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工作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管理工作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管理工作计划

信息管理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信息化;问题;意义

1档案信息化的原因

随着科技进步,计算机和网络已经成为档案部门最为常见的工作工具和管理手段,网上办公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公布之后,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开始着手进行信息化建设。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也要顺应时展要求,与时俱进,把工作重心转向信息化,加快档案信息化的发展步伐。

2档案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1)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是指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全面应用数据库、数据压缩、高速扫描、多媒体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纸质和声像等传统介质文件演化成档案信息库。也就是以数据库和网络为主体,把档案信息存储在计算机里,通过计算机网络终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从而提供更加便捷、丰富、详实、有效的信息服务。档案信息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2)档案信息管理标准化,它是指借助于开发的专业档案软件管理系统对存储的的数字信息进行有效管理。由传统档案管理方式向现代档案管理方式转变过程中,必须要有相应的技术规范和管理标准,也就是常说的实现档案管理标准化。国家已经制定公布了《档案法》、《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这是制定相应标准的法律依据。档案管理部门应遵循上述法律法规的规定精神和有关档案著录技术标准,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具体办法和措施,使档案信息化建设有章可循,朝着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3)档案信息利用网络化,它是指利用电子信息网络远程获取档案文件信息的一种方式,具体讲就是通过互联网、局域网、校园网等技术手段,实现档案信息可以随时随地的检索查阅功能。信息网络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的最终目的,也是检验是否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主要标志。信息网络化可以充分实现信息资源的的有效利用和资源共享,从而实现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现代化的优质服务的目标。(4)管理观念现代化。管理观念现代化是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档案管理信息化最重要的就是管理思想的现代化。如果没有现代化管理意识,必然会影响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进程。没有档案管理现代化,即使有再先进的的档案保护和管理设备设施,根本无法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知识密集的信息需要信息化的管理观念,信息时代要求将档案信息资源快速转化为社会效益,为社会发展需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档案的价值在于用好用活,要改变过去那种“重藏轻用”的管理理念,充分发挥档案管理部门作为重要的信息源应有的价值。现代化的档案管理需要既具备档案管理方面的知识,也能熟练掌握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管理的现代化首先要实现人的现代化。所以要坚持以人为本,培养与时俱进的档案管理人才是当务之急。要加强对业务人员的学习培训,不断补充、提高计算机、网络、信息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要引进档案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档案工作者的专业化、信息化水平。

3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1观念落后,有待更新

主要是有的对档案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档案管理无非是能够满足基本日常保存查阅功能就足够了。甚至有的把档案室当成安排分流人员的地方,同时有的档案工作人员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思维,保持固有观念。有的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做好做坏无关紧要,不会影响学校的发展建设。没有认识到档案信息化现代化管理是衡量一所学校发展水平

3.2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落后

无论是软硬件设备购置还是档案信息数字化,都需要大量资金。为档案信息化建设设立独立专项经费的高校很少,大多数高校还没有把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到学校建设的整体规划与预算。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严重滞后,很多高校的档案管理任然延续传统的手工模式,缺乏必要的现代化硬件管理设备,严重制约了档案信息化进程。虽然有的高校配备了相应的设备,但由于人员素质较低,不具备信息化所需的专业知识背景,仍然用人工模式进行档案管理,基本没发挥那些设备应有的作用,成了无用的摆设。

3.3缺乏信息化建设的安全保障体系

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为电子文档和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带来了失密、窃密、病毒感染,保密手段苦难,失窃密危害程度加大等网络安全问题,保密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强。

4高校信息化建设应采取的必要措施

4.1加强宣传,改变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各个具体环节和发展阶段,有的放矢地对档案信息化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具体问题展开具体分析和研究,遵循认识规律,加大宣传力度,更新宣传手段和方式,使上至领导下至普通员工明确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具体可以通过档案法规宣传,开展档案信息化管理知识竞赛,举办各类展览等活动,提高教职员工的观念认识,使其以积极主动投入到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去。

4.2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信息化设施建设

首要的是,愿意投资于金融资源,配置和管理的档案的现代软件和硬件的适应。有条件的高校通过设立专项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来强化提高信息化所需的软硬件设施。目前,高校的财政资源主要来自各级政府,这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引进资金,加快转型的步伐。同时,高校应积极主动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进行沟通和协商,共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发展。

