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技术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生产技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生产技术论文

农业生产技术论文范文1

利用传感器感知技术、信息融合传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构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对农业生产环境的自动监测及智能化控制和科学化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近年来天津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针对新形势重点在设施物联网应用方面进行了研究,先后承担了“天津市重大科技合作项目———设施农业信息技术集成与应用”及“天津市科技支撑重点项目———天津地区温室生态系统健康及关键技术研究”。“设施农业信息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是该站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以本地区的设施温室及保护地为推广对象,通过引进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设施农业病虫害辅助鉴定多媒体专家系统”,基于传感器、单片机、专家系统和手机通讯模块的“温室生态健康智能监控系统”和基于多媒体和Web技术的“设施农业生产信息远程网络咨询系统”。结合天津市农业生产实际,扩充了数据库并进行了网络化开发。建立了作物病虫害、气象信息、土壤信息、品种信息等资源的农业技术综合服务数据库系统。引进的基于传感器、单片机、专家系统和手机通讯模块的“温室生态健康智能监控系统”结合当地生产条件和需求进行了多项改造,在全市武清区多个蔬菜生产基地进行应用。

同时建立了基于多媒体和Web技术的“天津地区设施农业生产信息远程网络咨询系统”。“天津地区温室生态系统健康及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是以全市四类主要设施为研究对象,利用自主研发的基于GPRS的环境数据自动采集技术和微小昆虫自动计数、植物叶面分析系统等病虫害智能监测信息物联网技术采集的数据,结合市场信息、作物种类及品种选择、茬口安排、农艺措施等进行分析,建立天津地区四类设施的“生态经济优化”和“生态系统综合症”两个层面的温室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温室典型病虫害和一些新发生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流行动态,构建模型,据此确定健康的温室生态系统各个生产环节的综合管理配套措施。

在承担物联网科技项目的同时,还开发了设施农业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可综合展示全部联网基地内信息化建设效果。通过监控中心可将土壤信息感知设备、空气环境监测感知设备、外部气象感知设备、视频信息感知设备等各种传感设备的基础数据进行统一存储、处理和挖掘,由中央控制软件进行智能决策,形成有效指令,通过声、光、电报警指导管理人员或者直接控制执行机构的方式调节设施内的小气候环境,为作物生长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同时,可通过4G/GPRS/WIFI等传输技术实现上述信息的远程共享,为远程管理和科学研究提供服务平台。平台在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青凝候绿色农业示范园、张家窝镇花卉生产基地以及东丽区滨海华明农业公司建立了应用示范基地。

2在农产品质量溯源和农产品物流方面

通过对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过程的全程信息感知、传输、融合和处理,利用条形码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实现产品信息的采集跟踪,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为农产品安全保驾护航。近年来天津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同天津市农业信息中心在东丽一起执行了市经信委项目“基于RFID技术无公害蔬菜质量安全监测系统”以及市农委“数字智能精准技术在天津设施农业中的示范应用”项目。系统以溯源中心数据库为基础,以网站、触摸屏、手机短信和电话为手段,实现不同条件下的产品溯源。消费者可通过不同平台,扫描或输入产品追溯码,了解产品供应链各阶段信息。可有效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建立以“市场准入”和以“产地准出”相配套的监管体系,实现质量安全管理关口前移、源头控制,从而对农产品从产地到加工经营企业直至消费者整个流程实施有效监管和追溯,做到安全事件防患于未然,保证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让市民拥有消费者知情权,真正吃上“放心菜”,同时也提高了设施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增加农民收益。

3建设天津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信息服务平台

依托天津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信息服务平台开发与推广”和国家乡镇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开发了天津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以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水平为目的,以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和网联网技术为核心,整合天津市耕地、土壤、气候、栽培、植保、水等农业资源,利用现有的研究基础,开发集成了智能专家系统、智能施肥系统、农产品市场价格系统、专家视频会诊系统、政务公开系统与推广体系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于WEB网络、触摸屏终端和手机终端,构建了“市—县—乡—村—户”五级农技信息服务网络。触摸屏终端随电视、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投影仪等信息化设备在全市116个农业乡镇实现了全覆盖;研制的基于Android系统的“农技通”手机,通过与中国联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框架,组建了“1862288天津农技集团V网”,200名基层农技人员和骨干科技示范户成为首批集团用户。项目实现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信息服务全覆盖。

