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1
【关键词】内容分析法 图情领域 应用现状
一、引言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具有明确性的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术,可以应用于研究任何文献或有记录的交流传播事件,是社会传播学的一种专门研究方法。Neuendof认为内容分析是指依据科学方法对信息所作的摘要式定量分析,并且这种分析不局限于所测变量的类型或信息所代表的情景。本文以中国知网2000年至2016年关于内容分析法应用的文献为基础,在对文献的分析的基础上,从研究层次、研究问题、研究领域进行分析,以期对内容分析法的应用及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二、内容分析法在图情领域的研究现状
(一)文献资料的获取的方式及结果
本文利用中国知网作为检索数据库,对内容分析法在图情领域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采用高级检索,勾选信息科技下面的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领域,以主题=(“内容分析法”and“应用”)or (“内容分析法”and“使用”)为检索条件进行检索进行精确检索,共检索出文献132篇,对其进行数据清洗,经过选择剔除得到有效文章102篇,其中选择标准为剔除期刊索引、会议通知、以及主要题录信息不全面的文章,再对其进行质量剔除,最终得到44篇有效文献。
(二)研究现状分析
(1)研究角度:从相关主题进行文献统计分析。通过对文献进行分析,发现这部分对于内容分析法的应用更倾向于定量分析,通过对图情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定量以及略少的定性分析,对于各领域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前景进行统计分析,使得内容分析法的定量分析的作用更加明确;从相关主题入手进行具体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法除了应用于定量分析之外,对于文献或者其他信息资源进行定性分析,也属于内容分析法的范畴。通过定量分析,得出了图情领域重点研究突破的一些具体实践的问题以及对于当前实践进行分析评价,使得内容分析法的定性分析的作用得以体现。
(2)研究层次:追溯近些年图情领域对于内容分析法的应用与探究,对于上表中的42篇文献中的主题关键词进行重新归类分析,可以得出对于内容分析法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四个层次上。第一是用于图书馆具体研究领域的分析;第二是图书馆学情报学事业研究,第三是用于对网络行为及其社交网络领域研究的分析,第四是企业商业领域的企业情报领域的分析。
三、内容分析法在图情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一)内容分析法在图情领域应用存在的问题
(1)理论体系不够完善。内容分析法从19世纪40年代提出到现在已经有七八十年,时代背景在变化,技术也在随之改变,但是内容分析法的步骤演变并没有随之发生太大的变化,并且其理论体系并没有随之完善,在计算机时代,内容分析法又有了新的发展前景,在未来的方法发展及应用上,应该注重其在计算机时论的发展及应用,并对实施步骤进行进一步修订使其更加符合时代背景。
(2)实践应用内容不够宽泛。对于内容分析法中的内容的界定应不仅仅局限于学术文章,只要是具备内容特征的,例如音视频,网站,通知等都可以作为内容分析的对象。目前来说,图情领域使用内容分析法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学术论文以及会议等正式的出版内容,在日后的研究中,应加强关注其他具有内容特征的信息。另外,内容分析法的应用层面,不仅仅局限于图书馆事业发展,图书馆用户研究,社交网络平台等方面,还可以拓展到政策制度问题以及研究规范性的评价问题等方面。
(3)方法应用不规范。内容分析法由六个步骤组成,在其中从抽样设计、内容类别设置、信度分析等多方面,加强研究设计的合理性、研究实施的规范性,以及研究论文撰写的严谨性。例如,进行网络信息抽样时可以利用网络内容层级化特点,采用分层抽样获得样本。又如,进行人工编码时,注重对编码员的培训,并保证编码环境的一致性等等,应该把方法的使用标准化,使得在应用时有规范可循,更好的保障研究的科学性、准确性。
(二)热莘治龇ㄔ谕记榱煊蛴τ玫姆⒄骨熬
近年来从文献计量、可视化角度,结合知识图谱工具对于环境扫描分析的案例有很多。对于内容分析法来说,不仅局限于对信息内容进行文字分析,利用文献计量法以及可视化工具可以更好地展现内容分析法的优势,尽管内容分析法分析的对象是自然状态下客观产生的信息,这也随之带来其相应的局限性,即研究者在分析、编码这些数据时往往难以追溯到这些数据生成时的状态。因此,在应用内容分析方法研究用户需求、动机、行为等问题时容易受到限制,往往还需要与问卷调查、访谈等社会调查方法统一使用,从而体现内容分析法在图情领域应用的优势。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界于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之间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在具体研究中, 可以避免两种分析方法难以消解的不足。就目前其在图情领域的应用来说,内容分析法的应用应注重与可视化工具、计量分析法、以及其他社会调查方法的联系,增强其内容信息的界定范围,充分考虑随着网络出现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在不断适应发展过程中,探索出网络时代内容分析法的应用范式。
参考文献:
[1]陈淑平.内容分析法在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研究进展分析[J].晋图学刊,2010,(02).
