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女娲补天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梯度练习;教学效率;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3-0022
梯度练习,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围绕教学中的重难点,设计一步步深入、一步步拔高的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这一系列的练习中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并最终达成既定的学习目标。然而,笔者在本校教学检查中,发现教师对梯度练习关注度与设计能力明显不足。于是,在研修班学习导师的指导下,对学校梯度练习设计的现状、设计存在的难度进行分析和梳理,试图提升教学设计能力。
一、语文梯度练习设计的现状分析
为了了解梯度练习在笔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梯度练习进行了质与量的分析,发现了如下几个问题:
1. 梯度练习凌乱无序
教师备课本中出现的练习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一些练习没有针对性,没有层次感,毫无实效可言。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没有抓住本段的对比写法做梯度练习设计凌乱的练习,使学生重复练习、平坡练习,效率不高,作用不大。
2. 梯度练习比例不足
备课本中对梯度练习设计量的不足。对自己的备课本回头看,发现当时教学设计对梯度练习关注不够,比例严重不足。较小比例的梯度练习,使课堂教学无层次感,讲解多于问答,平叙多于质疑。
3. 梯度练习脱离教学目标
梯度设计的第三大问题,是设计的梯度练习脱离教学实际,不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容。有时难度过大,有时难度过小,练习无效。有的教师忽视了布局谋篇能力训练的练习设计,练习内容设计脱离了文本,脱离了课堂教学情境。
二、梯度练习的有效设计
1. 从教学内容入手,分层设计梯度练习
于永正老师指出,每节课我们都应该坚持训练一、两点,每个训练要扎实到位,重视细节。所以,从教学内容入手,着手分层设计梯度练习。根据教学内容的宏、中、微观,可以分别设计篇章、语段、词句三层面的梯度练习。
2. v观篇章设计“大”梯度
学习布局谋篇是小学语文高段的年段目标,教师要有篇章意识,设计梯度练习,帮助学生习得谋篇布局的能力。以《北京的春节》为例,本文的谋篇布局很有特点,是学习“详略得当”方法的典型。教师将学习重难点定为: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某教师做了这样的大梯度练习设计:
第一梯度:理解内容,知道详略安排
(1)本文以时间为线索抓住了哪几个重要时段呢?快速读文,找到相关词语划下来。(指名汇报,教师演示)
(2)作者以这几个时段为点介绍了北京人过春节时的哪些习俗呢?
(3)对照表格和课文,老舍先生是如何处理材料的?
借用表格整理,让学生轻松发现详略得当的安排,这仅仅是停留在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详略得当,接下来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详略得当具体是怎么写的,详写要写些什么,略写怎样一笔带过。
第二梯度: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在详写的这四天里,你对哪一天最感兴趣?请你再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详略得当的好处: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令人印象深刻。这样就为第三梯度做好了铺垫。
第三梯度:尝试运用你是怎样过春节的?选择材料,有详有略地说一说或写一写。
3. 抓住语段设计“小”梯度
一堂课的教学有时将不同语段分为几个板块进行,根据学习内容的差异,板块之间有并列关系,递进关系,因果关系等。每个板块有它自己的学习重点或难点,因此在一个板块或语段的学习中,也要设置练习的梯度,循序渐进。
如笔者将《金钱的魔力》分为“托德”和“老板”两个板块,在学习“托德”板块中重点对“托德的笑”的描写语段做了梯度练习设计:
第一梯度:读懂“笑”
这段话具体写了什么神态?(笑)平常我们积累了哪些形容“笑”的词语?
这个设计是为了唤醒学生的语言积累,为文中作者对“笑”独特描述的学习做铺垫。
第二梯度:读懂作者怎么写“笑”
(1)作者怎么写笑?圈出文中写笑的词语。(折纹、皱纹、螺旋纹;凝结的笑)
(2)这句话把 比作 ,作者怎么会有这样的联想呢?