农业生产技术论文范文2

关键词:农业生产效率;浙江省;农业

中图分类号:F3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045-03

对农业生产系统进行效率评价是一项常做常新的课题。这不仅仅是因为评价对象的系列指标要经历统计数据上的更新;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考察生产系统的效率问题,我们往往要根据研究的需要,基于某一适当的角度,选取出若干输入和输出指标;而变化的外界环境可能会改变我们对特定生产系统效率问题的考察重心,进而改变指标选取的角度。

在某一确定的角度下,如果评价生产系统系统的效率问题时,只需考察单个输入和单个输出指标,那无疑是最简单的一种情形。而在 大多数情形下,我们的效率评价工作都需要对生产系统所具有的多个输入甚至多个输出指标进行考察,这属于多目标决策的范畴。在处理此类多目标决策问题时,参数评价方法要求建立生产系统的生产函数,而建立生产函数时所进行的假设,往往会使我们的生产系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失真,因此,在这种情形下,非参数的评价方法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通过非参数的途径求解生产系统的“Pareto面”从而进行相对效率评价的方法被广泛应用,其应用领域涉及农业产业、工业企业、学校等等各个领域[1~4],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不足之处在于:由于非参数的相对效率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数学规划背景,对于应用该方法所需的前提条件以及对所获结果的解释方面,还存在诸多有待推敲改进之处。

一、技术有效性测算所需数据的选取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下辖11个地级市。本研究选取浙江省11个市的农业生产系统参加效率评价。浙东北6个市:杭州市、宁波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舟山市;浙西南5个市:温州市、金华市、衢州市、台州市、丽水市。这11个市的农业生产活动所处的外部环境相似,具备可比性,同时也满足非参数相对效率评价方法对评价单位数目的要求。

本研究以参加效率评价的各农业生产系统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输出指标,以农林牧渔业从业人数、中间消耗、农业机械总动力为输入指标;其中,下表中各农业生产系统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林牧渔业从业人数、中间消耗、农业机械总动力的数值单位分别为:亿元、万人、亿元、万千瓦。

具体数据(见表1)。

二、技术有效性的测算结果及解释

1.效率的测算。一般来说,我们需要将综合效率分解为两个部分: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关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各自的含义在以往的相关文献中都给出了充分的说明:纯技术效率反映了对当前技术水平的运用程度,而规模效率则反映了投入规模是否适度。即“技术有效”是指,输出相对投入而言已经达到最大,即该决策单元位于生产函数的曲线上;所谓“规模有效”,是指投入量既不偏大,也不 过小,是介于规模收益由递增到递减之间的状态。

上述结果表明:(1)浙江省农业生产系统的综合效率为0.941、纯技术效率为0.958、规模效率为0.982。(2)杭州市、宁波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舟山市、丽水市7市的农业生产系统充分运用了现有的技术水平;而温州市、金华市、衢州市、台州市4市的农业生产系统尚未充分运用现有的技术水平。(3)在生产函数之下,杭州市、宁波市、嘉兴市、舟山市达到规模有效,而湖州市、绍兴市、温州市、金华市、衢州市、台州市、丽水市这7个市不能达到规模有效,而且这7个市都处于规模收益增加阶段,可以考虑适当增加投入的数量。

2.输入输出的投影值。如果某一评价单位不为技术有效,通过计算、求解,可以对原有的投入向量和产出向量进行调整,使其成为技术有效。一般称经过调整后的点为评价单位在“Pareto面”上的 “投影”。下表中各农业生产系统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林牧渔业从业人数、中间消耗、农业机械总动力的数值单位分别为:亿元、万人、亿元、万千瓦。

