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虎字四字吉祥成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虎字四字吉祥成语范文1
鸡年企业拜年贺词
2017鸡年吉祥贺词
最新鸡年春节贺词
2017鸡年英文新年贺词
鸡年热门拜年贺词大全
2017鸡年贺词贺语大全
2017年鸡年吉祥贺词大全
2017新年鸡年贺卡贺词大全
1. 幸福美满 官运亨通 美梦连连 万事顺利
2. 恭贺春节 恭贺新喜 恭贺新禧 官运亨通
3. 合家欢乐 龙凤呈祥 龙门精神 红红火火
4. 二龙腾飞 三羊开泰 四季平安 五福临门
5. 六六大顺 七星高照 八方来财 九九同心
6. 官运亨通 美梦连连 万事顺利 荣华富贵
7. 荣华富贵 一帆风顺 金玉满堂 龙凤呈祥
8. 新年快乐 龙马精神 万事如意 百尺竿头
9. 红红火火 事业有成 心想事成 一帆风顺
10. 国家兴旺 民众安康 国家安庆 人寿年丰
11. 春光骀荡 国步龙腾 门凝瑞霭 户发春光
12. 风光胜旧 岁序更新 天翔紫燕 地暖春风
13. 天高地阔 人寿年丰 天开淑景 人乐丰年
14. 万物回春 天开化宇 人在春台 一门瑞气
15. 万里春风 春回柳叶 赋献梅花 千祥云集
16. 百福骈臻 人登寿域 世跻春台 椒花献颂
17. 万马奔腾 全家福气 满院春光 庆云跃日
18. 金玉满堂 龙凤呈祥 龙门精神 百业兴旺
19. 芳草迎春 江山秀丽 人物风流 江山如画
20. 吉星高照 吉祥如意 开春大吉 五谷丰登
21. 五福临门 万事顺利 万事顺意 六蓄兴旺
22. 荣华富贵 金玉满堂 鹏程万里 万古长青
23. 笑逐颜开 心旷神怡 莺歌燕舞 招财进宝
24. 新年快乐 学业有成 福星高照 万事如意
25. 日月皆春 江山永固 祖国长春 红梅献岁
26. 喜鹊鸣春 花香四季 月满一轮 花迎春光
27. 励精图治 革故鼎新 抬头见喜 举步迎春
28. 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国光蔚起 民气昭苏
29. 财源广进 恭贺新禧 吉星高照 恭喜发财
30. 财源广进 合家欢乐 飞黄腾达 万事顺意
31. 新春快乐 福寿安康 岁岁平安 年年有余
32. 恭喜发财 财源亨通 金玉满堂 喜气洋洋
33. 万事如意 大吉大利 三羊开泰 财源广进
34. 牛耕绿野 虎啸青山 无边春舍 有福人家
35. 四时喜庆 五谷丰登 四时如意 万事遂心
36. 龙吟国瑞 虎啸年丰 龙兴华夏 燕舞新春
37. 平安无恙 吉庆有余 百花献瑞 百花齐放
38. 福星高照 恭贺新春 吉庆有余 福享新春
虎字四字吉祥成语范文2
摘要::学习语言,必须了解文化。成语习语作为文化的承载物,有着浓厚的文化色彩。中英文作为世界上两种影响面极大的语言,有着极其丰富的成语习语资源,并反映在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文学作品、历史典故等诸多方面。本文通过大量的实例从文化的角度对汉英中的成语习语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使读者更好地了解语言、掌握语言。
关键词:成语 对比 文化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反映文化又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反过来影响了人类,促使人类走向更大的进步。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积聚下来的文化遗产都给语言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人类的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语言,它与人类社会、人类的文化有着许多密切的关系。马林诺夫斯基指出:“语言是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但是它并不是一个工具的体系,而是一套发育的风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德国语言学家洪堡尔特认为,语言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词汇作为文化的承载物,有着浓厚的文化色彩。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对成语习语的定义、英汉成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加以阐释。
