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校毕业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校毕业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校毕业总结

体校毕业总结范文1

一、原因分析

1、专业后备人才选拔途径单一,输送率不高。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训练管理体制,是以专业训练为主的高级、中级、初级三级“金字塔型”的训练体制。三级训练网是底下大,上面尖,层层衔接,虽有利于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后备人才的选拔,但同时也存在高淘汰、人才选拔途径单一等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三级网内逐级输送的比例约为100:1,人才被大量淘汰。人才淘汰的成本主要由中级、初级两级负担,其对应的行政区划就是市、县两级。同时,受全运会指挥棒影响,在“举国体制”的大金字塔内,“举省体制”的小金字塔普遍存在,限制了专业运动人才在省际之间的交流。竞赛制度不合理,更使基层训练急功近利,也导致了不少少年运动员不能成为优秀的后备人才,直接导致了基层体校招生难问题出现。

2、学训矛盾尖锐,出现升学、就业两难。要达到一定的运动成绩就必须要有一定的训练时间作保证,而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广大的中小学生学习负担十分繁重,有的在校学习时间每天多达10个小时,体校学生还要参加训练,必然产生学习和训练的尖锐矛盾。随着不少地方“中考”体育占分比例降低,以及高考体育特招等优惠政策的不断弱化,体校学生升学压力剧增。加上“重体轻文”观念在基层体校根深蒂固和参加比赛等原因,也影响了运动员正常学习,导致业余体校学生文化成绩普遍较低。文化素养的欠缺,不但阻碍了体校学生在竞技领域成为更高层次的优秀人才,还导致了升学难、就业难等一系列后续问题的出现。很多家长由于考虑孩子们的出路问题,被迫放弃在体育领域发展,导致了招生难。

3、训练师资和设施难以保证。基层业余体校的教练员大多来自退役运动员,有一定的运动专项技术和训练水平,但没有经过高等教育或专业理论学习,知识结构单一,远不能满足现代运动训练的需要。由于国家财政下拨的体育经费大都投向了高级训练队伍,中级、初级长期处于经费短缺的困境。基层财政投入体育的经费,大都花在大型比赛场馆的建设上,而平时的训练场馆很难保证,很多基层业余体校场地设施长期得不到维修、改造、更新,也导致了招生难。

4、“两免一补”政策,造成了严重的招生难。目前,基层业余体校80%以上的在训运动员来自农村,特别是举重、摔跤、柔道、皮划艇、赛艇等项目,几乎都是农村孩子。这部分孩子招进业余体校后,就读在城市学校,因此即便是农村户口,也无法享受到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优惠。在这种大政策影响下,不少在训的农村孩子选择了离开体校,回到农村读书,导致基层业余体校出现严重的招生难。

二、对策

1、体教结合,解决学训矛盾。“体教结合”能较好地解决学与训的矛盾,使运动员成为既有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又有一定文化知识和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人才。体教结合可以分两个层面进行。一个层面是市域、县域内体育、教育两大部门的真诚合作,解决运动员选材、文化学习的后顾之忧;另一个层面是业余体校与高校、职校联合办学,解决运动员出路问题,以促进基层体校解决招生难的问题。

2、加强队伍建设,改善硬件设施。基层体校要进一步加大优秀教练员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努力建设一支由优秀退役运动员和师范类体育专业毕业生构成的年轻教练员队伍,优化教练人才结构。国家体育经费要适当向基层倾斜,以弥补市、县两级财政在体育设施建设上的投入不足,为基层体校配置好与训练相适应的场馆、器材、设施,以保证运动员的正常训练。

体校毕业总结范文2

关键词:创新教育;体校;数学教学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4.009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4-0032-03

体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有不断地创新数学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教学引擎,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体校的数学教学与其他普通院校的数学教学无论在教育方法上还是在教育手段上都有着不尽相同之处,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该以体校学生的特点为教学的基础,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而达到体校数学教学的目的。

