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术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核心技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核心技术论文

核心技术论文范文1

关键词:技术积累;企业核心能力;知识积累

一、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是技术积累的结果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已被人们充分肯定。从其概念上看是指一组以先进技术为核心的知识流。而技术积累是指企业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在从事技术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寓于企业组织之中的知识积累和技术能力递进。因此,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技术积累的结果。

1.技术积累提供了形成核心能力的核心要素——先进技术。

企业有了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才能拥有有竞争力的产品。如果把企业的所有技术进行分解,识别核心技术,则是从企业的关键技术发展而来的,而关键技术的获得是企业通过技术积累实现的。该项技术在企业的同行业中具有先进性,该技术的持续创新的延展性强,企业对此项技术的掌握速度与能力都优于竞争对手,并且此项技术还决定着企业主要产品的功能是否优异。

企业拥有关键技术后,对整个技术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有序的系统。整合过程属于知识管理过程。企业完成整合过程,同时也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过程。

根据傅家骥的理论,技术积累是形成创新集群的根本原因。即基于技术轨道的顺轨型创新集群;基于技术平台的衍生型创新集群;向某一技术关联域扩散的渗透型创新集群是由企业不断进行技术积累形成的。而如果把技术轨道、技术平台、技术关联域放在企业内考察,基本上就是企业的核心技术系统。

首先,对于技术轨道而言,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多西的理论,技术轨道是由范式所决定的“常规”的解决问题活动。即是一组可能的技术方向,它的外边界是由技术范式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并且,技术轨道中的技术一般存在着互补性,同时,轨道中一种技术的发展与不发展可能会促进或阻碍其它技术的发展。这种发展呈积累性特征,未来技术发展的可能性与人们在现在技术边界中所处的地位相关。因此,技术轨道是技术积累形成的。对企业而言,技术轨道的形成过程中,决定技术轨道发展和变化方向的技术就是企业的核心技术。这样企业的核心能力就是以企业技术轨道中的主导技术为中心的知识体系的形成。其实,如果企业能够形成典型的技术轨道,呈现出轨道性发展趋势的技术体系,就构成了企业的核心能力。

其次,企业如果在内部形成技术平台,平台技术中主要技术就成为企业的核心技术,甚至有时技术平台本身就成为企业的核心技术。构成企业技术平台的技术可能是一组技术,也可能是多组技术。企业的技术平台是企业技术积累的阶段性成果,平台的先进性代表着企业核心技术水平。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通过有意识的技术积累形成平台技术,通过技术积累实现构建技术平台后的差别化、系列化生产的任务。当一个技术平台难以满足当前生产产品所需技术水平时,就要考虑技术平台升级问题,技术平台升级仍需技术积累的支撑才能实现。因此,对企业的技术平台及满足差别化、系列化生产技术的知识整合过程,就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过程。

第三,企业亲近度高的技术的不断积累,也就是向其他企业进行技术渗透能力强的企业,越容易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因为企业积累的技术相似性越强,企业越可以更多地利用原有技术积累,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因此,技术积累形成的核心技术和较高的知识整合能力对企业提升竞争力非常关键。企业的核心能力的重复使用过程中,价值不但不会减少,而且还能增加,具有连续增长报酬递增的特征。因此,核心能力是企业在市场中取得超额利润的主要原因。

2.整合先进技术流的知识积累。

核心能力的形成是整合先进技术流的知识体系的形成,这一体系的市场表现在于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的知识体系就具备了企业资本的性质,这种资本自然也就是企业长期的技术积累形成的,其它企业难以仿制。而且,企业的类型不同,这部分知识资本的表现方式也不同。对于技术型企业来说,专利、技术方法、商业秘密、构成其知识资产的主要部分。对于营销型企业来说,商标、品牌、企业知名度、版权等成为企业重要的知识。对于以信息技能为中心的企业来说,企业积累管理经验、团队合作能力、流程再造、企业文化的培养、价值体系的建立、企业资信系统等成为企业知识积累的重点。企业知识积累状况表明了企业知识管理能力。