二 成语习语的定义
习语,包括比喻性词语(metaphorical)、俚语(slang)、俗语(colloquialism)、谚语(proverb)、成语(idiom)、格言(maxim)等,是指词汇中结构固定,语意、语法完整,在功能上以独立的单位来运用的词、词组或句子,是语言长期使用的结果。习语具有形象、简练、寓意深刻、机智幽默等特点。作为一种特殊短语,是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的最典型的表现。
汉语的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英语“idiom”广义指一种民族语言中所有的习惯用法和特殊表达方法,可以是一个词、一个词组,也可以是一个句子;狭义指的是长期以来习用的、表达完整意义的、结构定型的固定词组或短句。
三 英汉成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词汇与文化息息相关,词汇中的习语则是词汇中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最为敏感的部分。下面我们从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文学作品、历史典故等方面对英汉习语及成语的文化内涵进行比较。
1 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的说话方式和特性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地方特色,习语也如此。每个民族都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繁衍,因而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字的产生就和该民族的自然环境、山川物产密切相关。英国是位于欧洲西部的一个岛国,隔北海、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海岸线总长11450公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英国渔业发达,人们历来善于航海,因此就有大量的成语涉及海上的航行和经受的风雨。如:“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between the devil and deep sea(进退两难)”、“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all at sea(不知所措)”、“trim the sails(随风转舵)”、“in the same boat(同舟共济)”等。
农业是每个国家都不可少的,磨坊和铁匠铺曾经是英国农村重要的手工业,从中也产生了大量的成语。如:“to plough a lonely furrow(孤独地行动)”、“to plough the sand(白费力气)”、“to hit the nail on the head(说得中肯,打中要害,做得恰到好处)”、“to go to something at hammer and tongs(全力以赴地)”、“call a spade a spade(实话实说)”、“to come under the harmer(被拍卖)”等。
中国是“以农业立国”的国家,究其原因,地理、气候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因此相应的,习语很大部分与农业有关,如:“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顺藤摸瓜”;“枯木逢春”;“七十二行,庄稼头一行;“不耕不种,终身落空”;“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等。
中国盛产竹子,汉字里便有很多同竹子有关的成语,如:“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罄竹难书”、“雨后春笋”、“节外生枝”等等。而英国不出产竹子,英语中“bamboo”的一词也源自马来语,所以英文中这方面的习语也寥寥无几。
2 宗教信仰