在学生圈圈画画填填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不仅抓住各种丑陋的“皱纹”写出这个“笑”的难看程度,还运用了两个比喻,把托德的“笑”陷入窘境写清楚了。通过练习,让学生感受到“丑恶的表情使人联想到丑陋的东西”这种独特的描写方法。
第三梯度:写法运用
想象一下托德“摆出一张刻薄的嘴脸”,会让你联想到什么?模仿说一说或写一写。
在学生领悟了描写方法之后,进入第三个梯度,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对话,想象托德的“刻薄”“摆架子”的表情让人想到了哪些事物,进行运用。
4. 从培养能力入手,分块设计梯度练习
练习的另一个功能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所以,要关注学生“学到什么”与“学的怎么样”。梯度练习也可着眼于学生在课堂上要“学到什么”,根据学生“学”的需求进行设计。下面,笔者将从语文最基础的说、读、能力培养,阐述梯度练习设计。
首先,指向“说”的“效度”
“说”首先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体现。张志公先生指出:“我们一向特别重视写,为了写而重视读,读是为了写,对于听、说则相当忽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说”的能力训练也要设置“梯度”。
如《女娲补天》的教学,教师为了达成本课的学习重点“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为“说”设计了这样的梯度练习:
第一梯度:概括地说故事,并圈一圈,课文讲女娲补天做了哪些事?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找雨神,造了船,寻找五彩石,冶炼五彩石)
这个练习设计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事件,将课文大概内容讲清楚。既符合中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年段要求,又为学生如何说大概内容提供了方法。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初步的,还没有达成本课的教学重点。
为了引领学生将故事说生动,有详有略,有重点地说,教师设计了第二梯度的练习,渗透“说生动”的方法。
第二梯度:学习如何说生动的方法
第一组:练习用上形容词说生动
( )的响声 ( )的大窟窿( )的碎块( )的泉水( )的云霞
第二组:练习用上动词说生动
女娲把它( )在一个大盆里,( )到天边,( )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 ),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第三组:练习用上自己的想象说生动
(在学习女娲找五彩石的基础上)女娲找五彩石这么辛苦,女娲找雨神课文只用了一个“求”字,想象一下女娲是怎样求的呢?又是怎样造船救人的呢?
三组围绕“说生动”的目标进行说话训练,都是为达成“用自己的话说故事,尽量说生动”这一教学目标架设楼梯。这样,第三梯度的练习设计就是让孩子尝试说,学会运用方法说生动,自然而然达成说的教学目标。
其次,指向“读”的“效度”
课堂上要重视和加强读的训练,力求在课堂内达到读通、读懂、读好三个层次的要求。因此,课堂上的“读”就要按照这三个层次做“读”的梯度训练。
如《搭石》的教学设计:
其中一条重要目标为:指导学生把课文中作者写得很美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出来――“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第一梯度:立足“读通”
选择正确读音,打“√”
一行(háng xíng)人 协调(tiáo diào)有序 人影绰绰(chuò zhuó)
罗列句中难读的词语,通过练习,反复读,完成“读通”的任务。
第二、三梯度:在“读懂”中“读好”
看下面这段课堂练读实例:
师:协调有序的动作是一种怎样的动作呀?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我问问你们,现在你们走的是什么?
生:搭石。
师:走的不好,就要掉进水里,有没有信心?
