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校课改工作经验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校课改工作经验总结范文1
记得去那个学校时感觉有兴奋又紧张,兴奋是因为自己终于快走上讲台了,紧张是怕白己不能胜任教师的工作,很深刻的记得那大黄老师让我们大声喊我们自己的名字,心中的胆怯消失了,剩下是个个白信的面孔,那天下午也感觉好累,第一次注意自己的站姿和走路的姿势,但感觉非常开心,看白己真的象一名老师了。
接下来就是听课了,听课前,我首先认真的熟悉教材,接下来我认真的听取着母一节课,吸取着优秀教师的精华,学习各位老师的教学方法,探索自己的教学方法,为自己以后备课作了充分的准备,把14:一次听课看作是对白己的充实与补充,姆次听课前,自己先认真的备一次,听课时和老师的课对比,经过不断的听课,总结六取相关资料,备出了自己的第一堂课,我们小组之间先互相听课,发现不足,修改教案。9月23日是我上大学来最难忘的日子,这天我们对我们准备了近三周的课给黄老师进行了试讲,没讲之前以为讲课是很容易的事,但那天发现我错了,黄老师首先纠正了我的教态,接下来是课程内容,在黄老师的指导下我端正了自己的实习态度,为以后当好一名教师打下了琴础。在剩下的时间里不断的找老师和同学听我试ii卜并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及时改正错误,提高自己。
这也是实习过程中最辛苦的时期,我不满足自己小小的进步,不断的修改教案,给同学试讲,但好多同学都没时间,只能自己讲给自己听,站在空荡荡的教室里一讲就是一整大,常常忘记吃饭,完全沉浸于那种讲课的喜悦中。一有机会还找黄老师和仇老师听课,让他们帮我指出不足,从最丛本的写字,教态到课程的安排。姆一处的错误都不放过,讲完后再总结讲过的课,母次试讲都是一次进步。
(二)亲自上课经过不断的提高自己,充实白己,一次一次的修改与改正,10月11日,我终于登上了我梦寐以求的三尺讲台,前一天晚上,一晚上没睡,一直在默默的背着自己的教案,怕第二大的课讲不好,尽管这堂课白己己经讲了无数次,但还是怕出差错,给学生授以错误的信息。那一、刻我终于等来了,上讲台前很紧张,但当我看见学生时那种紧张感一卜子消失了,我相信自己将与这三尺讲台结下不解之缘,上课的效果很好,比我预期的还要好,但我并没有满足与这小小的成绩中,卜课后及时总结自己这堂课的不足与优点,将不足做了及时的修改,避免给下个班造成不良效果。一次一次的讲课与课后的反思与总结,在自己讲到址后时,已经把那种初当老师时的稚嫩消除了。但还是有很多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一「作中还需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吸取别人的意见,进而充实白己,完善自己的教学工作,知识在不断的更新,我们也需要不断的学习、这样刁能为教学工作注入新的血液。
(三)实习调六阶段实行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们的教育理念发生很大的变化,为了能够在这样的形势卜,营造出更加有利于学生进步的氛ICI,获得教学相长,使教师的学习、实践与科研水平得到稳步提升,教师自身专业迅速发展,并沿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道路,探索出一条具有学校特色、适合现代化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之新路。
进入成成中学后,结合学校现状和学生特点,我做了细致的分析,结合准各阶段的教育调查计划和课改现状制定了本次教育调六的主题及调查步骤,展开教育调卉。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取向、学习目的、学习现状上有差别,并根据不同It础的学生开展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我听取多人的意见,卉询有关资料,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知识完成了教育调卉报告。报告得到了指导教师的认可。
(四)实习经验总结和交流这次实习中我获得的不仅是经验上的收获,更多是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等的理念,以及他们带给我的种种思考.
