易见,线性B细胞表位预测现状与人们理想预期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利用软件预测线性B细胞表位并不完全准确,还需要实验的进一步验证。为了研发更准确的预测工具,需要建立高质量的训练数据集和检验数据集,数据集的质量高低与预测工具的预测能力密切联系;另外,统一评价体系也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评价体系的标准化,既有助于软件开发者采用最有效的算法创建更准确的工具,又方便了使用者对工具的筛选和评价。统一评价体系首先要面临的问题是所有数据格式的统一,有了一致的数据格式,才能进行比较。在表位预测领域尚缺乏高质量的标准数据集,针对标准的数据集开发自动评价工具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相信随着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线性B细胞表位计算机预测技术将会越来越成熟。

参考文献:

[1]Peters B,Sidney J, Bourne P, et al.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immune epitope database and analysis resource[J].Immunogenetics,2005,57(5):326-336.

[2]吴敏毓,刘恭植.医学免疫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1-2.

[3]吕凤林,朱锡华.人C5aR(CD88)序列结构分析及其B细胞表位预测[J].免疫学杂志,1998,14(3):153-156.

[4]Saha S,Raghava GP (2006) Prediction of continuous B-cell epitopes in an antigen using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Proteins.65:40-48.

[5] Chen J,Liu H,Yang J,Chou KC (2007) Prediction of linear B-cell epitopes using amino acid pair antigenicity scale.Amino Acids 33:423-428.

[6]El-Manzalawy Y,Dobbs D, Honavar V (2008) Predicting linear B-cell epitopesusing string kernels.J Mol Recognit 21:243-255.

[7]Sweredoski MJ,Baldi P (2009) COBEpro: a novel system for predictingcontinuous B-cell epitopes.Protein Eng Des Sel 22:113-120.

[8]Walsh R, Locarnini S. Hepatitis B precore protein: pathogenic potential and therapeutic promise[J].Yonsei Med J,2012,53(5):875-85.

[9]Saha S, Bhasin M, Raghava GP (2005) Bcipep:a database of B-cell epitopes.BMC Genomics 6:79.

[10]Roseman AM, Berriman JA., Wynne SA., et al. A structural model for maturation of the hepatitis B virus core[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5,102(44):15821-6.

[11]Yasser EL-Manzalawy, Vasant Honavar. Recent advances in B-cell epitope prediction methods[J]. Immunome Res,2010,6(Suppl 2):S2.

[12]Roggen EL. B-cell epitope engineering: A matter of recognizing protein features and motives[J].DDT:Technol,2008,5(2-3):e49-55.

[13]冯新港.免疫信息学原理及其应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6:1-5.

[14]Alix,A. (1999) Vaccine,18,311-314 (314).

免疫学检验论文范文6

南京市溧水区中医院(检验科),江苏南京 211200

[摘要] 目的 分析质量控制在临床免疫检验中的重要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200例需行免疫检验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患者入院顺序将其编号,单号为对照组(n=100),双号为观察组(n=100)。对照组行常规免疫检验,观察组行全程质控免疫检验;对比两组免疫指标变异指数。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AFP、CEA、Ca199及Ca125指标平均变异指数更低(P<0.01)。结论 全程质控免疫检测可提高免疫检测结果准确性及可靠性,为临床诊疗提供科学、可靠依据。

[

关键词 ] 免疫检验;质量控制;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 R446.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c)-0170-02

免疫检验系临床常见检查方法。免疫检验是疾病的预警信号,也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然而,临床上,免疫检验实施过程十分复杂,极易产生误差,影响临床检验结果。这就要求临床工作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过硬的操作技术,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免疫检验结果的影响。免疫检验属临床常规检查,是临床诊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疾病诊疗具有重要意义。现今,随社会不断发展,医学技术不断进步,人们对临床检验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如何提高免疫检验质量,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是需要临床检验人员不断探索的重要命题。国内外许多研究指出,细致、严格的质量控制可提高临床免疫检验准确性[1-2]。本文,选取我院200例需行免疫检验的患者行分组对照研究,观察组实行全程质控免疫检测,临床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200例需行免疫检验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患者入院顺序将其编号,单号为对照组(n=100),双号为观察组(n=100)。对照组中,男80例,女20例;年龄34~66岁,平均年龄为(44.35±7.68)岁;其中,AFP(甲胎蛋白)32份,Ca125 14份,Ca199 25份,CEA(癌胚抗原)29份。观察组中,男78例,女22例;年龄35~67岁,平均年龄为(44.47±7.53)岁;其中,AFP 33份,Ca125 15份,Ca19926份,CEA 26份。两组年龄、性别、免疫检验种类等一般资料对比,P>0.05,具备可比性。

1.2 检验方法

200份血清标本均采用ECLLA(电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检验仪器:罗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全自动)及其配套试剂。两组均严格按照分析仪说明书规程进行检验。

