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范文1
作为一所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中学,学生的成长背景、语言学习环境和知识视野与城市学生不同,再加上教学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我们在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的过程中举步维艰。因此,我们决定从高中英语教学的主战场――阅读课入手,申报了课题《农村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研究》,被列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规划重点课题(批准号:GS[2015]GHB1559)。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我校英语阅读教学现状,我们课题组首先从教师、学生和课堂三个层面进行了问卷调查,想以此为根据寻求适合我们农村高中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2. 调查的对象范围
调查对象学校是一个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农村中学,有教学班59个,在校学生2951人,学生来自周边及山区,有1421名住校生。教职工有242名,其中英语教师33名。
调查对象是英语教研组全体教师、高一高二学生(抽样四个班)和高一高二级英语阅读课(18节)。
3. 调查方法和结果分析
3.1 教师方面
3.1.1调查方法
我们从农村教师的职业自豪感,专业和文化素质、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以及阅读课堂的组织方法和模式等方面入手,设计了15个选择题和2个简答题,让33名英语教师参与,问卷收回后,最终保留有效问卷32份,有效率为100%。
3.1.2调查结果分析
1) 农村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落后,自信心不足。调查显示我校62.1%的英语教师缺乏职业自豪感,对工作有倦怠感。近72.4%的教师认为城市和农村教师在业务素养上存着差距。究其原因,55.2%的教师认为信息闭塞,教师成长缓慢;17.24%的归咎于学历低,专业水平跟不上;另外17.24%的认为教学设施差,工作缺乏激情。
2) 农村英语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较低,教学观念传统滞后,文化视野不开阔。17.24%的教师把 “三段式”教学模式与skimming, scanning等阅读策略混淆。虽然90.5%的教师喜欢英美文学,但只是“偶然读”或“没时间读”,限制了教师的文化视野。
3) 教师和学生都较适应传统教学中的语言知识讲解,不注重整体阅读。96.6%的教师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讲解语言结构上;72.4%的教师把解读文本的重点放在词汇理解和长难句分析上。
3.2 学生方面
3.2.1调查方法
学生问卷从学生的英语学习经历,接触英语的媒介以及他们所喜欢的英语阅读课模式等方面设计,去试图了解农村学生的真实的语言学习条件和兴趣走向。设计了16个单项选择,5个多项选择题和两道简答题。共发放问卷200份,实际收回193份,回收率为96.5%,有效率100%。
3.2.2 调查结果分析
1)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且学习兴趣不浓,而且存在着很大的性别差异。调查设计了四个针对学生英语阅读情感态度的题,结果显示,喜欢阅读英语的男生占30%女生占61.3%。43%的男生和45.2%的女生都认为英语比较重要。而对于课外英语阅读训练,38%的男生和51.6%的女生也只是偶尔做,缺乏兴趣。
2) 学生的语言学习观受传统课堂的影响拘泥于词句等语言知识,并且阅读能力低,很难读懂高中课本的阅读文章。关于最喜欢的阅读教学方法,65%的人选择了“讲解重点语法,注意基础训练”。对阅读英语不感兴趣的原因,70%选择“基础太差,读不懂文章”.60%选择了在独立阅读课文时,对文章大意仅仅理解了30%;60%的男生觉得“阅读跟不上教师的节奏”。
3) 学生学习英语的渠道单一狭隘,知识面只停留在课本上。关于学习英语的途径和渠道,61%的男生和53.7%的女生表示,没有借阅过校图书馆的英语类书籍,而接触英文报纸,网络、原著的少之又少。大部分学生基本没有参加课外英语辅导。
3.3 阅读课堂观察
3.3.1 观察方法
我们课题组对高一高二两个年级18个教师的18节阅读课堂进行了观察调研。观察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定,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活动等方面对课堂进行宏观观察的同时也确定了16个观察课堂的视觉维度,主要有导入方式、阅读策略、阅读形式、阅读模式、学习方式、文本解读视觉、教学设计方式、文本解读层次等以及六个有关课堂组织形式的观察点。
3.3.2 调查结果分析
1)从教学设计来看,教学目标的确定能够关注到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但目标的描述过于抽象笼统,清晰度和针对性不强,不够具体难于操作,例如 improve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这种目标过于笼统难于评价。另外,重难点的确定往往忽视文化视觉和体裁特点,纠结在语言知识结构上。
2) 从教学活动来看,传统的以教师讲授语言知识为主的课堂仍然很多,虽然教师也在努力尝试小组合作,对话表演等课堂活动,但组织形式和活动效果不够成熟,思维训练活动很少。师生活动还是以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一问一答为主要形式,并且回答以集体回答为主。统计的个别提问人次平均六次,为学生总数的七分之一。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学生一周内只有一次独立表达一词的机会。