具体来说:(1)对于杭州市、宁波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舟山市、丽水市7市来说,由于其农业生产系统已经充分运用了现有的技术水平,故不存在需要改进的问题;而对温州市、金华市、衢州市、台州市这4个市来说,由于其农业生产系统尚未充分运用现有的技术水平,故其实际投入都并非是最佳的投入。若通过相应的改进措施实现对现有技术水平的充分利用,则各市的输入可以相应减少;(2)对于温州市农业生产系统来说:从业人员数能减少的量为15.543个单位,其中未达效率边界的部分为10.777个单位,其余为4.766个单位,可减少的量占原投入量的比重为19.23%;中间消耗能减少的量为6.655个单位,可减少的量占原投入量的比重为13.33%;农业机械总动力能减少的量为63.046个单位,其中未达效率边界的部分为27.105个单位,其余为35.941个单位, 可减少的量占原投入量的比重为31.02%;(3)对于金华市农业生产系统来说,从业人数能减少的量为9.592个单位,其中未达效率边界的部分为5.317个单位,其余为4.275个单位,可减少的量占原投入量的比重为12.57%;中间消耗能减少的量为3.602个单位,可减少的量占原投入量的比重为6.97%;农业机械总动力可减少的量为76.783个单位,其中未达效率边界的部分为16.238个单位,其余为60.545个单位, 可减少的量占原投入量的比重为32.95%;(4)对于衢州市农业生产系统来说,从业人数能减少的量为4.762个单位,可减少的量占原投入量的比重为8.41%;中间消耗能减少的量为3.321个单位, 可减少的量占原投入量的比重为8.41%;农业机械总动力能减少的量为31.998个单位,其中未达效率边界的部分为12.796个单位,其余为19.202个单位, 可减少的量占原投入量的比重为21.03%;(5)对于台州市农业生产系统来说,从业人数能减少的量为14.975个单位, 可减少的量占原投入量的比重为17.88%;中间消耗能减少的量为15.913个单位,可减少的量占原投入量的比重为17.88%;农业机械总动力能减少的量为98.078个单位,其中未达效率边界的部分为61.045个单位,其余为37.033个单位,可减少的量占原投入量的比重为28.72%。

通过以上对测算结果的进一步分析表明, 在温州市、金华市、衢州市、台州市的目前投入中,农业机械总动力存在最大程度的浪费,其值高达28.43%。

三、技术进步的测算

更进一步地,为了对浙江农业生产系统的技术进步情况进行测算,我们还需要前一年的各项数据(见下页表4);下表中各农业生产系统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林牧渔业从业人数、中间消耗、农业机械总动力的数值单位分别为:亿元、万人、亿元、万千瓦。

测算结果为:

其中,全要素生产力变化指数是技术(进步)变化指数与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与规模效率变化指数的乘积,也是技术(进步)变化指数与技术效率变化指数(也可以称为综合技术效率变化指数)的乘积。也就是说,在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在考察期间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可以用全要素生产力的变化来测度技术(进步)。

经过测算,2007―2008年期间,浙江省农业生产系统的技术(进步)变化指数的均值为1.025,大于1,表明该生产系统略有技术进步。受技术效率变化指数的均值为0.997,小于1;全要素生产力变化指数的均值为1.023。

在11个参加效率评价的市中,浙东北的6个市和浙西南的丽水市的技术(进步)变化指数都大于1,均属存在技术进步的情况。而浙西南的其余4个市的技术(进步)变化指数都小于1,均属存在技术退步的情况。

四、结束语

本文的测算结果表明,浙江省各市的农业生产系统总体上的有效性较高。其中,浙东北6市全部达到纯技术有效。浙西南有4个市未达到纯技术有效,进一步地,可以通过对这4个市农业生产系统纯技术无效原因的具体分析,找到改进的途径,最终全面提高浙江省农业生产系统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金剑,李伟. 河北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损失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2010,(5).

[2]刘树坤.中国玉米生产技术效率[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8-9.

[3]戎承法.县域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7-18.