一、体校学生特点

当前,新课程标准在我国教育领域不断深入地开展,体育学校既有着与普通学校所不具有的自身特性,也有着与普通学校所存在的共性。由于体校学生的学习环境较为特殊,艰辛的体育训练占据着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因此,作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文化课程数学,就必须根据体校学生的特点进行必要的创新教育,以此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增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一)日常接触环境

体校学生的日常学习以体育训练为主,相比于文化课,体校学生更重视体育课程,也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在体育课程上。由于数学课程枯燥乏味且逻辑性要求较强,使得体校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在体校学生的观念中,只有在体育训练中刻苦努力,才能不断提高体育的成绩和训练的质量,这也是在体校学习的根本,因此学生在训练中消耗过多的体力和精力,而将枯燥的数学课堂学习时间作为休息的时间,致使数学课堂失去生机,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二)数学基础知识

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如果其中某一知识点没有理解,可能导致数学知识整体系统发生断裂的情况,由于体校学生本身受到精力和时间的限制,投入在数学课堂上的精力较少,加之缺乏数学知识理念,无法进行系统化的学习,所学知识系统不完全。

除此之外,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校学生没有预习和巩固的概念,对数学中涉及到的公式、概念、定理等内容完全依靠死记硬背,对所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毫无概念,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

二、体校数学教学的现状

由于体校的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的情况,对文化知识的重视程度不足,因此,在体校的课程教学中,数学教师的教与体校学生的学两个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体校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相对来说较低,且在专业课程和训练中投入了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因此,在体校教学之中忽略了对文化课程学习的现象较为普遍。

(一)教学内容缺少趣味性

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固定化的特点,加之体校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且相对较差,造成数学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体校学生本身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较低,部分教师也认为体校学生的体育训练比较重要,所以数学课堂的教学呈现出照本宣读的状态,数学知识点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甚至出现学生不学、教师不教的现象,这种教学模式形成恶性循环,使得体校数学教学的效率受到严重的影响。

(二)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在体校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的数学课堂不能发挥出学生是教学主体的作用,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未得到建立,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不高,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不专心听讲、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在单一的教学方式影响下,表现为较为沉闷的课堂氛围,教师并未激发出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好奇心,只是让学生一味地接受,严重阻碍了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

(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较少

体校的学生每天都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专业训练和专业课程上,而对于文化课程中的数学课程,学生并未给予太多的重。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并未与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和互动,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自身的不重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教师对本就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重视程度不足。另外,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机会较少,教师也未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和帮助,不利于树立学生的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创新教育在体校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最主要的教学平台,是创新教育在体校数学教学中运用的主战场,以下着重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教学氛围和创新教学方式等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人们的生活中会经常用到数学知识,因此在体校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的教学和体校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让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存在,让数学教学更加亲切和自然。个性特点是创新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差异化的个性特点决定着不同的创新成效,而发挥个性创新不仅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且与心理状态息息相关,因此培养体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应以教师作为主导者,教师不仅需要教授学生数学知识,还需要细致分析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并为学生创造出创新教育的成就感和神秘感,使学生在主观思想上意识到创新的意义。

例如:教师在教授立体几何的过程中,因为教师知道只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思想,才能提升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始培养。首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立体几何图形,学生可以找到:房屋、书本、篮球等,其次让学生了解学好立体几何所带来的益处,教师通过电影特效、三维动画的介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从实践操作的方式着手,通过布置立体几何模型的作业,让学生深入体会学习立体几何的乐趣,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利用橡皮泥、积木或生活中可以用到的一切材料来制作立体几何模型。在学生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学生便可以体会到数学知识的神奇,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模型进行对比和观察,从中归纳和总结,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在体校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基础是民主、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用平等、尊重的情感来影响学生,使教学课堂氛围变得和谐。只有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而挖掘出学生内在潜能。因为在数学知识中,有很多内容是复杂和抽象的,如果只是单纯讲解,学生很难理解,这时就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为学生创设出更加简单、形象的教学情景,将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同时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逐步实现创新。