1、教学管理理念
在成成中学,从领导阶层到一位普通的科任老师,都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进行学校的竹理,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作为一个课程改革的示范学校,一个教育实验丛地。这所学校鼓励着老师做各种研究,各种改革。每个班主任都有着自己的管理经验与管理宗旨。有了这种思想的白由,白然这里也就充满着探索与尝试,从而有所创造与进步。在我实习的班集体中,班主任仇老师对他的学生说:“我要让你们成为学习型的管理者,也是管理型的学习者。”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让我感到这里老师进行班级管理的良苦用心。他们关心的不只是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从一个完整的人的概念出发,去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
2、教学理念
在实习期间,借着录课的机会,我听了很多的市级,校级的公开棵,还有理科实验斑的课。在这些课堂上,让我看到教学改革正在悄然进行,有意识的老师正在努力体会“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学生的创造也逐步成为教师追求的教学效果。其次,这里的老师也都在适应着多媒体教学,信息化教学,使得课堂更加生动,资源更加丰富,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渠道也就更多。尽管,这种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推广仍然有很长的路,但似乎也并不遥远,相信,这股改革的浪潮会给教育领域带来很二童赃困击。
3、实际工作经验
在上面,是我在这所学校感受最深刻,也是认为最有意义的收获。实际工作经验上,由于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也获取了许多。
在班主任工作上,我认识到了一个老师的表率作用是很大的,学生时刻看老师,作为一个老师,应该从自己严格要求,并影响感染学生。这就要求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必须是贴心的,也是带有希望的。实习期间,班主任仇老师教给了我许多的功一级节理经验。我想这些经验是宝贵的,更为宝贵的是老师的主动精神。在他的言谈中,看出一个老师对于班级管理的深度认识。所以我想:一个好的班主任不应只是从学习上给学生帮助,而是从一种“管理”的角度上去让班级受益,让班级体的每个成员成长。
学校课改工作经验总结范文2
关键字:项目教学法;校本教材;教改实践;心得体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8-0053-02
在长期的VFP教学中,不少学生存在厌学、动手能力差的问题。经过实践,将项目教学法引入教学,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从而解决问题。下面将课改的经验总结为如下几点。
1课改过程
1.1开发“项目驱动、案例导向”的校本教材
传统教材是根据对象来编写章节的,各章节独立,忽略了其间应有的密切关系。项目教学法是指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以项目“成绩管理系统”为中心,将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形成项目中的14个模块:开始、密码、录入等等。每周上一个模块,学期结束,正好完成一个项目,也完成了教学内容的讲授,通过这种方法,降低了VFP的学习门槛,很容易被学生接受,也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了起来。
在每个模块的编写中,采用任务驱动法。根据知识点,设置由浅入深的几个上机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后,再引入理论知识。例如:在“表的制作”这一节设置了六个任务,第一个任务建立只有一个字符型字段“姓名”的表。后续每个任务完成一个数据类型字段的添加:成绩(数值型) 、是否团员 (逻辑型) 、出生年月(日期型)、照片(通用型) 、简历 (备注型)。在学生完成这6个任务后,再来讲解什么是数据类型,数据类型的分类。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相关理论。
1.2以项目考核为主,对传统的笔试法进行改革
现在的计算机教学考试还是以具体概念和语法的笔试为重,以至于学生把VFP当第三种外语来学习。这种方式打击了部分动手能力强的学,也使部分学生考前突击背语法、概念,在考试中蒙混过关。
项目教学法的设计原则之一是:以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十四个模块的教学都完成后,以学习成绩、动手能力、学习态度、性格特点、男女搭配等因素互补的形式将学生分组,每组设立“项目经理”,全面负责小组的学习讨论和落实工程项目的安排。项目的选取自定,在项目开始阶段,每组提供项目规划书、分工情况以便于教师在项目各阶段检查、指导。
对学生学习评价是以完成工程项目的情况为主要依据。学期末项目的成绩和十四个模块的任务成绩占学期成绩的80。为了避免学生的两极分化,成绩分三级来考核:第一级是由教师对小组完成项目情况进行评定,占成绩的40,第二级是由各小组成员根据各组员对本小组贡献的情况进行互评,占成绩的40,第三级是组间互评,占成绩的20。综合三个评定情况来确定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评价。评价表如下:
在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很大激发。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和督促上:在项目规划之初,教师要充当用户的角色和学生谈需求;在项目实施中,教师要充当技术支持者,帮学生答疑解惑,指导项目的实施;在项目结束时,教师要充当评价者,组织学生公正地进行项目评价。
2课改效果
2.1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次课的开始首先给学生说明本课教学目的。然后在教学中安排由浅入深,难易适中和学生感兴趣的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体会到成就感,激发了其学习兴趣。
在学期结束的大项目制作中,由于自定感兴趣的项目,所以在完成过程中,学生自觉性很高,制作的项目富有创意和个性。
2.2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求解能力