[4]孙文斌.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理论与实证研究[D].吉林:吉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2-20.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in Zhejiang Province

MENG Wei

(Reg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Shanghai 200020,China)

农业生产技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原生态,栽培,茶叶

 

一、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的条件

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应选择在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茶园环境、空气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和茶园灌溉水均应符合无公害茶叶生产的标准。

新建茶园应选择在空气清新、水质良好、周围5km范围内没有排放有害物质的工厂、矿山,与大田作物、居民生活区相距1 km以上的山坡地,并在茶园的路边、沟边周围建立防护林,以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已建茶园若周围环境条件较好,可在此基础上改建成无公害茶园;若环境条件不够理想,可选择其中条件较好的,改建为无公害茶园;若环境条件差污染较重的,则应改种其它作物,进行轮作后再分析是否能建园。

二、原生态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

(一)茶树种植

茶园布局应注意水土保持,根据不同坡度和地形选择适宜的时期、方法和施工技术。开垦深度在50 cm以上,平地和坡度15°以下的缓坡地等高开垦;坡度在15°以上时,建筑内倾等高梯级茶园,梯面宽1.5~3.0 m,并在茶园四周设置隔离带。种植方式以单行条栽或双行条栽为宜,单行条栽规格150 cm×33 cm,每丛定植2~3株,约4 000株/667 m2;双行条栽规格150 cm×30 cm×30 cm,每丛定植2~3株,约5 500株/667 m2。种植前应开沟施足底肥,沟深30 cm左右,施有机肥或矿物源肥料150~200 kg/667 m2,种植时期以秋季和早春为好。

(二)茶园施肥

根据土壤理化性质、茶树长势、预计产量、制茶类型和气候等条件,确定合理的肥料种类、数量和施肥时间,实施茶园平衡施肥,防止茶园缺肥和过量施肥。茶园宜多施有机肥料,化学肥料要与有机肥料配合使用,避免单纯使用化学肥料和矿物源肥料。农家肥等有机肥料施用前应进行无害化处理,有机肥料中汞、砷、铬等无机污染物和六六六、DDT等有机污染物含量应符合规定,微生物肥料应符合NY/T227要求。施肥分为基肥和追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于当年秋季开沟深施,深度20 cm以上,一般施饼肥或商品有机肥200~400 kg/667 m2或农家有机肥1 000~2 000 kg/667 m2。根据土壤条件,配合施用磷肥、钾肥和其它所需营养元素肥料。追肥可结合茶树生育规律多次施用,以化学肥料为主,在茶叶开采前15~30 d开沟施入,沟深10 cm左右。追肥时,化学氮肥每次施用量(纯氮计)不超过15 kg/667m2,年最高总用量不超过60 kg/667 m2。施肥后及时盖土。根据茶树生长状况,可以使用叶面肥,但施用的叶面肥必须是经农业部登记注册的。叶面肥应与土壤施肥相结合,采摘前10 d停止使用。

(三)病、虫、草害防治

病、虫、草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等有害生物孳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将农药残留降低到规定标准的范围。其防治方法有以下几种:

1、农业防治

换种改植或发展新茶园时,应选用对当地主要病虫抗性较强的品种要分批、多次、及时采摘,抑制假眼小绿叶蝉、茶橙瘿螨、茶白星病等危害芽叶的病虫;通过修剪控制茶树高度低于80cm,以减轻毒蛾类、蚧类、黑刺粉虱等害虫的危害,控制螨类的越冬基数;秋末宜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深耕,减少翌年在土壤中越冬的鳞翅目和象甲类害虫的种群密度;将茶园根际附近的落叶及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能有效防治叶病类和表土中越冬的害虫。

2、物理防治

采用人工捕杀,减轻茶毛虫、茶蚕、蓑蛾类、茶丽纹象甲等害虫危害;利用害虫的趋性,进行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或异性诱杀;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防除杂草。科技论文。

3、生物防治

注意保护和利用当地茶园中的草蛉、瓢虫、蜘蛛、捕食螨、寄生蜂等有益生物,减少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宜使用生物源农药,如微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免费论文。