二、企业技术积累过程中对核心能力形成产生的负面影响

企业在技术积累过程中由于战略选择或知识技能选择不当,一方面会随着知识技能的积累,使企业的技术体系失去了弹性,不能自如延伸和拓展,即形成了核心刚度;另一方面,企业知识和技能积累的越多,越难以形成核心能力,难以使技术知识集成化、体系化,淡化了核心能力。

1.技术积累形成核心能力的同时,企业出现了核心刚度。

根据伦纳德·巴顿的理论,核心能力形成后,对以后的关键性知识流动不是促进而是阻碍,就形成了核心刚度。因此,企业在技术积累的过程中,把形成核心能力作为目标的同时,要避免过早形成核心刚度。

(1)企业要正确对待转换成本。转换成本是指由一种状态或行为转换为另一种状态或行为所产生的损失和需要付出的代价。企业在技术积累过程中,转换成本的存在是不足为怪的。企业的有形系统和无形系统都有某种特定的专用性。即企业硬件资产的天然惰性和管理方法及理念的惯性使得企业在形成核心能力的同时,很难再创造出利于关键技术、知识流动的畅通渠道。而企业要打破核心刚度则意味着削弱公司现有能力。这期间,对管理等软件的改变要难于对硬件的改变。此时企业一方面要克服心理障碍,打破思维与心理惯性;另一方面,要对企业的转换效益作战略分析。由于转换效益与转换成本的时间的非对称性,企业要对潜在转换收益与显现转换成本作长期的财务预测。也就是说,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途径。但是,一方面这个体系的建立不是一劳永逸的;另一方面,这个体系要保持开放性与适度的弹性。技术平台与技术轨道要留有扩充的空间。但是企业留有空间也容易被其它企业所挤占。这就要求企业的反应速度要快,防止竞争对手的进入。

(2)企业要正确对待技术看门人对知识的过滤。企业的技术看门人是企业中筛选、传播技术的关键人才,他们本人有随时了解本领域的最新知识动态的机会和能力,通过数据库,利用关键字作检索搜寻日常的专利,选择积累新的技术。当企业已经形成了某种技术轨道和技术平台的核心能力,技术看门人往往在对大量的新知识识别后,把与企业现有核心能力无关的知识滤除掉,这样,企业核心能力被加强的同时,也注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弹性能力被弱化了。可能使企业进行试验的技术范围缩小。另外,如果技术看门人对某种新的知识、新技能存有某种偏见,也会影响企业对知识的选择。因此,企业在技术积累时,要努力使企业成为一个接纳多种创新思路和建议的主体。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层与企业的生产操作层建立信息交流渠道,消除个人对技术知识的偏见。也就是企业要形成一种崇尚创新的氛围。

(3)管理科学化——正确的目标与价值选择。企业在技术积累的过程中,要注重科学的管理。既不能没有目标,也不要刻意去实现目标。比如:一方面,企业过多的关注现有客户,则容易失去潜在的客户;另一方面,由于新的客户的潜在需求超越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的时候,可能失去当前的客户。因此,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具备弹性,在充分满足现有客户的同时,引导市场需求方向的变化,使企业将来的发展适合潜在客户的需要。

再有,企业要形成管理系统的正反馈机制。不同的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和角色不同。如果地位低的部门或员工掌握了某种对企业至关重要的知识与技能,若这种知识与技能被排除在外的时候,则不能形成核心能力弹性的正反馈机制。因为,它不能吸收该领域的优秀人才。由此,企业在管理当中的价值定位要科学,使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在知识、技能、创新面前具有平等的地位。

2.企业的技术积累使企业核心能力淡化。

企业如果技术积累不当,不仅难以形成核心能力,甚至会淡化企业原有的核心能力。

(1)技术积累速率的影响。企业技术积累要保持合适的速度。如果企业技术积累的速度太慢,就等于给其他企业留有追赶的时间。在特定的时间段内,企业的技术体系没有通过技术积累迅速实现自组织过程,或者是企业出现了核心刚度,不能迅速地通过技术积累适应市场的多变,那么结果就是过缓的技术积累不能使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或丧失原有的核心竞争力。久而久之,企业整合先进技术流的知识体系不能呈现一种稳定的演进趋势,相反,还削弱了企业的核心能力。