4.3加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安全保障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对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的管理,确保信息数据库的安全;而是对电子文档归档的监督和指导,保证电子文档真实有效。这就需要安装必要的杀毒软件,同时安装必要的网络防火墙,把存储的数据库信息和电子文档的局域网实行物理隔离,对必要的数据进行加密,设置必要的访问权限,进行身份认证和密钥管理,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总之,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大量的细致工作,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能力、循序渐进、档案管理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高效的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李爱军.档案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铜陵学院学报,2006(02).

[2]金光华.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中的档案信息化定位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02).

[3]黄培.档案信息化有多远[J].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2007(03).

信息管理工作计划范文2

(一)紧密结合会计处理与信息技术

严格、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和财务报表体系,为高效会计信息平台的建立夯实了基础。在信息化发展趋势下,中国石油对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细致的分析,对油气资产折旧折耗等重要会计政策进行调整,合理处理重大事项,获得了财政部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认同,基本消除了年报净利润近120亿元的差异。紧密结合会计处理与信息技术,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保证数据在总部与地区公司之间的实时传输,集中生成主要的财务数据。

(二)实施规范的内控管理工作

会计集中核算系统有机结合了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和内部控制规范。信息系统中明确涵盖了会计核算要求及内控标准,系统中详细记录了全部的会计处理信息,报表的生成只需通过统一的公式在账务系统取数,使得报表信息“有账可循”,促进了会计准则和内控规范的顺利实施,全面规避各项风险。除此之外,对企业内部管理的需求进行了充分考虑,在把握控制重点的前提下按统一流程处理所有地区、板块业务,保证了数据在总部与地区之间的实时传递,强化了总部对地区的管控工作,全面提高企业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三)推动财务会计信息化工作转型

原有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较重视确认、计量和报告,重视核算工作,轻视对会计数据的分析利用,轻视管理工作。在推动财务会计信息化工作转型的过程中,这种情况得以改变。在上下统一的财务信息系统下,更注重对数据背后的经济事项及影响进行挖掘与分析,提出意见并生成报告。会计职能发生改变,由核算型转变为管理型,提升了价值管理能力。

(四) 有机结合分部管理与总部管理

中国石油规模较大,拥有数量多、分布范围广、业务类型多的分公司,因而,总部应加强对地区公司的管理。通过设立标准化体系,对业务流程进行规范,集中核算系统促进了财务系统与公司ERP系统的融合,便于数据的集中分析、处理。

二、中国石油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取得的成就

(一)实现会计一级集中核算

财务管理的重要基础为会计管理,中国石油以“设计思想国际化、开发实施本地化”为原则,实现会计一级集中核算,并对管理体系、业务流程进行不断创新。先从下属地区公司中分别实施集中,再进一步实现股份公司总部集中,最终实现了总部对地区公司经济业务的动态监控,将8000多个会计帐套合并为1个,7层财务报告流程压缩为1层,安全收纳了所有交易记录与交易金额,建立了科学、规范的信息共享平台。

(二) 成功应用XBRL分类标准

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是一种先进的标准,被应用于商业和会计数据电子化交流中,在企业财务报告领域属于一项新技术,对加强国际公司对比分析、支持管理决策具有重要作用。早在2007年,中国石油就已开展对XBRL的研究,探索基于FMIS的XBRL系统,并向财政部报送了相关报告。在财务会计信息化前沿领域,中国石油发挥了重要影响力。

(三)顺利融合ERP与FMIS

为推动ERP的实施,2008年中国石油开始启动FMIS融合项目。到目前为止,项目的整体实施计划已圆满完成,超过一百家单位实现了ERP系统单轨运行。顺利融合ERP与FMIS后,实现了在线自动处理业务核算工作,提高了业务处理一体化程度,巩固了会计一级集中核算的成果,从集中处理上升为集成处理,财务、业务相互渗透,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