4、化学防治

严格按制定的防治指标,掌握防治适期施药;宜一药多治或农药的合理混用;宜低容量喷雾,一般蓬面害虫实行蓬面扫喷,茶丛中下部害虫建议侧位低容量喷雾。有限制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禁止使用滴滴涕、六六六、对硫磷(1605)、甲基对硫磷(甲基1605)、甲胺磷、乙酰甲胺磷、氧化乐果、五氯酚钠、杀虫脒、克百威、三氯杀螨醇、水胺硫磷、氰戊菊酯、来福灵及其混剂等高毒、高残留农药;严格按照GB4285、GB/T8321的要求控制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免费论文。科技论文。非生产季节宜选用矿物源农药。

(四)茶树修剪与采摘

根据茶树的树龄、长势和修剪目的分别采用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等方法,培养优化型树冠,以复壮树势。重修剪和台刈改造的茶园应清理树冠,建议使用波尔多液冲洗树干,以防治苔藓和剪口病菌感染。对于覆盖度较大的茶园每年进行茶行边缘修剪,保持茶行间20 cm左右的间隙,以利田间作业和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发生。免费论文。修剪枝叶应留在茶园内,以利于培肥土壤,但病虫枝条和粗干枝应清除出园。

根据茶树生长特性和各茶类对加工原料的要求,遵循采留结合、量质兼顾和因园制宜的原则,按照标准,适时采摘。手工采茶要求提手采,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不夹带磷片、鱼叶、茶果与老枝叶,不宜捋采和抓采。对发芽整齐、生长势强、采摘面平整的茶园建议机采,但采茶机应使用无铅汽油和机油,防止污染茶叶、茶树和土壤。茶叶鲜叶要用清洁、通风性良好的竹编网眼茶篮或篓筐盛装。科技论文。采下的茶叶应及时运到茶厂加工,防止鲜叶变质和混入有毒、有害物质。

参考文献:

[1] 刘声传,李泽贤,何莲,魏杰,刘红梅. 无公害茶叶生产关键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 2010,(05) .

[2] 李赛君,郑宏发,常硕其,黄怀生,袁英芳,黄仲先. 加强名优绿茶生产技术研发 促进湖南茶叶稳步发展[J]湖南农业科学, 2008,(01) .

[3] 许佑善,李仁林,陈华,杨清明. 六安茶区无公害名优茶生产技术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06,(07) .

[4] 郭桂义,孙慕芳. 无公害茶叶及其病虫害防治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 2006,(06) .

[5] 肖青亮,郑诗樟,牛德奎. 施肥对蔬菜累积硝酸盐影响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7,(06) .

农业生产技术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农民,创业,需要,服务

 

孙成栋

报载,最近江苏盐城市第6期农民创业“领头雁”培训班开班。300多名种养大户将把在培训班上学到的最新创业知识进行“蒲公英”式的传播,引领更多的农民踏上创业路。目前,农民创业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知识储备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各级政府应在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等“硬件”帮扶的同时,把重点放在切实为农民提供

培训、信息、技术指导等“软服务”上,着力为农民创业锻造得心应手的“金刚钻”。

首先应该以“科技创业”为抓手,积极建立农村人才培训体系,实施“人才致富”战略,支持或帮助建立各种培训机构,定期举办各类讲座、培训活动,增加农民关于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知识储备,提高农民创业的知识水平。同时,要加强对农民进行电脑、网络等现代信息知识的教育。各级政府的“对口部门”更要加大对农民创业进行“专业化”技术指导的力度,从指导的内容、形式、效果上更深层次地进行研究,确保提供“营养丰富,口感良好”的“科技套餐”,切实提高农民创业的成功率和“含金量”。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还应积极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力促信用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为农民创业拓宽融资渠道,创造“绿色信贷”环境。

科技就是生产力、创造力、竞争力,只有将“软服务”做硬做优做实,扎实打好“科技创业”牌,农民创业才能真正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通联:江苏滨海县玉龙路1164滨海新闻中心孙成栋

邮编:224500电话:

身份证号:320015

让农民给农民“传经”

钱续坤

报载,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是个人口不足800的小村,但是这个村的村民能耐可不小,他们于1989年就发明了琴弦式冬暖蔬菜大棚生产技术,后又和中国农科院等17家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建立了固定联系,共试验成功70多项蔬菜生产实用技术,引进试种成功60多个国内外优良蔬菜品种。目前,该村有140多人常年在外传授技术与指导生产,并有19人在外地被聘为科技副乡(镇)长。

农业生产技术论文范文5

国家教委在全国8个专业14所院校中首先选定农学院进行作物专业主要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研究和制订工作。可见,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的办学在国内有影响与有地位,具有优良传统与鲜明特色。以来,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继承办学传统、坚持办学特色、体现现代性与先进性为指导方针,大学农学院针对农学专业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具体如下:一是在加强农学专业建设的同时,以农学专业为母体,2002年在国内率先增设了农业信息技术专业方向招生办学,实现了农学专业办学规模的稳中有增,并体现专业办学的现代性与先进性。二是在明确以生产技术型为主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同时,兼顾到多规格人才的培养,创办了农学高层次人才基地班,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分流,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三是在课程设置上,核心课程地位与学分不减,强化专业实践课程,增开《WorldAgriculture》、《CropScience》2门全英文授课课程以及《植物生物技术导论》、《应用文写作》、《园艺通论》、《农业产业化经营》等4门专业拓展选修课,以拓宽学生知识面、体现国际化等特点。四是在学时安排上,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实验实践课程共45.5学分,占毕业最低学分160学分的28.5%),压缩课堂讲授学时,强调精讲重要知识点。五是将科学研究纳入教学计划,如开设农科英语阅读与写作、专业实践、作物学实验等课程。六是确立了“专业实践主题教育——专业劳动——专业实践~4学——作物学实验——科研实习——毕业实习”四年一贯、六阶段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农学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经过上述改革举措的推行,大学农学专业建设取得了多方面显著成效。现该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品牌专业、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与大学研究性教学改革专业。

二、农学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学专业生源质量不高尽管农学专业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厚实的办学基础、强大的办学实力与卓越的社会贡献,但目前志愿报考本科农学专业的高分考生比例仍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学专业生源的质量。

2青年教师实践经验欠缺由于社会服务不列入单位编制范畴,加之缺少对教师为生产服务方面的考核与政策激励,导致近年新进的教师缺少在产学研基地的一线锻炼。与老一代相比,青年教师在承担专业课授课任务时教学内容偏理论,实践经验有所欠缺,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且由于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要求提高,加之农业院校普遍采取了内容多元化的教师绩效量化考核制,使得专业教师走向生产一线、“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时间配置得到约束,部分冲击了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的强化推进,形成了比论文、比项目、比成果、比排名的趋同化竞争格局。

3教学内容落后由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些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例如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精量播种机、智能插秧机、无人机、精准施肥机、精准植保机等。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反映最新的农业可用的新技术、新产品已成为现实问题。为此,亟需加快教材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以及学生实践实习设备与条件的改善。

4毕业生就业面窄受社会就业环境改变的影响,农学专业已从早期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就业为主,转向了如今的市场化、多元化的就业体系。国家、省公务员等一些高端岗位竞争激烈,招收农学类的岗位少,就业竞争空前激烈,对本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相当高,已由动手实践走天下,转变为笔试、面试定乾坤;此外,本科生中愿意下基层、进农业企业的比例也有所下降。

三、、农学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1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支持农业是国家的战略产业,涉及到农产品供给的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农学专业是培养农业生产高层次人才、助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摇篮基地。为此,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对农学专业给予更多倾斜支持与保护,以提升农学专业的社会吸引力。

2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水平针对实践性要求高的专业,应研讨出台教师生产一线锻炼政策,重点提高青年教师参与生产实践、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能力水平,以使“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学传统能得到更好继承与发扬。