例如:教师在教授集合和函数的过程中,由于该知识点涉及的内容比较广,不仅包括集合的概念,还包括集合的运算:交集、并集、补集,而这些知识点对于数学基础本就薄弱的体校学生来说,更是难以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授该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制作相关内容的多媒体课件方式,让固化的知识“动起来”,让学生直观了解到集合和集合的相等关系、包含关系。通过利用多媒体,使复杂的知识点变得简单,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创新教学方式

在体校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产生质疑,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行为。教师应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同时也应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出现错误,再由教师指导并改正。教师只有对学生看似异常和奇怪的举止、言论进行正确深入的分析,才能实现学生创新行为的培养。一方面,培养体校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提问的良好时机和氛围,同时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和猜想,让学生认识到问题意识的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疑问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见解,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行为。

例如:在教师教授正数和负数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就正数和负数的关系进行提问,学生只能依据教材内容回答,那么得到的答案只能与教材一致,即便学生回答出两者之间的关系,也不能清晰理解正数和负数的关系,因此教师可以将提问的问题改为:正数和负数等同于两个极端,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怎样判断其正和负?这样一来,把学生作为问题的探索生者和解答者,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索中,不断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加深对其意义和性质的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体校毕业总结范文3

摘要:要做好体校班主任工作,基本条件是要有责任心,关键还要管理有策,用师爱感化。体校学生本身的素质较差,缺乏关爱,班主任只有具备以上素质才能使其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最大可能。

关键词:体校;管理有策;用师爱感化

【中图分类号】G640

由于体校生源的素质较差,多数学生缺少关爱,班主任的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也非常困难。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担负着培养和教育接班人的重任。一个班几十个学生,能否使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工作的好坏。

担任体校班主任工作至今,我受挫过,无奈过,兴奋过,鼓舞过......大学毕业以来,虽然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时间不长,但在校领导和老教师的指引和教导下,我也渐渐摸索出了一条适合体校学生的管理途径,即管理有策,用师爱感化。

一、管理有策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刚开始接手班主任工作时,我热情澎湃,信心十足,甚至可以说呕心沥血、废寝忘食,因为我不想辜负领导对我的信任。但是无论怎样努力,总有"付出与回报"不协调的失落感,总有"出力不讨好"的痛苦感。在失落与痛苦中,我也在不断地反思自己,通过反思,我终于总结出原来自己没有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我们这些学生都是9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并且与普通学校的学生大有不同,这些都是我们的基本校情,于是,我开始通过书籍、网络和具体的实例了解学生,不但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了解学生的精神和心理世界,尽可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招果然有效,它让我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少走了很多弯路。

(二)制定班规,有法可依。

俗语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作为一个班集体,也应该具有自己特色的管理规定。为此,我依据中学生的时代和年龄特点,并结合我们体校学生自身的情况,制定出一套"班规",从而使得在班级管理中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

(三)树立自觉意识,培养良好习惯。

上个学期,我给班级树立的理念是"自制、自律",并且持之以恒,坚持到底。我们学校每周都会召开主题班会,其实这给我们班级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我每次都是精心准备,认真对待,以期收到预想的效果。尽管每次主体班会的题目不同,但是基本都是围绕这一理念展开。我经常对学生说,我不能改变你们的性格,也不想改变你们的性格,但是我希望能够改变你们的行为习惯,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成就大器的重要条件。但是这种习惯的养成,关键要靠你们的自觉意识。经过一个学生的努力,我班大部分学生都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可以说上学期的目标基本完成。这个学期,我又对学生的自我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开学伊始,我又给他们制定了"自信、自强"的目标,让他们在遵守纪律的同时,把学习成就也争取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个目标,也就成为我班这个学期主题班会的核心内容。