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大多信仰基督教。《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也是西方文化的精神支柱,所以许多英语成语出自《圣经》。如:“a labor of love(爱做的事,出自喜爱而做的事)”、“after one’s heart(完全符合自己的心意)”、“to heap coals of fire on somebody’s head(以德报怨使人感到后悔惭愧)”、“to fall from grace(堕落,犯罪)”、“to cast pearl s before a swine(明珠暗投,把珍贵的东西送给不识货者)”、“ask for bread and be given a stone(想要面包,反而给石头;意为“得非所求”)”等。
中国人大多信仰佛教,如:“一尘不染”、“不二法门” 、“五体投地”、“回头是岸”、“菩萨心肠”、“借花献佛”、“大慈大悲”、“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在劫难逃”等。
对于不同的民族来说,被神秘化的数字文化内涵不同。英语国家的人们对数字“七”情有独钟。这是由于古人将七个天体(日、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与神联系起来,从而使数字“七”被神化,而这个神秘的数字则对西方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宗教方面的习语有:“Seven Days in Creation(上帝用七天时间创造世间万物)”;“The Seven Virtues(七大美德):Faith(信任),Hope(希望),Charity(仁慈),Justice(公正),Fortitude(毅力),Prudence(谨慎)and Temperance(节制)”;“The Seven Deadly Sins(七宗罪)”;“The Seven Gifts of the Spirit(七大礼物)”;“The Seven Sacraments(七大圣礼)”;“The Seven Spiritual Works of Mercy(七天精神善事)”。
英国人不喜欢13这个数字。有时就用“baker’s dozen”来代替。这条习语起源于15世纪的英国。当时,英国对各种面包的重量作了规定。但是,要保证面包的重量,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不容易做到。为了避免因短秤少两而受罚,面包师便在规定的一打12个面包上再免费多加一个,宁多勿少。这样,“面包师的一打(baker’s dozen)”就变成13,而不是12了。例如:“She bought a baker’s dozen of eggs.(她买了13个鸡蛋)”。
对于中国人来说,最富有神奇色彩的数字要算“九”了。“九”这个数字的象征意义,在我国可以说历时最久、涉及面也最广。九起初是龙形(或蛇形)之图腾化的文字,后来演化出“神怪”之意,象征着天。例如,北京城有九门;天安门面阔九间;紫禁城有大小院落及房屋9999间。汉语中带有九的成语比比皆是,例如,“九霄云外”、“九天揽月”、“九天九地”、“九牛一毛”、“九生一死”、“九牛二虎之力”等。另外,“天诞日”为正月初九,天子祭天一年九次,民间还有九头鸟之说。
如今,随着国人思想观念的变化,其价值观也发生相应变化,勤劳致富成了人们共同的愿望,由此带来对另一个数字――“8”的膜拜。因为数字“8”汉语谐音为“发”,因此凡是电话号码、汽车牌照、商店名称(或开张日)无不带有“8”这个吉利的数字。由此可见,英汉民族不同的数字观念,蕴藏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3 文学作品
古典文学名著是成语的重要源泉之一。一些名著的诗文语句因此成为广泛流传的习语或成语,这一点英语和汉语具有共性。英汉语的一些习语或成语都来自本民族脍炙人口的名学名著。如英语有这些成语:“a nine day’s wonder(九天的新鲜)”,该习语出自英国诗歌之父乔叟的传奇诗《特罗勒斯和克丽西德》,比喻昙花一现的人事物;“paint the lily(给百合花涂彩)”,源自莎士比亚剧本《约翰王》第4幕第2场,喻指“作不恰当而过分的修饰”,这条习语相当汉语的“画蛇添足”(to paint the lily)。
在西方人的心目中,百合花(lily)象征着纯洁、高贵、美丽与吉祥。关于百合花还有这样一个有趣的传说:夏娃因为同亚当违背了上帝的旨意,被赶出了伊甸园。她悔恨自己的过失,不禁流出了眼泪。而这表示忏悔的泪水落到地上,立即长出了百合花。也许由于这一传说的缘故,西方人一直视百合花为圣花,他们不允许任何人亵渎这种象征纯洁吉祥的花。如果有人给百合花上色,那就是“多此一举”,有时还引申为“冒犯”的意思。如在美国,人们常说“to gild the lily.”