(2)技术冗余度的影响。企业在技术积累中,会形成技术冗余。如果企业技术积累中形成的技术冗余过大,尤其是超过40%,积累的技术知识越多,其实不是在强化企业的核心能力,而是淡化企业的技术能力。企业所积累的知识与技能,一方面不能完全被企业利用,企业在吸收这些知识技能时会产生冗余;另一方面企业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使原有的技能出现了冗余。这些不能利用必须剔除的技术冗余越多,企业越难以形成核心能力。因为我们不可能将这些技术冗余象销毁物质产品一样消除掉。这些冗余的存在会影响新的技术体系的功效的发挥。因此,企业技术积累时既要充分考虑技术的亲近度,又要抓住利用不同知识耦合实现技术跳跃的机会。再者技术冗余过大从淡化核心技术能力到淡化整个知识流,还会使企业背上沉重的成本压力。因此企业在技术积累时要充分考虑。

参考文献:

1.(美)多萝茜.伦纳德.巴顿.知识与创新.新华出版社,2000.

2.G.多西等.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3.鲁开根,王大海.企业永续制之路——核心竞争力.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

核心技术论文范文2

1.技术创新让企业拥有持久的竞争优势

国际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必须要建立独特的竞争优势,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核心竞争力的保持,提高企业竞争力,帮助企业在市场中占据有力的地位,占据更多的市场资源,为企业创造巨额经济收益。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看,企业需要核心竞争力保持优势地位,而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是技术创新。因此企业需要依靠技术创新带动企业向前发展,技术创新是企业长期生存与发展的源动力,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2.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的关键因素

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创新也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根本条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速度的加快,企业要遵循市场的发展规律与特征,科学合理调整自我发展战略。技术创新培育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企业一旦丧失核心竞争力,就会面临巨大的损失,甚至有可能让企业倒闭。

3.技术创新使企业成本降低,收益放大

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升企业产品的质量与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让企业处于市场中的优势地位。技术创新是企业对现有的各种资源、生产条件、组织架构与经营管理进行重新整合的一个过程,其目的是建立高效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技术创新需要投入一定的研究与开发成本,在产品的生产与经营过程中,技术创新是企业运用新技术实现规模经济性、增加经济收益的主要途径,技术创新的投入成本较低,常常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核心竞争力对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影响分析

1.企业战略实施的方向

企业通过对核心竞争力与市场形势的分析,进行专注与持续性的技术创新成本投入,集中一切资源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了使企业可以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满足市场发展要求,需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成本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企业内在实力。例如美国SPACE-X公司,前期以发展信息化技术为主,在发现新的市场商机后就投入全部精力与成本到民用航天租赁领域,经过5年多时间的科技攻关终于成功发射卫星升入太空,并取得了与美国宇航局NASA的价值20亿美金的太空卫星委托服务垄断权,随后的几年时间SPACE-X的总裁埃隆马斯克又将技术创新的拓展延伸至电动汽车领域,独创特斯拉品牌,开辟了全新的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这都归功于SPACE-X公司不断的技术创新,才培育了SPACE-X公司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保持优势地位。

2.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加强组织内部管理体系的协调性,稳定性

通过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企业内部的各部门与工作人员之间的工作配合能力逐步加强,在解决问题的效率上变得更有效。组织管理体系建设的完善,帮助企业可以更好地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在技术创新中可以协同工作,形成整体优势,提升技术创新的成功概率,降低风险。企业要让每一个员工深刻认识核心竞争力的内容,要定期开展核心竞争力评价会,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均衡发展。

3.只有不断技术创新,才能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长期优势,企业技术创新可以帮助内部员工获得新的学习机会

核心技术论文范文3

(一)国际上国外的高新企业对科研费用的会计核算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全部费用化;2.全部资本化;2.有条件的资本化。