3) 从阅读课的环节设计来看,在读前的导入环节中用的最多的方法是复习导入,缺乏与话题有关的情景创设和激趣手段。读中主要训练略读和寻读两种主要策略,对猜词,预测等微技能不够关注。对文本的解读多聚焦语言知识,对文本体裁,写作目的及文化意识等涉及文章深层含义的东西挖掘太少。读后活动运用最多的是根据课文回答问题和课文填空这两种较机械和被动的形式,而角色扮演、采访活动和仿写等需要学生能动性的活动几乎无人问津。
4. 关于农村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纵观教师、学生和课堂三方面的调查,我们的教学与新课改的要求还相差甚远,这个距离的缩小,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学校管理层次,教研层次以及社会家长的共同关注。以下是我们课题组对今后如何改进英语阅读课的几点思考:
1) 在教师方面,学校要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培训并调动职业热情,业务培训要结合课堂实践,注重实践操作性。部分教师虽然通过各级部门组织的多轮培训,对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有所了解,但在实际教学中缺乏具体的课堂设计和模式的引领,大部分教师难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
2) 在学生方面,首先要改变学生的语言学习观,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然后,要改变学生注重语言结构忽视文本信息阅读习惯。家长和学校尽力弥补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在幼儿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在外语学习上已经存在的差距。
3)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题材,体裁,语言知识,文化意识等多视觉充分地研读文本,认真分析学生的原有语言能力和认知水平,充分考虑农村中学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建议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支架教学模式,在我们学生薄弱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与课程标准之间成功的搭建各种形式的“脚手架”,帮助学生穿越“最近发展区”。让我们的学生在英语阅读中找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阅读兴趣,尽可能减少望而却步的学生。
5. 结语
我们身处的土地决定着我们面对着与发达地区不一样的学生,不一样的环境,因此也要造就不一样的课堂,我们手持《英语课程标准》,研究了学生,反省了我们自己,观察了我们的课堂,度量了差距,发现了很多的瑕疵和毛病。我们在思考着,行动着,追求改变和提升,我们的目标是找到一种适合农村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最佳模式。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 王笃勤. 英语阅读教学[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
[3] 葛炳芳. 中学教师阅读教学研究丛书[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范文2
(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众所周知,音乐教育对实现儿童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但总体来看,学前教育仍属薄弱环节。本调查意在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分析农村学前音乐教育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遇到的困难,并努力运用科学合理的论证方案,提出用高校教育资源解决农村学前音乐教育现状的主张。
关键词 :农村学前教育;幼儿园;音乐教学;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2—0097—02
本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产出论文,项目名称《吉林省农村幼儿园音乐课程园本化研究》,项目编号:ZC13065。
收稿日期:2014—06—20
作者简介:吕爽(1983— ),女,吉林梨树人。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从《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中可以看到,政府已经将发展学前教育、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重要工作,并将发展学前教育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教育部《当前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发展幼儿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而音乐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村幼儿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应该受到广泛的关注。为了解吉林省农村幼儿园音乐教学现状,笔者组织研究团队对吉林省内(长春、吉林、四平、松原、辽源、通化、榆树、双辽、白城、九台、梅河口、桦甸、大安、洮南等)部分乡镇级幼儿园做了问卷调查,共发放了104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3份,有效率达99%。下面是对吉林省农村幼儿园音乐课开设情况、音乐设施和师资力量配备情况等方面的调查数据和现状分析。