三、中国石油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未来发展思路

(一)发挥财务信息化价值管理的作用

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对财务、业务数据进行全面整合,对价值链进行由上到下的逐级分析,挖掘各个要素之间的匹配关系,探索公司价值运作的内在规律。建立模型对经济活动进行监控和分析,对公司资源的价值链运行动态情况有清晰的把握。加强XBRL的应用,合理配置资源,提升公司的经济效益,充分发挥财务信息化价值管理的作用。

(二)夯实财务会计信息化基础

加强ERP与FMIS的融合,不断完善融合系统。首先,开展标准化管理工作,实现数据共享,全面提升信息系统的集成性、统一性;其次,全面整合业务流程,促进其它业务系统与FMIS的集成,提升流程的协同性与信息的共享性;最后,对FMIS的内容进行丰富,不断延伸其财务管理职能,实现精细化管理,有机融合财务信息管理与业务管理,提升信息化管理体系的适用性。

(三) 推进财务信息管理国际化

根据海外项目的实际情况,逐步将财务管理体系与信息化平台应用于海外项目的运营过程中,应用共享服务模式,促进在同一信息平台上运行和管理国际国内业务目标的实现,将各项经济资源的流动范围扩大到全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展风险管控工作,保证国际业务运作的规范性,规避国际业务往来中的风险。

信息管理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 会计; 信息化 ;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3. 032

[中图分类号] F232;TP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13- 0064- 03

0 引 言

信息化社会的迅猛发展,使信息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会计信息化作为越来越普遍的会计运用方式,通过简化会计流程、收集整理信息、共享数据、动态反馈的方式对公司的管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1 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化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信息传递

长久以来,会计信息一直被企业视为商业机密加以保护,对外绝对不泄露,对内其开放程度也有一定的限制。会计工作的组织及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由财务部门一手把持。财务部门与企业外部人员及企业内部的其他部门之间缺乏联系,不能进行及时必要的信息传递。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控制、生产、销售和预测等多个系统共同组成的一个综合体系,单纯只靠会计信息系统是远远不够的,必需建立企业财务信息与其他业务信息的对接,彼此共享。

1.2 缺乏安全保障

会计信息化平台是搭建在网络通信、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之上的。如果没有现代化信息技术,就不会产生会计信息化的财务软件,更不可能实现会计信息化的基础。但是,众所周知,信息畅通、网络安全等问题一直都未得到解决。往往是旧的安全问题还未彻底解决,新的安全隐患又出现。实现信息通畅和网络安全,还有待进步。

1.3 配套法规不完善

我国在《会计法》中虽然已制定有关会计核算和管理的规章,但仍缺少针对会计软件合法化的条款, 还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信息化的要求,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使用以及维护等环节需要配备一套严密的法律法规来制约,所以会计信息化需要更有力的法律保障来保驾护航。

1.4 缺乏技术人才

会计信息化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需要高尖端的信息技术与专业的会计人才来推动。但是,从我国供给调查报告来看,我国中低层人才供给已然饱和或过剩,而高尖端人才却是极度缺乏供不应求。会计领域,手工记帐式的人才比比皆是,而能够真正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会计界的,能够满足会计信息化需要的,推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人才却是十分欠缺。

1.5 盲目投资

现在,许多企业信息化建设效果还不理想,并且有些企业一味强调一步到位,贪多求全,造成了员工素质、管理和系统的需求之间产生巨大的鸿沟,甚至由于资金问题而使项目难以继续、中途夭折。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缺乏计划、盲目上马造成的。信息化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统一的整体规划,确定信息化的阶段性目标;更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以及企业管理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2 使会计信息化在管理中有效实施的对策

2.1 提高认识

需要让广大企业经营者,特别是企业领导层以及会计从业人员认识到建设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建设是顺应信息时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与先进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才会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把过去电算化条件下滞后的信息变为实时的信息,对企业整合信息资源、做出科学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注重人才的培养

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在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中占有首要位置,加强对财务人员、技术骨干以及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利用继续教育、实践锻炼、交流讨论等方式培养出既掌握信息技术、国内外标准,又能适应经济技术环境及管理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建立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的会计信息化人才管理队伍。

