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十二生肖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十二生肖教案范文1
【关键词】 氨溴索;给药方式;新生儿肺炎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 发病率高, 死亡率也较高。以弥漫性肺部病变及不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其特点, 需及早诊断和正确处理。新生儿肺炎的临床症状具有非特异性, 其诊断和治疗较为困难, 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诱因[1]。氨溴索作为辅助治疗新生儿肺炎的药物, 氨溴索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为了探索氨溴索治疗新生儿肺炎的最佳给药方式, 本文对2012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210例新生儿肺炎患者给予不同的氨溴索给药方式治疗, 比较分析其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以2012年1月~2014年5月来本院儿科就诊的210例新生儿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肺炎的诊断标准参考第7版《实用儿科学》执行[1]。患儿入院前未实施其他治疗, 患儿随机分为A、B、C 三组, 各70例接受不同的氨溴索给药方式治疗。三组患儿均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喘息、肺部固定的细湿音及干音, 重症患儿伴有发热、烦躁、呼吸频率加快、鼻翼煽动、心率加快等症状。三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及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三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给予雾化吸入以湿化气道, 并进行吸氧、吸痰、抗感染等常规性治疗。与此同时, 采用3 ml无菌蒸馏水与5 mg氨溴索联合, 以3~4 L/min氧气动力驱动下使A组患儿进行雾化吸入, 2次/d, 每次吸入时间为10~15 min, 连续治疗5 d, 保证治疗效果充分。B组患儿采用氨溴索单纯静脉滴注, 治疗过程为将7.5 mg氨溴索与30 ml 10%葡萄糖注射液混合后静脉滴注, 2次/d, 连续5 d。采用A组和B组患儿氨溴索治疗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对C组患儿进行氨溴索治疗, 连续治疗5 d。治疗前后均行胸部X线检查, 治疗中观察并记录患儿体温脉搏、气促、药物不良反应、咳嗽、痰黏稠情况和肺部干湿音消失时间。
1. 3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治疗7 d后患儿体温恢复正常, 无咳痰, 呼吸正常, 检查肺部杂音消失、肺X片显示正常。显效:治疗后患儿体温较前下降, 咳嗽气促呼吸困难较前减轻, 痰量明显减少, 肺X片对比入院前明显好转。无效:治疗7 d后患儿体温不退或咳嗽气促呼吸困难无明显好转或肺部干湿音没有消失。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B组患儿的有效治疗率最低, 74.29%。C组患儿的总有效率达到92.86%, 显著高于A、B两组(P
2. 2 三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C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及平均住院时间最短, 其次为A组、B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新生儿的气管、支气管较成人短且狭窄, 黏膜柔嫩, 血管丰富, 软骨柔软, 因缺乏弹力组织而支撑作用差, 因黏液腺分泌不足而气道干燥, 纤毛运动较差而清除能力差, 易于感染, 感染时易致黏液阻塞呼吸道。且婴幼儿咳嗽反射弱, 痰不易咳出, 可引起肺不张或肺气肿[3]。因此, 在治疗的同时, 使患儿有效祛痰、清除气道分泌物具有重要意义。盐酸氨溴索可增加气道内浆液分泌, 使痰液稀释, 易于排出, 从而改善呼吸状况, 使呼吸道黏膜的活性物质能发挥正常的保护作用。同时它还能促进肺部活性物质的合成与分泌, 从而维持肺泡稳定, 有利于肺泡功能的改善。临床上, 盐酸氨溴索是辅佐治疗婴幼儿肺炎的常规用药, 它可以抑制中性粒细胞活化和容菌霉的释放, 减轻肺部炎症反应[4]。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治疗组的临床效果, 揭示出静脉滴注联合雾化吸入氨溴索的给药方式对新生儿肺炎治疗效果显著, 治疗有效率高达92.86%。氨溴索雾化吸入给药方式使得药物弥散成颗粒状, 可以有效进入患儿的呼吸道内, 增加了药物吸收的有效表面积。静脉滴注给药方式使得药物进入患儿体内, 降低新生儿肺炎患儿炎性介质的释放, 降低痰液的分泌并促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两种给药方式的结合使用, 提高了新生儿肺炎的治疗效果。同时, 联合给药方式有助于加快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 有效缩短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 采用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合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较单纯静脉滴注或雾化吸入对于新生儿肺炎的治疗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175.