一、音乐课开设情况
如图1所示,参与调查的幼儿园中,有82.5%的幼儿园开设了音乐课,其中约10%的幼儿园每日都有音乐课,40.5%的幼儿园能保证一周上两次或以上,另外32%的幼儿园基本保证每周一次。
而有17.5%的幼儿园没有开设音乐课,其中50%的幼儿园是因为没有招聘到合适的教师来授课,38.9%的幼儿园则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设备。由于条件所限,有55.6%的幼儿园不知何时能增设音乐课。在这些幼儿园中,大部分幼儿只能通过电视、DVD播放器等接触音乐。
二、音乐设施配备情况
如图2所示,在参与调查的这些幼儿园中,超过80%的单位都配有DVD播放机、音箱等基本音乐播放设备;有超过一半的幼儿园配有手鼓、沙锤等简单乐器,同时配有钢琴或电钢琴等大件乐器以及电脑、投影仪等电子设施。而调查显示,在没有开设音乐课的幼儿园中,83.3%的幼儿园连手鼓、沙锤等简单乐器都不能提供,更谈不上乐器和设备了。
音乐教材方面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超过一半的幼儿园没有音乐教材,大部分是通过教师弹唱的方式教授儿童歌曲。虽然有75.3%的幼儿园开设了音乐欣赏课、音乐游戏课、音乐美术课、音乐舞蹈课等交叉课程,但是由于教材的局限性,教师在课上大多会选择让幼儿欣赏乐曲、做与音乐内容无关或关联不大的游戏活动,极少会选取教授京剧、黄梅戏等古典艺术进行教授。
三、实践活动开展情况
在农村,由于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学前儿童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与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所调查的这些幼儿园中,有95.3%的幼儿园能够保证至少一年举办一次文艺汇演,其中有84.7%的幼儿园会组织孩子做韵律操。在文艺活动中,62.4%的幼儿园能保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单独表演的机会,大部分幼儿能大胆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需求与喜爱。在没有开设音乐课程的幼儿园中,也有66.7%会组织文艺汇演,并教授幼儿简单的集体韵律操。可见,即使是在农村,在受到很多客观条件限制的情况下,教育机构对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还是有一个基本认识的。
四、师资力量配备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在开设音乐课的幼儿园中(建园规模多在百人左右),有近70%的幼儿园只有一名音乐教师,且多为兼职;个别有两名音乐教师或配备专职音乐教师的幼儿园,规模基本上都超过100人(见表1)。通过访谈得知,在农村,绝大部分的学前音乐教师都是幼教专业中专或大专学历,她们基本上没有成熟的实践教学经验,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有待提高。参与调查的教师中,有92.9%的教师认为音乐对幼儿的情感表达和性格养成有帮助,但绝大部分幼儿园都没有师资能力教授儿童简谱或五线谱等读谱知识以及时值、节奏、节拍等简单的乐理知识。只有38.8%的教师系统地学习过音乐教法。
没有开设音乐课的幼儿园大部分都认为有必要增开音乐课来满足幼儿对于音乐的热爱与需求。这些幼儿园中,只有40%左右的教师听说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学前教育中相对突出的问题。在广大农村,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存在着教育资源短缺、投入不足、师资队伍不健全、教育体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艺术能力作为一种特殊才能,虽然在每个孩子身上体现出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但他们在学前时期可塑性很强。对孩子早期艺术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启蒙。农村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该主要以培养孩子对音乐艺术的学习兴趣和使孩子在实际生活中获得节奏感、律动感和感知记忆等特殊能力为主。面对相关的问题和实际困难,相关研究者应通过对高校教育资源服务农村学前音乐教育的有效性研究与实践,寻求适合吉林省农村学前教学现状的教学模式,尝试农村学前音乐课程园本化的研究与实践,这样也可以使高校学前教育资源拓宽实践平台,为实现高校人才和农村缺口的有效结合提供帮助。
事实证明,吉林省农村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急需高校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援助,70%以上的幼儿园希望高校能够在设施、设备以及专业教师方面提供支援,超过60%的幼儿园希望高校能提供教材、教法以及专业素质提升方面的培训支持。希望通过此次实践,能向“缩小教育差距”的理想再迈进一步,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在音乐艺术的熏陶下提高艺术审美情趣,实现身心全面发展。
[
参考文献]
[1]李建平,吕莉.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9(12).
[2]张倩.农村幼儿园音乐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4).