(二)国内国内高新企业对研发费用的核算依据主要来自于2006年下发的新会计准则,套用国外核算方法的说法就是有条件的资本化,具体解释为将研发项目切割为两个阶段,即研究和开发,并对这两阶段进行针对性的具体归集与核算。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高新企业对研发费用进行核算时,都需要遵循相关的法规或准则的要求,对研发费用正确合理的核算处理,是企业财务制度的关键环节。

二、会计实务处理

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规定,高新企业研发费用在进行会计实务处理时,要在研发支出这一项下再细分出两个分支项目。根据费用发生的不同阶段,归入不同的类别。在研究阶段的费用化支出,归集后要计入损益之中;而开发阶段的费用支出,在满足特定情况的条件下,可以进行资本化处理,最后计入无形资产。

(一)资本化处理与无形资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6》的规定,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企业的研发费用即可进行资本化处理:1.用以企业自用或出售的,在技术方面上具有很大可行性的预期项目。2.企业对项目的实行态度坚定,并保证能够使用。3.企业有强力的技术与资源作为后盾,以保证项目的正常完成,同时企业必须有能自用或出售该项目的能力。4.此项目开发阶段的各种费用能够计量其明细。5.企业能够预计项目完成后带来的利益。《准则6》规定,若无法区分各项目支出,就要全部进行费用化处理,计入损益类。

(二)费用化处理国家财政部下发的文件《高新企业认定办法》与其他相关法规都对研发费用项目进行了清晰可查、有理有据的界定标准。企业研发费用需要填写结构归集表,各研发项目分别进行测度再进行加总计算。研发费用可以分为委托外部研发和内部自行研发两类,其中内部包括折旧费用、长期摊销、无形资产摊销等费用。《认定办法》体现了对于高新企业研发费用核算处理方法的特殊性要求。结合现行的企业所得税优惠15%的政策,高新企业研发费用的会计核算处理还需要不断的进行完善。

三、优点与缺点

(一)优点有条件资本化方式的优点是科学严谨、更加合理。1.符合研发活动各阶段的差异性特征,会计处理的真实、谨慎原则。高新企业的研究阶段缺乏安全性,收益无法保证,因此,对研发阶段需要进行费用化处理,对开发阶段进行有条件资本化处理,最后计入无形资产,可以保证企业的收益。2.客观反映企业真实状况,符合会计处理原则。通过将费用真实计入损益或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方式,保证账务与实际情况的一致性,可以使金额更加合理的配比,避免了利润的虚增虚减,还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实况。3.与国际规定一致,并与国际惯例日趋相同,这样的发展方向,更加符合未来的需求。

(二)实际操作中的缺点1.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标准仍具有模糊性,不够明确。高新技术企业的项目研发通常具有很长的期间性,工作内容也很复杂,因此造成对两个阶段的具体划分非常有难度。若对两个阶段的划分缺少合理性,将会影响到实际操作的效果。2.资本化条件缺乏明确的客观量化指标。有条件资本化涉及五个条件,量化指标的缺乏使得会计实务中只能进行主观性的判断,不利于会计操作的高效执行。企业会计实际操作中需要对多个项目开展研发活动,鉴于考核指标的压力,可能会发生人为地对资本化金额进行扩大或减少处理的行为,其结果就是利润不真实,进而影响到相关人员和部门对企业情况的把握和判断。对于失败的资本化项目如何处理,缺乏明确规定。高新企业频繁进行项目研发,风险大且金额多,实际操作中无法保证全部都成功。面对难以避免的失败项目,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目前尚没有明确的规定进行指引。到底是计入损益还是做其他处理,还需要有明确的规范进行指引。

四、现存的问题

(一)项目研发缺少预算或预算不合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几个,其一是研发工作本身的特点造成的,研发工作在具有很强的创新性的同时可比性却很差,且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就导致其项目预算很难进行,即使进行了预算也缺乏准确性与合理性;其二是科研成果有一部分是是企业生产过程的衍生品,这部分研发成果的专利技术费无法与生产成本进行直接分离;其三是参与科研项目的人员自身知识结构与素质水平的参差不齐导致了个人的能效不同;另外,企业的设备和设施的情况,还有企业研发管理水平也会制约到企业的预算。