(四)善借东风,为我所用。

我曾经听某个老师说过这么一段话:班主任在,学生能遵守纪律,那么这个班主任是一个合格的班主任;班主任不在,学生也能遵守纪律,那么这个班主任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班主任在,学生不遵守纪律,那么这个班主任则是一个失败的班主任。这段话让我感受颇深。选择做一个失败的班主任,对不起领导对我的信任;选择做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将会被学生牢牢地套住,没有自由;选择做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目标。由于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比同年龄段的学生更调皮,自觉意识更差。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做到老师在与不在的时候一个样呢?针对这个问题,我虚心的向其他老班主任请教,他们送给我一句话,"永远不要忽视学生的力量",这句话给我新的启示。

(五)批评教育,追求艺术。

学生不可能不犯错误,也不可能只犯一次错误,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我们不能简单的批评教育,应该既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更要有改正错误的行为表现。班主任不仅要有爱心,有真诚,也要有智慧,讲艺术。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老师的语言是最重要的武器。"该说时会说,见水平;不该说时不说,见聪明;何时该说,何时不该说,见高明。"所以班主任必须动用心思,巧用智慧,提高说话的艺术,尤其要提高批评的艺术。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学生都要有不同的批评方法。"春风润物,朔雪杀生。"老师对学生的批评尽量用那些简洁、生动、浅显、富有形象性和启发性语言,甚至采用寓言、童话、故事等来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批评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步,批评的要义是入情、入理、入耳、入心,这也是班主任批评艺术的精华。

二、 用师爱感化

"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这一教育名言也告诉我们,爱是教育的生命,爱学生是做好班主任的关键。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

第一、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的深刻了解。这是做好教育工作、避免教育盲点以及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第二、爱学生就要关怀体贴学生,师爱是教育的"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 爱学生就要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重学生主要指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的位置,但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这就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就是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信任学生就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信任感。

体校毕业总结范文4

摘 要 在体育的教学中,若要教学改革进行深化,就必须抓住体育本身的特点,同时有针对性的融入德育方面的教育,以达到锻炼学生的意志的目的,同时培养他们遵守诚信、纪律、自律等重要的品质。体育教育是指教师在向学生讲授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德育方面的渗透,为社会培养有责任、有理想的综合型人才。本文着重的分析了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的具体办法。

关键词 高职体育教学 德育教学 渗透

如何把德育素质教育渗透到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早在几千年前的孟子时期就开始注重个人的德育,直到今天德育仍然对个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应该时时刻刻把德育渗透进去,然而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对德育的意识不够重视,始终处与教学的误区当中,只求注重身体素质的训练,而忽视了对自身道德素质方面的培养。

一、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其自身特点

(一)相对其他学科条件得天独厚

对于体育这门课程来说,从学生上幼儿园就开始接触并一直持续到大学毕业,长达近20年的时间。因而,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品德教育的培养有着其它学科所没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即可以持续近20年左右的德育渗透。

(二)潜移默化优于直接灌输

体育教学中,很多动作和技术都是要教师通过行动表达出来,而学生也是通过身体的运动加以练习,这也是与别的学科的不同之处,因而在其中进行德育也与其它学科不同。大多时候,贯穿行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反而比直接进行德育有着更好的效果,而且通过行动来感染学生从而让学生自觉自愿接受德育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升华的过程。

(三)课程本身蕴含德育因素

从学生进入幼儿园就开始学习体育,而体育这门课程本身就与德育存在一定的关系,因为每一种体育锻炼都比较辛苦,而要达到一定的锻炼效果必须付出辛勤的努力,学习体育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忍耐力和坚定的意志品质,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德育渗透。

二、影响体校学生德育素质的因素

(一)环境因素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影响

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普遍较小,多以青少年为主,这些学生受环境的影响很大,他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生理和心理都正处于生长阶段,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方式可以使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反之,在此期间如果学生受到了错误思想的干扰,他们就会朝着不正确的方向成长。依据指导程度的不同,学生的思想深度和价值体系也会不同,对学生们进行品德教育是学校该尽的义务,体育学校应重新思考环境对学生品德教育的影响。