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2
关键词 对比修辞 跨文化修辞 二语写作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2.068
Abstract Since it was set up in the 1960s, contrastive rhetoric (CR) has been constantly modifying and revising its theoretical frameworks, extending from a purely linguistic framework to a multifaceted linguistic, cognitive and social-cultural framework. The earlier contrastive rhetorical studies tended to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written products and laid too much emphasis on the rhetorical conventions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Since 1990’s, both the research interest and focus of CR have been renewed , having shifted to the study of writing process and taken cognitive factors and sociocultural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Lately a new perspective――Intercultural Rhetoric (IR) has been adopted to include dynamic models of cross-cultural research o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thus better encompassing the essence of CR and making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and practice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Keywords Contrastive rhetoric; Intercultural rhetoric;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0 引言
“对比修辞”理论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研究第二语言学习中母语修辞方式对第二语言写作的影响,通过对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语篇规约和修辞模式的对比研究来启示第二语言写作实践”(王燕萍,2011)。40余年来,受诸多相关学科的影响,对比修辞研究不断吸收各个领域的新理论和新思想,不断拓宽研究领域、修正理论框架。本文就其发展过程M行简要回顾,重点介绍其研究新动向-跨文化修辞。
1 对比修辞的发展
1966年,美国应用语言学家Robert Kaplan首次引入“对比修辞”术语,率先对母语的语篇结构和修辞方式在第二语言中的表现进行研究。Kaplan指出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修辞准则,母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会对第二语言写作产生干扰,其观点将第二语言写作的研究从句法层面提升到了段落语篇的层面。
进入80年代,篇章语言学的兴起大大丰富和完善了对比修辞的理论体系。衔接、连贯等各种语篇分析手段的使用,充实了对比修辞的理论,使其研究方法更为客观。80年代初期,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对比分析是对比修辞的研究热点。在研究二语写作时更多地关注于写作成果而忽略了认、年龄、文化等因素。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对比修辞,给予其更为宽泛的定义。其研究重点开始注重语篇宏观模式的分析。进入20世纪90年代,对比修辞的研究范围更为广泛,其语料也不再仅限于学术论文,而是包含商业报告、信函及专业文献等各种体裁。进入21世纪,对比修辞研究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变化,已发展成为集各学科为一体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学者对其研究不再是单一的以语篇分析为主,更多地考虑认知和社会变量等因素,关注写作的交际性和文化差异。
对比修辞研究由纯语言模式转向认知和社会文化模式,对比修辞这一术语不足以涵盖这一领域。Ulla Connor 于2004年在Intercultural Rhetoric Research:Beyond texts一文中,正式提出“跨文化修辞”的概念,以期更准确地揭示现阶段对比修辞理论的核心和内涵。
2 跨文化修辞
跨文化的含义为文化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影、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跨文化修辞是对比修辞理论的新动向,涵盖多语种环境下书面及口头文本的跨文化研究,强调研究的动态模式。其研究范围也更加广泛。不同领域中各种新的研究方式都为跨文化修辞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跨文化修辞的理论下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体裁分析法,语料库分析法,定量历时分析法及人种学分析法等;跨文化修辞最新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将体裁分析和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纳入跨文化修辞研究,同时将跨文化修辞研究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有机结合。
跨文化修辞不再是从二分法的视角研究单纯的线性和非线性、集体和个人文化,而是各种大大小小文化的融合。语篇分析是对比修辞的基础,语篇风格不仅仅是作者的个人风格,而是代表其母语文化特征的修辞风格。
2.1 跨文化修辞与文化
在跨文化修辞模式下,文化因素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作为跨文化修辞的重要因素,文化的内涵在不断发生变化。Atkinson(2013)强调文化的复杂性,强调在写作和交际中重视相互关联的不同层面的文化,包括民族文化、学科文化、课堂文化、学生文化、青年文化等;当我们在进行第二语言写作教学和研究时,所有这些文化层面都必须加以考虑。二语学习者在他们的英语写作中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风格,也代表母语文化特征的修辞风格。
文化是一个多样的含义。传统意义上,文化被定义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价值、信仰、行为、交流模式等。传统学者认为文化是种族的、具有民族色彩、静态的。跨文化修辞中,Connor(2001)指出文化应包含两个重要概念:大文化和小文化的区分;跨文化交际中的协商与适应。大文化具有民族、种族及国际特色,是必要成分并且具有标准、规范的特点。小文化(如学术文化、学生文化、教室文化、青年文化等)与社会群体的行为有关,基于一种动态过程,体现在活动交流的过程中,特定的语篇就是小文化的体现。大的民族文化在教育背景下与多重的小文化交流重叠(Atkinson,2004)。总而言之,文化是一个集合,可以隐喻为一个动词而不是名词,它是一种行为而不是结果,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跨文化交际将文化视为民族的,因此,与跨文化修辞有着自然的联系,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说话者需要协商意义并且适应彼此的说话风格。
2.2 跨文化修辞与语篇分析
语篇分析是研究跨文化修辞的一个重要方法,语篇分析不是单纯的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语篇,而是要考虑其背景环境。在语篇分析中,Connor从语篇和写作的社会实践层面来研究跨文化修辞。其重点参考语篇分析的三个理论:Norman Fairclough的话语三维分析模式;James Gee的D理论;Ken Hyland的学术写作理论。三个理论之间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其理论根基不同。Fairclough研究批评话语分析,批评话语分析强调了语篇的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Gee的理论主要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分析语篇,两者强调的是语篇的写作过程而不是单一的关注口语或书面语篇。与此相对应,Hyland的理论是基于学术语篇的写作研究。与此同时,大部分学者强调了几个相关的研究方法,如体裁分析、语料库分析、多模态分析及民族志分析。
3 总结
从对比修辞到跨文化修辞的历程回顾我们可以看出对比修辞已超出传统修辞的理论框架,更多的考虑修辞中的文化、社会、认知等因素。逐渐发展成为跨学科、综合性的领域。这对于我们了解跨文化写作有重大影响。各种新的研究方法和动向拓宽了对比修辞的研究范围和视野,对比修辞对我们研究二语写作发挥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Atkinson, D. (2004). Contrasting rhetorics / contrasting cultures: Why contrastive rhetoric needs a better conceptualization of culture.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Special Issue on Contrastive Rhetoric in EAP,3,227-289.