学生在项目的制作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例如:如何在VFP中放映 Flas,如何在表单中制作图片由下向上跑的效果。这些问题由老师指导解决,或是学生到网上找到的答案。在完成项目的过程带动了相邻学科的学习。例如,学生想在表单中放置艺术字,这就要求学生复习Word;学生想将图片美化,就需要自学Photoshop。这些都提高了学生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传统的教学法使学生缺乏实际应用能力,而项目教学法讲授知识时一切围绕相应的项目内容展开,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系统性,体现了知识的实用性和理论为实践服务的指导思想。学生在平时的任务练习和最后的大项目制作中,动手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3需要解决的问题
3.1项目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引入项目教学法后,教师必须要有项目经理意识,要具备项目规划、项目管理和项目评价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中心人物,而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但是,目前职业学校的大多数教师缺乏实际企业中的工作经验,所以在项目指导过程中有时会感到力不从心,这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出了要求。
3.2在新知识的传授上不摒弃讲授法
每个模块中都有适用讲授法的知识点,所以要注意吸取传统教学法的长处,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每个小目标体现在项目中的小模块上,从而让学生建构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知识框架。
3.3注意分组评价,避免两极分化
引入项目教学法后,在教学过程中,少数学生容易产生依赖思想。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在项目初就要求每个小组提供的项目规划书中分工明确,要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设计结果。在评价项目时,评价由老师评价、组内互评、自评三部分组成,尽可能使评价结果如实、公正。
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内涵如下:
1) 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来进行教学活动。
2) 学生在教师的主持下以小组合作工作的形式自行组织完成项目。
3) 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比较适合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值得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学校中普及。
参考文献
学校课改工作经验总结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发展;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课题组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就目前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开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后发现,该课程的建设存在诸多的问题,如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等。这些问题成为建设本课程的重要障碍,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以使这门课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调查对象
从南京邮电大学光电工程学院随机抽取230名学生,采用课题组编制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实际回收227份,其中大一20人,占8.81%;大二20人,占8.81%;大三81人,占35.68%;大四83人,占36.56%;研究生23人,占10.14%。男生110人,占48.46%,女生117人,占51.54%;来自于城市、农村、乡镇的比例分别为22.91%、54.63%、22.46%,曾担任过的职务情况为:班、团学生干部占43.61%;学院学生干部14.54%;校级学生干部3.96%。
二、数据分析
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出本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有关理论、数据、经验总结、实践的基础上,为学校做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有关的课题研究、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建议和对策。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同学(95.7%)都能认识到学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大部分同学(65.2%)已经开始谋划自己的未来发展。
1.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底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尤其严重,我们要充分考虑它的影响,因为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不仅仅在当年,其影响将会持续几年。调查显示,有53.74%的同学认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其职业规划产生了影响,但也有46.26%认为金融危机没有对其职业规划产生影响,原因分别有“对金融危机的负面效应还不了解”占29.07%,“相信自己的实力”占24.23%,还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占26.87%,会通过其他途径为了目标继续努力的占44.05%。
2.教学计划。调查显示,69.16%参加过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课程或相关的讲座。希望学校什么时候开设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时的回答为:在大一时开设的占14.98%,大二14.98%,大三上学期26.46%,大三下学期36.12%,大四仅6.17%。