(二)教师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影响

教师是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人,也是知识和思想的主要传递者,在高职院校中教练和文化课教师负责教授学生文化知识、指导他们进行体育训练和参加各种比赛,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的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自身的道德素质是否合格,只有不断的提高自己道德素质和教育水平才有能力去引导学生,学高为师,身正是范;二是虽然教师本身的素质很好,道德品质非常高尚,但是能否用正确的方法高效的把相应信息传授给学生,他们是否能花费很多精力对学生们进行品德教育,对学生的德育素质有着很大影响。

(三)德育评价机制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影响

良好的评价机制具有很强的诊断功能和指导性,德育评价机制可以及时的发现德育教育中的问题,在教育的过程中给予正确的指导方向,同时也还能保障德育素质教育的落实,良好的德育评价体制可以给予学生们科学的思想评价,在体育学校中创造和谐、良好的氛围,是道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因素,然而目前的体育学校大都缺少科学的、健全的德育机制,从而导致对学生德育素质的评价缺少合理的依据,而且手段也过于单调,整个德育评价的过程非常松弛且缺乏严格管理,缺少评价制度的约束,学生没有得到有效的德育管理,青少年正处于特殊的时期,对自己行为的判定不太准确,靠自己发现错误很难,有些学生在第一次犯错误时没有得到及时的指正,从而导致小错变成大错,甚至形成了难以更改的不良习惯。

(四)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因素

高职院校于其他类型的学校不同,一直以来面临着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高职院校中的学生几乎每天既要完成高强度的体育训练,还要完成相应的文化基础课,这就使得体校始终处于两难的状况,体校之间竞争主要是体育人才的竞争,输送率即体校人才的培养目标,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不正确的价值体系,外界会从两个方面考虑来衡量体校的优劣,有多少人能进入专业运动队,在各级体育比赛中获得的名次如何,以此作为衡量最终结果的标准给体校造成了很大压力,给教练造成了压力,长此以往,体能训练在体校的教学内容中会更加突出,随着更多体育天才的出现,体育生的综合素质却没有得到提高,尤其是近段时间以来出现的许多关于运动员道德素质的问题,更加确定了部分体校的办学理念有待改善。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及建议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德育教育必须放在首位,同时把德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育中去,体育也不例外。"把体育教学活动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教育于教学活动之中,并力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利用体育教学、使学生心理和身体都能康成长,从而保证学校的体育工作质量和任务完成情况,为全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如何在中学的体育教学中彻底贯穿我们所提倡的德育教育呢?下面主要分析一下如何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及建议:

(一)建立真诚合作的教学关系

在高职院校中,教师言传举止对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交锋端正、言谈文雅,会给学生一个好的形象,再加上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规范、娴熟的动作示范,配以生动,优美的语言讲解,容易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模仿中审视自己,同时在教学中讲授一些有关体育明星的事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学生对体育明星的敬佩和美好未来的追求,为掌握技术动作创造良好条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室里经过紧张的学习后,课堂教学中去学,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二)规范课堂常规

教学顺利进行前提和保障就是规范的课堂常规。由此,体育课堂的常规即是规范体育课的前提和保障,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保证学生有一个规范性的课堂常规。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必须要被摆在第一位:这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深刻意义、精髓所在。同时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也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性作用:切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按照自己的性格特点得到发展。

(三)实践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是向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时也是实现学校教育的根本培养目标,培养新一代的接班人。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不能盲目求同,同时教师也要善于通过总结经验、进一步综合学生自身特点以及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来达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的根本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各种体育知识、技术的同时,要结合自身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不仅包括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德育素质的教育,这才是体育活动所要求的最高标准。而对于体育教育者体育教师来说,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应该从自我做起,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及增强责任心,将做好学生的德育渗透作为自己的使命,使学生不仅在学习过程中增强自己的体魄,也得到与之相应的德育培养,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结合该学科自身的特点,巧用一切可用机会,结合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有秩序、有步骤地对学生做好德育渗透工作,从而为祖国培养既具有强健体魄又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同时也为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吴红胤.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4).