[2] 李月清.盐酸氨溴索的药理作用于临床分析.亚太传统医学, 2009, 5(12):102-103.
[3] 马涛.小儿肺炎合并系统功能障碍探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12, 21(14):83.
十二生肖教案范文2
一、开展了一次以“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为主题班会,围绕预防溺水、预防交通事故、避免拥挤踩踏、消防安全、防食物中毒、预防传染病等为重点的主题班会,各班以不同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观看安全教育视频、讲安全故事、唱安全童谣、学生自我检查等,通过这样的主题班会,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安全的防范意识,提高了学生自救自护的能力。并要求学生准时收看安全教育特别节目:3月28日晚18:00——18:30湖南卫视台《新闻大求真》节目。
二、举行一次安全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在没有事前通知的情况下,各职责人员能迅速到位,各尽其责,随堂任课教师及时组织、疏导,学生有序地从教学楼撤离至安全集结地,整个疏散演练仅用时2分21秒。
三、组织全校师生进行一次地毯式安全隐患排查活动。对学校教室、办公室、图书室、等重要设施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不留“死角”,发现安全隐患,立即整改。
四、学校通过校园橱窗、黑板报等为载体大力宣传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十二生肖教案范文3
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备课与“抄写教案”几乎可以说是等同的,一直以来也是不争的事实,可谓是“约定俗成”。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要求我们教师备课思路要转变,要求教师把备课的方向由老师“怎样教”变为学生“怎样学”,备课的过程中既要预设出老师“怎样教”,更要考虑到学生“怎样学”,也就是要求我们老师做到有效备课。那什么是有效备课呢?我认为有效备课就是把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和教材资源综合而充分利用,为确实提高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准备活动。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下面,就简单谈谈有效备课的方法与途径。
一、把握教材自主备课
(1)全面解读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难点。明确教学目标可以说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只有明确了“教什么”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新课程标准制订了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缺一不可。我们在自主备课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我们的教学参考书,教参中有大量的文字图片资料,为我们老师提供了很有效的教学资源。我们可以将教参的优秀案例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修改整合,从而形成有效的教学设计。
(2)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灵活安排教学内容。美术课程涉及的内容形式比较多,新课程标准将其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其实,很多课程是多个领域都可以来表现的。那么,我们美术教师在自主备课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与专业来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形式来进行,这样上课过程中也会得心应手,表现出色。比如人教版五年级的《十二生肖》这节课,教材上提供的内容比较丰富,有泥塑作品,有剪纸形式,有绘画表现。这些,为我们备课的时候提供了广泛的素材和内容,但是我们需要面面俱到吗?我认为,这时候就可以根据美术教师自己的特长,选择其中的一种形式作为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材自主备课。
(3)关注学生群体心理,找准备课起点。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师生的角色较传统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过去教师在教学中占有绝对地位,而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种角色关系的转变,就要求我们备课的时候在关注教材的同时不能忽略学生的因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备学生”。我们在备学生的时候要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也就是了解他们已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新学的知识与技能和原有的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我们在备课时要清楚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独立完成,哪些可以通过学生间的合作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传授,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等。