2.3 加强安全工作

注重会计信息化的法律保障体系建设,要从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使用、维护以及数据安全等多个方面来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现出会计信息化在企业中的严肃性以及重要性。对于网络传输的财务信息必需要加密传输,保障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各个方面都建立严密的安全防范措施,包括防火墙、病毒防范体系、漏洞监测体系及攻击防范体系,来保证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安全运行。

2.4 加大技术的整合力度

管理型会计要完成的任务不仅仅是核算,而且要在核算基础上进行分析与预测,这就需要强大的知识库、方法库和模型库的支持,这是目前会计软件行业所不具备的,因此,只是单独依靠会计软件公司还不足以开发真正需求的管理型会计软件,会计软件业应与其他的软件行业相结合,集中众多技术力量,共同努力完成管理型会计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推行企业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工作,从而实现生产经营过程中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成以及数据的共享。

2.5 吸收先进理念与技术

计算机会计发展的滞后、会计软件的落后、缺乏经验交流,这使得我国的会计软件在发展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造成了一些不应有的损失,所以我们在开发管理型软件的时候,应避开这种情况。国外的管理软件在管理思想上、技术上和经营理念上都有很多优势,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地吸收这些长处,这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提高软件开发的方法。

2.6 有计划的实施

会计信息化要脚踏实地,首先,目前的软件只能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无法解决未来即将发生的未知问题;其次,计算机、系统软件、网络时刻发展进步,因此,在实施会计信息化时,不要一味追求最先进,不仅成本高,软件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形成极大浪费。所以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公司的软件,逐步实现公司的信息化。

3 会计信息化在公司管理中的作用

3.1 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

会计信息化通过利用电子计算机本身所具有的较强运算能力,将会计工作流程从会计凭证到财务报告整个环节都进行信息化的处理,建立网络会计系统,包括集中统一记账、集中资金调配、远程操控报账、远程实现审计等等,充分利用了集团的内部信息资源,大大减少了人力工作的参与,在客观上消除了手工方式处理信息过程的环节中所产生的误差,同时减少了纸张的使用成本。

3.2 协同控制

信息化进一步使财务工作与其他业务工作协同起来,即会计部门、其他部门以及外界环境三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十分的顺畅、便捷。从而使得信息使用者、企业管理者随时随地掌握企业的信息资源,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

3.3 公司信息化管理范围的扩大

成熟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可对公司的整体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模块化管理使发生的财务数据能够与各项业务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从财务或业务角度对业务流程进行跟踪管理,提升了内部控制水平,并节约了业务转换为财务信息的时间。规范的业务流程为财务信息的合理、真实、准确起到了促进作用,为决策者能快速反应和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4 结 语

会计信息化是如今会计发展的必然之路,在企业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过程中,需要企业领导者转变观念,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及原理去整合资源、重组流程,建立各种内部控制的制度,保证会计信息化的顺利进行,从基础入手,对会计信息化做出强有效的推动作用,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运行管理效率,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曹凌云. 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9(6):25-27.

[2]陈立新. 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师,2008(9):167-168.

[3]马依楠. 中小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北方经济,2013(10):60-61.

[4]薄向华.中国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22):73-74.

信息管理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新时期 信息化技 档案管理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提高管理精度和进度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单位运行管理重要一环的档案管理工作,却仍然停留在“以纸质档案为主、信息化档案为辅”的状况下,与时代的要求及事业的发展之间存在较大的不适应性。如何探索运用信息化技术强化档案管理工作,对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1.当前档案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档案管理旨在保存资料、记录历史、服务发展。传统的档案管理手段是将记录分门类别地存放在档案室中,其管理重心就放在了收集记录、编目编册及日常管理等环节上。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档案管理已逐渐无法满足事业发展需求,其不足之处正日渐显现。

1.1工作任务与人力资源之间存在的矛盾

随着事业的发展,档案资料来源日趋多元化,使周期性的收集记录、编目编册工作任务变得越来越繁重。往往是只有一名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同时兼顾周期性的档案归档工作和档案日常管理工作,且档案管理人员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普遍较差,为档案管理工作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1.2档案数量与保存空间之间存在的矛盾