[3]高淞.浅谈呼兰区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范文3
2.教育结果视角下的高等教育公平问题解析——以农村弱势群体家庭学生就业为例卜树春,吴伟
3.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环境的可拓分析方耀楣,蒋帅
4.法人拟制说与实在说对我国大学法人制的启示沈加君,ShenJiajun
5.转制高校办学理念的战略选择葛继平
6.校长作为教学领导的转变诉求及其策略朱桂琴
7.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大学建设的任务及措施朱现平,ZhuXianping
8.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产生的背景、现状与发展建议马哲伟,马惊鸿
9.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策略研究陈世林
10.辽宁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于月萍,李潮海
11.我国课程与教师的关系研究述评韩淑萍,HanShuping
12.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愿景王会亭,WangHuiting
13.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制度建设卢崇高
14.职业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资源整合研究王利,黄海珍,WangLi,HuangHaizhen
15.高职教师职业技能"刚性"培养机制的构建徐建明,由建勋
16.高职院校各系教学效益的数据包络分析刘根厚,唐德善
17.示范高职院校的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翟斌,汤晓伟
18.我国大学选修制改革的回顾与分析李莉,LiLi
19.基于项目小组的工程类毕业设计模式探索何小兵,文亚星
20.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大连工业大学为例房学军,马铁成,谷秀梅,李长吾
2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理论需求与实际需求的失衡及缓解王成家,WangChengjia
22.国际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多元文化课程观探析郑伦仁
23.师范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及相关因素分析张连云
24.实践教学在高校法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完善李秋月,曹延汹
25.论教学模式理论建构的逻辑定位王茂
26.高等院校招聘教师的博弈分析徐庆,郑垂勇,XuQing,ZhengChuiyong
27.省部共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现存问题与发展路径刘建德,田伏虎,孙刚成
28.论大学教师的文化底蕴张意忠
29.应用型大学教师的胜任特征及培育途径陶秋燕,张芸
30.创新教师教育模式的思考刘兴富
31.职初期英语教师培养的原则和策略于兰
32.OECD的人力资本观、测量指标及启示孙继红,杨晓江,岳松
33.美国公立多校园大学系统与州高等教育委员会关系探析高飞,GaoFei
34.美国推进《高等教育行动计划》的措施及启示侯威
35.观念澄清:"自我设计"的思想嬗变李继兵,潘柳燕
36.论高校的"适度消费"教育张海辉
37.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分析与引导校正董敏秋,周德芹
38.德育与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相结合的探索徐晓春,贾万刚
1.坚定信念勇于突破努力推动辽宁基础教育的协调发展魏小鹏,WeiXiaopeng
2.搭建脑科学和学习科学研究者之间的桥梁——OECD"大脑机制与学习科学"项目评介黄复生,庄丽君,HuangFusheng,ZhuangLijun
3.大学软法之治的理论意蕴与价值维度张延利,陆俊杰,ZhangYanli,LuJunjie
4.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全面教育"与"和谐发展"杨明
5.高校知识共享关系建立中的信号传递博弈分析黄海燕
6.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理念黄海
7.对高校学生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哲学思考顾健
8.体育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曹继红,胡移山
9.中国高校科技产业改革探索——以东北大学为例陈敏,刘恒义
10.对"分类指导分类评估"提法的思考:评估目的性与评估方法论孙建荣,SunJianrong
11.高校教学评估的文化逻辑刘子真,LiuZizhen
12.基于360度反馈评价的高校教学管理满意度研究李峰平,张婧,陈亚绒
13.大连市区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以沙河口区东北路小学为例林跃
14.新课改下的课程文化价值取向李志超,朱成科,LiZhichao,ZhuChengke
15.高职教育集团创新发展研究——以浙江省台州教育集团为例牟惠康,MuHuikang
16.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多元文化意识肖尚军
17.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实证分析简彩云,刘爱莲,李海燕
18.基于因子分析的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现状分析及对策——以辽宁省17所高职院校为例许志军,XuZhijun
19.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马元兴
20.教育政策视角下我国研究生规模发展研究王桂艳,WangGuiyan
21.2000年以来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综述王慧敏
22.论教师教学决策的内涵——兼谈教学决策与教学设计的关系张朝珍
23.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作用效果及影响因素:理论解析与应用汪旭晖,WangXuhui
24.教师教学的言语行为研究马会梅
25.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中的沟通张云
26.药学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宋永波,杜秉娜,张嵘,张景海
27.教师专业发展举措及其有效性评价——以江苏省盐城市解放路学校教育集团为例蒋园园
28.高校教师工作与生活现状调查分析——对某高校教师的实证研究王颖
29.社会学视角下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途径探析徐士元,任莉
30.基于数据仓库的教师信息管理决策平台研究李芳,吕丽娟
31.努力构建完善的农村教师社会保障机制李江辉,李化树