(二)成本核算不明确,费用处理难,税收优惠享受不充分首先,科研项目的组织形式与人员结构具有多样性,这导致费用进行划分与分摊时具有很大难度;其次,部分项目的费用缺少单项列支,导致企业对抬眼可见的税收优惠看得见却得不到;另外,企业的研发具有极长的周期,跨越数个会计周期,如果计入项目成功年度,则资产价值的真实无法保证,如果计入以前年度,则需要对以前年度的费用进行重新核算,增加会计核算负担,若不进行资本化处理,又无法进行150%摊销。大型项目的复杂性使得会计处理具有很大难度,到底是计入当期还是往年,具有很大分歧。

五、对策

(一)建立健全费用管理体制企业若要对研发费用进行科学合理的核算,需要建立健全费用管理体制,充分利用自身的内控能力,进行监督管理。项目开展前,要对研发费用进行科学合理的核算,对研发阶段产生的问题要有预见性的把握,避免后续过程中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二)加强预算管理,强化成本控制在项目开展前进行好总预算,保证项目的可行性。对于大额支出,要建立相应的审批制度,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实时调整预算。

(三)完善管理流程,加强项目监控大型项目需要项目内外的双重监督,项目内部实行责任制,外部则待项目成果转为经营成果后邀请外部机构进行评审。

(四)规范项目设置,兼顾规范要求兼顾现存的各种准则与规范,进行费用科目的明确设置,不同类别下再细设分支。并且,大型项目建立备查明细账,以便相关机构或部门进行审核。

总而言之,企业要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核算标准,以便最大程度的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

六、核算实务

(一)会计科目的设置根据会计准则的相关条例,研发费用的会计科目可以设置为“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和“管理费用——研究开发费”。其下可以再设明细科目,如折旧费、职工薪酬、物料消耗、无形资产摊销、租赁费、技术使用费、专利申请维护费等,并进行辅质的核算。

(二)账簿管理高新企业对与研发费用的管理要做到专账专管,设立辅助账,对单个项目的研发费用进行细致的登记,与年度结算时进行数据归集,以便明确企业该年度进行研发时有多少费用支出。

(三)增设报表为了明确高新企业研发项目的运行情况,企业应该增设以下四张报表:1.研发费用结果明细表;2.高新技术产品收入情况表;3.研发项目可加计扣除研发费用情况归集汇总表;4.研发项目可加计扣除研发费用情况归集表.

(四)信息披露企业在年度会计报告上必须对研发费用的相关会计信息进行信息披露。

(五)费用的归集与调配高新企业进行研发的项目繁多,不可能在一个会计年度内仅实行一个研发活动。若多个研发项目集中于同一会计年度,则要对不同项目的研发费用进行针对性的归集。此外,对间接费用的份额调配需要按照一定的工时标准进行分配,以便与收益相关联。若企业的生产单位也负责研发,则要将生产经营费用独立出来进行核算,而不能将生产经营费用与研发费用放到一起进行统一核算,以保证研发费用支出数额的准确性。若企业的研发项目对外委托,则要求方按时提供相关的费用支出明细。

七、结语

核心技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语文;整合

当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也给语文课程的教育带来了不少好处,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当前教学的发展方向。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来获得教育的信息,利用其便利的条件与其他教师进行学科的探讨,也运用信息技术将教学的任务变得更加丰富,增添了许多乐趣,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初中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激发学习热情

以前的语文教学简单又无聊,教师只是使用粉笔与黑板来进行知识的教学活动。那么,如果在教学活动中引入一种生动的学习条件,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其中。而处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不能使用从前的教学方式去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而是采用新颖的手段去鼓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加强语文各方面的训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对于教师而言,可以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他们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提升自己的想象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