一个单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积累,档案数量日渐庞大,档案室的空间则日趋紧张。而档案室在建设标准上有着规范的要求,很多单位在建设档案室时往往缺乏前瞻性,没有预留足够大的空间,对实体档案的保存形成了较大的制约。

1.3档案调阅与运用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

传统档案的调阅存在现场性、单一性等特征。调阅人员必须到档案室现场,且要在档案室里“大海捞针”,造成了调阅效率低下。此外,还存在资料一经借出,其他人无法查阅的问题以及外地工作人员无法远程查阅的问题,对档案的运用效率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1.4长期保存与安全保障之间存在的矛盾

传统的档案多为纸质记录,虽然档案室按照较高的规范建设而成,对档案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但在借出过程中及保存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料的因素,使档案的长期性保存存在隐患。

2.以信息化技术融入新形势下的档案管理工作

传统档案管理存在的不足的矛盾,迫切需要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加以改进、予以破解。结合本人的思考和实践,笔者认为,在运用信息化技术强化新形势下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必须抓好以下工作:

2.1立足规范性,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工作是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制定和实施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标准和规范,是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前提所在。由于现行的档案学学科理论较为陈旧,使档案信息化建设无现成可借鉴的管理规范。因此,在引入信息化技术管理档案的前期,必须立足规范化建设,着眼于建立一套全新的符合本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实际、适应单位事业发展需求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在建设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纸质档案数字化的规范问题,按照各类纸质档案的不同需求,明确其转化为电子文档的方式、类型及参数等要求和操作规程;其次要解决电子文档归档的规范问题,按照不同类型的电子文档,明确其编制规范和归档流程;再次要解决数字化档案日常管理的规范问题,在制定实施数字化档案分类编号原则的基础上,对收集、整理、调用等环节制定相应的流程、记录、权限和审批程序,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有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2.2保障安全性,落实可靠的防护措施信息化技术是把“双刃剑”,其在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带来的极大的要求和挑战。档案管理的先决条件就是真实和安全,而这也是档案管理中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应该预见的是,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和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还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并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真实性和安全性构成“双保险”。因此,在落实并加强传统档案管理安全防护措施的同时,要大力加强信息化技术引入后的安全防范,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在强化安全防范过程中,首先要从档案管理人员入手,制定落实相应的安全管理守则,提高档案人员的安全防护能力,守住档案信息化安全的第一道保护屏障;其次要从硬件日常安全管理入手,制定实施身份认证、防火墙、数据备份等安全防护制度,消除网络安全对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威胁。

信息管理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 高职院校 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01

1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是以网络、计算机、通信等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依托,建立一个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与智能技术结合在一起的教学环境,使信息化技术和资源被广泛用到教学管理工作中。对教育信息化来说,工作主要是教学管理方面的信息化。教学管理要实现信息化的目标,关键问题是怎么样把那些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情况结合起来,使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共同发挥优势,开发、整理及共享高质量的教学信息资源,使信息技术能够用到课堂和教材上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目标,提升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2 高职院校开展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必要性

对教学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走的一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有很多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教学工作以后将会更加侧重培养学生的自身素质和技能,增加了较多的选修和辅修课程,其中也出现一些新的教学模式。现行的教学模式需要不断改善,要重视各个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建立“扎实基础、强化技能”的教学新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自觉性。在这个知识经济的环境下社会更加需要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这就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寻找信息化管理方法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教学管理工作向前发展的需要。

加快教学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是在高职院校中创新教学管理方法的一个趋势。为了满足学生对终身教育的需要,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能快速提供教学信息和容纳大数量信息的优势,为教学工作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形式与方法。现在信息技术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通过网络获得知识和他们需要的信息。信息化教学方法,能够对教学资源进行集成和共享,降低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学管理信息化有较多的特点和优势,非常适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需求,并且是教学管理工作实现现代化的主要手段。

教学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是高职院校达到教学现代化的标志。一所好的高职院校必须有这四个最主要的条件:第一就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第二就是广泛的学生源;第三就是先进和完善的教学设备、设施;第四就是高水平的教学管理。其中第四条占据着主导地位。为了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效率,建立一个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并适合高职院校实际教学情况的信息系统,这将有助于对教学工作的动态管理与分析决策。