二、集思广益集体备课
俗话说“一人计短,二人计长”,很多教师对于教材的解读不尽相同,这时如果能够发挥集体的智慧,群策群力,其备课质量一定比个人作战能力要强。集体备课是集体智慧的碰撞。每一位任课教师结合各自备课的教学思路,发表自己对教学内容、教法的理解和意见。在集体备课时如果某位老师某一课的独立备课准备很好,她就是“中心发言人”,其他老师们共同探讨、相互补充,使得教案内容更加充实、完善。现在很常见的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其实就是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的不同看法和理解的表现形式,那么我们在集体备课中就可以采取这样的同课异构,每个教师先拿出自己对某一课的教学设计,然后大家共同交流,互相碰撞,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可以得到一个集合共同智慧的教学设计,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
三、信息反馈多次备课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里,备课就是写完教案就算完成了,其实这个是把备课这个教学设计的过程简单化、片面化了。我们很多时候的备课稿也就是教案,是事先定好了即将要进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有些所谓的教学详案,连课堂上要说的话都预设好了,这样的备课不能说它不可取,但是确实也有缺陷所在,这样的备课教案是一种游离在教学过程之外的一种备课。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有新问题出现的过程,那么也就要求我们的美术教师将课堂中得到的诸多信息要素合理而有序地调整,使课前充分预设备课延伸到课后及时信息反馈再备课,从而使美术课堂走向高效课堂。例如我在教人教版四年级《色彩的对比》这个课时,课前我也进行了充分准备,查找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和文字,在第一次教学中,我讲的很多,也展示了很多的图片资料,可是学生反馈给我的信息是他们对这些枯燥的知识不感兴趣。于是我及时修改我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二次备课。针对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我的教学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他们穿的衣服上的色彩入手,让他们感受哪些颜色的衣服搭配比较好看,进而过渡到对比色的知识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容易掌握。经过多次备课调整,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了。
四、教学反思完善备课
有些教师认为,备课就是为了上课,课上完了,备课过程应当就结束了。实则不然,教学反思其实也是我们备课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途径。教学反思可以进行“三问”:一问自己教学亮点在哪里?二问学生学习收获在哪里?三问同行改进之处在哪里?教学反思不但可以积累成功的教学经验为以后的备课提供可借鉴之处,教学反思还可以提出失败的教训,避免以后的教学重蹈覆辙。在不断的教学中找到得失,积累经验,厚积薄发,挖掘自身潜力,促进自己教学艺术的可持续提高和发展。
十二生肖教案范文4
关键词: 美术教学 激发兴趣 教学方法
一般而言,教师在上课之前都会精心设计教案,上课程序可谓严谨,课上站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甚是投入。学生可能因为教学内容高于美术的理解接受能力,对你讲的内容觉得老套、听得枯燥乏味、瞌睡连连。教学效果在作业中就能体现出来。你明确地布置了设计一张树叶名片的作业,可交上来的作业就不一定是树叶。名片的形状可能是小动物、小蘑菇、小房子……这是学生故意和我们作对吗?当然不是。
一节美术课有时涉及的内容比较多,许多内容都是要教师自己查资料整理的。一些老师很“认真”地备了课,专心研究教材,努力想着如何传授知识,但在这一过程中往往都忽略了学生。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我们要以“人”为本,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当我们专注准备的时候,有想过学生感兴趣吗?要是他们不喜欢怎么办呢?我们要从多方面考虑,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绘画学习兴趣。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学生在美术绘画方面的想法,读懂学生的画,“想学生之所想,教学生之所需”,其次用良好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在艺术的殿堂里解放个性,表达自己心中对绘画艺术的理解,以此激发他们的绘画兴趣。如何做到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读懂学生