3.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课程教学,大学生应认真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均达到相应目标。
对大学生在准备求职之前,觉得自己应该培养哪些能力,具备哪些素质的回答中:强调实践经验和综合素质、沟通协调能力,分别占69.16%、62.11%、61.23%,而专业技术则排在最后,占50.66%。
问卷调查中,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中最关注的内容分别是:就业政策及形势分析和求职简历的制作及面试技巧,课程的选择最多,分别占67.4%与62.11%;就业流程及法律法规和职业生涯规划也深受关注,分别占43.61%,37.44%。求职心理辅导占23.79%,创业只占14.98%。针对调查结果,课程安排上应尊重受教育对象的诉求和选择。
在明确了内容之后,我们在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形式上,大多数学生认为“请毕业学生回校,做经验交流会”是不错的选择,所选比为40.97%,专家做就业技巧方面讲座占26.43%,学校开就业指导课占29.07%,其他占3.53%。
4.师资队伍建设。调查表明,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师资,最希望老师具备的条件是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学生辅导工作经验,所占比例分别为76.65%、48.9%,专业理论素养占30.84%,其他占3.96%。
5.就业指导服务。在就业过程中,学生希望学校提供的服务是:“就业体验,实习联系”占61.67%,“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信息”占59.91%,选择求职、面试技巧培训占55.51%,选择就业政策、形势分析的占45.37%,选择职业生涯设计指导的占28.19%,选择就业心理咨询的占22.47%,其他占0.44%。
在提供相应服务的基础上,学生认为应该采取多种措施构筑自己的就业优势,其中“到用人单位实习”高达86.78%,其次是考证,占44.93%,提高学历层次、取得优异成绩、参加社团活动分别占37%、33.48%、22.91%。
总的来讲,大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满意度不太高,表示“很满意”的比例仅9%,表示“满意”的比例也仅为30%。表示“一般”的最多,占到43%。表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16%和2%。因此,截止到调查时段,学院提供的就业指导还没有完全满足学生的要求,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还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对策研究
除了正规的课堂教学外,教学活动中要经常灵活地穿插着讲座、实践课程等各种非正规课程,并通过校园文化等隐形课程的建设,努力营造一种全面培养和塑造学生的良好氛围。
首先,强调课程建设。课程中既有基于实践而来的基础理论研究,更有实际训练学生能力的内容,包括实习和企业参观等。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授课。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能力和应对未来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学校要定期组织学生去企业等有关社会机构参观学习,以此作为学校课程的补充。
其次,正式的课程与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各种非正式课程共存。学校开设专题、讲座等非正规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是正式课程的补充,而且应成为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规课程与讲座、专题等非正规课程的并重,反映了学校课程建设的系统性与先进性要求相结合的特征。这种讲座、专题往往反映了本专业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报告人应大多来自业界。
应加强就业指导教材的进一步开发,将就业指导课明确为学生必选课,材、统一备课教案等,并拓展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内容、加大就业观教育及创业教育内容,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问题。
我国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整体专业、学历层次不高,缺乏专门的职业指导训练。目前,本校具有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的人数不多,这使得我校就业指导工作难以满足大学生深层次的需求,影响到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因此,应重点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提升就业指导能力。
教高厅[2007]7号文件规定,就业指导课的专任教师应享受学校教学人员的相应待遇。此外,学校为本课程的教学提供相应的设备,比如职业生涯测评系统、模拟面试系统,并为学生提供职业实践的环境,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本课程面向全校学生,要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是迄今为止开课时间最长的课程,较之其他课程其困境尤为明显,课程的建设需要经费,各高校对本课程经费的投入远不如对其他专业建设经费的投入,因此,学校应提高对本课程的建设经费投入。
学校课改工作经验总结范文4
一、校本培训认识到位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学校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我们确立了“和谐发展”的理念,其核心是“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学校发展”。因而,教师的校本培训,对于我们来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从理论层面,认识校本培训内涵的丰富性