3 高职院校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策略

高职院校对实现信息化所必需的基础设备要增加投入。开展信息化建设首先就是增加经费投入。从三个层面业务、网络与终端加快硬件设施的革新、系统升级等,从而使教学管理系统发挥更大的作用。

结合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与需求,再紧密联系实现信息化的要求,制定出适合高职教师的信息技术标准。从理念和态度、理论和技能、社会责任等方面对高职教师的信息技能做出规定。对他们进行定期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培养他们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对复杂的教学工作进行处理的能力。举办多媒体课件、空间课程等相关类型的活动,提高高职教师对信息技术重要性的理解,锻炼他们在处理信息时有更敏锐的洞察力。在教学管理中遇到具体问题时能够快速搜集与之相关的信息,还要有效地判断、提取和利用信息,从而培养出一支在信息技术方面素质较高的高职教师队伍,大力推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此外,各高职院校还要成立一个专门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负责的组织管理机构,按要求和实际情况需求多配备一些专职的信息化工作人员,加强对在职信息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让他们明白自己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所起的主要作用和职责,从而提高管理人员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素质和运用水平,确保信息系统高质量运行。

4 结语

高职教育信息化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2012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规划》、《加快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发展》等政策,又对高职院校具体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做了一些具体部署,促使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活跃起来。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是职业教育走信息化道路过程中的核心部分。

参考文献:

[1]周玉学.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改革管理模式提高教学质量[J].吉林农业,2012(10):251.

[2]陈为.论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组织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24):43-44.

信息管理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 信息化技术 工程管理 软件运用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类别众多,不同的工程项目管理也是多种多样,由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普遍特点明显,基本都具有施工时间长、施工期要求严格、投资较多、规模较大、专业性强、施工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设计变更较多的特征,而且均与占地、拆迁、环境维护、水土保持等环节关联较多,致使个中需要协调的关系众多。目前希望通过运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工程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的水平,从而达到控制项目投资和工程质量、缩短工程工期、完美实现质量和安全的目标,已成为广大相关部门和水电开发投资企业关注的焦点。目前作为整个工程的责任主体的许多水利水电企业项目单位,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很多工程在准备阶段就已开始着手构建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1 水利水电工程推行信息化技术的必要性

(1)实施信息化管理后,可以有效应付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关单位往来产生的繁多文件和数据资料,快速妥善将各方传来的众多信息处理好,并将信息资源共享整合最大化且优化配置,从而提高水利水电施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工期,增加工程安全系数,确保水利水电工程安全、快捷、有效的实施。

(2)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工程施工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用于水利水电建设与病险水库诊断、桥梁病害诊断与评价、地下及水下施工探测的高分辨核磁共振成像、水下施工机械化施工操作等,从而有效的满足了我国目前能从事桥梁结构无损检测的技术队伍不多,使用的技术手段不够先进与齐全等工程需求。

(3)实施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更好地及时处理汇总、分析好工程中产生的信息数据,并依据要求做出相应处理,并结合实际提供真实的数据及分析。根据这些信息,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人员能够迅速进行分析并作出反应,对工程中应完善的地方及时进行决策,对工程涉及到的安全措施进行调整,以提高工程管理效率,保障工程质量、进度、投资等控制指标的实现。

(4)通过运用信息化技术,按照水利水电企业电子化、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信息化处理系统可以根据工程项目的进度计划及阶段目标,结合实际及时对数据应用进行跟踪、比较分析,动态调整和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实现水利水电工程各类数据和工作流程的电子化、信息化,为工程管理人员工程施工及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2 当前信息化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各阶段基础资料积累跟不上需求

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技术应用等方面,需要大量的信息数据做为技术参考,支撑水利水电工程的科学性、高效性,所需信息化技术的数据在内容上涉及范围较广,然而在施工、管理等方面信息数据采集过程中,受施工时间、施工类型等影响,数据的类型、精度、格式、表达方式也变的多样化,从而致使施工中许多数据得不到及时采集整理,这与当前的水利水电工程发展趋势是相违的。近些年来,虽然各地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在工程数据收集整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基本观测资料,并初步建设了一些基础数据库。但与水利水电工程需决策、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利建设管理等众多急需的相关基础信息资源量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