再如,“Mid summer madness(仲夏疯狂)”源自莎士比亚剧本《第十二夜》第3幕第4场,这条习语被后来人喻指“极度疯狂”。
汉语中源自中国古名典名著的成语更是俯拾皆是,如四大名著中的成语就有很多。如:
《三国演义》成语: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割须断袍;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足鼎立;过五关斩六将;乌合之众;缓兵之计;死心塌地;虚张声势;步步为营。
《红楼梦》成语:骨肉分离;太虚幻境;曲径通幽;鸳鸯在梁;摸着石头过河;风水宝地;寻花问柳;耳鬓厮磨;锦衣纨裤;饫甘餍肥;茅椽蓬牖;瓦灶绳床;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了然不惑。
《水浒传》成语:腥风血雨;心满意足;一马当先;逼上梁山;不识泰山;飞檐走壁;一箭之遥;人困马乏;改邪归正;徇私舞弊;积草屯粮;天诛地灭;探头探脑;有头有尾;民穷财匮;指手画脚;两相情愿。
《西游记》成语:三头六臂;拖男契女;三五成群;长年累月;福星高照;一本正经;万事不求人;好自为之;好吃懒做;神通广大;呼风唤雨;普度众生;法力无边。
4 历史典故与历史事件
典故是指典制和掌故,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典故结构简练,言简意赅,能使文章语言洗练、形象生动、含蓄幽默。一般典故都具有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如果不了解这样的一个渊源和背景是很难理解典故的涵义的。例如:“拔苗助长”、“滥竽充数”、“黔驴技穷”、“愚公移山”、“叶公好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朝三暮四”、“画蛇添足”、“鹬蚌相争”、“东施效颦”等来自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画龙点睛”、“精卫填海”等出自神话传说。这些成语、习语都源自中华民族特有的古代文化。英语中与此对等的习语很难找到,表现了与英语民族文化的巨大差异。西方国家也有类似从典故中产生的习语,如“to be cat’s paw(被人利用,吃力不讨好)”,源自《伊索寓言》:相传有一只狡猾的猴子看见火堆中烤着的粟子,自己想吃而又不敢拿,于是哄着猫儿“火中取粟”。猫取出一个,猴子就吃一个,等到猫把火中的粟子全部取出后,猴子也就全部吃光了。猫只落得“为他人做嫁衣”的结果。
四 结语
成语是语言的精华,是“浓缩的文化”。通过英汉成语的文化内涵的比较,可以看到各个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然环境、历史发展、生活习俗等方面各具特色,从而形成了各具民族文化特征的语言表达形式。可以说,不同的民族文化语言有不同文化特色的成语。
近代以来,尤其是上世纪末以来,中西文化就像两条相距遥远的平行河流,现在相交汇流了,但源头的差异,决定了历史发展的不同轨迹,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有过自己一段独立的互不相交的发展史,它们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我们今天来研究中国与西方在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特点,旨在把握中西两种文化在各种具体文化观念方面的特点和差异、认识文化交际的本质,从而跨越语言理解的障碍,在翻译实践中更好地实现文化传达。
参考文献:
[1] 洪蓉:《比较英汉习语及成语 透视中西文化差异》,《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0期。
[2] 赵冰:《从成语看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3] 陈兰娟:《从习语看中英文化差异》,《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 蒋磊:《英汉习语的文化观照与对比》,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虎字四字吉祥成语范文3
[关键词]旅游英语;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D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060 ― 02
当今社会,旅游业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产业,发展迅速并对经济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就是旅游文化的宣传和旅游景点的推介。因此,旅游海外宣传资料的汉英翻译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准确,生动,形象的景点介绍译文会让外国游客用眼睛欣赏风景之时,也能够用心体会到浓郁的文化。由于西方游客与中国人在思维方式、语言特征、文化底蕴等方面的不同,这就要求旅游景点的英语翻译在传达游览信息的基础上必须与文化联系起来,从文化差异的视角来看待旅游英语翻译。
一、旅游文化的重要性
旅游的核心之处在于文化感受,壮丽山河、秀美风景不仅让外国游客陶醉其中,满足了感官上的愉悦享受,更重要的是亲临体验了异国他乡的历史文化和地方风情,了解了其中独特的文化气息。旅游宣传资料成为推介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重要媒介, 浓郁的民族气息自然而然地渗透其中,体现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旅游不仅是生态旅游,也是文化旅游,在游览中陶冶情操,丰富知识,体验文化。