[2] Connor, U. (2004). Intercultural rhetoric research: Beyond Texts [J].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3: 291-304.
[3] Connor, U. (2001). Intercultural Rhetoric in the Writing Classroom [M].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3
[关键词]专利论文 词频分析 共词分析 知识图谱 研究热点
[分类号]G350
1 引言
从浩瀚的研究论文中如何把握专利研究的热点和专利研究的前沿等问题给广大研究人员带来了挑战。近年来,对专利研究论文宏观统计分析的学者并不多。其中,高继平等对国际专利研究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基于文献共引和共词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专利研究文献中潜在的知识和对未来研究热点的预测,但是数据检索范围偏小,不足以全面反映专利研究热点。尹丽春等对国内外专利研究领域分别分析和综合比较,基于作者共被引分析和作品共被引分析法,揭示了巾国专利研究领域中潜在的学科结构,但是数据样本选择在2005年以前,对近5年的研究热点未作分析。
本文以词频分析和共词分析为基础,利用可视化技术,通过绘制近12年来我国专利研究论文共词知识图谱,总结出当前我国学术界对专利研究的关注热点,并加以简要评价。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年限为1998~2009年,检索策略为:“((篇名=专利)或(关键词=专利))与(文章类型=论文)”。通过检索,共检得专利研究相关文献1545篇。对下载的所有论文中的关键词经过统计,修正表述不规范的词,合并同义词等数据过滤和清洗,最终获得有效专利论文1418篇,本文的研究以此为样本。
2.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共词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和信息可视化方法,具体步骤如图1所示:
3 共词分析法的基本步骤:以专利论文研究领域为例
基于以上研究步骤,本研究采用共词分析法来分析和鉴别专利论文的热点研究领域。
3.1 关键词的确定
1418篇论文中关键词2573个,选择出现频次大于等于10次的关键词共51个,总出现频次1472次,累积百分比为28.455%。其中,关键词“专利”出现频次为108次,“知识产权”出现96次,但是与本研究内容重合,在共词分析中难以发挥作用,关键词“自主创新”、“科技创新”、“因特网”等词不是专利研究的内容,均予以舍弃。其余42个关键词大致反映了专利论文的研究内容,将这些高频词按出现频次高低排名如表1所示:
3.2 建立共词矩阵
对上表中42个关键词两两共词统计,形成一个42*42的共词矩阵(部分数据见表2)。为了下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的需要,将共词矩阵(如表2)转成spearman相关矩阵(见表3)和距离相异矩阵(见表4)。
3.3 多元统计方法与知识图谱分析
3.3.1 因子分析在相关矩阵(见表3)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进行因子分析,分析结果包括因子数与涵盖的信息量、因子相关系数和旋转系数等矩阵的形成。结果表明有8个因子被提取出,其累计方差解释贡献率为87.466%。也就是说,42个关键词分为8类,就可以解释专利论文研究领域87.466%的信息。其中,前3个因子解释的方差分别为:40.804%、13.972%、9.304%,累计方差解释贡献率约为64.080%,这是专利论文的重要的三个领域。而与因子抽取相配套的因子个数碎石图则直观地显示出因子分析的结果,如图2所示:
根据旋转后的相关系数矩阵(Rotated ComponentMatrix),列出因子荷载系数绝对值大于0.5的因子,其中因子荷载系数大于0.7才对命名有帮助。因子1中,关键词“专利法”、“平行进口”、“知识产权保护”、“专利侵权”等有绝对值较大的因子荷载系数,可将因子1命名为专利保护和专利运用因子。因子2中关键词“专利管理”、“专利战略”、“专利质量”有较大的因子荷载系数,因子2命名为专利管理因子。因子3中关键词“专利实施”、“专利授权”因子荷载系数较大,因子3命名为专利创造因子。因子4、5、6中关键词因子荷载系数都不大,因子7和8没有因子荷载系数绝对值大于0.5的关键词(见表5)。
3.3.2 绘制专利论文研究热点图谱通过多维尺度分析结合之前的因子分析(见表5),得到我国专利论文研究热点的共词知识图谱(见图3)。
4 结果分析
4.1 我国专利研究的领域分析
以上研究热点知识图谱显示,我国专利论文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四大区域:①专利创造;②专利管理;③专利运用;④专利保护。这与目前我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是十分吻合的,恰恰代表了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运用与保护。
・在专利创造领域主要有“专利申请、专利授权、专利数据库、专利检索、专利文献”等高频词,表明在学术领域中,研究者们同样关注专利的申请和授权问题,以及如何通过专利检索,有效获得专利信息等问题。
・在专利管理领域主要有“专利许可、专利分析、专利保护、专利计量专利联盟、专利战略、专利制度”等大量的高频词,该研究领域是国内学者最为关注的领域。在该领域中,涵盖的研究热点非常多,其中主要以围绕专利战略、自主创新和专利计量三大研究热点。
・在专利运用领域主要有“专利产品、专利产出、平行进口、利益平衡、经济增长”等大量的高频词,该研究领域都是和经济息息相关,因为专利的运用和经济效益密不可分,因此利益平衡、反垄断法、平行进口都是在专利运用过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在专利保护领域主要有“专利法、知识产权保护、专利保护、外观设计、商业方法专利、计算机软件”等高频词。在该领域中,学者们主要探讨专利保护的方法和专利保护的重要性。
2008年6月5日国务院《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学界研究紧跟我国知识产权的发展趋势,与我国知识产权战略所提出的四大领域相契合。
4.2 我国专利研究的重复之处分析
在分析过程中,笔者还发现学术界对专利问题的研究存在部分重复:
・关于专利信息检索的问题。专利研究的论文中,专利检索的论文将近30篇,大多数论文探讨了专利检索技术和在因特网上如何有效检索专利信息。但是针对中小企业,如何通过因特网,检索到对本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有帮助的专利信息的指导性论文较少。针对各行各业制定专利检索策略的研究具有很强