32.高校管理干部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思考顾南宁,韩巍,姜迎
33.美国高等教育评估模式发展的新动向张继平,ZhangJiping
34.英国文化对英国远程教育的影响及启示——以文化价值取向为视角王海燕,李建珍
35.印度高等教育发展对中国的启示——以依附理论角度分析刘晓,张胤
36.国际高校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高有华,王银芬,GaoYouhua,WangYinfen
37.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动态自适应模式研究张治国,于江霞,傅长进
38.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及其新框架的构建——基于南京高校的实证调查陈勇江
39.高校立体德育模式探究朱红,栗红霞
1.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繁荣发展辽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周浩波,ZhouHaobo
2.周远清同志高等教育观念创新的学习与思考(之三)——有关高等教育发展领域的若干观念创新邓晓春,马莹,吴跃
3.辽宁新经济区域石化企业人力资源调查报告潘士君,PanShijun
4.辽宁省社区教育实验发展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周冬
5.基于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高校扁平化管理杨海芬,赵邦宏,陈林元
6.多元化巨型大学的产生及问题胥秋,XuQiu
7.院校层类设置和内部资源配置差异的探讨刘爱东,LiuAidong
8.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校办学特色化沈勤,叶聚丰,张健明
9.高等教育研究:从多学科到跨学科李晓阳,LiXiaoyang
10.近十年我国教育管理学实地研究评析——兼论教育管理学研究范式转型周湘林,ZhouXianglin
11.利益相关理论视野下的独立学院"独立"困境研究彭华安,陈维民,PengHuaan,ChertWeimin
12.流动儿童:"课桌"外的义务教育补常及立法展望韩世强,陈秀君
13.城市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进展、问题与对策——新制度主义的视角刘国艳,曹如军
14.社会分层、文化认同与择校行为——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的社会学分析蒋平,JiangPing
15.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程设置发展研究薛国凤
16.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自由与选择张夏青
17.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多元化、仿真性、模块式教学模式设计祃海霞,王鸿喜
18.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可持续发展策略贾涛
19.高职教育发展之"术"蒋茂东
20.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团队"软件"建设问题及对策王希琼
21.大连理工大学MBA案例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周英男,王斌
22.从主体间性透视生成性课程资源程琳
23.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与科技创新互动模式古莹奎,刘娟娟
24.合作学习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意义与实施王青
25.顶岗实习支教——师范生成长的必由之路刘茗,王鑫
26.教师实践性知识:后现代视阈中教师专业化知识赵颖
27.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具备的课程文化观——方法论视角的检视房慧,张九洲
28.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一线教师教学实践的反思程治国,闫艳
29.中小学校长胜任力及其提升策略曹淑君
30.中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和学费的比较郭凯,滕跃民,GuoKai,TengYuemin
31.论战后日本教育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及其意义王贺兰
32.澳大利亚TAFESA特点及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启示包呼和
33.瑞典成人职业教育管窥陈京辉,梁卫格,常志伟
34.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社会关联性因素分析沈,陈万明,ShenGuoqi,ChenWanming
35.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定位:产品属性理论视角蒋玉华,JiangYuhua
36.医学专业毕业生服务基层的择业取向岩磊,于晓霞,杜琳琳,张芬
37.突破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话语困境的路径选择徐家林
38.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于晓光
39.德育生态与和谐德育关系探析刘运喜
40.高中新教改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刘清范
1.周远清同志高等教育观念创新的学习与思考(之二)——有关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领域的若干观念创新邓晓春,马莹,吴跃
2.弱势群体教育的政策保障郭岩,GuoYan
3.北京市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程兰芳,王园园,ChengLanfang,WangYuanyuan
4.广东中职教育发展结构性问题及对策研究黄文伟,刘斯漾,HuangWenwei,LiuSiyang
5.高等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基于工程本质属性的思考袁广林,YuanGuanglin
6.大学学术权力的合法性及其演变张侃,ZhangKan
7.高校核心竞争力识别标准的研究——基于"路径依赖"学说侯芳,朱勤文,HouFang,ZhuQinwen
8.研究生经济资助理论及政策研究毕鹤霞,BiHexia
9.应用型本科:中心城市本科院校的战略选择康宏,KangHong
10.完善我国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制度之思考韩兵,谢佳
11.组织文化导向的现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优化方略廖华平,LiaoHuaping
12.大学党委书记角色分析韩春虎
13.回乡民工对初中阶段留守儿童成长的影响罗忆源