生齐答“有”。
师:从这开始:“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紧跟上去。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分组练习3次)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稍快)踏踏的声音,像――
生: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的同学走在前面,这边的同学走在后面。
师引读,前面的――生接读――抬起脚来 后面的――生接读――紧跟上去 (练习3次)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在指挥吧? ――没有。
师:这样的动作,那样的默契,那么的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协调有序。
“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教师通过演练,反复读,合作读,在反复的读中完成“读懂”任务,并实现了从“读懂”向“读好”的过渡。
第三,从课型任务入手,整合设计梯度练习
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在每篇精读课文后都安排了课后习题。这些课后习题是编者经过精心设计的,是课文内容和脉络的重要线索,具有很强的目标指向性和课堂达成性。因此,抓住课后习题设计梯度练习,既是对课后习题进行整合,由易到难地重组,又能使n后习题在教学中得到有效达成。
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课后编排的习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前文的梯度练习设计中,第一梯度的3个问题(1.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抓住了哪几个重要时段呢?快速读文,找到相关词语划下来。2. 作者以这几个时段为点介绍了北京人过春节时的哪些习俗呢?请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下表。3. 对照表格和课文,老舍先生是如何处理材料的?)是根据课后习题2设计的,用三个难度较低的练习引导学生思考。由于课后习题2不可能一步到位解决,教师便将此题分解成两个梯度,又因为要引导学生感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必定要在解答习题1的基础之上,所以教师将课后习题中的1、2进行整合,完成了第二梯度的练习设计。第三梯度则是根据课后习题3设计的,有了前面两个梯度的铺设,学生在完成习题3时就有了说或写的方法,提升了不同层次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想到的朴素想法,从专题立项到合作开发,深深感到梯度练习设计的魅力所在。今后,我们将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努力使教研组练习设计能力有所提升,科研水平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范文2
还记得,1999年的3月,她来新秀班报到的第一天。我们在校园相遇,她看见我,脱口而出“汪潮”,吓了我一跳。还从来没有学生敢直呼我姓名,不禁另眼相看。只见眼前,站着一位清秀的女孩,扑闪着一双灵动的眼睛,朝我吐吐舌头,不好意思地改口:“不好意思,教授,看见您太激动了,居然……”话没说完已满面通红。呵,真是个莽撞的“小女孩”!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她在接下来两个多月的培训中,一点儿也不糊涂。每次上课,她都提前来到教室,翻阅书籍、查找资料。课堂上,她始终专注地倾听,满满的笔记本上工整地记录着我讲课的内容以及她听课后的反思,圈、点、评、注,各种记号,各处重点的标注,详尽而细致。我们有一个培训项目是课堂实践,她主动请缨上公开课《棉花姑娘》,令我印象深刻。那堂课,我看到了她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她的语言生动传神,板书形象直观,仿佛有一股魔力,吸引着学生的求知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也不用说。听课老师们都纷纷称赞:“人美,语言美,课也很美。”当时,我曾预言,这个小姑娘一定会成为下一届的省教坛新秀。果真如我所料,年仅24岁的她,真拿下了这个荣誉。在这个人才辈出的小语圈她迅速成长,成为当时最为年轻的省教坛新秀。在我的印象中,她是一个美丽动人、富有灵性的人。
再见她时,已是2012年。期间虽少有联系,但我一直关注温州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年轻一辈的成长。得知周璐这十几年来一直扎根教学一线,踏踏实实工作、本本分分教书,勤勉治学,积极奋进,怀揣理想,初心不改。2003年,她从广场路小学调到温州市实验小学,在那所充满活力、实力与魅力的梦想乐园,如鱼儿得水般淋漓酣畅地实践着她自己的教育理想,与新课程一道走向成熟与稳健。她立足“读写结合”的大语文教学观,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以差异教学为基点,建构生本课堂。同时,从教材出发,创生课程资源,以绘本、儿童诗以及各种童话、寓言故事为载体,实施“1+X”主题阅读教学,进行开放而活泼的母语学习。这期间,她上了两堂颇有影响力的公开课。一节是《女娲补天》,被收入《全国小学语文优秀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一节是《玩出了名堂》,参与了“江浙沪语文教学”研讨会交流。两节课的设计独特新颖,情境创设多元直观,课程资源的选择创生恰到好处,很好地突破了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体现了她“亲切优美、充满情趣”的教学特色。