3课程设置上紧跟科技前沿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在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保障专业核心课的基础上,提升《农业信息技术》、《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经营》、《WorldAgriculture》、《CropScience》等课程的地位,以展现专业办学的现代性与先进性。

农业生产技术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农村劳动力流动削弱了农村科技传播受众的接受愿望与能力,对农村科教具有弱化作用。要优化农村科教传播效果,需要根据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的现实,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增强农民接受科技传播的能力,发挥大众传播媒体的优势,发展农村民间科技传播组织,探索农村科教传播的新途径。

农村科技传播是科技信息运动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通过传播和推广农业科技,实现农村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促进农村科技的充分利用。农村科技传播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要改善和增强农村科技传播效果,必须充分考虑和重视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等现实因素。

一、 农村科技传播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现实重视不够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巨大成就,超级稻 、转基因抗虫棉等农业科技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 42%,与发达国家 60%一8O%的贡献率相比落后较多,甚至不如一些发展中国家。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科技传播效果不佳,农业科技没有充分发挥效能。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农村科技推广和传播问题非常重视 ,建立了相对完备的农业科技传播渠道,但政府主导的农村科技传播效力明显不足。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农村科技传播效果脱离了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政府主导的科技传播体系对传播内容高度关注,追求生产技术的先进性,而对科学技术的传播环境和现实需求重视不够 ,对农村科技传播的接受者的情况比较忽略。

事实上,20世纪 80年代以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业、由农村向城镇大规模的流动。2035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人口高达 140937万,流动率达到 l8%以上。而政府主导的农村公共科技传播体系对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状况重视不够,甚至视而不见,致使农村科技传播无的放矢,必然导致农业科技传播与扩散受到阻碍,根本无法有效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二、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科技传播具有弱化作用

按照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等人的流动模型,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劳动力流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经济现象,一方面促进了城市化,另一方面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农民是农业生产和市场经营主体,也是农村科技传播接受者。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削弱了农民接受科技传播的能力和愿望,对农村科技传播形成不利的弱化作用。

1.劳动力流动削弱了农村科技传播受众的接受能力。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11.9%,初中文化程度占49.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 382%,文盲和半文盲却占至Ⅱ.7.4%。而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劳动力是农村的精英,他们具有明显的年龄和教育优势,是我国农民中素质较高的—个群体。这些农村劳动力的流出,使农村劳动力弱化老化,使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缺乏生力军,导致农村经济活动能力整体下降,也导致农村科技传播活动无法有效开展。农村科技传播的内容是科技信息,这就使科技传播不可避免地包含一定的科学术语和技术内容。而留在农村的农民文化教育程度偏低,科技素养不高 ,接受科技传播的能力有限。面对无法迅速理解和掌握的农业科技,大多数农业生产者望而却步 ,采取回避的态度,不愿花时间费精力去掌握。

2.劳动力流动削弱了科技传播受众的接受愿望。城乡收入差距是农村劳动力流出的经济拉力,劳动力外出对农民增加收入具有促进作用。中国人民银行 2o。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 ,外出务工收入已占到有农民工家庭总收入的 6s%左右,超过耕种收入所占比重 ,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彻底改变了传统农民家庭收入 8o%以上来自于耕种及副业的情况。同时,外出务工收入份额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农业生产收入远不及外出务工收入。这种收入结构改变了农民家庭收入的性质 ,也改变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态度。由于比较收益太低,再加上农业生产劳动非常艰辛,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下降,甚至出现土地抛荒现象。在农民耕种积极性下降的情况下 ,农民掌握和运用农业科技的经济动机不足。农民虽然对科技传播持欢迎态度,但缺乏接受和应用科技知识的强烈动机和全力投入。同时,应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具有生产和市场风险,此类不确定因素影响风险承担能力有限的农民的接受愿望。

三、优化农村科技传播效果的现实选择

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大势所趋,但不能忽视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村发展的负面影响。要针对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出的现实,优化农村科技传播方式和渠道,把适用的农业科技及时有效地传播给广大农业生产者。