体校毕业总结范文5

在经济社会中人们更多的目光放在了经济利益上,而过去的田径教学的制度,以及在经济社会中的影响力,已经很难为田径运动带来很大的经济利益。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其他运动都已经逐渐的走进职业化,给从事这个项目的人带来相当丰富的经济收入,在当今的商品经济社会中,不管是家长或是学生本人都会考虑到这一点。在青少年从事体育运动训练初期,家长就会帮其选择一个既有较好发展又能带来高收入的运动项目。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选择田径专项的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又会出现很多问题,学校田径专项老师已经基本饱和,社会需求不对口,在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都基本上会选择一些好就业的专项。而田径专业,现在除了去学校,其他和这个专业相关的工作是非常的局限。田径运动是最古老的运动项目,它在体育运动发展的历长河中,有过的辉煌的历史和不可代替的地位。发展田径教学,推动田径运动的发展,提高田径竞技是经济社会所必需的,但是,在当我国经济取得长足大发展的时候,我国田径运动已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分析产生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提高我国田径运动水平,促进田径教学的新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西南师范学院、万州三峡学院、重庆文理学院、重庆工商大学。

2.研究方法。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个别访问等方法,对西南师范大学、万州三峡学院、重庆文理学院、重庆工商大学进行了调查研究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重庆市高校田径运动在竞技方面发展情况。由于受场地、器材、项目特点以及田径项目费用投入与支出比例失调等因素的影响,田径运动项目的开展逐渐减少,有些运动项目濒临“绝种”以重庆市第十届高校田径运动会为例,参加学校有37所之多,但开设的项目却不多,男子、女子甲组乙组丙组和高水平组(33项),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则达到了46项,相比之下我市高校田径运动会项目少了13项,而很多项目只是条件较好的几个高校报名参赛,如说撑杆跳。此外,我们通过调查和查阅文献发现。撑杆跳高、链球、障碍跑等项目,仅限于在为数不多的几个省、市、自治区开展,而且也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在地、市一级的体校,几乎是空白。我市竞技田径运动方面,也仅仅是在短跑项目上又一点优势,而在其他方面相对全国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这和我市田径运动项目开展很少有直接的联系。

2.重庆市高校田径运动课程设置现状。通过查阅和调查相关资料,发现田径运动项目在教学中的比重呈减少趋势。同时相对应所占课时比例也在逐渐的减少。为此,针对所占课时的多少做了个别访问,结果如下:

田径项目有42个正式项目,从表一得知,各大高校体育所开设的项目,所占的比例相对低较,就是最基础的几个项目,在以前,除了少数难度高、危险性大的项目外,多数田径运动项目,不仅出现在校运会上,而且都不同程度出现在教材内容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学校体育教学采用的田径运动项目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变得寥寥无几。田径课课程设置,也不利于推动田径运动的开展,已完全和社会需求脱节。也没能根据社会需求来培养田径运动方面的人才,让学生看不到学习田径专项的出路。

3.重庆市高校学生选课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见表二):田径在选课上所占比重较少,从另一面也反映出高校田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由于田径就其本身特点存在缺乏游戏性和趣味性和高难度等特点与其它项目相比对学生的吸引就更加的不够,由于大学不再实行工作分配制度,田径专项的毕业生和其他专项毕业生相比,在找工作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4.重庆高校田径运动赛事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从近几年在我市举行的各项大学生运动会来看,观众寥寥无几,而一般的足球赛事都有几千过万的观众。没有观众就没有市场。而对田径类的报道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比赛氛围还比不上中学,小学的学校校运会。