要让学生对绘画感兴趣,首先就要知道他们眼中的绘画是怎么样的。这点主要是针对那些对现实世界认识比较主观的学生来讲的。他们所画的每一笔在画面中都有其特定的代表意思。成人想要看懂他们的作品,除了要站在他们的角度看之外,还必须了解他们世界中的那些符号。那些符号是属于他们的世界有的一种用来表示他们所要表达的事物或某个动作的简化符号。好比交通标志,用简单的线条或圆圈表示一个物体或某种行为动作。
例如:马上要上小学一年级的小侄子高兴地拿了一张他想送给幼儿园老师的画给我看。拿到画的那一刻我傻了眼,看不懂。他的画大致是由大小不一、圆扁不同的很多圈圈和涂满蓝色的背景组成的。他解释说要送给老师一张小天使的画,这时我才明白过来,原来最顶上的圈是天使的光环,那么一个大圈圈和围绕它旁边的小圈圈肯定是天使的身躯和四肢,不用问最大的那两个就是天使的翅膀。问他为什么背景都是蓝色的,为何不把它分两半,在下边画些花花草草,上边画天空?他回答得很干脆:“天使是在天上飞的,天空是蓝色的。”在他的世界中没有地平线的说法,而不同大小形状的圈圈就是他用来表达意思的方式。
这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自我认知有关,这种用圈圈点点表现画面的在低年级小朋友的画中较为常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更客观,这种用类似符号表现的方法会慢慢消失。
二、正确引导
在读懂学生的想法,看懂学生的画后,接下来要正确引导他们把画画得更漂亮,从而激发他们的绘画兴趣。看了侄子的画,听了他的解释后,我尽量找到他画中的优点,用比较欣赏的语气先表扬他的颜色上得很好,没有涂到外边,然后发表了看法:“如果天使飞得低点,飞在了大树下草地上可能会更漂亮,因为大树旁边有五颜六色的鲜花,草地上有动物伙伴,空中还有美丽的蝴蝶陪它飞,我想有那么多的伙伴陪他,天使会更开心就不怕寂寞了。”后来他重新画了一张给我看,虽然画面上的物体还是用圈圈和一些不规范的几何图形表示,但是画面比之前的充实多了,颜色也丰富了不少。我们在引导的过程中要尊重孩子的想法。我们只是在他们的想法和作品的基础上给出看法和意见,不能全盘否定,否则会伤到孩子的自尊心,影响他们的绘画兴趣。假设,当侄子拿着画给我看时,我一开口就说:“你画的什么呀?都看不懂,蓝色的那个是水吗?……哦!天使啊,天使应当有漂亮的翅膀呀……”估计他听我说完这些话后就不会再把画给我看了。当孩子拿着作品让你看时,他更多的是想得到你的表扬和鼓励。有了鼓励和正确的引导,孩子才有信心继续完成作品,才能创作出更好的画。当学生看到自己的画画得越来越好,绘画的自信就会提高,从而对绘画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
三、积累比较
大多数孩子在画完一张画或批改结束后就把画随手乱扔,特别是手工制作的作业。节日,为了表达对亲人的祝福,孩子们会自己制作贺卡。可每次他们都会问我怎么做,尽管之前有学过。我让他们把之前做的手工贺卡作业拿出来作参考比较时,都说找不到了。于是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好一个大点的盒子或袋子,把平时的单张作业和零散的手工作品都放在里面,以便以后好找。
如之前的艺术教材,有的单元在年级之间是有关联,或有的是在上学期内容上再深入的。像《十二生肖》这一课题,它从二年级开始每学期都有三个生肖内容,直到三年级下半学期结束。每次在上本课题相关内容时,我都让孩子们回忆之前的相关故事和知识,并且把相关作业拿出来做比较。这样孩子们就可以明显地看到自己在作业上的进步。如果是之前讲到的贺卡系列的作业,那么效果就更显著。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比较、参考自己之前做的每种卡片设计出更漂亮更精致的贺卡。将学生不同阶段的作业做比较,让学生看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的进步,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和作业质量。
四、转变方式
在日常授课中,部分老师基本不用多媒体。有关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都是靠老师的直接讲授和简单的演示再加上学生自己练习完成。对于学生而言不乏有点枯燥,这种机械式的授、学方式长此以往可能会让学生觉得反感,从而降低学习兴趣。如果能利用投影仪,进行静态的画面演示,利用电脑让学生欣赏Flash或利用网络收集的补充图片结合简单的讲解授课,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吸引,将会达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上课开始,学生从课间活动转入课堂学习,情绪还不稳定,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上三年级美术《古老的北京》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听了一首带有京腔的歌曲,随着音乐声的响起,屏幕上出现相关的Flash画面,有趣、好玩,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好的开始,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