2012年3月,首届浙派名师研修班开班了。再见她,多了一份笃定与成熟,岁月镌刻了一副愈发沉静的面容,不同的经历铸就了她成熟的教育理念。“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教出让自己崇拜的学生”是她追寻的教育志向。这时期,她深受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思想的影响,研究主题指向“如何实施‘以情导学’的教学,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发展”。作为浙派名师培养对象,我一直强调学员要有自己的研究专题,并能围绕专题持续深入钻研,做到学、做、思合一,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这点,周璐做到了。在两年培训期间,她多次与我探讨她的研究专题,提出她的困惑,记录下她的反思、经验与智慧感悟,对语文的学理思考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两年培训期间,她撰写了十几篇文章发表在核心期刊。她在浙派名师“个人教学专场”上执教的两堂课《风娃娃》和《赵州桥》,我在充分肯定的同时也给出了不少改进意见,诸如文本解读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童话教学的价值取向以及语文课必须以发展语言、培养思维为核心等观点。没想到,她认真听取,并靠自己的悟性重新改进了两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最后发表在《小学语文》和《小学教学设计》杂志上。她是一位勤勉敬业、虚心好学的人。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探究式课堂;《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语言赏析
随着语文“工具性”向语文“核心素养”的迈进,语文中的探究式学习成为提高学生文学底蕴、审美鉴赏力、逻辑思辨力和人生修养的重要方式。2011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核心概念即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的开发中充分利用探究式学习的特点,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头脑风暴”,改“灌输式”为“研究性”。荀子在《劝学》中道:“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而我们今天语文素养的提出正是《劝学》中学专于心的体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只教会学生简单地储备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融会贯通,能够以思辨的角度和审美的方式去赏析,去探究。
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学生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从生活中广泛收集的资料去探究自身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打造和对学生心智的熬炼。学生在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调查收集资料、整合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构了自己的认知世界。语文素养的培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终身培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是简单地从一无所知的开始到满腹经纶的结束,我们需要教给学生的是一种对语文感知的能力和对语文情愫的触动。
文章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探索语文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以其动人的情节、出神入化的人物刻画、精辟高妙的语言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世之作。人教版中的《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文本让学生初探贾府,通过对各个人物出场鲜活精巧的描写,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我国瑰丽的文化遗产。本次探究式学习以对环境描写、人物形象、语言描写的赏析为重点。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的表达交流,所以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查阅文献资料,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学广度,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度,让小组成员能够运用学者的观点指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一、转化教师角色,使教师成为探究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
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需要确立好文本学习的重点并将其作为研究主题,给学生创造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我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确立了三个研究方向,即初入贾府的环境描写、三位核心人物(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形象分析、语言运用的高妙之处。确立了方向后,再由各小组自主选定探究方向去展开探究。
首先,在探究中,由于学生缺乏探究方法和经验,需要教师全程跟踪指导,因此我制订了一张探究引导表分发给各小组。在实施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树立研究课题的专业品质。因此,学生一旦确立研究方向就要潜心收集本主题各个方面的信息。比如在研究人物形象时,教师可以推荐电子文献中国知网以及专著文献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蒋勋的《蒋勋细说红楼梦》等。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中广泛阅读,从而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提升自己的文学底蕴和人生修养。