旅游语篇是文化的载体。吸引游客、唤起他们参观景点的兴致,并激发其参与游览的乐趣,这是旅游英语翻译的目的所在。与此同时,还要增加游客对地域历史风俗习惯的了解,传播中国文化精髓。文化内涵的翻译传递就成为旅游资料语篇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汉英两种语言和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而种种不同必然要反映到旅游资料的翻译中。自然山水风景和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旅游文化特点,我们要利用旅游英语弘扬民族精神。在翻译时,不仅要进行两种语言的转化和对比,还要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要注重文化的准确传达,使旅游英语成为不同文化背景下游客之间的精神纽带和交流桥梁。
二、旅游英语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或者是对文化的一种敏感性,跨文化交际本身就是不同文化的交际双方以语言为媒介,通过信息源――编码――信息传递――解码――反馈等环节所构成的一个双向信息交换的动态过程。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这种文化沟通是旅游活动的基础和依托,旅游资料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外国游客在感受理解游览地独特文化的同时,也把自己国家的文化习俗带到景区所在地,使地区间的文化差别日益缩小,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变成一种需要。
为外国读者和游客提供实用的游览信息,包括历史文化信息,这是旅游资料翻译的根本目的,在旅游服务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宣传资料翻译实际上是代表源语文化的译者与代表译语文化的外国读者之间的跨文化交际。由于不同文化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例如文化取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认知行为、社会规范等,因而有可能造成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相互沟通受阻,交流合作不畅。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看待旅游翻译可有效减少由于不了解文化差异和文化特性而引起的语用失误和交际误解。旅游资料翻译作为一种专门用途英语的翻译同样离不开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渗透,因此了解和研究文化差异有助于追求多元文化的协调兼容,洞察交际障碍与文化冲突的原因,同时探讨有效的解决方法。
三、文化差异对比分析
1.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下来的或是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地域自然环境会使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们养成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华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西方文化也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同一词在东西文化中有不同褒贬义、联想义及象征义。如“喜鹊”汉语报春,预兆喜事临门,而英语指傻子,比喻话匣子,叽叽喳喳的人;“狗”汉语多贬义,而英语多褒义,指可爱的宠物、忠实的朋友;“龙”在中国是权力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却是凶狠的恶魔。另外,这一差异还表现在以不同事物表达相同语用意义,如兽中之王在中国人心目中为虎,而西方则指狮子;富贵牡丹是中国人眼中的花魁,而浪漫玫瑰则是西方的代表。
2.民风民俗
文化的渊源不同,词汇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涵义也必然不同。由于两国的民风习俗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而导致不同程度的翻译困难是合理的。附加上必要的注释成为译者在处理译文文化转换时常用的方法,以促进交流顺畅,加强不同民族间的沟通。如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我们会在农历五月初五当天赛龙舟,吃粽子。因为“端午节”是汉语有的词汇,在英语中找不出与之相对应的词语。那我们如何让外国人在吃到粽子时怀有这种感情,我们肯定要加上必要的说明和解释。又如Spring Festival,对外国人而言, 因为西方文化中没有“春节”所隐含的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给红包等信息,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地把它认为是春天的一个节日,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而已。而西方的传统节日,如感恩节、复活节、圣诞节,西方人也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和民俗活动。