5.重庆高校田径运动财力和物质因素。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市所有高校的田径运动队组建的体育经费以学校拨款为主要来源,体育经费占学校教育经费开支是根据学校重视情况而定,没有专门的体育训练经费,而很多学校甚至连训练经费都没有。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认为经费不足是影响业余田径训练的一个重要因素。训练条件差,物质待遇低是高校田径训练长期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严重制约了高校课余体育训练规模和竞技水平的发展。

四、 结论与建议

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举国体制”给田径教学带来新的契机。在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我国竞技体育现行的“举国体制”具有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体制。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进一步改革体育管理体制,有条件的运动项目要推行协会制的俱乐部制,形成国家和社会共同兴办体育事业的格局,走社会化、产业化道路。”指明了竞技体育未来的主要任务和方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举国体制”,是以奥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以政府为主导,以体育系统为主体,以整合和优化体育资源配置为手段,目标一致,效率优先,利益兼顾,组织有序,形成中央和地方统筹,系统内和系统外协同的竞技体育组织管理方式。那么,任何体育运动要想参加到社会的经济发展大循环中去,通过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循环,在市场竞争中增加自身价值,获得大量资金,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那么,田径教学是推动田径运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必然的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大环境。

2.田径运动经济化是推动田径教学改革的必然。田径教学必须与社会经济接轨,过去各业余体校以及中小学参加田径训练的苗子源源不断,为了让孩子能参加学校的田径队,家长主动到学校找教练。而今天,教练为了找到好苗子,或是想让有运动天赋和前途的苗子能进入到训练队参加训练或则是想把其送到体校参加训练,反而要三番五次的上门求助家长,家长的态度一样的是非常的冷漠。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选择田径为专项不能为学生带来更大的实惠,社会对于一个单纯的田径专业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少。而现在的大学培养模式不能让田径专业的学生在社会竞争中占到很大优势。为了使家长和学生看到希望,学校的教学和培养模式就必须要改革。

3.加强传播媒合作培养本土学生明星。现在的学生喜欢追星,我们可把高校的比赛赛事搬家到中、小学校去,也可以把大学生,中学生合在一起等等模式,来扩大影响。同时利用传播机构一起进行策划、宣传、等市场推广作用。田径竞赛在进行市场化运作时,应有一定的媒体参与组织和市场推广,广告、保险以及现场气氛的组织等,通过降低运作风险和成本,获得更多资金投入,实现利润最大化。媒体较强的市场营销能力和推广能力将有利于推动田径运动的经济化进程。只有将更多的传播的中心以及报道的重心放在田径运动推广上面,就会有更多人了解田径,喜欢田径,给田径运动注入的新鲜血液。

4.引用北京奥运场地修建模式,开发高校田径市

场。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承办,其中,几个大学都修建了好几个不错的场地,起到很好的社会和教学效果 ,也正复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优化体育资源。因此体育场管修建在高校,体育场管高校管理化,有助于高校田径走向市场化,培养出跟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段世杰:《雅典奥运会田径项目总结报告》,《田径》,2004.12。

[2]罗伯特・奎切塔尼:《国际田联发展史第四部分:高速度的变革》,《田径》,2000.9。

[3]鲍明晓:《体坛热点解读》,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体校毕业总结范文6

关键词 篮球队 发展 困境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0142-03

随着我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和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CUBS)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高校学生喜欢和热爱篮球这项运动。篮球对活跃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起着积极的作用。而对于那些没有高水平篮球队的大中专院校来说,搞好业余篮球队的建设,对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塑造良好的校风校貌,促进各校加强交往以及推动群众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综合评价法、实地调查、统计分析、比较研究、数量分析、实证分析、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大中专院校篮球队发展现状和发展对策进行研究。具体措施是:

(一)文献资料法

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高校篮球队建设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二)分析归纳法

立足我国大中专院校教育体制,了解大中专院校篮球队发展状况,通过对高校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有效的措施及方法。

(三)访谈法

采用发散性、创新性思维方式和手段,对高校教师和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采访,收集相关第一手的资料与数据,把理论与实际、文献与数据有机结合起来。