在当前的教学理念指引下,语文教师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而信息技术也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在学习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成果的提升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能够开阔我们的认知视野,世界观不再狭隘,而在教学的活动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得到正确的评估,给教师带来更深的体会,可是,前提是要正确使用初中信息技术。

比如,在《背影》这一课时,某些语文教师就完全依赖课件,在教学中展示了很多父母亲的背影,这样的教学,学生体会不到教学的内涵,学生对于其中的父子之情也是不太了解。对此,我们可以转变一种方式,使用朗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与作者产生共鸣,以收获较好的教学成效。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依据教学的内容来选择教学的形式,来增强课堂的教学成效。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交流与促进

比如,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可靠的网站,指引学生寻找有关的辅助资料,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技能,突破从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讲解。如此一来,借由信息技术这个环境,语文教师与学生增加了彼此的交流,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而且,学生对于互联网也是十分好奇的,相信他们能够使用好互联网,去获得有利的资讯,收获颇多。除此之外,在作文教学的时候,网络上有许多参考资料,学生只要学会使用网络,就可以获得很多有利的信息,能够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给作文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在这个时候,教师也可以给予合适的教学,让他们使用互联网去进行知识的学习。

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将初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彼此更好地整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还能够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正确的选择,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核心技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和谐文化 构建方法

课堂文化是课堂中多种文化要素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着力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具有生命活力、充满学习情趣、富有智慧灵性的课堂文化,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对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全面、和谐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和谐文化的构建。

一、构建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和谐教学环境

以人为本是和谐文化的出发点,它是现代教育观念的主旋律。因此,教育应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和谐文化强调整体发展、共同发展。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讲求公平,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教师的教育,并通过教育提高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中,所谓的“差生”有两种:一种是由于该课程不是高考科目,因此重视程度不够,几乎不放精力在该门课上,因而出现高考科目都很好,只有信息技术最差。另一种是对电脑兴趣浓厚,但其感兴趣的是游戏。这样的学生往往其他科目学得也不行。因此,与其到学业水平测试时给他补差,不如防差,即在课堂上实施防范措施,不让学生差下来。在上课时要给这些学生更多的关心和注视。要做到“差生”优先,一是优先关注,二是优先回答,三是优先提问。要走到学生中去,了解、询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其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梳理,从而使问题真正得到解决,让所有的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构建多向互动,对话交流的和谐课堂教学文化

“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话教学反映了当前一种新的教学思维方式和教育价值取向,通过教师提问或者学生提问的方式及时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既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又能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辅导者和服务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人。我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师生对话”。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进行对话式互动教学的前提。然后是分组合作,进行“生生对话”。对话互动式教学,强调的是学生间的互动。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彼此对话、相互交流。最后通过交流归纳,实现“全班对话”。

三、构建自主探究的和谐学习文化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例如:在上《For循环语句》这一节课时,我先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是如何用顺序结构求1+2+3+…+10的:

S=0

S=s+1S=s+2……S=s+10 10条语句

Print s

然后请同学们思考:

1.如果要计算1+2+…+100,1+2+…+1000呢?(学生在试图用原来的顺序结构的方法来求解时,发现语句太多,很麻烦而且很容易出错。)

学生自然会提出:有没有简单的方法呢?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程序主体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很自然地引出循环结构。循环就是为了解决重复性的问题,这样才可重复10次、100次,甚至几万次、几十万次照样能很快完成。当然要控制好次数,这就是循环的思想。利用循环结构,我们只要通过少量的语句,让计算机重复执行许多次,就能完成相应的要求。教师接着提出下列问题:

2.重复要做的事情就是循环体,在上例中循环体什么?