的实践性,然而目前还缺少相关研究。
・关于高校中专利成果的转化问题,尤其是针对大中专院校申请专利的数量和质量问题的探讨较多,将近30篇。在我国有个奇特的现象,就是每年高校申请的专利数量大于企业,高校专利申请数量将近我国专利申请数量的一半。对于高校每年申请授权的大量专利,是否做好了成果转化,发明创新是否服务于社会是关键问题。学者们应该对这方面加大关注力度,提出合理的战略,如栾春娟提出借鉴国外的高校――政府――企业的三螺旋发展模式,提高学术界专利研发质量,加大产学研转化,对我国高校专利战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而这类文献并不多见,高校中专利成果的转化对我国专利战略的实施、创新型国家的建立都有重大意义。因此,相关问题的研究要提前介入,起到引领和指导实践的作用。
・专利法规探讨较多,尤其是专利侵权法的研究将近50篇,学者们总是围绕着专利侵权后的认定和仲裁解决等问题进行探讨。但是对如何有效避免专利侵权,做好专利布局,避免侵权等研究文献较少,研究深度也不够。而对于专利侵权规避的问题,才是核心问题。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在出口产品至国外时,因为专利侵权而被提讼、造成巨大损失的案例屡见不鲜。因此针对这些侵权问题,我们应该做好如何规避侵权风险,如何指导我国中小企业做好专利布局。对于专利侵权规避问题是近年来我国企业界最关注的,广大学者应该加强研究,更好地将研究成果服务企业。
・专利保护中职务发明、商业方法专利和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情况的探讨文献多达50篇。大多学者们关注职务发明的专利权归属和职务发明的奖励机制,关注商业方法的专利保护问题以及计算机软件专利的法律分析。但是对中药的专利保护探讨得较少。如何保护好我国传统医药,制定合理的中药专利战略,是迫不及待的问题。因此,广大学者们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4.3 专利研究应该关注的几个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经过深入研究,结合我国的发展现状,笔者简要预测了以下几个专利研究的相关问题,希望学术界同仁及早关注:
・专利信息对产业、企业发展的作用。在上文统计的高频词中,“专利战略”、“企业专利”、“专利实施”等关键词高频出现,表明我国学术界对专利战略和专利战略在企业中的实施问题已经关注,但是研究不够深入。刘春霖已经从多维视角审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知识产权问题。而作为知识产权核心的专利更应该在支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中挑起大梁。如何引导中小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拥有核心专利,是我国学术界应该关注和探讨的问题。通过研究和分析,为政府制定专利战略,将专利信息用于支撑产业结构发展提高建议。
・专利预警。在统计高频词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关键词“专利预警”出现频次不到5次,说明我国学术界对专利预警的重要性还未充分认识。专利预警制度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如果企业建立了完善的专利预警机制,可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以应对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企业在专利技术领域对我国企业的挑战,维护企业自身的利益,规避专利侵权,减少专利纠纷带来的经济损失。而学术界应该走在研究前沿,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企业建立专利预警机制提出正确、有效、合理的建议和策略。
・知识产权战略。虽然关键词“知识产权战略”高频出现在专利论文中,但是学者们对知识产权战略的关注还是不够。作为知识产权的核心部分――专利,应该发挥核心作用,帮助知识产权战略有效实施。对专利战略、专利布局等问题的研究应该加大。
・专利中介服务体系建立。高频词中只有“指标体系”,没有出现“中介服务体系”或者“中介服务”。说明学术界对专利中介服务体系研究还不多。目前,浙江省已经开始了专利中介服务体系建立的研究”…。
・专利引证信息的利用。关键词“专利计量”、“专利地图”和“专利分析”高频出现,表明专利计量作为一个研究方向,进入我国学者的研究视野,学者们借鉴发达国家通过专利计量指标促进经济和创新发展的先进经验,指导我国专利计量的发展。但是在美国的专利计量领域,专利引证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分析手段,专利被引频次、自引率等作为重要的数据指标,衡量专利质量和企业后期对专利的维护和技术发展状况。而我国不论官方还是私人机构都未能提供一个信息平台专利引文信息,这就严重影响我国专利计量方向的发展,对专利计量指标帮助我国经济发展、企业创新起到阻碍作用。因此,广大学者应该继续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经验,建立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专利计量指标,呼吁国家对专利引证信息的公开。
5 结语
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4
关键词:商务英语;体裁分析;学术论文
Abstract:Business English major belongs to English for Especial Purpose,which leads to new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English discipline.At present,the academic study of BE has been a focus for ESP.As a result,more and more BE research papers have emerged.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introduction of BE research paper based on Genre Analysis,which may provide some enlightenments for BE academic writing..