二、大中专院校篮球队面临的发展困境

(一)缺乏科学的训练与管理

现代运动训练讲究向科学要成绩,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大中专院校篮球队受条件的制约,训练普遍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与科技手段的运用,教练员缺乏对训练工作的深入研究与总结,运动员缺少对篮球及相关理论的学习,造成运动专业知识匮乏(表1)。

表1 队员平时上篮球理论课及相关科目情况调查统计

在管理上,许多学校的管理制度几年一贯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必要的修改与增补,各队普遍缺少科学的目标管理。

(二)优质体育生源紧缺与选材困难

大中专院校篮球队的招生主要分为选材和录取两个步骤,教练员选材主要通过“自己去中学寻找”和“学校集中测试”两种方式,近59%的教练员认为“生源不足”,难以挑选到真正的“好苗子”。高校篮球运动员的录取主要通过“保送免试”和“降分录取”两种方式。调查显示,39%教练员认为这两种方式“基本能”保证运动员的顺利入学,而有57%的教练员认为“不能”

根据第三届CUBA联赛报名表的统计,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的年龄大多处在18~24岁之间,男子平均身高1.895m,女子平均身高1.758m,他们与专业运动员比较,在身体素质、技术水平、篮球意识等方面,有较大的差距,将来很难进入职业队打球。他们进行篮球训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一技之长,对将来就业有帮助,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对篮球训练的认识。

(三)球队经费不足

据调查,大中专院校篮球队经费的主要来源为学校专项拨款和少量的社会赞助两条渠道,球队经费很难达到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运动员年人均4~5千元的标准。大部分大中专院校每年能确保每一队员的经费只有600~1000元。这显然不能满足高水平训练与比赛的需要。

(四)队员学习与训练矛盾突出

学习、训练双重需要,是大中专院校业余篮球队运动员的特点。在校期间,他们既要完成学业,又要发展篮球特长,争取好的成绩。队员学习和训练的矛盾较为突出,影响队伍竞技水平的提高,要想在运动技术水平上达到较高的水平,必须付出比专业队队员更多的精力与努力。据对队员的调查(见表2),学习与训练的矛盾是影响其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表2:影响球队成绩主要因素调查统计表

(五)教练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大中专院校篮球队教练员基本为本校体育教师,大多为体育学院或师范院校体育系毕业的本科生,少数研究生学历,而专业运动队伍出来的运动员或教练员则少之又少。目前多数教练员身兼训练与教学的双重任务,因此无法在训练实践中应用先进的科技与手段,难以充分发挥高校教练员的学历与知识优势,造成训练水平和比赛临场指挥水平不高。

三、大中专院校篮球队发展对策分析

(一)加强大中专院校篮球队后备人才基地建设

基于我国大中专院校以招收中学生篮球运动员为主的招生渠道,应探索建立中学与高校优势互补的一体化运动员训练模式,即高等院校应采取与中学、体校长期合作关系,在中学和体校建立训练基地,签订共建篮球队定向培养协议,逐步建立“一条龙”的篮球运动训练网络。这样既可以实现运动员的早期培养与训练,又可以保证较为稳定的生源,使运动员的培养走向自我补充、自我流动、自我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轨迹。同时,也鼓励有条件的院校进行单招或特招,这也是抢夺人才、提高球队水平的关键,它必须得到多方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校、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二)拓宽球队经费来源渠道

活动经费是大中专院校球队发展的重要保证和面对的主要困难,一方面,学校应重视篮球队建设,增加经费投入。各省市大中专院校主管部门应与当地院校协商,共同出资设立区域业余大学生篮球联赛,并逐步与CUBA和CUBS接轨,加强同优秀高校球队的交流,使球队在得到锻炼的同时,也起到了宣传学校的作用。另一方面各院校球队应主动出击,提高自身造血功能,加大与企业的合作,争取得到企业的赞助或冠名,探索建立大中专院校经费来源长效机制,彻底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