“校本”这一概念,有三个重要内容:“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我们的理解是,“为了学校”就是以改进学校工作,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对于我校来说,就是要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后劲。“在学校中”就是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人员即校长、教师、学生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基于学校”就是从学校实际出发,各项工作都应该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潜力,利用学校资源,释放学校的生命活力。抓教师校本培训,正切合我校实际,可以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通过发掘、优化人力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有效指导学生成长,从而推动学校发展。
2.从发展层面,认识校本培训的必然性
在当前教育形势下,我们认为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教师只有树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新课程理念,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课程改革这一宏伟工程才能得以顺利实施。而学校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场所,是教师成长的摇篮,学校理应自觉为教师的自我实现、专业发展服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校本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确保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
3.从现实层面,认识校本培训的紧迫性
我校教师结构不优,已然成为学校发展的瓶颈之一。教师年龄结构偏大,40岁以上的教师所占比例达75%;学历结构偏低,第一学历为本科者所占比例太小;职称结构不优,高级教师93人,没有35岁以下的中学高级教师,也没有在职在岗的特级教师;知识结构偏旧,许多教师对现代教育思想、新课程理念缺乏系统地掌握,能深刻认同、自觉践行的人少。总之,对照学校内涵发展目标,对照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育思想、学识水平、施教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经验主义思想还有相当的市场;职业型教师还占相当比例,且缺乏名师引领,不利于学校品位的提高。在不可能谋求用大面积换血“创伤疗法”的前提下,立足校本,针对实情,科学谋划,多管齐下,有效促进自我更新的教师校本培训,实在是刻不容缓。
二、校本培训保障有力
1.领导重视
无论是领导的重视程度还是经费投入,无论是校本培训的条件还是培训资源,我校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主管教研工作的副校长是校本培训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校本研训的全面组织、策划、决策工作。教研室、教务处负责校本培训的日常工作,具体组织实施校本培训。学校成立了校本培训考核小组,具体负责教师的考核。主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负责师德师风及班主任队伍培训。各教研组长负责组织本学科教师实施学校的校本培训计划,落实教研室、教务处组织的有关校本培训的各项工作。
学校领导定期研究校本培训工作,并把校本培训纳入校长任期工作目标。学校在教育经费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对校本培训工作大力投入:一是每个教室配备了多媒体,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二是购买了大量的图书和音像资料,构建了完善的校园网络;三是为教师订阅了大量的期刊杂志,完全满足培训与研究需要;四是对和优质课获奖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对申报的各级科研课题给予充足的经费保障;五是每年召开一次校本培训工作总结表彰会,对一些通过培训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成绩突出者给以奖励,从而保证了我校校本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2.制度健全
为确保校本培训落实到位,学校制定了《校本培训工作方案》《校本培训管理制度》《集体备课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青年教师考试制度》《教师学习制度》《班主任工作制度》《教研制度》《听评课制度》《学科带头人评选方案》等一系列制度,并在组织、人员、管理上依据实情形成培训网络。同时配套各项教学常规制度,如听课评课制度、师徒结对制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达标评定制度、教师外出学习汇报制度以及不合格教师候课制度等,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教师参加校本培训活动,提高自身素养。
3.管理落实
为加强管理,落实工作需做到:一是强化行政调研、督查。每周四为学校行政督查日,各级行政管理人员下到年级督查相关学科的教研教学工作,在周五行政开例会上通报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二是年级管委会蹲点指导。年级管委会成员蹲点指导各备课组的集体备课,落实相关要求。三是加强常规考核和专项工作考核,建立教师校本培训个人档案资料,为考核提供依据。认真记载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情况,包括参培教师、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时间、讲课教师、培训结果等,并根据规定,认真登记培训的学时和学分,然后由教研室核准确认,记入个人培训档案,作为考核依据之一。将教师的学习笔记、听课笔记、课例或案例、课件、学习体会、经验总结、研究论文等文字材料和参加培训或研究活动的考勤情况作为校本培训检查、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校本培训途径多样
(一)倡导自主学习,让教师在自修中提升素养