Key words: Business English;Genre analysis;academic paper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3
1.引言
随着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不断深入,对于学术论文写作和交流能力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学术科研论文写作作为各种科研学术交流的主要形式已经成为学术交流的必备应用能力。学术论文具有高度的“规约性”,其属于赋有特定目的的交际事件类型,因此一般遵循约定俗成的惯例,而引言是学术论文的第一部分,具有可辨认的语步模式。根据Swales的观点,他采取“语步”(move)和“步骤”(step)来研究学术论文的引言,进而创建了CARS模式。CARS即 Create A Research Space,意为建立学术研究空间,这一模式表明学术论文引言作为一类体裁,体现了“建立学术研究空间”的交际目的。
基于体裁分析法的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研究是本文关注的焦点,因为学术论文的引言部分对于整篇文章的构建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通过引言的介绍,整个语篇的宏观结构及典型的交际目的便非常清晰,因此,就学术论文体裁的特征结合商务语言的特定交际目标,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的体裁分析对这类文章的语用策略指导具有一定积极意义。本文基于体裁分析方法讨论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的建构,以期能够挖掘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语境的确定,模式的建立和语步分析的结构潜势。
2.相关研究综述
体裁分析理论最早是与文学研究密切相关的,之后由人种学家引入语言学领域(Swales,1990,p34)。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而今,语言学家们就体裁概念的界定而言,有两个主要学派即:以斯维尔斯和巴蒂亚为代表的ESP学派(Swalesian ESP School)和以马丁为代表的澳大利亚学派(Australian School)。 John M.Swales的观点是“体裁是指包括具有共同交际目的的一组交际事件”(Swales,1990,p58);而深受韩礼德影响的澳大利亚学派则认为“体裁是一种有步骤,有目的的活动类型,其数量和社会行为的数量一致”。上世纪末,秦秀白教授对巴蒂亚的定义作过比较详尽的总结,包括以下4个方面:(1)体裁是一种可辨认的交际事件;(2)体裁是不一般的交际事件;(3)在建构语篇时,我们必须遵循某种特定体裁所要求的惯例;(4)尽管体裁有其惯例和制约性,内行人仍可在体裁的框架内传达个人的意图或交际目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各个学派在定义上存在差异,但本质是一致的:
(1) 体裁是对交际事件的一种分类;
(2) 交际事件的分类标准由语篇的内部结构特征和约定俗称的交际目的两个方面决定;
(3) 体裁具有常规性和制约性,语篇内容和形式需要遵循体裁要求;
(4) 同一体裁下的不同语篇存在差异。
ESP学派的代表人物斯维尔斯和巴蒂亚是把语步(move)和(step)作为语篇分析的出发点,以学术和职业语篇为分析对象,总结归纳出特定体裁的基本语步和步骤。例如:斯维尔斯(1990)总结了学术论文中引言,研究方法,结论各部分的话步和步骤,这就为高级写作和学术英语的教学等实际应用环境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专门用途英语研究方法也都把体裁视为一种社会活动,认为体裁可能随着交际需要的变化而变化和发展。而本文所讨论的商务英语学术语篇也正是基于这一学派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与演绎,并借助语料库的思路预期这类型文章引言写作实践的谋篇布局。
3.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本研究集中讨论商务英语学术语篇是否具有可辨认且固定的语步?这对同类型文章的引言写作有何意义?