14.和谐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城乡教育财政公平探究孙刚成,郭延飞,SunGangcheng,GuoYanfei
15.我国农村教育公平的理念创新与现实路径选择廖辉
16.基于高职教育"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的思考兰先芳
17.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软环境建设栾永斌
18.现代化工实训基地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徐建中,徐琼霞
19.成人教育学:期待母学科的重建——成人教育学学科建设之思考许瑞泉
20.论公安成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佟晓艳
21.解释学的"上溯"与"下降"对当代课堂教学重建的启示张光陆
22.对话教学面临的困境及突破曹开秋,陈茜,彭凤香,盛玉同
23.大学生学习度相关因素研究朱新伟,朱拓,周伟涛
24.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环节能力增值模式探讨王辉,张永林,梁毅刚
25.免费师范生课程现状满意度调查分析滕瀚,时伟,梁支宏,王少云
26.高等学校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陆慧
27.教授分级制的分析与思考王巧玲
28.美国低收入家庭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历史·现状·展望孔令帅,周志发
29.国外班级规模研究述评陶青
30.哈佛大学最新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及启示高博,胡志刚,赵炜
31.日本"产官学合作"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郭琳
32.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邹治,陈万明
33.大学生创业教育中若干问题的调查与分析李福杰,王彩华
34.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黄敬宝
35.专业设置与大学生就业关系曹洪军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教师培训;培训模式;培训需求;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诉求的不断提升,教师培训被认为是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以及提升教师素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随着21世纪对教师素养要求的提升,我国的教师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从扩充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型。为此,各级层面、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教师培训项目得到大量开展。国家和社会对教师培训工作十分重视,教育部也在不断加大教师培训的工作力度,通过建立健全培训制度,组织人力、物力进一步研究和创新培训机制和模式,推动了全国教师培训工作的广泛开展。国家级教师培训发挥了明显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在组织中既重视培训骨干教师,也注重扩大覆盖面,培训来自基层一线的教师,让他们在参与国家级培训中得到提升,成为推动地方培训的重要力量。
教师培训,在西方被称之为“在职教师教育与培训”。国内学者黄甫全指出:“教师培训被理解通过提供完整的、连续的学习经验和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的、学术的和人格的发展。通俗说来,教师培训就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和满足教育和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的要求,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在职教师开展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在职教师在专业上、学术上和人格上得到可待续发展和提高。”[1]从这个定义出发,我们认为教师培训是指教师为了适应角色和岗位能力的需要,适应教师教育工作需要,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从而参加各种具体的学习活动来促进教学行为、教学态度和教学能力的改善[2]。
二、教师培训的相关研究
(一)对培训课程需求的研究
关于供教师选择培训内容,有的是先分类或分模块,再细分为相应课程;有的直接提供一系列课程以供教师选择。各研究者在调查问卷中提供给教师选择的内容的差异性是比较大的,不同的教师对各种培训内容所做的选择不尽相同,其关注点相对集中在思想素质类、专业知识类、教育科学类、教学能力类以及新课改等相关内容方面,而且重视心理学的重要意义[5]。此外,有的学者还对课程结构做了调查,提出设置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想[6][7][8]。有些学者则从学科教师培训需求调查的角度出发,对专门的学科内容需求进行了有益的探讨[9][10][11]。
也有学者对城乡中学教师继续教育需求差异进行了专门性的实证研究,探讨了城乡中学教师在继续教育的必要性的认识以及对继续教育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需求的差异性[12]。
而不同学校、不同职级教师在课程设置和内容需求方面呈现多元化取向,年龄较大、职级较高的教师由于教学时间长,教学风格基本定型,他们更倾向于更新拓展知识,而新教师对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理论兴趣不大。重点高中和一般高中把教育科研指导作为首选项目,而乡镇初中和小学的教师侧重于选择教师职业基本技能[13]。
(二)对培训模式需求的研究
许多学者根据自己的见解在一般的教师培训模式之外提出了众多的教师培训模式,如信息化、校本培训、双轨制、互动式、探究式、开放式、案例式、参与式和合作教师培训模式等。还有一些研究者对教师培训模式进行实践,比如: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参与式教师培训模式的构建;校企合作型继续教育双赢模式探索与实践;教师继续教育开放型培训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此外,个体性、个别化、局部的教师培训模式研究也较为多见。
教师培训模式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如教师培训模式分类模糊不清,比较混乱;教师培训模式在构建理论支撑上显得不够系统;教师培训模式的推广应用性机制尚未建立;关于教师培训模式研究的系统性显得不足;教师培训模式研究还局限于各自所创立的模式;缺乏对教师培训模式研究与中小学课程改革意义的认识等[14]。
(三)对培训途径及教学方式需求的研究。