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取决于自我发展,自主学习就是要让教师通过个人自觉的多种形式的学习,尽快更新知识和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1.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发展,同时也是学校发展的组成部分。教师专业发展需以学校为依托,学校的发展需要以教师发展为基础,只有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教师与学校的共同发展。在新的形势下,我校要求教师根据学校的发展纲要制定“个人三年专业发展规划”,将自己专业成长阶段性目标、个人专业发展的愿景和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融为一体,把切实可行的专业发展目标、实施步骤与日常教学、教研的操作实践结合起来,力求有新进步、新突破。
2.积极开展“学研”活动
(1)开展读书活动。读书学习的内容分为学校统一确定配发与教师个人自己选择相结合,我校给予教师在学习内容上以具体的指向:结合新课程的学习、结合科研课题的学习、结合学科特点的学习、结合自身实情的学习、结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等,并写出读书笔记,学校统一给每个人定做了学习笔记本,要求每人每学年至少写满一本读书笔记,其间学校开展读书交流评比活动。
(2)倡导校本教研。倡导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活动,以务实的教研工作引领教育教学。校本教研要求“研实情、想实法、求实效”,强调“近”“小”“实”。“近”,就是贴近教育、贴近现实、贴近学科教学;“小”就是切口宜小,从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进行研究;“实”就是实在,课题实实在在,研究实实在在,结论实实在在。在此基础上,要求教师每年上交一份研究论文,并积极鼓励教师向有关部门多投稿,对于获奖的论文学校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校本研究,教师的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3)实施以“考”促“学”。为更好地锻炼青年教师,促使他们尽快成长,学校要求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每期参加两次由学校组织的教育教学能力测试,成绩记入教师成长档案,促使青年教师在平时不断钻研,不断积累,达到以“考”促“学”,促进教师尽快成长的目的。
3.注重教育教学反思
建立反思制度,并定期收集相关的反思材料,进行反馈交流。在反思形式上有教师自我的个体反思,如教师的反思日记;教师的群体反思,如备课组的同伴交流反思。在反思的内容上有教师个体课堂教学的反思,有考试后的反思,有备考的反思。反思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定期集中培训,让教师在他律中完善自我
为解决共性的、重大的、重点的问题,我们采取集中学习的方式。在每年的开学及暑假期间,举行主题学习活动。2008年、2009年、2010年暑期,分别举行了“正视现实找差距,转变观念谋发展”“坚定信心,深化改革,稳步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和“用心用智求突破,和谐奋进促发展”的主题学习,以重点解决服务作风、发展信心和发展方式等全局性问题。通过主题报告、专家讲座、集体讨论、集中反思等形式,对照先进反思自身,对照形势反思过去,统一了思想,协调了步伐。
(三)注重团队协作,让教师在互助中不断成长
在校本研训中,我们充分利用本校教师资源,积极开展同伴互助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1.着力集体备课,形成团队合力
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场所,是教师教学理想腾飞的基地,也是校本研训的核心支点。课堂教学的校本研训活动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根据我校教学现状,我们提出“着眼课堂高效、着力集体备课”的团队合力工作思路。
(1)“五定”保证集体备课的常态化。“五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主讲、定初步学案。学校每周各科定时间定地点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每周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即一个主备教师。主备教师在每次活动前,需提前钻研教材,搜集相关信息,并写出集备的教案,对备什么内容以及备课的必要环节等作了具体的规定,主要包括教材分析、重难点突破设计分析、训练设计分析。从学生学习的需求出发,重点解决“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通过集体备课以实现同学科教师教学目标统一、进度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训练统一,实现资源共享。每次集备,中心发言人可以提出自己在备课期间所遇到的疑惑问题让大家共同探讨,每个教师可以提出自己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大家一起磋商,实现同伴互助,共同提高。
(2)“五步”保证集体备课的实效性。“五步”即:自己备课—合作研究—课堂实践—集体反思—再次实践。我们要求以备课组为单位每学期每个教师上一节组内公开课。上课教师在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和上课实践的过程中,提炼自己的个性化问题。在集体备课中,上课教师将自己的问题提出,备课组成员进行研讨交流,充分发挥同伴的互助作用,在集体智慧的引领下进行操作设计,然后回归课堂。备课组其他成员立足课堂观察,关注问题解决情况和新生成的问题,每次上完课,备课组都会再进行集体研讨,提出改进意见,这样既给了年轻老师较多的机会促其快速成长,又使研训活动具有实效。
2.实施青蓝工程,拜师结对共进
近年来,为解决教师青黄不接的问题,我校每年从一本师范院校择优聘用了一批应届毕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为让这批年轻教师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学校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青年教师培训制度,通过目标引领、榜样示范和技能竞赛等方式督促青年教师的发展。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业务水平,学校强化新任教师的上岗培训,对他们进行如何备课、上课、说课、评课等专业培训,使他们的教学基本功得以迅速提高。同时学校实施“青蓝工程”,组织新老教师签订“师徒帮带合同书”的“拜师制”,使富有资质的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对子“单兵教练”。青年教师在老教师指导帮助下,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教育理论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和教研课题,学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学校每年9月份召开“青年教师拜师及经验交流会”,承前启后,师徒签订帮带协议书,并由“出徒”结业的青年教师骨干进行经验介绍。新老教师帮带大大促进了青年教师快速、健康地成长。学校通过以教研为龙头,深入开展“科研兴校”为主题的系列课堂教改活动,结合青年教师培养工作,让高级教师点评,新教师上观摩课,使新教师尽快地掌握课堂教学设计的技巧和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一大批青年教师在短时期内脱颖而出,学校形成了以高级教师为主体的人才成长梯形团队。