其次,在探究过程中,我帮助学生制定了工作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及时指正学生的错误,并进行细微的修正。比如有组学生在探究贾府的环境描写时,打算利用87版电视剧中的情境来赏析文本。在跟进中,我建议小组成员换位思考,假设自己是报告的聆听者,然后试着通过观影来身临其境地感受曹雪芹笔下昔日辉煌的“敕造荣国府”的富丽堂皇。小组成员经过再三推敲觉得播放影片的方式容易局限文本赏析的宽度,后来改为将《林黛玉进贾府》与《刘姥姥初入大观园》的文本进行比较,从而感受作者描写环境的高妙,也找到了林黛玉心思情感的细微之处。所有的这些探究过程都由小组的记录员一一详尽地记录在册,因为复杂的、多日的调查项目往往是学生在学习中最难忘的经历,对于他们知识的再造有着不容小觑的力度。
再次,撰写课堂发言稿不是小组其中某一位成员承担的任务,是小组探讨修正后的一致见解。教师指导小组成员撰写的发言稿中要体现赏析文本时的语言知识、思想感悟,作品反映的人性深度和生命意识。在语文素养的培养中明确指出注重学生的表达与沟通能力,撰写课堂发言稿既能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能助推师生情感交流。
最后,在探究过程中,评估机制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评语既是对学生长期努力的肯定,也能为下一次的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二、在课堂探究中带领学生感受文学的生命之境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教师有必要通过微课的形式将第一回 “女娲补天”“木石前盟”、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第四回“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和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大致为学生做一简介,使学生清晰《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以及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从宏观上把握所学文本内容。之后分别由各组成员按照文章脉络汇报探究性学习成果,并由其他小组及教师发出质疑,由汇报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问题。比如其中一组在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时,通过分析黛玉的肖像在凤姐眼中、宝玉眼中及其他人眼中的异同,点出黛玉貌美而多情,作者抓住“眉”的清淡、秀丽,“眼”的悲情、娇羞,暗示其悲剧的一生,又分析了黛玉的行为动作,黛玉身为大家闺秀,去“钟鸣鼎食”“与别家不同”的贾府,在邢夫人处、王夫人处、贾母处、宝玉处都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唯恐被人耻笑了去,从中可以看出黛玉的机敏和谨慎。在语言的分析后,小组肯定了黛玉性格的敏感与自卑。其他小组提出质疑,为什么黛玉的性格会如此的敏感又自卑?经过小组讨论,结合第二回大家想到黛玉母亲早逝,又寄人篱下,加之身份的特殊,自卑之心是必然的。
再比如在王熙凤的性格分析中,探究小组的同学通过扮演王熙凤,将其性格特征在表演中放大,突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张狂,博得满堂大笑,同时也让同学们感受到曹雪芹文字描绘的逼真性。另外一组同学还将王熙凤与林黛玉进行比较,突出王熙凤泼辣、颇具城府、矫揉造作的性格特征。此外,其他小组的同学补充分析了贾母对王熙凤的评价以及王熙凤与林黛玉的语言交流,表现了王熙凤机变逢迎、喜欢弄权、喜欢显示自己精明能干的性格特征。
在分析宝玉人物形象时,探究小组的同学不仅从文本入手结合脂砚斋的批注分析宝玉的人物性格,还将黛玉从王夫人口中听到的和亲眼所见的宝玉形象做对比,充分突出了他与封建制度的对抗。后人《西江月》的词句“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也表现了宝玉的叛逆和反封建。在讲到摔玉时,有小组说《红楼梦》中的“群笑图”中宝玉笑得最放肆,想让大家帮他分析分析宝玉的哭与笑。经过小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宝玉的哭与笑是其性格的真实反映,宝玉是性情的又是理性的。在分析宝玉的性格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贾宝玉虽然有反封建的叛逆精神,但由于他在经济上要依赖封建贵族,所以他对封建礼教的反抗还是不彻底的。在此处,教师补充提问:在宝黛初见时,为什么双方有似曾相识之感?教师带领学生探讨明确这与第一回中的“木石前盟”相照应,并为下文两人的爱情故事做铺垫。
在语言赏析上,报告小组可以借b《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的句子“写尽天下疼女儿的神态,自然顺写一笔,书中人目太繁,故注明一笔,使观者省眼,傍见一笔,更妙”,选择词句一 一赏析。
最后,由教师总结曹雪芹在《红楼梦》写作上的高超造诣。
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整个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知识,同时拓宽了文学视野,活跃了思维模式。“发现-研究-解决”的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崧舟.王崧舟与诗意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01-133.
[2]沈国全.语文本心论――基于心灵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