这一研究主要涉及工学关系、时间安排、机构选择和培训方式等方面。在工学关系和时间安排上,主要有脱产、半脱产和不脱产,集中培训、分散培训和业余培训等。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更多的倾向于选择脱产与半脱产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在机构选择上,教师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更多的小学教师选择教师进修学校或者市级继续教育机构,更多的中学教师选择继续教育机构、省教育学院或师范大学。在培训方式上,主要有面授、函授、电视网络、校本培训、自学等,更多的中小学教师选择面授[15][16]。各调查项目中提供给教师选择的方法主要有读书指导、专题研讨、专家讲座、广播电视教学、参与或进行教育科研、有指导的教学实践、系统讲授、案例分析、经验交流、观摩教学、合作教学、微格教学等。
(四)对培训师资需求的研究。
各研究结果均显示,教师更倾向于“能者为师”的做法,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让有能力的适合的人员来担任自己的培训讲师。如庞凤霞研究发现,农村教师对培训者的喜欢程度依次为培训院校专业教师、中小学优秀教师、教育科研人员、教育理论专家、教育行政领导[17]。这调查结果与农村教师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是相对应的,培训院校专业教师适应他们获取专业知识的需求,中小学优秀教师适应其获取教学法知识和提高课改能力的需求,科研人员适合其提高教研能力的需求,使培训更有针对性。
(五)对培训考核及评价的研究
各种研究提供的考核形式主要有综合测评、闭卷或开卷考试、撰写论文、口试、自我评价、实践考核、写心得体会等,比较多小学教师倾向于综合测评型的考核,这主要是综合测评考虑到了教师学习的相关因素(如成绩、出勤等),能更好地反映出整体的素质水平[18]。教师培训评价的研究是检验教师培训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方面。教师郝福伟建立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机制[19];申小军对高职教师继续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原则、评价方式和实施步骤进行了研究[20];郭玲提出教师继续教育发展性评价体系[21];白金洋利用档案袋法对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效果进行了评价[22]。从教师培训评价研究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培训评价研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在评价内容和指标上,过多倚重教师知识的掌握,忽视教师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参与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对评价方法的实验研究还很少,很多研究只停留在评价的体系、机制和原则上,真正对评价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比较少,导致教师培训评价方法比较单一。
(六)对教师培训有效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有研究认为,实效性问题是当前教师培训的重点也是难点[24]。提高教师培训实效性应加强对教师培训需求的分析,而需求分析的侧重点是教师内在的学习需要,方法采用自上而下的“菜单式”调查和自下而上的问卷调查。校本研修突出“以教师的需求为导向”,强调教师应成为研修的主体,特别关注教师的内在需求(符合教师的职业特点、认知特征和满足教师的情感需求),是教师培训目标和内容的重大突破[25]。有学者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详细探讨了校本培训需求信息分析的方法(组织分析、任务分析和教师分析)[26]。还有学者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师资校本培训需求分析的三个层次及需求分析的方法,提出了通过有效整合组织需求与个体需求、适当遵循“木桶原理”以及正确区分培训需求与管理需求等途径,甄别出真正的培训需求,从而提高职业学校师资校本培训的质量和效益[27]。
三、教师培训发展的展望与建议
(一)应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我国历次大规模的教师培训的实施基本上都是“自上而下”的单向活动,培训的驱动力均源于上层机构或部门。在这种培训模式下,要想有效地实现教师培训的预期目标,在客观上需要基层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对教师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并尽可能多地调查、分析和解决培训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不断探索建立教师自主选学制度,建设“菜单式、开放式、自主性”的选学服务平台,为教师创造自主选择满足个性化需求培训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参训的积极性[28]。
(二)使教师培训得内容更具有针对性
部分培训内容不顾中西部农村教育的现状,处处以城市的教育为样板,许多观摩课更是利用现代化的设备和网络资源来展现的图文并茂的优质课,培训内容城市化倾向比较明显。部分培训教师对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状况了解不多,对学员实践中的问题掌握不够,培训实施之前很少有培训教师真正对学员的培训需求做过认真的调查和分析,在培训过程中只能简单地罗列一些问题,重点不突出,更不能解学员之所急,针对性不强,或者在课堂上“空谈高深理论”[29]。这需要依照教师发展的不同需要,建立教师培训需求调研分析制度,开展针对性培训。
(三)建立专门的教师培训队伍
许多综合大学都设有教师培训机构,但这些机构往往缺乏专门的培训教师。遇到培训任务,只能临时聘请培训教师,这些教师讲完各自的课程以后便与培训机构以及学员脱离关系,缺乏对课后或线下(指远程培训)交流研讨和问题解决的指导,使得培训学员与培训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培训的实效性大大降低;且每次临时组建的培训者团队的成员不尽一致,这就容易导致培训内容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容易造成培训内容重复等问题。为了提高培训的质量,促进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的发展,应该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师培训者队伍,长期、连续地跟踪和研究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问题。
(四)培训方式的多元化