3.2 研究方法及设计
众所周知,有关商务英语的学术期刊并不很多,事实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这方面的研究,因此本文所分析的100篇文章主要从来源上分为2个部分:其中60篇选自于《中国ESP研究》,《商务外语研究》和《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论文集》3类与商务英语专业密切相关的期刊及会议。目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商务英语研究领域独占鳌头,由其主办的期刊可以被看作是国内这一学科发展最新,最全面且最专业的水平。而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则是在商务英语学科不断发展前进的见证者,因此,选自于以上期刊及会议的60篇文章可以被视作发表于专业类期刊及会议的商务英语学术语篇,其余40篇选自于中国知网最新的以商务英语为题的学术论文。这些文章的选取旨在能够多渠道的采样文本,具备广泛性。本研究依据斯维尔斯的学术语篇引言分析的理论框架对所选取的篇章进行了语步分析及频率统计,并根据数据讨论给出了研究结果分析与说明。
4.结果与讨论
4.1语步分析
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部分的体裁结构特征:
斯维尔斯的体裁理论为体裁分析提供了基本框架,并强调交际目的的关键作用。他首先着重研究了学术研究论文的引言部分,提出了“创建研究空间”分析模式,并对引言部分进行了语步分析:首先,建立研究范围;其次,建立研究地位;再次,占据研究地位。论文引言的语步模式、专业类期刊商英论文引言特征及专业类各语步统计频率分别如表1、表2、表3所示;表4、表5分别给出了非专业类期刊文章语步模式和非专业类各语步统计频率。
表1非常详细的列出了斯维尔斯关于学术论文引言语步的模式建构,共3个Move,每个语步下面细化为具体的步骤层次,但当这个语步分析应用到实际刊发的商务英语学术论文时就发现,这类文章的作者并不是严格按照语步顺序撰写文章,即使出现循环的步骤,只要满足写作需求都可以实行。这一点在下面语步统计的具体数据中得到了证实。表3专业类各语步统计频率中,例如摘自《中国ESP研究》中的文章,论文引言中虽然也出现了3个Move(语步),并且第一个Move中的3个Step与斯维尔斯的完全重合,但是当引言分析进行到第二个Move时,发现传统的学术论文引言中所包涵的4个步骤缩减为2个,第三个Move中的4个Step也只出现了其中2个。由此可见,学术论文的严谨逻辑是3个语步大框架所承载的,丰富的步骤推进会让文章的交际功能获得衔接链条的集约化,但是省略其中的一些具体步骤也并没有影响到语篇所应完成的交际目的,因而,对于专业类期刊中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的分析可知,这部分写作的基本架构是3个宏观语步分别是Move 1:确定研究范围;Move 2:提出研究具体问题;Move 3:介绍自己在研究的具体问题上所作出的贡献(研究成果),当这3步确立之后,引言部分的语篇功能已经建立,具体步骤的参与例如表2,表3中的各个步骤实施顺序使得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的这类交际事件类型完整而严密。这也说明,学术论文引言这类语言体裁,是有一定的,相对固定的典型的整体建构形式,体裁组织着功能语体,并且这些体裁不仅有语体的共性,还具有各自不同的语言使用特点和语言组织特点。从以上的表4和表5统计的频率可知,这些发表在中国知网非商务英语专业类期刊的学术论文的引言部分的Move1和Move3也基本符合斯维尔斯的提出的“创建研究空间”语步模式,但Move3中的step4在只有很少一部分文章直接在引言部分指出了文章的结构,这主要是由于各类期刊或文章篇幅的要求不一致,因为非专业类期刊所发表的商务英语学术语篇对文章引言的逻辑安排并不作要求,毕竟这些期刊所刊发的是各学科各门类文章,因而更加注重论文内容的创新及结论的时效性。另外,CARS模式的Move2中的:step1: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质疑(Counter-claiming);step2:指处其不足之处(Indicating a gap)基本都没有出现在引言中,可见我国论文作者对Move2即提出研究的具体问题(Establishing a niche)这一步骤的写作习惯倾向于注重step3和step4的提出问题与继续研究这两个语步。总之在非商务英语专业类型的期刊上所发表的文章中,语步统计频率表基本呈现出了学术论文的引言步骤,但商务英语语篇的学术结合商务专业的特征并不明显,而且并未涉及CARS模式的全部步骤。但是Move1与Move3:确定研究范围(Establishing a territory)和 Move3 的概括研究目的(Occupying the Niche)的各个步骤基本在绝大多数的文章都得到了谋篇布局时的重点陈述。这证明了斯维尔斯的学术论文语步模式是广泛,通用及规约性的,它对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的建构是有指导意义的,当然由于文章内容和交际目的的异同,当作者在应对不同的征稿意见及个人特定的写作习惯时,引言中的各个语步有所变动。就这点而言,无论是商务英语专业类抑或是非商务英语专业类期刊中的文章在引言写作中都没有差别。
5.结语
中国的贸易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商务英语的学科建设是时展的客观要求。但只局限于模仿通用英语的教学与
研究方式是无法与现实的需求接轨的,因此,商务英语必须建立本学科实践特有的并且可循环的认知模式,而这就一定要在理论上得到基础层面的支持。商务英语学术科研的发展从根本上制约着此类人才的培养,商英学术论文正是承担这类科研的载体,本文所讨论的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就是试图以体裁分析的方法探索这类新兴学科的学术论文的结构潜势,体裁的双重性即商务交际性及学术交际性使得这类特定的语篇在引言部分充分体现出了学术体裁的语步建构,全文的分析以期能够通过体裁的分析方式提高商英学术论文引言的框架指导,进而推动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的更多的探究与研讨。
参考文献:
[1]Bhatia V K.Worlds of Written Discourse:A Genre-based View[M].London & New York..
[2]Bhatia V K.Analys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London & NY:London & NY:Longman,1993.
[3]Swales J M & Feak C B.English in Todays Research World:A Writing Guide[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0,120 -156.
[4]Swales,J.Genre 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陈平.外贸英语写作教学新思路:语篇体裁分析理论及其应用[J].外国语,1999(3):28-30.
[6]韩金龙,秦秀白.体裁分析与体裁教学[J].外语界,2000,(1):11-18.
[7]鞠玉梅.体裁分析与英汉学术论文摘要语篇[J].外语教学,2004(2):32-36.
[8]葛冬梅,杨瑞英.学术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J].现代外语,2005(2):138-146.
[9]李战子.学术话语中认知型情态的多重人际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353-358.
[10]李宣松.体裁分析与商务语篇[J].外国语,1997(2):26-29.