对照组行常规免疫检验;观察组行全程质控免疫检验,具体如下。

1.2.1 分析前质控 分析前阶段主要包括:检验的具体要求,患者准备,标本采集及运送等。相关调查表明,约75%的实验误差为分析前误差[3]。由此可见,分析前质控是全程质控的重要环节,建立健全分析前质控制度,对提高免疫检验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①标本采集及送检。分析前标本采集涉及医院各个科室,影响因素繁多,涉及人员较广,极易出现误差。相关研究表明,护理工作不细致,是60%分析前误差的主要原因[4]。由此可见,检验科人员应加强与临床医师及护士的沟通,采用发放宣传资料、讲座等方式,增进医护人员对检验工作的了解,增强医护人员规范化检验的意识。此外,医院管理层应制定标本采集及送检制度,从制度上规范报告申请,标本采集、运送及保管等一系列临床活动,优化临床检验过程。②建立标本拒收制度。对于条形码不完整、出现溶血等不符合要求的标本,检验科人员应拒收,并详细记录标本不合格原因、科室、送检人员及检查项目等信息。特殊情况下,若必须对不合格样本进行检验,则应在检验报告单上详细标注相关信息,以此提醒临床医师注意。

1.2.2 分析中质控 ①选择合理的评估及检测方法。合理选择检测方法,并注意其实用性。合理选择分析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5]。②熟练规范操作。定期组织实验室人员进行培训,以确保实验室人员技术过硬,减少人为因素对免疫检验结果的影响。③严格室内质控。室内质控是控制及监测实验室日常工作准确度,提高临床检验质量的重要保证。定期维修、养护实验室的仪器及设备,以确保仪器功能正常,减少误差发生;此外,还应定期检查实验室物品、药品及试剂。④失控情况的处理。操作过程中,一旦出现失控情况,应立即停止样本检测工作,仔细查找失控原因。重新测定样本,确认失控是偶然误差还是人为因素;若重新检测结果不在正常范围内,需再次进行测定;若检测结果仍不在正常范围内,则说明需要检测仪器;仪器校对后,若结果还是不在正常范围内,则应联系专业技术人员或专家处理;与此同时,操作员应认真分析失控原因,详细填写报告单。

1.2.3 分析后质控 ①认真确认检测结果。注意室内项目检测,认真对比同一申请者的同一项目,认真观察同一天的检测项目。检验人员应注意实验室当天室内检验结果,确认室内质控合格后,方可填写检验报告。此外,检验人员还应注意保存原始测控数据。②加强与临床医师的沟通。检验人员应虚心听取临床医师的建议,积极参与临床病例讨论,对于检验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符的情况,应认真分析原因。

1.3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AFP、CEA及Ca199等免疫指标的平均变异指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AFP、CEA、Ca199及Ca125指标平均变异指数更低(P<0.01),详见表1。

3讨论

近些年来,随检验医学和免疫学的不断发展,免疫检验已经成为临床诊疗的重要依据。免疫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临床疾病的诊疗及患者预后情况。免疫检验具有检验内容繁杂,检验程序繁琐的特点,检验结果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为确保临床免疫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实施全面免疫检验质控制度势在必行。

综合相关报道及临床经验,可将影响免疫检验的因素分为外源性干扰因素及内源性干扰因素两大类[6]。内源性干扰因素主要为:补体,类风湿因子,交叉反应物质及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高浓度)等。若标本中含有内源性干扰因素,可通过稀释标本的方法来减低干扰因素对免疫检验结果的影响。外源性干扰因素主要包括:标本凝固不全,标本储存时间过久,标本污染及标本溶血等。细致、严格的质量控制可减少外源性干扰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提高临床免疫检验准确性。相关研究指出,样本检验前质量,检验仪器,检验技术及检验结果的分析均可影响临床检验结果。因此,若想确保检验结果真实、可靠,应进行全程化、全方位的免疫检验质控,以规范免疫检验流程。

本文,对照组行常规免疫检验;观察组行全程质控免疫检验,即分析前质控(健全标本采集及送检制度、建立标本拒收制度等),分析中质控(选择合理的评估及检测方法、熟练规范操作、严格室内质控、失控情况的处理等),分析后质控(认真确认检测结果,加强与临床医师的沟通等)。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AFP、CEA、Ca199及Ca125指标平均变异指数更低(P<0.01),并且检测分数据更加的精准,由此可见,全程质控可有效提高免疫检测准确性,检测数据可靠。

综上所述,全程质控免疫检测可提高免疫检测结果准确性及可靠性,为临床诊疗提供科学、准确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参考文献]

[1] 郑赫.74例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评价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3):192-193.

[2] 陶小美.临床免疫检验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大家健康,2014,8(4):64.

[3] 王军.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20):4735-4736.

[4] 鲁石,贺宇.影响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探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30):70-71.

[5] 帅奉飞.质量控制在临床免疫检验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2):786-787.

[6] 马洪滨,王晗,刘立明,等.质量控制在临床免疫检验中的作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4):114-115.

(收稿日期:2014-06-21)

·编读往来·

论文写作技巧——题名

1.题名应以准确、简明的词语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一般使用能充分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短语,不使用具有主、谓、宾结构的完整语句。一般不设副题名。一般不超过20字。

2.题名应尽量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字符、代号等,也不应将原形词和缩略语同时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