目前我国的教师培训基本上以大规模的集中培训为主,培训内容多以系统知识、教学技能和方法的讲授为主,辅之以参观或观摩,学员也认为培训的方式单调不灵活。远程培训近些年来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培训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但网络培训目前还停留于“给予式”、“资料型”,线下研讨和技能培训等基本上还难以实施,并且远程培训过程的监管难度很大,它需要学员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学习意识。这需要改革传统教授方式,强化学员互动参与,并针对教师学习的特点,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通过现场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采取跟岗培训和情境体验改进教学行为,利用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提升教育经验,用多元化的方式以确保培训实效。
(五)加强对教师培训效果的有效性评价
教师培训效果的评价涉及一系列的问题,如谁来评价、评价什么、如何评价等问题。“现就评价主体而言,培训学校既扮演了教练员又充当了裁判员的双重角色,从而使评价的作用失真。”在评价方式上,往往只有结果性评价且多为书面测试,形式单调,而过程性评价一般只关注听课的人数,实质性评价较少。关于评价对象,目前只有对学员的评价,缺乏对培训机构以及培训教师等方面的评价。另外,我们对培训效果的评价一般只有短期效果评价,即培训结束后马上进行的评价。这样的评价难以真实全面地反映培训的效果,既不利于出以后的培训决策,也不利于培训机构或院校对自身工作的改进。国家应积极制定培训质量标准,定期开展评估,年度监测报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采取专家评估、网络匿名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培训机构也应做好培训绩效评价,跟踪参训教师教学实践效果,不断改进教学工作。
教师培训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上述我国教师培训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一直以来影响着我国教师培训实效性的提高。为了提高我国教师培训的实效性,我们必须改善培训模式,充分调动基层教育行政机构或学校的积极性;把教师培训看作一个前后连续的有机的过程,逐步提高在职教师的整体素质;成立专门的教师培训队伍,加强教师培训者队伍,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教师培训的评价机制,保障教师培训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新疆师范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中小学名师成长的现状研究”课题资金资助(20131109)
参考文献
[1] 黄甫全.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龚朝花,黄荣怀.支持教师有效培训规划的七个关键环节[J].现代教育技术,2010(12).
[3] 米久奇.网络时代教师培训的变革与创新[J].中国远程教育,2004(8).
[4] 谢维和.教师培训:补充还是转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1).
[5] 雷培梁.近十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需求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
[6] 赵建华.河南省中学教师基本素质现状及继续教育需求调查研究报告[J].1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3).
[7] 课题组-江苏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需求调查研究[J].1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8(1).
[8] 全鸿翎,李珂.新疆地区高中英语教师发展需求现状调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9] 王生清.生物学教师师训需求的调查[J].1生物学教学,2001(6).
[10] 陈一帆.广东省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的调查报告[J].1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8).
[11] 赵建华.河南省中学教师基本素质现状及继续教育需求调查研究报告[J].1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3).
[12] 柯嘉.杭州地区城市乡村中学教师继续教育需求差异调查报告[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5).
[13] 课题组-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现状与需求[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1999(2).
[14] 白炳贵.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研究回顾与展望[J].青海社会科学,2009(4).
[15] 赵建华.河南省中学教师基本素质现状及继续教育需求调查研究报告[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3).
[16] 陈曦,张永和.江阴市经济开发区初中教师继续教育需求调查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17] 庞凤霞.农村教师省级培训对象的现状及需求调查研究[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2).
[18] 胡树基,孙红莺.杭州市中学教师继续教育需求调查和建议[J].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19] 郝福伟.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及评价机制[J].中国成人教育,2006(5).
[20] 申小军,李新.高职教师继续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J].社会科学论坛,2006(12).
[21] 郭玲.建立发展性教师继续教育评价体系[J]1成人教育,2005(3).
[22] 白金洋.档案袋评价在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中的尝试[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5).
[23] 鱼霞,毛亚庆.论有效的教师培训[J]1教师教育研究,2004(1).
[24] 莫晓东,顾通达.教师培训的实效性问题与需求分析方略[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2).
[25] 顾泠沅.校本研修应成为教师的内在需求[J].教育发展研究,2007(8).
[26] 张琳静.校本培训需求分析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10).
[27] 聂星,谢勇旗.中职校师资校本培训需求分析[J].职教通讯,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