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5
关键词:词频分析,共词分析,聚类分析
研究生学位论文反映本专业研究方向。研究生学位论文是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的研究生所撰写的毕业论文,是其科研成果的结晶,反映了作者独立进行科研活动的能力。在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的过程中,寻找研究热点、把握研究趋势是必需环节,有些研究者通过广泛阅读文献,有些研究者通过文献计量学和内容分析的手段,常见比如发文统计、知识图谱分析等。从文献生产、供给的角度,这有助于研究者在短时间内低成本地激发新的想法,迅速获得相关文献并寻找研究空白,获得较大的知识收益,有利于知识的产生、传播和累积。
论文的关键词是文章内容的提炼及核心思想,在某一学科中,如果某些关键词在众多的论文中反复出现,就说明这些关键词是该学科的研究热点。因此本文以教育技术学专业为例,将研究生学位论文和论文关键词作为研究对象,对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探析,并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以期探讨进步。
1.研究过程
1.1主要的分析工具
论文分析需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离不开相应软件的辅助。本研究中主要使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抽取论文中的关键字段,形成高频词一论文矩阵,Python进行聚类分析,Excel作为Python的输入,以及进行简单的统计。
1.2数据采集和处理
中国知网上收录的论文数量较多,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的数据来源。通过本校数字图书馆访问中国知网,选择“博硕士”类型,并以“教育技术学”为“学科专业名称”进行检索,共获得研究样本7937篇研究生学位论文,然后按照NoteFirst格式采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题录信息。使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将论文的发表年份和关键词提取出来,输出成EXCEL格式。
共词聚类分析的主要有如下几个步骤:首先选定参与共词分析的高频关键词并构建共词矩阵,然后将共词矩阵转化为相似矩阵,然后进行聚类分析,最后对结果进行解释。关键词的选择,目前有TOPN,正太分布法,齐普夫第二定律等几种常见的方法。
经过统计分析,本文样本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故本文选择累积百分比20%的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生成如表1所示的共词矩阵。
为了消除频次悬殊造成的影响,用Ochiia系数将共词矩阵转化成相似矩阵,即将矩阵中的每个数字都除以与之对应的两个关键词总频次开方的乘积,该矩阵主对角线上的数据均为1,代表高频关键词自身的相关程度,如表2所示。
2.研究结果
2.1关键词的词频分析
词频分析法通过对关键词中高频词汇的分析,能够确定某一学科的研究热点及其变化。本研究共收集到7937篇研究样本,对所有关键词进行统计排序后,得到排名靠前的20个关键词,表3提供了前10个关键词。
观察上表数据,可以发现,教学设计出现频次远超其他关键词,在教育技术学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信息技术和网络课程占据第二和第三名次,说明教育技术学对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应用比较深入和频繁。
为了进一步探究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史,故对各年度所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可以得出各年度频次排名前10的关键词表,具体见表4。
表4显示了高频词的变迁过程。观察上表可以发现,首先历年排名靠前的关键词都有教学设计和网络教育,稳定性比较好,正体现出教育技术学交叉学科的特点,同时也可以看出,2000年后的“技术”,主要指网络技术。其次教育技术已经处于信息化教育研究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关键词主要有远程教育、信息技术、网络学习、教育游戏、移动学习等。从这一阶段的研究热点可以看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现象已成为研究热点,这一时期研究者关注的对象不再仅限于媒体本身,而是从信息化学习方式人手,考察技术、人和教育三者间的关系。
2.2关键词的共词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对其进行分类的多元分析技术的总称,基本思想是基于研究对象的样本或变量指标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似性或亲疏关系。
层次聚类按照距离度量的不同分橐韵录咐啵single-linkage、complete-linkage、average-linkage、ward-linkage。现有同类型的论文中,均采取层次聚类法对共词矩阵进行聚类分析,但是并没有针对上述不同情况给出对比分析,本文使用Python第三方库scipy中的层次聚类函数以及dendrogram方法,对多种度量的聚类方法进行了对比实验,发现ward-linkage方式的聚类效果最好,具体聚类树如下图所示。
观察该层次聚类树状图可以发现,研究生学位论文高频关键词大致聚为5类,具体分类如下:
第1类:学习方法研究,关键词包括知识管理、大学生、网络学习、虚拟学习社区、策略、非正式学习、知识构建等。该类研究主要以如何提高学习的效果为目的,寻找和对比多种学习方法,为后续的教育教学方法提供参考。
第2类:教师与教育技术研究,该类研究主要由教育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技术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师范生、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师等关键词构成。这一主题的研究主要围绕教师与教育技术的关系,着力提高教师运用新型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更好地从事教学活动。
第3类:网络教育教学研究,主要由网络课程、移动学习、网络、网络学习、自主学习、远程教育、网络环境网络教学、现代远程教育等关键词构成。网络教育以互联网为载体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涌现出在线教育和MOOC等新型教学方式。
第4类: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育模式研究,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行动研究、翻转课堂等关键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结合,碎片化学习、翻转课堂等都成为该学科内的研究趋势。
第5类:设计与开发应用研究,主要由设计、应用、对策、开发、现状和应用研究等关键词构成。教学设计与应用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目标和价值体现,不论采用何种技术手段,最终的落脚点都是教育教学方案的设计及应用实践。
3.研究结论
3.1发展趋势
第一,研究热点保持稳定。从关键词词频分析中可以看到,不论是全量数据的统计,还是历年关键词数据的统计,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都是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远程教育等。这些核心关键词,包括教学效果,教育信息化等其他高频关键词在内,都显示出中国教育技术牢牢把握学科定位与目标,重视教与学的应用与研究,而且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与学是中国教育技术领域近20年研究的热点。