3.严格听评制度,互学取长补短
推进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是关键,管理制度是保证。为了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增进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规范教师听评课的行为,以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学校对教师的听评课提出如下具体要求:
(1)教师听课要求。教龄不足5年的青年教师要求每周听课2节,其他教师每周听课至少1节。听课前一定要先了解教材内容要求,听课过程有记录,包括课堂评价或教学建议等。听课后要与授课教师交换意见。班主任有责任多听本班的课, 年轻教师应主动多听老教师的课。听课时要做到听、看、记、思有机地结合。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包括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关注教师教学行为,包括组织能力、注意中心、教学机智、教学态度、教学境界。 教研组长要不定期检查教师的听课本,学期结束时,教研组长把教师听课评课登记表及时上交到教务处。教务处每月对教师听课、评课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并将其作为考核依据之一。
(2)听课的种类。一是随机听课。指校级领导、中层行政人员、年级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随机听教师的课。二是集体听课。指学校教务教研部门或年级组组织的观摩课、汇报课等。汇报课、观摩课分文理两大组进行,要求全校教师听课,当场由上课教师自评,备课组长、教研组长点评,校长总结。三是公开课听课。指由教务处组织的教研组公开课活动,每个教研组每学期公开课不少于2次。教务处安排公开课日程,教研组长预定公开课上课教师名单,并提前告知本组全体教师。上课结束后,教研组长要组织本学科教师进行评课、议课活动,公开课听课及评课、议课是组内教师必须参加的活动,不得缺席。
(四)实施专业引领,让教师在研究中增长智慧
除了教师个人的学习钻研之外,我们还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教师实施专业引领。
1.突出专业培训,理论引领资源广
(1)走出去。有计划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尤其是对青年教师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教师培训回来后要为其他教师介绍培训的主要内容、主要精神和教改前沿的理论知识。
(2)请进来。学校邀请省市教科院所的领导、教研员来校进行指导,邀请省内外的各级专家、特级教师来校作讲座。近几年我们先后请到了教育专家李镇西、如东一中副校长张治忠、石门一中校长苏邦、原株洲县五中校长易湘成、市教科院副院长陈悍东以及师大附中、长郡中学的教研组长来我校传经送宝,从专业层面给全体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
(3)重交流。我校校刊《攸县一中》每期都有教师校本培训学习板块,并给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切磋学习,共同提高。我校开通了校园局域网和教师博客网,用先进的网络拓宽了教师的视野,武装了教师的头脑。这些现代化的网络资源对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有大量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在网上交流,促进了教师素养的提升。
2.助推名师骨干,示范引领方向明
在实践中,我们注重为教师们搭建施展才能的舞台,在体验成功中,激励创新的动力。我校实施“名师工程”,在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努力为教学新星、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等不同层面的名师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条件,实现教师队伍的梯队式发展。学校设计并举行了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有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优秀课等,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展示个人研究成果、教学才艺和学习他人的机会。
3.强化校本研究,问题引领效益好
我们以校本实情研究为基点,推动课堂改革和资源整合,提高教学实效。
(1)“四情”研究有成效。“四情”是指学生情况、班级情况、教学情况、考试情况。各年级组以班级为单位,以学情研究为核心,定期开展调查研究,及时而全面地跟踪学生的学习状态,把握教师的施教效果,并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在参与“四情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校本个人课题。“四情”研究以教师个人为研究主体、以调查研究中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一线人员全员参与,学校实行限期办结、定期考核。
(2)课堂改革有起色。在全校推行自主探究、学案引领的“三五”课堂教学模式,贯彻了“为思维而教,为成功而教”的教学理念,突出了课堂效益,深化了高效课堂建设。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尊重,学习氛围好,学生热情高,学生参与课堂有深度、有力度、有普及度。在此基础上,有效拓展了课堂外延,分类指导初显成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各年级建立导师责任制度,整体推行分层次教学,实施特色培养战略,切实加强对四类学生的对口辅导,立足全面和谐发展,各有侧重,兑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承诺。学优生学科成绩上了台阶,心理品行上了档次,平衡中有了突出;学困生受到全方位关注,在目标引领下,夯实了基础,提升了信心;临界生补足了弱科,促进了全面发展。贫困、心理特殊的异常生得到了更多更特殊的关爱。