另外,在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下,词语表层的指称意义与深层的言内意义不一致。在英国人的印象中,“西风”为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说,而中国诗句中的“古道西风瘦马”则道出了苍凉之感。汉语中的“东风”象征“春天,温暖”,东风报春,万物复苏大地回暖,而英国的“东风”则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寒冷凛冽,给人萧条凄冷之感。对于不同生活习俗差异所带来的不同影响力,译者必须要仔细领会并融会贯通。
3.思维心理
中国人注重整体上的感观认识,直觉思维占主导地位;而西方人关注逻辑思维,严谨缜密,理性心理占主要成分。例如,汉语旅游语篇先从不同角度广泛描写记述,言辞华丽文笔优美,主观感受强,最后归纳总结出段落的重点,呈螺旋上升式。而英语旅游景介则注重客观写实,语言简约而流畅,段落的开头先有一个传递信息出发点的主题句,简明扼要告诉读者段落的主线和范围,便于其理解和接受,呈直线式。汉语无论修饰语长短、繁简,都放在中心语前面;而西方人则喜欢将介词短语、动词不定式、分词、定语从句等诸如此类的修饰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句式严密。中国人在待人接物上强调谦虚和褒扬,这是长期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这样的文化心理导致中国产生了很多敬辞与谦辞,如恭候、令尊、贵国、拙作、高见等,可是英语里的to await respectfully,your father,your country,your opinion,my (poor) writing等并不是这些敬辞的完全语用等效翻译。因此要译者要熟悉西方人思维习惯和心理特征,牢牢树立起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得译文符合目的语的思维表达方式,使译入语读者能够准确理解。
4.语言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汉英旅游文体独特的语言风格也是民族不同文化背景发展的结果,形成了中西方读者各自喜闻乐见的形式。英语和汉语是这个世界上发展非常成熟的语种,英汉互译有相当的难度,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词汇选择和句式运用上。例如,有的译文把“精品游览线”中的“精品”译成essence,这里的“精品”应理解为“精选”而不是“精华、精粹”,最好译成choice或well-selected。再如小吃“藕粉”不应译成“lotus root starch”,这会让西方游客想到吃多淀粉食物带来肥胖的后果,所以应译成“lotus root paste,powder或pudding”,让外国游客一目了然更容易接受。
中国的古典文学一贯强调神韵、格调以及心境意绪的传达,喜欢借景抒情,主观色彩极浓。在语言上注重意合,语言形式零散,语法呈隐性。汉语讲究中庸,推崇“不偏不倚”,喜欢大量使用四字成语,比如莺歌燕舞、雕梁画栋、桨声灯影等。在介绍旅游景点时,大多使用描述性语言,托物言志,倾向神似,语篇优美华丽,用词凝练含蓄,行文工整,声律对仗,达到音、形、意皆美的效果。相比之下,西方传统哲学强调分析型的抽象理性思维,英语重形式、重写实、重理性,其句式框架严整,表达思维缜密、用词强调简洁自然、行文注重逻辑理性、描述突出直观可感,在主观与客观的物象关系上更多地强调的是摹仿和再现。
5.语篇风格和修辞
汉英语言中谋篇布局、篇章风格、修辞方法等行文习惯的差异,就是汉英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观的真实反映。东方人擅长于整体性,富于想象依赖直觉。西方人则擅长于分析和逻辑推理,民族审美情趣看重简洁严谨。在描述旅游景点的介绍中,英语旅游文体大多风格简约,逻辑严谨,表达方式直观通俗易懂,在旅游信息设置上,英语旅游文体重在明示,强调提供资讯的功能,内容准确丰富实用,通过对景点地理环境、服务设施等诸方面的信息传递突出客观性与可靠性,在中文景介中经常出现的风光景色等描述性篇幅则用笔不多。
一般来说,汉语旅游语篇常以逻辑关系和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先叙事描写,后下结论,由远及近,重心落在句尾,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大一统”思想和整体本位观的影响。而英语旅游资料则是开门见山,先下结论,后记述,从近到远,中心句和主题句常位于句首。另外,汉语旅游资料中形象生动的景点描绘语言往往与修辞紧密相连,在英译的过程中也应注意通过使用修辞方法为游客提供更有趣、更具吸引力的旅游材料,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明喻、暗喻、拟人等。
综上所述,旅游资源有了文化内涵才会具有灵性,才能给游客带来特有的文化感受。旅游资料作为一种对外宣传资料,起着传达文化信息、促进跨文化交流的作用。在旅游英语翻译过程中,有意识地注意到并深入了解中西思维方式及文化的差异,将旅游资料中所蕴涵的社会文化信息恰当、微妙而又辩证有效地传递出来,是保证旅游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对不同文化差异内涵的理解和合理处理,有利于培养译者的跨文化意识,有助于提高旅游英语翻译的准确性,更有利于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从而树立起良好的旅游文化形象。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陈刚.跨文化意识――导游词译者之必备〔J〕.中国翻译,2002,(02).
〔3〕张宁.旅游资料翻译中的文化思考〔J〕.中国翻译,2000,(05).