第二,教育技术学在走向融合。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上的融合,即教育理论层面、技术层面、理论和技术结合的层面。在前文的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到由何克抗教授正式倡导的混合式学习概念,更是最好的证明。一是教育理论层面,主要体现在教育理论基础的变化上。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焦点,已经由建构主义转向混合式学习。在词频分析中的历年高频关键词中,可以看到建构主义的排名在2004年以后,就比较靠后了。二是技术层面,教育技术已经从基础的视听技术,发展到了网络信息技术为主,多种基础技术为辅的阶段。但就像网络没有取代报纸一样,粉笔和黑板也依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教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它们以整体融合的形式,出现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三是理论和技术相结合层面,不同的教育与学习理论,需要各种不同的技术作为支撑,而各种技术的最终目的,是要为优化教学效果而服务。共词聚类分析中发现的信息技术下的教学及学习模式研究,说明教育技术工作者已经开始关注适应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环境的创设。
3.2启发
第一个启发是要自信。有人说,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教育理论水平不如教育学相关专业的学生;论信息技术能力不如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多数人都看到了这个现象,但如果因为这个原因,变得不自信和迷茫,那就有些妄自菲薄了。因为教育技术学是交叉学科,本专业的学生跟其他专业的学生比的就是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实力”,这才是教育技术学特色和优势的所在。本专业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研究中,可以遵照南国农老前辈的指导,坚持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信息技g的融合,并牢记二者“相乘”的关系,双翼齐飞,同时努力探索教育技术的中国道路。
第二个启发是要并重。包括电教并重和教学并重,主要是为了解决目前教育技术学出现的误区和问题。电教并重是指要认清教育技术姓“教”不姓“电”,信息技术只是教育技术的一种支撑,教育技术所研究的是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如何有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为教学活动提供支持,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教学并重是指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而且其立足点在学而不在教,因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第三个启发是要融合。不仅是教育技术学内部的融合,还有借鉴其他学科的精华,如计算机、心理学和传播学,才能更好地体现出交叉学科的特点和优势。举例来说,目前计算机领域,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虽然教育技术领域已经在进行虚拟现实和数据挖掘技术的相关研究,但深层次的融合,结合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落地的尝试,还需要尽快开展和总结。
4.结束语
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6
一、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使得学科间交叉与渗透,近代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的迅速发展给《分析化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限的教学时数不可能把方方面面的内容都讲到,只能以点带面地去讲,并且结合专业领域的实际应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目前的环境工程专业《分析化学》教材的内容和体系基本上是以经典的化学分析为主,主要是四大滴定分析,即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配位滴定、沉淀滴定分析,如果只是简单地阐述这些滴定的原理及其方法会有些枯燥,缺乏和专业的联系。例如,在讲授酸碱滴定时,我们可以把这个知识点和环境污水处理过程联系起来,污水处理中对各种不同酸碱性水处理的实质上就是酸碱相互滴定问题,让学生了解酸碱滴定这部分内容与所学专业是紧密联系的,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又如,在讲授沉淀滴定时,可以结合水体中污染物可能发生的沉淀溶解反应,通过计算分析溶解度及其可能影响因素,就可以利用沉淀溶解平衡关系预测污染物溶解或沉淀作用的大小。通过这种与专业应用结合的方法讲解,可以避免原有教材内容简单、枯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理解《分析化学》基础课的重要地位,重视今后的学习。
二、注重知识体系的衔接
众所周知,《分析化学》公式多,概念更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整个课程体系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公式只是一些基本公式的繁衍或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授课时,只要帮助学生理清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衔接关系,把握住它们之间相互连接的线索,那么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显得游刃有余。因此,做好《分析化学》各知识体系的衔接工作对于讲好《分析化学》尤为重要。此外根据课程内容,《分析化学》所用的方法可分为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二者各有优缺点,相辅相成。教师在授课时,除了要讲好讲透化学分析原理之外,一定要注意合理结合实验教学以及仪器分析技术,并且应适当调整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在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例,从整体上系统地把握全书的内容,时时刻刻突出主线,应用主线。
三、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
在大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通常是以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以此来评价教学效果。这样的方法能综合考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但是,传统的平时成绩一般仅仅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考勤和课堂提问。这样的形式太单调,不能突出那些对《分析化学》比较有学习热情及学习兴趣的同学。因此,我们可以把平时成绩的内容扩大化,例如鼓励学生对其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课外阅读,通过课下查资料来写一些相关小论文;同时积极开展与《分析化学》相关的课外活动,俗话说“得法于课内,收效于课外”,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有关《分析化学》问题的辩论会、有关化学污染的调查等活动。这样既巩固了课内所学知识,发展了运用能力,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向社会生活的延伸。这样,平时成绩不仅包括作业、课堂考勤、课堂讨论、小论文,而且也包括学生平时在《分析化学》课外活动的参与情况。另外,期末考试,我们对考试内容及形式也可进行变通,改变传统的整篇死记硬背题目的做法,我们加一些考察学生创新思维的题目。这样,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