3.如果一直执行循环体,就会一直执行下去,即死循环,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再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引入计数器的概念,利用计数变量来控制循环体执行的次数。当学生初步了解循环结构后,让学生进行下列操作:

4.自己上机调试纠错: For i=1+5

S=S+i

Next j(For和Next中的循环变量要一致)

5.能求出5+4+3+2+1吗?(能,步长要为负数)。

就这样,本节课的重难点:循环变量、步长和循环体轻松地被解决了。

在这节课中,我并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先机械地列出For循环语句的结构,然后对照结构枯躁地灌输给学生:什么是变量、什么是步长、什么是循环体。而是先给出问题,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同学生一起归纳出For循环语句的结构。

四、构建基于和谐的、支持的学习评价文化

在传统的观念中,评价与考试是支持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的有力武器。从人的本能反应来看,人在受到某种威胁的情况下往往做出出人意料的表现。但是,从人的长远发展来看,人在和谐的环境下能够更健康地成长,也只有这样的成长才具有可持续性。学习评价并不是为了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而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要让学生在感情与心理上得到满足,就要在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上问题明确。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作品展示是教师进行评价的最佳平台。在学生展示作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评价作品的优缺点,再让其他学生根据该生所发表的评论,谈谈自己的感受,发表不同的看法。遵循多元化、公平性、激励性原则,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成果客观、公正地评价出来。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所完成的任务给予及时的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在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进行评价时,我们更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评价。为促进学生自律和自我提升,我们将全部评价指标向学生开放,明确目标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前提,通过指标开放、行为观察,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总之,和谐文化是和谐课堂的重心,是课堂改革的归宿,是高效课堂的追求。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构建和谐的信息技术课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极大地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江建平,章江益.转向与和谐文化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江苏教育,2012(9).

[2]钟启泉著.课程的逻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核心技术论文范文6

近年来,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城市”改变了政府、企业和市民相互交往的方式。对于城市服务、公共安全、交通、环保、民生等各种需求做出快速、智能的响应,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将政府各个部门的职能发挥至最大限度,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在北京、上海和南京等国内城市,城市管理经历了电子政务、电子管治到智慧管治的类似转变,转变过程伴随着市民参与度的提升。除了政府和市民的纵向合作之外,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多部门、多主体共同参与和合作的协作性事业,因此在政府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必须加强横向沟通和交流,促进资源共享。

2天地一体卫星技术城市综合信息共享平台解决方案

2013年卫星应用学术交流与研讨会上,相关专家学者提出了标准化、体系化的建设思路,通过技术平台之间的接口统一、协同配合、综合生产指挥调度建设、信息集成化管理和综合运用,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行业用户提供即时信息的互联互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为充分利用天地一体卫星技术,促进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厦门精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发了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其以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以北斗导航定位和卫星通信为技术支撑,面向城市管理综合决策部门进行应用,同时又为城市管理的专业机构提供通用基础服务。卫星、无人机等技术手段获取到多时相、不同分辨率的遥感影像,结合城市基础矢量数据,嵌入在城市综合信息共享平台,由共享平台提供接口发放给政府部门。城市综合信息共享平台架构图对于国土、测绘、规划、民政等强GIS部门,数据的获取处理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但对于社保局、计生局等弱GIS部门,遥感数据作为工作底图在民生项目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平台的作用在于将数据实现政府部门之间的共享,尤其对于弱GIS部门而言,通过接入信息共享平台,可以不再通过传统方式获得数据,节约了时间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从天地一体产业化发展角度,以本项目架构的城市综合信息共享平台为辐射点,平台开放统一标准接口,政府部门以接口形式进入平台,通过搭建桥梁,为城市各部门应用卫星影像、平面矢量数据提供统一的服务平台,实现遥感影像等空间信息资源的融合、共享、服务、二次开发拓展能力。该系统在厦门市先试先行,实现了城市地理信息的一站式服务,以平台出发辐射到规划管理、应急服务和民生服务等应用领域,为数据资源整合、技术结合到业务应用搭起桥梁,满足现代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移动化、可视化、协同化、集约化的需求。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的“多规合一”,形成全市空间布局的“一张蓝图”;为城市精明增长的扩展模式奠定基础,处理好山、水、城和人之间的关系。在平台基础上,厦门消防、安监、地震等应急部门,充分融合共享专业数据,在共享平台上嵌入物联传感技术,提高灾害事故的应对效率和应急指挥能力。

3平台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