2.2 部门间协作不够

由于以往我国行政体制的原因,目前水利水电管理部门虽然结合工作需要,收集了日常工程数据建立了一些数据库。但因为各部门技术水平、任务来源和资金渠道的不同,且建设单位各自为政,它们所建的数据库大多是为解决特定研究或业务应用而建,服务目标单一、相关文档不全,形成了以地域、专业、部门等为边界的信息孤岛。

2.3 信息化技术资料采集标准不统一

水利水电工程信息,由于部门条块管理,数据收集目标单一和标准规范不统一、虽然大多数已建数据库,但因规范性较差,自成体系。而且相关部门普遍对数据库文档普遍不重视,数据库建设片面性、针对性太强,只能在有限范围、有限时段内由少数人员熟悉使用。

2.4 软件开发缺乏普遍性,开发设计出现重复性浪费

专业应用软件开发的困惑由于专业性应用软件的开发大多来自不同单位不同作者,各自的技术思想技术风格以及采用的技术路线都不相同,软件的标准性与通用性显得不尽如人意。部分水利业务部门在开发应用软件时,缺乏学习性、参考性、大局性、长远性,应用软件开发基本是就事论事,开发出的软件功能单一、低性差、低标准、低利用、高成本、维护困难,各数据库之间缺乏信息共享机制与手段,有些内容不仅相互重复甚至互相矛盾,给信息最大化利用后续扩展和改造增加了困难,造成难以被其他系统调用和共享,使许多数据库不具备持续运行条件,难以向外界用户提供服务。

3 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信息运用注意要点

(1)当前流行的项目管理软件,主要是项目进度管理软件和微软项目管理,以上两种软件都是功能强大且能运用灵活的项目管理工具,不仅可用于控制简单或复杂的项目,还能在项目计划、项目管理中对您进行帮助,并能在软件运用中对运用情况进行掌握,确保使用户实时控制项目进度完成情况、实际成本与预算的差异、资源的使用情况等信息。但这两种软件系统各有特色,微软项目管理的界面标准易于使用,而且包括项目设计、资源定义及分配、即时项目跟踪、图表及图形简易使用、用Web页面方式信息、通过Excel或各种ODBC兼容数据库存取项目文件等各种功能。项目进度管理软件可适用于任何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且对大型复杂项目控制和管理多个工程方面大显身手。项目进度管理软件还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各种资源的平衡技术,可模拟实际资源消耗曲线、延时,且支持工程各个部门之间通过局域网或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换,使项目管理者可以随时掌握工程进度。

(2)虽然购买集成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加以改造比较方便,但缺点是不适合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类型差异大的特点,不能很好应对不了水利水电工程实际工作,所在软件就用过程中,大多数都要对所需要的软件进行大量改造,有时甚至需要彻底改变。所以水利水电行业利用的软件最好还是针对自身实际进行自主研究开发,针对本工程特点,借鉴现有的信息系统经验,编制本项目的专用管理信息系统。但必须要注意的是自行组织编制本项目专用的管理信息系统组织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利用自有的软件开发人员或委托有实力的软件公司,

(3) 为保证全院网络系统的稳定运行,我们加强了网络中心的管理。所有网络客户机系统软件、账号、IP等统一由电算室进行配置,网络管理员负责整个网络用户帐号的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监测、故障诊断及修复,病毒防治、网络设备管理、数据备份、灾难恢复等。坚持内部网及时院勘测规划设计信息、各项政策、管理制度、质量标准和各处动态,围绕院生产和管理以Intranet模式逐步开发各种应用,促进上下沟通,工作协调。完善高速以太网,达到资源、信息跨地域共享和多种外部设备联网的目的。

4 结束语

信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世界范围内信息基础设施的迅速完善,加速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水利水电行业,迎接挑战、推动新的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和机遇。

参考文献

[1] 张晶元.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与安全控制[J]. 现代物业(上旬刊),2012(4).

[2] 苑希民,万洪涛,刘媛媛等.全国和七大流域三维电子江河系统建设成果报告[R].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6.

[3] 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和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R].北京: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和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2004.

[4] 赵时英等.编著.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