(3)资源整合有力度。资源整合是我们根据学情的需要而设定的一个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课题。根据学校工作实际,我们认为教研、科研、培训三者并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有机地整合。要把教研、科研、培训统一纳入校本教研的范畴,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在平时我们要求各备课组在期初,即要组织精干力量对教材资源进行整合,以学案的形式下发给学生,各科都必须有专门的人来负责,并要将所有整理好的资料上交教科室,以形成系列。开发的特色校本教材,符合县情实际,结合教师特点,突出“校本”二字。每期我们都要求整合2~3门校本课程样本。
四、校本培训特色初显
我校一贯坚持教研先行的办学思路,积极探索适合校情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特色道路。概括起来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具体有四个特点:
1.培训目标具体化
一是通过多种形式对全体教师进行师德、新课程、教学理论、心理健康、教育法规政策、教学能力提高等方面的培训。二是让全体教师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教师开展不同程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三是建设一支由教学能手、骨干教师、专业课教师组成的、有较强培训能力的教师队伍。
2.培训工作常态化
我校把校本培训当作学校常规工作来抓,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与青年教师的培养相结合;学期初就制订好培训计划,按计划执行,并要求参与培训的老师写好培训学习体会。做到时间保证、任务落实、制度健全,活动有记录,效果有检查。学校规定各科每周定两课时为法定集体备课和学科教研活动时间,或同学科学习理论,或同学科集体评课,或搞小课题研究,或进行教学反思活动。教师除每周参加集体教研外,平时以课题组、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定期活动,加强学习交流。
3.培训内容广泛化
力求做到全面、丰富、实用、贴近教师工作实际。具体有师德修养、新课改理论学习、各科课程标准解读、班主任工作经验谈、教师心理健康分析、教学案例观看、课题研究方法等。
4.培训形式多样化
有学习交流、案例分析、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研讨形式,举行校内观摩课、研讨课、交流会、汇报会等,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培训。要求教师将培训落到实处,备课时要想到、教学中要做到、课后要反思到。
五、校本培训成果显著
1.教师理念更新,教学行为质变
通过培训,广大教师的终身教育理念初步形成。教师们深刻认识到,接受终身教育不仅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校本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学校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培训,广大教师的教育策略和教学方法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现代教育思想和先进经验已经转变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行动,教师整体素质大大提高。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地更新,教师普遍能够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开展教学工作,课堂发生了质的变化,由过去以教师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中心,高效课堂已成为我校教师追求的目标。
2.教学质量攀升,学校声誉日隆
卓有成效的校本培训给学校带来最直接的变化就是教学质量的不断攀升。学校高考一次性二本上线人数,2009年为442人,2010年为554人,2011年为611人;二本以上升学率分别为41%、57.43%、70.03%;学校学业水平测试正试合格率2009年为96.93%、2010年为99.82%、2011年为100%。不断刷新历史,提前三年完成学校“五年规划”中的质量目标,基本兑现了“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社会承诺。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在湖南省株洲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学校被指定作高三工作经验介绍,获得了株洲市高中教育质量建设“先进单位”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校本培训为学校树了形象,创了品牌。
3.教师专业发展,教研成果显著
通过校本培训,我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极大发展,骨干教师日益增多。学校现有蔡红辉、彭贵国、贺文钢三位省级优秀教师,陈卫旭、刘正茂等8位市级学科带头人,刘铁汉、李昕龙、陈艳等5位市级优秀班主任,贺建华等9位县级优秀班主任,还有校明星班主任10人,校学科带头人37人。2010年学校校长王池元被评为株洲市“十佳校长”,刘铁汉老师被评为市“百优教师”。
近几年来,我校教师在论文写作,作品创作上有了较大的突破,每学期都有近50篇作品发表在各级各类刊物上,有三个市级课题,一个省级课题立项,并进行了有效研究,成果显著。《湖南教育》杂志对我校“公民教育”特色德育进行了专题报道。另外,教师在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屡获佳绩,充分展示了我校教师的魅力。
4.校园文化升级,学校内涵发展
近几年来,我校教师继承“务本务实,尚勤尚新”的一中精神,责任心、事业心强,具备“现代审美教育的理论与观念”,实施“融合式”美育的知识与技能,具备教育技术现代化手段的掌握运用的素质。教学中追求过程的愉悦和全方位的和谐。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手段,使教学过程与审美过程相统一。校本培训从各个方面提升了学校品位,学校的校园文化也在教师的成长中得到了升级,学校的内涵得到了充实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