1.完善农村公共科技传播体系。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公共科技传播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应实行支持性政策,把科教兴农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途径,增加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增强农业适用科技的供给能力。政府要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要求,深化农村科技传播体系改革,健全公益性农业科技传播和推广机构,改组县乡两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建立产前、产中、产后备类技术传播的综合性机构,使其成为农业科技传播主渠道。政府必须以满足农民实际需求为导向,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农业生产实际需求 ,不断改善农民采用新科技的基础条件高效传播农业科技。政府应该完善良种补贴等政策,增加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补贴,运用价格补贴等调节机制,帮助农民化解农业新科技运用中的各种风险,调动农民使用科技的积极性。政府要选拔和安排科技明白人传播科技,确保科技成功传播,确保农民从中受益。

2 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民学文化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改善农业举岐传播效果的现实选择。要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加强对农己的科只有把广大农民用现代科学文化武装起来,才能使他们抛弃因循守旧的传统观念,树立市场经济意识,从而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掌握农业科技知识,并把它们运用到生产和经营之中。要紧密结合农时季节的具体要求,建立行之有效的农业科技培训和传播网络,开展灵活多样、形式各异的农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对新技术心知识的接受能力,使农业生产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3 发挥大众传播媒体的优势。大众传播媒体以普通大众为目标收受对象,具有受众广泛等传播优势。2005年中国科普研究所进行的第六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抽样调查显示,电视在公众接受科技信息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公众科技信患的最主要来源,我国 910%的公众通过 “电视”获得科技信息,报纸杂志为 44.9%,广播 22.4%,图书为102%。所以,要发挥电视 、广播、互联网等大众媒体传播农业科技的优势,设立农业科普类专题和频道 ,增加播出时间,提高质量和水平。农业科技传播者一定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接受能力,以满足农民的现实为导向,经常深入农村的田间地头,与农民多交流多沟通,了解农业生产情况和农民的科技需求,准确把握农村科技传播的定位从农民感兴趣的身边事入手,抓住农民受众的兴趣点,运用农民喜闻乐见的通俗方式传播农业科技,使农村科技传播的内容丰富和技术实用,与农业生产同步,与农村经济发展合拍。增强大众媒体科技传播的效果,需要打破单向度的传播方式,把农民请进演播室,让农民用自己的感受参与科技传播,拉近媒体与农民的距离,实现传播方与接受方的平等交流与良性互动。

4 发展农村民间科技传播组织。农村民间科技传播组织包括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实用技术推广站、农业科技型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等。充分利用农村民间科技传播组织的资源和力量,可以弥补公共科技传播体系的不足。应该通过制度和政策创新,优化发展环境,培育和发展农村民间科技传播组织。农村民间科技传播组织以利益为导向,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它们熟悉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对农村科技传播渠道和效果有更深入的了解,能及时满足农民的科技需要。农村民间科技传播组织与农民具有频繁的交流互动,可以发挥人际传播的优势,提高农村科技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 探索农村科技传播的新途径。农村发展必须遏制资本、劳动等稀缺资源不断外流的趋势,吸引资本、劳动、科技等稀缺生产要素流向农村。这会为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也会为农村科技传播开辟新渠道。农村要突破发展僵局,需要吸引外出打工的成功人士回流农村,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通过回流人才的创业。能把市场意识和发展资金带回家乡,也能把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传播回家乡。农村发展也需要吸引城市的资金和人才到农村兴办产业,城市居民到农村包地,发展农村养殖种植等,是城乡互动的有益探索,能够为当地农民传播适用的科技知识。为了从人才和智力方面支持农村发展,全国不少地区为村级组织选拔和配备了大学生 “村宫”。大学毕业生担任 “村宫”,可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为农村科技传播提供人才保证 ,为农村发展增添活力。

参考文献

[1]侯石安.中国财政农业投入的目标选择与政策优化[J].农业经济问题 ,20O4.3l:40--43.

[2]洪银兴,龙翠红.论劳动力流动背景下人力资本对三农的反晡江海学刊,2009(1h 79--85.

[3]陆玉毁 培养新型农民的着力点[J]理论前沿,2008(3):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